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手册_第1页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手册_第2页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手册_第3页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手册_第4页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手册TOC\o"1-2"\h\u32390第一章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概述 2292351.1水产养殖水质调控的重要性 2272261.1.1水产养殖业的现状与发展 2178051.1.2水产养殖水质调控的重要性 2290371.1.3遵循自然规律 3235681.1.4注重生态平衡 375051.1.5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手段 3128661.1.6动态监测与调整 353151.1.7强化管理与培训 318166第二章水质监测与评估 3107971.1.8水质监测指标 4159401.1.9水质监测方法 418481.1.10水质评估体系 485451.1.11水质标准 59675第三章水质调控技术 5189591.1.12物理调控方法 526061.1.13化学调控方法 6160631.1.14生物调控方法 638881.1.15池塘水质调控 6114241.1.16工厂化养殖水质调控 6236721.1.17湖泊、水库水质调控 722309第四章水产养殖环境优化 783031.1.18水质指标的监控与调整 7206871.1.19水生植物与微生物的调控 7128981.1.20饲料与投喂管理 7120971.1.21底质污染物的清除 899331.1.22底质微生物的调控 8155831.1.23底质营养盐的调控 828402第五章水产养殖微生物调控 8318881.1.24微生物对水产养殖环境的影响 897641.1.25微生物对养殖生物的影响 9144201.1.26微生物接种 96221.1.27微生物培养与繁殖 9229921.1.28微生物生态调控 9193331.1.29微生物与养殖生物互作调控 101028第六章水产养殖营养调控 1046381.1.30平衡营养供给 10245051.1.31科学投喂 10294731.1.32注重饲料质量 10226411.1.33调整饲料结构 10197951.1.34保持水质稳定 11138001.1.35饲料对水质的影响 11177701.1.36水质对饲料的影响 117766第七章水产养殖生态调控 1150331.1.37概述 11123161.1.38水质调控技术的应用 12121491.1.39生物多样性调控技术的应用 1355041.1.40生产活动调整技术的应用 1320616第八章水产养殖病害防控 13193641.1.4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13150111.1.42早期发觉,及时处理 13240311.1.43科学用药,合理投喂 13122731.1.44加强管理,改善环境 1384721.1.45生物防控技术 1419201.1.46化学防控技术 1458531.1.47物理防控技术 1442151.1.48环境调控措施 1477521.1.49养殖管理措施 1428651第九章水产养殖环境保护 1522861.1.50引言 15221551.1.51水产养殖环境保护的意义 1572821.1.52引言 1552401.1.53环保型水产养殖模式的推广措施 153433第十章水产养殖水质调控管理 1612771.1.54水质调控管理的重要性 1699121.1.55水质调控管理体系的构成 16228021.1.56水质调控管理体系建立的原则 17103901.1.57水质调控管理的实施 17160641.1.58水质调控管理的监督 17第一章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概述1.1水产养殖水质调控的重要性1.1.1水产养殖业的现状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水产养殖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还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养殖过程中,水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1.1.2水产养殖水质调控的重要性(1)维持养殖生态平衡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生物与水质环境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通过对水质的调控,可以维持养殖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养殖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2)促进养殖生物生长良好的水质条件有利于养殖生物的生长发育。通过对水质的调控,可以降低养殖生物的发病率,提高养殖效益。(3)减少环境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残饵、粪便等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通过对水质的调控,可以降低养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4)保障水产品质量水质直接影响水产品的品质。通过对水质的调控,可以保障水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第二节水质调控的基本原则1.1.3遵循自然规律在水质调控过程中,要充分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养殖生物的生长习性,保证水质调控措施的科学性。1.1.4注重生态平衡在水质调控过程中,要注重保持养殖生态系统的平衡,避免对养殖生物及水质环境造成过度干预。1.1.5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手段水质调控应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以达到最佳调控效果。1.1.6动态监测与调整在水质调控过程中,要加强对养殖水质的动态监测,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调控措施,保证水质稳定。