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八省高三语文1月高考演练模拟考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年八省高三语文1月高考演练模拟考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年八省高三语文1月高考演练模拟考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年八省高三语文1月高考演练模拟考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年八省高三语文1月高考演练模拟考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八省高三语文1月高考演练模拟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025.1(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和青海省)一、阅读(一)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四大发明”长期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标志,但它还不足以全面展现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例如,水稻、大豆、茶等作物的栽培技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贡献并不逊色于“四大发明”。基于科技史界的长期研究,我们评选出88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并将它们大致分为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三类。评估某项发明的原创性,要有可靠的考古或文献证据,能证明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或者属于最早之一且独具特色。为慎重起见,我们未推选那些因史料不足而不易判断其科技内涵或原创性的发明。在推选的发明创造中,有些可能未持续发展或实用功能有限,却体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技艺;还有些在技术的复杂性方面不甚突出,却曾对文明进程产生较大影响。中华民族成就了诸多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水稻栽培、粟作、琢玉等技术出现在史前,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先秦两汉是相当数量重要科技发明的形成期。盛唐的科技创造不甚突出,反倒是长期被认为偏安积弱的宋代却拥有辉煌的创造发明。大约从元末开始,我国传统科技进入缓慢发展阶段,鲜有重大发明创造。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近年来,我国科技史界注重探讨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以及科技与各种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我们希望以全球史视野考察中国传统科技,将古代中国与其他古代文明进行比较,从而审慎地判断哪些发明创造是中国人做出的或具有鲜明的中国技术特点。纵观古代历史,科技知识可能是多地起源的,也可能是通过传播而被不同文明分享的。中国人向世界贡献了多种作物栽培方法,以及丝织、瓷器、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方面的技术,也引种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作物。还有一些发明创造属于传播基础上的再次创新,其创新成就依然堪称杰出。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世界贸易交流的通道,也是科技知识传播和互动的活跃区域,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演进。科技史学科为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我们期待,先贤发明创造的智慧能够成为激励当代国人持续创新的动力,透过悠远的历史传递智慧的回响!(摘编自《<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前言》)材料二:准确掌控船行方向是航行中首要的大事。在初期,由于船只比较小,一般利用篙和桨直接控制船行方向。随着船只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深水区域,篙用不上了,而船只体积增大,桨的数量增加,需要许多人来划,大的桨得几个人才能划动,这时候桨要兼负推进和制导方向的职能,操纵起来就很不容易了。于是,桨分成两种,一种专管划行,一种专管控制方向。专管控制方向的舵桨逐渐从船舷移到船尾中央,从划动改变为不离开水面的左右摆动,是舵的前身。在广州西汉末年墓中出土的木船模型上,舵桨的形状跟划行用的长桨不同,桨翼短而宽,增大桨翼伸入水中的面积,增强了控制方向的性能。不过,舵桨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舵桨长长地伸在船尾的后面,在狭窄的航道或靠岸的时候不容易操纵;又如,大型船舶舵桨的桨翼也要扩大,操纵起来很费力,尤其是遇到大的风浪,操纵就更困难了。因此人们进一步改进了舵桨的形状和安装方式,真正的舵终于产生了。舵的作用原理跟桨不同。桨是通过划水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来推动船只前进的。舵不划水,但是当船舶航行的时候,船尾所产生的水流会在舵面上形成水压——舵压。虽然舵压很小,但是根据杠杆原理,它推动船舶转动的功效不小,即使是满载的大船也能转换方向。舵最迟在东汉已经出现和使用。由东汉墓中出土的陶船模型可知,舵面呈不规则的四方形,面积比较大,跟舵桨已经没有相似之处。舵柱用十字状结构固定,从船尾斜伸入船的后方,表明这已是一种转轴舵。在舵柱的顶端有个洞孔,可能是用来安装舵把的。它应用杠杆原理,只要转动舵把就可以使桨面偏转,调节、控制船行的方向和路线。早期的舵柱斜伸出船尾。后来人们又把舵柱改为垂直伸进水中,舵面跟舵柱的连接位置也由舵面中部移到边上,这种舵称作垂直舵。中国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正好便于垂直舵的装置。中国船舶一般都是首尾翘起的,尾部后端边缘通常呈弯月形,成为安装垂直舵的理想位置。由于航线上的水有深有浅,舵逐渐演进成可升可降的升降舵,依据水的深浅随时调节舵的高低。宋代以后出现了平衡舵,把一部分舵面积分布在舵柱的前方,缩短舵压力中心与舵轴的距离,减少转舵力矩,使操纵更加轻便;同时,还增大了舵面面积,提高舵控制航向的能力。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开孔舵,在舵面上打许多小孔,这样不但转舵省力,而且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舵的性能也不会受到影响,是一种别具匠心的发明。我国是最早发明舵的国家。