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南省九师联考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九师联考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九师联考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九师联考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九师联考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九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回顾经典,总有一种力量让人热血沸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经典文艺形象跨越时空传递着精神力量。何为经典文艺形象?经典文艺形象指的是,文学艺术创作深为受众喜爱、经过一定时间检验、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经典文艺形象不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以不同的审美知觉形式使人们获得不断强化的美好审美经验。一个人物形象能够成为经典,必须具备传世性和普适性,也就是说,既经得起时间考验,又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喜欢。经典文艺形象何以具有如此魅力?一方面,作品立得住,故事足够精彩,经得起反复品味和时间考验,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也会深入人心,流传久远。古往今来,那些被广泛接受和传诵的文艺作品,从《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到《茶馆》《骆驼祥子》等舞台经典,无不因为其反映生活本质,使人们为之动容、动情、动心。这样的文艺作品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其中的文艺形象也会启迪人们发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心灵之美,进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经典文艺形象身上浓缩着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即便经历时代变迁,艺术魅力也不会因此削减。“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对经典作品的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经典人物形象,尤其是“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三大要素。这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基本要素,更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从事文艺创作、塑造经典文艺形象的基本遵循。经典文艺形象有着鲜明的时代感。新征程、新起点,广大文艺工作者仍然重任在肩,既要对经典人物形象进行当代表达,更要紧跟时代塑造更多经典文艺形象。(摘编自唐鑫《经典文艺形象跨越时空传递精神力量》)材料二:作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和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文艺形象承载着新的文化使命,也必然遵循相应的文化逻辑。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的审美理想。中华美学精神根植于古代中国“气化流行”“天人同构”的宇宙观和礼乐文明传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形态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是中华各门类艺术的原动力。在历史的长河中,儒道释兼容并蓄,孕育出致中和(情感)、求气韵(意境)、重形神(意象)、强感悟(欣赏)的独特审美形态。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其逻辑起点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突出的统一性,其现实土壤是工业社会人类对审美和情感本体的重新审视。新时代经典文艺形象需要以“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为最高美学要求,在文艺形态、文艺观念、文艺实践和接受主体等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当代语境中,深入丰富的社会生活,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探人类精神世界,创造形象的美、情感的美、意蕴的美,成就中华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化,激发中华文化生命力。坚持人民立场、阐发中国精神的意义体系。明确“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是对人民文艺在当代语境中的突出与重申,是对人类文艺活动历史中不断被印证了的创作立场和价值理想的强化,反映了符合文艺发展需要、符合文艺生产规律、符合文艺接受与评价的高度融合。另一方面,指出,“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追寻意义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内核,从孔子“成于乐”“尽善尽美”的价值自觉,到承孟子“知人论世”“知言养气”而来的“文如其人”(突出作者的价值主导作用)的批评传统,注重文艺的价值取向、追求作品的精神高度始终是我国传统文艺的优质基因。作为民族精神活动史中的一环,我们今天的文艺活动既要自觉保存文化过往有价值的东西,又要记录当代文化的意义踪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提炼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中国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愿景。从古至今,人类文明始终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共赢共生,在世界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文化交流对于推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进一步突显。在全球化全媒体时代,在当今开放的世界,我们需要以鲜明的文明旨归贯注经典文艺形象创造的全链条,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追求先进的艺术表达,诠释所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让广为传颂、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仅屹立于世界艺术长廊,让海外观众在中华文化形象中直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和谐之美、道德之美、情怀之美和气韵之美,而且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场域中释放能量,凝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摘编自徐贞《新时代经典文艺形象的文化逻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艺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既要经得起时间考验,也要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喜欢,这是其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B.中国的文艺经典形象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其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不会因时代变迁而削弱。C.作为中华各门类艺术的原动力,经典文艺形象既是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也是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D.随着世界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文化交流在推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中国文艺作品中的经典文艺形象展开论述,但二者论述的重点及方向并不相同。B.虽然经典文艺形象存在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它们使人们获得美好审美经验的审美知觉形式是相同的。C.材料二第三段中两处引用的话阐明“文艺要坚持人民的立场”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我国传统文艺一直都注重文艺的价值取向,追求作品的精神高度,对于文艺作品的具体内容反而并不在意。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舞剧《五星出东方》从汉朝的文物故事入手,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主题融入作品当中,塑造了“春君”等典型形象。B.电视剧《于成龙》着眼于中华优秀历史人物,刻画了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于成龙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契合了当今弘扬廉政文化的价值追求。