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双侧丘脑对称性病变影像学课件_第1页
【头颈】双侧丘脑对称性病变影像学课件_第2页
【头颈】双侧丘脑对称性病变影像学课件_第3页
【头颈】双侧丘脑对称性病变影像学课件_第4页
【头颈】双侧丘脑对称性病变影像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雙側丘腦

對稱性病變影像學

丘腦概述丘腦是間腦中最大的卵圓形灰質核團,位於第三腦室的兩側,左、右丘腦借灰質團塊(稱中間塊)相連。丘腦是產生意識的核心器官,丘腦的功能就是合成發放丘覺。丘腦綜合征常因丘腦膝狀體動脈或丘腦穿通動脈供血障礙所致。其臨床特點是:①病變對側肢體輕癱。②病變對側半身感覺障礙(以深感覺為主)。③病變對側半身自發性疼痛。④同側肢體共濟運動失調。⑤病變同側舞蹈樣運動。

丘腦被丫形的白質板(稱內髓板)分隔成前、內側和外側三大核群。丘腦概述丘腦的核團及其纖維聯繫:

1、丘腦前核:位於丘腦前結節的深方,它接受發自乳頭體的乳頭丘腦束,發出纖維投射至扣帶回。

2、丘腦內側核:接受丘腦其他核的纖維,發出纖維投射到額葉前部皮質。

3、丘腦外側核:又分為較小的背側部和較大的腹側部。背側部接受丘腦其他核團纖維,發出纖維至頂葉皮質。腹側部與脊髓、腦幹以及小腦有廣泛聯繫。丘腦的供血動脈丘腦主要由四組動脈供血:1.結節丘腦動脈:又名丘腦極動脈。發自後交通動脈,但約30-40%人先天缺失(此時該區域由旁中央動脈供血),供應丘腦前部,閉塞時主要表現為神經心理學異常。2.丘腦旁中央動脈(旁正中動脈):又名丘腦穿通動脈。顧名思義,主要供應雙側丘腦旁中央區域即中腦上部和丘腦旁中央部分,包括內板核群和大部分背內側核。當雙側旁中央動脈發自一側大腦後動脈時,稱為percheron動脈,起自大腦後動脈P1段。閉塞時也主要表現為神經心理學異常。丘腦的供血動脈3.丘腦膝狀體動脈:又名下外側動脈。起自大腦後動脈P2段,顧名思義,主要供應丘腦下外側。閉塞時表現主要為運動、感覺症狀,特別是感覺症狀突出。4.脈絡叢(脈絡膜)後動脈:起自大腦後動脈P2段,主要供應丘腦後部。閉塞時臨床表現比較複雜,主要包括以下幾點:視野缺損,可以為偏盲或象限盲,對側肢體無力、感覺障礙,肌張力障礙,震顫。失語、記憶障礙等神經心理學異常。綠色:上矢狀竇;淺藍:下矢狀竇;暗紫:直竇;橙色:竇匯;深藍:橫竇;黃色:乙狀竇;淡紫:頸靜脈及球部。大腦的靜脈系統由大腦半球引流至上矢狀竇的靜脈(剪除了深靜脈系統)MRV:

1、額極靜脈;2、前額靜脈;3、後額靜脈;4、上吻合靜脈(trolard靜脈);5、前壁靜脈(由大腦側面引流的靜脈);6、大腦中淺靜脈至蝶頂竇和海綿竇;7、下吻合靜脈(labbe靜脈)至橫竇。由大腦半球引流至上矢狀竇的靜脈MRV綠色:匯入上矢狀竇;黃色:匯入基底硬腦膜竇;藍色:匯入橫竇。腦淺靜脈的引流區域1、丘腦紋狀靜脈;2、透明隔靜脈;3、大腦內靜脈;4、基底靜脈;5、Galen靜脈。大腦深靜脈系統的MRV深部靜脈的引流區域用不同的顏色標注深部靜脈的引流區域