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发明,在十世纪末叶以前已经被引进阿拉伯文化区域。”欧洲使用的舵可能是十二世纪引入的。舵在欧洲的引入和使用,为十五世纪开启大航海时代创造了条件。(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技史研究的推进,需要突破“四大发明”这一提法的局限,全面考察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B.中国古代科技创造在时间上并非均匀分布,先秦两汉成果众多,对推动中华文明的形成更加重要。C.不同文明之间的科技交流,既有可能通过实物的形式,也有可能通过知识分享的形式来进行。D.“全球史视野”要求拓展科技史研究的范围,例如将沿着“丝绸之路”进行的科技交流纳入考察视野。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当船只体积较小或者行驶于浅水区域时,使用舵来操控航向,比起用篙和桨并不具备优势。B.广州西汉末年墓出土的木船模型上舵桨的形状,说明划水性能并非舵桨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因素。C.垂直舵的产生是基于中国古代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因此它难以应用于古代其他地区的船舶。D.从升降舵、平衡舵、开孔舵等可以看出,古人在舵的改进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减少舵压以便操控。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运用作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知识输出和引进的不同特点。B.材料二中以东汉陶船模型为例,说明早期舵的形制,也佐证了舵的产生时间。C.材料一主要按照逻辑顺序展开,材料二则主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D.材料二中李约瑟的论断,可以佐证材料一中关于科技知识传播的观点。4.舵入选了材料一提到的88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请根据材料内容,说明其入选的理由。5.通过上面的材料,读者对于科技史学科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价值可以获得哪些认识?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二)阅读Ⅱ【部分省份试卷使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滹沱河和我牛汉从我三四岁时起,祖母常两眼定定的,对着我叹气,说:“你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每当我淘气得出了奇,母亲和姐姐也这么说我。但从她们的话音里,我听不出是在骂我,似乎还带着点赞美;可她们那严正的眼神和口气,却分明有着告诚的意思。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要把我跟滹沱河一块说。滹沱河离我们村庄只一里路光景,当时我还没有见到过滹沱河。什么是河,我的头脑里没有一点概念。只晓得这个滹沱河很野,很难管束。真想去见见它,看我究竟和它有什么相同之处。我想它多半也是一个人,比我长得强大,或许只有它能管住我。过了不多久,记得是个春天,我随着姐姐和宝大娘带着竹篮和小锄到滹沱河边挖野蒜,野蒜长在沙性的土里。当我们走向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旷野,宝大娘朝远远的前面指给我看:“那就是滹沱河。”但我并没有看见什么,哪里有滹沱河呀?那里什么都没有。那是灰灰的沙滩,无知无觉地躺在那里,除去沙土之外,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我感到异常地失望,滹沱河啊,你丢尽我的人了!我怎么会像眼前这个喊不应打不醒的滹沱河?姐姐和宝大娘说说笑笑地在岸上的树林子里低着头挑野蒜,我怀着满腔的悲伤向她们说的滹沱河走去。我找寻我那个失落的梦,在滹沱河那里寻找我心中的滹沱河。我刚从岸上走下河滩,姐姐大声地喊我:“不要去那里,快上岸来。”我莫名其妙,不懂得岸是什么,沙土和石头有什么可怕?我还是只顾往里走。姐姐风一般跑下来,不由分说把我拽到树林子里,说:“就在岸上待着,不要下去,大水会把你冲走。”我瞪起眼睛问姐姐:“哪里有大水?”姐姐对我说:“有,说来就来!”我朝着几步以外的滹沱河望去,它真的说来就来吗?从远远的左边望到远远的右边,那灰灰的沙和灰灰的石头似乎都滚动了起来,看不到头尾,我恍惚觉得滹沱河是一条巨大的正在飞动的蛇,这沙滩是它蜕下来的皮,那数不清的石头是皮的鳞。这时我才感觉到这没有一点生气的皮跟在草丛里曲曲折折飞动的蛇一样地可怕。我知道,蛇说来就来,你还没有瞅得清,它早已从草上蹿走。滹沱河也一定能。算起来是1929年的秋天,我已在村里小学校读一年级。一天,窗户才透亮,我梦醒似的睁开了眼,仿佛被谁猛推一下,我首先感到了一种大到似乎听不见的声音,它应当是声音,但天和地因有它而变得异常地寂静了:一切已知的和熟悉的声音都被它吞没了。我问祖母:“这是什么动静?”祖母小声说:“大河发水了。”大河就是滹沱河。我一骨碌从炕上下到地上,衣服不穿,拔腿朝门外跑,一边跑,一边喊:“为什么不叫醒我?”“它半夜来的,它来谁也不知道。”这时,我似乎听见全村的几百条狗都在呻吟,哪里是叫!我家的两条狗正仰着脖子,但我没有听到叫声。狗也觉得奇怪,不叫了,缩着脖子伏在地上,两只耳朵直竖了起来。那声音,不,那滹沱河一会儿像是从深深的地下喷出来的,一会儿又觉得天空在打闷雷,像是从天上降落下来的。祖母又一次对我说:“这就是滹沱河。”这时,我虽还没有见到滹沱河,却真的已感到它来了。这一片呻吟般的狗吠声,村里人远远近近的呼唤声,平常谁的声音我都能听出来,此刻全分辨不出来了。这就是滹沱河来了的气势。祖母双手伸开,拦着不让我去。她哪里能拦阻住我,我不是个小滹沱河吗?滹沱河的声息越来越大,大水仿佛淹没了我们的村子。我听见有谁立在房顶上闷声闷气地喊:“后生们,快堵水去,带上铁锹,带上四齿铁耙!”我当然是个小后生,照吩咐扛上锹,跑向大门外,人们全都朝大河那里跑,我融进了人流之中……我不歇气地随着大人们跑着,一过关头,赫然地望见了滹沱河,它不像水在流动,是一大块深褐色的土地在整个地蠕动。看不见飞溅的明亮的水花,是千千万万匹野兽弓起了脊背在飞奔。它们由于飞奔,一伸一缩的身躯拉长了多少倍,形成了异常宽广的和谐的节奏。滹沱河分成了明显的上下两部分。下面是凝重的水的大地,上面是飞奔的密密匝匝一色的野兽,它们仿佛空悬地飞奔在水的大地上。我所听到的那淹没一切的声音,正是这千千万万匹野兽的狂吼,还有它们践踏的水的大地的喘息声。姐姐和宝大娘挑野蒜的那片树林子已不见了,灰色的沙和石头全都不见了,显然都被滹沱河活活吞没。我现在才明白姐姐说的岸是什么,岸是河时刻想吞噬的颤栗不安的大地。大后生们不准我和别的小后生们走向岸边,但我还是钻过了赤裸的与滹沱河同色的脊梁和腿脚的栅栏,走到河的跟前。我觉得脚下的地似乎不由自主地扑向河,我伸手到浑浊的河里,我想摸摸滹沱河,它几乎要把我揪到它的怀抱,我感触到它强有力的手掌把我的手紧紧地握了一下。有一个汉子把我提起来,扔到人群的后面。几天以后,洪水消退,我去看了一次滹沱河。岸又显出来了,石头又露出来,滹沱河似乎没有远走,像是整个地陷落进了深深的大地的内部,它随时能走出来。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它大,我小,我永远长不到它那么大。