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教案8篇_第1页
黄河的教案8篇_第2页
黄河的教案8篇_第3页
黄河的教案8篇_第4页
黄河的教案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河的教案8篇黄河的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保卫黄河》是西师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丰富奇特的想象和联想是本文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根据课标第三学段提出的要求:领悟表达方法,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本课教学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这种方法,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针对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场景描写他们也并不陌生的认知基础,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本课生字词,联系本课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让学生课前去搜集作者、黄河、时代背景、朗诵词等相关资料,从而搭建起学生与文本内容理解的桥梁集中力量把时间用在突破重点与难点上本课文质兼美,我们要咬定“语言”不放松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倾听保卫黄河的音乐、抓重点词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体悟其间蕴含的情感,更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语言深处,引导学生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以寻求一种“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保卫黄河》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2积累优美词句,学会写实和联想、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七八段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保卫黄河》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2积累优美词句,学会写实和联想、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cai课件

学生:了解抗战历史,搜集《保卫黄河》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破题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二)交流课前搜集资料,了解黄河及《保卫黄河》的创作背景对于黄河,你们都有哪些了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保卫黄河的创作背景及目的,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请大家打开书,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再读课文,弄清课文的结构: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些段落写了演出的情景,哪些段落写了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体验一段音乐

1创设情景,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那即将演奏的是一支怎样的乐曲?请在受到触动的词句或者标点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者体会

2.师生共同交流:这是一支怎样的乐曲?(1)第六段(课件)

①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②初步了解联想和想象:这深情的声音让作者联想和想象到了哪些人物或者事物?③生齐读

(2)第七段(课件)

①演出仍在继续,想象也在继续,咱们继续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乐曲的气势磅礴的?②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哪,演员们的哪些动作让你印象深刻,特别感动?请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生答后追问:你从这些动词体会到什么?③(课件,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同学们,看到这凄惨的一幕幕,我们怎能不愤怒,怎能不激情满怀?指挥,举起了指挥棒;鼓手,捏紧了鼓槌;号兵,举起了马号,透过这一举一提,一捏一劈,想想,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④学生朗读——

⑤(点击课件)出示句子:他,将棒向下一劈,乐声像冲出闸门的洪水,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乐声的响起,就像“冲出闸门的洪水”,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作者丰富的想象那这一想象有什么作用?⑥同学们齐读——

⑦语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进行说话训练

(3)学习第八段(课件)

①咱们继续交流,你还从哪里体会到乐曲的气势磅礴?②被劈动的仅仅是死寂的东海吗?被震醒的仅仅是沉睡的山峰吗?被劈动的,被震醒的到底是什么?结合了解到的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③生读

④一个排比句,一个感叹号,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⑤生读

⑥抓学生的心里期待,听保卫黄河之“黄河船夫曲”(课件)

⑦师生合作读

(二)学会一种方法

1请大家再次默读这三段,想想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把保卫黄河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富有震撼力的?2(课件)现在,咱们把这些联想和想象部分去掉,你们再读读,你发现文章变得怎样了?3小结:我们写文章时也可以把写实和联想、想象结合起来

(三)发现一支乐队

1如此气势磅礴的保卫黄河,究竟是由一支怎样的乐队表演出来的?请大家浏览课文第4、5自然段2这是一支怎样的乐队?(奇特)

3你从乐队的奇特体会到了什么?4教师小结

(四)感悟一片情?1运用前面总结出的方法同桌合作学习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读课文第10、11段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勾画出写实和联想的部分,想想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如有疑难,可以和同桌合作交流)2学生汇报交流: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3这样的场面,这样的音乐让作者想到了什么,你都勾画了哪些内容?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学生自由回答三、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四、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四、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2、划分朗读节拍。3、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学生讨论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2、背诵全诗

七、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作为作业完成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学生交流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三、朗读诗篇四、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四、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学生自由回答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六、积累联想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七、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黄河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重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歌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重点)

导语设计

设计1:(背景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保卫黄河》。同学们,黄河被誉为“母亲河”。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着黄河,赞叹着黄河。当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设计2:(知识导入)

