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一轮复习《事理分析型作文》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一轮复习《事理分析型作文》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一轮复习《事理分析型作文》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一轮复习《事理分析型作文》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一轮复习《事理分析型作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7事理分析型作文

《课程标准(2017版)》在“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方面指出: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

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

的思想深度在逐渐加大,如强调材料关涉要素的“内在联系”,注重对思辨能力的考查等。

如2018年高考全国二卷“‘二战’期间,英美军方幸存飞机弹痕分析”,涉及现象与本质

的辩证关系。2020年全国一卷的题目,从材料性质看,包含着“历史材料”与“现实启示”

之间的关系;从材料的人物关系看,包含着君与臣、信任与被信任、欣赏与付出、识才与

荐才、个体贡献与共谋大业、个人与国家等多重关系。2021年新高考I卷作文“体育之效,

强弱之变”注重考生内在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和区分。2022年新高考

卷“本手”“妙手”的辩证关系非常值得探讨。所以,考生在阅读情境化材料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提炼出抽象主旨,就是对思辨能力的最佳检测手段。

厘清内涵,降次消元,建构思维框架

“三元关系型作文”相较于一元或二元关系型作文,它可以通过倒推学生思维发展的过

程,建构起一种更为理想化的思维模型。

我们首先要找出情境中出现的关键词,即“元”,并尝试着结合情境去理解“元”的内

涵,在这一基础上,再尝试建构各“元”之间的关系。而不论是“三元关系”还是“多元关

系”,我们都可以将其简化为三组或者多组“二元关系”进行分析,这种思维类似于数学中

的“降次消元”,而梳理出的几组关系,我们则可以引入数学中的“排列组合”进行建构。

只要我们能够将“三元”乃至“多元”关系“降次消元”为“二元”关系,那么我们就已经

将其同化为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训练过多次的二元辩证思维模式,从而进行分析建构。

而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提炼分论点,建构文章框架的过程。

这类“三元关系型作文”在提炼分论点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围绕各“元”之间的关系进行

建构,那种忽略关系、着眼一元的分论点是很难体现学生的思维含量的。以下两点在写作过

程中要引起重视:

(一)厘清多元逻辑关系

【关键能力】

思辩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作文材料中呈现的思辩思辩双方(或三方)存在的逻辑关系;

如果逻辑关系都不清楚,还谈什么思辩?了解各方的内涵,才能判断彼此间想了在一种什么

样的逻辑关系,如对立关系、并列关系、层进关系或兼而有之。弄清思辩关系会让我们视野

开阔,在构思行文时能抓住多方关系面,进行整体性构思,体现思辩色彩。

(二)联系现实表述感悟

【关键能力】

材料作文,起于材料,但不止于材料。作文题目最后几乎都有“以上具有启示意义”“请

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这样的要求,很明显,作文就材料

写材料是行不通的。由材料中的现象提出观点,然后以此生发开来,联系社会生活来谈这一

观点的“生活化”理解感悟,对概念内涵尽量做出“落地性理解”,才是作文的要旨。考场

优秀作文,50+向上走,在立意的精准和话题的深刻上是评分的等级标尺。

典例导航: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哲学家墨子认为知识的获取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方式。亲知是亲身实践从直接

经验得到知识;闻知是由他人的语言传授或自己阅读获得知识;说知是在闻知亲知的基础上

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知识。三种方式在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各有其用,相互联系、转化,又

共同助益我们获取知识。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解析:

这是模仿2022年全国语文新高考I卷命题,考察三元关系的构建。材料主要分为三个

层次。

第一句话:提出三种获取知识的方式。

第二句话:解读三种获取知识的方式。亲知是亲身实践从直接经验得到知识;闻知是由

他人的语言传授或自己阅读获得知识;说知是在闻知亲知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知识。

我们可以结合自己学习知识的经验进行理解,作文中对这三个概念进行深入阐释。

第三句话:阐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三者的关系?材料已经启发我们可以从以下

几个角度考虑:

①在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各有其用

②相互联系、转化

③又共同助益我们获取知识

若是不擅长深度思考,这三点已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搭建出三个分论点了。

但写作时,我们应该深入思考,联系实际,条分缕析,琢磨成句,酿造自己的思维成果。

另外,还要注意写作任务:“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我们”是谁?是正在

求学的青年学子,是每天收获新知提高见识的,材料中的启示意义,应该是有指向性的。写

的文章要“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认识,即我们对材料的理解;思考,即我们对材料的加

工产生的新知。

故,写作应观照自我,联系现实。

用墨子这三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来解读这个作文题本身,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亲知,正如我们平时在学习的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方法、道理;

闻知,正如这段作文材料,正如墨子的理论;

说知,即我们要写的这篇文章,它应该是根据我们对材料的理解(闻知)结合我们自己

的学习体会(亲知)通过深入的思考、逻辑的推理、缜密的表达而呈现的一篇文章(说

知)。

“厘清内涵,降次消元,建构思维框架”实操演练:

(一)寻找关键词并界定概念。

这道题中,我们很容易找到三个关键词,即墨子提出的获取知识的三种方式“亲知、

闻知、说知”,且三概念之间界限分明,在概念界定上难度不大。

(二)“降次消元”,梳理三元关系。

材料第三句话说三概念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各有其用,相互联系、转化,又共同助益

我们获取知识”,明确指向了三概念之间的关系。而要想梳理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

以依据“降次消元”“排列组合”的思维模式,将这一组“三元”关系拆分为三组“二元”

关系,即亲知和闻知的关系、亲知和说知的关系、闻知和说知的关系,然后再将分析所得进

行梳理建构,我们便能够从中提炼出行文的框架结构。

首先梳理亲知和闻知的关系。根据材料可知,亲知是亲身实践从直接经验得到知识,闻

知是由他人的语言传授或自己阅读获得知识。两者都可以获得知识,亲知强调亲身实践,但

这个世界上我们能够亲身实践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闻知则不受此

局限,能够最大程度最为简捷地丰富人的知识,但往往需要转化成亲身实践加以确认才能够

为我们所信服。由此可知,二者在人获取知识上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其次,梳理亲知和说知的关系。根据材料,说知是在闻知亲知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

