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湘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湘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湘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湘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湘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湘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991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美国白蛾入侵果园;对果树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科学家利用某病毒防治该害虫,防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病毒和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寄生B.a→b年间,美国白蛾种群增长的不变C.b→c年间,美国白蛾种群种内斗争加剧D.c年以后,美国白蛾种群数量趋于稳定2、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CO2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的意思是工厂、企业等团体和个人,通过节能减排等形式来抵消自身产生的CO2,实现CO2零排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城市生态系统产生的CO2可以被其他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所利用B.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实现碳中和C.CO2的排放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这一过程不属于生态系统碳循环D.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都可参与生态系统进行基本的碳循环3、样方法是生物学研究中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调查时应选择样本分布集中的地方取样B.样方法可以用来调查植物类群的丰富度C.实际调查过程中,取样的样方数越多越精确D.样方法仅适用于植物,且一般用于双子叶植物的调查4、如图为美国大烟雾山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其中a、c、f、g是叶蝉,b、d是啮虫,e是芫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不同种昆虫的分布高度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B.从曲线图中滞后性的特点判断七者间存在捕食关系C.同一海拔高度分布的昆虫之间无竞争关系D.图中显示出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5、为认真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持续打好垃圾分类攻坚战和持久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某地执行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对于垃圾中的有机废弃物将按照“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进行处理。“无废化生态社区”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相关方案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有机废弃物发酵得到的有机肥料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B.“无废化生态社区”遵循协调的生态工程原理C.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垃圾处理途径②③优于④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能提高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传递效率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6、某同学画出三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所以三幅图中生产者都是AB.图1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图2中E构成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D.若使图1、图2、图3完整表示碳循环,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7、河流生态系统受到养猪场排出的污水轻度污染后可以随水流逐渐净化。在沿河的甲;乙、丙、丁四处采集了水样进行分析;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样品1、样品2、样品3的取样地点分别为乙、丙、丁B.样品1中藻类植物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CO2浓度增加C.样品2中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需氧细菌大量繁殖和藻类植物减少D.样品3的数据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8、如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点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a点和c点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约为2b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大9、图为池塘中某种鱼的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为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B.c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死亡率逐渐增加直至与出生率相等D.改善生存条件可使K值提高10、生态策略是生物在种群水平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K、r对策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K对策物种的动态曲线有X和S两个平衡点,r对策物种的曲线只有S一个平衡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r对策物种的S平衡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即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图中K对策物种的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平衡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就会走向灭绝C.图中r对策物种很难灭绝,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D.对于濒危的K对策动物,其保护措施应以提高生殖力为主11、蝗虫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害虫之一;其繁殖能力强,卵一般产在土壤中,不易灭杀,幼虫(又称跳蝻)个体较小,成虫个体较大,翅较为发达可进行远距离迁移,下图为某地爆发蝗灾以后调查到的幼虫和成虫数量变化曲线,期间当地分别采取了药物防治(喷洒农药)和生物防治(引入鸭;蛙等天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蝗虫卵的数量,用样方法调查幼虫数量,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成虫数量B.t2~t3,时段蝗虫成虫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成虫的大量迁出,而t4~t5时段蝗虫成虫数量减少可能是进行了药物防治C.防治之前蝗虫的环境容纳量为X,防治之后蝗虫的环境容纳为YD.当地应该是在t7,时刻引入了蝗虫的天敌12、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培养液的锥形瓶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当酵母菌总数为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关于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及种群数量变化,分析不正确的是()A.可取少量菌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估算酵母菌数量B.该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最快C.若将酵母菌的接种量增加一倍,培养条件不变,则K值为2aD.若将培养液的量改为5mL,接种量与培养条件相同,则K值为a13、下列不符合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说法是()A.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关键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构建和植被恢复B.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自生原理C.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依据的是循环原理D.退耕还湿地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给人类提供游览胜地14、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C.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_______减少,_______增加,植被破坏,水、矿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1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_______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_______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17、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_______的关系,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发利用,即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18、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_______、寄生、_______、捕食等。19、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途径:_______20、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形式:______21、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_____越多,对_____和_____的影响就越大。22、根据群落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23、荒漠分布在极度_________区,地区年降雨量_________且分布_________。荒漠里物种_________,群落结构_________,生活在这里的生物具有_________特性。评卷人得分四、综合题(共4题,共16分)24、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主体;不仅是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游憩场所之一,而且与城市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科研人员针对北京城市公园土土壤重金属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展开了研究。

(1)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在物质循环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对于环境变化和各种污染的响应敏感,被认为是生物指示因子。

(2)城市土壤质量与居民生活密不可分。下列对导致城市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不断累积的原因分析,正确的包括_________。

A.工业化污染排放B.废弃物堆积.

