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025年菁优高考语文压轴训练4一.现代文阅读(共5小题)1.(2024•三门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中国古人以一种亲和的姿态探天问地,并且按照自己的居所及所熟悉的地上秩序想象拟构原本神秘莫测的宇宙天地。地上有王都与方国,天上也有中央与四宫。除了天上,还有地下,其空间秩序也按照地上的政治体制进行想象和建构。自殷商开始,古人就形成了“四方卫中”的政治方位空间观。《周易•系辞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可见,中国早期在横向平面与纵向立体的双重维度建构空间秩序,形成一个贯穿天上,地上、地下的复合空间体系,其目的是要使万物各处其位,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与功能。上述天尊地卑、高下相从、中侧拱卫的空间格局,为古代的王道政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这种空间观也成为古代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并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形式肌理之中。例如,人物画、山水画中的主从关系布局,礼制建筑的整体安排,重要礼仪中人的身体动作、朝向与位置、器物的摆放等,均要考虑主次、尊卑、贵贱等伦理关系。不仅如此,这种伦理空间观还弥漫在小说的空间叙事中。比如,《西游记》除了表现天地神怪为取经与阻碍取经而展开的争斗外,还透露了神佛、凡人,妖魔必须共同恪守的分位意识,任何想脱离自己的本位者,都将受到严厉惩罚。再如,《红楼梦》通过对贾府和大观园中建筑群落整体布局的描绘,以及有关省亲、庆生、节庆,雅集、游园、远嫁、吊丧等生活场景的叙述,建构了一个真实可感的世情人伦空间。小说中出现了两类以女性为形象载体呈现出来的伦理空间:一是以贾元春为中心的君臣伦理空间,二是以贾母为中心的长幼伦理空间。前者以上下尊卑的空间性伦理为依据,后者以先后长幼的时间性伦理为根基。(摘编自詹冬华《传统文艺空间形式的文化品格》)材料二:作为一个具体生存的人,他是无法抽离于物理空间而存在的。住宅、书房等等都是物理空间,放置于文学作品中就是故事空间。在《雷雨》中,有着许多值得探究的故事空间。首先就是序幕中的教堂附设医院,《雷雨》中对它的描述是尽显颓败样貌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医生的言论中知道此刻破败的医院在当年可是金碧辉煌的周公馆。当年显赫一时的周公馆,变成如今破败的医院建筑,这个故事空间的样貌变化已经暗示了《雷雨》整个叙事的开始与终结,由看似圆满完美的家庭模式开始,终由家破人亡、象征着未来的年轻人死亡的悲剧结束,这个医院无形之中推动了《雷雨》整个故事叙事的展开。周公馆也是一般人所谓的家宅空间。在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中对于家宅空间有着十分积极的描述:“我们应该证明家宅是一种强大的融合力量,把人的思想、回忆和梦融合在一起。”“这样一座家宅号召人做宇宙的英雄。它是战胜宇宙的工具。”可是《雷雨》中的周公馆(家宅空间)却是十分消极的象征;家宅已经变成扼杀人性的集权象征。这个周公馆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当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的缩影,是人类社会中压抑健康人性的抽象事物的具象。于此,周朴园是个无能为力的弱者,他曾经想搬离这个住宅,但是还没搬离就发生了家破人亡的悲剧。周朴园最后还是要回到这个住宅去看望侍萍、繁漪,这个住宅如同每个人生命中无法释怀的事物与回忆,即使想逃避也无法逃避。在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交谈中多次出现“家具”“樟木箱子”“柜”“抽屉”这些空间。在《雷雨》中这些空间有着十分重要的含义:周朴园使用那些与侍萍还在周公馆时所用的“家具”“樟木箱子”“柜”“抽屉”来构建自己内心属于侍萍的那部分空间,这个空间是周与鲁相识、相恋的见证与象征,由此才有后面剧情的展开。而对于侍萍来说,这些家具是其内心关于周朴园的记忆的保留空间。在她和周朴园交谈时,她眼睛中搜寻到了这些熟悉的空间,回忆由此打开,如同潘多拉盒被打开,她和周朴园曾经的过往由此被开启。周朴园与侍萍关于彼此的那部分心理空间此刻由这些家具而重合,导致两人多年之后重识彼此身份,也最终推动叙事走向了悲剧的高潮。龙迪勇在《空间叙事学》讨论了空间与人物性格的关系:“让读者把某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与一种特定的‘空间意象’结合起来,从而对之产生一种具象的、实体般的、风雨不蚀的记忆。而这,也构成了叙事作品塑造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的又一种方法——空间表征法。”《雷雨》中所描述的各种空间就是人物性格的表征:周冲出场时提到了花园,花园这个空间象征着纯洁、单纯的品性,但是也是脆弱的。周冲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注定无法生存,于是最终死于花园旁边的电线,与同样纯洁的四风一起。花园的纯洁,电击的无情,象征着在那个年代天真、单纯的人是无法生存的。“矿”这个多次出现的空间是鲁大海身上那种有干劲、有生命力、勇敢、粗糙的性格体现,矿上那种石头横行、粗狂杂草的空间意象正好与身体强健的鲁大海相契合,代表着工人阶级、下层民众的强壮的原始生命力,但也代表着鲁大海性格中粗糙不细腻的性格。(摘编自袁佳运《空间叙事视角下的<雷雨>》)(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人按照自己的居所及所熟悉的地上秩序想象拟构未知的世界,使原本神秘莫测的宇宙天地不再具有神秘感。B.中国古人的伦理空间观为古代的王道政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成为古代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并体现在艺术创作的思想中。C.加斯东•巴什拉笔下的家宅空间是积极的象征,《雷雨》中的周公馆(家宅空间)却是消极的象征,它扼杀一切人性。D.“家具”“樟木箱子”“柜”“抽屉”这些空间在《雷雨》中意义重大,能让读者看到周朴园内心与鲁侍萍相关的心理空间。(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让万物各处其位,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与功能,就必须在横向平面与纵向立体的双重维度建构空间秩序,形成复合空间体系。B.古人的伦理空间观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形式肌理之中,除了在人物画、山水画、建筑、礼仪、小说中有所体现,在诗词中应该也有体现。C.面对家宅空间,周朴园无能为力,他曾经想要搬离却未能搬离,想要逃避却无法逃避,可见周朴园也受到了家宅空间的束缚与影响。D.把某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与一种特定的“空间意象”结合起来,二者必须具有相似点或相关性,否则便无法有机结合,无法运用空间表征法。(3)下列各项的说法,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空间与人物性格关系”的一项是A.鲁四老爷在客厅里接待“我”,寒暄之后“大骂新党”,表明了鲁四老爷崇尚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捍卫封建道统、思想顽固守旧的特点。B.使用眼镜、表套、刀套、车篷等工具,戴墨镜、穿羊毛衫、堵耳眼、歌颂过去的行为,表现了别里科夫迂腐守旧、害怕变革的特点。C.草屋已经“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破败的草屋寄托着林冲长期寄身此处的打算,表现他隐忍与随遇而安的特点。D.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露出了光辉灿烂、热闹非凡的神仙洞府,其中的“虎鼓瑟兮鸾回车”表现李白心情极度愉悦,充满了快乐。(4)下列选项是结合材料一观点对《西游记》中以下故事进行的分析,分析错误的一项是黄袍怪居住在碗子山波月洞,他原是天界奎木狼星,与披香殿侍香的玉女相爱。玉女托生为宝象国的百花羞公主,奎木狼星便下界占山为怪,将其摄来与之作夫妻,之后捉住唐僧。孙悟空向天界求助,玉帝令四大天师查勘,方知端底,遂命二十七宿星员收他上界,罚去给老君烧火。A.以上故事里隐藏着一个天界、人间、地下的复合空间体系。B.玉帝派神仙下界捉妖,表现出天尊地卑、高下相从的秩序。C.奎木狼星作为天界神仙应该恪守分位意识,但他未安其位。D.玉帝最终对奎木狼星的惩罚客观上维护了伦理空间的稳定。(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空间”在文学作品中有何作用。2.(2024•射洪市校级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早期中国”是指秦汉以前的中国。早期中国是“一元”还是“多元”,是一个宏大的话题。“元”本意为人首,引申为肇始、根本。因此,讨论早期中国是“一元”抑或“多元”,实际是讨论早期中华文明有一个根本还是多个根本的问题。