到知识。由此可知,说知重在逻辑推理,所得对自己而言多为新知识,当然对这个世界而言

可能是已知的。但说知必须建立在自己的已知基础上,而这一基础由亲知闻知提供。亦即亲

知是说知的基础,而说知又可以回过头来丰富亲知。

最后,梳理闻知和说知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与亲知和说知的关系类似,不必赘述。

在梳理完这三组“二元”关系之后,我们还要回归材料,从整体或者宏观的角度综合考量这

三者的关系。我们看到“三种方式在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各有其用,相互联系、转化,又

共同助益我们获取知识”,其中“各有其用”一词告诉我们三者之间并无主次之分,”共同

助益我们获取知识”又明确了三者拥有共同的方向。

(三)建构三元关系,提炼分论点。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梳理出三层关系:

第一、亲知、闻知之间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二、亲知、闻知与说知之间的关系;

第三、亲知、闻知、说知三者共同助益获取新知的关系。

在行文的过程中,我们只要以此为基础,将这三层关系用恰切优美的语言将其转化成三

个分论点,那么这篇文章的框架结构也就随之建构起来了。

基于以上分析建构起了文章的三个分论点:

1.亲知验证闻知,闻知补充亲知,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亲知闻知立说知之基,辟知识新境;说知又能引航亲知,丰富闻知,助知识进阶。

3.亲知、闻知、说知,相互促进又相互转化,共同助力我们开启知识的大门。

优秀作文欣赏:

问而且亲培基础,说知求索筑高台

古语云:“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求无涯,殆矣。”诚哉斯言,知识如青冥,浩

荡而深邃,欲一探青冥之妙,当先悟三大要义:一曰亲知,二曰闻知,三曰说知。

亲知是一种自身摸索的学习方式,从儿时的蹒跚学步到长大后的摸爬滚打,在风雨交织

的路上,我们摔倒又站起,抹泪又前进,渐悟人生之道。邓小平同志曾说:“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脱胎于实践的知识才能更好的运用于实践,无论是二十四节气还是农谚歇

后语都将这一点诠释得淋漓尽致,由设立经济特区到全面改革开放,新中国一步一个脚印,

于实践中求索,于经验中前行,秉执亲知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想。历史长河缓缓回

溯,长平之战“黄埃散漫风萧索”的场景历历在目,赵括终究因他的自负和放弃亲知的虚浮

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凌驾于事实之上的知识如同海浪翻涌时的泡沫,表面光鲜亮丽,实则在

风浪考验中化为泡影。于亲知中求知,才能让理论与现实统一。

事事躬行总结经验固然难得,但由实践得出理论的过程未免过于漫长,因此汲取他人智

慧的闻知也至关重要。

闻知是一种扎根于前人智慧土壤的成长方法,从师于人或书本给了我们站上前人肩膀的

捷径。扎根于先人智慧的土地,我们得以看破虚妄,柳暗花明。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

步的阶梯。”我们倚笔为杖,以书为阶,一步步由山脚迈向山巅。而荀子也在《劝学》中指

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在学习之路上,我们很容易陷入思想的漩涡,

任万千思绪结做蚕茧将我们束缚得动弹不得。诚然,自行思考也能让我们挣脱这牢笼,但在

这个时间弥足珍贵的时代,我们不能逞一时之强而囿于困惑,而应寻求帮助大步向前。

只知亲知便如滴水穿石,虽然有效但未免劳神伤身,只知闻知便如纸上谈兵,看似头头

是道实则虚无缥缈,亲闻统一方成基础,而基础之上还虚追求说知。

说知者,推理也,它是建立在正确知识基础上的发散,更是一种对已有知识的创新性发展。

古有天文学家开普勒在查阅了老师第谷总结出的数据的同时观星验证,在海量的计算与推理

中得出了沿用至今的开普勒行星三定律;今有“天才少年”曹原在充分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

上缜密推理,不断实验,终于发现了“东方魔角”,让低温超导技术迈出了史诗性的一步。

说知,让我们走得更远。

闻知是汲取,帮助我们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亲知是分滤,帮助我们过滤掉错误的理论,

获得源头的活水,而说知则是沟渠,让思维的活水在知识的土地上绵延。

且听耳畔,书声琅琅,时代在召唤,青年需远航。我们当广闻闻知,躬行亲知,发散说

知,在求知之路上砥砺前行!

“三元关系型作文”的关系梳理与建构

寻找

行文

进阶诀窍

Anjiejueqiao"

1.多向思维与立意出新

多向思维之于作文,旨在训练学生在思维时,要学会对同一问题、同一素材、同一题目、

同一体裁的不同处理,或者是角度的不同、立意的不同,或者是构思的不同、手法的不同等。

清人薛雪《一瓢诗话》云:“诗文家最忌雷同,而大本领人偏多于雷同处见长……惟其篇篇

对峙,段段双峰,却又不异而异,同而不同,才是大本领,真超脱。”

作文立意中的多向思维,可分为客体发散和主体发散。客体发散是就写作对象而言,对

象的特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的。比如写“水的联想”,可作如下发

散:水的常态、水流不断向前、波涛动荡起伏不定、海浪拍打岩石、池塘逐渐干枯、瀑布从

峭壁上一跃而下、水的形成过程、水的作用、水晶莹澄澈、水往低处流、冲破堤岸泛滥成灾、

流水不腐、装进什么容器就呈什么形状、水能溶解多种物质、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

干涸、载舟覆舟、水滴石穿、海纳百川、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主体发散是就写

作者而言的,作者的能力、素质、修养、经历、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各不相同,面对同一