C.话剧《谷文昌》“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深情勾勒出把个人理想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的基层干部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D.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把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搬上银幕,赋予意义拓展,将其设定为自我救赎成就侠义英雄的形象。4.材料一第三段是如何论述经典文艺形象具有如此魅力的原因的?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5.假如你是一名新时代的作家,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应如何塑造经典文艺形象。【答案】1.C2.A3.C4.①举例论证,以四大名著等经典为例,说明反映生活本质,能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经典文艺作品,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会深入人心。②引用论证,引用关于经典的论述,阐明了经典文艺形象具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因而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5.①遵循艺术规律,对艺术形象进行精雕细琢,创作出体现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的艺术形象。②增强艺术修养,深入社会生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的审美追求相结合,塑造新时代经典文艺形象。③坚持人民立场,聚焦平凡人物,在艺术形象身上融入中国精神。④坚定文化自信,追求先进的艺术表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愿景。【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作为中华各门类艺术的原动力,经典文艺形象”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中“中华美学精神根植于古代中国‘气化流行’‘天人同构’的宇宙观和礼乐文明传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形态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是中华各门类艺术的原动力”可知,原动力是“中华美学精神”,不是“经典文艺形象”,选项张冠李戴。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它们使人们获得美好审美经验的审美知觉形式是相同的”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以不同的审美知觉形式使人们获得不断强化的美好审美经验”可知,审美知觉形式是不同的。C.材料二中两处引用作用不同,第二处引用的话,阐明了“文艺要追求精神高度”这一观点。D.“对于文艺作品的具体内容反而并不在意”于文无据,材料二只说“注重文艺的价值取向、追求作品的精神高度始终是我国传统文艺的优质基因”,并未提及对于文艺作品具体内容的态度。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二段强调,经典文艺形象必然遵循“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的审美理想”。C.话剧《谷文昌》只突出了其“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并未强调其“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而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①“从《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到《茶馆》《骆驼祥子》等舞台经典,无不因为其反映生活本质,使人们为之动容、动情、动心。这样的文艺作品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其中的文艺形象也会启迪人们发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心灵之美,进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举例论证,以四大名著等经典为例,说明反映生活本质,能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经典文艺作品,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会深入人心。②“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这是引用论证,引用关于经典的论述,阐明了经典文艺形象具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因而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文中有“经典文艺形象承载着新的文化使命,也必然遵循相应的文化逻辑”“经典文艺形象身上浓缩着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可知应遵循艺术规律,对艺术形象进行精雕细琢,创作出体现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的艺术形象。②文中有“新时代经典文艺形象需要以‘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为最高美学要求,在文艺形态、文艺观念、文艺实践和接受主体等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当代语境中,深入丰富的社会生活,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探人类精神世界,创造形象的美、情感的美、意蕴的美,成就中华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化”,可知应增强艺术修养,深入社会生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的审美追求相结合,塑造新时代经典文艺形象。③文中有“坚持人民立场、阐发中国精神的意义体系”,可知应坚持人民立场,聚焦平凡人物,在艺术形象身上融入中国精神。④文中有“要以鲜明的文明旨归贯注经典文艺形象创造的全链条,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追求先进的艺术表达……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场域中释放能量,凝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可知应坚定文化自信,追求先进的艺术表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愿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待(节选)石钟山玉莲在解放区是积极分子,后来被区委书记选中,被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在那里接受三个月的接发报技术训练。当然,她还学习了许多关于组织的纪律和秘密守则等相关条例,这一切她都牢记于心了。后来,她被老冯①带到了这座城市里,成了交通站的一名联络员。起初她对这座城市是陌生的。有了裁缝店做掩护,她逐渐认识了许多邻居,也对这座城市熟悉起来。组织的纪律她是知道的,不和任何人有深入的接触,包括那些邻居,和他们更多的是点头之交而已。裁缝店的工作她一点儿也不陌生。①在解放区时,她就是支前模范,缝缝补补的事儿驾轻就熟。没多久,裁缝店在她的操持下就有模有样了。有时裁缝活儿都接不完,加班加点地工作,她总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把活儿完成。她总是节衣缩食,有时见到老冯,还会把攒下的钱用布袋包好,塞到老冯的口袋里。她知道组织困难,节省一点儿是一点儿。老冯来裁缝店的次数并不勤,有时三天、五天,有时十天、半月。如果碰到街坊邻居,她称呼老冯为表哥。这是老冯教给她的。裁缝店被敌人破获以后,她就没有地方去了。走在街上,她总觉得有一双眼睛在暗处盯着她。她不由得一次又一次回头,但都没有发现什么可疑之处。她现在身无分文,想着还没有发出去的电报,人也更加焦虑了。突然,她想起老冯之前交代过,联络点出事,可以激活下一个联络点。那是一片公墓,在城郊的半山坡上,公墓前有几块石头,分别刻着“西郊公墓”四个大字。当时,老冯告诉她,激活这个联络点的方法,就是把联系上级的字条放在“郊”字的石头底下即可。一想到这个备用联络点,她立马精神起来,不再焦虑了。她是在黎明时分来到西郊公墓的,看到门口立着的那几块石头,心里顿时涌过一阵暖流。联系组织的信是她借了人家的笔写成的,内容很简单;上级被捕,我失联了,等待指示。玉莲,她本名叫王玉莲。当上交通员后,老冯说,你得有个代号,上级是要认人的。她想了半晌,说就叫玉莲吧,好记。老冯琢磨了一下,点了点头就算同意了。借着黎明的微光,她把写好的字条塞在了西郊公墓“郊”字下面的石头底下,然后迈着轻松的步伐离开了西郊公墓。满怀希望地,她开始等待组织的指示。一天后的下午,她又一次出现了。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注意,她在街上捡起一个破袋子,顺手拿了一个瓦片。②正值春天,满世界到处都是绿油油的一片,野菜长得到处都是。她装作挖野菜的样子,一点儿一点儿地接近墓地前那几块石头。她多么希望在那块石头下接收到组织留给她的指示呀,从此她就是有组织的人了。这么想,她就不再孤单,仿佛上级已经给她派来一个联络人,就像老冯那样,隔三岔五地出现在她的面前。她终于把手伸到了石头底下,发现放字条的地方是空的:组织终于派人拿走了那张字条。接下来的时间里,她每天都装作挖野菜的样子,去接近那块石头。第一天那块石头底下是空的,第二天也是如此。