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地理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湖南省郴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地理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湖南省郴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地理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湖南省郴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地理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湖南省郴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地理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郴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地理试卷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给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力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加之人口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表1示意广东省各区域人口收缩县域数量占比(单位:%)。据此完成1~2题。表1区域常住人口收缩县域数量占比常住户籍人口收缩县域数量占比流动人口收缩县域数量占比2000—2010年2010—2020-年2000-2010年2010—2020年2000—2010年2010—2020年珠三角地区15.381619.0522.895.8816、67粤北地区69.234852.3840.9611.7616.67粤东地区15.382219.0518.0723、5366.67粤西地区0149.5218.0758.8201.2000—2020年,广东省常住户籍人口收缩县域数量占比最大的区域是A.珠三角地区B粤北地区C.粤东地区D.粤西地区2.与粤北地区相比,影响珠三角地区出现流动人口收缩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户籍制度B.就业机会C.生活成本D.教育水平随着距中心城市距离的增加,实际工资曲线表现为“∽”形特征,即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形特征。在中心城市的一定距离之外,与次中心城市之间存在集聚阴影区,较大的集聚阴影区使得城市发展受限于城区的发展,毗邻城区的郊区发展缓慢。图1示意实际工资曲线的空间变化。据此完成3~4题。3.随着距中心城市距离的增加A.实际工资上涨B.生态环境转好C.交通更加便利D.基础设施更加完善4.近年来,随着城市群的发展A集聚阴影区缩小B.城市生活成本下降C.次中心城市成为增长极D.实际工资降低兰萨罗特岛(见图2)是西班牙荹名的旅游胜地之一,面积约750平方千米,岛上多环形的死火山口,黑色火山岩和火山灰一望无际当地生产的葡萄质量上乘,该岛因此发展了烈性葡萄酒产业,但很少销往加那刹群岛以外的其他地区。据此完成5~6题。5.兰萨罗特岛葡萄质量上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A.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B.降水多,灌溉水源充足C.面积较小,人类活动少D.火山灰土壤,矿物质丰富6.兰萨罗特岛拓展葡萄酒销售市场的主要障碍有①种植面积小,产量少②烈性酒,客户小众③距离欧洲市场远④信息闭塞,知名度低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因研究需要,将天山划分为西天山(以境外天山为主)、北天山、东天山和中天山四个分区。图3示意北天山的位置及其西部、中部和东部垂直带谱的分布。据此完成7~8题。7.图示①②③④代表的自然带分别是A.温带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B.温带荒漠带、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C.温带荒漠带、落叶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荒漠带D.针叶林带、山地草原带、山地荒漠草原带、高山荒漠带8.影响北天山东部冰雪带分布面积的主要因素是A.海陆位置B.纬度差异C.带谱丰度D.海拔高度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普里兹湾东南沿岸,平均海拔约11米。站点上空对流层气流运动状况复杂,常常出现公层现象。图4示意中山站夏季上午和下午平均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9~10题。9.中山站夏季下午风速较小可能是由于下午A.受下沉气流控制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C.常常有气旋过境D.冰面热对流较强10.中山站上空气流运动出现分层现象会导致A.海上物资补给运输受阻B.气象探空气球升空过快C.紧急救援飞机降落困难D.极地遥感卫星工作异常障壁岛是平行于海岸的沙质沉积体受超长障壁岛阻挡,沿岸海湾会逐渐脱离海洋面形滔湖。泥炭是沼泽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图5为某障壁岛周围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据此成11~13题。在该障壁岛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A.位置稳定B.反复进退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上升潟湖内部水体较早开始出现沼泽化现象的位置是A.-潟湖中心位置B.潟湖底部C.靠近障壁岛一侧D.靠近陆地一侧图示出露的泥炭层,说明在地质历史时期该障壁岛A.先向岸运动,后向海退却B.向海运动C.先向海退却,后向岸运动D.向岸运动地气间能量交换是北极地区对流层大气能量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地表辐射收支以及.湍流热能交换组成。潜热输送是北极地区地气间湍流热能交换的重要组成部刀。图6;1979—2018年北极地区下垫面对大气潜热输送的多年平均状况。据此完成14~16题。