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模拟选课走班调考)历史试题_第1页
山东省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模拟选课走班调考)历史试题_第2页
山东省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模拟选课走班调考)历史试题_第3页
山东省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模拟选课走班调考)历史试题_第4页
山东省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模拟选课走班调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模拟选课走班调考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19课。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近年来,下汤遗址(浙江省台州市)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9000年前的大型墓葬,随葬品共计52件,其中陶器超过20件,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同时期墓葬中随葬品数量最多、规格最高的一座。这一发现可用于印证这一时期()A.中华文明已经形成B.中国进入阶级社会C.私有制或许已产生D.早期国家基本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000年前(中国)。据材料“大型墓葬,随葬品共计52件,其中陶器超过20件”和所学可知,墓葬中随葬品有多少和贵贱之分,说明当时已经产生了贫富分化,私有制或许已产生,C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晚期(约5000多年前)中国境内出现了多个早期文明,如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等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后来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和国家时代,中华文明形成,排除A项;进入阶级社会是奴隶制社会,此时还是原始社会,排除B项;材料现象无法确定早期国家形态是否形成,早期国家的表征有阶级分化、礼器、宫殿等,排除D项。故选C项。如表所示为老子、孔子、韩非的思想主张(部分)。这反映了()人物思想(部分)老子其哲学的基本概念是“道”,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同时又符合“道”的规定孔子讲求“顺天命”“修己”和“宽以待人”韩非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A.士人对社会和谐的追求B.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士阶层受统治者重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老子强调人们应该遵循“道”,主张无为而治;孔子强调要修己”“宽以待人”,主张“仁”;韩非强调人们应该严格执行“法”,主张法治,可见三人都主张要建立有序的社会,这体现了士人对和谐社会的追求,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老子、孔子、韩非的思想主张,而百家争鸣则是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所涉及的老子、孔子、韩非的思想主张,主要是就春秋战国时期动荡的社会形势所提出的,并未涉及当时的统治阶级内部出现矛盾尖锐的现象,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了老子、孔子、韩非的思想主张,并未涉及统治者对此的态度,所以无从得出士阶层受统治者重用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3.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是小范围的邻近国家间的兼并,文化接近才能最终实现两个国家的融合。而秦灭六国,地缘宽广,各地区文化差异明显,实力相当,作战线路长,且秦国过快的统一无法消除复辟势力,仅仅是形式或制度的统一。该学者意在说明秦朝()A.统一的价值不大B.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C.灭亡的根源在暴政D.治国模式没有优越性【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灭六国后,仅是在形式或制度上达到统一,但是各地区文化差异明显,各诸侯国家无法最终实现融合,政权没有得到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意在强调秦的统一没有实现文化上的融合,但没有说明秦朝统一的价值不大,且结合所学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统一的价值很大,排除A项;根据前述,材料主旨在于说明秦没有实现文化上的统一,内部凝聚力不强,但不能就此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及秦朝的治国模式,排除C、D项。故选B项。4.司马迁评价汉武帝“四海承平......疲耗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百年后的班固则称汉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知武帝之雄才大略......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千年之后的司马光则认为:“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由此可知()A.历史人物难以客观评价B.唯有司马迁的评价符合史实C时代差异决定历史结论D.研究者的视角影响历史研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不同历史人物对汉武帝的评价存在明显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各个历史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视角不同。司马迁、班固和司马光在不同时代对汉武帝各自有其独特的评判标准和关注点,导致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说研究者的视角影响历史研究,D项正确;历史人物难以客观评价,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司马迁、班固和司马光是从不同的角度评价汉武帝,“司马迁的评价符合史实”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时代差异决定历史结论以偏概全,影响历史结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非仅仅是时代差异决定历史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5.如图为四川省合江县出土的汉棺上的董永侍父图。据目前所见的文献与考古材料,孝子图始于汉代,主要见于画像石中。东汉孝子图已有较为固定的组合图式,人物主要有邢渠、董永、丁兰、闵子骞、老莱子、伯榆等,孝子故事主要有老莱子娱亲、董永待父、丁兰供木人等题材。