紫色:大腦內靜脈、Galen靜脈;藍色:髓靜脈

雙側丘腦病變

雙側丘腦病變少見。致病因素主要包括血管阻塞、代謝和中毒、感染和腫瘤。這些對稱性的病變的診斷具有局限性,依據雙側丘腦病變特異性的影像特並聯合病史可以縮小診斷範圍,提高對其的診斷成功率。動脈性血管閉塞雙側丘腦動脈閉塞不常見,丘腦供血來自前迴圈(負責丘腦前下部)和後迴圈(丘腦內側),但是存在多種血管變異。基底動脈尖綜合征(TOBS)導致小腦上動脈和大腦後動脈支配區梗塞;Perchaeron動脈是一個變異血管,是單一的血管,發自大腦後動脈的近段,供給雙側的丘腦旁正中部和中腦喙,其閉塞可以導致雙側的丘腦梗塞。基底動脈尖綜合征

(topofthebasilarsysdrome,TOBS)TOBS:是由Caplan於1980年提出的一種特殊類型的腦血管病。TOBS是因以基底動脈頂端為中心直徑2cm範圍內的大腦後動脈、小腦上動脈和基底動脈頂端交叉部位的血液迴圈障礙致缺血性卒中的臨床症候群。基底動脈尖端分出兩對動脈:小腦上動脈和大腦後動脈。小腦上動脈分佈於小腦的上面、小腦髓質深部和齒狀核等中央核團,以及腦橋首端被蓋部、腦橋中腳、中腦尾端被蓋外側部;大腦後動脈皮質支分佈於顳葉底面和枕葉內側面,中央支支配丘腦。小腦上動脈分佈於小腦的上面、小腦髓質深部和齒狀核等中央核團,以及腦橋首端被蓋部、腦橋中腳、中腦尾端被蓋外側部。基底動脈尖綜合征Caplan根據其臨床表現將其分為兩組:腦幹首端梗死和大腦後動脈區梗死。由於供應腦幹首端的血管多為深穿支或終末支,並直接從大血管發出,易造成血管的損傷,故腦幹首端梗死多見。由於TOB區局部解剖的特點,此區血循環障礙常出現2個或2個以上梗死灶。中腦、丘腦下部、腦橋上部、小腦、顳葉內側面二個或二個以上部位的缺血性梗死的體征和影像學徵象可診斷為TOBS。基底動脈尖綜合征TOBS影像學檢查可顯示丘腦、丘腦下部、中腦、腦橋、小腦和顳葉、枕葉的梗死灶。最多部位是枕葉、丘腦和腦幹首端(中腦和腦橋)。MRI表現為長WT1、長WT2,FLAIR高信號,DWI受限,ADC為低信號。還可伴有基底節區以及半卵園中心急性或陳舊性腦梗死,部分TOBS患者存在普遍的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典型影像學表現為丘腦梗死位於丘腦的中心部位,多數在內髓核周圍,有時為雙側丘腦“蝶形低密度”,雙側丘腦內側對稱性分佈“蝶形”影像為該病的特徵表現。基底動脈尖綜合征腦血管造影示85%的患者在基底動脈尖部2cm直徑範圍內有狹窄或閉塞,並常有動脈硬化存在,還可發現基底動脈尖部的巨長動脈瘤、血管變異、單側椎動脈異常等血管病變。目前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是公認TOBS診斷的金標準。TOBS目前治療予以溶栓、降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腦水腫、防治併發症等綜合治療。普遍認為治療預後差,治癒率低,致殘率高。男,72歲。典型影像學表現為丘腦梗死位於丘腦的中心部位,雙側丘腦內側對稱性分佈“蝶形”影像為該病的特徵表現。基底動脈尖綜合征小腦上部、小腦髓質深部長T1、長T2病變中腦、丘腦、枕葉皮層下長T1、長T2病變男,63歲。頭暈10小時,加重伴呼之不應2小時。腦CT示中腦及雙丘腦小片狀低密度影,CTA檢查提示左椎動脈大部閉塞,右椎動脈顱內段狹窄約60%,左大腦後動脈狹窄明顯。基底動脈尖綜合征男57歲。14天前起床後感頭暈,視物不清,行走不穩,伴噁心、嘔吐,CT示“腦梗塞”,後逐漸出現意識不清,伴發熱。昏睡,不能睜眼,雙側瞳孔等大等園,對光反射遲鈍,頸強3指,兩側腱反射對稱,病理征(+),餘檢查不能配合。基底動脈尖綜合征男,60歲。MR軸位T2:雙側丘腦和枕葉中心部信號增高;ADC軸位:T2相病變部位細胞毒性水腫,彌散減低。基底動脈尖綜合征(TOBS)61歲男性,基底動脈栓塞基底動脈尖綜合征(TOBS)Percheron動脈血栓Percheron等認為丘腦主要有4條動脈供血----丘腦膝狀動脈、丘腦結狀動脈、脈絡膜後動脈及旁正中動脈。丘腦旁中央動脈又稱旁正中動脈,也稱中線旁丘腦動脈或丘腦穿通動脈,當雙側旁中央動脈發自一側大腦後動脈時,稱為percheron動脈,起自大腦後動脈P1段。發生閉塞可導致非對稱性丘腦梗死,也可累及中腦。丘腦穿通支有一種解剖變異,即丘腦穿動脈為單一主幹起源於一側大腦後動脈,當這支血管閉塞可導致雙側中線旁丘腦梗死,梗死後單側或雙側的板內核(如中央中核、束旁核)和背內側核受損,這可能是臨床罕見急性中線旁丘腦梗死的主要原因。

