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标准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广东省标准Codeforfireresistancedesi批准部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3《建筑混凝土结构耐火设计技术规程》的公告粤建公告〔2022〕23号标准自2023年2月1日起实施。原广东省标准《建筑混凝土结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并于出版后在广东建设信息网(ht-tp://2022年6月22日4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2019年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复审)修订计划〉的通知》,规程编制组认真总意见的基础上,对《建筑混凝土结构耐火设计技术规程》DBJ/T15-81-2011进行了修订。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材料特性;5普通混凝土构件;6高强混凝土构件;7预应力混凝土构件;8型钢混凝土构件;9加固混凝土构件。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原引用的部分标准的信息做了更新;(2)改进了型钢混凝土柱的耐火极限计算公式;(3)增加了内置箍筋的钢管混凝土柱的耐火设计规定;(4)增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郑文忠张海燕洪声隆宋天诣彭朝阳刘琼祥刘永添陈伟军苏恒强高卫平徐玉野侯晓萌徐其功林永安王玉镯6 1 22.1术语 2 3 73.1耐火要求 73.2火灾升温曲线 73.3构件温度场 83.4作用效应组合 9 4.1普通钢筋 4.3结构钢 4.5高强混凝土 4.6防火隔热材料 5普通混凝土构件 5.2梁 5.3柱 5.4板 5.5墙 6高强混凝土构件 296.1一般规定 296.2柱 76.3墙 7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7.2梁 32 7.4板 8型钢混凝土构件 8.2柱 9加固混凝土构件 9.2梁 419.3板 41 42附录A室内火灾的空气温度 43附录B标准火灾升温条件下的构件截面温度场 46附录C简化计算方法 84附录D高级计算方法 附录E系数取值 附录F箍筋参数 附录G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和板的防火涂料厚度 本规程用词说明 8 2 2 3 7 7 7 8 9 26 9 7PrestressedConcrete 32 34 38 41 41 42 43 46AppendixCSimplifiedCalculatio 92AppendixEValuesofCoefficien 93AppendixFParametersofSte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1.0.1为减轻或避免建筑混凝土结构在火灾中的损害,保护人1.0.2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耐1.0.3本规程以火灾高温下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极限状1.0.4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耐火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2非标准火灾升温条件下,火灾在时间t内对构件或结构的作用效应与标准火灾升温条件下在时间t。内对同一构件或结构的3α——组合轴向压力作用点至截面重心的连线与zaz,500°500℃等温线上各点距离截面边缘的平均cmi—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最4Eφ、Eo—组合轴向压力作用点至经过截面重心的:fr——高温下普通混凝土或高强混凝土的轴心抗压h——板的厚度,柱或梁的截面高度,异形柱的截1₄—相对于z,轴的截面惯性矩(z。为经过截面5Sc——永久荷载(含预应力引起的次内力)标准Yn—结构耐火重要性系数;E₀、em—常温下、高温下普通混凝土或高强混凝土的 6η,r——高温下普通钢筋或结构钢的屈服强度折减o——应力;σa——迎火面混凝土的常温名义拉应力;r——全盛期火灾持时;X,r——高温下普通钢筋或结构钢的弹性模量折减73.1.1建筑的耐火等级及其承重构件的耐火极限应符合现行国3.1.2基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承重构件或结构的耐火设计应1在规定的耐火极限内,承重构件或结构的承载能力Rm不小于按本规程第3.4.1条确定的作用效应组合Smr,即:2在按本规程第3.4.1条确定的作用效应组合下,承重构件或结构的耐火极限Rr不小于规定的耐火极限[Rr],即:3.1.3对于高度大于200m的高层建筑结构以及耐火等级为一级3.1.4除本规程第3.1.3条以外的一般单层和多、高层建筑结3.2火灾升温曲线3.2.1一般室内火灾的空气温度采用如下标准火灾升温曲线式中T——火灾发生后的室内空气温度(℃);T₀—火灾发生前的室内空气温度(℃);83.2.2当能准确确定室内有关参数时,可按本规程附录A计算室内火灾的空气温度,也可采用其他有可靠依据的轰燃后火灾模型计算室内火灾的空气温度。3.2.3当采用本规程第3.2.2条计算室内火灾的空气温度时,火灾对构件的影响可等效为标准火灾升温曲线在等效曝火时间t。时段内对构件的影响,且有:T₀—火灾发生前室内空气温度(℃);Tm—火灾发生后室内空气的最高温度(℃),按本规程T——全盛期火灾持时(min),按本规程附录A的式3.3构件温度场3.3.1梁、柱等杆系构件的温度场可简化为横截面上的二维温度场,墙、板等平面构件的温度场可简化为沿厚度方向的一维温3.3.2构件温度场宜采用热传导方程并结合相应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进行计算。对于标准火灾升温条件下的普通混凝土矩形截面构件,也可按本规程附录B确定构件温度场。3.3.3当构件表面设置有非燃饰面层时,可将该饰面层厚度折算成混凝土厚度,再按本规程第3.3.2条确定构件温度场。折算厚度按式(3.3.3)计算:式中ad₀——非燃饰面层折算成混凝土的厚度(mm);P₁、c₁、A₁——非燃饰面层的密度(kg/m³)、比热容[kJ/9(kg·℃)]和导热系数[W/(m·℃)],对于3.3.4高强混凝土矩形柱的截面中轴线上由于爆裂产生的爆裂温差按式(3.3.4)计算:式中x——截面中轴线上某点与爆裂面之间的距离(mm),爆裂面取为核心区混凝土表面,如图3.3.4所示;δr——截面中轴线上距离爆裂面x处由于爆裂产生的爆裂温差(℃).3.4作用效应组合3.4.1耐火设计时采用偶然设计状况的作用效应组合,即采用式(3.4.1-1)和式(3.4.1-2)的较不利表达式:S——永久荷载(含预应力引起的次内力)标准值的Sm——火灾下构件或结构的标准温度作用效应,对于一ψ——楼面或屋面活荷载的频遇值系数,按现行国家标W₄—楼面或屋面活荷载的准永久值系数,按现行国家Ywr——结构耐火重要性系数,耐火等级为一级的建筑取1.1,其他建筑取1.0。4.1.1高温下普通钢筋的导热系数、比热容、密度和泊松比可采用本规程表4.3.1中结构钢的对应参数。