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原卷版)(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原卷版)(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原卷版)(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原卷版)(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原卷版)(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1.(2023·北京延庆·统考一模)如图反映了自东汉至西晋末年,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情况。唐刘知几《史通·邑里》记载:“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衣冠南渡”的原因是(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①气候恶劣,北方少数民族难以生存②北方战乱,中原地区多数家园被毁③北人南迁,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④衣冠南渡,保存中原儒家传统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2023·湖南长沙·校考模拟预测)《丧服》本属于《仪礼》中的一篇,东晋时成为显学,南迁士族依丧服就可以辨识门第品流和血缘亲疏。他们还对朝廷的礼乐、舆服、仪注等所谓“衣冠文物”极为重视。当时的大诗人孙绰曾说“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这一现象源于(

)A.儒学受到佛道挑战 B.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C.门阀士族日益衰落 D.东晋维护正统的文化需要3.(2023·湖南长沙·湖南师大附中校考模拟预测)西魏权臣宇文泰实行“赐复胡姓”政策,规定士卒须以主将的鲜卑姓作为姓氏。对于非鲜卑族主将赐予鲜卑姓,如杨坚的父亲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李渊的祖父李虎,被赐姓大野氏。这一举措(

)A.有效强化了中央集权 B.激化民族矛盾C.导致了世家大族兴起 D.促进民族交融4.(2023·湖北襄阳·襄阳四中校考模拟预测)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南齐派使节北上,恰逄冯太后丧事,齐使欲以朱衣入见,北魏派人四次往返劝阻,皆不肯更衣。后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这一材料可用于研究(

)A.南北文化差异的原因 B.礼乐制度的历史延续性C.南北政权的隶属关系 D.北魏封建化改革的影响5.(2023·山东淄博·统考三模)下图为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砖上的人物用一个叉状的工具穿肉并进行炙烤。据记载,“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魏晋时期,“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这说明当时(

)A.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B.游牧民族借鉴中原习俗C.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6.(2023秋·高三课时练习)古代史籍中有许多关于“天府之国”的记载。下表反映了(

)《战国策.秦策一》(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史记.留侯世家》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三国志.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东晋《华阳国志》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A.频繁战乱导致南北经济格局的改变 B.关中地区拥有特殊的经济地理优势C.水利兴修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D.成都平原的区域经济地位逐步提升1.(2023·湖南长沙·校联考模拟预测)三国争霸中非常普遍存在:遥领和虚封。即公元229年6月,蜀国派遣卫尉陈震祝贺孙权称帝。随后,吴、蜀两国相约平分天下,在没有知会魏国的情况下,将魏国的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划归吴国,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划归蜀国,司州则以函谷关为界分属两国。这说明(

)A.制度创新加强中央集权 B.冗官泛滥削弱统治力量C.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 D.郡县制度符合时代潮流2.(2023·山东德州·统考三模)东晋初年为北方移民设置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的安置点,称侨郡、侨县,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不必承担国家税役。该政策的实施(

)A.引发了西北少数民族内迁 B.实现了社会成员身份平等C.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2023·辽宁·校联考三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统治者受汉史典籍影响,热衷于帝王符瑞神话,内容多是帝王由其母与神物相交相感而生。如《魏书·太祖记》(北魏)载:母“游于云泽……梦日出室内,寤而见光自牖属天,歘然有感……生太祖于参合陂北,其夜复有光明”。这反映了,当时(

)A.文化认同不断增强 B.社会迷信色彩浓厚C.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D.各民族间关系融洽4.(2023·全国·统考模拟预测)东汉王朝统治崩溃以后,王权还是在极困难的情况下被保存了下来;就是以后的胡羯递嬗称帝,鲜卑建立北朝,亦是由于汉人的文化和经济生活,一切都高出于他们,因此使他们很快汉化了……它只可算作是后来创造国家中央集权化的经济前提的一个准备阶段而已。材料意在说明(

)A.国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B.王朝衰落加速了北方民族交融C.落后民族最终被先进文化征服 D.少数民族开始产生华夏认同感5.(2023·安徽芜湖·统考二模)南朝梁武帝时,有大臣出使北魏前认为“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归来后感叹“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这可以用来说明(

)A.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B.北方完成全国统一的原因C.华夏认同观念开始产生 D.古代政治重心始终在北方6.(2023·河北·统考模拟预测)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府设有负责养牛的多种官职,形成了完备的管理体系。民间养牛业也有很大发展,如《晋书》记载:“朔允,金城人也。与游氏世为豪族,西州为之语曰:‘翻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这一时期的养牛业(

)A.冲击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B.有利于农业与畜牧业的结合C.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7.(2023·湖南长沙·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相传黄帝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会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推进改革,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8.(2023·四川成都·统考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北魏洛阳城考古复原图注:灵台,即天文台;明堂,帝王举行祭祀等重大典礼的场所;圜丘,帝王祭天的地方;四夷馆、四夷里,北魏接待四邻和外国使节、商人所设的宾馆或居住区。上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图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1.(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2.(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3.(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4.(2021·广东·高考真题)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5.(2022·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6.(2021·北京·高考真题)明堂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亚”形布局。材料二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亚”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