③这几天她总是看见公墓门前有一个做保洁的年轻人,拿着扫把在那里扫来扫去,还不时地向她这里张望一眼。她很紧张,总怕自己的秘密被发现,不敢接近那块石头,目光却没有离开过那块石头。最后她还是找到了机会,趁那个年轻的保洁工离开的当口,快速地走到那块石头下,把手伸进去,结果还是什么也没有。她有几分失望,后来又想,她那张字条,一定传递到上级的手里了,上级是要研究的,或者对她下一步的安排还没有想好,等待是必需的。这么想之后,她的心又一次踏实了下来。有一次她正准备接近那块石头时,那个年轻的保洁工径直走了过来。之前她并没有发现他,他就像从地底下冒出来一样。他突然礼貌地对她打着招呼:“你好,来扫墓呀!”④她连忙点点头,脸热得跟开水烫过一样。年轻的保洁工大方地对她微笑着,看样子他和她年龄相仿,很干净的一个小伙子。小伙子问:“你要找的墓地在哪里呀?要不要我带你去?”她一下子难住了,好在这两天她是转过了几遍墓地的,起初慌乱之后,还是回答道:“在山上的第二排。”小伙子目光扫过那几块石头,然后用扫把扫过去,石头下面干干净净的。小伙子的扫帚就像扫在她的心上,让她心惊肉跳,于是慌慌张张地离开了。从此她白天不再去那个公墓了,改为晚上。晚上的公墓一个人也没有,只有山下殡葬一条街,还有几家店铺在开张营业。纸幡和纸钱在店铺门前的风中摇曳着。她又一次接近那块石头,那里仍空空如也。有一次,她发现半截纸片在空中飘荡着。她追过去,然而一阵风吹来,那半截纸片飞到了空中,飘飘荡荡,再也看不见了。她坐在地上哭了起来。组织留给她的字条有可能被大风吹走了,或许让小动物叼走了,她胡乱地想着。一天夜里,她又一次留下了一张字条,放在石头下时,仔细检查一遍后才离开。如果上次她和组织联系有了失误,这次一定不会失误的。满怀希望地,她又开始了下一轮的等待。〖备注〗①老冯,玉莲的上级。裁缝店暴露后,老冯被敌人残忍杀害,玉莲也因此与组织失去了联系。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到这座城市之前,玉莲不仅接受过接发报技术的训练,还学习了许多关于组织的纪律和秘密守则等相关条例。B.虽然裁缝工作是玉莲用来掩护身份的,但她对这一工作并不敷衍,这从她干不完会“加班加点地工作”可以看出来。C.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叙述玉莲与组织失联后寻找组织的故事,中间穿插了玉莲对解放区生活的回忆,丰富了小说的内容。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如玉莲去西山公墓前“捡起一个破袋子,顺手拿了一个瓦片”,展现了其机智的一面。7.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交代玉莲在解放区时熟悉缝补工作,这是她能够将裁缝店经营得有模有样的重要原因。B.②句描写生机盎然的春景,是为了反衬玉莲内心的焦灼之情,她迫切想要得到关于组织的指示。C.③句中做保洁的年轻人“不时地向她这里张望一眼”,可见玉莲的行为已经引起了敌人的怀疑。D.④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玉莲害羞的表现,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玉莲不善与人相处的性格特点。8.“发现放字条的地方是空的”后,玉莲的心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请简要梳理。9.小说两次提到玉莲等待组织的指示,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6.C7.A8.①组织迟迟没有给她指示,玉莲的心里有一些失望。②想到组织可能在研究她的下一步安排,玉莲的心里踏实下来。③发现自己引起了年轻保洁工的注意,她的内心有点慌乱。④以为组织给自己的纸条被风刮走或被小动物叼走,玉莲内心悲伤,坐地大哭。⑤玉莲再次在石头下放入纸条,内心重新燃起希望。9.①结构上,两次提到玉莲“满怀希望地”等待组织的指示形成了照应,并呼应了小说的题目,使得小说结构更加完整。②人物形象上,玉莲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但她却并未放弃努力,一心等待组织的指示,体现了玉莲对组织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主题上,小说讴歌了战争年代像玉莲一样的地下革命者的坚强意志,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倒叙”“中间穿插了玉莲对解放区生活的回忆”说法有误,小说采用的是顺叙的手法,且玉莲也并未回忆其在解放区的生活。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是为了反衬玉莲内心的焦灼之情”说法有误,这里的环境描写暗示玉莲内心充满希望,而非“焦灼”。C.“玉莲的行为已经引起了敌人的怀疑”说法有误,文中并未交代年轻人的身份,“怀疑”的说法于文无据。D.“比喻的手法”错误,应是夸张,且“脸热得跟开水烫过一样”也无法体现玉莲“害羞”及“不善与人相处的性格特点”。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①一连两天发现是空的,后来避开做保洁的年轻人,到那块石头下,“结果还是什么也没有,她有几分失望”,组织迟迟没有给她指示,玉莲的心里有一些失望。②失望后自我安慰,“她那张字条,一定传递到上级的手里了,上级是要研究的,或者对她下一步的安排还没有想好,等待是必需的。这么想之后,她的心又一次踏实了下来”,想到组织可能在研究她的下一步安排,玉莲的心里踏实下来。③有一天“那个年轻的保洁工径直走了过来”,并询问玉莲情况,发现自己引起了年轻保洁工的注意,她的内心有点慌乱,后来她“慌慌张张地离开了”。④改为晚上去找指示,“有一次,她发现半截纸片在空中飘荡着。她追过去,然而一阵风吹来,那半截纸片飞到了空中,飘飘荡荡,再也看不见了。她坐在地上哭了起来。组织留给她的字条有可能被大风吹走了,或许让小动物叼走了,她胡乱地想着”,以为组织给自己的纸条被风刮走或被小动物叼走,玉莲内心悲伤,坐地大哭。⑤“一天夜里,她又一次留下了一张字条,放在石头下时,仔细检查一遍后才离开”“满怀希望地,她又开始了下一轮的等待”,玉莲重新振作,认为等待是必要的,于是再次在石头下放入纸条,内心重新燃起希望。【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相关情节作用的能力。①从结构上看,小说题目是“等待”,第一次是玉莲塞了纸条后,“满怀希望地,她开始等待组织的指示”。多次没有结果,玉莲再次塞纸条,继续“满怀希望地”等待。前后两次“满怀希望地”等待组织的指示形成了照应,并呼应了小说的题目,使得小说结构更加完整。②从人物形象看,玉莲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但她却并未放弃努力,两次塞纸条,一心等待组织的指示。第一次写玉莲等待组织指示,表现她对组织的信任与期待;再次塞纸条等待,展现她在困境中坚持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综合体现了玉莲对组织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从主题上看,两次提到等待,突出了玉莲在困境中坚守信念的精神,小说以小见大,揭示在革命斗争中革命者的艰辛与执着,讴歌了战争年代像玉莲一样的地下革命者的坚强意志,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上(汉武帝)自初即位,招选天下文学材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庄助最先进,后又得蜀人司马相如、平原东方朔、吴人枚皋等,并在左右。每令与大臣辩论,大臣数屈焉。然相如特以辞赋得幸,朔、皋好诙谐。上以俳优畜之,虽数赏赐,终不任以事也。是岁,上常夜出,自称平阳候;旦明,入南山下,射鹿、豕等,驰骛禾稼之地,民皆号呼骂詈。上以道远劳苦,又为百姓所患,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寿王举籍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及其贾直,欲除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时东方朔在傍,进谏曰:“夫南山,天下之阻也。今规以为苑,绝陂池水泽之利而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是其不可一也。盛荆、棘之林,广狐、菟之苑,坏人冢墓,发人室庐,令幼弱怀土而思,耆老泣涕而悲,是其不可二也。斥而营之,垣而囿之,有深沟大渠。夫一日之乐,不足以危无堤之舆,是其不可三也。”上乃拜朔为太中大夫,赐黄金百斤。然遂起上林苑,如寿王所奏。上又好自击熊、豕,驰逐野兽。司马相如上疏谏曰:“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岂不殆哉?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涂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上善之。(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九》)材料二:赞曰:汉承百王之弊,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节选自班固《汉书·武帝纪》)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陛下A好陵B阻险C射猛兽D卒然E遇逸材F之兽G岂不H殆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多次,与“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并序》)中的“数”意思不同。B.傍,旁边,与“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中的“傍”意思不同。C.万乘,一万辆兵车。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千乘”“万乘”是军事实力的象征。D.善,认为……对,与“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中的“善”意义和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武帝在即位之初就着手选拔博学有才者,第一个选拔了庄助,后来又选拔了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人。B.汉武帝经常微服出宫,到南山射杀鹿、野猪等动物,其策马践踏庄稼的行为引起了当地百姓的不满。