4.1.2高温下普通钢筋的热膨胀应变可按式(4.1.2)计算:式中T——材料温度(℃);4.1.3高温下普通钢筋的屈服强度折减系数可按式(4.1.3)4.2预应力钢筋4.2.1高温下预应力钢筋的导热系数、比热容、密度和泊松比4.2.2高温下预应力钢筋的热膨胀应变可按式(4.2.2)计算: 4.2.3高温下预应力钢筋的条件屈服强度折减系数可按式(4.2.3)计算:4.2.4高温下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折减系数可按式(4.2.4)4.2.5高温下预应力钢筋的弹性模量折减系数可按式(4.2.5)4.2.6高温下预应力钢筋的短期高温应力松弛损失可按式(4.2.6-1)~式(4.2.6-3)计算:式中t——升温时间(min);σ₀—预应力钢筋的初始应力(N/mm²);4.2.7高温下预应力钢筋的蠕变应变可按式(4.2.7)计算:4.3.1高温下结构钢的有关物理参数可按表4.3.1采用。比热容泊松比4.3.2高温下结构钢的屈服强度折减系数可按式(4.3.2)计算:4.3.3高温下结构钢的弹性模量折减系数可按式(4.3.3)计算:4.4普通混凝土4.4.1高温下普通混凝土的导热系数、比热容和密度可分别按式(4.4.1-1)、式(4.4.1-2)和式(4.4.1-3)计算:pr—高温下普通混凝土的密度(kg/m³);4.4.2高温下普通混凝土的热膨胀应变可按式(4.4.2-1)或式(4.4.2-2)计算,钙质骨料:式中——高温下普通混凝土的热膨胀应变。4.4.3高温下普通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折减系数可按式(4.4.3)计算:4.4.4高温下普通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折减系数可按式(4.4.4)4.4.5高温下普通混凝土的初始弹性模量折减系数可按式(4.4.5)计算;4.4.6高温下普通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可按式(4.4.6-1)和式(4.4.6-2)计算:eo—常温下普通混凝土的峰值应变,按现行国家标准4.5高强混凝土4.5.1高温下高强混凝土的导热系数、比热容、密度、热膨胀4.5.2高温下高强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折减系数可按式(4.5.2)计算:4.5.3高温下高强混凝土的初始弹性模量折减系数可按式(4.5.3)计算:4.5.4高温下高强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可按式(4.5.4-1)和式(4.5.4-2)计算:式中σ——应力(N/mm²);e₀—常温下高强混凝土的峰值应变,按现行国家标准4.6防火隔热材料4.6.1混凝土结构采用外贴钢板或外贴碳纤维布进行加固时,4.6.2采用防火涂料进行防火隔热处理时,可选择膨胀型防火标准《钢结构防火涂料》GB14907和《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4.6.4除防火涂料和防火板外,也可采用灰砂砖、轻质混凝土5普通混凝土构件5.1.1高温下普通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可采用常温下普通据截面温度场进行相应的修正。构件高温承5.1.2高温下普通混凝土构件的截面可近似以缩减后的有效截5.2.1当普通混凝土简支梁的梁宽以及纵向受拉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表5.2.1的规定,且角部受拉钢筋的梁侧保护层厚度不小于表5.2.1中数值加上10mm时,梁可满足相应的耐火极限耐火极限(min)梁宽(mm)/纵向受拉钢筋的保护层厚度(mm)5.2.2当普通混凝土连续梁的梁宽以及纵向受拉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表5.2.2的规定,且角部受拉钢筋的梁侧保护层厚度不小于表5.2.2中数值加上10mm时,梁可满足相应的耐火极限耐火极限(min)梁宽(mm)/纵向受拉钢筋的保护层厚度(mm)5.2.3普通混凝土梁的高温承载力可采用常温方法针对缩减后的有效截面进行计算,也可采用本规程附录D的高级计算方法进行确定,再根据本规程第3.4.1条和第3.1.2条进行普通混凝土梁的耐火设计。5.2.4普通混凝土梁的耐火极限可按式(5.2.4)近似计算:(20mm≤c≤50mm,0.2≤M/M₁式中Rr——耐火极限(min);M——常温下按简支梁计算的梁跨中组合弯矩(kN·m);M₀——常温下梁的跨中受弯承载力(kN·m),计算时钢筋和混凝土强度采用标准值;c——梁纵向受拉钢筋的保护层厚度(mm)。式(5.2.4)适用于梁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p₁≥0.5%且p₁≤1.5%的情况。5.3.1当普通混凝土矩形柱的截面尺寸或圆柱截面直径,以及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表5.3.1的规定且符合以下条件时,柱可满足相应的耐火极限要求:1柱的计算长度不大于3.0m;2纵向受力钢筋的总配筋率小于4%;3组合轴向压力作用点至经过矩形柱截面重心的z轴的距离本规程图5.3.4);或组合轴向压力作用点至圆柱截面重心的距离不大于截面直径的40%。耐火极限(min)截面尺寸(直径)(mm)/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mm)者可利用本规程式(5.3.4-2)进行计算,计算时材料强度采用标准值。5.3.2当普通混凝土异形柱的截面肢厚和肢高不小于表5.3.21纵向受力钢筋的总配筋率不小于0.6%;2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0mm;3组合轴向压力作用点至截面重心的距离与截面回转半径之比不大于2.0;4柱的计算长度不大于4.0m。肢厚(mm)/肢高(mm)程式(5.3.5-2)进行计算,计算时材料强度采用标准值。5.3.3普通混凝土柱的高温承载力可采用常温方法针对缩减后的有效截面进行计算,也可采用本规程附录D的高级计算方法确定,再根据本规程第3.4.1条和第3.1.2条进行普通混凝土柱的5.3.4普通混凝土矩形柱的耐火极限可按式(5.3.4-1)近似Rr=β₂β₁βnβ₁ββ)β—β=c₁μ²+c₂μ+c₃;β——β₁=c₄L+cs;比,其中后者可利用本规程式(5.3.4-2)进行计压力作用点至截面重心的距离;r=√T/A,为回1。为相对于z轴的截面惯性矩;z轴经过截面重心,且与z轴的夹角等于α加90°;α为组合轴向压力作用点至截面重心的连线与z轴的夹角(以逆时针方向为正);如图5.3.4所示;组合轴向压力作用点处的矩形柱常温轴向承载力可按式(5.3.4-2)计算:式中N₄——组合轴向压力作用点处的柱常温轴向承载力(N);fe—常温下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N/mm²);4bh—4mh=d₃(h/b)²+d₄d₁~d₃——具体取值见本规程附录E的表E.0.2。式(5.3.4-1)和式(5.3.4-2)的适用范围为:2.0m≤L≤5.3.5普通混凝土等肢L形柱、T形柱和十字形柱的耐火极限可按式(5.3.5-1)近似计算:式中Rr——耐火极限(min);βn—β=C₁μ²+c₂μ+e₃;比,其中后者可利用式(5.3.5-2)计算,计算时e——偏心率,e=eo/r₄,其中,为组合轴向1,为相对于z。轴的截面惯性矩;。轴经过截面重心,且与z轴的夹角等于α加90°,α为组合轴向压力作用点至截面重心的连线与z轴的夹角(以逆时针方向为正);如图5.3.5所示;c₁~ci₆——具体取值见本规程附录E的表E.0.3。组合轴向压力作用点处的异形柱常温轴向承载力可按式(5.3.5-2)计算:fe—常温下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N/mm²);式(5.3.5-1)和式(5.3.5-2)的适用范围为:2.0m≤L≤5.4.1当普通混凝土板的板厚以及纵向受拉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表5.4.1的规定时,板可满足相应的耐火极限要求。