C.汽车尾气排放D.游客乱扔有害垃圾。

(3)从北京不同位置选取三个典型公园,每个公园选取6种常见乔木下的土壤进行取样调查,对土壤重金属铅含量进行测量,并分析土壤真菌多样性,结果如下表。月坛双秀颐和园建成年代/年153019841750地理位置二环三环四环土壤铅含量/(mg/kg)65.7535.4053.06.土壤真菌丰富度指数(S)605.96657.83645.61

①结果说明公园的建园时间及地理位置会影响土壤重金属积累,依据为___________。土壤铅含量没有明显的沿中心城区至外围城区降低的空间分布,举例说出其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写出2种)。

②结果显示土壤重金属铅含量与真菌丰富度指数呈_______关系,说明_______,进而降低了_________。

(4)我国“土壤环境质量建议标准”铅污染一级标准的限制值为35mg/kg,请向相关部们提出一项合理建议。_____25、某湿地生活着多种生物;其中部分生物与人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各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碳循环,图中箭头表示生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含碳物质的来源有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②生物的光合作用③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④化石燃料的燃烧。

(2)图中B所利用的能量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增加藻类的数量,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提高藻类与捕食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以增加鱼的产量。

(4)在食物网中,若人的食物有1/4来自鱼和虾且来自两者的比例相等,其他来自该食物网之外的植物,若人增重1kg,至少需要消耗藻类_____________kg。26、如图表示某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人们通常将大豆和玉米实施套种,这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这种模式运用了____________原理。

(2)鸡粪、猪粪可以进入沼气池被利用,也可以作为农家肥被植物利用,在被植物利用时______(填“能”或“不能”)为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秸秆在沼气池中处理成沼渣后肥效提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3)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4)根据上图,绘制出该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______。27、筼筜湖位于厦门岛西部;20世纪70年代,筼筜湖周边各种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到湖里,导致水质恶化,鱼虾几近绝迹,湖水散发着臭气。进入21世纪,人们通过清挖湖底淤泥,沿湖修建驳岸;导流堤及环湖林荫步行道等措施,改善了湖水水质,美化了湖区景观。现在的筼筜湖,湖水清澈、鱼游虾戏、白鹭翩飞,成为群众喜爱的文化休闲旅游区。请回答:

(1)人们将各种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到湖里,增大了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即_____,导致该地生态压力增大,水质恶化,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2)通过清挖湖底淤泥,沿湖修建驳岸,建立缓冲带减少人类干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这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原理。

(3)现在的筼筜湖,物种丰富,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_____稳定性增强;文化休闲旅游区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物种多样性、_____三个层次。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C【分析】【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引入病毒之前,a→b年间;λ恒定不变,说明白蛾的种群数量增长为J型增长,引入病毒后,白蛾的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病毒可抑制白蛾的数量增长。

【详解】

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由图可知,引入病毒后,美国白蛾的数量减少,说明病毒和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寄生,A正确;

B、由图可知,a→b年间;美国白蛾种群增长的λ不变,即λ=2,B正确;

C、b→c年间;美国白蛾种群数量减少,种内斗争减弱,C错误;

D;由图可知;c年以后,美国白蛾种群数量先增后减,趋于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2、C【分析】【分析】

碳中和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详解】

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过程,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城市生态系统产生的CO2可以被其他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所利用;A正确;

B、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因此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有助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CO2浓度;有助于实现碳中和,B正确;

C、CO2的排放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这一过程属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C错误;

D;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参与碳循环过程;如消费者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正确。

故选C。3、B【分析】【分析】

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详解】

A、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调查时应随机取样,A错误;

B;样方法既可以用来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也可以调查植物类群的丰富度,B正确;

C;一般而言;样方数越多,结果越接近真实值,但样方数太多,调查时的工作量太大,故样方数并不是越多越精确,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C错误;

D;调查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种群密度,也可以用样方法,D错误。

故选B。4、A【分析】【分析】

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

A;动物的分布主要与食物种类和栖息环境有关;所以不同种昆虫的分布高度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A正确;

B;高山上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而不是种间关系的曲线,不能判断出七者间存在捕食关系,B错误;

C;生活在同一垂直高度的昆虫之间会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

D;高山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是因为地形的起伏造成的水平结构;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A。5、D【分析】【分析】

农业生态工程;就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因地制宜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将多种农业生物生产进一步组装为合理的生态农业系统。农业生态工程有效地运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群落共生原理,多种成分相互协调和促进和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从而建立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