C.东方朔向汉武帝进谏,细致分析修建上林苑的弊端,最终汉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并奖励了他一百斤黄金。D.在班固看来,汉文帝、汉景帝把休养生息作为治国的首要任务,对于稽古礼文的文治事业,他们还缺乏建树。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相如特以辞赋得幸,朔、皋好诙谐。(2)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14.材料二中班固是如何评价汉武帝的?请简要概括。【答案】10.CDG11.D12.C13.(1)但是司马相如只是因擅长辞赋写作而得到(武帝)宠幸,东方朔、枚皋喜欢幽默嘲讽。(2)大概聪明的人能在问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能预见到,有智慧的人能在灾祸还没有成形时提前避开。14.①汉武帝罢黜百家,兴建太学,修治郊祀等,颇具三代遗风,其雄才大略值得肯定。②汉武帝改变了文、景时期谦恭节俭的作风,不够体恤百姓,这一点令人惋惜。【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陛下喜爱攀登险要的地方,射杀猛兽,万一突然遇到力大凶猛的野兽,岂不是非常危险吗?“陵阻险”“射猛兽”是汉武帝的两种行为,句式相同,句意相关,中间及第二句末CD处断开;“岂……哉”。固定句式,单独成句,G处断开。故选CD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数”,多次/数量。句意:虽然多次赏赐财物。/弹完一曲得到的红绡不计其数。B.正确。“傍”,旁边/靠近。句意:当时东方朔在武帝身边。/雄雌两只兔子一起贴着地面并排跑,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C.正确。句意:看轻皇帝的万乘尊位而不注意自身的安全。D.正确。“善”,意动用法,认为……对/动词,擅长。句意:武帝认为他说得对。/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最终汉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说法有误,根据文中“然遂起上林苑,如寿王所奏”可知,汉武帝并未采纳东方朔的意见。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特”,只是;“幸”,宠幸;“好”,喜欢。(2)“知者”,有智慧的人;“无形”,没有成形;“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状语后置句,即“而知者于无形避危”。【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①文中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武帝之雄才大略”,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兴建太学,修治郊祀等,颇县三代遗风,其雄才大略值得肯定。②文中有“文、景务在养民……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可知汉武帝改变了文、景时期谦恭节俭的作风,不够体恤百姓,这一点令人惋惜。【参考译文】材料一:汉武帝从刚即位开始,就招徕选拔天下博学有才智的人,予以破格重用。第一个选拔了庄助,以后(武帝)又得到了蜀人司马相如、平原人东方朔、吴人枚皋等,他们一起在武帝的身边。武帝经常让他们与朝廷大臣辩论,大臣多次被驳得无法对答。但是司马相如只是因擅长辞赋写作而得到(武帝)宠幸,东方朔、枚皋喜欢幽默嘲讽。武帝把他们视作演戏的艺人蓄养,虽然多次赏赐财物,终究不把国事朝政委托他们处理。这一年,武帝经常在夜间出宫,自称平阳侯;黎明时,到达南山脚下,射杀鹿、野猪等动物,策马践踏农田庄稼,百姓都大声怒骂。武帝认为(到南山打猎)道路遥远身体劳苦,又给百姓带来祸患,就派太中大夫吾丘寿王统计登记阿城以南、益屋以东、宜春以西这一区域的土地及其价格,准备把它修建成上林苑,归属南山。当时东方朔在武帝身边,进谏说:“南山是国家的天然屏障。现在将这片土地规划为上林苑,断绝了池沼湖泽的财利来源,夺取了百姓的肥沃土地,对上减少了国家财政费用的来源,对下破坏了农桑生产,这是不应该这样做的第一个理由,荆棘之林得以蔓延,扩大狐狸,老虎的活动范围,破坏百姓的坟墓,拆毁百姓的房屋,使幼童怀恋故土而忧愁,老人痛哭流涕而悲伤,这是不应该这样做的第二个理由。开拓并营建上林苑,周围筑墙作为禁苑,其中有深沟大河。为追求一天射猎的乐趣,不值得尊贵无比的天子去涉险犯难,这是不应该这样做的第三个理由。”武帝于是任命东方朔为太中大夫,赐给他一百斤黄金。但是武帝仍然按照吾丘寿王的奏报,兴建了上林苑。武帝又喜欢亲自击杀熊和野猪,策马追捕野兽。司马相如上疏劝谏说:“陛下喜爱攀登险要的地方,射杀猛兽,万一突然遇到力大凶猛的野兽,岂不是非常危险吗?看轻皇帝的万乘尊位而不注意自身的安全,反而乐于行进在潜伏着危险的道路上寻求刺激和娱乐,我私下觉得陛下不该如此。大概聪明的人能在问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能预见到,有智慧的人能在灾祸还没有成形时提前避开。所以俗语说:‘家中积累有千金的家产,就不能坐在屋檐下。’这句话虽然说的是小事,却可以比喻大事。”武帝认为他说得对。材料二:班固评论说:汉朝承接了历朝帝王的积弊,文帝、景帝致力于修养百姓,而在研习古代的礼节仪式方面,尚有很多缺失。汉武帝初期,毅然罢黜百家学说,显扬儒家的《六经》。兴建太学,修治郊祀,改定正朔,编定历数,协调音律,作诗乐,后继者得以继承他的大业,因而具有夏、商、周三代的遗风。以汉武帝这样的雄才大略,如果能不改变文帝、景帝时的谦恭俭朴作风来爱护百姓,那么即使是《诗经》《尚书》上所称道的五帝三王,也不能超过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客行马戴①路岐长不尽,客恨杳难通。芦荻晚汀雨,柳花南浦风。乱钟嘶马急,残日半帆红。却羡渔樵侣,闲歌落照中。〖备注〗①马戴,唐代诗人,因屡试不第,常年异地漂泊。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路岐长不尽”一句描写道路漫长,似乎永远没有尽头,表现了诗人旅途的遥远和艰辛。B.“客恨杳难通”中“客”字说明诗人漂泊在外,“杳难通”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羁旅之苦无人可诉。C.颔联运用意象叠加的手法来表情达意,与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无限感慨,情感真挚感人。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这首诗歌的颈联对此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苦,诗人内心充满愁绪,所以他听到的钟声是乱的,马嘶声是急促的,“残阳”染红了半边船帆。②诗人所见之景正契合其羁旅在外的实际,景物描写之中蕴含诗人自身的“色彩”。【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这首诗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说法有误,这首诗没有运用议论的手法;且“委婉含蓄”的说法也不够恰当,“客恨杳难通”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愁苦之情。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①《客行》通过描绘旅途的艰辛与孤寂,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愁苦。颈联“乱钟嘶马急,残日半帆红”,意思是钟声四起,马儿急驰,夕阳西下,回船的帆布染上了半边红色。通过描绘傍晚时分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旅途的匆忙与孤独,内心充满愁绪,所以他听到钟声杂乱,马嘶声急促,“残阳”染红了半边船帆。②王国维的观点强调主观情感对客观景物的影响,颈联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急切与孤独,钟声是乱的,马嘶声是急促的,诗人所见之景正契合其羁旅在外的实际,景物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映衬出诗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比喻的手法阐明了诗人想要回归田园生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的自然景色,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之妙。(3)猿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被诗人用以营造孤寂、愁苦、哀伤的氛围,如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黄泛区下乡垦荒那些年,我没少在黄河滩里割草割麦、种瓜种豆,出一身大汗,就跳进黄河里洗个澡。夕阳西下,桥上的列车载着阵阵金光,桥下的黄河水泛着粼粼金光,水中的我也披着闪闪金光。黄河的源头位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海拔4500米。从雪山上流淌下来的汩汩小溪,流经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在天光映射下闪闪发亮。眺望昆仑山雪峰皑皑,丽日的阳光给这静穆的秘境之地涂抹了一层金光。当年周穆王乘八骏马车在昆仑山会见西王母,该是经过了这里吧?起初,黄河流经西宁南部时,(甲),激荡着白色的浪花。当其东下青藏高原,穿过黄土高原后,河水就变成了黄色。从贺兰山脚流过的黄河水,与周围的稻田融为一体。区别只在于,黄河水显得黄稠,两侧稻田的水则显得清澈。千年万年,黄河的众多支流冲出了黄土高原的①。穿过鄂尔多斯台地和吕梁山脉的黄河,由于落差和泥沙携带量加大的原因,成为咆哮奔涌的一条烈河。裹挟着高原土层的黄河,一旦向东越过三门峡进入华北平原,顿时变得②,到处滚动、狂奔。在古代,因为泥沙淤积抬高河床,黄河中下游总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如今,大规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综合治理措施,(乙)。