但是,我又能把它深深地藏在心里,包括它那深褐色的河水,那颤栗不安的岸,还有它那充满天地之间的吼声和气氛。几十年来,每当濒于绝望时,我常常被它的呼吼声惊醒过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命名方式与《我与地坛》相似,都是以家乡地理景观为切入点,表达了对亲人深切的思念。B.本文与《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样,赋予河流以人格,表现自然环境对“我”成长的巨大影响。C.本文通过孩子的视角观察和描写滹沱河,呈现了滹沱河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让文本充满童趣。D.文中画线的部分写到后生们的身体与滹沱河同色,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同滹沱河紧密联系在一起。7.关于滹沱河发水过程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整个过程的描述层次清晰,首先描写家中情形,主要侧重听觉,之后描写河边状况,综合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B.文中从听觉方面写滹沱河发水,还调动了多种声音加以烘托,如狗的“呻吟”吠叫、村人“远远近近”的喊声、混沌于天地之间的响声等。C.本文描写大水形态时语言充满动感,气势磅礴,用“蠕动”和“飞奔”的鲜明对比凸显发水前后的变化。D.听闻发水后“我”突破祖母拦阻,钻过人群到河跟前,体现出了“小滹沱河”与滹沱河的相似之处。8.请梳理文本中“我”对滹沱河情感的变化过程。9.文章最后一段说“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请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阅读Ⅱ【部分省份试卷使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我的漫画丰子恺我作漫画断断续续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约略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描写古诗句时代;第二是描写儿童相的时代;第三是描写社会相的时代;第四是描写自然相的时代。但又交互错综,不能判然划界。我从小喜读诗词。我所爱的,往往只是一篇中的一段,甚至一句,常把它译作小画,粘在座右,随时欣赏。作画意在笔先,只要意到,笔不妨不到,有时笔到了反而累赘。有人看了我的画,惊骇地叫道:“噫,这人只有一个嘴巴,没有眼睛鼻头!”“眼镜玻璃后面怎么不见眼睛?”对于他们,我实在无法解嘲,只得置之不理。“无言独上西楼”“几人相忆在江楼”“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等便是那时的作品。我作漫画由被动的创作而进于自动的创作,最初是描写家里《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儿童生活相。我向来憧憬于儿童生活,尤其是那时,我初尝世味,看见当时社会里的虚伪骄矜之状,觉得成人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于是变成了儿童崇拜者,在漫画中处处赞扬儿童。这些画我今日看时,一腔热血还能沸腾起来。这就是“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弟弟新官人,妹妹新娘子”“爸爸回来了”等作品。最近我重展这些画册的时候,仿佛觉得年光倒流,返老还童,从前的憧憬,依然活跃在我的心中了。后来我的画笔又改方向,从正面描写成人社会的现状了。我住在红尘万丈的上海,看见无数屋脊中浮出一只纸鸢来,恍悟春到人间,就作“都市之春”。看见楼窗里挂下一只篮来,就作“买粽子”。我住在杭州及故乡石门湾,看见市民的日常生活,就作“市井小景”“邻人之爱”;客居乡村,就作“话桑麻”“柳荫”。这些画中的情景,多少美观!这些人的生活,多少幸福!我明知道成人社会还有黑暗的一面,我的笔不忍描写,一时竟把它们抹杀了。后来我的笔终于描写了。①西谚曰:“漫画以笑语叱咤人间。”我就当面细看社会上的苦痛相、悲惨相、丑恶相、残酷相,而为它们写照。“都市奇观”“鬻儿”“警报解除后”“轰炸”就是这类的作品。有时我看看这些作品,觉得触目惊心。我想,艺术毕竟是美的,人生毕竞是崇高的,自然毕竞是伟大的。我这些辛酸凄楚的作品,其实不是正常艺术,而是临时的权变。我的笔不妨从人生转向自然,寻求更深刻的画材。我忽然注意到破墙砖缝里钻出来的一根小草,作了一幅“生机”。有一天到友人家,看见案上供着一个炮弹壳,壳内插着红莲花,归来又作了一幅“炮弹作花瓶,世界永和平”。在汉口看见一枝截去了半段的大树正在抽芽,又作了一幅“大树被斩伐”。②我自己觉得真像沉郁的诗人。“沉郁者,意在笔先,神在言外。……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此言先得我心。(有删改)文本二:美与同情丰子恺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但画家所见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所以画家所见的,是形式的方面,不是实用的方面。换言之,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画家与诗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没有体得龙马的活力,不能画龙马;没有体得松柏的劲秀,不能画松柏。中国古来的画家都有这样的明训,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波。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③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现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唯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即使外部饱受压迫,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西洋艺术论者有“感情移入”之说。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于美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其中,没入其中,与之共鸣共感,这时候就经验到美的滋味。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他们往往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记述自己漫画创作的题材从“古诗句”“儿童相”“社会相”到“自然”的转变,表明现在创作优于过去创作的价值评判。B.文本一列举大量漫画作品的名字,一方面是回顾自己创作历程的需要,另一方面体现出作者在绘画理论上对艺术的现实性的追求。C.文本二中,同样看树,博物家、园丁和木匠有一种态度,而画家采取另一种态度,前者更多考虑实用的目的,后者则注重对于形式本身的欣赏。D.两个文本整体上使用白话口语,但也插入一些文言句式或诗意表达,如“先得我心”“子规的啼血”“桃花的笑东风”等,造成一种刻意雕琢、追求庄重的效果。