事物、同一题材,各自的感受和认识也是有差异的,所谓“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夫之),所

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谓“一千个读者,有

一千个哈姆莱特”也是这个意思。因此同样面对春景,有人高歌“春色满园关不住”,有人

低吟“流水落花春去也”;同样面对秋景,有人但见“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的明丽,

有人却见“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婉。

具体写作时,为充分发掘题目内涵的不同侧面、不同层面以拓展文思,可采用“以问领

写”的方法。即构思作文时试着先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自己回答这些问题,尽可能展开发

散思维,想得广一些、远一些;再从种种回答中精选一二来构思立意。选择时的依据有二

-一是“我”感受最深、最容易写好的是什么;二是哪一种认识新颖、独特,是别人不大

可能想到、写到的,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请看下面一例:

请以“生命的养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先提问:(一)什么构成了“生命的养分”?(二)我们急需补充哪些养分?(三)如何汲取

,,生

命的箫鼠牌典高书算舞履浴篇闰泽了生命;(2)传统文化不断地供给生

命以养分;(3)宽容一给生命的净土添加养分;(4)酸甜苦辣都是生命养分;(5)美是一种生

命的养分;(6)健康心理是生命的养分;(7)家乡是生命最肥沃的养分……

针对第二问:(1)摄取“睿智”的生命养分;(2)让感动成为一种生命养分;(3)生命需要

吸纳科学文化的养分……

针对第三问:(1)从书籍中汲取生命的养分;(2)从情感教育中获得生命的养分;(3)从大

自然中摄取生命的养分;(4)让记忆滋养生命;(5)聆听教诲,汲取营养;(6)爱好,给你生命

的养分;(7)课堂——汲取生命养分的地方……

针对第四问:(1)失去了真爱,生命就会枯萎;(2)心灵一旦缺少阳光,人生必将红衰翠

减……

2.反向思维与立意出新

反向思维指的是与人们惯常的思维方式相反的一种思维方式。反向思维之于写作,即古

人所谓的“翻案法”。培养学生反向思维能力,对于写出创新作文是一条有效途径。客观对

象的两面性,为反向思维开拓了广阔的领域。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在求异的同时,不能抓住

一点不及其余。为求异而求异往往导致我们忽略事物的两面性,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而这显然是不对的。

反向思维的作文一般说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就一般的常见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比

如对一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大凡名人名言、警句成语,都有一定的

哲理或警策性,旷日持久,人们习以为常,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对观点或事物产

生“从来如此”的固定看法。其实,不少名言警句所论的是事物属性的一个方面,或者是就

一个角度而言。我们完全可从另一个角度、从反面去想一想,比如由“良药苦口利于病,忠

言逆耳利于行”反思到良药裹糖衣,人们更爱吃,同样利于病,进而想到做思想工作关键在

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不一定要“逆耳”,推心置腹,促膝相谈,犹如春风化雨,更能使人

茅塞顿开,心悦诚服。另一种类型是针对某一文章的某一具体观点,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这种商榷性的文章,针锋相对,旗帜鲜明。

从作文立意的角度看,反向思维又可细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不全部认同,而作辩证的

否定,也就是肯定一部分否定一部分。比如面对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考生写的是

“答案丰富未必多彩”,这就是肯定了“答案丰富”而否定了“答案多彩”。另一种是相对

的否定,就是在一定前提下,完全否定某一常式观点。比如以“诚信”为话题写作,有考生

写的是“谎话有时更美丽”,这就是建立在某些特殊情况(“有时”)之下的对“诚信”的反

弹。

活学活用:::.

H:・

uoxuehuoyong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2月15日起,琼州海峡出现罕见持续性大雾天气,导致大量游客和车辆滞留海口。

高峰期滞留车辆一度排队长达20公里。海口市政府启动应急响应,市民、热心企业、志愿

者等纷纷投入到为返程旅客的服务与保障之中。

②2017年,上海市提出未来五年要成为人文之城: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

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③某春节庙会景区发出上万张“寻亲”门票,门票背面发布丢失儿童的照片和相关信息,

并鼓励游客拍照发到朋友圈,让孩子多一条回家的路。

④某护理院为了鼓励病人儿女多来探望老人,推出“奖孝金”——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

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得200元现金抵用券。

⑤“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

归。”(《论语・先进》)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

不少于300字的作文片段。

【答案】

上海五年内要建成人文之城:建筑可以阅读,街区能惬意漫步,公园可愉快休憩,人们

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城市的温度,享受这分愉悦和轻松。束束暖光在城市的夜空交相辉映,让

你我共拥这温暖之城。_

且慢陶醉!低头玩着手机,沉浸在游戏中,抑或是在朋友圈晒着什么——你就只是这样

交流沟通?家人、朋友、外人,谁感觉到你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温暖?长此以往,何谈共筑温

暖之城!.昨天,那洋溢着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在耳边;那人与人的真心相待、温暖相助仿佛

就在身边!钱不是衡量温暖的祛码,利益更不是温暖的来源。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尽己所能,

就无愧无怨。

我很喜欢下面的话:有能力时,就做点大事;没能力时,就做点小事;有权力,就做点

好事;没权力,就做点正经事;有闲钱,就做点善事;没有钱,就做点家务事;动得了,就

多做点事;动不了,就回忆开心的往事。作为这个世上的一位小人物,我们也都散发着自己

的光和热。艾青《光的赞歌》中写道:“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能量,无数的微尘汇集成一

片光明”。

【技法点拨】材料阐释类作文审题方法

材料阐释类作文就是围绕材料所给的意旨,阐释材料的内涵,这类作文在立意上不能另

起炉灶,别树一帜,只能挖掘材料的深意,表达对材料的理解。因此,在审题时,首先要明

确题目要求,确认材料类型;然后用如下方法,确定材料立意。

这是材料阐释类作文题最为常见且最为^含妥的

审题立意方法写作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

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就会使

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遇到W料阐

释类作文酬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

些f铉题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

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题的材料中,关

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

释句如202(件新高考I卷,材料第二®吉尾一

类句“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第三段结尾一

句“赎密切了人们的联,正是材料的立

审意所在

4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

您溯因法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审题时如画旨

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

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M佳的立意

面对材料阐释类作文题中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

“物”的材料,需要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

4曲物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S队.