表5.4.1板厚和纵向受拉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最小值纵向受拉钢筋的保护层厚度(mm)2纵向受拉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与钢筋半径之和大于0.2倍板厚时,需计算1常温下支座处的负弯矩调幅系数不超过15%;若超过,则2连续板下部纵向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0d,3现浇板的上部构造钢筋应满足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9.1.6条的规定,同时钢筋伸入板的1)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沿梁长度方向配置每边不宜小于板计算跨度的1/3;2)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筑的单向板或双向板,其上部构造钢筋自梁边或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在单向板中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计算跨度的1/4,在双向板中不宜小于板短跨方向计算跨度的1/3,且每米板宽中至少有2根通长布置;3)嵌固在砌体墙内的现浇板,其上部与板边垂直的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不宜小于板短边跨度的1/5;在两边嵌固于墙内的板角部分,双向上部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不宜小于板短边5.4.3普通混凝土板的高温承载力可采用常温方法针对缩减后行确定,再根据本规程第3.4.1条和第3.1.2条进行普通混凝土5.5.1当普通混凝土墙的墙厚以及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表5.5.1的规定时,墙可满足相应的耐火极限要求。表5.5.1墙厚和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最小值墙厚(mm)/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mm)注:μ为组合轴向压力与该力作用点处墙常温轴向承载力之比。5.5.2普通混凝土墙的高温承载力可采用常温方法针对缩减后行确定,再根据本规程第3.4.1条和第3.1.2条进行普通混凝土6高强混凝土构件6.1.2对于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1构件表面设置钢丝网,钢丝直径不小于2mm,网孔不大于50mm×50mm,钢丝网表面涂抹厚度为15mm的水泥砂浆;2构件表面设置厚度为20mm的非膨胀型防火涂料,或厚度为30mm的防火板,或其他已证明确能防止混凝土高温爆裂的3混凝土中添加不少于2kg/m³掺量的短切聚丙烯纤维。6.1.3高强混凝土柱和墙的高温承载力可根据本规程附录C采用常温方法针对缩减后的有效截面进行计算,但损伤层厚度a,按式(6.1.3)确定:k=1.0;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C70时,k=1.1;a,swo—500℃等温线上各点距离截面边缘的平均深度所在位置处的温度由本规程式(4.1.3)逐一确定。计算过程中当按本规程第6.1.2条采取高温防爆裂措施时,高强混凝土柱和墙的损伤层厚度取500℃等温线上各点距离截面边缘的平均6.2.1本规程第5.3.1条规定适用于高强混凝土柱,但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最小值需调整为kcmin+2mm,同时,矩形柱最小截面尺寸和圆柱最小直径需增大2cmin(k-1)+4mm,其值,k按本规程第6.1.3条确定。当按本规程第6.1.2条采取高温防爆裂措施时,第5.3.1条的规定直接适用于高强混凝土柱。6.2.2高强混凝土柱可按本规程第6.1.3条、第3.4.1条和第3.1.2条进行耐火设计。6.2.3高强混凝土方形柱的耐火极限可按式(6.2.3)近似计算:0B=43.875n²-B₁=1862.947n²-B=414.868n²-6.3.1本规程第5.5.1条规定适用于高强混凝土墙,但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最小值需调整为kcmin+2mm;同时,对于单面受火和双面受火情况,墙厚最小值需分别增大50(k-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最小值,k按本规程第6.1.3条确定。当按本规程第6.1.2条采取高温防爆裂措施时,第5.5.1条的规6.3.2高强混凝土墙可按本规程第6.1.3条、第3.4.1条和第3.1.2条进行耐火设计。7预应力混凝土构件7.1.1高温下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可采用常温下预需依据截面温度场进行相应的修正。构件高温承载力计算过程7.1.2高温下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截面可近似以缩减后的有效截面进行等效,有效截面的确定方法同本规程第5.1.2条。有效截面内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采用常在位置处的温度按本规程第4.1节或第4.2节的规定逐一确定。7.2.1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纵向预应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表7.2.1的规定时,梁可满足相应的耐火极限要求。表7.2.1纵向预应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最小值梁截面宽度b(mm)耐火极限(min)截面常温压应力(MPa)7.2.2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高温承载力可采用常温方法针对缩减进行确定,再根据本规程第3.4.1条和第3.1.2条进行预应力混截面常温压应力(MPa)7.2.3高温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易爆裂区和不易爆裂区可按图7.2.3判别。图7.2.3易爆裂区和不易爆裂区的判别方法注:图中横坐标为梁截面短边尺寸,纵坐标为依据本规程第3.4.1条确定的作发生爆裂时,可按本规程第6.1.1条和67.2.5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第一内支座上部负弯矩钢筋伸入该支座两侧梁内的长度应满足式(7.2.5)的要求:l₀——第一内支座相邻两跨的计算跨度较大7.3.1当预应力混凝土矩形柱的截面尺耐火极限(min)截面尺寸(mm)/纵向预应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mm)7.3.2预应力混凝土柱的高温承载力可采用常温方法针对缩减后的有效截面进行计算,也可采用本规程附录D的高级计算方法进行确定,再根据本规程第3.4.1条和第3.1.2条进行预应力混7.3.3高温下预应力混凝土柱易爆裂区和不易爆裂区的判别可采用本规程第7.2.3条给出的方法进行。7.3.4当按本规程第7.3.3条判断发现高温下预应力混凝土柱易发生爆裂时,可按本规程第6.1.1条和第6.1.2条的措施进行防爆裂处理,也可在受力钢筋外侧的混凝土保护层内配置钢筋土保护层厚度等要求同本规程第7.2.4条。