Percheron動脈血栓丘腦動脈供應主要來自穿動脈。旁正中丘腦區域是丘腦的正中區域,包括髓板內核和背正中核的絕大部分。該區域由旁正中動脈供血,旁正中動脈通常直接源自兩側大腦後動脈第一節段(P1節段);然而,在三分之一的人類大腦中,旁正中動脈源於單側,這被稱為B型Percheron動脈。Percheron動脈閉塞可能導致中腦梗死,且通常局限於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從而影響動眼神經和網狀核。旁正中區卒中約占所有丘腦梗死的22%至35%,其最常見的病因是心源性栓塞。丘腦的穿通動脈有多種變異

源自右側大腦後動脈第一節段的B型Percheron動脈示意圖。PA=B型動脈Percheron,T=丘腦,AcoP後交通動脈,PCA=大腦後動脈,BA=基底動脈。

男,27歲。因深度昏迷而接受住院治療,神經系統檢查發現,右眼上瞼下垂、瞳孔散大且無光反射,右眼眼球突出,提示右側動眼神經受累。。症狀出現後20小時的軸位和冠狀面示蹤彌散加權磁共振圖像,顯示雙側丘腦區域高信號強度(白色箭頭),符合急性雙側旁正中丘腦梗死。嘴側中腦梗死局限於右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空心白色箭頭)Percheron動脈血栓Percheron動脈血栓影響雙側旁正中丘腦區域的卒中較為罕見,此時應考慮患者是否發生了單一動脈主幹,也就是Percheron動脈閉塞。當影像學檢查顯示雙側對稱性旁正中丘腦梗死,而基底動脈和大腦後動脈無異常時,應懷疑存在Percheron動脈這種解剖變異。這種獨特的後迴圈卒中的臨床表現類型通常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意識減退和神經心理受損。Percheron動脈血栓旁正中核主要包括背正中核和髓板內核。髓板內核由束旁、正中、中央內側、旁中央和中央外側核組成。“中線”較小的核如室旁核、菱形和再聯合核也都歸入髓板內核組。兩組神經核經過丘腦腳與前、眶額和內側前額葉皮質具有相互啟動性重要連接,這可以解釋旁正中丘腦梗死患者的神經精神障礙和自我啟動喪失的特點。Percheron動脈閉塞也可累及嘴側中腦,而第三對顱神經核就位於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中。該病例受累丘腦核的示意圖與軸向彌散加權磁共振成像的比較。黑線勾畫出了雙側旁正中區的梗死區域。CM=正中央,PF=束旁,PV=室旁,CL=中央外側,MD=背內側。Percheron動脈血栓Percheron動脈血栓男,67歲80歲,女,右利者,因早晨呼叫不醒入院。既往有高血壓歷史。查體四肢有自主活動。Percheron動脈血栓雙側旁正中丘腦梗死鑒別雙側旁正中丘腦梗死最常見於Percheron動脈閉塞引起腦梗死(ArteryofPercheronInfarction,AOP梗死)及基底動脈尖綜合症(topofthebasilarsyndrome,TOBS)。AOP梗死MR上特徵性的表現為雙側旁正中丘腦梗死伴或不伴中腦上部旁正中區梗死,且基底動脈MRA顯示出基底動脈尖部正常。AOP梗死較TOBS臨床表現輕,預後較好。