及人法一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

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2(⑶年新

高考U卷,就需要由书写人到做人的联想;

2021年全国乙卷也需明确射箭比喻的做人做事

的道理

【佳作鉴赏】

强弱共生,进取为上

①强者滥用其强,易变而为弱;弱者积极进取,易变而为强。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

一个国家,若想成为合格的强者,须铭记:强弱共生,进取为上。

②个人强弱共生,自强进取,方能实现人生价值。

③“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行如虫蚁?”当今社会,本应技扶摇而上的

现代“鲸鹏”们,选择的不是自立自强,而是虚度光阴。他们如同《龟兔赛跑》故事里的那

只兔子,傲慢,无礼,懒惰,最终陷入由强转弱的悲剧。“铅刀有干将之志,萤烛希日月之

光”,反观那无翼者,却咬牙坚持,挺身飞翔。失聪失明的贝多芬用嘴咬细木棍感受琴音,

最终创作了《命运交响曲》;“独臂少年”张家城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追求自己的“篮球

梦”;身陷轮椅的张海迪以顽强的意志,认真学习,成就了自己的作家梦。他们虽是身体上

的弱者,却是精神上的强者,强弱共生,他们都是自己的英雄。

④企业强弱共生,自强进取,方能走过风雨。

⑤“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柯达公司因创新而生,也因创新而死。曾享誉世界的百年

企业因故步自封而毁于一旦,无奈之下递交了破产保护申请。无独有偶,曾经的手机巨头诺

基亚,由于缺少足够的创新和改变,逐渐被其他手机企业超越,最终走向没落。而华为公司,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钻研芯片,自创鸿蒙系统,在手机行业铺就了一条华为之路。一

个强大的企业如果不能抓紧自身的优势,那么时间久了就会故步自封,最终由强转为弱。不

过,如果所有的企业都一味地求强,难免陷入“内卷”,正是强弱共生,才促进了市场的不

断发展。

⑥国家强弱共生,自强进取,方可实现民族复兴。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钉子叫洋钉,火柴叫洋火,水泥叫洋灰。西方国家实行技术

封锁,国内人才匮乏,百废待兴的中国可谓遭受重创,贫弱至极。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

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勇于进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的中国,

已成为发展中的强国。中国在民族复兴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强。同时,在自身发展的

基础上,中国还助力弱小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中国援助非洲各国

控制疫情蔓延。国家之间强弱共生,优势互补,可以实现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⑧强者不必自喜,弱者不必自悲。二者皆怀进取之心,以求强者更强,弱者自强。正所

谓,强弱共生,进取为上。

[点评]

1.立意深刻,角度新颖。本文的立意具有新颖性和深刻性,作者以强弱关系为基础,

提炼出“强弱共生,进取为上”的立意角度,并从个人、企业和国家三个层面逐层深入地论

述强弱共生的意义,使文章立意显得有格局,有高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2.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文章开篇直接提出观点“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

若想成为合格的强者,须铭记:强弱共生,进取为上”,然后设置三个分论点,分别从个人、

企业和国家的强弱共生层面进行层进式论述,论述充分,逻辑性强,且三个分论点均独句成

段,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3.开门见山,直接入题。作者开篇引述提炼材料观点:强弱共生,进取为上。

[跟踪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行有所止,言有所界,边界是个体成长的保护墙,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

修养。”也有人认为:“融而后通,破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

的价值。”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题目以“边界”为关键词,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同时也引导考生思考成长中的做

人问题,也思考成长和发展中学习创新问题。总体上,本题思辨性极强,讨论话题新颖,既

能帮助考生发展思维能力,也能帮助考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第一种观点中“行有所止,言有所界”指的是“个体成长”和“个人修养”,“打破边

界、多向融合”则是指向学习创新,两种观点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生不可置疑。

立意角度自由。本题任务设置开放性强,立意上也有许多操作的空间。在立意时,考生可以

从三个维度出发:

其一是赞成边界感,如立意为:”行有所止,言有所界”“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

“守好边界,健康成长”。

其二是赞成打破边界,如立意为:“莫让边界成为发展的束缚”“融通发展,创造价值”

“融而后通,破而后立”。

其三,综合立意,即结合观点一与观点二,辩证看待“边界”,如立意为“做人守住边

界,做事要打破边界”。

联想是开放的。本题联想的层面非常多。就观点一,对于个人修养和个人成长而言,要

有“边界意识”,即“规则意识”,在公共场合要规范言行、尊重他人;要保持人与人之间、

人与法规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边界;就观点二,不管是个人学习还是国家发展,都要

敢于打破边界(壁垒),融合发展。比如世界有了互联网,中国有“互联网+”。

【参考立意】

(1)守好边界,健康成长。

(2)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

(3)树立边界感,遵守规则。

(4)行有所止,言有所界。

(5)多向融合,创造更大价值。

(6)打破边界,融合发展。

(7)融而后通,破而后立。

(8)做人守住边界,做事要打破边界。

典例(2018全国II,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

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

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

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读材料,辨主次,定方向

作文材料以“二战”时期的一个真实事件为载体,展现了不同主体的不同观点,需要考

生在理解材料大意的基础上,辨明主次,确定立意的大致方向。

2.溯因果,明事理,巧立意

“事实证明,沃德的观点是正确的。”对比英美军方和沃德的观点,由表及里地分析沃

德观点正确的原因,把握材料的本质,准确立意。

3.思布局,拟提纲,谋全篇

素材积累

1.飞不出瓶子的蜜蜂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试验: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

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结果发生了什么?