表7.4.1-1单向板纵向预应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最小值耐火极限(min)简支表7.4.1-2双向板纵向预应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最小值以(180/h)°2;对于K不等于1.7的情况,应将表中数值乘以(1.7/7.4.2预应力混凝土板的高温承载力可采用常温方法针对缩减进行确定,再根据本规程第3.4.1条和第3.1.2条进行预应力混7.4.3为防止高温下预应力混凝土板的爆裂,外荷载和预应力等效荷载共同作用下迎火面混凝土的常温名义拉应力应满足式(7.4.3)的要求,f:——常温下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计算时取标准值(N/7.4.4当预应力混凝土板不满足本规程第7.4.3条的要求时,可按本规程第6.1.2条的措施进行防爆裂处理,也可在板底受力小于6mm,网格边长不宜大于150mm,板厚方向应设不少于双向φ6@600拉结筋以固定钢筋网,钢筋网外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7.4.5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板第一内支座上部负弯矩钢筋伸入该支座两侧板内的长度lm应满足本规程式(7.2.5)的要求。7.5.1当预应力屋架下弦杆的截面尺寸和纵向预应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表7.5.1的规定时,下弦杆可满足相应的耐火极截面尺寸(mm)/纵向预应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mm)注:预应力屋架下弦杆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截面最小尺寸平方的2倍;普通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可比表中数值减小5mm,但不小于现行国家标准7.5.2预应力屋架下弦杆的高温承载力可采用常温方法针对缩法进行确定,再根据本规程第3.4.1条和第3.1.2条进行预应力7.5.3火灾下预应力屋架下弦杆的总拉伸变形(即常温变形与高温变形之和)不应大于计算跨度的万分之五。7.5.4预应力屋架的上弦杆和受压腹杆按柱进行耐火设计,受8型钢混凝土构件8.1.1型钢混凝土梁的耐火极限可按式(8.1.1)进行计算:式中Rp——耐火极限(min),且Rr≤150min;M₄——常温下梁跨中受弯承载力(kN·m),计算时材料C——梁的截面周长(mm)。500MPa、型钢屈服强度235MPa~460MPa、C30~C60混凝土、截面型钢含钢率0.04~0.15、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0.6%~1.8%、截面高宽比1.5~3.0、梁截面周长1200mm~3200mm。型钢和纵筋的保护层厚度应分别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138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8.2.1型钢混凝土柱的耐火极限可按式(8.2.1-1)~式(8.2.1-5)进行计算:比,其中后者可按现行行业标准《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138的规定计算,计算时材料强度采用式(8.2.1-1)~式(8.2.1-5)的适用范围为:钢筋屈服强度300MPa~500MPa、型钢屈服强度235MPa~460MPa、C30~C80混凝土、截面型钢含钢率0.04~0.15、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1%~5%、截面高宽比1~2、偏心率0~1.2、柱长细比10~120、柱截面周长1200mm~8000mm。绕强轴弯曲时偏心率为2c₀/h,绕弱轴弯曲时偏心率为2c₀/b,e₀为组合轴向压力作用点至截面重心的距离。型钢和纵筋的保护层厚度应分别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138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8.2.2在内置箍筋的钢管混凝土柱(图8.2.2)中,箍筋不应与钢管接触,钢管屈服强度不应大于400MPa,箍筋应采用屈服强度不小于400MPa的普通钢筋,架立筋宜采用直径6mm~8mm管内表面与箍筋之间的净距为45mm且箍筋直径和箍筋间距按本规程附录F的表F.0.1(或表F.0.2)确定时,无防火保护的内置箍筋圆钢管混凝土柱满足耐火极限180min(或150min)的要求;当方钢管内表面的侧边中点与箍筋之间的净距为45mm且箍筋直径和箍筋间距按本规程附录F的表F.0.3(或表F.0.4)确定时,无防火保护的内置箍筋方钢管混凝土柱满足耐火极限180min(或150min)的要求。图8.2.2内置箍筋的钢管混凝土柱9加固混凝土构件9.1.1混凝土构件采用外贴钢板或外贴碳纤维布进行加固时,9.1.2混凝土构件采用增大截面法进行加固时,加固构件的耐火设计应符合本规程第5章、第6章、第7章的相应规定。9.2.1采用梁底粘贴碳纤维布或钢板进行抗弯加固的混凝土梁,100mm;同时,梁侧面防火隔热层的厚度宜与梁底面防火9.2.2采用非膨胀型防火涂料进行防火隔热处理时,碳纤维布9.3.1采用板底粘贴碳纤维布进行加固的混凝土板,防火隔热层从碳纤维布边缘向外延伸的宽度不宜小于20mm。9.3.2采用膨胀型防火涂料进行防火隔热处理时,碳纤维布加9.3.3对于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双向板,可沿两个正交方向分别利用本规程第9.3.2条按单向板确定所需的防火涂料厚度,并加固板跨中受弯承载力的提高幅度小于40%,且常温下按简支板9.4.1非膨胀型防火涂料施工时,应采用分层涂抹或喷涂的方宜为5mm~10mm,且应在前一层涂料基本固化或干燥后方可施工9.4.2膨胀型防火涂料施工时,宜先涂抹或喷涂水泥砂浆过渡层,过渡层厚度宜为10mm,并采用钢丝网片将其可靠固定在加底涂层宜采用重力式喷枪在压力约为0.4MPa的条件下喷涂,面层装饰涂料可刷涂、喷涂或滚涂。底涂层一般喷2遍~3遍,每遍厚度不应超过0.25mm,且应在前一遍干燥后再喷涂后一遍。9.4.3采用碳纤维网格增强聚合物水泥砂浆或碳纤维网格增强2在板底施工完一层砂浆后,及时粘贴碳纤维网格并对其施压,使碳纤维网格嵌入砂浆层;待前一层砂浆初凝后,再施工后一层砂浆和碳纤维网格;最后施工最3最外层砂浆的厚度宜为8mm~10mm,内部每层砂浆的厚度宜为5mm~6mm,加固层的总厚度不应小于15mm且不宜超过30mm;高度差(m),A,为由墙和顶棚(不包括开口)组Tgm/Tme=(η/n).5tm=0.63rr=0.175M₀/(A₄√h)量木材的总质量(kg),M₀=∑M,H/Hw,其中为第i种可燃材料的质量(kg)和单位发热量(MJ/kg),H₁按表A.0.1-1确般家具的φ值范围为0.1m²/kg<φ<0.4m²/kg,最石油纸及制品炭聚碳酸酯聚氨酯甲醛树脂汽油柴油亚麻籽油煤油聚酯焦油苯甲醇甲醛泡沫塑料乙醇式中qo——根据建筑物使用功能确定的火灾荷载密度(MJ/m²),按表A.0.1-2取值;火灾荷载密度qo(MJ/m²)医院病房图书室(设书架)B.0.1本附录给出标准火灾升温条件下的矩形截面构件的截面2构件截面由匀质连续的混凝土材料组成,不考虑截面上钢筋面积的影响,也不计及混凝土开裂或表层崩脱后截面局部变化所引起的温度重3高温下普通混凝土的导热系数、比热容和密度分别按本规程式(4.4.1-1)、式(4.4.1-2)和式(4.4.1-3)进行确定。