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科普宣传指南_第1页
三农科普宣传指南_第2页
三农科普宣传指南_第3页
三农科普宣传指南_第4页
三农科普宣传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科普宣传指南TOC\o"1-2"\h\u18846第一章:农业基础知识 2262741.1 39531第二章:农村经济发展 4164981.1.1农村经济的基本概念 4250831.1.2农村经济的特点 4315551.1.3农村经济的发展意义 4285311.1.4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5260431.1.5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544901.1.6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532231.1.7农村电商的发展背景 5247591.1.8农村电商的发展优势 547221.1.9农村电商的发展措施 514622第三章:农民增收途径 6324991.1.10概述 6306141.1.1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途径 621041.1.12概述 671361.1.1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6124651.1.14农民合作社 6249821.1.15家庭农场 79422第四章:农产品质量安全 7116781.1.16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重要性 7243681.1.17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7235891.1.18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主要内容 738941.1.19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必要性 870141.1.20我国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8238371.1.21农产品质量检测的主要内容 886581.1.22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8164051.1.23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 8169801.1.24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要措施 932241第五章:农业科技创新 9142691.1.25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成 9269721.1.26科技创新体系的作用 922161.1.27农业生物技术 9232271.1.28农业信息技术 10121081.1.29农业工程技术 102951.1.30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 10197391.1.31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 10215361.1.32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 1012320第六章:农业机械化 1129670第七章:农村基础设施 12246921.1.33农村基础设施的定义 12301121.1.34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 12241361.1.35农村基础设施的作用 12168261.1.36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的原则 13157021.1.37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 1377071.1.38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的程序 13288521.1.39农村基础设施政策概述 1328501.1.40农村基础设施政策的主要内容 13292761.1.41农村基础设施政策的实施 144499第八章:农村公共服务 1430521.1.42概述 14206941.1.43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成 14292881.1.44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14225791.1.45政策背景 15135701.1.46政策内容 15273791.1.47政策实施效果 15161831.1.48创新背景 1537281.1.49创新举措 15288681.1.50创新成效 1531577第九章:农村社会治理 1687611.1.51农村社会治理的定义 1628641.1.52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16253991.1.53农村社会治理的任务 16244011.1.54组织体系 16265281.1.55政策体系 16320731.1.56服务体系 178331.1.57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17257161.1.58推动农村社会组织发展 17204071.1.59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手段 1726826第十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17139901.1.60农村生态环境的定义 17176081.1.6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8108701.1.62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1891191.1.63法律法规政策 18271901.1.64政策规划 18118191.1.65政策扶持 18208191.1.66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8143851.1.67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18313001.1.68农村生态环境监管 18227731.1.69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19第一章:农业基础知识1.1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作物则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作物根据其用途、生长周期、经济价值等不同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粮食作物:主要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大麦、高粱等。粮食作物是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2)经济作物:指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的作物,如棉花、油料作物(油菜、花生、芝麻等)、糖料作物(甘蔗、甜菜等)等。(3)饲料作物:主要包括玉米、大麦、燕麦等,主要用于饲养家畜家禽,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4)蔬菜作物:包括叶菜类、根菜类、花菜类、果菜类等多种类型,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5)果树作物:如苹果、梨、桃、葡萄等,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较高的经济价值。(6)药材作物:主要包括人参、黄芪、枸杞等,用于中医药的生产。(7)观赏作物:如菊花、玫瑰、郁金香等,主要用于美化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第二节: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耕作技术:包括土地平整、深耕、浅耕、轮作等,旨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2)播种技术:包括种子处理、播种时间、播种密度等,保证种子发芽率和作物生长的均匀性。(3)施肥技术:根据作物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学肥料,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4)灌溉技术:合理调配水资源,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5)病虫害防治技术: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6)收获技术:采用机械化收获,提高收获效率,减少损失。第三节: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农业生产活动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和高效。(2)生物多样性: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3)农业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药、化肥、农膜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采用环保型农业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4)农业生态工程:通过实施农业生态工程,如梯田建设、湿地保护、防沙治沙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第二章:农村经济发展第一节:农村经济概述1.1.1农村经济的基本概念农村经济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载体的经济活动。它包括农业生产、农村工业、农村服务业等多个方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1.2农村经济的特点(1)基础性:农业是农村经济的核心,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2)地域性:受地理、气候、资源等因素影响,各地农村经济存在差异。(3)季节性:农业生产与自然季节密切相关,农村经济活动呈现季节性波动。(4)劳动密集型: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本和技术相对缺乏。1.1.3农村经济的发展意义(1)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2)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与城市经济的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3)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第二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1.1.4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增长。1.1.5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积极发展农村工业、服务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1.1.6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1)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2)资金支持: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3)技术推广: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4)市场开发:拓展农产品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第三节:农村电商发展1.1.7农村电商的发展背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农村电商应运而生。农村电商为农民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有助于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1.8农村电商的发展优势(1)降本增效: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销售效益。(2)扩大市场: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益。(3)促进就业: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缓解农村就业压力。(4)提升品牌: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1.1.9农村电商的发展措施(1)政策扶持: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农村电商发展。(2)培训人才: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提高农民电商素养。