2025年牛津上海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牛津上海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牛津上海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牛津上海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牛津上海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牛津上海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植物体内有多种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具有调节功能的微量无机物B.在植物体内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C.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和运输速率都受氧浓度的影响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不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2、下图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①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不同B.图②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C.图④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复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反极化状态D.图⑤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3、下列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A.憋尿B.针刺缩手C.谈虎色变D.过目不忘4、据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生物学家正在从事将病毒引诱到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繁殖的试验研究。例如,HIV通过T细胞表面的CDA识別T细胞,如果给AIDS患者注射大量用CD4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则该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但HIV在红细胞中无法完成复制增殖,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该方法目前已经在小鼠体内获得阶段性成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衰老的红细胞能成为抗原,由人体的免疫系统消除B.被HIV感染的成熟红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坏死C.T细胞与红细胞共同来源于胸腺造血干细胞D.T细胞在骨髓中能增殖分化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5、下列有关模拟、探究、调查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B.确定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C.调查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密度采用标志重捕法D.NaOH在不同体积琼脂块内扩散的深度可以反映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B.不同季节中,伊犁果子沟内群落的垂直结构会有变化C.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群落演替的方向可能发生改变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7、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增殖B.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可以治疗病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产生的问题,其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C.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D.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B.代谢废物完全由泌尿系统排出C.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至少要经过6层生物膜D.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9、测量与记录蛙坐骨神经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如图①→⑤所示;其中②;④的指针偏转到最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对神经施加刺激,刺激点位于图①甲电极的左侧B.图②中甲电极处于动作电位状态,乙电极处膜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C.图④中甲电极处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乙电极处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D.处于图⑤状态时,膜发生的K+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10、数据统计和分析是许多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中获取数据的方法合理的是()。编号实验内容获取数据的方法①调查某自然保护区灰喜鹊的种群密度使用标志重捕法,尽量不影响标记动物正常活动,个体标记后即释放②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摇匀后抽取少量培养物,适当稀释,用台盼蓝染色,血细胞计数板计数③调查高度近视(600度以上)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在数量足够大的人群中随机调查④探究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

设置0℃、37℃、100℃三个温度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A.实验①B.实验②C.实验③D.实验④11、假设在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的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该家畜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种群增长速率为乙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C.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家畜,可以在丙点时适当捕获D.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12、某农场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分别属于不同的营养级(不都是消费者),三者的数量变化如图1所示;图2是该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其中a2和b3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1和d2为摄入的饲料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构成了农场的营养结构,碳循环沿着甲、乙、丙进行B.丙、乙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且乙、丙之间的关系为捕食C.图2中第二、第三营养级的粪便中的能量分别属于a3+d1、b2+d2D.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d1)/(a1+a2+a3)×100%13、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对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的30年,进行了生物量研究,对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研究结果如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研究过程中应随机选择群落中植被区域,收获植物并分类后进行生物量测量B.图中S1代表恢复群落的生物量C.相对恢复群落,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的光能利用率较高D.恢复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要高于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14、下表为某研究院收集到的某自然湖泊中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表示存在食物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捕食者被捕食者绿藻螺蛳水草鲫鱼轮虫轮虫螺蛳√√鲫鱼√√√√轮虫√

A.该生态系统共有6条食物链,其中鲫鱼共占2个营养级B.上述几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网就是该生态系统的结构C.一般来说,生产者数量增加,食物网中其他物种数量均会增加D.该湖泊的食物网越复杂,则该湖泊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可能就越强15、下图表示夏季北温带常见湖泊不同水深含氧量、温度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有()

A.决定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含氧量B.自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底泥层C.群落分层越明显层次越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D.湖泊经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6、根据高中生物学知识,用专业术语将表格补充完整:。生物学现象原理吃熟鸡蛋容易消化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容易_________①中耕松土中耕去除杂草,避免杂草与农作物_________②阳光、水分和无机盐等;增加土壤中氧气含量,促进根部_________③,从而促进无机盐吸收;促进土壤中分解者_________④,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棉花打顶解除_________⑤现象,以促进侧芽的发育,从而使棉花多开花、多结果。“果树一草菇”立体农业运用群落的_________⑥原理,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17、生态系统:由_______和它的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18、有科学家指出:“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是这样起作用的吗?_______________在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等层次,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吗?_______________试举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1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为______;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_______。2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相对稳定的能力。21、_______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评卷人得分四、判断题(共1题,共4分)22、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_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五、非选择题(共1题,共3分)23、某一草原生态系统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下表列出了各种群同化的能量。图1表示种群乙的能量变化,其中①﹣⑦表示能量值;图2是种群乙在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为_____。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___________。种群乙在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处于__________营养级。

(2)图1中;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中_____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点。