7.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引用西方谚语,意在指明漫画具有一种社会功能:通过讽刺笔法介入社会,对现实社会予以批判和改造。B.句子②中作者自比“沉郁的诗人”,指的是自己倾向于将忧愤深沉的情感融入看似寻常的一草一木,加以描摹传达。C.句子③中连用三个“认真地”,不仅强调儿童的“同情心”比起成人更加“真切而自然”,也体现出他们有意对抗外部的“压迫”。D.句子④中“黄金时代”的比喻,既指作为人生阶段的童年时代,又代表了对建立在“美的世界”基础上的理想社会的向往。8.为什么说“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分析。9.请结合文本一的记叙,简要分析“感情移入”在丰子恺漫画创作中的体现。(三)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白氏长庆集》者,太原人白居易之所作。居易,字乐天。乐天始言,试指“之”“无”二字,能不误。(作者自注:具乐天与予书。)始既言,读书勤敏,与他儿异。五六岁识声韵,十五志诗赋,二十七举进士。贞元末进士尚驰竞不尚文就中六籍尤摈落。礼部侍郎高郢始用经艺为进退,乐天一举擢上第。明年,拔萃甲科。由是《求玄珠》《斩白蛇》等赋,新进士竞相传于京师矣。未几,入翰林,掌制诰,比比上书言得失。因为《贺雨》《秦中吟》等数十章,指言天下事,时人比之《风》《骚》焉。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泊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衔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作者自注:扬、越问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予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②。”固亦不知予之为微之也。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长庆四年,乐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诏还。予时刺会稽,因得尽征其文,手自排缵,成五十卷,凡二千一百九十一首。前辈多以前集、中集为名,予以为陛下明年当改元,长庆讫于是,因号曰《白氏长庆集》。至于乐天之官秩景行,与予之交分浅深,非叙文之要也,故不书。长庆四年冬十二月十日,微之序。(节选自《元稹集》卷五十一)[注]①模勒:仿照原样雕刻。②微之:元稹字微之,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贞元A末B进C士尚驰D竞E不尚文F就中G六籍H尤摈落。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骚》,文中指《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B.会,恰巧、适逢,与《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的“会”意思相同。C.“召而问之”与《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的“而”用法不相同。D.刺,指担任州刺史或郡守,与《屈原列传》“以刺世事”的“刺”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自小聪慧,与一般儿童不一样,刚开始学说话时,就能明确无误地分辨出“之”与“无”字,后来他在给元稹的书信中曾经提到过这一细节。B.礼部侍郎高郢开始用儒家经典来决定录取或黜退,白居易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他所创作的《求玄珠》《斩白蛇》等赋在新进士中广泛流传。C.由白居易、元稹所引领的新诗风十分流行,时人纷纷仿效,称之为“元和诗”,扬、越等地常常有人雕版印制元、白二人的诗作,并叫卖于市井之中。D.元稹在会稽时亲自收集并编辑了白居易的作品,共成五十卷,因为考虑到次年皇帝要把年号改为“长庆”,就把这部作品集命名为《白氏长庆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几,入翰林,掌制诰,比比上书言得失。(2)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14.根据材料,说说在元稹看来“叙文之要”应包含哪些内容。(四)阅读IV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秋怀邵雍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的结构安排清晰明了,前四句描写秋天景色,后四句则是展开议论。B.诗歌从寒露、凄风、鸟声、晴阴等多个角度落笔,使秋日景色立体可感。C.诗人了解人性中软弱的一面,指出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D.诗的尾联使用了“伯牙绝弦”的典故,以此展现出诗人宽广自信的胸襟。16.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请结合这句话,谈一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五)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自己如果治理一个危难中的中等国家,三年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河中画船、天空飞鸟描绘出长江上的美丽景色。(3)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相邻的两个数字来表示一个大概、差不多的数量,这种用法在古诗词中也很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彗星,也称“帚星”,是由冰、尘埃和其他挥发性物质组成的一类小天体,因形状如扫帚而得名。大多数彗星比较暗弱,通常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或其他专业设备才能观测和拍摄到,因而肉眼可见的彗星_①。近来引发观星热潮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正是一颗肉眼可见的大彗星,它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首先发现的。这颗彗星在一个近抛物线的椭圆轨道上运行,环绕太阳运行一周需要61751年,即每过六万多年才有机会见到。该彗星亮度很高,2024年10月中下旬是最佳观测期,在此期间人们裸眼就能看到壮观的彗尾。在网友们分享的众多照片和视频中,还出现了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与北京西郊玉峰塔、颐和园十七孔桥、西藏的雪山“同框”的作品,天文景观与地理景观_②,美不胜收。有“追星人”表示,能够亲眼目堵这六万年一遇的星际邂后,堪称宇宙级的浪漫体验。10月下旬之后,这位天外来客托着修长的大尾巴渐行渐远,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帚星”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A.