20世纪之前,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的认识,总体上讲只有“一元”。即《史记》中“五帝本纪”所代表的认黄帝为始祖的华夏远祖谱系。随着近代疑古运动的兴起,顾颉刚提出了“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和“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上世纪80年代前后,苏秉琦针对“中原中心”说提出“区系类型”说,将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划分为六大文化区,认为各区之间在文化内涵、发展道路和源流方面都存在差异。1989年费孝通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说。他曾尝试在史前时期找寻中华民族的起源,以新石器时代有多个文化区为由,认定中华民族在源头上是“多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多个民族单位,史前的考古学文化有多个样貌,固然都是事实,但中华文明的根本却不见得有多个。“元”既是根本,那么最根本的就应当是能长久传承的核心思想以及文化基因。根据考古发现,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距今8000年左右,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有了共同的宇宙观、伦理观等核心观念,已形成共有的文化基因。中华先民早期共有的宇宙观,就是“天圆地方”。在长江中游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白陶祭器上面,发现压印有八角星纹,这种“八角星纹”被认为是已出现“天圆地方”宇宙观的证据,后来这一纹饰在长江下游、黄河下游、西辽河流域甚至甘青地区均有发现。中华先民早期共有的伦理观,当指重视亲情、崇拜祖先的观念。这在史前时期的土葬习俗中有集中体现。中国大部地区发现的史前时期墓穴基本都是土坑竖穴墓,先民将祖先深埋于地下,“入土为安”,并装殓齐整,配随葬物品,这是重视亲情人伦和强调祖先崇拜的反映。中国地理环境广大多样,因此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还具有“多支”结构或多个样貌,中华文明起源也有不同的区域子模式。同时,中国的地理环境又相对独立,不同的文化区域之间能够互相影响,形成了带有敬天法祖、诚信仁爱的文化基因,使得中国人能存诚敬之心,有家国情怀。这是中华文明跌宕起伏而仍能连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根基所在。(摘编自韩建业《论早期中国的“一元多支一体”格局》)材料二:中华民族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侧的斜坡,东西落差显著,南北跨度达30个纬度,温度和湿度的差距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给人类文明发展带来丰润的机会。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并发展的。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过去长期存在着多元论和一元论两种观点。直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考古学的发展,我们才有条件对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作出比较科学的认识。考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有力地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如果我们认为同一民族集团的人大体上总得有一定文化上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6000年前,中华大地上已存在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地区孕育了仰韶文化,因仰韶文化以彩绘陶器著名,故也被称为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域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达长城沿线,南抵湖北西北部,东至河南东部,西达甘青接壤地区。黄河下游的文化和黄河中游的文化不同。这里曾诞生了龙山文化,龙山文化以光亮黑陶著名,曾被称为黑陶文化。长江中下游在新石器时代同样存在着相对的两个文化区。长江下游文化区是以太湖平原为中心,南达杭州湾,西至苏皖接壤地区,其文化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长江中游文化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南包洞庭湖平原,西尽三峡,北抵河南南部,其文化主要是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已可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文明曙光时期还是分散聚居在各地区,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互相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而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也使中华民族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甘青地区等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现印有八角星纹的器物,说明了中华民族在早期就已经存在共同的伦理观念。B.由于文化区的不同,其出土的工艺品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仰韶文化区出土的陶器以彩绘为主,龙山文化区出土的则以黑色为主。C.材料二认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虽然在文明初期经历了分散聚居的生活阶段,但是他们彼此之间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存在着交流互鉴。D.两则材料中的很多观点是依据考古发现得出的,由此可看出,我们如果想对中华民族早期历史作出比较科学的判断,需要借助考古发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作者在开篇对“元”字进行解释,这有助于读者理解后文提出的“一元”或“多元”论观点。B.材料一以规范墓葬形式、统一祭器纹饰等为例,肯定了先民们在新石器时期对中华文明发展的主要贡献。C.“考古学家曾在黄河上游发掘出具有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特点的文物”,这可作为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论据。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并且认为其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秉琦和费孝通均认为中华民族在新时器时代已存在多个文化区,这可能是他们对“一元论”提出质疑的重要原因。B.材料二认为中华民族早期已形成多元格局,并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的不同文化区的介绍来证明此观点。C.在探讨中华文明起源时,韩建业与费孝通都认为“陶器”具有不可比拟的价值,并强调要重视对史前陶器的研究。D.两则材料都对中华文明的起源进行了探究,中华文明的探源工作对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3.(2024•峨眉山市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其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行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此后,随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今天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农业生产作为一项人类依据自然节律与农作物生长规律而开展的经济生产活动,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即在于把握农时,所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而把握农时,也就是让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依次按相应的时间点展开。