【详解】

A;施用有机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能为农作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A正确;

B;“无废化生态社区”遵循协调、循环、整体等基本原理;B正确;

C;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通过多层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中的物质,既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因此途径②③优于④,C正确:

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能提高物质循环速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D。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6、A【分析】【分析】

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其特点是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物质的循环具有全球性。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生产者和无机环境,分析图可知:图1中A为生产者,B为无机环境,D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图2中A为生产者,C为无机环境,E为分解者,C;E为消费者;图3中E为生产者,A为无机环境,C为分解者,FDB为消费者;

【详解】

A;在碳循环过程中;生产者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库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而其他生物只能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由此可知,图1~图3中属于生产者的是A.E,A错误;

B;图1中C为消费者;其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

C;图2中A为生产者;B和D为消费者,E是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内部碳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C正确;

D;上述三图中均没有涉及化石燃料燃烧过程;D正确。

故选A。7、C:D【分析】【分析】

生物富集作用亦称“生物放大作用”;是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传递,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增大的趋势,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

【详解】

A;污水进入河流后;近污染源的水域藻类减少,需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溶解氧被大量消耗;远离污染源的水域藻类大量繁殖,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细菌的数量下降,因而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因此比较水中溶解氧可得出,样品1、样品2、样品3的取样地点分别为丙、乙、丁,A错误;

B;样品1中藻类植物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和P浓度增加;B错误;

C;样品2中藻类减少;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减少,然而需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溶解氧大量减少,C正确;

D;样品3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物质种类和浓度与甲地水样中的相差不大;说明题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故选CD。

【点睛】8、C:D【分析】【分析】

由图甲可知大黄鱼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且b点对应该种群的K/2。

【详解】

A;c点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所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

B;c点比a点种群数量大;所以种内斗争程度较高,B错误;

C、b点对应与种群的K/2,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C正确;

D;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可得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大,D正确。

故选CD。9、B:C:D【分析】【分析】

图示为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是在空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模式,表现为种群增长速率先慢后快再变慢,K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详解】

A、在空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生存压力一直存在,ab段生存压力较小;但不是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A错误;

B;c点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正确;

C;随着种群数量增加;死亡率逐渐增加,c点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C正确;

D;环境容纳量决定于空间、资源情况;改善生存条件可使K值提高,D正确。

故选BCD。

【点睛】10、A:B:C【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由图分析可知,K对策物种的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和灭绝点X,当种群数量高于X时,种群数量可以回升到S,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K值。但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就会走向灭绝。r对策物种的曲线特点是只有一个稳定平衡点S而没有灭绝点;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形成S型增长曲线。

【详解】

A、图中虚线表示Nt+1=Nt,S点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据图可知,当图中r对策物种的种群数量低于S点时;种群密度能很快增加到S平衡点,当种群数量高于S点时,种群密度能很快降低到S平衡点,S平衡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即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

B;据图可知;K对策物种的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平衡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种群数量会减少到0,种群就会走向灭绝,B正确;

C、据图可知,r对策物种的曲线特点是只有一个稳定平衡点S而没有灭绝点;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很难灭绝,C正确;

D;对于濒危的K对策动物;其保护措施应以提高环境容纳量为主,避免其种群数量低于X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错误。

故选ABC。11、A:B:D【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可知;蝗虫的种群数量初期呈“S”型增长,后期种群数量受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出现上升;下降和波动。

【详解】

A、蝗虫的卵产在土壤中,所以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幼虫运动能力较弱,所以可以用样方法调查,成虫体积大、运动能力强,所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A正确;

B、t2时刻,蝗虫成虫数量减少,但幼虫数量没有明显减少,所以最可能的原因是成虫发生了迁出,t4时刻蝗虫的成虫和幼虫都显著减少,且在t6时刻又基本恢复原来数量,说明t4时刻应该是进行了药物防治,B正确;

C、X和Y是防治前后蝗虫幼虫数量能维持的最大值,而不是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

D、t7时刻,蝗虫的成虫和幼虫数量都显著减少,且在较低的水平重新达到新的稳定状态,说明在t7时刻引入了天敌,D正确。

故选ABD。12、C:D【分析】【分析】

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包括S型和J型;其中J型曲线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没有最大值,而题干中酵母菌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当种群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详解】

A;估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法;即取少量菌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估算酵母菌数量,A正确;

B;由题意可知;酵母菌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当种群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最快,B正确;

C;K值与环境条件有关;酵母菌的K值与酵母菌的接种量没关系,因此培养条件不变,K值也不变,仍为a,C错误;