蜜蜂不停地在瓶底寻找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而死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两分钟之内,

穿过瓶颈逃逸一空。

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思维方式,想当然地设定了出口的方位,并且不停地实践着

这种合乎逻辑的想法。正是由于这种定式思维,它们才没能逃出“囚室”。而反观那些苍蝇,

它们对事物的逻辑规律毫不留意,全然没有“亮光处即出口”的定式思维,而是四下乱飞,

最终逃出了“囚室”。

头脑简单者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顺利得救,在偶然当中其实隐藏着很深的必然性。

2.毛毛虫怪圈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据说,这种毛毛虫有一种极

其强烈的“跟随”习性,总是会盲目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约翰•法伯把若干只毛毛虫放

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上,诱使前面的毛毛虫沿着花盆边缘转圈,其他毛毛虫便紧随其后,排起

了一条长龙。它们首尾相接,自动围成圈,就这样沿着花盆的边缘,开始了没有尽头的旅行。

为了防止毛毛虫饿死,约翰•法伯在距离毛毛虫队伍只有15厘米的地方,撒上了它们

喜欢吃的松叶。但它们似乎没有发现近在咫尺的食物,仍然跟随着队伍,浩浩荡荡地行进。

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一刻不停地、坚韧不拔地继续前进——沿

着花盆边缘转圈。尽管已经饿得头昏眼花,但是谁也不肯落下半步。这群可怜的毛毛虫一连

走了七天七夜,终于饥肠辘辘、疲惫不堪地死掉了。

其实,如果它们稍微抬起头,向四周打量一下,就会发现近在咫尺的美食;如果其中任

何一只毛毛虫与众不同,悄悄地离开队伍一小会儿,就能吃上松叶而不致饿死;如果它们暂

且解散队伍,自由活动片刻,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3.鱼缸内外两重天

霍金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莱昂纳德•蒙罗蒂诺合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开头这

样写道:“一群金鱼被养在圆形玻璃鱼缸里,它们看到的世界和我们所处的世界,哪个更真

实?”由于光在水中发生折射,在我们看来一个做直线运动不受外力影响的物体,在金鱼的

眼中是沿着曲线运动的。而如果金鱼足够聪明,那么金鱼也可以在它们的世界里总结出一套

物理学规律。虽然这样的规律对于金鱼缸外的我们来说,根本就是胡说。但是,我们怎么知

道,我们不在一个更大的我们没有观察到的圆形金鱼缸里呢?

人类的处境其实就像缸里的鱼一样,“鱼缸”之外的生物看我们也像我们看缸里的鱼。

生活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的我们,需要一双慧眼,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4.坚持己见,不盲从

《人性的弱点》一书曾写到“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的人”。是的,盲

从的人必是个没有智慧的人,真正的智者不会是一株墙头草,而会是一个意志坚定的钉子,

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坚持生活的真理。而盲从必会像错误的指向标,引领我们坠下错误的

深渊。

丁肇中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测量电子的半径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理论和之前物理学

家所推导出的结论并不符合,之前推出的结论是电子没有体积。他得出不同结果后反复思考,

重做实验后证明之前的科学家的实验结果都错了,后来丁肇中得出了一个启示:做物理实验,

不能盲从专家的结论。

丁肇中敢于坚持己见、质疑专家结论的行为是大胆的,又是令人钦佩的。将盲目跟从的

人和他对比,便可看出前者是如何的愚昧不堪。

作文升级

突破桎梏,转换视角

《周易》有云:“变则通。”只有转变审视问题的视角,才能突破以往的桎梏,通彻问

题的本质,找到真正通达真理的道路。如果仍然局限在固有的思维模式里,就只能徒劳地做

无谓的努力,与真理渐行渐远。因此,突破桎梏、转换视角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周国平认为,每个人都睁着眼睛,但不等于每个人都在看世界,许多人几乎不用自己的

眼睛看,他们只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这告诉我们,只有学会独

立思考,突破他人思想的桎梏,才能洞察问题的真相,充实自己的人生。

突破桎梏、转换视角是改变世界的真谛。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研究苯环的结构时,按照

普通的结构试了二十多种都没有合理的方案。然而一天晚上,他梦见一条蛇环绕着咬住自己

的尾巴,灵光一现想出了著名的“凯库勒式”。正是这突破普通思维的新奇构想,揭开了苯

的面纱,使其真正呈现在世人面前。突破桎梏、转换视角是接近真理的真谛,拥有改变认知、

改变世界的力量。世人也正是通过这一次次的突破来攀岩真知的高峰,接近信仰的境界。

然而,人们不得不承认,突破思维定式很难做到,即使是杰出的科学家也经常难以摆脱

前人和他人思维的影响。譬如,亚里士多德也因固有的思维被假象蒙蔽了双眼,而没有看清

物体运动的本质。但是,最可怕的不是受到固有思维的桎梏,而是安于被限制,甘愿随波逐

流,丝毫没有突破的想法。一旦丧失了这种突破精神,就不可能成为杰出的人;相反,如果

拥有这种突破精神,就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终有一日,就能找到正确的视角,真正解决问

题,触碰真理。

但具备突破精神,并不意味着为防止形成思维定式而不接受既有的知识和经验;恰恰相

反,更需要从知识经验中汲取智慧,提高思辨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突破桎梏,转换视角。