由此可知,汉代孝子图()合江县出土的汉棺上的董永侍父图A.是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B.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及其影响D.再现了社会风俗和伦理道德【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四川省合江县出土的汉棺上的董永侍父图”“东汉孝子图已有较为固定的组合图式,人物主要有邢渠、董永、丁兰、闵子骞、老莱子、伯榆等,孝子故事主要有老莱子娱亲、董永待父、丁兰供木人等题材”可知,孝子图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两汉时期孝子图的图式逐渐丰富,传播范围逐渐扩大,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及其影响,C项正确,“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说法绝对,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都具有史料价值,哪个更具史料价值要经过仔细甄别,排除A项;西汉汉武帝尊崇儒术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排除B项;汉代孝子图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及其影响,未涉及社会风俗的再现,排除D项。故选C项。6.虽然北魏拓跋氏相较于中原民族来说还比较原始落后,但他们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而且,北魏政权还效仿《周礼》进行政治改革和礼制建设。这些做法意在()A.表明北魏是华夏正统的继承者B.发扬前代的政治制度C.重新确立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D.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而且,北魏政权还效仿《周礼》进行政治改革和礼制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治者学习中原的制度文化主要是要维护统治的需要,表明北魏是华夏正统的继承者,A项正确;材料表明北魏政权还效仿《周礼》进行政治改革和礼制建设,并未发扬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等政治制度,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后来虽然遭到佛道冲击,但儒家思想维持了独尊的统治地位,排除C项;学习汉族制度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并非推动鲜卑政权封建化,排除D项。故选A项。7.9世纪,往来于中国和阿拉伯地区的商船“黑石号”沉没,1998年该商船在印尼被打捞出水,打捞出水物品中的95%是中国陶瓷器,并且主要是著名的外销瓷窑-长沙窑-的瓷器。如图为出土的唐代长沙窑瓷器的遗址(部分)分布图。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长沙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B.南方制瓷技术超过北方C.海上丝绸之路促进长沙窑瓷器的外销D.陆上丝绸之路已经衰落【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9世纪,往来于中国和阿拉伯地区的商船黑石号”沉没,1998年该商船在印尼被打捞出水,打捞出水物品中的95%是中国陶瓷器,并且主要是著名的外销瓷窑---长沙窑---的瓷器。如图为出土的唐代长沙窑瓷器的遗址(部分)分布图”概括得出结论是:往来于中国和阿拉伯地区的商船“黑石号”上所载物品最多的是长沙窑的瓷器,由此可知,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长沙窑瓷器的外销,C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到了往来于中国和阿拉伯地区的商船“黑石号”上的主要物品是长沙窑的瓷器,并没有提到长沙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了长沙窑的瓷器,并没有与其它瓷器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南方制瓷技术超过北方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了往来于中国和阿拉伯地区的商船“黑石号”上长沙窑的瓷器占到绝大多数,未涉及到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8.宋代科举对在省试或殿试中屡试不第而年岁又偏大的士子实施优抚政策,给予其“特奏名进士、诸科”功名。两宋科举共录取进士、诸科约11万名,其中“特奏名”就有5万余人。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宋代()A.官员选拔程序得到规范B.科举考试的吸引力增强C.冗官问题得到有效解决D.官僚队伍结构得到优化【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时期在科举制之外另开设恩科,给予其特奏名进士、诸科”功名,对落榜士子实行优抚政策,这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维系政权稳定,同时增强科举考试的吸引力,B项正确;宋朝时期在科举制之外另开设恩科,给予其“特奏名进士、诸科”功名,易导致选官程序混乱,并不能规范官员选拔程序,排除A项;冗官问题产生的源头是宋朝过度强化中央集权导致的,优抚政策不可能有效解决冗官问题,排除C项,“特奏名进士、诸科”是对落榜士子实行的优抚政策,不可能优化官僚队伍结构,排除D项。故选B项。9.元朝完成大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固定辽阳、陕西等十个行省,成为地方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这反映了元代()A.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B.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C.行省具有较大的独立性D.地方的适度集权和分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指出行省在地方事务上具有广泛的管理权力,但其重要决策需要上报中书省批准后才能执行,这显示元代虽然设立地方行省,但行省的权力仍然受到中央政府的严格制约。这种制度设计目的在于防止地方割据权力过大而威胁中央集权,也就是表明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而非专制皇权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行省的重要事务需要经过中书省批准,限制了其独立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限制未强调地方的适度集权和分权,排除D项。故选A项。10.如表所示为明朝中后期几位人物的言论。他们的言论()人物言论张居正(政治家)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汪道昆(文学家)窃闻先王重本抑末,故薄农税而重征商,余则以为不然,直壹视而平施之耳。日中为市......盖与耒耜并兴,交相重矣......