缺血缺氧性腦病輕到中度的低顱壓可致前迴圈到後迴圈的反射性分流,以保護腦幹、基底核和小腦的供血,但是如果血流減少超過該代償機制的上限,保護性分流則不再發揮作用,進而導致大腦深部核團、腦幹、大腦皮層的大多數啟動域限的損害。DWI是能夠在最早期發現異常的影像改變。男,64歲。患者具有長期缺氧史。MR軸位T2FLAIR:雙側基底節和丘腦的高信號;DWI軸位示相應部位高信號;ADC示低信號與細胞毒性水腫。缺血缺氧性腦病女,38歲。心肺復蘇後缺血缺氧性腦病缺血缺氧性腦病男,54歲。心肺復蘇後:“反轉征”、“白小腦征”靜脈性血管閉塞Galen靜脈(大腦大靜脈)是腦靜脈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引流大腦深部的靜脈血流。Galen靜脈由兩側大腦內靜脈合成,大腦內靜脈由丘腦紋狀體靜脈與透明膈靜脈匯合而成,並接受脈絡叢靜脈。Galen靜脈在接受基底靜脈後注入直竇。直竇、上矢狀竇及左右橫竇相交成竇匯。一般上矢狀竇血液注入右側橫竇,直竇血液回流至左側橫竇。主要病因:因懷孕或產後高凝狀態、血管炎、顱內或多系統感染、外傷和機體脫水,20%-25%的患者找不到病因。Galen靜脈血栓此靜脈系統的閉塞將引起丘腦紋狀靜脈壓力升高,靜脈回流受阻,動脈灌注壓下降,從而導致相應區域靜脈性腦梗死的發生。一般來說,由於血管自發性再通率高,所以靜脈性腦梗死的臨床轉歸較好。典型的深靜脈血栓主要是對稱性地影響雙側丘腦,偶爾也會影響到基底核。CT掃描可能見到異常的靜脈高密度影,MRT1相靜脈竇可見高信號。CT和MR靜脈成像顯示在深靜脈竇中沒有對比增強/信號強度。DWI顯示不均一的信號強度,有時可見片狀增強。大腦大靜脈及其屬支

Galen靜脈血栓由於Galen靜脈同時接受兩條大腦內靜脈血液回流,Galen靜脈血栓形成時,相應引流區常同時受累,且部位、範圍基本對稱;但有時由於兩條大腦內靜脈發育可能不完全對稱或血栓從一側大腦內靜脈開始形成,兩側受累範圍可能不完全對稱,但兩側仍常同時受累,尤以丘腦為著。典型影像學表現:直接徵象為CT上Galen靜脈內的高密度影,MR上Galen靜脈內的短T1、長T2信號。間接徵象為CT上的雙側丘腦、內囊及基底節區對稱性低密度影,MR上的受累區對稱性的長T1、長T2異常信號;可繼發出血性腦梗塞或合併直竇、橫竇血栓,額葉底部、島葉及腦幹的梗塞。

大腦大靜脈竇血栓大腦大靜脈竇血栓男,37歲。大腦大靜脈竇血栓男,47歲。A:T2FLAIR示雙側丘腦高信號;B:T1WI示雙側丘腦信號減低,直竇呈中高信號;C:T1WI增強掃描無強化;D:DWI軸位示雙側丘腦不均一高信號;E:ADC示相對應部位的低信號與細胞毒性水腫一致。F:MRV示直竇與右側橫竇血管流空信號喪失,與血栓一致。大腦大靜脈竇血栓(同上例)男,47歲。A:T2FLAIR示雙側丘腦高信號;B:T1WI示雙側丘腦信號減低,直竇呈中高信號;C:T1WI增強掃描無強化;D:DWI軸位示雙側丘腦不均一高信號;E:ADC示相對應部位的低信號與細胞毒性水腫一致。F:MRV示直竇與右側橫竇血管流空信號喪失,與血栓一致。男性,30歲,頭痛、嘔吐13天,無發熱。Galen靜脈及直竇、左側乙狀竇血栓形成並雙側丘腦水腫

