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自习课 25春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上课课件 《唐诗三首》第2课时_第1页
寒假自习课 25春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上课课件 《唐诗三首》第2课时_第2页
寒假自习课 25春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上课课件 《唐诗三首》第2课时_第3页
寒假自习课 25春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上课课件 《唐诗三首》第2课时_第4页
寒假自习课 25春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上课课件 《唐诗三首》第2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六单元杜甫

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杜甫的《石壕吏》,体会了他的忧国忧民,本节课我们再来读读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他推己及人的博大情怀。

公元760年,杜甫时年49岁,终于结束了10年客居长安,4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来到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这年春天,他在亲友的帮助下好不容易在浣花溪畔盖起了一间茅屋,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

他在《江畔独步寻花》中写道: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些诗篇都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叫做“歌行体”,是由古代的乐府诗歌发展而来的。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本诗中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文体常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课文原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课文译文

讲述诗中杜甫的遭遇和心境。诗歌分几幅画面描述诗人的这段经历的?给每部分起个小标题,概括内容。感知内容

一节,秋风卷屋;

二节,群童抱茅;

三节,夜雨难眠;

四节,祈求广厦。

1.品读诗歌前三节,结合具体语句体会诗人的心境。研读探究

第一节秋风卷屋:写诗人的痛苦无奈,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

第二节群童抱茅:写诗人的愤怒,与其说诗人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

第三节夜雨难眠:写诗人的困苦,贫困的生活环境,多年因战乱流离失所。

2.前三节通过描述诗人境遇表达诗人情感。环境描写很精彩,你最欣赏哪句,如何写的?研读探究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正面描写,“风怒号”以比拟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字写出狂风威力之大。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侧面描写,写出了一种茅草漫天飞舞、无处不在的奇景,虽无一语直接写风,却让人感到风的肆虐,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借景抒情,烘托诗人凄凉忧愁的心境。

3.品读最后一小节,结合具体诗句体会作者的情怀。研读探究

第四节祈求广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如果眼前出现这样高大坚实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诗人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4.《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你能说说有什么不同吗?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效果如何?研读探究

(1)《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4.《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你能说说有什么不同吗?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效果如何?研读探究

(2)《石壕吏》直接讲述底层劳动人民的故事,诗人自己并不是故事的主角,而是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一方面,这个故事本身已经足以令人动容,任何直接的议论和抒情都显得多余;另一方面,诗人对这件事情的情感是复杂的、矛盾的,他高度赞扬人民的牺牲精神,而牺牲的具体方式(战争所迫,差役所胁)又是他难以接受的,甚至是需要控诉的,这种复杂的感情也难以直接表达,而蕴含在叙述之中则更能令人回味和深思。4.《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你能说说有什么不同吗?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效果如何?研读探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但诗人并未停留在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而是能够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出一种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使得诗歌具有了非常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而且诗人也并不是抽象地议论和抒情,而是借助“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具体、鲜明的形象,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真挚而感人的呼告。如果不借助结尾议论和抒情的升华,诗歌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都要大打折扣。你还知道哪些忧国忧民的诗人和诗句?读后你有什么感受?拓展延伸

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僵卧孤村不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