1.1.7强化管理与培训加强水产养殖水质调控的管理与培训,提高养殖户的水质调控意识和技术水平,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第二章水质监测与评估第一节水质监测指标与方法1.1.8水质监测指标水产养殖水质监测是保证养殖环境安全、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环节。水质监测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物理指标:主要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透明度等。(2)化学指标:主要包括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重金属离子等。(3)生物指标:主要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微生物等。(4)污染物指标:主要包括总氮、总磷、有机物、石油类、重金属等。1.1.9水质监测方法(1)物理指标的监测方法:(1)水温:采用水温计或温度传感器进行测量。(2)pH值:采用pH计或pH试纸进行测量。(3)溶解氧:采用溶解氧测定仪或滴定法进行测量。(4)透明度:采用塞氏盘或光学仪器进行测量。(2)化学指标的监测方法:(1)氨氮:采用纳氏试剂光度法或离子色谱法进行测量。(2)亚硝酸盐:采用格里斯试剂光度法或离子色谱法进行测量。(3)硝酸盐:采用镉柱还原重氮偶合光度法或离子色谱法进行测量。(4)磷酸盐: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或离子色谱法进行测量。(5)重金属离子: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进行测量。(3)生物指标的监测方法:(1)浮游植物:采用显微镜观察法或叶绿素a测定法进行测量。(2)浮游动物:采用浮游动物网采样法进行测量。(3)底栖动物:采用底栖动物采样器进行测量。(4)微生物:采用平板计数法、MPN法或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测量。第二节水质评估体系与标准1.1.10水质评估体系水产养殖水质评估体系是对养殖水质进行科学评价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质指数法:通过对水质监测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水质指数,以此判断水质状况。(2)模糊综合评价法: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对水质监测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水质等级。(3)主成分分析法: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对水质影响较大的指标,对水质进行评价。(4)人工神经网络法: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水质监测数据进行训练,建立水质评估模型。1.1.11水质标准(1)国家标准: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水产养殖水质标准,如《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等。(2)行业标准:针对不同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如《淡水鱼类养殖水质标准》(NY/T53612016)、《海水鱼类养殖水质标准》(NY/T53622016)等。(3)地方标准:根据各地养殖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4)企业标准:企业根据自身养殖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内部水质标准。在水质评估过程中,应结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对养殖水质进行综合评价,保证养殖环境安全。第三章水质调控技术第一节水质调控的基本方法1.1.12物理调控方法(1)水质监测与预警:通过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如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实时掌握水质变化,及时发觉水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2)水质净化:利用物理方法,如过滤、沉淀、吸附等,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和有害物质,提高水质。(3)水质改良:通过调节水温、pH值、溶解氧等参数,改善水质环境,为水产养殖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1.1.13化学调控方法(1)药物调控:在水体中投放适量的消毒剂、调节剂等,杀灭病原体、调节水质,预防疾病的发生。(2)营养调控:合理投放饲料,保持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平衡,避免因过量投喂导致水质恶化。(3)水质稳定剂:使用水质稳定剂,如腐殖酸钠、明矾等,提高水体稳定性,降低水质波动。1.1.14生物调控方法(1)生物净化:利用微生物、水生植物等生物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质,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2)生物平衡:通过投放适量的滤食性鱼类、底栖生物等,维持水体生态平衡,抑制有害生物的生长。(3)生物制剂:使用生物制剂,如益生菌、酵母菌等,调整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善水质。第二节水质调控技术的应用1.1.15池塘水质调控(1)池塘清淤:定期对池塘进行清淤,去除底泥中的有机物质,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2)水质监测与预警:建立池塘水质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水质变化,及时发觉并处理问题。(3)水质改良:通过调节水温、pH值、溶解氧等参数,改善池塘水质,为水产养殖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1.1.16工厂化养殖水质调控(1)循环水处理:采用循环水处理系统,对养殖水体进行过滤、净化,降低污染物的排放。(2)水质在线监测:利用在线监测设备,实时了解养殖水体中的水质状况,及时调整处理。(3)养殖环境优化:通过调整光照、水温、溶解氧等参数,为水产养殖创造最佳的生长条件。1.1.17湖泊、水库水质调控(1)水质监测与预警:建立湖泊、水库水质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水质变化,预防水质恶化。