这可以通过卫星云图得以验证:黄土高原正在逐年变绿,黄河也逐渐澄澈起来。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22.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的“该”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校长的话讲完了,下面该你发言了。B.我该他六百元钱,准备这两天就还给他。C.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D.该地旅游资源丰富,是一个文化和自然景观融合的好地方。【答案】18.①千沟万壑②肆无忌惮(无所顾忌)19.甲:河水是清澈的乙:正在改变黄土高原和黄河的颜色20.穿过鄂尔多斯台地和吕梁山脉的黄河,由于落差和泥沙携带量加大,成为一条咆哮奔涌的烈河。21.①“载着”“泛着”“披着”构成排比句式,突出了列车、黄河水和“我”在夕阳照耀下的状态,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②“阵阵”“粼粼”“闪闪”等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美。22.C【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此处是黄河的众多支流冲刷黄土高原的结果,应是沟壑极多,可填“千沟万壑”。千沟万壑:形容沟壑极多,比喻道路坎坷不平。②由后文的描述“到处滚动、狂奔”可知,黄河进入华北平原就完全放开,任意奔流,可填“肆无忌惮”“无所顾忌”。肆无忌惮:形容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放纵,完全没有任何顾虑和顾忌。无所顾忌:指没有什么顾虑、畏惧(地去做某件事情)。【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后文有“激荡着白色的浪花”,可知此处说的是河水,且很清澈,可填“河水是清澈的”。乙:后文有“黄土高原正在逐年变绿,黄河也逐渐澄澈起来”,可知黄土高原和黄河的颜色改变了,承接上文的“治理措施”,可填“正在改变黄土高原和黄河的颜色”。【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由于落差和泥沙携带量加大的原因”句式杂糅,可删去“的原因”;二是“咆哮奔涌的一条烈河”语序不当,表数量的定语应在形容性的定语前面,将“一条”移至“咆哮奔涌”的前面。【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载着……金光”“泛着……金光”“披着……金光”构成排比句式,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内容上突出了列车、黄河水和“我”被夕阳染上金光的美丽画面,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②“阵阵”“粼粼”“闪闪”等叠词的运用,生动呈现各类事物在夕阳照耀下的鲜活状态,令画面极具视觉感,读来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美。【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文中的“该”是助动词,应当。A.动词,按次序应当轮到。B.动词,欠。C.助动词,应当。D.指示代词,相当于“此”。故选C。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都颁发给了AI(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这让AI又一次引起人们热议。在教育领域,AI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AI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为学生提供高度个性化的学习计划;AI能进行24小时无间断的教学辅导,解决传统教学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然而,这种技术革新也引起了人们的一些担忧:在AI教学的浪潮下,教师是否会被取代?老师、学生会不会过度依赖AI?师生关系是否会渐行渐远?……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以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颁发给AI领域科学家这一事件引出话题,点明AI技术的蓬勃发展及其受到的关注。接着,材料聚焦于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并列举了AI教育的优势:个性化学习计划、24小时不间断辅导、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等。最后,材料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了对AI教育潜在负面影响的担忧:教师是否会被取代?师生是否会过度依赖AI?师生关系是否会疏远?材料呈现了对AI教育的辩证思考,既肯定了其积极作用,也指出了其可能带来的挑战,体现了对科技发展与教育变革的理性态度。写作时,文章可以从AI教育的利弊两个方面入手,运用对比论证,辩证地分析AI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可以先肯定AI教育的积极作用,例如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育公平等,并结合具体事例或数据进行论证;再分析其潜在的负面影响,例如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社会性发展受限等,可运用举例论证、假设论证等,例如假设过度依赖AI导致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等;最后提出应对策略,例如如何平衡AI与传统教育,如何引导师生合理使用AI技术等,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例如建议学校开展AI素养教育,引导学生理性使用AI工具等。立意:(1)AI助力教育,既要乐观以待,也要留意其风险。(2)合理利用AI,让教育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3)善用技术手段,让教育更有温度。河南省九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回顾经典,总有一种力量让人热血沸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经典文艺形象跨越时空传递着精神力量。何为经典文艺形象?经典文艺形象指的是,文学艺术创作深为受众喜爱、经过一定时间检验、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经典文艺形象不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以不同的审美知觉形式使人们获得不断强化的美好审美经验。一个人物形象能够成为经典,必须具备传世性和普适性,也就是说,既经得起时间考验,又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喜欢。经典文艺形象何以具有如此魅力?一方面,作品立得住,故事足够精彩,经得起反复品味和时间考验,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也会深入人心,流传久远。古往今来,那些被广泛接受和传诵的文艺作品,从《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到《茶馆》《骆驼祥子》等舞台经典,无不因为其反映生活本质,使人们为之动容、动情、动心。这样的文艺作品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其中的文艺形象也会启迪人们发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心灵之美,进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经典文艺形象身上浓缩着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即便经历时代变迁,艺术魅力也不会因此削减。“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对经典作品的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经典人物形象,尤其是“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三大要素。这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基本要素,更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从事文艺创作、塑造经典文艺形象的基本遵循。经典文艺形象有着鲜明的时代感。新征程、新起点,广大文艺工作者仍然重任在肩,既要对经典人物形象进行当代表达,更要紧跟时代塑造更多经典文艺形象。(摘编自唐鑫《经典文艺形象跨越时空传递精神力量》)材料二:作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和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文艺形象承载着新的文化使命,也必然遵循相应的文化逻辑。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的审美理想。中华美学精神根植于古代中国“气化流行”“天人同构”的宇宙观和礼乐文明传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形态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是中华各门类艺术的原动力。在历史的长河中,儒道释兼容并蓄,孕育出致中和(情感)、求气韵(意境)、重形神(意象)、强感悟(欣赏)的独特审美形态。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其逻辑起点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突出的统一性,其现实土壤是工业社会人类对审美和情感本体的重新审视。