14.冬季,甲区域潜热输送量明显多于其他区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B.海陆分布C.洋流D.大气环流15.夏季北极地区陆地潜热输送量多于海洋,主要是由于陆地A.地气温差更大B.降水量更大C.气温更高D.植被覆盖率更高16.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甲区域潜热输送却减弱,最可能是因为A.大气运动以下沉为主,水汽不易蒸发B.北冰洋融冰南下增多,海水水温降低C.蒸发强导致云量增大,太阳辐射减弱D.周边海域水温升高较快,洋流变性为寒流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是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益处,具体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撑服务等。山西北部的平朔矿区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和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以煤炭资源开采为核心的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矿区有露天矿区和井工矿区(指当矿层距离她表较远时,通过向地下开掘巷道来采掘矿物的矿区),经长期开采后剩余资源不足,仅能维搿稳产十余年,且造成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区域自然环境服务功能下降亅近30年来矿区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草地、耕地(耕地占区域面积的80%面积占比下降,水域面积占比略微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增加。图7为平朔矿区示意图。(1)说出图示露天矿区与井工矿区环境问题的主要差异。(6分)(2)说明平朔矿区自然环境服务功能下降的具体表现。(6分)(3)从煤炭资源开发及土地利用角度,简述平朔矿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6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萨吾尔山存中国境内段行政隶属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本乃县位于天山和阿尔表小之间,区域气候受西风带北支控制:1959年以来该区域冰川物质持续亏损,为干旱缺水的吉木乃县提供了重要的地表水资源。图8示意萨吾尔山丕同时期冰川分布。(1)概括萨吾尔山冰川演化的总体趋势。(6分)(2)分析萨吾尔山冰川演化的主要原因。(6分)(3)推测萨吾尔山冰川演化对于区域微气候的影响。(4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石花洞位于北京房山区,属于典型的岩溶洞穴,是中国北方已探明洞穴中碳酸钙沉积规模最大、沉积种类最丰富的洞穴,1987年开放旅游!石花洞发育于凤凰山、向斜北翼的碳酸盐岩地层中,经历过多次构造抬升,洞内落差较大,洞体内为多层分支的“楼层式”结构(见图9),自上面下发育5层,第2层人为开凿了一个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洞内气流运动,第1到3层对游客开放a随着洞穴监测工作的不断开展,洞内温度、湿度和(CO₂浓度被认为是影响洞穴碳酸钙沉积的重要因素。(1)判断石花洞第1层和第5层形成时间的早晚,并说明判断理由。(4分)-(2)说明第1、2层与外界在冬季和夏季的热力环流状况。(4分)(3)与观测点P相比,观测点M的温度和湿度变化较大,请分析原因。(4分)关于旅游活动对洞内碳酸钙沉积速度的影响,有加快和减慢两种观点,请分别对其加以解释。(6分)参考答案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答案B2.答案C3.答案B4.答案A5.答案D6.答案A7.答案B8.答案D9.答案D10.答案C11.答案A12.答案C13.答案D14.答案C15.答案A16.答案B17.答案要点(1)露天矿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粉尘污染等(4分);井工矿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地下水污染、地表塌陷等(2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2)耕地减少和矿区开采,导致粮食减产与矿产资源减少;地表植被被破坏,调节气候与涵养水源的作用减弱;矿区开发,生物活动与栖息的场所萎缩;林地、草地、耕地等减少,美学价值降低。(每点1.5分,共6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3)有序开采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开采后恢复矿区的土壤和植被;依托矿产遗址,开发旅游业;保护耕地,发展特色农业;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任答其中3点,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18.答案要点(1)冰川条数增多;面积减小;形态更加破碎。(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2)气温升高,冰川消融;降雨比例增大,降雪比例减小,进一步加速冰川消融;地表反照率降低,冰川吸收热量增加,消融加剧。(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3)冰川融水蒸发,使大气湿度增大,降水量增加;冰川消融,地表反照率降低,地面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加,气温升高。(每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19.答案要点(1)第1层形成时间早,第5层形成时间晚。(2分)理由:该区域经历多次构造抬升,导致地下水向下层运动,经溶蚀形成下层洞穴。(2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2)冬季,洞外气温低于洞内,空气密度大,气流下沉,洞外冷空气经出口流入,洞内气温高,形成自下而上的气流,暖空气自进口流出;夏季,洞内气温相对较低,洞内冷空气下沉,自出口向外流出,外界较暖空气自进口进入洞穴,而后逐渐冷却下沉。(每点2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