(3)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提高物流配送能力。(4)拓展市场渠道: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第三章:农民增收途径第一节:农业产业化经营1.1.10概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核心,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型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1.1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途径(1)发展特色农业:依据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2)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建立农产品加工体系:发展农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4)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打造知名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5)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二节:农村劳动力转移1.1.12概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领域转移到非农产业领域,实现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1.1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1)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2)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就业渠道。(3)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4)促进劳动力输出:鼓励农村劳动力输出,增加农民收入。(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降低转移风险。第三节:农民合作社与家庭农场1.1.14农民合作社(1)概述:农民合作社是一种农民自愿、自主、互利合作的组织形式,旨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力。(2)发展途径:(1)加强合作社内部管理,提高运行效率。(2)拓展合作社业务范围,增加农民收入。(3)培育合作社品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4)加强与企业、市场等外部合作,共享资源。1.1.15家庭农场(1)概述: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为单位,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业经营主体,具有规模适中、效益较高、生态环境友好等特点。(2)发展途径:(1)加强家庭农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水平。(2)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3)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4)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家庭农场收入来源。(5)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家庭农场发展环境。第四章: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1.1.16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重要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制定和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有助于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存和销售等环节,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农产品安全。1.1.17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个层次。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制定,地方标准由省级人民农业农村部门制定,企业标准由企业自行制定。1.1.18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主要内容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包括种植、养殖、加工等技术要求。(2)农产品安全卫生标准: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等指标。(3)农产品包装和标识标准:包括包装材料、标识内容等要求。(4)农产品运输和储存标准:包括运输工具、储存条件等要求。(5)农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标准:包括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等要求。第二节:农产品质量检测1.1.19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必要性农产品质量检测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农产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质量检测,可以及时发觉和解决农产品质量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1.1.20我国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我国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包括国家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省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和市、县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各级检测机构在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中各司其职,相互协作。1.1.21农产品质量检测的主要内容农产品质量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药残留检测:检测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保证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2)重金属检测:检测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保证农产品重金属不超标。(3)微生物检测:检测农产品中的微生物指标,保证农产品微生物含量符合标准。(4)营养成分检测:检测农产品中的营养成分,为消费者提供科学合理的饮食建议。第三节:农产品品牌建设1.1.22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农产品品牌建设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通过品牌建设,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升级。1.1.23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逐渐崛起。但总体来看,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仍存在品牌知名度不高、品牌价值低、品牌推广力度不足等问题。1.1.24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要措施(1)提升农产品品质: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基础,提高农产品的内在品质。(2)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和推广农产品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3)建立品牌保护机制: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防止假冒伪劣产品侵犯品牌权益。(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5)加强品牌人才培养:培养一批熟悉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人才,为品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第五章:农业科技创新第一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1.1.25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成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推广机构以及部门构成。这些组成部分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推动农业科技发展。1.1.26科技创新体系的作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向现代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4)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第二节:农业高新技术1.1.27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农业生物进行改良,以提高农业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和抗逆性。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转基因技术、细胞工程、分子育种等。1.1.28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通信、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进行智能化管理。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业大数据、智能农业、农业物联网等。1.1.29农业工程技术农业工程技术是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农业设施、农业环境保护等。第三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1.1.30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科技成果转化有助于提高农业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1.31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1)政产学研合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共同参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技术推广与应用: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将科技成果推广到农业生产中。(3)产业化经营:以企业为主体,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规模经济效益。(4)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促进科技成果的国际化。1.1.32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科技成果转化顺利进行。(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3)优化创新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4)培养人才队伍: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第六章:农业机械化第一节:农业机械化概述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现代机械技术,替代或辅助人力、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这一过程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机械化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农具、农业机械、农业工程技术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推进,农业机械化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目前已在许多农业生产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第二节: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播种技术:运用播种机械进行种子播种,提高播种速度和播种质量。