(2)水质净化: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湖泊、水库水体进行净化,提高水质。(3)生态修复:通过人工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滤食性鱼类等措施,恢复湖泊、水库的生态平衡。第四章水产养殖环境优化第一节水体环境的优化水体环境是水产养殖的核心要素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养殖生物的生长、发育及病害发生率。优化水体环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1.18水质指标的监控与调整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应对水体中的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水质。具体措施如下:(1)保证溶解氧含量在4mg/L以上,以满足养殖生物的正常生理需求。若溶解氧含量偏低,可通过增大水体交换量、使用增氧设备等方法提高溶解氧含量。(2)控制pH值在7.58.5范围内,保持水体微碱性。若pH值偏高或偏低,可通过调整水体中的酸碱度来维持适宜的pH值。(3)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可通过定期换水、使用微生物制剂、调整饲料投喂量等方法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1.1.19水生植物与微生物的调控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在水产养殖水体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可以维持水体生态平衡,降解有害物质。以下为优化措施:(1)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花生等,种植在水体中,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2)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调节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水体自净能力。1.1.20饲料与投喂管理饲料与投喂管理是优化水体环境的重要环节。以下为具体措施:(1)选择高质量的饲料,减少饲料浪费,降低水体污染。(2)合理确定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减少残饵对水体的污染。(3)定期检查养殖生物的生长情况,调整投喂策略,提高饲料利用率。第二节底质环境的优化底质环境是水产养殖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对养殖生物的生长、发育及病害发生率具有重要影响。优化底质环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1.21底质污染物的清除底质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残饵、粪便、死亡生物等。以下为清除措施:(1)定期清理底质,将污染物捞出水面,降低底质污染程度。(2)使用底质改良剂,如沸石粉、活性炭等,吸附底质中的有害物质,减轻底质污染。1.1.22底质微生物的调控底质微生物在底质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可以降解污染物,改善底质环境。以下为优化措施:(1)使用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调节底质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底质自净能力。(2)控制底质污染物的输入,减少微生物的繁殖压力。1.1.23底质营养盐的调控底质中的营养盐含量对养殖生物的生长、发育及病害发生率具有重要影响。以下为调控措施:(1)控制饲料投喂量,减少残饵对底质营养盐的输入。(2)使用底质改良剂,如沸石粉、活性炭等,吸附底质中的营养盐,降低底质污染程度。(3)定期检测底质营养盐含量,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养殖管理策略。第五章水产养殖微生物调控第一节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1.1.24微生物对水产养殖环境的影响微生物是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病毒等。微生物在水产养殖环境中具有多种功能,对养殖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养殖生物的健康生长具有重要作用。(1)维持养殖水体氮循环平衡:微生物在水产养殖水体中参与氮循环,将氨氮、亚硝酸盐氮等有害物质转化为硝酸盐氮,从而降低养殖水体的污染程度。(2)降解有机污染物:微生物能够分解养殖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保持水体清洁。(3)调节水体pH值: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能够影响水体pH值,有利于维持养殖生物的生长环境。1.1.25微生物对养殖生物的影响(1)促进养殖生物生长:部分微生物能够与养殖生物共生,为其提供营养,促进生长。(2)增强养殖生物免疫力:微生物可以刺激养殖生物的免疫系统,提高其抗病能力。(3)预防和减轻疾病:部分微生物具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的作用,可以降低养殖生物发病率。第二节微生物调控方法与技巧1.1.26微生物接种(1)选择合适的微生物种类:根据养殖生物和养殖环境的特点,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微生物种类。(2)接种方式:将微生物以液态或固态形式加入养殖水体,达到调控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目的。(3)接种量: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水体体积,合理确定接种量。1.1.27微生物培养与繁殖(1)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需求,选择适宜的培养基。(2)控制培养条件:保证培养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适宜微生物生长。(3)优化繁殖策略:通过调整繁殖方式、繁殖时间等,提高微生物的繁殖效率。1.1.28微生物生态调控(1)水质监测:定期监测养殖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和活性,了解微生物群落结构。