汤勺B.云鬓C.草堂D.花车19.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波浪线的“追星人”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22.某少儿科普栏目计划在最佳观测期前夕,推出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卡通形象。请根据以上材料,替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写一段自我介绍,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80个字。三、写作【宁夏、内蒙古】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梁启超《敬业与乐业》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三、写作【陕西】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辩论赛这样的活动形式是否有利于推动知识的进步,增进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三、写作【部分省份试卷使用】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阅读Ⅱ的材料二中说:“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三、写作【云南、青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因自己的才能与境地,将一种劳作做到圆满的人,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三、写作【四川、河南、山西】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唯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丰子恺根据第二篇阅读理解中的这句话,你赞同与否,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阅读(一)(19分)1.(3分)B项。文中只是说先秦两汉是相当数量重要科技发明的形成期,并没有明确表示先秦两汉的成果对推动中华文明的形成更加重要,B项属于无中生有,所以该项不正确。A项,根据“‘四大发明’长期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标志,但它还不足以全面展现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可知,科技史研究需要突破“四大发明”的局限,全面考察,该项正确。C项,根据“纵观古代历史,科技知识可能是多地起源的,也可能是通过传播而被不同文明分享的”可知,不同文明之间的科技交流可以通过实物或知识分享的形式进行,该项正确。D项,由“我们希望以全球史视野考察中国传统科技,将古代中国与其他古代文明进行比较……例如将沿着‘丝绸之路’进行的科技交流纳入考察视野”可知,该项正确。2.(3分)B。A项,文中未提及在船只体积较小或浅水区域时使用舵与篙和桨操控航向的比较,无法得出该结论,所以该项错误。B项,广州西汉末年墓出土的木船模型上舵桨的形状是桨翼短而宽,主要是为了增强控制方向的性能,而不是划水性能,说明划水性能并非舵桨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因素,该项正确。C项,垂直舵的产生虽与中国古代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有关,但不能由此得出它难以应用于古代其他地区船舶的结论,过于绝对,该项错误。D项,从升降舵、平衡舵、开孔舵等的改进可以看出古人在舵的改进时关注的问题不仅仅是减少舵压以便操控,还有适应不同水深、提高控制航向的能力等,该项错误。3.(3分)A项,材料一只是提到了中国人向世界贡献了多种技术,也引种了其他作物,但未对中国古代科技知识输出和引进的不同特点进行作比较分析,该项错误。B项,材料二中通过东汉墓中出土的陶船模型,说明了早期舵的形制,也佐证了舵最迟在东汉已经出现和使用,该项正确。C项,材料一主要是按照逻辑顺序,先提出问题,再阐述评选标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的情况以及科技史界的研究方向等;材料二则主要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舵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该项正确。D项,材料二中李约瑟的论断“中国的发明,在十世纪末叶以前已经被引进阿拉伯文化区域”,可以佐证材料一中关于科技知识传播的观点,该项正确。4.(4分)①大量考古和文献证据证明,舵是由中国最早发明的、具有高度原创性的技术成就:②中国古代的舵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体现了先进的技术能力:⑧舵的应用对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5.(6分)①研究内容:梳理科技成就的产生和发展脉络,分析科技创造与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联系,考察不同文明之间的科技传播与交流;②研究方法:主要是综合运用文献记载与出土实物进行实证研究;回研究价值:明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科技创造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对过往的科技成就作出准确评价,为当下的创新提供动力。(二)(16分)6.(3分)C。A项《我与地坛》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等诸多问题的思考,重点不在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本文主要围绕“我”与滹沱河的渊源及情感变化,未着重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该项错误。B项《大堰河——我的保姆》重点是借对保姆大堰河的回忆抒发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及对旧世界的诅咒等情感,赋予河流人格并非重点,本文虽赋予滹沱河野性等特质,但重点是“我”与之的情感纽带,该项错误。C项文中以孩子纯真懵懂的视角,如初见滹沱河沙滩的失望、听闻大水声的好奇、看到大水实景的震撼等,呈现滹沱河不同状态,充满童趣,该项正确。D项文中画线部分写后生们的身体与滹沱河同色,主要是为突出大水的浑浊、凶猛,展现当时紧张危急的情境,而非将人们与滹沱河紧密联系,该项错误。7.(3分)C。A项:文中先写家中听到滹沱河发水的声音,侧重听觉,如“仿佛被谁猛推一下,我首先感到了一种大到似乎听不见的声音”,后写河边所见所闻,综合多种感觉,该项正确。B项:文中确实从多方面调动声音烘托,如狗的异常表现及叫声、村人的呼喊声、天地间混沌的响声等,从听觉上渲染发水氛围,该项正确。