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预警监测项目需求_第1页
海洋生态预警监测项目需求_第2页
海洋生态预警监测项目需求_第3页
海洋生态预警监测项目需求_第4页
海洋生态预警监测项目需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洋生态预警监测项目需求1项目名称及招标要求标项序号标项名称数量单位简要规格描述或标项基本概况介绍1海洋生态预警监测项目1批开展海域生态灾害预警监测,包括赤潮灾害监测、局地性生物爆发监测和海洋微塑料监测;开展海域海洋生态基础监测,包括24个测站和2条潮间带断面的海洋生态基础监测,海岸带生态系统类型和空间分布状况的生态本底调查;开展星链耦合生态指标三维态势感知能力建设,包括海洋剖面水质参数监测装备研制和海洋水质环境态势感知算法模块建设。2项目内容为及时准确获取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数据,掌握海洋生态功能状况及其动态变化,有序推进年度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2.1生态灾害预警监测2.1.1赤潮灾害监测为掌握我区海域赤潮灾害发生状况和风险,及时发现赤潮灾害,为赤潮灾害的预警、处置和防灾减灾等工作提供支撑。2.1.1.1赤潮灾害应急监测(1)工作内容赤潮发生后,第一时间通过船舶走航方式开展赤潮应急监测,掌握赤潮生消时间、漂移路径、影响范围等,及时发布赤潮应急监测信息。(2)监测指标基本情况:赤潮发生时间和地点、形状和颜色、面积、漂移路径、持续时间、主要经济生物死亡情况及动物行为等。水文气象:气温、气压、风向、风速、水温。水体环境:浊度、盐度、pH、溶解氧、叶绿素a、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化学需氧量。赤潮生物:海水中赤潮生物优势种类和密度。赤潮毒素:有毒赤潮发生时,在赤潮发生区内采集1~2种生物开展赤潮毒素监测,监测毒素种类根据赤潮藻种确定,包括麻痹性贝毒、记忆缺失性贝毒、腹泻性贝毒、河豚鱼毒素、西加鱼毒素等。其他指标可根据实际管理需求自行选测。赤潮发生后,赤潮面积的确定以船舶监测为准,遥感监测为辅助研判手段。(3)监测时间及频率发现赤潮起至赤潮影响消失为止,卫星遥感监测为每天1次,船舶现场监测有毒赤潮每周监测2~4次,无毒赤潮每周监测1~2次。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监测频率。(4)技术依据按照《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2007)》《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赤潮监测技术规程(HY/T069-2005)》《海洋监测技术规程第7部分:卫星遥感技术方法(HY/T147.7-2013)》中的相关规定执行。(5)站位布设根据赤潮范围和漂移状态,按梯度变化酌情设站采样,站位数量视赤潮范围和监测能力而定。鼓励加密站位和增设对照站位。(6)成果提交任务承担单位及时将数据资料通过全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平台进行逐级报送。2.1.1.2赤潮灾害信息报送及发布(1)工作内容赤潮预警通报、赤潮快报、赤潮通报和赤潮月报的编制、报送和发布。(2)信息要求赤潮预警通报的信息可包括预警区域、分布面积、水体监测指标(溶解氧、叶绿素a等)异常值,赤潮发生的可能性,赤潮生物预判及应采取的应对措施。赤潮快报的信息应包括发生时间和地点(区域名称、边界经纬度或中心点经纬度)、赤潮生物优势种类及毒性、赤潮生物密度、形状、颜色、面积、漂移路径、持续时间、主要经济生物死亡情况及动物行为等;监测区域的水文气象、水体各监测指标(特别是溶解氧、叶绿素a等)状况。赤潮通报的信息应包括发生时间和地点(区域名称、边界经纬度或中心点经纬度)、赤潮生物优势种类及毒性、赤潮生物最大密度、形状和颜色、面积、持续时间、周边敏感区、灾害影响及受损情况及赤潮变化趋势分析等。赤潮月报的信息应包括赤潮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地点、中心经纬度、边界经纬度、面积、赤潮生物优势种、最大密度、毒性、灾害影响和监视监测工作等相关内容。