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1页
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2页
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3页
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4页
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11页,共=sectionpages1212页试卷第=page1212页,共=sectionpages1212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未命名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正确的一项是()A.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B.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C.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D.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勇气B.鼓瑟希,铿尔希:同”稀”,稀疏C.夫子喟然叹曰喟:叹息D.夫子何哂由也哂:嘲笑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C.孔子认为冉有、公西华二人尽管态度谦逊,不是“率尔而对”,但所谈内容无非是为邦为国一套,这在当时的孔子看来似乎不那么感兴趣。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5.曾皙与其他三位弟子的志向有何不同?【答案】1.A2.D3.D4.(1)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以后,可以使百姓具备勇武精神,并且懂得为人的道理。(2)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5.①子路侧重强国,冉有侧重于富民,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三人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出仕,为政。②曾皙向往的是娱情山水,不求为政。【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宗庙”修饰“事”,指宗庙祭祀的工作,不应该断开,排除BC。“为”的宾语为“小相”,不需要断开,排除D。句意: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嘲笑”错误,应该是译为微笑。句意:你为什么笑子路呢。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错误。结合“‘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分析,题干概括的是冉有的回答。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做一名小相,学习怎样治理国家。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之”,治理这个国家;“比及”,等到;“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2)“小”,做一个小相;“孰”,谁;“为”,做。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等分析,子路志在治“千乘之国”,侧重强国;冉有志在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侧重于富民;公西华志在为小相,参与“宗庙之事,如会同”,侧重以礼治邦。二三子之志虽有骄谦之分,却无本质之别,都志在为政。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但却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如果曾皙志在为政,那么曾点之志何以“异乎三子者之撰”,可见,曾皙是“不求为政”的。参考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你们不要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长一些就受拘束而不敢说话。(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曾晳,你怎么样?”(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同。”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晳)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晳)说:“你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大事呢?”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B.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C.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D.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古代届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B.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较低的大夫这一-级,文中这也是公西华的谦词。C.莫春也称季春,即阴历三月。一年分四季,一季分カ三个月,分别为孟、仲、季。D.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一般在宗店内由氏族长辈主持加冠。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志在从政,理想远大。他说自己仅用三年就可治理好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千乘之国,受到夫子哂笑。B.冉有为人谦虚,说话谨慎。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认为自己只能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C.公西华志于礼教,娴于辞令。他委婉地表示在诸侯祭祀和会盟,或者共同朝见天子之时,自己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D.孔子有意引导、鼓励学生。曾皙在老师问志时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想法,孔子并未对其加以责备,而是劝他勇敢说出自己的志向。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日:“异乎三子者之撰。”【答案】6.A7.B8.A9.(1)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后半句也可译为:不要因此就不说了)(2)(曾点)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接近尾声,接着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这句话的含义是: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

“与”是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排除BD;“方六七十如五六十”“非邦也者”是主谓结构,用“而”连接,中间不能分开。排除C。

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小相指较低的大夫这一级”错误,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A.“子路志在从政,理想远大,受到夫子哂笑”理解有误。根据对文本意思的理解,孔子哂笑的不是子路的志向而是他的轻率鲁莽态度。

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得分点:(1)“以”因为;“乎”相当于介词“于”;“毋”不要。(2)“鼓”,弹奏;“舍”,放下;“作”,站起来;“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结构后置;“撰”,才能。【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二)颜渊、季路侍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1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__________(2)老者安之__________11.下列加点字句中“与”的意思是“赞成”的一项()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苏淘《六国论》C.吾与点也。——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失其所与,不知。——左传《烛之武退秦师》12.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各抱地势,钩心斗角13.文中(二)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是()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C.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D.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雾,咏而归。15.下列对两篇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一)和文(二)都记录了不同的“志”,表明孔子尊重差异。B.文(一)孔子评判了弟子所言之志,文(二)则没有评价。C.文(一)孔子没有表明自己志向,文(二)则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志向。D.文(一)标题用“侍坐”比文(二)标题用“侍”增添了孔子与弟子谈话宽松平等的氛围。16.两篇选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关于“志”的对话,表达方式各有特点,请举例比较赏析。【答案】10.怎么使……安逸(定)11.C12.C13.A14.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都已穿定了。(我偕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起)唱着歌走回来。15.C16.《侍座》注重细致描写。对话中师生的情态都有具体的描述:如:“子路率尔而对”中的“率尔”就表现了子路直接坦率,不太谦逊的性格。“夫子哂之”中的“哂”则表现了孔子听到子路的回答微微一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子路回答不够谦逊的看法。对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描写更是表现了他胸有成竹,自然洒脱,与众不同的情态。《侍座》中的描写简洁传神。《侍》注重简笔叙述。对话则直抒胸臆,直接明确。如子路只一句,既表达了目的,又反映了性情。【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安:怎么,句意: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2)老者安之,安:使……安逸,句意:使老人安逸。1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与,和。句意: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啊。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句意:结交秦国而不帮助五国。C.吾与点也。与,赞同。句意:我赞同曾皙的想法。D.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结盟。句意:失去自己所结盟的诸侯国,不明智。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汉语古今异义词的能力。A.“爪牙”古义为动物的尖爪和利牙,也有得力帮手的意思,属于褒义。今义指帮凶,是贬义词。B.“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指行者所携带的少量物品。D.“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建筑内外结构的精巧严整。心:宫室的中心。角:檐角。诸角向心,叫“钩心”;诸角彼此相向,像戈相斗,叫做“斗角”。今人用它比喻各用心机,明争暗斗,含贬义。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此句句意为:(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车马衣轻裘”是东西,是后文和朋友分享的对象,所以中间需要断开,“敝之”是“用坏了这些东西”的意思,所以与“共”之间需要断开。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词性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该句翻译要点:“莫”,通“暮”,晚;“既”,已经、……之后;“冠者”,加冠的年轻人,指成年男子;“浴乎沂”,“乎”相当于“于”,介词结构后置,在沂水里洗澡;“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乎”相当于“于”,介词结构后置,在舞雩台上吹风;“咏”,唱歌。1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C.“文(一)孔子没有表明自己志向”错误,从文(一)“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中可知,孔子赞同了曾皙的想法,实则也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和曾皙的相同。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两篇选文都以对话为主,不同的地方在于,选文(一)在对话之外还对师生的动作、神情有具体细节的描写,如“夫子哂之”中的“哂”虽然是微笑的意思,但“哂笑”其实带有不以为然和略带嘲讽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孔子不赞同子路回答的情态。又如“夫子喟然叹曰”解释为叹气,形容因深有感慨而叹息,结合后文孔子赞同曾皙的话,刻画了孔子对曽皙志向的满意和欣慰。以及“子路率尔而对”中的“率尔”、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描写都具体刻画出他们不同的性格和神态。选文(二)的描写相对就比较简洁,直接刻画出孔子与弟子直抒胸臆表达各自志向,结合人物的对话分析即可。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