新时代经典文艺形象需要以“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为最高美学要求,在文艺形态、文艺观念、文艺实践和接受主体等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当代语境中,深入丰富的社会生活,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探人类精神世界,创造形象的美、情感的美、意蕴的美,成就中华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化,激发中华文化生命力。坚持人民立场、阐发中国精神的意义体系。明确“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是对人民文艺在当代语境中的突出与重申,是对人类文艺活动历史中不断被印证了的创作立场和价值理想的强化,反映了符合文艺发展需要、符合文艺生产规律、符合文艺接受与评价的高度融合。另一方面,指出,“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追寻意义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内核,从孔子“成于乐”“尽善尽美”的价值自觉,到承孟子“知人论世”“知言养气”而来的“文如其人”(突出作者的价值主导作用)的批评传统,注重文艺的价值取向、追求作品的精神高度始终是我国传统文艺的优质基因。作为民族精神活动史中的一环,我们今天的文艺活动既要自觉保存文化过往有价值的东西,又要记录当代文化的意义踪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提炼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中国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愿景。从古至今,人类文明始终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共赢共生,在世界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文化交流对于推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进一步突显。在全球化全媒体时代,在当今开放的世界,我们需要以鲜明的文明旨归贯注经典文艺形象创造的全链条,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追求先进的艺术表达,诠释所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让广为传颂、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仅屹立于世界艺术长廊,让海外观众在中华文化形象中直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和谐之美、道德之美、情怀之美和气韵之美,而且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场域中释放能量,凝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摘编自徐贞《新时代经典文艺形象的文化逻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艺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既要经得起时间考验,也要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喜欢,这是其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B.中国的文艺经典形象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其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不会因时代变迁而削弱。C.作为中华各门类艺术的原动力,经典文艺形象既是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也是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D.随着世界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文化交流在推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中国文艺作品中的经典文艺形象展开论述,但二者论述的重点及方向并不相同。B.虽然经典文艺形象存在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它们使人们获得美好审美经验的审美知觉形式是相同的。C.材料二第三段中两处引用的话阐明“文艺要坚持人民的立场”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我国传统文艺一直都注重文艺的价值取向,追求作品的精神高度,对于文艺作品的具体内容反而并不在意。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舞剧《五星出东方》从汉朝的文物故事入手,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主题融入作品当中,塑造了“春君”等典型形象。B.电视剧《于成龙》着眼于中华优秀历史人物,刻画了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于成龙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契合了当今弘扬廉政文化的价值追求。C.话剧《谷文昌》“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深情勾勒出把个人理想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的基层干部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D.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把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搬上银幕,赋予意义拓展,将其设定为自我救赎成就侠义英雄的形象。4.材料一第三段是如何论述经典文艺形象具有如此魅力的原因的?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5.假如你是一名新时代的作家,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应如何塑造经典文艺形象。【答案】1.C2.A3.C4.①举例论证,以四大名著等经典为例,说明反映生活本质,能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经典文艺作品,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会深入人心。②引用论证,引用关于经典的论述,阐明了经典文艺形象具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因而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5.①遵循艺术规律,对艺术形象进行精雕细琢,创作出体现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的艺术形象。②增强艺术修养,深入社会生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的审美追求相结合,塑造新时代经典文艺形象。③坚持人民立场,聚焦平凡人物,在艺术形象身上融入中国精神。④坚定文化自信,追求先进的艺术表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愿景。【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作为中华各门类艺术的原动力,经典文艺形象”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中“中华美学精神根植于古代中国‘气化流行’‘天人同构’的宇宙观和礼乐文明传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形态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是中华各门类艺术的原动力”可知,原动力是“中华美学精神”,不是“经典文艺形象”,选项张冠李戴。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它们使人们获得美好审美经验的审美知觉形式是相同的”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以不同的审美知觉形式使人们获得不断强化的美好审美经验”可知,审美知觉形式是不同的。C.材料二中两处引用作用不同,第二处引用的话,阐明了“文艺要追求精神高度”这一观点。D.“对于文艺作品的具体内容反而并不在意”于文无据,材料二只说“注重文艺的价值取向、追求作品的精神高度始终是我国传统文艺的优质基因”,并未提及对于文艺作品具体内容的态度。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二段强调,经典文艺形象必然遵循“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的审美理想”。C.话剧《谷文昌》只突出了其“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并未强调其“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而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①“从《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到《茶馆》《骆驼祥子》等舞台经典,无不因为其反映生活本质,使人们为之动容、动情、动心。