(2)调整微生物群落结构:根据养殖环境和养殖生物的需求,调整微生物群落结构,保持生态平衡。(3)控制病原菌:及时清除养殖水体中的病原菌,降低疾病风险。1.1.29微生物与养殖生物互作调控(1)研究微生物与养殖生物的互作关系:了解微生物对养殖生物生长、免疫等方面的影响。(2)利用微生物调控养殖生物生理功能:通过微生物干预,调整养殖生物的生理功能,提高养殖效果。(3)开发新型微生物产品:结合微生物与养殖生物的互作机制,开发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产品。第六章水产养殖营养调控第一节营养调控的基本原则1.1.30平衡营养供给水产养殖中,营养调控的基本原则首先是保证养殖对象的营养需求得到平衡供给。这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素的合理搭配,以满足养殖对象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需求。平衡营养供给有助于提高养殖对象的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率。1.1.31科学投喂科学投喂是营养调控的重要环节。应根据养殖对象的种类、生长阶段、环境和季节等因素,合理调整投喂量和投喂次数。避免过量投喂导致饲料浪费和水质恶化,同时也要防止投喂不足影响养殖对象的生长。1.1.32注重饲料质量饲料质量是营养调控的关键因素。选用优质、新鲜、营养丰富的饲料,有利于提高养殖对象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同时应根据养殖对象的需求,定期检查饲料的质量,保证饲料中的营养成分能满足养殖对象的生长需求。1.1.33调整饲料结构根据养殖对象的生长需求和水质状况,适时调整饲料结构。如增加蛋白质含量、调整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比例等,以满足养殖对象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1.1.34保持水质稳定水质稳定是营养调控的基础。通过监测水质指标,如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pH值等,调整水质,为养殖对象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水质稳定有利于养殖对象充分吸收饲料中的营养,提高养殖效益。第二节饲料与水质的关系1.1.35饲料对水质的影响(1)饲料残渣:饲料残渣是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残渣中的有机物质在水体中分解,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导致水质恶化。(2)饲料营养成分: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在水体中分解,产生营养物质,为浮游生物提供生长条件。过度投喂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质问题。(3)饲料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中的部分成分在水体中分解,可能对水质产生一定影响。1.1.36水质对饲料的影响(1)水质指标:水质指标如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直接关系到饲料的消化吸收。良好的水质有利于养殖对象充分吸收饲料中的营养。(2)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是养殖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质中的浮游生物数量和种类对饲料的消化吸收有一定影响。(3)水温:水温对养殖对象的食欲和消化吸收能力有较大影响。适宜的水温有利于饲料的消化吸收。通过深入研究饲料与水质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水产养殖营养调控,提高养殖效益。第七章水产养殖生态调控第一节生态调控的基本方法1.1.37概述水产养殖生态调控是指通过调整养殖环境中的生物、非生物因素,以及养殖过程中的各种生产活动,达到维持养殖系统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生态调控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养殖环境的优化优化养殖环境是生态调控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源的选择与处理:选择水质清洁、无污染的水源,对水源进行必要的处理,如过滤、消毒等,保证养殖水质达标。(2)池塘底质的改良:通过清淤、曝气、施用底质改良剂等方法,改善池塘底质,降低底质污染。(3)池塘水质的调控:通过合理调整池塘水位、水色、透明度等,保持养殖水质稳定。(2)生物多样性的调控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养殖系统生态平衡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搭配养殖种类:根据养殖环境、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搭配养殖种类,实现养殖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补。(2)调控生物群落结构:通过调整养殖生物的种群、数量、分布等,优化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养殖系统的稳定性。(3)保护与增殖有益生物:保护和增殖养殖环境中的有益生物,如浮游植物、底栖生物等,提高养殖系统的自净能力。(3)生产活动的调整生产活动的调整是生态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投喂:根据养殖生物的营养需求、生长状况等,合理调整投喂量,减少饲料浪费和污染。(2)控制养殖密度:根据养殖环境条件、养殖生物的生长速度等,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防止过度养殖。(3)优化养殖管理:加强养殖过程中的管理,如定期检测水质、观察养殖生物的生长状况等,及时发觉和解决问题。第二节生态调控技术的应用1.1.38水质调控技术的应用(1)水质监测与预警技术:通过安装水质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养殖水质,对异常情况及时预警,为调控提供依据。(2)水质改良技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养殖水质进行改良,提高水质稳定性。