记住,桎梏从来都不是外界的因素,而是你的内心。让我们冲破人云亦云的牢笼,打破

已知世界的束缚,克服随波逐流的懒惰和怯懦,转换一成不变的思维和心理,给思维、内心

插上摆脱束缚的翅膀,自由翱翔于真知的蓝天,追求崇高的真理和信仰。

升格练习

请运用“一道题讲透”中的审题立意方法和作文升格技巧,试写一篇满分作文。

浮尘不拂,真珠难露

战机防护,止于表象众人服;力排众议,透视本质获真知。沃德借透视本质之笔,书正

解之章。故曰浮尘不拂,真珠难露。透过现象观本质者,往往能化曲为直,傲视群雄。

莎士比亚有言:“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表面上是

愚笨的顽石,其内心却是隐着光彩的珠玉;表面上是争艳的罂粟,其内心却是害人的毒药。

物皆有其两面性,其表象只起到麻木人心之用,而其本质才是事物的内核,抓住本质才能从

容、坦然地面对任何问题,才是“有所成”的真正捷径。

观本质者,柳暗花明,困境亦从容。

瑞士化学家雄班在自家厨房做试验时,不慎打翻一瓶化学试剂,随手抓起围裙擦干后放

在火炉上烤,突然,围裙“扑”地燃烧起来。表面上的一场小事故,却让雄班嗅到了它的实

质。他仔细寻找根源,烈性炸药就这样诞生了。倘若雄班沉浸在灾祸的损失之中,不能挖掘

灾祸背后的本质,对于他个人而言,这只是一场灾祸,烈性炸药更无从谈起。

观本质者,出奇制胜,艰难亦英雄。

绝处逢生,透视本质败势转;叱咤风云,拳王台上称英雄。我国拳手武僧一龙,面对屡

屡落败的局面,不甘沉沦,没有被对方的英雄光环和嚣张气焰吓倒,细心挖掘失败根源,看

到了对方强大力量下盲打的弱点,于是努力训练自己的抗击打能力。决赛上,他将身体裸露

在外,不加任何防御,使对手在连击十三拳之后无名指骨折,他仅用三拳辉煌地结束了比赛。

从此声名鹊起,逆袭为世界拳王。倘若武僧一龙不能从本质上分析问题,寻找失败的根源,

便很难开辟他的逆袭之路,也便无“中华第一武僧”了。

论古,《河中石兽》老河兵明察秋毫,深挖根源,寻回石兽;塞翁不浮于表面的祸福观,

洞察实质,使人生更为顺遂。而问今,正如巴尔塔沙所云:”只有一小部分人能透过现象看

到本质,绝大多数人还停留在表象。”人心之浮躁,致使多少双探索的双眼蒙上了烟尘,致

使多少脚步在茫然中徘徊不前。未调查清楚就盲目跟风;未深入分析就妄下定论;未论清状

况便大打出手;未谨慎考虑便放弃生命……拥有透过现象观本质之心何等重要!

浮尘不拂,真珠难露。敢于并善于采撷本质,定能让鼻翼盈满生活的馨香。

基础练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

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材料选自2019江苏卷)

1.写出上面材料内部的层次关系,并辨清主次。

答案:材料分为三个层次,层层递进说明道理。第一句话为第一层,列举水和盐的例子,

说明“物各有性”的观点;第二、三句为第二层,前后两句构成对比关系,在第一层“物各

有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事物间的“共存相生”,进而达到“和而不同”;第四句为第三

层,由物及人,得出人类社会的交往准则一一和而不同。其中“物各有性”是次要立意角度,

“和而不同”是主要立意角度。

解析:本题考查事理分析型作文的审题分析。审题时一定要弄清材料的层次结构,辨清

主要观点和次要观点,找准立意角度。事理分析型材料作文,一般由事例(或现象)和观点

组合而成。划分材料层次,首先要看材料的首尾,找到观点句;其次要辨清事例(或现象)

对应的观点,将观点与对应事例划分到一个层次内。最后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如“然

而”“但是”“事实证明”等,明确命题者的观点倾向,辨清主次。

2.根据上面的材料,拟写两个主旨明确的标题。

答案:(示例)①和而不同两君子②和谐共生,另辟新意③有“融”乃大④百花

齐放春满园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作文标题。首先要读懂材料,明确材料的意旨。材料共四句话,意

思分别是:物各有性;同味叠加味同;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由物及人。结合上一题可知,

材料由物及人,用生活现象说明“物各有性”,但更强调“共存相生”。可围绕“个性”和

“共存相生”来拟写标题。

3.根据上面的材料,为下面的作文提纲补写分论点。

标题:和谐是帆,不同是船

开头:引用名言警句或由现象入题,引出中心论点。

中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尾:总结全文,回扣中心论点,深化主题。

答案:①和谐是帆,不同是船,帆立船行。

②和谐是帆,不同是船,扬帆远航。

③和谐是帆,不同是船,船行帆扬。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作文提纲和谋篇布局。从第1题中可得出材料的主要立意是“和而

不同”,因此,拟写分论点时,可从“个性”与“和谐”的关系来写。提纲中,文章标题是

“和谐是帆,不同是船”,分论点可以从“帆”与“船”的相互关系来说明“和谐”与“个

性”的关系。结合生活实际,我们知道,船有了帆航行得更快,可见“和谐”能彰显“个性”

的价值;当我们扬起风帆,把握住帆的方向,船才不会被风浪掀翻,才能航行到更远的地方,

可见“和谐”能使“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再反向思考,没有了船,帆也就失去了其价值。

当船在行走的时候,迎面而来的风也能让帆扬得更高,可见尊重“个性”,整体才能和谐,

即“和而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

2018年1月初,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准备开车时,旅客罗某以等丈夫为由,不听劝阻,

用身体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次列车延迟发车。经公安机关调查取证,认定罗某的行为扰乱

了车站、列车正常秩序,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同月,重庆北开往潼南的动车

上,一婴儿突然昏厥,急需送医,列车员与司机沟通后决定延迟6分钟发车,为孩子打开生

命通道。同样是延迟发车,这次没有乘客抱怨,网友也纷纷点赞。

(材料选自2018湖北八校二模卷)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4.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拟写一个立意角度。