(3)成果提交赤潮预警通报:监测任务承担单位在早期预警监测过程中发现溶解氧、叶绿素a等指标异常时,应在24小时内将监测数据信息报当地同级主管部门和省预报中心。赤潮快报、赤潮通报:一旦预警或发现赤潮(通过船舶监测、遥感监测、浮标在线监测或志愿者等),监测任务承担单位应在获取信息的第一时间开展应急监测并确认,在监测完成后24小时内向当地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和省预报中心报送赤潮快报;区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应及时发布本级赤潮通报。赤潮月报:于每月28日前将赤潮月报报送至省预报中心。2.1.2局地性生物暴发监测为掌握我区海域局地性生物暴发状况和风险,及时发现局地性生物暴发灾害,为早期防控、处置和防灾减灾等工作提供支撑。2.1.2.1工作内容局地性生物暴发后,第一时间通过船舶走航方式开展应急监测,掌握生物暴发灾害发生状况,及时发布局地性生物暴发应急监测信息。2.1.2.2监测指标基本情况:生物暴发时间和地点、颜色、面积、漂移路径、持续时间、主要经济生物死亡情况等。水文气象:气温、气压、风向、风速、水温、水色、海况。水体环境:浊度、盐度、pH、溶解氧、叶绿素a、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化学需氧量。暴发生物:种类、数量、密度、个体大小。其他指标可根据实际管理需求自行选测。2.1.2.3监测时间及频率发现生物暴发起至消失为止,每周监测1~2次。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监测频率。2.1.2.4技术依据按照《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2007)》《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中的相关规定执行。2.1.2.5站位布设根据生物暴发范围和漂移状态,按梯度变化酌情设站采样,站位数量视生物范围和监测能力而定。鼓励加密站位和增设对照站位。2.1.2.6成果提交任务承担单位及时将数据资料通过全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平台进行逐级报送。2.1.3海洋微塑料监测掌握潮间带沉积物微塑料的种类、数量或质量等基本信息,分析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进一步推动微塑料预警监测业务化工作。2.1.3.1工作内容在沿海典型潮间带区域开展沉积物微塑料监测,按实际情况布设站位开展监测,获取形态、成份、颜色、粒径、丰度等空间分布信息。2.1.3.2监测指标微塑料的形态、成份、颜色、粒径和丰度。2.1.3.3监测时间及频率监测频率为1次/年。2.1.3.4技术依据按照《海洋微塑料监测技术规程(试行)》(国家海洋局,2018)《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和《潮间带微塑料监测评估技术规范(试行稿)》执行。2.1.3.5站位布设按潮间带类型,选取未受人为扰动的潮间带开展微塑料监测,布设1条断面,原则上监测断面应保持稳定,不得随意调整。2.1.3.6成果提交任务承担单位及时将数据资料通过全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平台进行逐级报送。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潮间带微塑料监测成果报告至本级行政主管部门和省预报中心。2.2海洋生态基础监测2.2.1海洋生态基础监测结合海洋生态空间监测,掌握我区海域生态基础状况,为海洋生态安全预警、国土空间规划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基础背景数据。2.2.1.1工作内容为全面推进我区海洋生态监测与评价工作,在全区近岸海域共布设24个海洋生态基础站位开展水文气象、水体环境监测,其中15个站开展沉积物环境、海洋生物监测;潮间带生物按实际情况布设站位开展监测。2.2.1.2监测指标水文气象:风向、风速、天气现象、水温、水色、水深、透明度、海况。水体环境:盐度、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总氮、总磷、叶绿素a、悬浮物、颗粒有机碳、溶解有机碳、总碱度。