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4年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4年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4年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4年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679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太平御览》中提道:“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这体现当时的居住方式是()A.穴居B.巢居C.半穴居D.地面筑屋2、曼彻斯特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城市之一;也是英国的第二大城市。下表两则材料反映了曼彻斯特城市发展进程,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材料一。

“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1801年已发展到9.5万人,1841年有35万人,成为当时英国第二大城市。”

材料二。

“曼彻斯特在1794年至1811年;19岁以下的财产犯罪人数占总犯罪人数的26%,到了1820年至1822年,这一数字则上升为48%。”

A.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B.经济发展导致财产犯罪猛增C.城市化进程与社会问题并行D.曼彻斯特城市管理严重滞后3、中唐以后,唐城市中出现了“侵街打墙,接檐造舍”和坊内开店的现象,一些里坊“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据此可知,唐朝()A.坊市时空界限被彻底打破B.雇佣导致人身束缚松弛C.工商业市民阶层不断壮大D.国家对社会控制的弱化4、学者阿萨·布里格斯在《英国社会史》中写道:“1820年到1830年,利慈、曼彻斯特、谢菲尔以及伯明翰的人口增长率高达40%,这是增长最快的10年;1851年到1901年,曼彻斯特人口几乎又增加了一倍。”这主要得益于()A.圈地运动的顺利开展B.工业化进程的推动C.外国移民的大量涌入D.民主政体不断完善5、1897年,上海徐家汇天文台编印的《上海报午时及风信标记专例》中说:“上海一埠,上商云集,舟舰纷纭,实为中华通商口岸之冠。每日报时报风,中华行舟者,必以先睹为快也。”这反映出当时()A.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B.生产生活观念日趋现代C.新式交通工具广泛使用D.海上贸易得到政府保护6、下表为1781-1820年英国生产一匹优质绒面呢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变化表。据表3可知,工厂制度的实行()。类别/年份1781-1796年1796-1805年1805-1820成年男性1004136成年女性1002525儿童1003030

A.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B.缩小了贫富差距的程度C.推动了社保体系的建立D.隐含着严重的社会问题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7、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40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但急求成效,于开垦次年就起征新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荒效果不明显。康熙帝即位后,放宽了起科的年限,垦荒颇见成效;康熙极为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雍正帝也一再谕令,让各地存足额定米谷。康雍乾时期,包谷;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贫苦农民的主要口粮。康雍乾三帝通过粮价奏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对安定民生发挥了一定作用。康熙帝还曾下谕令"蒸造烧酒,多费米谷,须严禁",雍正曾试图将禁酒推向全国。

——摘编自叶依能《清代前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政策和措施》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

——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初期中共解决粮食问题的特点。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宋时,由于偏安于半壁江山,加之连年征战,政府不得不以扩大海外贸易来增加税入,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在此时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泉州港宋哲宗元祐二年(南宋时,由于偏安于半壁江山,加之连年征战,政府不得不以扩大海外贸易来增加税入,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在此时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泉州港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设立市舶司后,国内商人开始直接从泉州出海贸易,而外国商船亦可分别进入泉州或广州进行贸易。有证据显示,海上丝绸之路至元代已向西逐渐扩展到东非沿岸。明初,明成祖朱棣及其后继者出于“宣扬国威”、发展“朝贡贸易”等多重考量,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将海上丝之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明朝中叶,东亚海洋形势发生了巨变,欧洲殖民者为贩运中国生丝和丝织品,在东亚海域展开了激烈的商业竞争。以澳门为基地的葡萄牙船队几乎垄断了中国生丝与丝织品在日本的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在1565材料二明朝中叶,东亚海洋形势发生了巨变,欧洲殖民者为贩运中国生丝和丝织品,在东亚海域展开了激烈的商业竞争。以澳门为基地的葡萄牙船队几乎垄断了中国生丝与丝织品在日本的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朱明两朝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并分析明朝时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中叶以后西方国家介入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年占据菲律宾后,开辟了自菲律宾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把墨西哥银元载运到马尼拉,以换取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生丝和丝织品。海上丝绸之路至此已发生了新的变迁,在向西经东南亚到印度洋、非洲的基础上,增加了向东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然后再经墨西哥湾、大西洋延伸到欧洲大陆的航线。此后荷兰等国的介入进一步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11、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英国社会的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时间议会立法1802年《学徒道德健康法案》,保障棉纺厂和其他工厂学徒工的健康和道德情况1819年规定工厂童工的工作条件,任何纺织工厂不得雇佣不满9岁的儿童,16周岁以下工人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1825年禁止儿童在夜间工作1833年制定工厂视察员制度,赋予视察员实地检查、监督和违规罚款的权力1860年谋矿规范法令提离安全标准并禁止雇佣12岁以下儿童

