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_第1页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_第2页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_第3页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_第4页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篇《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在学习《功》这一节以前,我们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压强等知识,功是力的另一种效果。学习功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同时也是学习后面功率、机械效率、能等知识的必要知识储备。本节从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然后教材直接介绍了功的公式、单位以及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本教材将功的原理引入本节,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提出问题、演示探究了功的原理——“使用机械不省功”。现行教材只是谈到,使用机械所做的功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所做的功,这样的教材编写,使实验结论容易得出,但是,如应用此原理解决课后的实际问题,学生会束手无策。因此,我认为对原理进行适当引申是必要的。如原理延伸为“如忽略了机械自重(包括摩擦力),使用机械所做的功将会等于不用机械所做的功这样不仅有利于解题,而且为下节课的额外功等内容埋下了伏笔。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设计采用“双课堂”的教学模式,笔者称之为“预习—展示”型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一半教学形式在课下,进行有指导性的“预习”,首先学生通过预习,一方面理解了力学中做功的条件,学会了计算功的方法。然后通过课前有序的引导探究,得出了“功的原理”,同时通过尝试性的完成课后练习题,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另一半教学形式是在课堂上“展示”,而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在是以教师讲为主,而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按“预习提示”的问题逐一讨论,在展示和交流中,反馈学生预习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进行点拨,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解答其疑惑的问题,纠正其错误的理解。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探究功的原理”,让学生在“预习提示”的指导下课前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利用“搬入教室的实验室器材”去实验、去探究,真正落实了探究教学,这样解决了探究教学时,由于学生思维发散,授课时间难以控制,出现拖堂、完不成教学计划等影响教学进度的问题。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基础不同,素质也参差不齐。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受力,没有搞清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把握力与移动距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判断物体是否做功、进行功的计算时,把不对应的力与距离联系在一起,而引起错误。由于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探究了简单机械中杠杆平衡条件、动滑轮的特点等知识,还学习了力和长度的测量,为探究功的原理做好了相关知识准备,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但结合刚学过的功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完成功的原理的探究还有一定的难度。九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于以实验支持的物理问题解决具有浓厚的兴趣,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课前的预习与探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③知道功的原理。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③通过课前的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能力,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树立自尊、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教学方法:以“课前预习、课堂展示”为主的综合探究式。教学前准备1、15.1《功》预习提示(每位学生一份,课前一天发给学生)2、教学具:细绳、弹簧测力计、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等。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让学生说一说,含有“功”的成语或词语,指出其中“功”的含义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现代汉语中的“功”主要有成效、成功、贡献的意思,物理力学中的“功”吸收了其中“成效”的意思,但它又有特殊的含义,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力学的“功”板书课题:15.1力学中的“功”二、新课教学(按照“预习提示”的要求,学生展示、交流他们的预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总结)问题1:说出力学中的“功”的具体确切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板书:“功”的含义:力———方向——距离——→力做功问题2:仔细观察课本P104页各图,学生回答:①图15.1—1几个做功的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②图15.1—2几个没有做功的实例,为什么没有做功?学生展示性分析问题①、②,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问题③:做功必须满足的条件?板书:做功的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问题3: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有哪些不做功的例子?根据学生的举例情况,教师点拨,也可以出示下面几个图片,让学生分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图片(1)举重运动员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图片(2)运动员举着杠铃在高处停留5秒钟是否做功?图片(3)起重机吊着重物从A点沿竖直方向提升到B点,然后沿水平方向把物体移动到C点,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问题4: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①力学中的“功”的公式是_____②“功”的单位是________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教师板书:功的公式:W=FS单位:1J=1N·m出示焦耳的照片,教师介绍小资料:焦耳事迹和成就。问题5:105页例题:设疑:这个例题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强调并板书:①在使用公式求功之前,要明确哪个力做功?②要搞清力的大小:对于本题来说,要写出拉力等于摩擦力等于多少?③要注意单位的统一问题6、联系我们学过的简单机械的作用,设疑:使用简单机械能省功吗?师生讨论:如何探究使用杠杆和动滑轮提升物体能否省功的两个实验。设疑提问:为了探究使用机械是否省功,就是要比较什么?那么本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呢?需要计算哪些量?根据学生回答,对照小黑板介绍,实验需要测量的四个物理量、需要计算的两个量。分别请两个实验小组的同学上台,展示他们使用动滑轮提升物体以及使用杠杆提升物体时,是否能省功的实验过程和方法,并将所测的数据记入小黑板的表格中。师生评价实验过程与方法,教师点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板书:使用机械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有人称之为“机械的黄金定律”延申讨论:为什么“使用机械所做的功”总是“稍大于不用机械所做的功”呢?