二十四节气,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降水多寡等情况,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为把握不同农事时间点的基本依据,正所谓“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其次,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之所以如此,是由传统时代“以农为本”的时间生活特点所决定的。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农事节律。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也由此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再次,对古代先民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制度,而且是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是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节气也就是节日。虽然此后由于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气仍旧被作为节日保留了下来。比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历史上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节日。每逢节气之时,帝王都会率文武群臣到郊外举行隆重的典礼,再比如冬至、夏至、清明,到今天仍旧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尤其是清明,更是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作为节日的节气外,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说,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活动。如饮食习俗,比较著名的如冬至饺子夏至面、立春咬春与尝春等。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还形成了丰富的养生习俗,如立春补肝、立夏补水、立秋滋阴、立冬补阴等。与此同时,围绕二十四节气,亦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故事传说以及诗词歌赋等,集中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寄托。(摘编自王加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材料二: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种植需要确定合适的时间才会有好的收获,它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种自然因素配合。古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有“天人合一”与“三才”(指天、地、人)思想的形成。任何抽象的哲学理念都要有具体的操作措施才能实现其价值。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握农时,实现天人合一,并获得好的收成呢?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可以说,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合理利用农时的典范,是当时发达的农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如今的中国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其中化肥与农药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存在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等。环境污染的现象日益突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困难。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依然没有过时,这是因为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基础的原理不会变化,即依赖自然而生产。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种植等生产的各个过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二十四节气理念正以新的形式服务于中国当代农业。传承二十四节气还可以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不管工业化的程度有多高,乡村依然会是中国社会的最大版块,乡村的和谐依然要与工业化进程并行不悖。二十四节气时刻提醒人们,城市不能离开乡村。通过熟悉二十四节气,生活在都市的人们能够了解乡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中国在未来将越来越多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二十四节气如同中国文化的一张核心名片,有利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中国的文化基因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和谐理念,不是征服理念。在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中,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只有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才能产生。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应该很好地使用这个名片,落实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整个人类谋福祉。(摘自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有删改)【链接材料】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开幕,其口号是“一起向未来”。2月4日这一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冬天结束,春天开始。随着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冬奥会开幕式缓缓开启。从雨水开始,至立春结束,一幅幅节气的美丽画面对应着中国古典诗词或谚语,将中国元素与冬奥会完美融合,惊艳了世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先民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测定始于西周时期,形成于秦汉时期。B.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C.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了以把握农时为起点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D.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依赖自然而生产的基础原理不会变,所以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依然没有过时。(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导致了部分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B.西欧农业模式的产物——农药与化肥的副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C.利用好二十四节气这张文化名片,落实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整个人类谋福祉。D.在利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逐步形成,“天人合一”哲学与“三才”思想由此产生。(3)下列谚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B.趁地未封冻,赶快把树种C.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D.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4.(2024•泸县校级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诗人让我从墙上飞进邮票里颜小鹂我的童年记忆里,不愿舍弃的是收集的爱好了。数一数,小时候都喜欢收集一些什么呢?