温度曲线区域面受火和四面受火情况,本附录只给出部分截面(图B.0.1所示阴影区域)的温度曲B.0.2矩形截面构件的截面温度图B.0.2所示为单面受火情况下楼板或墙的截面温度场,图B.0.3所示为双面受火(b)三面受火X情况下墙的截面温度场,图B.0.4~图图B.0.1温度曲线温度场,图情况下墙的截面温度场,图B.0.4~图受火情况下梁或柱的截面温度场,图B.0.27~图B.0.37所示为四面受火情况下柱的截面温度场。当构件截面尺寸、受火时间、受火条件等都符合本附录所列条件时,可直接查取截面温度场;至受火面電离(mm)至受火面電离(mm)(a)板厚/墙厚80mm(b)板厚/墙厚100mm(h)板厚/墙厚300mm至受火面距离(mm)至受火面距离(mm)至受火面距离(mm)至受火面距离(mm至受火面距离(mm)至受火面距离(mm)至受火面距离(mm)至受火面距离(mm)至受火面距离(mm)至受火面距离(mm)至受火面電离(mm)至受火面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尾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尾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尾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图B.0.7相邻两面受火情况下柱的截面温度场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臣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臣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图B.0.8相邻两面受火情况下柱的截面温度场(截面尺寸:400mm×600mm)(二)图B.0.9相邻两面受火情况下柱的截面温度场(截面尺寸:400mm×800mm)(一)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图B.0.9相邻两面受火情况下柱的截面温度场(截面尺寸:400mm×800mm)(二)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尾离(mm)至底边鹿离(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尾离(mm)至底边鹿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c)升温时间90min(e)升温时间150min至侧边距离(mm)(b)升温时间60min(d)升温时间120min(f)升温时间180min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截面尺寸:500mm×800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图B.0.13相邻两面受火情况下柱的截面温度场(截面尺寸:700mm×700mm)至底边電离(mm)至底边電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電离(mm)图B.0.15三面受火情况下梁或柱的截面温度场(截面尺寸:200mm×300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尾离(mm)(a)升温30min(d)升温120min(b)升温60min(c)升温90min(f)升温180min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尾离(mm)至底边電离(mm)至底边距离(mm)(c)升温90min(b)(c)升温90min(d)升温120min(e)升温150min至底边電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電离(至底边電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電离(mm)至底边電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尾离(mm图B.0.19三面受火情况下梁或柱的截面温度场(截面尺寸:300mm×700mm)至底边尾离(mm)至底边電离(mm至底边尾离(mm)至底边電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图B.0.20三面受火情况下梁或柱的截面温度场(截面尺寸:400mm×400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侧边距离(mm)至侧边距离(a)升温时间30min(b)升温时间60min(c)升温时间90min至侧边距离(mm)至侧边距离(mm)至侧边距离(mm)(d)升温时间120min(e)升温时间150min(f)升温时间180min图B.0.21三面受火情况下梁或柱的截面温度场(截面尺寸:400mm×600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a)升温时间30min(d)升温120min(e)升温150min至底边電离(mm)至底边距离(至底边電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b)升温60min(c)升温90min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高(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高(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戚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戚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電离(mm)至底边距离(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電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電离(mm)至底边距高(mm)图B.0.29四面受火情况下柱的截面温度场(截面尺寸:300mm×700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尾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尾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图B.0.30四面受火情况下柱的截面温度场(截面尺寸:400mm×400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尾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電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電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题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電离(mm)至底边距离(mm)图B.0.35四面受火情况下柱的截面温度场(截面尺寸:600mm×600mm)(a)升温时间30min(a)升温时间30min(c)升温时间90min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至底边距离(mm)C.1500℃等温线法C.1.1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1本方法适用于标准升温条件(即空气温度遵循标准火灾升温曲线),或与标准升温条件产生的构件温度场相似的其他升2本方法适用于构件截面宽度大于表C.1.1中最小截面宽度的情况。