启发介绍:原来,机械的“动力”做功时,肯定要克服机械自重和机械内部的摩擦做功,如果忽略了机械自重(包括摩擦),我想,使用机械所做的功应该等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即W=W′问题8、学生作业展示抽取P107“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练习题4、5,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解题思路。师生评价、教师点拨。畅谈收获:1、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小结)2、哪些疑惑得到解答?有哪些方面的进步?3、还想知道什么?准备怎么行动?4、还有哪些疑问?是否需要和教师沟通?…………课后作业:①完成基础训练15.1《功》的单元练习题②按“预习提示”的要求,预习15.2《功率》板书设计:15.1力学中的“功”1、功的含义:力———方向——距离——→力做功2、做功的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功的公式:W=Fs单位:1J=1N·m4、例题:强调:①求功前,要明确哪个力做功?②写出拉力等于摩擦力等于多少?③要注意单位的统一5、探究:使用机械是否省功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功的原理(“机械的黄金定律”)6、作业展:略编者按:学习新的物理知识前,你喜欢预习吗?相信你有预习能力吗?希望通过这一节课预习,检验你的预习能力,检验同学们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我相信你们能行。注意:你们对预习提示中的问题解决情况,将会在课堂上“展示”,每个同学要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你敢于展示自我吗?15.1功(课前预习提示)1、阅读教材前两段,说出物理力学中的“功”具体的确切含义是什么?2、仔细观察、阅读课本P104页各图并思考:①图15.1—1几个做功的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②图15.1—2几个没有做功的实例,为什么没有做功③总结做功必须满足的必要条件?3、问题讨论: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有哪些不做功的例子?为什么?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4、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猜想: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猜想后,阅读教材回答:①力学中的“功”的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根据公式可以看出功的单位是__________为了纪念哪位物理学家______________,用他的名字做为功的单位。5、仔细阅读105页例题,先自己做,然后对照课本订正。6、上一章我们学过很多简单机械,使用它们作用是什么?那么使用它们能省功吗?下面请同学们4人一组,自由组合,课前探究使用动滑轮和杠杆提升物体时是否能省功。●探究前的需要共同讨论、思考、探究完成的几个问题:△如同学们不能解决,可以阅读教材寻找答案△要探究使用机械是否省功,就是要比较使用机械所做的功W1,和不用机械直接用手所做的功W2的大小关系。①这两个实验需要测哪几个物理量?(说明:本实验中,手的拉力大小改为由弹簧测力计测出)②设计你的实验记录数据表格(设计后与教材的数据表格对比,看哪个好?自我订正)③利用教室里实验器材,课余时间去实验去探究合作完成这两个的实验,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同时写出每个实验的具体步骤:注意你的实验过程和方法将要“展示”,并介绍给大家,要认真完成实验的每一步,同时填写在下面的空格里。你们小组敢于展示吗?我希望你们上台展示自我,老师在等你哟。1、探究使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是否能省功2、探究使用杠杆提升物体时是否能省功④分析实验数据,小组讨论,可以得到什么结论,验证你们的猜想⑤实验结束后,小组内讨论、总结:实验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什么困难?你们是怎样克服的?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7、通过预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8、你的预习效果怎样?在下面的空白处尝试性解答P107“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练习题。注意:你的解题思路将会在课堂上展示,要认真思考哟?第2篇●《功》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内容。在学习这一节以前,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压强等知识。功是力的另一种效果,学习功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同时也是学习后面功率、机械效率、能等知识的必要知识储备。●图1是对<<功>>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分析。长方形框内是主要的教学目标或知识点,椭圆形框内是中间环节的内容,圆形框内是已经学过或已具备的知识。箭头线表示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它们的顺序由框旁的数字标明。●教学重点:建立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功的原理。●教学难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把握两个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功的原理。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九年级的学生,由于普及了义务教育,学生素质参差不齐。(1)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受力,没有搞清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把握力与移动距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判断物体是否做功、进行功的计算时,把不对应的力与距离联系在一起,而引起错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中杠杆平衡条件、动滑轮的特点等知识,还学习了力和长度的测量,为探究功的原理做好了相关知识准备,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但结合刚学过的功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完成功的原理的探究还有一定的难度。(2)认知能力。学生思维较活跃,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3)学习动机。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于以多媒体技术、实验支持物理问题解决具有浓厚的兴趣。(4)学习风格。喜欢多媒体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喜爱合作学习,喜爱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较容易受外界影响,焦虑水平适中。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知道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2.过程与方法经历抽象出功的概念的过程。通过分析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了解机械功的物理意义。通过分析推理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理解机械功的概念和公式。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和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反思性自我评价,增强自信,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价值观,追求和谐发展。四、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处理好讲授与探究、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实验与多媒体等之间的关系,发挥每种方式方法的长处。●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特有的作用。●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提供身临其境的物理情景,快捷传递信息,增大课堂容量。●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培优辅差,资源共享,突破难点,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等等。●营造和谐的讨论、交流的环境,在讨论、交流中生成资源,共享资源。●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关注学生经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用创设问题情景、进行激励性评价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能深入探究、体验;通过反馈练习落实双基。