这样的文艺作品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其中的文艺形象也会启迪人们发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心灵之美,进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举例论证,以四大名著等经典为例,说明反映生活本质,能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经典文艺作品,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会深入人心。②“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这是引用论证,引用关于经典的论述,阐明了经典文艺形象具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因而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文中有“经典文艺形象承载着新的文化使命,也必然遵循相应的文化逻辑”“经典文艺形象身上浓缩着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可知应遵循艺术规律,对艺术形象进行精雕细琢,创作出体现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的艺术形象。②文中有“新时代经典文艺形象需要以‘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为最高美学要求,在文艺形态、文艺观念、文艺实践和接受主体等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当代语境中,深入丰富的社会生活,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探人类精神世界,创造形象的美、情感的美、意蕴的美,成就中华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化”,可知应增强艺术修养,深入社会生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的审美追求相结合,塑造新时代经典文艺形象。③文中有“坚持人民立场、阐发中国精神的意义体系”,可知应坚持人民立场,聚焦平凡人物,在艺术形象身上融入中国精神。④文中有“要以鲜明的文明旨归贯注经典文艺形象创造的全链条,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追求先进的艺术表达……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场域中释放能量,凝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可知应坚定文化自信,追求先进的艺术表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愿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待(节选)石钟山玉莲在解放区是积极分子,后来被区委书记选中,被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在那里接受三个月的接发报技术训练。当然,她还学习了许多关于组织的纪律和秘密守则等相关条例,这一切她都牢记于心了。后来,她被老冯①带到了这座城市里,成了交通站的一名联络员。起初她对这座城市是陌生的。有了裁缝店做掩护,她逐渐认识了许多邻居,也对这座城市熟悉起来。组织的纪律她是知道的,不和任何人有深入的接触,包括那些邻居,和他们更多的是点头之交而已。裁缝店的工作她一点儿也不陌生。①在解放区时,她就是支前模范,缝缝补补的事儿驾轻就熟。没多久,裁缝店在她的操持下就有模有样了。有时裁缝活儿都接不完,加班加点地工作,她总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把活儿完成。她总是节衣缩食,有时见到老冯,还会把攒下的钱用布袋包好,塞到老冯的口袋里。她知道组织困难,节省一点儿是一点儿。老冯来裁缝店的次数并不勤,有时三天、五天,有时十天、半月。如果碰到街坊邻居,她称呼老冯为表哥。这是老冯教给她的。裁缝店被敌人破获以后,她就没有地方去了。走在街上,她总觉得有一双眼睛在暗处盯着她。她不由得一次又一次回头,但都没有发现什么可疑之处。她现在身无分文,想着还没有发出去的电报,人也更加焦虑了。突然,她想起老冯之前交代过,联络点出事,可以激活下一个联络点。那是一片公墓,在城郊的半山坡上,公墓前有几块石头,分别刻着“西郊公墓”四个大字。当时,老冯告诉她,激活这个联络点的方法,就是把联系上级的字条放在“郊”字的石头底下即可。一想到这个备用联络点,她立马精神起来,不再焦虑了。她是在黎明时分来到西郊公墓的,看到门口立着的那几块石头,心里顿时涌过一阵暖流。联系组织的信是她借了人家的笔写成的,内容很简单;上级被捕,我失联了,等待指示。玉莲,她本名叫王玉莲。当上交通员后,老冯说,你得有个代号,上级是要认人的。她想了半晌,说就叫玉莲吧,好记。老冯琢磨了一下,点了点头就算同意了。借着黎明的微光,她把写好的字条塞在了西郊公墓“郊”字下面的石头底下,然后迈着轻松的步伐离开了西郊公墓。满怀希望地,她开始等待组织的指示。一天后的下午,她又一次出现了。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注意,她在街上捡起一个破袋子,顺手拿了一个瓦片。②正值春天,满世界到处都是绿油油的一片,野菜长得到处都是。她装作挖野菜的样子,一点儿一点儿地接近墓地前那几块石头。她多么希望在那块石头下接收到组织留给她的指示呀,从此她就是有组织的人了。这么想,她就不再孤单,仿佛上级已经给她派来一个联络人,就像老冯那样,隔三岔五地出现在她的面前。她终于把手伸到了石头底下,发现放字条的地方是空的:组织终于派人拿走了那张字条。接下来的时间里,她每天都装作挖野菜的样子,去接近那块石头。第一天那块石头底下是空的,第二天也是如此。③这几天她总是看见公墓门前有一个做保洁的年轻人,拿着扫把在那里扫来扫去,还不时地向她这里张望一眼。她很紧张,总怕自己的秘密被发现,不敢接近那块石头,目光却没有离开过那块石头。最后她还是找到了机会,趁那个年轻的保洁工离开的当口,快速地走到那块石头下,把手伸进去,结果还是什么也没有。她有几分失望,后来又想,她那张字条,一定传递到上级的手里了,上级是要研究的,或者对她下一步的安排还没有想好,等待是必需的。这么想之后,她的心又一次踏实了下来。有一次她正准备接近那块石头时,那个年轻的保洁工径直走了过来。之前她并没有发现他,他就像从地底下冒出来一样。他突然礼貌地对她打着招呼:“你好,来扫墓呀!”④她连忙点点头,脸热得跟开水烫过一样。年轻的保洁工大方地对她微笑着,看样子他和她年龄相仿,很干净的一个小伙子。小伙子问:“你要找的墓地在哪里呀?要不要我带你去?”她一下子难住了,好在这两天她是转过了几遍墓地的,起初慌乱之后,还是回答道:“在山上的第二排。”小伙子目光扫过那几块石头,然后用扫把扫过去,石头下面干干净净的。小伙子的扫帚就像扫在她的心上,让她心惊肉跳,于是慌慌张张地离开了。从此她白天不再去那个公墓了,改为晚上。晚上的公墓一个人也没有,只有山下殡葬一条街,还有几家店铺在开张营业。纸幡和纸钱在店铺门前的风中摇曳着。她又一次接近那块石头,那里仍空空如也。有一次,她发现半截纸片在空中飘荡着。她追过去,然而一阵风吹来,那半截纸片飞到了空中,飘飘荡荡,再也看不见了。她坐在地上哭了起来。组织留给她的字条有可能被大风吹走了,或许让小动物叼走了,她胡乱地想着。一天夜里,她又一次留下了一张字条,放在石头下时,仔细检查一遍后才离开。如果上次她和组织联系有了失误,这次一定不会失误的。满怀希望地,她又开始了下一轮的等待。〖备注〗①老冯,玉莲的上级。裁缝店暴露后,老冯被敌人残忍杀害,玉莲也因此与组织失去了联系。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到这座城市之前,玉莲不仅接受过接发报技术的训练,还学习了许多关于组织的纪律和秘密守则等相关条例。B.虽然裁缝工作是玉莲用来掩护身份的,但她对这一工作并不敷衍,这从她干不完会“加班加点地工作”可以看出来。C.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叙述玉莲与组织失联后寻找组织的故事,中间穿插了玉莲对解放区生活的回忆,丰富了小说的内容。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如玉莲去西山公墓前“捡起一个破袋子,顺手拿了一个瓦片”,展现了其机智的一面。7.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交代玉莲在解放区时熟悉缝补工作,这是她能够将裁缝店经营得有模有样的重要原因。B.②句描写生机盎然的春景,是为了反衬玉莲内心的焦灼之情,她迫切想要得到关于组织的指示。C.③句中做保洁的年轻人“不时地向她这里张望一眼”,可见玉莲的行为已经引起了敌人的怀疑。D.④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玉莲害羞的表现,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玉莲不善与人相处的性格特点。8.“发现放字条的地方是空的”后,玉莲的心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请简要梳理。9.小说两次提到玉莲等待组织的指示,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6.C7.A8.①组织迟迟没有给她指示,玉莲的心里有一些失望。②想到组织可能在研究她的下一步安排,玉莲的心里踏实下来。③发现自己引起了年轻保洁工的注意,她的内心有点慌乱。④以为组织给自己的纸条被风刮走或被小动物叼走,玉莲内心悲伤,坐地大哭。⑤玉莲再次在石头下放入纸条,内心重新燃起希望。9.①结构上,两次提到玉莲“满怀希望地”等待组织的指示形成了照应,并呼应了小说的题目,使得小说结构更加完整。②人物形象上,玉莲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但她却并未放弃努力,一心等待组织的指示,体现了玉莲对组织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主题上,小说讴歌了战争年代像玉莲一样的地下革命者的坚强意志,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倒叙”“中间穿插了玉莲对解放区生活的回忆”说法有误,小说采用的是顺叙的手法,且玉莲也并未回忆其在解放区的生活。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是为了反衬玉莲内心的焦灼之情”说法有误,这里的环境描写暗示玉莲内心充满希望,而非“焦灼”。C.“玉莲的行为已经引起了敌人的怀疑”说法有误,文中并未交代年轻人的身份,“怀疑”的说法于文无据。