答案:(示例一)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有规则意识。

(示例二)规则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示例三)正确处理规则与温情的关系:法理并重。

解析:本题考查紧扣材料内涵,准确立意。作文题目提供了“罗某强行扒阻车门造成列

车延误”和“铁路管理部门为挽救生命主动延迟发车”两则材料。罗某为一己私利任性而为,

扰乱了车站、列车正常运营秩序,违反了相关规定,表现了其对规则的轻视。而另一则为挽

救生命主动延迟发车的材料,体现了铁路管理部门对生命的尊重。因此,立意时,可以结合

罗某导致列车延发的事件谈规则意识。为一己私利蔑视规则、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会给周

围人带来不便,当事人不仅应受到法律的制裁,还应接受社会的谴责。也可以结合为挽救生

命主动延迟发车的事件谈尊重生命。生命是神圣的,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为挽救生命打破规

则,虽然耽误了一点时间,却收到大家的赞扬,这不仅体现了生命至上的意识,也说明了规

则和温情有时并不冲突。还可以结合两则材料,辩证地谈规则与温情的关系,或者谈规则什

么时候应遵守,什么时候可以打破。法规须遵守,但并非冷峻严苛,人间亦自有温情。

5.根据以上确定的立意角度,引述材料,写一段开头。

答案:(示例一)2018年1月初,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被旅客罗某逼停,罗某不仅

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更成为社会舆论谴责的对象。无视规则,任性而为,法理不合,情理难

容!

(示例二)2018年1月两次发车的延迟所呈现的结果大相径庭,前者违法,强行耍赖;

后者温情,为孩子打开生命通道,情与法融,被点赞。法是理性的、坚定的、强硬的,情是

感性的、温和的、柔软的。社会需要理性的规则,但更离不开和谐的温情。

(示例三)2018年1月初,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被旅客罗某逼停,罗某因此受到社

会舆论的一致谴责。同月,重庆北开往潼南的动车因车上婴儿突发昏厥急需送医而延迟发车,

此行为获赞无数。规则面前,同样是延迟发车,结局却是天壤之别。为何?我想,只因法理

之外,还有人情;道德之外,还有规则。

解析:本题考查引述材料,合理剪接素材。题目要求引述材料,写一段开头。解题时,

要根据论点,对材料进行合理剪裁,用简洁的语言引述材料,点明论点。如果从规则的重要

性的角度立意,可简单引述罗某事件,重点强调结果:法律处罚和社会谴责。思考造成这一

结果的原因,从而引出论点:要有规则意识。如果从尊重生命的角度立意,可引述铁路管理

部门为挽救婴儿生命主动延迟发车的事件,挖掘事件的本质:在生命面前,有些规则是可以打

破的。如果从法律和情理关系的角度立意,则需要将两则材料中的事件作对比:同样是延迟发

车,结果却不同。在对比中思考,引出论点:法理之外,还有人情;道德之外,还有规则。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一条街上,有两家餐馆,一家叫“老味道”,一家叫“日日新”。“老味道”经营的是

传统美食,餐馆的格局许多年来没有任何变化,十几道招牌老菜更是始终屹立不倒。它的广

告语是“你吃的这道菜,和你爷爷的爷爷吃的那道菜,完全一个味儿”。“日日新”走的是

新式餐饮的路子,为了满足人们对更加丰富的饮食的追求,它隔一段时间就要对店面进行重

新装修,菜品也时常翻新,花样层出不穷。它的广告语是“变的是口味,不变的是美味”。

两家餐馆毗邻,友好相处,和谐竞争,生意都十分兴隆。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6.分析材料中“老味道”和“日日新”这两家餐馆代表的意义,并分析它们的内在关

系。

答案:“老味道”代表传统,“日日新”代表创新。“两家餐馆毗邻,友好相处,和谐

竞争,生意都十分兴隆”代表传统与创新并不是对立关系,它们可以和谐相存,共生共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涵,把握材料侧重点。根据材料,“老味道”经营的是传统

美食,餐馆格局无变化,招牌老菜屹立不倒,广告语也在宣扬“传统与传承”;“日日新”

经营新式餐饮,经常改换店面风格,更新菜品,广告语宣扬“创新与变化”。由此可以提炼

出“老味道”代表传统,“日日新”代表创新。根据材料最后一句话”两家餐馆毗邻,友好

相处,和谐竞争,生意都十分兴隆”可知,虽然餐馆存在竞争,但传统与创新并不是完全对

立的关系,它们可以和谐相存,共生共赢。

7.根据上一题的分析,确定一个立意角度。

答案:(示例一)坚守传统,传统是民族的灵魂与象征。

(示例二)推动创新,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示例三)继承传统,积极创新,让传统与创新共生、共荣。

解析:本题考查紧扣材料内涵,准确立意。根据上一题的分析,可知材料蕴含着“传统”

与“创新”这两个要素,故可从三个角度思考立意。既可以从“传统”的角度思考,我们要

坚守、传承优秀的传统;也可以从“创新”的角度思考,我们要推动创新;还可以从“传统

与创新结合”的角度思考,传统与创新不是对立的,二者结合,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

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选择一个角度立意,言之成理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5题。

刘基在《郁离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树中可以成材的有松、楠、括、柏,它们可以做栋梁,但须三五十年才能长成;树中下

等的有怪、柳、朴、檄,它们一种就活,但只能当柴烧。短期来看,栋梁材得利慢,木柴材

得利快;长期来看,种木柴材所得之利是一成,而种栋梁材所得之利是百成。一个以种树为

业的人,这两种树都栽种了,世世代代获取其利,成了国内最富有的人。这人的邻居家境贫

寒,非常羡慕,就效仿他种树,但种植松、括不到三年,不等成材就砍伐出售了,认为这样

能常获利,但所获之利仅能糊口罢了。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8.分析材料中存在的对比关系,并说明材料倾向。