●即时反馈,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功能。●利用反思性自我评价,培养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多媒体课件如下●图片:一组做功的实例和没做功的实例(可演示受力和移动距离的情况);●图片:将多少不同的木版提到不同高度的做功情形;●图片文本:焦耳事迹;●文本:功的计算的反馈练习题(可展示规范解题过程);●图片:用动滑轮和利用杠杆提升物体的图示(可演示分析过程);●文本:功的原理部分的反馈练习题;●文本:本节小结内容;●文本:反思性自我评价提示;2教具辅助教学:自制功的原理演示器(有刻度和钉子的小黑板、绳子、滑轮、杠杆、演示用弹簧秤、钩码等)六、教学过程流程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力学中的功情景导入故事导入,故事摘要:小华收拾碗筷、提水、买米,忙得满头大汉,物理教师爸爸却说,从物理学角度他几乎没有做功。思考,提出问题。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提出问题问:怎样才算“做功”?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明确研究的问题。经历形成概念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感知现象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观察感知。分析综合问: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探究、讨论。抽象概括问: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抽象概括,形成功的概念。反馈补偿请借助身边的物体演示做功和不做功的情况。问:小华的爸爸为什么说他几乎没有做功?“工作”与“做功”有什么区别?演示。思考讨论形成性评价反思提高问:如何判断是否做功?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反思总结。培养反思的能力功的计算提出问题问: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明确问题。情景诱思投影: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了多少功?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观察思考。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同时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功的公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析推理启发引导。分析推理,得出功与力和距离的关系。陈述讲解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在讲解单位时,介绍焦耳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教育。理解功的公式,思考功的单位是怎么确定的。谈从焦耳身上受到的启发。发挥讲授的优势。挖掘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素材。反馈补偿投影反馈练习题:1、推铅球时,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是哪个距离?2、你爬楼梯时,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动的距离应是多少?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先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尝试计算(学生代表演牌),然后讨论纠错。通过讨论突破计算难点。学生先自主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反思提高要求学生总结解题技巧及注意事项。反思总结解题技巧及注意事项。通过反思,加深理解,提高解题能力。功的原理问题情景我们已经知道使用简单机械可省力、省距离、改变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有许许多多能工巧匠和科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直到18世纪才搞清这个问题。你认为是怎样的呢?产生问题,激起探究兴趣。通过物理学史激发探究兴趣。猜想启发引导学生猜想。猜想。培养猜想能力。设计实验投影用动滑轮和利用杠杆提升物体的图示。问:要得到不用机械提升物体和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所做的功,分别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过图示加以说明。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数据?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总结得出最佳方案。学生思考讨论,在图上指出要测的量。讨论用怎样的方法最简便。探究有一定难度,且时间有限,采用师生共同探究,可化解这一矛盾,对基础差的学生也更有利。进行实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计算收集证据。进行计算、说操作步骤,协助教师完成实验。分析论证教师总结强调。归纳概括,得出结论。反馈补偿投影练习题: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动滑轮提起50N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J,求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学生先自主完成,然后小组交流,矫正错误。进行形成性评价。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归纳小结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力学中的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注意:F≠0,S=0时不做“功”;F=0,S≠0时不做“功”。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学生自我归纳小结。与教师投影内容对比找出优点和不足。培养建构知识结构的习惯和能力。反思性自我评价投影一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1有哪些方面的进步?2还想知道什么?准备怎么行动?2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是经验还是教训?3和同学配合得怎么样?有什么值得发扬和改进的?和教师配合得怎样?有什么不很协调的?是否需要和教师沟通?……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促成持续的和谐的发展。六、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获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1教学模式的应用。在进行功这个概念和功的原理这个规律的教学时,利用了概念教学和规律教学的一般模式,遵循了教学规律,所以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得好。2课程内容的生成性。在探究功的原理的实验中,由学生演示代替了教师演示,大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暴露了学生易犯的错误,生成了课程资源,产生了更大的效益。3兴趣的激发。进行功的概念教学时通过故事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功的原理的教学时结合物理学史创设的问题情景都大大调动了学生情绪,激发了探究兴趣。4面向全体学生。在探究功的原理时采用了集体探究的方式,使差生也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中来,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5媒体的应用。利用多媒体,增大了信息量和信息传递的速度,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探究功的原理时,用多媒体配合讲解,增强了理解,化解了难点,促进了实验技能技巧的掌握。6学习方式的转变。合理利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和谐。7评价改革。通过形成性评价,对课堂进行了适时调控,使教学切合学生实际,增强了效果。学生通过反思性自我评价,架起了从课内通向课外、从现在通向未来的桥梁,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分享:第3篇功教学课题: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理解功的概念,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2)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物理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理解功的概念。2、根据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