依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12、【城市化】材料一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1960—2010年)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1960—2010年)。年份世界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亿)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亿)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亿)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1960年10.3234.25.7260.54.6022.21970年13.7137.16.9866.66.7325.41980年17.6439.67.9870.29.6629.21990年22.3442.68.7772.513.5733.62000年28.5446.69.5074.419.0439.32010年36.2351.810.1176.026.1246.2——许学强、周一星等编著《城市地理学》材料二1831—1841年,伦敦的人口增长了13万,曼彻斯特增加了7万在没有适当的排污设施和新鲜用水的地方,霍乱、伤寒、结核病等是人类天然的杀手,同时这些地方还弥漫着从工厂、铁路和民用烟囱里冒出的烟雾在伦敦,人类排泄物散布在25万个民用污水池之中,无人集中处理。在曼彻斯特,只有不到1/3的住房拥有相当于厕所的设施。最贫困的工人居住条件极其恶劣,住房里通常连照明和排水设施也没有。——摘编自[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世界城市化发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同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列举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根据所学知识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2题,共12分)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表。名称。

主要范围。

汉唐时期的。

“西域”

广义上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狭义上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唐宋时期曾用“西天”指称更为遥远的印度。

宋明时期的。

“西洋”

最早见于五代;元代广为流布,明代特指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明末以后逐渐转向专指欧洲。

明末清初的。

“西方”

与“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等同义词广泛流行,指称欧洲。

——摘编自欧阳哲生《中西交通史上的“西方"概念之探源》上表为古代中国关于“西方”名称变迁的主要历程。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图1和图2,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10分)15、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16、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B【分析】【详解】

从题干材料“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可知是巢居,故选B项;ACD项与“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这一主旨不符合,排除。2、C【分析】【详解】

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可知,随着曼彻斯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财产犯罪猛增,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综上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与社会问题并行,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3、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中唐以后城市出现坊市时空界限被打破,这反映了国家对商业和城市的管控弱化,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中唐以后部分城市出现坊市时空界限被打破的现象,“彻底”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雇佣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部分现象,不能证明工商业市民阶层壮大,排除C项。故选D项。4、B【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导致曼彻斯特等英国工业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即工业化推动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了城市,B项正确;圈地运动在19世纪中期已结束,排除A项;外来移民的涌入并非英国城市人口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民主政体的完善和城市人口迅猛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5、B【分析】【详解】

根据题干在1897年上海有报午时及风信标,每日报时报风,中华行舟者,必以先睹为快,说明时间信息和风的信息受到重视,体现了生产和生活观念日趋现代,B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交通工具的发展情况,而是报午时及风信标,排除AC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海上贸易是否受到政府保护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6、D【分析】【详解】

观察表格数据,我们发现如果以1781-1796年新机器尚未产生重大影响前所需要的工人数量为100的话,那么,在此后的10年中,对于男性工人需求量直接减少了大约60%,成年女性劳动力工人需求量更是减少了近80%,需求的减少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呢绒工人的失业问题,D项正确;表格仅涉及绒面呢行业,无法说明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A项;生产一匹优质绒面呢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的大幅减少,是因为机器的大规模推广所致,之后工人工资也减少很多,贫富差距事实上在增加,排除B项;仅从劳动力数量变化表上,无法推知社保体系的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7、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8、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40分)9、略

【分析】【详解】

(1)措施:根据“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得出开荒垦辟,增加产量;根据“康熙极为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得出广设仓储,积谷备荒;根据“康雍乾时期,包谷;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得出推广高产作物种植;根据“康雍乾三帝通过粮价奏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对安定民生发挥了一定作用。”得出掌握粮价,调剂余缺;根据材料“蒸造烧酒,多费米谷,须严禁”得出控制粮食消费,保证百姓主食。

(2)特点:根据“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得出阶段性;根据“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得出突出国家主导;根据“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得出不断总结经验,经济政策具有灵活性和系统性;根据”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得出维护人民利益;结合所学可得出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以计划为主。【解析】(1)措施:开荒垦辟;增加产量;广设仓储,积谷备荒;推广高产作物种植;掌握粮价,调剂余缺;控制粮食消费,保证百姓主食。

(2)特点:阶段性;突出国家主导;不断总结经验,经济政策具有灵活性和系统性;维护人民利益;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以计划为主10、略

【分析】【分析】

(1)

不同:从材料中的官方态度方面来看;南宋政府积极鼓励,明朝政府严格管制;从材料中的参与者方面来看,南宋时民间商人参与较多,明朝时以官船为主;从材料中的贸易对象方面来看,南宋时主要是亚非国家的贸易,明朝时囊括了亚;非、欧、美各大洲的贸易;从材料中的线路方面来看,南宋时主要通过东南亚延伸到印度洋沿岸地区,明朝时扩展了从东南亚通往美洲,再通往欧洲的航线。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朝贡贸易的发展、沿海地区局势动荡、海禁政策的推行及新航路的开辟等角度进行分析。

(2)