对于标准升温条件,最小截面宽极限;对于其他升温条件,例如本规程式(A.0.1-1),最小截耐火极限(min)最小截面宽度(mm)火灾荷载密度(MJ/m²)最小截面宽度(mm)3简化计算方法采用缩减的构件截面尺寸,即忽略构件表面的损伤层。损伤层厚度a,soo取为截面受压区500℃等温线上各点距离截面边缘的平均深度。假设温度大于500℃的混凝土对构件承载力没有贡献,温度不大于500℃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C.1.2压弯截面的设计步骤在本附录第C.1.1条缩减截面方法的基1确定截面500℃等温线的位置。2去掉截面上温度大于500℃的部分,得到截面的有效宽度b和有效高度hπ(图C.1.2)。等温线的圆角部分可近似处3确定受拉区和受压区钢筋的温度。单根钢筋的温度可根得。对于落在缩减后的有效截面之外的部分钢筋(图C.1.2),4根据钢筋的温度以及本规程式(4.1.3)确定钢筋强度,5针对缩减后的有效截面以及由步骤4获得的钢筋强度,6比较并判断截面的高温承载力是否大于相应的作用效应组合。C.1.3若截面钢筋分层布置且各钢筋直径相等,可采用下述方式中ay、a;——分别为受拉区和受压区第;层钢筋中心至缩减后的有效截面受拉边缘和受压边缘的万(T)、F,(T)——分别为第;层钢筋的平均高温抗拉强度和抗F,(T)、f'(T;)——分别为温度T;时第;层第i根钢筋的抗拉强确定受拉区和受压区钢筋中心至缩减后的有效截面受拉区边缘和受压区边缘的距离a。和a:式中A.、A——分别为受拉区和受压区第i根钢筋的横截面a、a——分别为受拉区和受压区第i根钢筋至缩减后C.2300℃和800℃等温线法C.2.1高温下普通混凝土构件缩减后的有效截面也可采用下述1确定构件截面上的300℃和800℃等温线;2将300℃和800℃等温线近似化整为矩形;3保留300℃等温线以内的全部面积,忽略800℃等温线以图C.2.1分别举例给出了构件三面受火和四面受火时,根据温线对应的近似矩形的宽度和高度,br=bao+0.5(bsoo-b₃oo),强度按所在位置处的温度由本规程式(4.1.3)逐一确定。在此C.3.1本方法仅适用于标准升温条件(即空气温度遵循标准火灾升温曲线)。本方法相比500℃等温线法更为准确,尤其是对C.3.2高温下混凝土构件截面采用缩减后的有效截面代替,忽略构件受火面损伤层厚度a₂或a₂以外的部分(图C.3.2所示以厚度为2w的相对两面受火墙为基本构件,图C.3.2(a)对于图C.3.2(c)所示厚度为w的单面受火板,其受火面的损伤层厚度可近似取厚度为2w的相对两面受火厚墙[图对于图C.3.2(d)所示三面受火梁的腹板和翼缘部分,其受火面的损伤层厚度可分别采用图C.3.2(a)和图C.3.2(b)的损伤层厚度可假设与侧向受火面的损伤层厚度a₂₁一致,如图C.3.3相对两面受火墙的受火面损伤层厚度可用下列方法进行3)等宽条带(图C.3.3),M点为平分线上任意一点。2确定每个条带中线上的温度以及相应的混凝土抗压强度(4.4.3)和式(4.5.2)计算条带中线上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折减3采用式(C.3.3-1)计算混凝土的平均抗压强度折减系w——两面受火墙的1/2厚度,对于其他构件,分别代表板的厚度、单面受火墙或柱的厚度、梁的1/2截面宽度、相对两面受火柱的1/2厚度、三面受火或四面受火柱的1/2截面宽度。4本附录图C.3.2(a)所示两面受火墙的损伤层厚度a(适用于墙、柱及梁腹板)采用式(C.3.3-2)确定:式中ηr(Tm)——图C.3.3中M点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折减本附录图C.3.2(b)所示两面受火厚墙的损伤层厚度a₂(适用于板及梁翼缘)采用式(C.3.3-3)确定:C.3.4忽略损伤层厚度a,以外的部分,剩下的截面即为高温下构件缩减后的有效截面。假定有效截面内各点的混凝土抗压强度相等,且均等于平分线上M点(参见本附录图C.3.3)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采用常温下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即可确定该有效的高温承载力。计算过程中,有效截面之外的部考虑。钢筋的常温强度以及M点混凝土的常温抗压强度均采用附录D高级计算方法D.0.1对于本规程第3.1.3条规定的建筑结构,在进行整体火础上考虑材料高温性能的时变特性,开展构分析,进而获得构件和结构的高温承载力随升温时间的变化情况,再根据本规程第3.1.2条判断构件或结构的耐火设计是否满表E.0.1系数c₁~cj₆的取值(矩形柱)组合轴向压力作用点至截面重心的连线与:轴的夹角α表E.0.2系数d₁~d₃的取值(矩形柱)组合轴向压力作用点至截面重心的连线与z轴的夹角α8表E.0.3系数c₁~cig的取值(L形柱、T形柱和十字形柱)组合轴向压力作用点至截面重心的连线与:轴的夹角α0&&表E.0.4系数d₁~dg的取值(L形柱、T形柱和十字形柱)品表F.0.1内置箍筋的圆钢管混凝土柱满足180min比 一一一一一续表F.0.1比 9比,后者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50936确定,计算时材料强度采用标准值。“—”表示采用内置箍筋无法实现180min的耐火极限,此时应按现行国9比一一一 续表F.0.2比箍筋直径(mm)/箍筋间距(mm) 88宽厚比 一宽厚比箍筋直径(mm)/箍筋间距(mm) 力之比,后者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50936确定,计算时材料强度采用标准值。“—”表示采用内置箍筋无法实现180min的耐火极限,此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管表F.0.4内置箍筋的方钢管混凝土柱满足150min宽厚比 宽厚比箍筋直径(mm)/箍筋间距(mm)力之比,后者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50936确定,计算时材料强度置箍筋无法实现150min的耐火极限,此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CB50936的规定进行防火设计。附录G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和板的防火涂料厚度限(h)βC00000780000007700000007700000000079000000000070000780000077000000770000000770000000007900000000007000780000770000077000000770000000070000000007900000000077007700077000007限(h)βc0000007000000070000000079000000007707000070007000070000770000077007000070007000770000777 007 00007000700077 7续表G.0.1限(h)βc0907009007000770 07070079700707 9 7 007限(h)βC 8 70表G.0.2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单向板的膨胀型防火涂料厚度限(h)ch000003300000033000000033300000000030000033000000033300000000330000003334000000003300000003330000000033续表G.0.2限(h)ch0000300003 