鸟儿的羽毛。我们家旁边有个公园,公园的角落里有个小型动物园,只有四五个像房间那么大的大笼子,有两个大笼子里关着大大小小的猴子。猴子笼子旁边是两个鸟笼子。我每天放学必去参观这里,因为可以在鸟笼边上捡到一些漂亮的羽毛。当我把它们装进小火柴盒里的时候,那种美妙是能让我从心底笑出来的。我还喜欢收集各种糖果纸,洗干净后平整地夹进书里。那些包裹着不同味道的漂亮的糖纸,有的还被我用来叠成透明的跳舞小人,每个小人都像童话里的公主,有白雪公主、睡美人、小天鹅等等,还不时拿出来讲故事给自己听。真正让我着迷的还是邮票。当时我们住的院子里有位戴眼镜的叔叔,平时无比严肃,跟小朋友说话很少有笑脸,我们都有点怕他。后来才知道他其实是一位著名的儿童诗诗人,名字叫张继楼,我们叫他继楼叔叔。继楼叔叔家住一楼,家门正对我们玩耍的院子。当我爬上墙,在不到一尺宽的墙檐上疯跑的时候;当我爬上树从这个枝丫跑到那个枝丫上的时候;当我在院子后面的沙堆上挖坑的时候……他的千里眼总是能及时发现,用他那尖锐的上海味重庆话,发出严厉的斥责声。我总是激灵一下,然后乖乖地停下来,并找一处地方躲一会儿。后来有一天,继楼叔叔在院子里叫住我,很平和地对我说:“小鹂啊,你吃完晚饭来我家吧,给你看好看的东西。”他到底要给我看什么好看的东西?那天草草吃完晚饭,就去到他家门口晃悠。我从傍晚等到天几乎黑尽了,终于看到他走出来,叫我进去他家。经过门厅进入书房,房子中间有一个方桌,方桌后面就是一排长长的书柜,都是带玻璃门的那种书柜。书柜里摆满了书,就跟我们家过去一样。张叔叔让我坐下,他去书柜里拿出几本厚书,还有几个像相册一样的本子,放在我面前,让我打开看看。好神秘啊,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呢?我先好奇地打开了那几个相册一样的本子,哇,里面都是花花绿绿的一张张的邮票,整齐又整洁地夹在透明的玻璃纸里。我正要拿手去摸的时候,继楼叔叔拿出一个小夹子,告诉我说:“用这个夹子夹起来看,我们的手上有汗,会让邮票泛黄的。”于是我小心翼翼地用夹子夹起邮票,正面反面反复地看,发现这些邮票上都没有盖邮戳,便好奇地问:“这些邮票都是新的吗?怎么不用呢?”他让我先看完,然后再告诉我。我记得很清楚的在那个不太明亮的灯光下,继楼叔叔与我头对头地一本又一本翻看着那些邮册,小小的画面里有好多有意思的东西:中国的杂技、中国儿童的游戏、中国的各种桥梁、漂亮的鸟儿、少数民族儿童……生动而漂亮,真是让人着迷。当我接着打开那些厚书夹着的邮票时,发现都盖了邮戳,这是为什么?继楼叔叔还是不回答我。等我翻看完所有的邮票册,他才问我:“喜欢这些邮票吗?”我迫不及待地说:“喜欢喜欢太喜欢了。”然后他才又打开那些本子,告诉我说:“邮票分特种票、纪念票和普通票,你刚才看到的鸟和桥梁,是特种票,你可以看到邮票左下角标有一个T字;你看纪念祖国成立十周年的邮票,左下角标有J字的,就是纪念邮票;还有一些2分、4分、8分钱的中国房子的邮票,那是普通票。没有盖邮戳的成套的是集邮最重要的门类,这个等你以后再慢慢去收集。那些盖了章你是可以收集的(我看那些盖了邮戳的邮票,一张张也干干净净的)。小鹂,今天让你来看这些邮票,你其实也可以收集起来,可以慢慢地存,看清楚每一张邮票画面里的内容,这些就像书一样,你会在里面发现大世界的。”那天晚上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但是我忍不住进到爸妈的房间,打开书桌的抽屉,找出信件,剪下每一张邮票。那晚忙到几点钟已经记不起来了,唯一记得的是所有的信封都开了窗。第二天,我拿着剪下来的所有邮票去找继楼叔叔。他很惊讶我一夜的劳动。他赶快拿出洗脸盆打上水。把我的邮票泡入水中。让我等一等,就能看到奇迹发生。当我的邮票与信封纸在水的浸泡下剥离开后,继楼叔叔又变魔法一样,拿出一张干净的玻璃板,让我把邮票一张张放上去晾干,不多一会儿,干净整洁的邮票就出来了。那种满足至今难忘。后来为了获得更多的邮票,我放学总喜欢去到文联的收发室,并成了勤快的义务送信员,把信送给人家的同时,总希望讨要到信封上那张邮票。后来,上树爬墙的时候少了,连院子里的大人们都说,在看了张继楼的邮票后,那个墙上飞的小鹂飞进邮票世界里去了。后美好。(摘编自《北京晚报》,2020年4月24日)(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我的童年记忆里,不愿舍弃的是收集的爱好了”这一句话既总领了全文的内容,也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这个线索来组织材料。B.“真正让我着迷的还是邮票”这一句承上启下,干净利落,由上文对“我”喜欢收集羽毛和各种糖果纸的介绍,自然而然地转入到对收集邮票的介绍。C.文章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我”童年时特别顽皮,经常做爬墙上树等十分危险的事,这影响了张继楼叔叔的日常生活,因此受到他严厉的斥责。D.“好神秘啊,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呢?”这一问句,既写出了“我”对张继楼叔叔放在“我”面前的几本厚书和本子的好奇,又能激发读者读下去的欲望,(2)文章是怎样刻画张继楼这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文章以“诗人让我从墙上飞进邮票里”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5.(2024•武昌区校级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竹峰寺(节选)陈春成这次回乡,心里烦闷。我在辞职和入职之间,想回家休整休整。回来一看,老屋已经没有了。整个县城都在剧变,四处一逛,风景皆殊。其实在城市中生活,我早已习惯如此,每天到处都在增删一些事物,涂涂改改,没个定数。只是对于故乡的变动,我一时没有防备,觉得难以接受。无论如何,那座安放在群山之间,覆盖着法国梧桐浓荫的小县城,已经不复存在了。老屋那一带成了工地,围着铁皮墙。工地边上,也蜃楼一般,起了两座售楼部。我一阵恍惚,不知身在何世。我想,那些消逝之物,都曾经确切地存在过,如今怎都成了缥缈的回忆?如此迷糊了几天,正在愤闷和惆怅间摇摆,忽然想起竹峰寺,想起慧灯师父。于是我二话不说,就出发了。来竹峰寺的大巴上,我一边望着窗外群山,一边用手摩挲着老屋的钥匙,不知道该怎么处置它。老屋不复存在,它就是我和老屋之间最后的一丝联系。我想象这钥匙是一只U盘,老屋仍完好无损,只是微缩成极小的模型,就存放在这只U盘里。一同存储在其中的,还有关于老屋的记忆。这么幻想着,摸着掌心的一小片冰凉,心情渐渐松弛下来。钥匙该如何处置呢?放在身边,久了,它就成了日常之物,日常的空气会消解它身上的魔力,直到对我失去慰藉作用;扔掉,又太残忍。我想了想,决定把它藏起来。藏在一个无人知道的,千秋万载不会动摇的地方。这么想着,车到站之前,我已决定把钥匙藏在竹峰寺……据传,竹峰寺在解放前,有块蛱蝶碑很有名。在时代的颠沛流离中,为了保护蛱蝶碑,僧人将其藏于寺内某处,渐渐地,无人知道这块碑究竟在哪,除了守口如瓶的慧灯师父。慧航问了好几次,起初,慧灯不说话,只是摇头。后来被磨久了,他才开口,对慧航说,碑,是师父领着我们几个师兄弟一起藏的。当时说好,谁问也不能说。慧航说,那现在寺庙不是重建了嘛,还藏着干嘛?慧灯说,就放那里挺好的,别动它了。慧航前年从春天到秋天,每天一清早就满山转悠,找碑,无果而归。进门见到慧灯在那里雕一个竹筒,自得其乐的样子,忍不住和他吵了一架,逼问他碑在哪里。话说得僵了,两人一下都沉默起来。慧灯忽然剧烈地摇了一阵头,抿着嘴,大滴大滴的泪水滚落下来。老和尚哭了。哭得无声无息。神色很庄重,又像很委屈。慧航一下子就后悔了,也明白了慧灯的意思。老和尚对当年的承诺看得很重,是打算守一辈子的。慧航觉得自己之前的做法,对师兄是一种出卖,似乎有点羞愧。第二天起,他再没提过碑的事情。来了竹峰寺半月有余,没几天就该回去了。我在黑暗中摸到床头的钥匙,想,是时候把它藏起来了。清早起来,我在寺里寺外转悠,一面想。藏在哪里好呢?一个幽僻之处。一个无人知道的地方。一个恒久不会变更的所在。我散着步,脑中想着藏钥匙,不免又想到和尚们藏碑。如果我是慧灯他们,我会把碑藏在哪里呢?是我,我不会直接埋起来。不埋,还能藏在哪里呢?我踱步到碑亭下,打量那碑座上的凹槽,琢磨了好一会。等到天黑透时,我又决定出来看看。寺中一片静,各处都熄了灯;菜园里一味的黑,水流声在黑暗中听来格外空灵。我定了定神,没过小桥,却在岸边坐下,把电筒叼在口中,手扶岸沿,一步步往桥洞挪去。拿手电往上一照,原来这小桥是由两块长石板拼成,长不到两米,一块稍宽些,一块窄,都蒙了层青苔。石板搭在两边石砌的桥墩上。我把手电凑近了石板,仔细看,窄的那块,青苔只是青苔;再看宽的那块——青苔下有字。我听见自己咚咚的心跳声,用手摸了摸笔画的凹痕,这才确信自己猜得没错。字迹在苔痕后时隐时现,我举头端详那些字迹。经文大半为青苔覆盖,然而仅看露出的部分,就已十分满足。结体茂密,内敛而外舒,透出稳凝,而不沉滞;运笔坚定,但毫不跋扈。我用目光追随着一笔一画,在石板上游走,忽然间得到一种无端的信心,觉得这些字迹是长存永驻之物,即便石碑被毁成粉屑,它们也会凭空而在,从从容容,不凌乱,不涣散。看了很久,我站定了,闭上眼,过了一会,在黑暗中看见那些笔画,它们像一道道金色的细流,自行流淌成字,成句,成篇,在死一样的黑里焕着清寂的光。我睁开眼来,心中安定。老屋的钥匙早放在口袋里,这时我摸出来,在手心用力握了握,给它递一点温热。然后环顾桥下,见到石碑和桥墩的缝隙间,封着一道很厚的青苔,幽绿。我将青苔小心地揭开一点,然后趁钥匙上的一点热度还没消泯,把它放进去,推了推,塞实了;又把青苔小心地盖上。于是我的钥匙,钥匙里储存的老屋,老屋的周边巷陌乃至整个故乡,就都存放在这里,挨着那块隐秘的碑。青苔日夜滋长,将它藏得严严实实,谁也发现不了。唯有我知道它的所在,今后无论身在何方,都能用想象和它接通。也许多年后我会一时兴起,重来此地,将它取出;也许永远不会。只要我不去动它,它就会千秋万载地藏在这碑边,直到天地崩塌,谁也找不到它。这是确定无疑的事情。