C项:“蠕动”和“飞奔”并非对比发水前后变化,而是同时用来形容发大水时滹沱河的不同状态,“下面是凝重的水的大地”似蠕动,“上面是飞奔的密密匝匝一色的野兽”在飞奔,该项错误。D项:“我”听闻发水突破祖母阻拦,不顾危险走向河边,体现出“我”像滹沱河一样的野性、倔强,该项正确。8.(4分)①起初,“我”对滹沱河充满好奇与向往,因常被家人说像滹沱河,想去见识它究竟是什么样,看看自己与之有何相同之处;②见到滹沱河的沙滩和石头时,“我”感到异常失望,觉得它不像想象中那般,与自己心中的滹沱河相差甚远;③听到滹沱河发大水的声音,“我”急切地想去看,被它的气势所震撼;④看到滹沱河发大水的实景后,“我”既震撼又兴奋,不顾阻拦走向河边,想亲近它,感受它的力量;⑤洪水消退后,“我”对滹沱河有了更深的眷恋,将它深藏心中,它在“我”濒于绝望时给予警醒。9.(6分)①“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意味着滹沱河与“我”的生命紧密相连,它贯穿了“我”的成长历程,从儿时起家人就将“我”与它相提并论,它的存在伴随着“我”的记忆。②它的野性、强大与不可驯服,如同“我”骨子里的倔强、叛逆,二者特质相似,“我”在性格上与它有共通之处,它是“我”性格形成的某种参照。③在精神层面,滹沱河发大水时展现出的磅礴气势、强大力量,给“我”带来震撼,成为“我”在困境中汲取力量、重拾信心的源泉,几十年来,每当“我”濒于绝望时,它的呼吼声总能将“我”惊醒,支撑“我”走过艰难岁月。(二)阅读Ⅱ【部分省份试卷使用】6.C项。A项,文本一只是按时间顺序介绍漫画创作题材的转变,并没有体现出现在创作优于过去创作的价值评判,该项错误。B项,列举漫画作品名字主要是回顾创作历程,展现不同阶段的创作内容,而非体现对艺术现实性的追求,该项错误。C项,文本二中明确提到博物家、园丁、木匠看树是从实用目的出发,考虑因果关系等,而画家只是欣赏树本身的姿态,注重形式方面,该项正确。D项,插入文言句式或诗意表达,是增添了文本的文学韵味和文化内涵,并非刻意雕琢、追求庄重的效果,该项错误。7.C。A项,句子①引用西方谚语“漫画以笑语叱咤人间”,确实能体现漫画通过讽刺等手法介入社会、批判现实的社会功能,该项正确。B项,句子②中作者自比“沉郁的诗人”,从上下文看,就是把忧愤深沉情感融入对自然事物的描摹中,该项正确。C项,句子③中连用三个“认真地”,主要是强调儿童的“同情心”真切而自然,但并没有体现出他们有意对抗外部的“压迫”,该项错误。D项,句子④中“黄金时代”结合前文语境,既指童年时代,又代表基于“美的世界”的理想社会,该项正确。8.①儿童和艺术家一样,密于同情心,能与世间事物广泛共情;②儿童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意识不到的“美”;⑧儿童善于“自我没入”,能够将情感移入世间事物,体会美的滋味9.①同情儿童,移入崇拜之情,站在他们的立场,表现他们的天真烂漫;②因为不忍描写成人社会黑暗的一面,带入美观和幸福的情感,从正面描写成人社会的现状;③细看社会上的苦痛相、悲惨相、丑恶相、残酷相,带入辛酸凄楚,为它们写照;④从自然细微处,感受天地造化之心,注入一种沉郁感。(三)(20分)10.(3分)BBF翻译:贞元末年,进士们崇尚追逐名利,不崇尚文章学问,其中对儒家的六经更是排斥摒弃。11.(3分)C。A项,《风》《骚》在古代文学语境中常指代《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该项说法正确。B项,“会予谴掾江陵”中“会”是恰巧、适逢的意思,“会天大雨”中“会”也是这个意思,二者相同,该项正确。C项,“召而问之”中“而”是连词,表承接;“学而时习之”中“而”也是连词,表承接,二者用法相同,该项说法错误。D项,“予时刺会稽”中“刺”指担任州刺史或郡守,“以刺世事”中“刺”是指责、讽刺的意思,二者不同,该项正确。所以不正确的一项是C。12.(3分)D。A项,原文“乐天始言,试指‘之’‘无’二字,能不误。(作者自注:具乐天与予书。)”能体现该项所述内容,正确。B项,从“礼部侍郎高郢始用经艺为进退,乐天一举擢上第……新进士竞相传于京师矣”可看出该项表述符合文意,正确。C项,文中“各佐江、通,复相酬寄……自谓为‘元和诗’……扬、越问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等内容能印证该项说法,正确。D项,原文“长庆四年,乐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诏还。予时刺会稽,因得尽征其文,手自排缵,成五十卷……因号曰《白氏长庆集》”,并不是元稹在会稽时就考虑到次年皇帝改元才去收集编辑,而是编辑完成后根据当时年号情况命名的,该项错误。13.(8分)(1)(4分)不久,进入了翰林院,掌管起草皇帝诏令,连连上书谈论朝政得失。(1)“未几”翻译为“不久”;“入翰林”补充主语“白居易”,翻译为“(白居易)进入翰林院”;“掌制诰”翻译为“掌管起草诏令”;“比比”是接连、屡次的意思,翻译为“接连上书谈论朝政得失”。整句翻译为“不久,(白居易)进入翰林院,掌管起草诏令,接连上书谈论朝政得失”。(2)(4分)自从有文章以来,没有像这样流传广泛的。(2)“自篇章已来”即“自从有了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是一个定语后置句,调整语序为“未有如是广流传者”,翻译为“没有像这样流传广泛的”。整句翻译为“自从有了文章以来,没有像这样流传广泛的”。14.(3分)①白居易生平的才能表现;②作品影响及流传情况;作品编辑过程;④作品得名缘由。(四)(9分)15.(3分)C。A项:观察全诗,前四句“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确实是在描绘秋天的景色,后四句“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明显是在进行议论,该项正确。B项:诗中通过“寒露”“凄风”体现天气的寒冷和氛围的凄凉,“鸟声上复下”从声音角度,“天气晴还阴”从天气变化角度,多个角度描绘秋日景色,让画面立体起来,该项正确。C项:“节改一时事”意思是季节变化改变了一些时令之事,而不是人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该项对诗句意思理解错误。D项:尾联“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用伯牙子期的典故,伯牙在子期死后认为世上再无知音而摔琴,诗人反用此典,意思是不要说子期死了就没有知音了,体现出诗人宽广自信的胸襟,该项正确。所以答案是C。16.(6分)①“德不孤,必有邻”,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作伴;②乘持“千古心”的人,也如孔子所说有德之人一样,终究会遇到知音。(五)(6分)17.(6分)(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彩舟云淡星河鹭起(3)示例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示例二: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示例三: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示例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二、语言文字运用18.(3分)B。分析“帚星”得名是因为形状如扫帚,是依据外形特点进行比喻命名。再看选项,A项“汤勺”也是依据其外形像汤勺而得名,与“帚星”的得名方式一致;B项“云鬓”是用云朵来形容鬓发的轻柔、蓬松状态,侧重于形容特质而非直接类比外形;C项“草堂”是以草搭建的简陋房屋,是从材质和用途角度命名;D项“花车”重点在装饰有花,突出装饰特点,并非基于外形的直接比喻。