商何负于农王守仁(思想家)工商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A.推动了明中后期社会转型的发生B.反映了农本思想的束缚已被突破C.说明重视商业成为一股社会思潮D.提高了明朝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从三位明朝中后期不同身份的代表人物的言论,张居正提出厚农资商,汪道昆反对重本抑末,认为应给予商人平等对待,王守仁强调四民同道,这些都表明在当时社会中商人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更为积极的认可,说明重视商业成为一股社会思潮,C项正确;明朝中后期未实现社会的转型,排除A项;农本思想仍根深蒂固,如张居正是在厚商的基础强调商业的重要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人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1.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内在发展的极致。同时,中国按照自身发展的轨道滑行,国力达到了全盛,并从容地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从学理上与法理上进行了自我确认。据此可知,清代前中期()A.统治者始终致力于扩大疆域B.政府实行因俗而治民族政策C.国家治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清前中期(中国)。据题干“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内在发展的极致。”“国力达到了全盛,并从容地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及结合所学可知,清代前中期清王朝开拓边疆使疆域达到了极致,清前中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强大的国力维护了统一,这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D项正确;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开拓了疆域,嘉庆时期没有,排除A项;B项是边疆治理的特点,而题干反映国力强盛对边疆地区稳定统一的保证,排除B项;国家治理涉及制度建设、政策的制定等,而题干是反映清前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排除C项。故选D项。12.有学者指出,(晚清)中国早期现代化中,政府作用的发挥基本上是由地方政府承担的。尤其是一些沿海地区,由于较早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使置身其中的地方督抚有了较为便利的认知条件。晚清这些地方督抚()A.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B.动摇了封建政府统治的根基C.改变了旧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D.维护了日益丧失国家主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晚清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因受外来因素影响较早,地方督抚在推动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通过举办洋务运动、兴办实业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A项正确;地方督抚开展现代化的目的大多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如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而非动摇了封建政府统治的根基,排除B项;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旧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并没有得到改变,排除C项;随着西方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地方督抚开展的运动未能维护日益丧失的国家主权,排除D项。故选A项。13.有学者认为,义和团的行为虽愚昧,其动机则不可一概抹杀。有识的外人亦承认“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中国大梦将醒,已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的觉悟。该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A.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B.具有思想意识的落后性C.体现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D.拥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热情,充分显示了民族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该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未涉及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等相关内容,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有一定的落后性,但也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B项理解片面,排除B项;该学者强调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材料内容未涉及群众基础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14.1903年,章太炎指出人们须冲破“纪孔”“保皇”二关,方能走上革命道路。章太炎奋臂而起,首开正面批评孔子儒学之风。章太炎此举()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使民族文化受到严峻挑战C.促使西方文化代替民族文化D.有利于民主革命快速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3年(中国)。根据材料“须冲破”纪孔”保皇'二关,方能走上革命道路......首开正面批评孔子儒学之风”和结合所学可知,章太炎首开正面批孔之风,促进了思想解放,可以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快速发展,D项正确;1915年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章太炎此举只是冲击封建正统思想,排除A项;章太炎此举只是反对传统文化的腐朽部分,并未完全否定整个民族文化,排除B项;“西方文化代替民族文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近代中国呈现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15.中华民国建立后,康有为及孔教会欲立孔教为国教的活动,袁世凯借尊孔之名行复辟帝制之实的举动,使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分子认识到:尊孔与复古、尊孔与帝制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新文化运动随之兴起。