(3)水质净化技术:利用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等设施,对养殖尾水进行处理,降低污染物排放。1.1.39生物多样性调控技术的应用(1)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对养殖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和评估,为生物多样性调控提供依据。(2)生物群落构建技术:通过合理搭配养殖种类、调整养殖生物的种群结构等,构建稳定的生物群落。(3)生物资源增殖与保护技术:对养殖环境中的有益生物进行增殖和保护,提高养殖系统的自净能力。1.1.40生产活动调整技术的应用(1)精准投喂技术:根据养殖生物的营养需求、生长状况等,精确计算投喂量,提高饲料利用率。(2)养殖密度控制技术:根据养殖环境条件、养殖生物的生长速度等,合理调整养殖密度,防止过度养殖。(3)养殖管理优化技术:通过加强养殖过程中的管理,提高养殖效益,降低环境污染。第八章水产养殖病害防控第一节病害防控的基本原则1.1.4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即在养殖过程中,应着重加强预防措施,减少病害的发生。综合防治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手段,以达到有效防控病害的目的。1.1.42早期发觉,及时处理病害防控应注重早期发觉,及时处理。在养殖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水产动物的生长状况,一旦发觉异常,立即进行诊断,找出病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1.1.43科学用药,合理投喂在水产养殖中,要科学用药,合理投喂。遵循药物使用规范,避免滥用药物,以免产生抗药性。同时要根据水产动物的生长需求,合理调整投喂量,保证营养均衡。1.1.44加强管理,改善环境加强养殖管理,改善养殖环境是病害防控的重要环节。要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合理调整养殖密度,防止过度拥挤。同时要注重养殖设施的清洁和维护,保证养殖环境良好。第二节病害防控技术与措施1.1.45生物防控技术(1)选择抗病力强的养殖品种,提高养殖对象的自身免疫力。(2)采用生物制剂,如益生菌、噬菌体等,调整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3)利用生物技术,如疫苗接种、基因工程等,提高水产动物的抗病力。1.1.46化学防控技术(1)定期检测养殖水体中的病原菌,根据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化学药物进行防治。(2)采用化学消毒剂对养殖设施、工具进行消毒,降低病原菌的传播风险。(3)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循药物使用规范,避免产生抗药性。1.1.47物理防控技术(1)加强养殖水体的过滤、净化设备,降低病原菌的传播途径。(2)采用紫外线消毒、臭氧处理等技术,杀灭养殖水体中的病原菌。(3)利用高频电磁场、超声波等物理方法,干扰病原菌的生长繁殖。1.1.48环境调控措施(1)合理调整养殖密度,防止过度拥挤。(2)定期更换养殖水体,保持水质清洁。(3)改善养殖环境,如调整水温、pH值等,创造不利于病原菌生长的环境。(4)加强养殖设施的清洁和维护,减少病原菌的滋生。1.1.49养殖管理措施(1)建立完善的养殖管理制度,保证养殖过程的规范化。(2)加强养殖人员的培训,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3)定期对养殖对象进行体检,及时发觉并处理病害。(4)加强与兽医、水产科研部门的合作,及时获取病害防控信息和技术支持。第九章水产养殖环境保护第一节水产养殖环境保护的意义1.1.50引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水产养殖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水产养殖环境保护不仅关乎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还直接影响到水产品质量、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因此,深入了解水产养殖环境保护的意义,对于推动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51水产养殖环境保护的意义(1)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养殖环境保护有助于减少养殖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降低养殖水体中有害物质含量,从而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水产品的需求。(2)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环境保护可以减缓养殖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降低养殖过程中的环境风险,为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3)维护生态环境平衡水产养殖环境保护有助于维护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平衡,防止养殖污染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保障生物多样性。(4)提高养殖效益通过实施水产养殖环境保护措施,可以提高养殖水体质量,降低病害发生率,提高养殖效益。第二节环保型水产养殖模式的推广1.1.52引言环保型水产养殖模式是指在养殖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养殖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推广环保型水产养殖模式,对于促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提高养殖业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1.53环保型水产养殖模式的推广措施(1)加强政策引导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支持养殖企业采用环保型养殖模式,如提供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2)技术创新与推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发适用于不同养殖对象的环保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