确定无疑的事情有这么一两桩,也就足以抵御世间的种种无常了。我这么想着,最后凝视了一眼那道青苔,那块碑,就钻出桥洞,爬上岸去。到了回去的日子,我又想起我的钥匙来。我想到日光此时正映照溪面,将一些波光水影投在那碑上,光的涟漪在字迹上回荡,在青苔上回荡,青苔在一点一点滋长,里边藏着我的钥匙,钥匙里藏着老屋和故乡,那里一切安然不动。就这么想着,我一路走下山去。(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历史变迁中,蛱蝶碑被僧人们妥善保存和隐藏起来,不惧无常变化;主人公将钥匙与石碑藏在一处,以实现个人老屋记忆的永存。B.主人公在工作变换、故乡剧变的情况下重返竹峰寺,竹峰寺历经时局变化依旧存在,让“我”感觉到它是个恒常之物,并从中获得慰藉。C.慧灯师父之所以流泪哭泣,是因为蛱蝶碑已经被做成了桥板,永远也不能复原,如果泄露了这个藏碑的秘密,他会受到世人的非议。D.小说的结尾,“我”一边想着,一边走下竹峰寺。从某种意义上说,此刻“我”已经摆脱烦闷,内心安宁,能坦然面对世间的变幻。(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把老屋钥匙想象成一个U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老屋钥匙不仅能打开家门,也给主人公提供了一个安放自我的精神空间。B.作者插入了蛱蝶碑的故事,生动地描写了慧灯师兄弟的神态、语言、心理,让传言变得真实可信,为下文找到蛱蝶碑埋下伏笔。C.作者描述主人公藏钥匙的内心活动时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千秋万载”“天地崩塌”等词语表达了对“谁也找不到它”的确定无疑。D.作者以石碑为线索,围绕石碑的“藏”与“找”组织全文,“我”的情感也随着“藏”与“找”而转变,文章脉络清晰,结构完整。(3)小说中“藏钥匙”与“藏石碑”两个故事巧妙交织,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有人说陈春成的小说用“稳定性”对抗社会的流变。从本文看,这种对抗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二.诗歌阅读(共3小题)6.(2024•沧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宋]杨万里老夫渴急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先入。领取青天并入来,和月和天都蘸湿。天既爱酒自古传,月不解饮真浪言。举杯将月一口吞,举头见月犹在天。老夫大笑问客道:月是一团还两团?酒入诗肠风火发,月入诗肠冰雪泼。一杯未尽诗已成,诵诗向天天亦惊。焉知万古一骸骨,酌酒更吞一团月。(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阳节后,与友人相聚万花川谷,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同时也奠定了欢乐的感情基调。B.首句中作者利用两个“急”字以拟人手法将主观情绪和客观外物关联,赋予月以有趣的人格化情态。C.诗人酒酣至醉,以致两眼朦胧分不清天上的月亮是一个还是两个,直到乘兴赋诗、月入诗肠才冷静下来。D.诗从饮酒写起,由酒而写月,由月而天,由酒而诗,由诗而情,由情见理,最后以酒与月结,首尾呼应。(2)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记载:“(余)亲闻诚斋诵此诗,且曰:‘老夫此作,自谓仿佛李太白。’”你认可杨万里这一自我评价吗?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7.(2024•兴宁市校级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和王中丞闻琴[南朝齐]谢朓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注】容与:徘徊,踌躇不进。(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秋夜凉风月露,从视觉、听觉与触觉多角度渲染清凉感和宁静感。B.第三句的“蕙风入怀”从嗅觉感受着眼,写出了诗人的愉悦感与陶醉感。C.颈联侧面写“闻琴”,使人产生林泉幽胜的美好联想,写得极富画面美。D.与《琵琶行》不同,此诗更多从虚处传神,着重渲染环境气氛和传达感受。(2)本诗境界可用一“清”字概括,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清”的表现。8.(2024•邢台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雪晴①欧阳修悠悠野水来,滟滟西溪阔。晓日披宿云,荒台照残雪。风光变穷腊,岁律新阳月。冻卉意初回,绿醅②浮可拨。人闲乐朋友,鸟哧知时节。岂止探芳菲,耕桑行可阅③!【注】①此诗大概作于诗人任职颍州太守期间。②绿醅:未滤过的酒,上浮绿色泡沫。③阅:巡视,检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悠悠”“滟滟”既写出了野水缓慢流淌、西溪之水盈溢的特点,又具有音韵之美。B.虽然朝阳初升,但是“宿云”“荒台”“残雪”等意象又营造了阴沉、荒凉的氛围。C.腊月已过去,初春已到来,诗歌通过视觉、听觉等角度写出初春雪后放晴的景象。D.诗人善于抓住初春景象的特点来描写,如描写冻僵的花卉已经慢慢恢复生机等等。(2)作者的《醉翁亭记》贯穿一个“乐”字,这首诗歌也贯穿一个“乐”字。在本诗中,作者为什么而乐?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概括。三.默写(共6小题)9.(2024•石家庄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两句描写刘裕英勇杀敌的场面,以激励当权者北伐。(2)《韩非子•外储说左》描绘了“国无盗贼”“夜不闭户”的和谐场景,这与《礼记•大道之行也》“,”的大同场景十分相似。(3)上课时,老师说古人十分喜爱音乐,在古诗词中常用动物或植物来表现音乐的魅力。小明顿时想到了“,”这两句诗来印证老师的观点。10.(2024•赣榆区校级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总结保全树木天性的种树方法是,。②在《扬州慢》小序中记录萧德藻评价词作的句子是,在《将进酒》中李白评价曹植尽情纵酒的句子是。③在唐代诗歌中,常见以汉代唐的现象,比如,。11.(2024•锡林郭勒盟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师说》一文中“”一句用反问手法强调从师学道与年龄无关,荀子《劝学》一文则用“”一句强调人广泛学习和不断反省自己后达到的效果。(2)苏轼《赤壁赋》一文中“,”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当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率领大军征伐的盛大阵容。(3)中国古典诗词常用“落木”“木叶”来传达对岁月、人生的思考,呈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意蕴和审美心理,如“,”。12.(2024•花溪区校级模拟)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①“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是王维《画》中的诗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也有类似的句子“,”。②李白《蜀道难》中的“,”两句与“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水浒传》)表情达意上有着相似的效果。③视听结合的手法在古诗文的写景中常有运用,为读者创设身临其境之感,如“,”。13.(2024•鼓楼区校级三模)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1)《离骚》中,屈原用方枘圆凿比喻“道不同不足为谋”的道理的两句是:“,。”(2)《登泰山记》中姚鼐经中岭至山顶,途中遇到的“”被人们称为“天门”,因为天气原因,整个登山过程中都“”,连石阶都几乎无法攀登。(3)读书小组要开展“报国之志”诗歌专题探究活动,小刚负责“戍边守疆保家卫国”板块的诗句整理,我们学过的相关诗文很多,比如“,”就很好。14.(2024•织金县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陆游《书愤》中“,”两句,画面开阔壮盛,蕴含着诗人高昂的战斗情绪。(2)归有光《项脊轩志》写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是通过“,”的反衬来体现的。(3)古人在诗词中抚今追昔,常有慨叹物是人非的句子,如“,”。四.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15.(2024•闻喜县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二: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学者处不化A不听之势B而以C自行D欲名之E显F身G之安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父去里所”中的“所”与《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中的“所”意义相同。