这说明,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旨在()A.区分孔教和儒学B.维护民主共和C.批判袁世凯复辟D.宣传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立孔教为国教、袁世凯尊孔复古而进行复辟帝制等活动,而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为了从思想上反对封建礼教,从而维护民主共和,因为当时尊孔复古潮流冲击着辛亥革命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B项正确;区分孔教和儒学并非新文化运动发起的主要目的,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反对尊孔复古以维护共和制度,排除A项;批判袁世凯复辟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一个原因,但不是其旨在达到的目的,新文化运动更广泛的目的是从思想文化层面维护民主共和制度,避免类似的复辟行为再次发生,排除C项;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并不是新文化运动发起的初衷,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西汉前中期经济政策的演变材料一西汉建立之初接手的是秦末战乱造成的凋敝局面。由于常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当时物资匮乏,甚至连皇帝都凑不齐四匹同颜色的马驾车,不少将相出门只能乘坐牛车。为恢复社会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西汉从高祖开始到文、景两代皇帝始终贯彻“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坚持“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上尽量减少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甚至允许私人从事煮盐、冶铁、铸钱等获利巨大、关系国计民生的工商业活动。同时,提倡俭约治国,不铺张浪费、不搞耗资巨大的各种工程,努力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使百姓能专心从事生产。-摘编自张跃《汉武帝时期的垄断官营经济政策》材料二为了减轻对外战争等带来的财政压力,打击地方分裂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开始放弃自由经济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加强了政府对金融、制造业、流通领域的垄断地位,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财政上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政权延续的财经基础。秦汉时期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建立了一整套的官僚体系,对人民进行统治。中央政府控制官僚最重要的手段是财政,除了中央之外,其他机构无权收税,也不能给官员发放工资。在王朝建立初期与和平时代,官僚机构的规模还比较小,这时可以通过正规的农业税来养活。可一旦进入战争状态,仅仅靠正规的税收就无济于事了。这时就会进入一个快速的财政扩张期,中央政府必须发展出正规税收之外的各种手段来获取财富,最早进入统治者视野的就是国有专营制度。-摘编自魏艾《国有专营制度: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经济保障》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的理解。【答案】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汉朝统治者始终贯彻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坚持“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上尽量减少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随着内忧外患的加深,为了减轻对外战争等带来的财政压力,打击地方分裂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开始放弃自由经济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如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实行盐、铁、酒类专卖制度;实施均输平准政策;推行算缗和告缗等等。通过这些经济变革,使西汉帝国的经济基础得到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得到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同时,推动了国有专营制度的建立,增加了财政收入,打击了地方势力。但这些经济政策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压制了民间经济的活力,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解析】【详解】本题是开放创新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谈理解,如背景方面:根据材料“西汉建立之初接手的是秦末战乱造成的凋敝局面。由于常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当时物资匮乏,甚至连皇帝都凑不齐四匹同颜色的马驾车,不少将相出门只能乘坐牛车。为恢复社会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西汉从高祖开始到文、景两代皇帝始终贯彻“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坚持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上尽量减少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为了减轻对外战争等带来的财政压力,打击地方分裂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开始放弃自由经济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汉朝统治者始终贯彻“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坚持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上尽量减少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随着内忧外患的加深,为了减轻对外战争等带来的财政压力,打击地方分裂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开始放弃自由经济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内容方面:根据材料加强了政府对金融、制造业、流通领域的垄断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实行盐、铁、酒类专卖制度;实施均输平准政策;推行算缗和告缗等等。