沉积环境:酸可挥发性硫化物、硫化物、有机碳、粒度、Eh。海洋生物:浮游植物(水样和网样)、浮游动物(Ⅰ型网)、鱼卵仔稚鱼、底栖生物(定量、20%站位定性)。潮间带:在高、中、低潮带分别采集潮间带生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2.2.1.3监测时间及频率水文气象、水体环境和沉积环境监测频率为1次/年;海洋生物监测频次为2次/年;潮间带生物监测1次。2.2.1.4技术依据按照《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2007)》《海水中有机碳的测定-非色散红外吸收法(HY/T150-2013)》《海洋监测技术规程第2部分:沉积物(HY/T147.2-2013)》中的相关规定执行。2.2.1.5站位布设参考沿用历史监测站位,优化站位布局,共布设24个生态基础监测站位;按潮间带类型,选取未受人为扰动的潮间带开展生物监测,布设2条断面(每种类型潮间带至少布设1条断面),原则上监测断面应保持稳定,不得随意调整。2.2.1.6成果提交海洋生态基础监测成果以数据报表、评价报告和图集的形式提交。任务承担单位及时将数据资料通过全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平台进行逐级报送。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海洋生态基础监测成果报告至本级行政主管部门和省预报中心。2.2.2海洋生态本底调查为持续掌握我区海岸带生态系统类型和空间分布状况,开展海洋生态系统本底调查,为海洋生态安全预警提供基础数据。2.2.2.1调查内容和方式充分运用遥感影像解译,结合现场调查,开展基岩岸滩、淤泥质岸滩、砂质海岸、牡蛎礁、盐沼和红树林等生态系统的面积和分布情况监测调查。其中,盐沼植被细分为互花米草、红树林、芦苇、海三菱藨草、碱蓬及其他。2.2.2.2调查范围以批准公布的海岸线为基线,向陆延伸至零米等深线。2.2.2.3调查频次1次/年。2.2.2.4技术要求按照《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2部分: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与现状核查(报批稿)》中的相关规范执行。2.2.2.5成果形式及提交要求生态本底核查更新成果以《海岸带生态系统调查报告》、图集和数据集的形式提交,数据集包括监测调查中产生的影像数据、监测调查表、矢量数据。其中有经纬度和空间分布信息的要素需要提供GIS绘制的矢量信息,信息属性表应按序包括图斑编码、市、县(市、区)、行政代码、经度、纬度、生态编码、生态类型、生态系统、影像日期、原始影像、识别日期、调查单位和面积。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调查的数据资料和评价报告至本级行政主管部门和省预报中心。2.3星链耦合生态指标三维态势感知能力建设2.3.1建设内容2.3.1.1海洋剖面水质参数监测装备研制研制方便布放的海洋剖面水质参数测量装备,涉及海洋参数指标:海水温度、浊度、叶绿素、溶解氧、盐度,同时具备定位、深度监测和数据回传等配套功能,并形成监测产品。2.3.1.2海洋水质环境态势感知算法模块依托海洋光学卫星,利用遥感手段探查目标海域,并反演海洋生态参数指标,反演指标需至少一项与海洋剖面水质参数相对应,并进行数据验证;综合利用海洋剖面水质参数监测装备与卫星海洋遥感生态参数产品,研究海洋环境态势感知算法。2.3.2功能和性能指标2.3.2.1功能指标(1)海洋剖面水质参数监测装备自动获取海洋剖面水质参数并进行数据回传,水质参数监测指标应包含海水温度、浊度、叶绿素、溶解氧、盐度,各水质参数和深度的测量传感器至少布置在装备3个节点处(即同时探测3个深度上的水质参数)。(2)海洋水质环境态势感知算法模块利用光学卫星遥感数据,通过遥感反演、深度学习等方法计算出海水表层水质参数空间分布数据,水质参数应包含海水温度、叶绿素中的至少一项,遥感影像覆盖范围应与海洋剖面水质参数监测装备探测范围相对应,通过海洋剖面水质参数监测装备监测数据与卫星遥感数据,建立海洋生态感知算法。2.3.2.2性能指标(1)海洋剖面水质参数监测装备1)水质剖面探测深度≥30m(根据实际水深而定)。2)深度探测:深度测量范围为0~30m,测量精度为±0.25%FS;探测至少3个深度数值及其水质参数。