D;若将培养液的量改为5mL;酵母菌生长所需营养物质减少,接种量与培养条件相同,则K值小于a,D错误。

故选CD。13、B:D【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1;自生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一方面是源于其中的“生物“,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再生更新等;另一方面是这些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特别是种间关系)进行自组织,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

2;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其次,人类处在一个社会一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详解】

A;矿区的土壤条件被严重破坏;因此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恢复生态环境的关键是植被的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A不符合题意;

B;超载放牧;生物数量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协调原理,B符合题意;

C;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废物资源化;使得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依据的是循环原理,C不符合题意;

D;退耕还湿地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D符合题意。

故选BD。14、B:C【分析】【分析】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

B;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即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B正确;

C;由图可知;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达到K值,种群达到稳定状态,C正确;

D;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故选BC。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5、略

【解析】①.人均耕地②.燃料需求16、略

【解析】①.无限②.一定限度。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人与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盲目地、掠夺式地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互利共生竞争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化学能21、略

【分析】【详解】

一般用生态足迹来测算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解析】资源生态环境22、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群落水平上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物种,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生态位及群落的演替等。

【详解】

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类型。解题关键是要明确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不同,进一步掌握群落在外貌和物种组成上的差异。【解析】①.外貌②.物种组成23、略

【分析】【分析】

荒漠是由旱生;强旱生低矮木本植物;包括半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为主组成的稀疏不郁闭的群落。从植被的角度来说,荒漠是分布于干旱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荒漠气候具有以下特点:①终年少雨或无雨,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毫米,降水为阵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②气温、地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多晴天,日照时间长。③风沙活动频繁,地表干燥,裸露,沙砾易被吹扬,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荒漠中在水源较充足地区会出现绿洲,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利于生活与生产。

【详解】

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荒漠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解题关键是掌握群落的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明确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解析】①.干旱②.少③.不均匀④.少⑤.简单⑥.耐旱四、综合题(共4题,共16分)24、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蓝藻;光合细菌以及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

(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屎壳郎等。

【详解】

(1)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对于环境变化和各种污染的响应敏感,被认为是生物指示因子。

(2)A;工业化污染排放会导致城市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不断累积;A正确;

B;废弃物堆积会导致城市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不断累积;B正确;

C;汽车尾气排放会导致城市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不断累积;,C正确;

D;游客乱扔有害垃圾会导致城市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不断累积;D正确。

故选ABCD。

(3)①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三个城市公园中乔木下土壤重金属铅的含量存在差异,为月坛>颐和园>双秀公园;说明公园的建园时间及地理位置会影响土壤重金属积累。由于受到到其他更为复杂的因素影响,如人类活动角度;人类活动强度、频度和时间累积效应等;实验方法角度:取样方法导致的差异,是常见乔木下进行取样而没有随机取样等;选取的公园数量较少;没有调查所有种类的重金属土壤铅含量,故没有明显的沿中心城区至外围城区降低的空间分布。

②结果显示土壤重金属铅含量与真菌丰富度指数呈负相关;说明重金属铅污染程度加深会导致土壤真菌多样性降低,进而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了抵抗力稳定性。

(4)为降低土壤铅含量;可以加强城市公园土壤质量管理;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种植能吸收重金属铅的植物;筛选利于重金属溶解的微生物引入公园土壤等。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物多样性及环境污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解析】①.分解者②.ABCD③.三个城市公园中乔木下土壤重金属铅的含量存在差异,为月坛>颐和园>双秀公园④.受到到其他更为复杂的因素影响,如人类活动角度∶人类活动强度、频度和时间累积效应等;实验方法角度∶取样方法导致的差异,是常见乔木下进行取样而没有随机取样等;选取的公园数量较少;没有调查所有种类的重金属⑤.负相关⑥.重金属铅污染程度加深会导致土壤真菌多样性降低⑦.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⑧.加强城市公园土壤质量管理;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种植能吸收重金属铅的植物;筛选利于重金属溶解的微生物引入公园土壤等25、略

【分析】【分析】

图示为碳循环的示意图;A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B是分解者,图示存在两条食物链,藻类→浮游动物→鱼→人,藻类→虾→人。

【详解】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②生物的光合作用③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④化石燃料的燃烧。

(1)根据分析,A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其来源有各种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进行的呼吸作用,也包括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生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不是其来源。

故选①③④。

(2)B是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来源有藻类的残枝败叶;遗体和动物的遗体粪便。

(3)能量传递效率在营养级之间为10-20%;不能通过提高藻类的数量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