B.“与老人期”中的“期”与《兰亭集序》中的“终期于尽”中的“期”意义相同。C.“学者师达而有材”中的“学者”与《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意义不同。D.“圣人生于疾学”中的“疾”同《劝学》中的“声非加疾”的“疾”意义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老父”多次和张良约定日期,张良都爽约,“老父”非常生气,把鞋子扔到桥下让张良替他捡。B.从材料一张良被“老父”多次试探,最终收为学生,可以看出张良求教的态度,也体现对老师的尊重。C.材料二指出尊重老师就不计较老师出身的贵贱和贫富,同样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贵贱贫富。D.材料二指出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才能被学生相信,对老师随意召唤,老师的教育就不会被重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欧之。②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16.(2024•沧县校级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魏知古起诸吏,为姚崇所引用,及同升也,崇颇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道选事。崇二子并分曹洛邑,会知古至,恃其蒙恩,颇顾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上召崇,从容谓曰:“卿子才平?皆何官也?又安在?”崇揣知上意,因奏曰:“臣有三子,两人分司东都矣。其为人多欲而寡交,以是必干知古,然臣未及闻之耳。”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欲微动崇意,若崇私其子,或为之隐;及闻所奏,大喜,且曰:“卿安从知之?”崇曰:“知古微时,是臣荐以至荣达。臣子愚,谓知古见德,必容其非,故必干之。”上于是明崇不私其子之过,而薄知古之负崇也,欲斥之。崇为之请曰:“臣有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欲特原之臣为幸大矣。而由臣逐知古,海内臣庶,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矣,非所以裨玄化也。”上久之乃许。翌日,以知古为工部尚书,罢知政事。姚崇与张说同为相,而相衔颇深。崇病,戒诸子曰:“张丞相与吾不协,然其人素侈,尤好服玩。吾身没后,当来吊,汝具陈吾平生服玩、宝带、重器罗列帐前。张若不顾,汝曹无类矣。若顾此,便录致之,仍以神道碑为请。既获其文,即时录进,先砻石以待,至便镌刻进御。张丞相见事常迟于我,数日后必悔,若征碑文,当告以上闻,且引视镌石。”崇没,说果至,目其服玩者三四。崇家悉如崇戒。及文成,叙致该详,时谓“极笔”。数日,果遣使取本,以为辞未周密,欲加删改。姚氏诸子引使者视碑,仍告以奏御。使者复,说大悔恨,抚膺曰:“死姚崇能算生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节选自冯梦龙《智囊》)材料二古人云:富贵者,人之怨也。贵则神忌其满,人恶其上;富则鬼瞰其室,虏利其财。自开辟已来,书籍所载,德薄任重而能寿考无咎者,未之有也。故范蠡、疏广之辈,知止足之分,前史多之。况吾才不逮古人,而久窃荣宠,位逾高而益惧,恩弥厚而增忧。往在中书,遘疾虚惫,虽终匪懈,而诸务多阙。荐贤自代,屡有诚祈,人欲天从,竟蒙哀允。优游园沼,放浪形骸,人生一代,斯亦足矣。田巴云:“百年之期,未有能至。”王逸少云:“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诚哉此言。(节选自姚崇《遗令诫子孙文》)(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臣有子A无状B挠C陛下D法E陛下欲特F原之G臣H为幸大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引,在本文的意思是推荐,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引赵使者蔺相如”的“引”意思相同。B.东都,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这里指河南开封。C.没,通“殁”,死的意思,与贾谊的《过秦论》中“孝公既没”的“没”意思相同。D.中书,即唐朝的中书省,主要职责是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姚崇为国荐才。魏知古虽然出身于低级官吏,但受到姚崇推荐任用,与姚崇职位相当,后来魏知古升任吏部尚书,负责东都官员的考选任职,不久改调为工部尚书。B.姚崇不以权谋私。姚崇的两个儿子仗着父亲对魏知古的知遇之恩,不断向魏知古索求,皇帝知道后询问姚崇,姚崇如实反映儿子们的情况,并因此瞧不起魏知古。C.张说奢侈贪婪。姚崇去世时,张说前往吊唁,相中了陈列的三四件华服珍玩,接受了姚崇儿子们送的宝物,并替姚崇写好墓碑碑文,等到后悔,却已来不及更改。D.姚崇谦虚谨慎。姚崇认为自己才能不及古人,却长期受到皇上给予的荣耀和恩宠,地位越高越害怕,恩惠越厚越增添忧虑。退休后也反省自己任职中书省时的政务欠缺。(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欲微动崇意,若崇私其子,或为之隐。②荐贤自代,屡有诚祈,人欲天从,竞蒙哀允。(5)冯梦龙在《智囊•明智部•总序》中指出:人如果不明则会陷入混乱愚昧之中;明者能洞见一般人所无法洞见的,能决断一般人所难以决断的,躲开可能的灾祸,甚至建立不世之功勋,成就万古的声名。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姚崇的明智之处。17.(2024•港北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颖异,十三岁能为文,十七时作《函关赋》,已传人口。游学于陈,学官苏辙爱之。因得从轼游,轼亦深知之,称其文汪洋冲澹,有一倡三叹之声。弱冠第进士,入为太学录,范纯仁以馆阁荐,累擢起居舍人。初,来在颍,闻苏轼讣,为举哀行服,言者以为言,遂贬房州别驾,安置于黄。五年,得自便,居陈州。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诲人作文以理为主,尝著论云:“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冲砥柱,绝吕梁,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沦涟,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蛟龙鱼鳖,喷薄出没,是水之奇变也。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学者以为至言。作诗晚岁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而乐府效张籍。(选自《宋史•张耒传》,有删改)材料二: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选自《张耒集》,有删改)(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须加标点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此无见A于理B而欲以言语C句读D为奇E反覆F咀嚼G卒亦H无有(2)下列对材料中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抒情。B.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不同。擢,擢升的意思,表示的是升官,相同意思的还有“右迁、进”等词。C.行服,是指穿孝服居丧。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比如小功服是五个月的丧服。D.鼎俎,鼎是古代烹煮东西用的器物,俎是可盛放祭品的一种器物。“鼎俎”一词在文中是指祭祀用的礼器。(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耒才思敏捷,少年成名。游学于陈时得到学官苏辙的厚爱,并因此结识苏轼,苏轼也赏识他,称赞其辞恣洒脱、淡雅情真。B.张耒论述为文,取譬生动。他以水流河道通达大海比喻写文章要有所侧重,一气贯通著述成文,文章的起伏变化应顺势而为。C.张耒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而遭遇灾祸,平生志向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D.张耒通过评价前人,表明写文章的主张。通过对司马迁、韩愈等人的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观点。语言整散结合,铺陈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说理气势。(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②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5)张耒对写文章有什么主张?请简要概括。18.