00000300000330000003340000000333000000003300000000030000300000300000334000000330000000333000000003300000000030000346 000003500000033400000003330000000033000000000300000300000335600000033300000003330000000003续表G.0.2限(h)Ch0003 00030000360000346000003 0000033000003330000003300000003330003000037000030000030000033000003330000003330000000333000000003300034 00003 00000700000300000330000003330000000333续表G.0.2限(h)ch00000000330000000003000030000300000300000335000000330000000333000000003300000000030300300300030003400003 00003 00003000003 03003 0003 000300003 0000300003 限(h)ch000003000003003000000300003 0000300003 000003 0000030000033500300036000300003600003000003000003000003300000033限(h)Ch000003000000334续表G.0.2限(h)ch00000003330000000033000003300000033300000000330000000003000000330000000333000000000300000033300000000330003000030000030000033000000330000003330000000333000000003300000000030000300003 000003000003335000000333限(h)Ch0000000333000000003300003000003 00000330000003330000000333000000003300003000003300000033000000033300000000330000000003003000300003 0000300000500000300000336000000330000003330003 000300003 续表G.0.2限(h)ch00003000003000003356000000330000003330000000333000300003 000034600000340000033000000330000003330000000333000000003300030000300000300000330000003300000033300000003330000000033000000000303 003限(h)ch003000300030000 000036000030000303 003 0003 00035 0003000036 0000300000700000340030030003000300003000030000070000030000033续表G.0.2限(h)ch0030003000300003000035700003 000003400000330000033限(h)ch000003000003300000033300000003330000000003000003000000033000000033300000000030000033000000033300000000330000003300000003320000000003限(h)Ch00030000300003000003 000003300000033400000003330000000333000000003300003 00003000003000003350000003300000003330000000033000000000300003 000003 00000330000003300000003330000000033000000000300003 000003续表G.0.2限(h)ch0000033000000333000000033300000000330030003 000300003 00003 0000036 0000033670000033000000330003 00030000300003000003 0000033000003300000033000000033300030000300003 000003限(h)Ch0000030000033000000334000000033300000003330003 00003600003 0000030000033000000330000000333000000033300000000333303003 00300030003 00003700003 0000303 0036003 续表G.0.2限(h)ch00030003 一0000300003 0000300000303 0030003 000300003000030000300000300000300300300030003 00003 00003 0000030000030000033限(h)Ch0000300000330000003300000003330000000033000003 00000333000000033300000000330000033000000333000000033300000000030000033000000033300000000330003 0000300003000003600000330000003300000033300000003330000000033续表G.0.2限(h)ch00030000300000300000330000033350000003330000000333000000003300000000030000300003000003 000003300000033300000003330000000033000000000300003 0000030000033400000033000000033300000000330000000003限(h)ch0030003000300003 00003000007000003700000330000033003 00030000300003 00003000003000003340000003350000003330003000300003 00003 0000034 000003300000033续表G.0.2限(h)ch00000033300000003330003000037000030000030000033000003330000003330000000333000000003330300300340003000300030000300003030337003000300035 0003续表G.0.2限(h)Ch000030000350000303003003 00030003 00003 0000370000300000303 0030003 0003 000030000300003000003000003本规程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规定(要求)”。