影响方面:根据材料“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财政上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政权延续的财经基础。秦汉时期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建立了一整套的官僚体系,对人民进行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西汉帝国的经济基础得到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得到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根据材料“这时就会进入一个快速的财政扩张期,中央政府必须发展出正规税收之外的各种手段来获取财富,最早进入统治者视野的就是国有专营制度”和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国有专营制度的建立,增加了财政收入,打击了地方势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经济政策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压制了民间经济的活力,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朝进士地域分布统计表年份省份1371-1439年1440-1472年1473-1505年1506-1538年1539-1571年1572-1604年1605-1644年各省总数名次河北7225133933534825130218985山东5312421927032531042217236河南10516720126022929534115987山西498815419020718024111098陕甘398315318413914623798110江苏15032844239839538961927212浙江29036348853256147157532801安徽7610915716716917018810369江西34536135435736726635024003福建23721123235430935242121164湖北405911315416519124696811湖南2766897247576842613四川57871251371288816979112广西1016303536192717315云南413274535397824114贵州074101720278516辽宁010131310475717总计161625223367375437183444455922980(某些年份进士相关资料缺失,少数高丽和安南籍进士略去不)-据李周望《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整理概括明朝进士分布的地域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答案】地域特征:东南沿海地区,如浙江、江苏、福建等省进士人数较多,京城附近地区,如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省进士总数居中,西南和东北等偏远地区进士人数较少。成因:明朝时期东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教育水平较高,重视科举制度。西南和东北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交通不便,文化教育普及程度低,人口密度小,科举制度影响有限,导致进士人数相对较少。京都附近省份科举录取人数受到政治因素对人才选拔的重要影响。【解析】【详解】本题是特点题、原因题。时空:明朝(中国)。第一小问是地域特征:根据材料“明朝进士地域分布统计表”可知,东南沿海地区,如浙江、江苏、福建等省进士人数较多,京城附近地区,如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省进士总数居中,西南和东北等偏远地区进士人数较少。第二小问是成因:结合所学从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东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教育水平较高、重视科举制度等角度分析;结合所学河北、山东等省比邻北京受政治因素的影响;结合所学从西南和东北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交通不便、文化教育普及程度低,人口密度小、科举制度影响有限。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近代北京的西式饭店材料1901年至1911年是北京西式饭店的起步阶段。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不同,直至1901年,北京才开始出现第一家西式饭店。而早在1860年,上海、天津的西式饭店就已开业。近代北京第一家西式饭店为六国饭店(如表),最初由比利时人建造。饭店落成后生意平平,1905年,由英国人牵头重新募资,吸纳了英、法、美、德、日、俄六大强国资本,将原饭店推倒重建,从此得名“六国饭店”。图320世纪和的六国饭店创办不久后,六国饭店便成为清末民初京城档次最高、外籍人士云集的西式饭店。其后,北京饭店、华东饭店、奥特尔朱·诺尔等与传统旅馆不同的西式饭店纷纷在近代北京出现,如表。序号饭店名称出资及经营方背景1六国饭店比利时2北京饭店法国3华东饭店中日合资4奥特尔朱·诺尔德国5万通客栈中国西式饭店以西式建筑、现代化设施设备以及西式经营管理给顾客以休闲舒适的体验。而,传统中式旅馆即使当时属于上等的三义旅馆,其设施设备也十分简陋:平房是旧式砖炕,楼上是木板床,炕上有铺垫,上盖毯一条,旅客可自带行李,也可租用棉被。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近代北京西式饭店的兴起”写一段简短的说明文字。(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题目:近代北京西式饭店的兴起。阐述:1901年,北京出现第一家西式饭店-六国饭店,其后,北京饭店、华东饭店、奥特尔朱·诺尔等与传统旅馆不同的西式饭店纷纷在近代北京出现。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五条约》,北京东交民巷被划定为使馆区;1901年以后,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方面向西方学习的力度进一步加强,来京外籍人士进一步增加。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西式饭店在北京出现并逐渐增多。西式饭店均为外资背景;主要顾客为洋人和城市上层权贵;建筑为西式风格建筑;休闲功能远远超越了其基本的居住功能,并配备了电灯、电话和卫生舒适的新式设施设备等。北京的西式饭店为顾客提供清洁舒适的西式客房和可口的西餐两种稀有资源,使外国人来京更容易适应异国的风土。其西式建筑的修建在视觉上冲击了传统北京以四合院和胡同为基调的城市面貌。同时,北京的西式饭店提供西餐、西式休闲社交和舒适便利客房,并非只是简单引入西式设备的旅馆,而是一种全新的综合性休闲空间。【解析】【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设问词为“近代北京西式饭店的兴起”写一段简短的说明文字。根据材料“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不同,直至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