(2024•柞水县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太祖吴元年,戊午,敕征南将军汤和、副将军廖永忠率舟师自海道取福州。庚午,汤和克福州。初,元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陈友定环福州城外皆筑垒为备,每五十步更筑一台,严兵守之。闻我师入杉关,乃留同金赖正孙、副枢谢英辅、院判邓益以众二万守福州,友定自率精锐守延平。时汤和偕廖永忠、吴祯等自明州乘东北风,不数日,奄至福州五虎门,驻师南台,遣人入城招谕,为元平章库春所杀。大兵登岸,将围城,曲出领众出南门拒战指挥谢得成等击败之众溃入城拒守。是夜,参政袁仁密遣人纳款。黎明,大兵蚁附登城,遂开南门。和拥兵入,邓益拒战于水部门,击杀之。正孙、英辅自西门出走延平。曲出等皆怀印绶,挈妻子遁去。汤和入省署,抚辑军民,获马六百余匹,海舟一百五艘,粮一十九万余石。和遣袁仁暨员外余善招谕兴化、漳、泉诸路。其福宁等州县之未附者,分兵徇之。元兴化守将叶万户弃州遁,耆民李子成等率众诣汤和降。和遣都指挥俞良辅往守之。于是莆田等十三县皆降,和进攻延平。垂发,先遣使招谕友定。友定大会诸将,杀使者。大兵遂至延平,隔水而阵。分一军渡水,攻其西门。友定战不利,日夜勒吏士击刁斗,被甲偶立,不得更番休息,守者怨甚。会诸将欲出战,友定不许。数请不已,友定遂疑其部将萧院判、刘守仁有携贰心。收萧院判杀之,夺守仁兵。守仁降,士卒多城走者。围十日,城中军局火炮声发,明兵疑有内应,急击破之。友定知事已迫,坐省堂,按剑仰药饮尽。文殊海牙、赖正孙等开门降。闽地悉平。(《明史纪事本末•太祖平闽》)(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曲出A领众B出南门C拒战D指挥E谢得成F等击败之G众溃H入城拒守(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敕,文中指皇帝下令,与《红楼梦》“敕造荣国府”中的“敕”含义相同。B.克,指攻克,打败,与成语“克勤克俭”“克敌制胜”的“克”含义相同。C.拥兵,指聚集军队,与《鸿门宴》“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中的“拥”含义不同。D.怀,文中指怀藏,怀揣,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中的“怀”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友定围绕福州城修筑防御工事,每五十步修建一个高台,部署军队镇守。听闻明军进入杉关,他将福州城交给赖正孙等人把守,自己率兵去往延平。B.汤和攻打福州时,登陆围城,与元军交战。当夜袁仁秘密派人前来归顺,于是黎明时,明军便登上城墙,后从南门顺利进城,元守城官员全部四散逃亡。C.汤和在福州城内安抚军民,缴获丰厚的战利品。他派人恩威并施,促使其他区县投降。兴化守将叶万户弃州逃跑,当地一个有德行的老人率领百姓归降。D.汤和派军队从西门进攻延平,围城十日后,听闻城中有火炮声,明军猜测有内应,便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攻破敌军,陈友定服毒自杀,海牙等开门投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时汤和偕廖永忠、吴祯等自明州乘东北风,不数日,奄至福州五虎门。②垂发,先遣使招谕友定。友定大会诸将,杀使者。19.(2024•日照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胄,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妖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入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君子以钟鼓导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导乐也,乐行而民乡方矣。(节选自《荀子•乐论》材料二: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噪噭之声兴而士奋。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含好恶之人,自然之势也?(节选自《史记•乐书》)(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天子躬于明堂A临观B而万民C咸荡涤D邪秽E斟酌F饱满G以饰H厥性。(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婴,文中指戴、系、穿,与《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中的“婴”意思不相同。B.去就,文中指去留、取舍,与《屈原列传》“轻去就”中的“去就”意思相同。C.耳目聪明,用了并提的手法,与《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手法不同。D.膏泽,文中指恩泽,与《答司马谏议书》“以膏泽斯民”中的“膏泽”用法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认为,先王之所以用礼乐来引导百姓,使他们和睦相处,是因为音乐能使百姓民心向善,能深入地感动人心,能用来移风易俗。B.妖冶的容貌和郑、卫的音乐让人内心淫邪,不正之气就会与之呼应,成为风气,发生混乱,所以君子不听淫邪的音乐,不注视美色。C.地域不同,百姓的性情习俗各异,国家制作音乐时要博采风俗,与声律协调,这样能弥补国家治理的缺陷,让百姓帮助推行政治教化。D.司马迁认为《雅》《颂》的音乐能使民风纯正,高昂激越的音乐能使士心振奋,这些音乐谐合,能使鸟兽和品德高尚的人都受感动。(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②故乐者,所以导乐也,乐行而民乡方矣。(5)荀子和司马迁认为音乐对君子的影响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五.语言文字应用(共4小题)20.(2024•咸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近日,中国退役军人事务部与韩国国防部就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工作达成一致,双方于2023年11月22日在韩国共同举行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装殓仪式,11月23日举行交接仪式。韩方向中方移交25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历经两年零9个月_____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怕牺牲、_____、浴血奋战,据统计,现已确认的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②2023年11月23日上午,迎着凛冽的寒风、纷飞的雪花,载着第十批迎回的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空军歼﹣20飞机,稳稳降落在辽宁省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并缓缓通过水门。机场一侧,烈士亲属、部队官兵、青少年学生、港澳台同胞等上千名代表屏息肃立。国旗为盖,军机为驾,礼兵为伴……25位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历经七十余载,终于回到故土。③出征时,英雄们肩负重任、保家卫国;归来时,祖国山河锦绣、_____。④从2014年起,我国连续十年共迎回了93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让长眠异国他乡的英雄回归阔别多年的祖国。(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句子中的“缓缓”与文中加点的“缓缓”,意义和意境相同的一项是A.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B.银渚盈盈渡,金风缓缓吹。C.独有月亮,却缓缓地出现在寒夜的空中。D.去的时节甚是匆匆;回来的时节甚是缓缓,其故何也?(3)“异国埋忠骨,山河盼英魂。”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21.(2024•奉贤区二模)(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古人以“奇怪”为美的赏石观念是一种关于石头审美欣赏的形式主义观念,它代表了古人赏石的最浅层部分——只是外在地欣赏石头,只关注石头外在的形、色和声音等特征。这是一种对石头的肤浅欣赏,尚未涉及石头所具有的内在特性。与此同时,通过赋予石头某种其自身并不具有的人文价值,使石头具有某种深刻内涵。这种行为虽然丰富了石头的人文意蕴,却并不符合石头自身的客观特性。于是,我们从中国古代赏石传统中发现了一对悖论——。①在此情形下,赏石活动蜕变为一种赏石者借石头以言说自我的行为,赏石者是在以自然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②要么有深度地欣赏石头——“以石比德”“借石抒情”“点石成境”,可是又落入一种主观地欣赏石头本身并无之物的荒诞之境。③要么以“奇怪”为美,只是形式主义地欣赏石头的长相,但这属于肤浅地欣赏自然。