(3)因开采过度;草原植被曾遭到破坏,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后来通过加大对草原的保护力度,使该生态系统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稳定性。

(4)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属于信息传递,说明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评卷人得分六、综合题(共1题,共10分)24、如图表示下丘脑神经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物质甲是_______;物质丙为_______。寒冷环境中,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物质丙可以提高__________,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同时机体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寒冷时体温调节的方式为__________。

(2)如果用物质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甲;乙的分泌量会______(“增加”、“减少”、“不变”),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______。

(3)物质丙由甲状腺细胞分泌;体检时可以通过抽血检测其含量,这体现了体液调节的_____的特点。

(4)若刺激图中A点,电表指针偏转的情况是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B【分析】【分析】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体内的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脱落酸等。

【详解】

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微量高效的有机物,A项错误。

B.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可由色氨酸在植物体内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B项正确。

C.植物体内生长素运输包括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横向运输的动力是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不受氧气浓度影响,C项错误。

D.基因的表达受环境的影响;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都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对于植物激素概念的理解及植物激素的种类、产生部位和作用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植物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产生: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发育的种子、根尖生长点等分生能力较强的部位。

分布:大都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衰老的组织中较少。

运输:横向运输(如向光侧分布较多)和纵向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2、D【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这五个指针变化图是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电位变化的连续过程电位变化图,即指针变化是①→②→③→④→⑤。

【详解】

A、图①指针不偏转,说明甲和乙都为极化状态且电位大小相同,A错误;

B、图②指针右偏,说明电流方向为甲→乙,受刺激部位为乙侧,甲为极化状态,乙为反极化状态,处于去极化过程,B错误;

C、图④指针左偏,兴奋传到甲处,甲膜外为负,电流方向为乙→甲,处于反极化状态,乙膜外为正,处于极化状态,C错误;

D、⑤指针偏回中间,说明甲乙都回到极化状态,D正确;

故选D。3、B【分析】【分析】

【详解】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中条件反射需要高级神经中枢(大脑)参与。憋尿;谈虎色变和过目不忘都属于条件反射。针刺缩手是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脊髓,与大脑皮层无关。

故选B。4、A【分析】【分析】

1;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在体液免疫中;受抗原刺激后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T细胞与红细胞均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2;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因此病毒在成熟的红细胞中不能繁殖。

3;衰老的红细胞成为抗原;由人体的免疫系统消除。

【详解】

A.衰老的红细胞能成为抗原;由人体的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免疫消除,A正确。

B.被HIV感染的成熟红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B错误。

C.T细胞与红细胞共同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C错误。

D.T细胞在骨髓中能增殖分化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D错误。5、A【分析】【分析】

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测定单细胞微生物的数量。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2;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时;需要在人群中随机取样。

3;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与物质运输速率之间的关系: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实验中测量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相同;实验所用的琼脂小块上含有酚酞,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

【详解】

A;土壤小动物通常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故其类群丰富度的调查中,可采用取样器取样进行调查,A正确;

B;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要选取具有患者的家系进行调查,B错误;

C;调查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C错误;

D;NaOH在不同体积琼脂块内扩散的深度可以反映细胞的物质运输的速率;而NaOH扩散进琼脂块的体积与琼脂块总体积之比可以反映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D错误。

故选A。

【点睛】6、A【分析】【分析】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2;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详解】

A;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A错误;

B;不同季节中;光照、温度等生态因素会发生改变,导致伊犁果子沟内群落的垂直结构会有变化,B正确;

C;人类活动可能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正确。

故选A。

【点睛】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7、C:D【分析】【分析】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第三道防线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特异性免疫产生专门抗击病原体的蛋白质称为抗体。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肉毒杆菌抗毒素是免疫球蛋白。

【详解】

A;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增殖;A错误;

B;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可与肉毒杆菌毒素结合治疗病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产生的问题;B错误;

C;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C正确;

D;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淋巴细胞),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但记忆细胞的种类是不变的,效应B细胞会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接种乙肝疫苗之所以要间隔注射三次,就是为了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D正确。

故选CD。

【点睛】

识记并理解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8、C:D【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单细胞直接与外界交换物质,动物通过内环境完成。代谢废物的排出,营业物质的获取。

【详解】

A;不是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例如单细胞直接和外界交换物质,A错误;

B;代谢废物不仅由泌尿系统排出也可由肺部、汗腺排出;B错误;

C、O2从红细胞中出来并进入肌肉细胞被利用;穿过红细胞出来(1层);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2层)、进入组织细胞(1层),进入线粒体(2层),共6层生物膜,C正确;