同学们,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打开智慧的背囊,搜索一下,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俗语等。(生答,师小结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祖国大地之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她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她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黄河用她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设计3:(对比导入)

对比播放展现黄河汹涌澎湃,祖国美好江山及日寇侵略祖国,人民惨遭涂炭的画面或影片而引入本文学习。设计4:(激发兴趣)

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通过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歌兴趣导入文本的学习。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首次朗读,初步感知

1.自己放声朗读,读后正音。2.聆听名家朗读《黄河颂》,思考我们要学习黄河的什么精神?学生明确:伟大坚强

3.诗人光未然又是在什么情景下创作的这首诗?学生简介背景: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目标导学二:再次朗读,研读交流

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3.全班齐读诗歌。目标导学三:赏析文本,读后研讨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2.思考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河的?写出黄河什么特点?“色彩、气势、形态、力度”,“雄浑壮阔”“蜿蜒宏大”。3.正是黄河这种雄浑壮阔、蜿蜒宏大的美,激起诗人澎湃的赞颂之情。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赞颂之情,是通过哪个句子抒发出来的?出现了几次?分别赞美了黄河的哪些方面?“颂”“摇篮”“屏障”“精神”。4.试想赞颂黄河三方面的美,在朗读时,读法、感情是不是一样呢?不一样。应分别是“深情”“坚定”“激昂”。5.最后一段就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6.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目标导学四:配乐朗读,体味诗情

1.教师小结:《黄河颂》,以它充满斗争性的激昂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激励中华儿女与日寇英勇搏击,今天它仍然以其气势磅礴的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展开全文阅读

2.师配乐朗读朗诵词作示范,各小组自由练习。3.各小组男女生分角色上台配乐朗读表演。4.师生共同评出最好的小组。目标导学五:巩固总结,拓展延伸

1.巩固总结: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所以,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2.拓展延申

黄河是摇篮,养育了炎黄子孙;黄河是屏障,护卫了神圣国土;黄河是臂膀,激励着中华民族!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象征着我们中华的民族魂!可在我们今天呢?近代以来,黄河屡次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这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杰作”。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请同学们下课后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来保护我们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学法指导]

朗读提示:①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河的气势。③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④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教学提示]

朗读时,教师时时提醒学生,出感情才能读好诗歌。朗读技巧的指导不必过多过细,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老师视情况适当的范读。[教学提示]

通过深入理解诗歌,朗读时可以更好地把握感情,再配以音乐的辅助,将学生的感情提升到最高。借助表演和评选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给予适当的刺激和压力,更易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板书设计

黄河颂

望---------------颂---------------学

雄浑壮阔摇篮伟大坚强

屏障

精神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借助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2.借助音乐。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强化了对导语的解析及新闻的语言品味。不足之处:

1.对于诗歌,尤其是现代诗的赏析,在课堂上学生很难主动融入。2.因为时间有限,课堂有些环节引领不够,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黄河的教案篇4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以优美亲切的声音讴歌“白杨和小河”的真挚友谊,并从中领悟友情的可贵和团结的意义。二、初步试听三和弦的音响效果,提出对音乐的听辩与感受能力。三、通过欣赏《保卫黄河》选曲,感受作品中磅礴的气势。教材分析:

一歌曲

?白杨和小河》是一首采用拟人化和借喻手法的儿童歌曲,形象生动。二综训

包括两题:

一、按指定的节奏写旋律。二、听辩和谐与不和谐和弦。三欣赏;

?黄河船夫曲》和《保卫黄河》是《保卫黄河》的第一乐章和第七乐章。?黄河船夫曲》吸取了民歌中船工号子的音调。?保卫黄河》进行曲风格的轮唱曲。教学难点:按节奏创造乐曲

教学重点:听辩创作

课时划分:三课时

一、综训(一)歌曲第一段

二、综训(二)歌曲

三、欣赏

教具:

钢琴、挂图、录音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新授

教学内容:

1、歌曲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立

2、好

3、坐下

二、发音练习:

1、《欢乐颂》声音优美动听、位置要高。两声部间和谐。4、f调音阶

音准、音位掌握好!三、综合训练:

今天,我们来做一次作曲家。1、请大家根据所给节奏,用do、re、mi、sao四个音创造歌曲。2、结尾的音可以用这四个音的任何一个音。3、创作要流畅动听。4、如《太阳》,《牧童谣》都是用这四个音创作的歌曲。5、分组讨论创作。6、评选最好的,演唱。四、新授

白杨树是矫健的象征,他高耸挺拔,与小河是一对好朋友,我们一起去听一听,他们在说些什么?1、听范唱。出示课题。2、这首歌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儿童歌曲,贯穿全曲的轻盈跳动的节奏与柔和的小调式是歌曲的特色。3、节奏训练:

4、找一找这首乐曲中的各音,从低到高排列。5、视唱齐唱部分乐谱

6、难点:切分节奏处唱准。练习一遍。7、视唱齐唱部分乐谱,速度慢。8、读第一段词。9、唱第一段词。10、完整演唱齐唱部分。黄河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欣赏课文,体会小桃树的形象所寄托的感情理想并从文本中感悟生活。2、学习本文借所写之物来抒写自己的理想、情志的写作方法。。重点难点体会作品情感,感悟生活内涵。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一、相遇

1、课前欣赏音乐

2、许多花草树木中,哪一种你最喜爱?哪一种牵动过你的忧愁与欢乐?3、引出课题《一棵小桃树》

二、淘金

1、自由朗读《一棵小桃树》,从文中划出描写这棵小桃树的文字,体会作者笔下的小桃树有着怎样的外形特征?2、讨论:作者这样写的理由是什么?3、小结:是啊,看到了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去看作者对小桃树外形的描写,原来那是作者是用描写小桃树外形的瘦弱来突出它生命力的顽强。这是一个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震撼的生命。作者同样被他感动着。更从小桃树身上汲取了力量,有了生活的信心。4、从文中找句子探讨:作者与小桃树有哪些关联?作者受到什么挫折?5、请学生用“这一棵小桃树,让我明白了……”小结感悟。三、创造

学以致用:具体描绘记叙所写物的经历,并在记叙描写中抒发自己对所写物的感情(喜爱、厌恶、怜惜……)

四、享受推荐与本文类似作品:《丑石》《文竹》。学生思考

学生朗读课文并从中找相关语句体会把握。学生把握“反衬”手法。学生讨论,明确:小桃树是我的“化身”。学生明确主题,畅谈感悟。学生课后练笔。板书设计:

托物寓意小桃树“我”“化身”饱受冷落、经受风雨生活受挫依然坚强重拾信心与希望教后反思:

这堂课以探讨文本主题为要旨,通过课堂预设的: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共同阅读文本,从文字的描述中把握文本的内涵,从文字的描述中感受作者思想情感的流淌,并由此及彼从作者的文字中体验人生、感悟人生。从课堂伊始,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自己与花草树木的情感联系,从而引出课题学生较容易接受,探讨文本时也能切中要旨,及至感悟时学生的体悟更是水到渠成。然而课堂中对于“反衬”与“对比”手法的理解太过于执着,以致于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混沌,还需斟酌。因为本身这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分割,若要细细区分,对于学生而言有难度。黄河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语言智能发展目标

(1)能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3)能初步学会运用英特网和图书馆搜集黄河相关的资料,并做初步的整理。2、音乐智能发展目标

(1)通过倾听《黄河大合唱》组乐,特别是课文部分《黄河颂》,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感染力。3、人际关系智能发展目标

(1)通过小组交流或信息共享来增进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设想:

?黄河颂》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章气势磅礴,直抒胸臆,读来琅琅上口,使人受到无尽的感染。所以本课教学应以学生诵读为主,从诵读中领会它的思想内容,体会它的情感,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重点感悟诗歌的第二节。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与黄河相关的资料。2、教师准备《黄河大合唱》各个部分的mp3音乐和课文录音及黄河景色的图片。教学课时:一课时

授课年级:七年级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

2、同时黄河景色图片联播(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发展音乐智能。)