答案:材料中共存在两组对比关系。第一组是松、楠、括、柏这些长得慢的栋梁材,与

怪、柳、朴、橄这些容易生长的木柴材的对比;第二组是世代种两种树的最富有的人,与种

植松、括不到三年就砍伐而仅能维持温饱的邻居的对比。第一组对比中,材料推崇长期得利

多的栋梁材;第二组对比中,材料倾向于肯定世代种两种树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事理分析型作文的审题分析。本题给出的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读懂故

事,理解寓意是关键。首先通读材料。材料主要内容集中在第二段,第二段前两句讲的是栋

梁材和木柴材的对比:栋梁材生长慢,得利慢,但长期获利多;木柴材生长快,得利快,但

长期获利少。由材料对木柴材的形容“树中下等”,以及语意转折后的重点在栋梁材可知,

材料倾向于赞美栋梁材,批评木柴材。第三句和第四句转而说人,构成了第二组对比一世

代种两种树的人和他的邻居。世代种两种树的人成了国内最富有的人,他的邻居效仿他,种

植可得利百成的栋梁材,却不等其真正成材便砍掉,其结果是“所获之利”仅能维持温饱。

由材料对他们二人的描述可以得知,材料肯定世代种两种树之人的行为,而否定他邻居的行

为。

9.根据材料内容和倾向,拟写两个主旨明确的标题。

答案:(示例)①勿急功近利,求厚积薄发②既顾眼前,也图长远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作文标题。题目要求拟写主旨明确的标题,因此,题目要开门见山,

可直接表达观点,或把主旨作为标题。根据上一题的分析可知,材料倾向于肯定世代种两种

树之人的行为。分析材料可知,世代种两种树的人种栋梁材,图的是长远,种木柴材,为的

是眼前,故能代代获利而富甲一方;贫寒的邻居也效仿他种树,但获利心切,贪图眼前的小

利,不等栋梁材长大便将其砍伐,因小失大,仅能保证温饱。贫寒的邻居盲目模仿,不考虑

自己的实际情况,仅种栋梁之材不能解决迫切的生活所需,只能三五年便将其砍伐,但若他

仅种植木柴材,又无法获得长久的富足。世代种树的人之所以富,是因为其种植业已形成良

性循环,有坚实的物质生活基础,可以承担种植栋梁材所需的时间成本。根据以上分析,可

从邻居的角度阐述急功近利的坏处,肯定厚积薄发;也可从世代种树之人的角度拟定标题为

“既顾眼前,也图长远”。综合以上分析,结合两人的行为,就目光短浅与目光长远的关系

拟标题即可。

10.在上一题拟写的标题中任选一个,引述材料内容,为作文写一段开头。

答案:(示例)标题:勿急功近利,求厚积薄发

木柴之材,获利快却得利一;栋梁之材,获利慢却得利百。目光长远之人,懂得种植栋

梁之材以求长久获利,故能富甲一方,造福子孙后代。目光短浅之人,不懂得为长远计,种

植栋梁之材却又贪于眼前利益,三五载伐之,故仅温饱而已。孔子曰:“欲速,则不达,见

小利,则大事不成。”只顾眼前利益,目光短浅,则不能成大事。深谋远虑,厚积薄发,方

能成就大事。

解析:本题考查引述材料,拟写作文开头。写作时,需要根据主旨,对材料进行合理剪

裁,用简洁的语言引述材料。可以点明材料中存在的对比关系,并且逐一分析阐述,夹叙夹

议,最后引出论点,点明主旨。在拟写作文开头时,可以引用名言警句等,使开篇论述更具

有说服力,同时展示出自己的积累和素养,使文章更有内涵。

综合练

1.(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最后

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造起一样。”有一只青蛙听

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

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

道打井也是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

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

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题属于事理分析型作文题。审题时先要分析材料,找出有效对象。材料中的有效对象

有:教授、青蛙、动物们。然后抓住关键词句,概括事件结果。陈述对象的行为所产生的结

果:(1)教授被驳得哑口无言。(2)青蛙把教授给驳倒了。(3)动物们集体反驳教授。

利用由果推因法分析,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

教授被驳得哑口无言的原因:理论与实践脱离,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说话过于绝对。

青蛙把教授给驳倒的原因:勇于质疑教授,不惧怕教授的权威。

动物们反驳教授的原因:教授过于武断,小看他人。

立意角度

(1)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2)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学会全面分析问题或说话不能过于绝对。

(4)生活中要勇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

(5)无论身处什么地位,都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像井底之蛙般勇敢

动物园里,一位哲学家在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当他陈述着“任何事情都必须从基础做起,

正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造起一样”时,有一只看似无知的青蛙对这一理论勇敢地表示怀

疑,反问打井如何从底层做起。这看似愚钝的反问其实正是真理所在。勇敢的井底之蛙在权

威的教授面前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让哑口无言的教授反而更像是被困在井底只能看见

方寸天空的愚者。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不是平庸地随波逐流,没有人是注定平庸的,反而

是有些人自己跳进了平庸的坑。唐代著名的谏臣魏征,一生向唐太宗进谏的次数不可计数,

他根据时事,对照历史,总结提出独到的治国之策供唐太宗参考,也正是魏征这种敢于进谏

的品质,让唐太宗将曾为对手做谋臣的他纳入门下。而唐太宗能够开创贞观之治,这其中也

少不了魏征的功劳。也许当时还有许多像魏征一样的有识之士,但他们始终没有勇气阐明自

己的主张,哪怕是在乐于纳谏、善于用人的李世民面前。也正因为如此,勇于谈论自己的看

法,甚至反对唐太宗决策的魏征方显得难能可贵。唐太宗在魏征去世时哀痛不已,是不是因

为真理也与他一同逝去了呢?

这种敢于挑战权威、深度钻研的精神很容易让人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