引用标准名录《建筑混凝土结构耐火设计技术规程》DBJ/T15-81-2022,经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2年6月22日以第23号公告批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规程规定的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2符号 3.1耐火要求 3.2火灾升温曲线 3.3构件温度场 3.4作用效应组合 4.1普通钢筋 4.2预应力钢筋 4.3结构钢 4.4普通混凝土 4.5高强混凝土 4.6防火隔热材料 5普通混凝土构件 5.1一般规定 5.2梁 5.3柱 5.4板 5.5墙 6高强混凝土构件 6.1一般规定 6.2柱 6.3墙 7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7.1一般规定 7.2梁 7.3柱 7.4板 7.5屋架 8型钢混凝土构件 8.1梁 8.2柱 9加固混凝土构件 9.1一般规定 9.2梁 9.3板 9.4施工要求 1.0.3本规程以火灾高温下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极限状1.0.4与本规程有关的现行标准主要有: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9978.1、《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标准》GB/T50083、《工程结构设计通用符号标准》技术规范》GB51249、《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行业标准《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138;团体标准《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程》T/CECS24、《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标准》GB/T3.1.1适用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高度不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以及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不大于24m的其他公共建筑;高层建筑是指建筑高度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单层厂房、仓库和其本规程不适用于炸药厂(库)、花炮厂(库)、无窗厂房、3.1.2本条是承重构件或结构耐火验算的依据。作为建筑物的内保持足够的承载能力。火灾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材料强度降低,承重构件或结构的承载能力Rπ不断降低,当其降低至与按本规程第3.4.1条确定的作用效应组合Smr正好相等时,即达到的耐火极限。式(3.1.2-1)和式(3.1.2-2)所列要求是等价3.1.3考虑到火灾作用下结构的温度效应以及相邻构件之间的更科学、合理地进行结构耐火设计,对于高度大于200m的高层3.2火灾升温曲线3.2.2真实室内火灾的空气温度-时间曲线不本规程附录A的计算模型参见文献“马忠诚,吴波,欧进萍.全盛期隔间内火灾温度发展模型及其应用[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8,31(1):16-24”。3.2.3虽然标准火灾升温曲线与真实室内火灾的空气温度-时间效曝火时间,并在数值分析结果基础上得到式(3.2.3)。3.3构件温度场3.3.1在火场温度分布较为均匀的情况下,(1)除端部附近外,梁、柱等杆系构件的温度场沿轴向几(2)除周边附近外,墙、板等平面构件的温度场在平面内3.3.2本规程附录B是针对普通混凝土矩形截面构件在大量温度场分析结果基础上整理得到的。计算过程(1)不考虑钢筋的影响,也不涉及混凝土开裂和构件表面(2)高温下混凝土的导热系数、比热容和密度按本规程式(4.4.1-1)~式(4.4.1-3)确定。3.3.3混凝土构件表面通常设置有非燃饰面层(如抹灰层),的著作《建筑结构耐火设计》(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5)建3.3.4火灾时高强混凝土构件表面常常发生严重爆裂,导致构件截面减小,构件内部温度场与不考虑爆裂分析结果基础上建立的。利用本规程第3.3.2条可首先求得不考虑爆裂时某时刻截面中轴线上的温度分布,结合式(3.3.4)给3.4作用效应组合3.4.1鉴于火灾发生是小概率事件,采用偶然设计状况的作用效应组合是适宜的。对于一般的单层和多高层建筑结构,可忽略温度内力的影响。因为温度内力是由于梁、柱等受火构件的轴向热膨胀,以及墙、板等受火构件的平面内热膨胀受到相邻构件的约束而产生的。在不进行结构整体火灾分析的情况下,受火构件的轴向热膨胀效应或平面内热膨胀效应可以忽略[参concretestructures:Generalrules—Structuralfiredesign)第2.4.24.1.1为应用方便,将普通钢筋和结构钢的有关物理参数取为4.1.2取自欧洲标准Eurocode2Part1-2(BSEN1992-1-2:2004Designofconcretestructures:Generalrulsign)第3.4条。4.1.3国内外试验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普通钢筋的屈服强度总体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文献“吴波,梁悦欢.高温下混凝土和钢筋强度的统计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0,19(1):136-142”通过对国内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了不同(4.1.3)的主体部分,并为统一起见,对20℃~100℃和800℃~4.1.4国内外试验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普通钢筋的弹性模量总体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文献“梁悦欢.钢筋和混凝土高温力学性能的统计分析及应用[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式(4.1.4)的主体部分,并为统一起见,对20℃~100℃和800℃~1000℃区间的弹性模量折减系数4.2预应力钢筋4.2.1为应用方便,将预应力钢筋和结构钢的有关物理参数取4.2.2取自欧洲标准Eurocode2Part1-2(BSEN1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成都2024年二手房买卖权利义务合同
- 2024年度文物古建筑照明设计施工合同
- 河北省沧州市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化学 含解析
- 2024年度在线教育平台定制开发合同
- 导演聘用合同模板(04年版)
- 2024年车位销售代理合作协议3篇
- 成都到乌鲁木齐2024年物流服务费用结算协议
- 槽探工程2024年度进度合同
- 二零二四年份文化创意设计合同
- 占用村民土地调解协议书(2篇)
- 《塑料模具的装配》
- 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题库(全)实验室安全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人力资源管理》-课件-第八章-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 酒店保洁服务投标方案(完整技术标)
- 初中数学基于大单元的作业设计
- 特种设备报停、报废、注销申请表
- 三偏心蝶阀设计方案
- 《激发潜能超越自我》主题班会课件
-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
- 农业英语词汇
- 克拉申监控理论述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