二、话说黄河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学习课文之前同学们先七嘴八舌地说说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黄河的相关资料,3分钟后每组推选1人小结你组搜集到的资料。(既是对搜集的资料的一次整理,也是借此对搜集资料的方法技巧的一次交流,更是对团队协作的人际交往智能的一次锻炼)

三、多角度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1、教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初步感悟。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进一步感悟,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及作者的情感。3、学生齐读再进一步感悟。(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通过反复地朗读,既增进了对诗歌所表现的强烈的感情有一个丰富的感性体验,也是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语言智能的一次锻炼)

四、欣赏质疑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诗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指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简述理由。6、小结课文。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发展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的语言智能。)

四、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配乐朗诵、理解性欣赏朗诵,既可以增进了学生对诗歌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进一步发展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文的语言智能。)

五、课外作业

1、背诵本首诗

2、收集有关黄河文化和治理黄河的资料,写成专题文章,计划开一次以“黄河”为专题的主题班会。3、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之所以布置这样的作业,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朗诵和搜集资料的语言智能的发展,也为后续学习做一点准备。)

黄河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2、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一、导入新课

以前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的是什么故事?一个弓箭手能十次有八九次能打到十环,于是就和一个卖油的老大爷吹牛,卖油的没吱声,而是拿一个大钱放在葫芦嘴上,然后用水瓢盛满一瓢油通过大钱的四方孔往葫芦里倒,结果大钱居然一点油也没沾到,此时卖油翁对那个射箭的说:“无他,但手熟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

大家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的吧?谁家里烧过炭?谁来讲讲烧炭的过程?选木头,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窑洞,洞上有通风口,下面有烧火口;把木头放入洞中,封口,烧火;每天晚上去看燃烧情况,控制火候,以免烧过了变灰;要烧好几天。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艰辛吗?--艰辛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起去看看在卖炭翁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板书:卖炭翁白居易)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板书:讽喻诗、叙事诗)讽喻诗有什么特点?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三、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我们先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这个交易有多不公平?四、分析鉴赏诗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在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哪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地点在哪?--宫市南门外

文中写了哪两种人?--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这首叙事诗围绕着“炭”写了哪几件事?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那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找出来。3、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地点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4、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什么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5、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板书:外貌描写)

6、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

年龄大的人有什么特征?--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7、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8、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休息,看电视,打太极,看孩子,做饭等,享受晚年。9、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自己砍柴烧炭,以卖炭为生。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板书:艰苦)

10、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你找的真准确,可怜。(板书:可怜)11、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

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秋、冬季那个时候天气怎样呀?--冷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很?--可怜12、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同情

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1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般来说,在冷天我们穿衣服很少的时候,是盼望天气怎样?--变暖和

但这时老人是什么想法?--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为什么呢?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不好卖了:天寒,炭的价格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那这时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是怎样的?--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透过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怎样?--十分艰辛。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14、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那这一路上老人运炭艰苦吗?“一尺雪”说明什么?--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碾冰辙”说明了什么?--说明炭很重,冰冻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晓驾炭车”、“日已高”说明什么?--路途遥远

这个运炭过程?--艰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大家用笔圈出来。--“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容易吗?15、这么辛苦的运炭来卖,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饱、穿暖,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身无半点积蓄,但迫于贫苦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烧炭,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16、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卖炭翁总共有多少碳?--“一车炭,千余斤”

是啊,卖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然而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

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有用吗?好亏啊,才一点点,少得可怜。对啊,实际是一点用处没有的,你们是学服装的,你们说说“半匹”“一丈”是什么感念?少之又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再说这些无用的纱、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保暖,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板书: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强烈反差)

17、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白衫”说明来者的身份怎样?--有钱有钱还抢,说明什么?--霸道、野蛮。“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神态。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动词有把、称、回、叱、敕、牵、系。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凌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宫使驱将惜不得”,“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他能反抗吗?不能,只能忍气吞声,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对比:地位悬殊)18、这首诗揭露了“宫市”是一种极不公平的“交易”,是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你可以从哪些诗句感受到这一点?“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百姓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19、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诗歌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白居易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写下《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无情而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疯狂的公然掠夺。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这篇文章写出宫市的这种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2、展开想象进行续写。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