D;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D正确。

故选CD。

【点睛】

考查生物与外界物质的交换,包括营养的获取和代谢废物的排出。9、A:B:D【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纤维上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根据题意;这五个指针变化图是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电位变化的连续过程电位变化图,即指针由①中间到②右偏,回③中间,再④向左,最后回到⑤中间。

【详解】

A、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上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指针偏向负电位一侧,②中指针偏向右侧,说明刺激点位于乙电极的右侧,A错误;

B、图②甲电极处的膜处于静息状态,膜电位为外正内负,B错误;

C、图④中甲电极处的膜电位为动作电位,乙电极处的膜电位为静息状态,指针左偏,C正确;

D、处于图⑤状态时,膜发生的K+外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D错误。

故选ABD。

【点睛】

解题关键要能结合图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以及电位变化引起指针的偏转方向。10、A:B:C【分析】【分析】

1;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

A;灰喜鹊属于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应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且标记尽量不影响标记动物正常活动,个体标记后即释放,A正确;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摇匀后抽取少量培养物,适当稀释,用台盼蓝染液染色,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在观察计数时只计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B正确;

C;调查高度近视(600度以上)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C正确;

D;探究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时;应围绕37.0℃在梯度为0.5℃的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若设置0℃、37℃、100℃三个温度进行实验,不能说明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37.0℃,D错误。

故选ABC。11、A:C:D【分析】【分析】

1;据图分析;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乙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丁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

A、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该家畜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说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正确;

B;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在乙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为K/2,B错误;

C;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家畜;可以在丙点时适当捕获使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乙点附近,能达到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家畜的目的,C正确;

D;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即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ACD。12、A:B: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

A、甲、乙、丙构成了农场的营养结构,碳在该农场生态系统中不循环,A错误;

B、图1中甲是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丙是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错误;

C、某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没有被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及人工投放的饲料中能量,因此图2中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a3+d1,第三营养级粪便中能量属于b2+d2,C正确;

D、图2中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为a1+a2+a3,第二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为a2,因此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a1+a2+a3)×100%,D错误。

故选ABD。

【点睛】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13、A:C【分析】【分析】

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详解】

A;选取样地时应随机取样;不能只选择群落中植被茂密的区域,A正确;

B、由于S2群落生物量普遍低于S1,所以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B错误;

C;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生物量高于恢复群落;因为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的光能利用率较高,C正确;

D;恢复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要低于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D错误。

故选AC。14、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

A;由表中信息可以写出5条食物链:根据表中信息可写出5条食物链;即绿藻→螺蛳→鲫鱼、绿藻→鲫鱼、绿藻→轮虫→鲫鱼、水草→螺蛳→鲫鱼、水草→鲫鱼,鲫鱼占第二、第三两个营养级,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B错误;

C;一般来说;生产者数量增加,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丰富,食物网中其他物种数量均会增加,C正确;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一般就越强,D正确。

故选CD。15、B:C【分析】【分析】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详解】

A;植物的分层主要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因此水生生物群落分层现象主要取决于光的穿透性(光照强度)、温度、氧气,A错误;

B;自养型生物需要利用光合成有机物;因此自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分解者的作用是分解动植物遗体的残骸,水生生物的遗体残骸会遗落在水体底部,因此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底泥层,B正确;

C;群落分层越明显、层次越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C正确;

D;湖泊发生的初生演替过程会经历水生植物阶段、湿生植物阶段、和陆生植物阶段;D错误。

故选BC。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6、略

【分析】【详解】

高温使鸡蛋中的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容易被蛋白酶水解。

中耕松土能去除杂草;避免杂草与农作物竞争阳光;水分和无机盐等,还能增加土壤的含氧量,促进有氧呼吸,进而促进根细胞对无机盐的吸收,也可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增加无机盐的含量。

棉花打顶为解除顶端优势;降低侧芽生长素浓度,促进侧芽发育成枝条,使棉花多开花;多结果。

果树和草菇表现出的分层现象属于该群落的垂直结构,立体农业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解析】被蛋白酶水解竞争有氧呼吸分解作用顶端优势空间结构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生物圈18、略

【分析】【详解】

有科学家指出:“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这是有道理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信息传递决定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在细胞、个体、种群等层次,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例如细胞与细胞之间,如果没有物质,就不能构成生命,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的储存和释放,而信息传递使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正常进行。【解析】是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信息传递决定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在细胞、个体、种群等层次,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例如细胞与细胞之间,如果没有物质,就不能构成生命,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的储存和释放,而信息传递使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正常进行。19、略

【解析】①.抵抗力稳定性②.恢复力稳定性20、略

【解析】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物群落四、判断题(共1题,共4分)22、A【分析】【分析】

【详解】

某些植物的花期受光周期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正确。

【点睛】五、非选择题(共1题,共3分)23、略

【分析】【分析】

能量流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