D.“比喻的手法”错误,应是夸张,且“脸热得跟开水烫过一样”也无法体现玉莲“害羞”及“不善与人相处的性格特点”。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①一连两天发现是空的,后来避开做保洁的年轻人,到那块石头下,“结果还是什么也没有,她有几分失望”,组织迟迟没有给她指示,玉莲的心里有一些失望。②失望后自我安慰,“她那张字条,一定传递到上级的手里了,上级是要研究的,或者对她下一步的安排还没有想好,等待是必需的。这么想之后,她的心又一次踏实了下来”,想到组织可能在研究她的下一步安排,玉莲的心里踏实下来。③有一天“那个年轻的保洁工径直走了过来”,并询问玉莲情况,发现自己引起了年轻保洁工的注意,她的内心有点慌乱,后来她“慌慌张张地离开了”。④改为晚上去找指示,“有一次,她发现半截纸片在空中飘荡着。她追过去,然而一阵风吹来,那半截纸片飞到了空中,飘飘荡荡,再也看不见了。她坐在地上哭了起来。组织留给她的字条有可能被大风吹走了,或许让小动物叼走了,她胡乱地想着”,以为组织给自己的纸条被风刮走或被小动物叼走,玉莲内心悲伤,坐地大哭。⑤“一天夜里,她又一次留下了一张字条,放在石头下时,仔细检查一遍后才离开”“满怀希望地,她又开始了下一轮的等待”,玉莲重新振作,认为等待是必要的,于是再次在石头下放入纸条,内心重新燃起希望。【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相关情节作用的能力。①从结构上看,小说题目是“等待”,第一次是玉莲塞了纸条后,“满怀希望地,她开始等待组织的指示”。多次没有结果,玉莲再次塞纸条,继续“满怀希望地”等待。前后两次“满怀希望地”等待组织的指示形成了照应,并呼应了小说的题目,使得小说结构更加完整。②从人物形象看,玉莲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但她却并未放弃努力,两次塞纸条,一心等待组织的指示。第一次写玉莲等待组织指示,表现她对组织的信任与期待;再次塞纸条等待,展现她在困境中坚持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综合体现了玉莲对组织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从主题上看,两次提到等待,突出了玉莲在困境中坚守信念的精神,小说以小见大,揭示在革命斗争中革命者的艰辛与执着,讴歌了战争年代像玉莲一样的地下革命者的坚强意志,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上(汉武帝)自初即位,招选天下文学材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庄助最先进,后又得蜀人司马相如、平原东方朔、吴人枚皋等,并在左右。每令与大臣辩论,大臣数屈焉。然相如特以辞赋得幸,朔、皋好诙谐。上以俳优畜之,虽数赏赐,终不任以事也。是岁,上常夜出,自称平阳候;旦明,入南山下,射鹿、豕等,驰骛禾稼之地,民皆号呼骂詈。上以道远劳苦,又为百姓所患,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寿王举籍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及其贾直,欲除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时东方朔在傍,进谏曰:“夫南山,天下之阻也。今规以为苑,绝陂池水泽之利而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是其不可一也。盛荆、棘之林,广狐、菟之苑,坏人冢墓,发人室庐,令幼弱怀土而思,耆老泣涕而悲,是其不可二也。斥而营之,垣而囿之,有深沟大渠。夫一日之乐,不足以危无堤之舆,是其不可三也。”上乃拜朔为太中大夫,赐黄金百斤。然遂起上林苑,如寿王所奏。上又好自击熊、豕,驰逐野兽。司马相如上疏谏曰:“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岂不殆哉?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涂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上善之。(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九》)材料二:赞曰:汉承百王之弊,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节选自班固《汉书·武帝纪》)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陛下A好陵B阻险C射猛兽D卒然E遇逸材F之兽G岂不H殆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多次,与“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并序》)中的“数”意思不同。B.傍,旁边,与“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中的“傍”意思不同。C.万乘,一万辆兵车。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千乘”“万乘”是军事实力的象征。D.善,认为……对,与“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中的“善”意义和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武帝在即位之初就着手选拔博学有才者,第一个选拔了庄助,后来又选拔了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人。B.汉武帝经常微服出宫,到南山射杀鹿、野猪等动物,其策马践踏庄稼的行为引起了当地百姓的不满。C.东方朔向汉武帝进谏,细致分析修建上林苑的弊端,最终汉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并奖励了他一百斤黄金。D.在班固看来,汉文帝、汉景帝把休养生息作为治国的首要任务,对于稽古礼文的文治事业,他们还缺乏建树。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相如特以辞赋得幸,朔、皋好诙谐。(2)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14.材料二中班固是如何评价汉武帝的?请简要概括。【答案】10.CDG11.D12.C13.(1)但是司马相如只是因擅长辞赋写作而得到(武帝)宠幸,东方朔、枚皋喜欢幽默嘲讽。(2)大概聪明的人能在问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能预见到,有智慧的人能在灾祸还没有成形时提前避开。14.①汉武帝罢黜百家,兴建太学,修治郊祀等,颇具三代遗风,其雄才大略值得肯定。②汉武帝改变了文、景时期谦恭节俭的作风,不够体恤百姓,这一点令人惋惜。【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陛下喜爱攀登险要的地方,射杀猛兽,万一突然遇到力大凶猛的野兽,岂不是非常危险吗?“陵阻险”“射猛兽”是汉武帝的两种行为,句式相同,句意相关,中间及第二句末CD处断开;“岂……哉”。固定句式,单独成句,G处断开。故选CD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数”,多次/数量。句意:虽然多次赏赐财物。/弹完一曲得到的红绡不计其数。B.正确。“傍”,旁边/靠近。句意:当时东方朔在武帝身边。/雄雌两只兔子一起贴着地面并排跑,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C.正确。句意:看轻皇帝的万乘尊位而不注意自身的安全。D.正确。“善”,意动用法,认为……对/动词,擅长。句意:武帝认为他说得对。/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最终汉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说法有误,根据文中“然遂起上林苑,如寿王所奏”可知,汉武帝并未采纳东方朔的意见。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特”,只是;“幸”,宠幸;“好”,喜欢。(2)“知者”,有智慧的人;“无形”,没有成形;“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状语后置句,即“而知者于无形避危”。【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①文中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武帝之雄才大略”,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兴建太学,修治郊祀等,颇县三代遗风,其雄才大略值得肯定。②文中有“文、景务在养民……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可知汉武帝改变了文、景时期谦恭节俭的作风,不够体恤百姓,这一点令人惋惜。【参考译文】材料一:汉武帝从刚即位开始,就招徕选拔天下博学有才智的人,予以破格重用。第一个选拔了庄助,以后(武帝)又得到了蜀人司马相如、平原人东方朔、吴人枚皋等,他们一起在武帝的身边。武帝经常让他们与朝廷大臣辩论,大臣多次被驳得无法对答。但是司马相如只是因擅长辞赋写作而得到(武帝)宠幸,东方朔、枚皋喜欢幽默嘲讽。武帝把他们视作演戏的艺人蓄养,虽然多次赏赐财物,终究不把国事朝政委托他们处理。这一年,武帝经常在夜间出宫,自称平阳侯;黎明时,到达南山脚下,射杀鹿、野猪等动物,策马践踏农田庄稼,百姓都大声怒骂。武帝认为(到南山打猎)道路遥远身体劳苦,又给百姓带来祸患,就派太中大夫吾丘寿王统计登记阿城以南、益屋以东、宜春以西这一区域的土地及其价格,准备把它修建成上林苑,归属南山。当时东方朔在武帝身边,进谏说:“南山是国家的天然屏障。现在将这片土地规划为上林苑,断绝了池沼湖泽的财利来源,夺取了百姓的肥沃土地,对上减少了国家财政费用的来源,对下破坏了农桑生产,这是不应该这样做的第一个理由,荆棘之林得以蔓延,扩大狐狸,老虎的活动范围,破坏百姓的坟墓,拆毁百姓的房屋,使幼童怀恋故土而忧愁,老人痛哭流涕而悲伤,这是不应该这样做的第二个理由。开拓并营建上林苑,周围筑墙作为禁苑,其中有深沟大河。为追求一天射猎的乐趣,不值得尊贵无比的天子去涉险犯难,这是不应该这样做的第三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