所以答案选B。19.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19.(4分)“堵”改为“睹”;“后”改为“逅”;“托”改为“拖”。仔细阅读第二段文字,逐字排查。“亲眼目堵”中“堵”应为“睹”,“目睹”即亲眼看见;“托着修长的大尾巴”中“托”应为“拖”,“拖”有牵引、拉着的意思,更符合彗星尾巴的形态,形容彗星尾巴像被拉着一样向后延伸。20.(4分)示例:①容寥无几/屈指可数②交相辉映/相映成趣21.(3分)第一间(1分):“追星人”指跟踪观测和拍摄紫金山-阿特拉斯替星的人。第二问(2分):加引号是为了表明此处“追星人”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崇拜当红明星的追星的人。22.(6分)示例,我叫紫金山-阿特拉斯,是一颗彗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最先发现了我,我绕太阳转一圈要六万多年呢!2024年10月我们就要见面了,不要错过我美丽的大尾巴哦!三、写作23.略。附审题指导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辩论赛这样的活动形式是否有利于推动知识的进步,增进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解析】【审题指导】审题明确辩论的主题核心:“辩论赛这种活动形式是否有利于推动知识的进步,增进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辩论赛的本质、特点以及其在知识获取和理解深化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分析关键词:“辩论赛”:一种有组织的、双方或多方就特定话题展开辩论的活动形式,具有对抗性、逻辑性和表达性等特点。“知识的进步”:意味着知识的拓展、深化、更新,不仅仅是量的增加,还包括对知识理解的质的提升。“增进对事物的理解”:强调对事物本质、规律、关系等方面认识的深入,能够从不同角度、层面去看待事物。思考角度:从正面角度看,辩论赛促使参与者深入研究辩题相关知识,为了论证己方观点和反驳对方观点,他们需要广泛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这有助于拓宽知识面。同时,在辩论过程中,通过与对方观点的碰撞,能够发现自己思维的盲点,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事物,从而增进对事物的理解。例如,在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工作”的辩论中,正方和反方都需要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工作原理以及人类工作的本质等知识,并且在辩论中听到对方的论据和论证逻辑,会促使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进而对这一复杂事物有更全面的认识。从反面角度看,辩论赛可能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为了赢得比赛,参与者可能会过于注重辩论技巧而忽视了对知识本身的深入探究,甚至可能出现歪曲事实、强词夺理的情况,这样反而不利于知识的进步和对事物的正确理解。而且,辩论赛的时间有限、形式相对固定,可能无法全面深入地探讨问题,导致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比如在一些辩论赛中,双方为了追求现场效果,可能只是快速抛出一些片面的观点和论据,而没有真正深入剖析问题的核心。二、立意肯定辩论赛对知识进步和理解增进的作用:可以立意“辩论赛:知识碰撞的舞台,理解升华的阶梯”,强调辩论赛为不同观点的交流提供了平台,通过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激发参与者和观众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促使大家从多方面思考问题,从而推动知识的进步和对事物理解的加深。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学会从不同立场看待事物,打破思维定式,如同在学术交流中不同观点的碰撞会催生新的研究成果一样,辩论赛也能在思想领域促进知识的创新和理解的深化。或者“以辩促知,以论明理:辩论赛的积极意义”,突出辩论赛通过辩论的形式促使人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在辩论的逻辑论证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它培养了参与者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知识和事物,在不断的辩论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指出辩论赛存在的问题,但仍认可其在一定程度上的积极意义:如“辩论赛:利弊共存下的知识探索之路”,在论述中先分析辩论赛可能存在的诸如形式化、片面化等问题,但同时也强调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和对待,辩论赛依然可以成为推动知识进步和增进理解的有效方式。它可以作为一种引发思考的契机,即使在辩论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但也能促使人们后续去深入探究问题,从而在反思中实现知识的增长和理解的提升。或者“辩论赛:虽有瑕疵,仍为知识进步助力”,表达虽然辩论赛有其局限性,如可能导致表面化的争论、过度关注胜负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激发人们对知识的兴趣、促使人们接触多元观点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加以改进和完善,就能更好地发挥其在知识进步和理解增进方面的价值。辩证看待辩论赛对不同人群在知识和理解方面的影响:立意“辩论赛对知识进步的影响:因人而异,因辩而异”,可以论述对于不同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辩论经验的人来说,辩论赛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善于思考和研究的人,辩论赛可能是知识拓展和深化的良好机会;而对于一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或过于追求功利的人,可能无法从辩论赛中获得真正的知识提升。同时,不同类型的辩题和辩论氛围也会影响其对知识进步和理解增进的效果,从而全面而辩证地分析辩论赛的作用。或者“辩论赛:在多元主体中探寻知识与理解的价值”,从参与者、观众等不同主体的角度出发,分析辩论赛对他们在知识获取和理解事物方面的不同影响。对于参与者来说,直接的辩论经历促使他们深入研究和思考;对于观众而言,观看辩论赛可以拓宽视野,接触到不同的观点,但他们从中获得的知识和理解程度也会因个人的关注程度、思考能力等因素而有所差异。