3)每个深度上的水质监测参数应包含海水温度、浊度、叶绿素、溶解氧、盐度。4)温度探测指标:测量范围0~50℃,分辨率0.1℃,精度±0.1℃;浊度探测指标:测量范围优于0~500NTU,分辨率0.1NTU,精度±2%;叶绿素探测指标:测量范围0~500μg/L,分辨率0.1mg/L,精度±5%;溶解氧探测指标:测量范围0~20mg/L,分辨率0.01mg/L,精度±0.3mg/L;盐度探测指标:测量范围0~100ppt,分辨率0.01ppt,精度±1%。5)数据采集周期:默认情况下温度、浊度、溶解氧、叶绿素、盐度、深度传感器的采样频率均为每30min/次(可根据需要调整),并每30min/次(可根据需要调整)发送数据一次。(2)海洋水质环境态势感知算法模块区域海洋遥感反演指标包含海水温度、叶绿素中的至少一项,数据分辨率不低于1km,反演区域与海洋剖面水质参数监测装备监测范围一致。2.3.3成果形式及要求(1)海洋剖面水质参数监测装备1套。(2)海洋生态环境感知算法模块1套。(3)区域海洋水质生态指标态势感知研究报告1份,技术总结报告1份。2.4监测质量管理承担任务的监测机构应当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按照海洋监测(调查)相关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开展监测,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2.5监测工作报送要求(1)监测任务承担单位应明确联络人,协助我区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按照表5.5-1的要求,于每季度月月底前,汇总统计所辖区域内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执行情况,上报至省厅海洋预警预报处和省预报中心,当季无监测内容也应上报。(2)监测任务承担单位严格按照表5.5-2的要求及时提交各类监测数据、资料、信息和成果,数据资料采用逐级审核的原则,确保数据资料准确可靠。我区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负责督促本级监测任务承担单位汇交上报数据资料。(3)监测数据通过全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平台逐级报送。表2.5-12024年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执行情况统计表(××月)任务承担单位:(盖章)监测区域:××县(市、区)或××市(仅市本级任务)序号项目应完成的监测任务实际完成情况未完成原因分析1赤潮早期预警监测无无2赤潮精细化预警监测无无3赤潮应急监测实际发生赤潮灾害情况和应实施的赤潮应急监测频次实际完成应急监测频次未完成原因:4局地性生物暴发监测实际生物暴发情况和实施的应急监测频次实际完成应急监测频次未完成原因:5海洋微塑料监测应完成××个站位实际完成:**个站位未完成原因:6泥质海岸生态系统现状调查无无7海湾生态系统预警监测无无8海洋生态基础监测应定完成的监测内容和××个站位实际完成:**监测区域,**站位未完成原因:9海洋生态本底调查应完成的监测内容和成果实际完成:**监测内容,**成果未完成原因:10生态类型清单和生态图构建无无11海洋生态浮标在线监测无无表2.5-22024年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数据资料信息成果提交要求一览表项目提交数据资料信息提交时间及方式提交单位接收单位抄送单位赤潮灾害早期预警监测无赤潮精细化预警监测无赤潮灾害应急监测全部监测数据资料信息监测月次月20日前,专网报送。监测任务承担单位省预报中心/监测月次月30日前,专网报送数据。省预报中心东海生态中心/赤潮灾害信息报送与发布赤潮预警监测数据应在24小时内将监测数据信息上报。监测任务承担单位同级主管部门、省预报中心赤潮预警通报经综合研判后上报。省预报中心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东海生态中心赤潮快报监测完成后24小时内上报。监测任务承担单位同级主管部门、省预报中心/赤潮通报汇总分析本级赤潮信息后当日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