④作为自然审美的赏石——欣赏石头自身之美便徒有虚名。A.③④②①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②④③①(2)以上语段摘自某报纸,下列版面和标题与其最匹配的一项是A.文化版《浅谈中国传统赏石文化》B.社会版《用赏石文化助推乡村旅游》C.国学版《赏石是如何“道法自然”的》D.教育版《赏石之美,直指人心》22.(2024•常德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快步行走是一种简单、方便的体育锻炼方式,它介于散步和跑步之间,不受年龄、性别、体力等方面的限制。步数多少并不完全决定运动效果,在与慢速行走A,每天快走约30分钟能够进一步降低罹患心脏病、癌症、痴呆症和死亡的风险。研究表明,①每天步行超过1万步并没有显示出额外的好处。②步数越多并不完全等同于健身效果越好。③如果想走路来健身锻炼,④那么除了步数以外,⑤行走时的运动强度也是衡量的重要标准。⑥比如起身倒杯水、丢个垃圾和日常活动中产生的步数,实际上都属于“无效步数”,⑦因为人们在进行这些活动时的行走速度即运动强度往往是不达标的。⑧若是按照这种不达标的强度进行锻炼,⑨就算每天走到一万步,⑩也不会获得很好的运动。但专家提醒,如果走路过多过快,超过了身体可承受的范围,则容易造成损伤,也并不能提升锻炼效果。所以人们应按照个人的年龄和身体情况,适当安排B。如对青少年来说,每天1万步是保证生长发育的基本活动量;对中老年人来说,每天最好不要超过1万步。在速度上,中青年人群适合以快速行走提高心率,从而达到消耗多余热量的效果;老年人群则适合采用中低速行走。(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3.(2024•青羊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从炙热的沙漠到冷峭的冰川,再到全球各地纷繁复杂的生态环境,几乎所有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有生命。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即使在一些最奇怪、最恶劣、似乎最不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中,①。为了生存,所有生物都②,包括水(或某些溶剂)、能量来源和基本的生物分子,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核酸等。如果缺少这些基本需求,生物体就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生长或缺少产生维持生存的能量。但这还不是全部!为了更有利于生长,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物往往会形成一些独特的生存策略。比如生活在世界最寒冷大陆上的企鹅,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它们的身体天然就有神奇的保温功能。它们的静脉缠绕在动脉上,使动脉内的血液保持略微温暖。当它们潜入寒冷的海水中捕猎时,心率会降低15%,③,而这些能量又可以用来使身体产生更多的热量。甚至它们身上的羽毛也是密密麻麻地重叠在一起,保护它们免受刺骨的寒风和冰冷海水的侵袭。(1)下列句子中的“可能”和文中加点处的“可能”,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你和他从小一块长大的,可能会不知道他的为人?B.有些恒星可能被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C.战士的脚步也显得摇晃不定,似乎随时都有被大风吹倒的可能。D.而今只怕他不能忘情,还要追踪而来。夫人可能救我?(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六.作文(共2小题)24.(2024•红塔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参考答案(仅供参考)。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5.(2024•嘉定区一模)有人认为,凡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必然是最强的。也有人认为,凡是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恰恰并非是最强的。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1)题目自拟;(2)字数不少于800字。
2025年菁优高考语文压轴训练4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5小题)1.(2024•三门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中国古人以一种亲和的姿态探天问地,并且按照自己的居所及所熟悉的地上秩序想象拟构原本神秘莫测的宇宙天地。地上有王都与方国,天上也有中央与四宫。除了天上,还有地下,其空间秩序也按照地上的政治体制进行想象和建构。自殷商开始,古人就形成了“四方卫中”的政治方位空间观。《周易•系辞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可见,中国早期在横向平面与纵向立体的双重维度建构空间秩序,形成一个贯穿天上,地上、地下的复合空间体系,其目的是要使万物各处其位,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与功能。上述天尊地卑、高下相从、中侧拱卫的空间格局,为古代的王道政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这种空间观也成为古代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并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形式肌理之中。例如,人物画、山水画中的主从关系布局,礼制建筑的整体安排,重要礼仪中人的身体动作、朝向与位置、器物的摆放等,均要考虑主次、尊卑、贵贱等伦理关系。不仅如此,这种伦理空间观还弥漫在小说的空间叙事中。比如,《西游记》除了表现天地神怪为取经与阻碍取经而展开的争斗外,还透露了神佛、凡人,妖魔必须共同恪守的分位意识,任何想脱离自己的本位者,都将受到严厉惩罚。再如,《红楼梦》通过对贾府和大观园中建筑群落整体布局的描绘,以及有关省亲、庆生、节庆,雅集、游园、远嫁、吊丧等生活场景的叙述,建构了一个真实可感的世情人伦空间。小说中出现了两类以女性为形象载体呈现出来的伦理空间:一是以贾元春为中心的君臣伦理空间,二是以贾母为中心的长幼伦理空间。前者以上下尊卑的空间性伦理为依据,后者以先后长幼的时间性伦理为根基。(摘编自詹冬华《传统文艺空间形式的文化品格》)材料二:作为一个具体生存的人,他是无法抽离于物理空间而存在的。住宅、书房等等都是物理空间,放置于文学作品中就是故事空间。在《雷雨》中,有着许多值得探究的故事空间。首先就是序幕中的教堂附设医院,《雷雨》中对它的描述是尽显颓败样貌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医生的言论中知道此刻破败的医院在当年可是金碧辉煌的周公馆。当年显赫一时的周公馆,变成如今破败的医院建筑,这个故事空间的样貌变化已经暗示了《雷雨》整个叙事的开始与终结,由看似圆满完美的家庭模式开始,终由家破人亡、象征着未来的年轻人死亡的悲剧结束,这个医院无形之中推动了《雷雨》整个故事叙事的展开。周公馆也是一般人所谓的家宅空间。在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中对于家宅空间有着十分积极的描述:“我们应该证明家宅是一种强大的融合力量,把人的思想、回忆和梦融合在一起。”“这样一座家宅号召人做宇宙的英雄。它是战胜宇宙的工具。”可是《雷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水井承包工程合作协议书(含水质监测)3篇
- 陕西省渭南市202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套【附参考答案】
- 2024年饭店运营合作承包合同稿版
- 2不一样的你我他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 2024年计算机维修服务保密协议范本版B版
- 11 空气占据空间吗 说课稿-2023-2024学年科学三年级下册人教鄂教版
- 18古诗三首 江南春 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4年飞机购置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合同范本2篇
- 2024年版商业毛坯房租赁协议样例版B版
- 2024年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中考一模道德与法治试题
- 电影项目策划书
- 供电公司应急演练培训
- 产业园区金融综合服务创新蓝皮书(2024.1)
- 高一数学单元练习卷
- 年项目经理讲安全课
- 如何防范勒索软件和网络勒索攻击
- 国际标准IQ测试题及答案样本
- 美容院管理制度章程
-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6单元习作课件
- 社会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