三、写作【部分省份试卷使用】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阅读II的材料二中说:“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提示】材料指出人原本是艺术且富有同情心的,但社会却阻碍或消磨了这一特质。这一观点引导我们思考社会对人天性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立意:从社会对人的影响角度:探讨社会在哪些方面阻碍了人艺术和同情心的发展。例如,快节奏的生活、功利化的社会环境使得人们无暇顾及内心的艺术追求和对他人的同情。像在一些大城市,人们为了生存奔波,逐渐失去了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和对他人的关怀。从个体与社会关系角度:思考个体如何在社会的影响下保持自我。社会虽然有阻碍,但个体可以通过自我觉醒和努力来抵抗这种消磨。比如一些艺术家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坚持创作,保持对世界的热爱和同情。从社会现象反思角度:分析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如冷漠、竞争等,如何影响人的艺术和同情心。可以通过具体事例来论证社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从教育与社会环境角度:探讨教育在培养人艺术和同情心方面的作用。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发现自己的艺术天赋和培养同情心,而社会环境也可以提供相应的支持。这篇文章可以围绕社会对人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社会中保持自我、发展艺术和同情心等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思考,表达对人性的关注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同时,我们要清楚认识到,审题也存在一些雷区,比如:1.片面理解材料:仅关注材料中“社会阻碍或消磨”这一表象,忽略对人性本质和社会影响的深入探讨。比如只列举社会现象,而不思考背后的原因和影响。2.偏离主题:没有紧扣“人原本的艺术与同情心”这一核心,过度关注其他方面,如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而忽视了材料所强调的人性层面3.忽视关键词:对材料中的“艺术”“同情心”“社会”等关键词理解不深刻,没有准确把握其内涵。例如将艺术简单理解为绘画、音乐等形式,而忽略了艺术所蕴含的对生活的热爱、创造力等精神层面。4.缺乏深度思考:没有深入思考社会对人产生影响的机制和根源,以及人在社会中如何保持自我、实现价值。比如只看到社会的负面影响,而没有思考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现状。5.观点不明确:在文章中没有明确表达自己对材料的态度和观点,或者在论述过程中模糊不清,没有清晰的逻辑思路。【参考立意】①探讨社会如何阻碍人们艺术与同情心的发展。②强调在社会压力下,如何保留并发展人原本的艺术与同情心。③思考个体如何冲破社会束缚,实现艺术与同情心的自由表达。④研究社会价值观对人性艺术与同情心的引导作用。⑤发挥教育在培养和传承艺术与同情心方面的作用。⑥分析个体在社会中如何保持自我,实现艺术与同情心的价值。⑦倡导营造一个能激发并保护人性艺术与同情心的社会环境附文言文挖空:《白氏长庆集》者,太原人白居易之所作。居易,字乐夭。乐天始言(说话),试指“之”“无”二字,能不误。(作者自注:具(详细。作动词,意为“详见”)乐天与子书。)始既(……之后)言,读书勤敏,与他儿异。五六岁识(知道,懂得)声韵,十五志(有志)诗赋,二十七举(考中)进士。贞元末,进士尚驰竞(奔走追逐。指巴结权贵),不尚文,就中(其中)六籍(六经)尤(特别)摈落(摈弃,冷落)。礼部侍郎高郢始用经艺(儒家经典)为进退,乐天一举擢(夺取)上第(等级)。明年(第二年),拔萃(唐代一种选官制度)甲科。由是《求玄珠》《斩白蛇》等赋,新进士竞(争着,争相)相传于京师矣。未几(不久),入翰林,掌制诰(诏令,诏敕),比比(比:接连,连续。“比比”意为“常常”)上书言得失。因为(做。意为“写”)《贺雨》《秦中吟》等数十章,指言天下事,时人比之《风》《骚》焉。予始(开始,当初)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恰逢)予谴(贬谪,谪戍)掾(yuàn,属官。作动词,意为“做……属官”)江陵,乐天犹(还)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辅助官员,助手。作动词,意为“做……助手”)江、通,复相酬(赠送,酬报)寄。巴蜀江楚间洎(到,及)长安中少年,递(交替)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然而二十年间,禁省(皇宫)、观(道教庙宇)寺(佛教庙宇)、邮候(传舍,馆驿)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牛童:牧童。马走:仆人。泛指“地位卑下的人”)之口无不道(说,谈论)。至于缮(抄写)写模勒(仿照原样雕刻),衒(xuàn,沿街叫卖)卖于市井(集市,街市),或持之以交(交换)酒茗(茶)者,处处皆是。(作者自注: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作坊,店铺)之中也。)予于平水市(集市,街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回答)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②。”固(一定。猜测语气)亦不知予之为微之也。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长庆四年,乐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诏还。予时刺(担任刺史或郡守)会稽,因得尽征(索取,求取)其文,手(亲手)自排缵(通“纂”,编纂,编辑),成五十卷,凡(总共)二千一百九十一首。前辈多以前集、中集为名,予以为陛下明年(第二年)当改元(首,第一。意为“新的年号”),长庆讫(终止,完毕)于是,因号曰《白氏长庆集》。至于乐天之官秩(官爵和俸禄)景行(高尚的德行。景:光明;仰慕,崇敬),与予之交(结交,交往)分(情分,情谊)浅深,非叙文之要(关键,要领)也,故不书(书写)。长庆四年冬十二月十日,微之序。参考译文:《白氏长庆集》,是太原人白居易写的。居易,字乐天。乐天开始说话时,(大人)试着指出“之”“无”二字,能正确无误。已经开始说话,读书勤奋聪明,与其他孩子不同。五六岁就熟知声韵,十五有志于诗赋,二十七岁考中进士。贞元末年,选拔进士还崇尚武力,不崇尚文学,其中六经等典籍尤其被排斥。礼部侍郎高郢开始采用经典为进士考试的标准,乐天一举考中上等。第二年,在甲科考试中十分突出。因此《求玄珠》《斩白蛇》等赋,被新进进士在京城竞相流传。不久,进入翰林掌制诰,频频上书讨论得失。于是作《贺雨》《秦中吟》等几十章,评述天下大事,当时的人把它们比作《国风》《离骚》啊。开始我与白居易同为校书秘书,多用诗文相互赠答。正赶上我到江陵任职,乐天仍在翰林院,寄给我百韵长律诗和杂议文章,前后几十章。此后,两人各在江、通任职,又相酬寄。巴蜀江楚间直到长安城中年轻人,紧接着相仿效,争相写作新词,自称为“元和诗”。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