目前播种机械种类繁多,包括播种机、撒肥机、喷药机等。(2)耕作技术:利用拖拉机、旋耕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进行土地耕作,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劳动强度。(3)灌溉技术:采用现代化的灌溉设备,如喷灌、滴灌系统,提高灌溉效率,节约水资源。(4)收割技术:运用收割机械进行农作物收割,提高收割效率,减少损失。(5)运输技术:运用农用运输车辆,如拖拉机、农用车等,实现农产品的快速、高效运输。(6)农产品加工技术:运用农产品加工机械,如磨粉机、榨油机等,进行农产品的初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7)信息技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第三节:农业机械化政策我国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1)财政补贴政策: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给予财政补贴,降低农民购买成本,鼓励农民使用农业机械。(2)技术研发政策:支持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功能和可靠性。(3)推广与应用政策: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4)人才培养政策: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5)国际合作政策:加强与国际农业机械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七章:农村基础设施第一节:农村基础设施概述1.1.33农村基础设施的定义农村基础设施是指在农村地区为满足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需要而建设的各种设施。它包括农业生产设施、农村生活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三个部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1.1.34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1)农业生产设施:包括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等设施。(2)农村生活设施:包括农村居民住房、饮水、供电、道路、通讯等设施。(3)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设施。1.1.35农村基础设施的作用(1)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保障粮食安全。(2)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3)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第二节:农村基础设施规划1.1.36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的原则(1)科学性:规划应遵循客观规律,结合当地实际,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2)综合性:规划应统筹考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3)可持续性:规划应注重环境保护,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1.1.37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1)农业生产设施规划:包括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等设施的建设规划。(2)农村生活设施规划:包括农村居民住房、饮水、供电、道路、通讯等设施的建设规划。(3)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包括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设施的建设规划。1.1.38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的程序(1)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需求。(2)目标确定:明确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的目标和任务。(3)规划编制:根据目标和任务,编制农村基础设施规划。(4)审批与实施:规划报批后,按照审批程序进行实施。第三节:农村基础设施政策1.1.39农村基础设施政策概述农村基础设施政策是指国家为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旨在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建设效益。1.1.40农村基础设施政策的主要内容(1)资金政策:通过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社会资本等方式,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2)技术政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含量。(3)管理政策: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4)配套政策: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1.1.41农村基础设施政策的实施(1)落实政策:各级要切实履行职责,保证农村基础设施政策的落实。(2)监督管理: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管理,保证政策效果。(3)改进完善:根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第八章:农村公共服务第一节:农村公共服务体系1.1.42概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通过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力量支持的方式,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1.1.43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成(1)基础设施服务:包括农村道路、供水、供电、信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2)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农村卫生防疫、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等。(3)文化教育服务:包括农村义务教育、成人教育、文化娱乐等。(4)社会保障服务: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5)农业技术服务: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病虫害防治等。(6)金融服务:包括农村信贷、保险、支付结算等。1.1.44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运行机制(1)主导: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制定政策、规划、标准,提供财政支持。(2)市场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3)社会力量支持:发挥农民合作社、志愿者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共同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第二节:农村公共服务政策1.1.45政策背景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1.1.46政策内容(1)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2)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3)文化教育服务: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丰富农村文化娱乐活动。(4)社会保障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5)农业技术服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6)金融服务: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农村经济发展。1.1.47政策实施效果农村公共服务政策实施以来,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节:农村公共服务创新1.1.48创新背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农村公共服务创新成为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1.1.49创新举措(1)服务模式创新:摸索购买服务、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新型服务模式,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效率。(2)技术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3)政策创新: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激发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活力。(4)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监管机制,保证农村公共服务公平、高效、可持续。1.1.50创新成效农村公共服务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如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降低了农村公共服务成本、增强了农村公共服务可持续性等。但仍需在创新实践中不断摸索,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第九章:农村社会治理第一节:农村社会治理概述1.1.51农村社会治理的定义农村社会治理是指在和的领导下,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通过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手段,对农村社会进行有序、高效管理的过程。1.1.52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福祉。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1.1.53农村社会治理的任务(1)保障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的公共服务。(2)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4)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5)培育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水平。第二节:农村社会治理体系1.1.54组织体系(1)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的建设。(2)管理。明确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职责,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3)社会组织参与。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发挥其积极作用。1.1.55政策体系(1)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农村社会治理有法可依。(2)政策措施。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农村社会治理的政策措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1.1.56服务体系(1)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求。(2)社会保障。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福祉。(3)社会治理创新。摸索农村社会治理新机制,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效能。第三节:农村社会治理创新1.1.57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1)推进农村基层民主选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