影响:根据材料“此后荷兰等国的介入进一步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全球贸易联系加强;中国主流货币的变化和赋税制度的改革、西方国家侵扰沿海地区、导致中国对外政策趋于保守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解析】(1)不同:官方态度方面;南宋政府积极鼓励,明朝政府严格管制;参与者方面,南宋时民间商人参与较多,明朝时以官船为主;贸易对象方面,南宋时主要是亚非国家的贸易,明朝时囊括了亚;非、欧、美各大洲的贸易;线路方面,南宋时主要通过东南亚延伸到印度洋沿岸地区,明朝时扩展了从东南亚通往美洲,再通往欧洲的航线。(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原因: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为强化;“宣扬国威”和发展官方贸易的政治考量:沿海地区倭寇的猖额;海禁政策的实施;新航路的开辟及西方殖民者的早期争夺。(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西方国家介入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国与欧洲、美洲的贸易联系加强,大量白银因此涌入中国,间接导致中国主流货币的变化和赋税制度的改革;西方国家侵扰了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地区,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间接导致中国对外政策趋于保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1、略

【分析】【详解】

辩证地分析此问题。根据材料“议会立法”的内容可知,19世纪以来英国议会颁布法案和作出规定,加强对工厂童工权益的保护。这些法案和规定所发挥的作用,积极方面:结合所学从有助于保护童工的权益、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英国法制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完善等角度分析;局限性:结合所学从资产阶级和工业革命时代的局限性来分析。【解析】19世纪以来,英国议会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加强了对工厂的童工权益的保护。这些法案一方面有助于保护童工的权益,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也体现了英国法制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完善;另一方面受到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不能彻底根除童工问题。12、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据材料“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1960—2010年)”可知;1960年--2010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都不断加快,但发达国家迅速,发展中国家相对缓慢,发展不平衡。

原因:据所学可从国家;民族独立;第三世界的兴起;工业化起步晚;科技落后等角度回答。

(2)问题:据材料“在没有适当的排污设施和新鲜用水的地方;霍乱;伤寒、结核病等是人类天然的杀手,同时这些地方还弥漫着从工厂、铁路和民用烟囱里冒出的烟雾”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环境污染严重;据材料“在曼彻斯特,只有不到1/3的住房拥有相当于厕所的设施。最贫困的工人居住条件极其恶劣,住房里通常连照明和排水设施也没有”可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居住条件恶劣。

措施:据所学可从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关注民生;注重生态环保;重视科技创新;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角度回答。【解析】(1)特点:世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发达国家迅速,发展中国家相对缓慢,发展不平衡。

原因:国家;民族独立;第三世界的兴起:工业化起步晚:科技落后。

(2)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居住条件恶劣。

措施: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关注民生:注重生态环保;重视科技创新: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等。五、论述题(共2题,共12分)13、略

【分析】【详解】

从“西域”到“西天”再到“西洋”和“西方”“泰西”,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西方”空间认识的扩大和变化,其背后反映的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范围和途径的变化。学生在分析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这些变化,提出观点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学生可以对材料所反映的整体变化进行宏观解读,也可以就其中的具体变化进行微观论述。除示例外,学生还可以从唐宋时期的“西天”,明末清初的“泰西”“西方”等词的出现,以及明末清初“西洋”一词所指范围的变化等角度出发提炼观点。从中外交流的空间范围变化角度分析,可以展开如下论述:关于“西方”的名称变迁反映了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阐述:自张骞通西域后,“西域”成为汉唐王朝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而用“西天”指称印度则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对外交流范围的扩大。“西洋”这一称呼的出现,反映子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和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西亚、东非及印度洋周围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明末,“西洋”范围的变化和“西方”“泰西”等词的出现,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欧洲的联系加强。【解析】示例1:

观点:关于“西方”的名称变迁反映了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

阐述:自张骞通西域后;“西域”成为汉唐王朝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而用“西天”指称印度则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对外交流范围的扩大。“西洋”这一称呼的出现,反映子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和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西亚、东非及印度洋周围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明末,“西洋”范围的变化和“西方”“泰西”等词的出现,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欧洲的联系加强。

示例2:

观点:从“西域”到“西洋”反映了对外交流路线的变迁。

阐述:汉唐时期,经济和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期作为政治中心,沟通“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对外交流的主要路线。唐宋以后,由于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长安、洛阳失去政治中心地位,以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沟通与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等“西洋”区域联系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对外交流的一条重要路线,“西洋”的称呼日渐流行。14、略

【分析】【详解】

本题首先要根据图1和图2的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城市布局的基本信息,整理和归纳一个基本观点,如:根据中国古代城市和现代城市布局可知,二者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功能不同、指导思想、发展动力等方面不同,需要从政治军事功能、儒家教化功能、经济功能、尊卑有序的观念、近代工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来进行阐述即可。【解析】示例一观点:中国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功能不同。

说明:①古代城市主要发挥政治军事功能,图1主要有衙署;武庙、兵营、城墙、护城河等。②近代城市主要发挥经济生活功能,图2主要有工业居住混合区、商埠区与居民生活的老城区和新市区。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和近代城市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城建思想不同。

说明:①古代城市主要体现统治(镇压)性与秩序性。图1主要有衙署;武庙、兵营、城墙与护城河,体现了统治性与镇压性;而官府居中,布局方正,街巷井然,则体现了秩序性。②近代城市主要体现商业化与世俗化。图2有很大的商埠区,有主要是市民居住并包含商业中心的老城区与新市区,以及向城外延伸的工业居住混合区,主要体现了城市浓郁的近代商业气息和市民世俗生活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