Galen靜脈血栓形成同上例:12天後MRIGalen靜脈血栓形成男,61歲。既往有心房顫動、腦梗死病史,本次因“記憶力下降16天,加重5天”入院。頭顱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示,雙側丘腦對稱性異常信號,考慮靜脈性梗死。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示,大腦後動脈區微小動靜脈畸形(AVM),合併腦深部靜脈回流障礙(血栓?),結果詳見左圖。診斷:①雙側丘腦靜脈性腦梗死合併認知障礙;②腦AVM合併深靜脈竇血栓形成。Galen靜脈血栓形成Galen靜脈血栓形成女,29歲,突發頭痛、嘔吐,2天後出現失語、嗜睡、昏迷,蘇醒後有舞蹈樣手足徐動症和運動機能亢進,發病前服用避孕藥1月餘。CT平掃表現為雙側丘腦及內囊後肢腫脹,密度減低,雙側大腦內靜脈、大腦大靜脈及直竇內可見條狀高密度(圖A)。MRT2WI顯示雙側丘腦、內囊後肢明顯腫脹,呈高信號,病灶內可見斑片狀低信號,雙側側腦室後角變鈍,周緣可見高信號影;大腦大靜脈內流空信號消失,呈小片狀等、稍高信號(圖B)。MRT1WI顯示病灶呈稍低信號,大腦內靜脈呈條狀稍高信號,大靜脈直竇內可見條狀、斑點狀高信號(圖C,D)。Galen靜脈血栓形成MR增強顯示右側丘腦病灶局部斑片狀強化,左側丘腦病灶未見強化(圖E)。CT及MR診斷為大腦深靜脈、直竇血栓伴雙側丘腦靜脈性梗死。經給予肝素溶栓及營養腦細胞治療2周患者症狀明顯好轉,後口服法華林抗凝1周出院。5個月後復查磁共振顯示:大腦深靜脈、直竇內異常信號消失(圖A)。雙側丘腦及內囊後肢腫脹明顯改善,T2WI上雙側丘腦內可見斑片狀低信號及點狀高信號(圖B)。T1WI上右側丘腦可見斑片狀等、稍高信號(圖C)。T2WI示雙側丘腦內斑片狀低信號(圖D)。女,29歲。突發頭痛、嘔吐,2天後出現失語、嗜睡、昏迷,蘇醒後有舞蹈樣手足徐動症和運動機能亢進,發病前服用避孕藥1月餘。Galen靜脈血栓形成大腦深靜脈、直竇內異常信號消失(圖A)。雙側丘腦及內囊後肢腫脹明顯改善,T2WI上雙側丘腦內可見斑片狀低信號及點狀高信號(圖B)。T1WI上右側丘腦可見斑片狀等、稍高信號(圖C)。T2WI示雙側丘腦內斑片狀低信號(圖D)。同上例5個月後磁共振復查:大腦大靜脈內血栓形成女,30歲,突發頭痛1周,右側肢體感覺減退、輕癱2天。CT平掃示左側丘腦及內囊後肢腫脹,密度減低,雙側大腦內靜脈及大腦大靜脈呈條狀稍高密度(圖A)。3天後左側丘腦在T2WI上呈稍高信號,其中夾雜斑片狀低信號(圖B),在T1WI上呈等、稍低信號(圖C)。大腦大靜脈內血栓形成增強後有不規則環狀強化(圖D);雙側大腦內靜脈及大腦大靜脈流空信號消失,可見條狀高信號(圖B,C)。CT及MR診斷為雙側大腦內靜脈及大腦大靜脈內血栓形成伴左側丘腦靜脈性腦梗死。經給予肝素治療5天後患者症狀明顯好轉,後繼續營養腦細胞治療1周,患者右側肢體功能完全恢復。40天後復查顱腦CT,雙側丘腦未見異常(圖E)。雙側大腦內靜脈及大腦大靜脈呈條狀稍高密度(圖A)。T2WI上呈稍高信號,其中夾雜斑片狀低信號(圖B),在T1WI上呈等、稍低信號(圖C)。增強後有不規則環狀強化(圖D);雙側大腦內靜脈及大腦大靜脈流空信號消失,可見條狀高信號(圖B,C)。40天後復查顱腦CT,雙側丘腦未見異常(圖E)男,88歲。因呼吸困難及昏迷入院。既往有高血壓歷史。CT片上有大腦內靜脈內的高信號。雙側丘腦大片低信號區。符合靜脈梗死後出血。大腦內靜脈內栓塞梯度回波T2-FlairADCDWI同上例:彌散相及ADC排除了整體上的動脈梗死大腦內靜脈內栓塞MRA正常MRV示直竇、竇匯、雙側橫竇栓塞T1WI大腦內靜脈內栓塞同上例:MRA提示腦內大動脈正常;MRV示直竇、竇匯、雙側橫竇栓塞靜脈性腦梗死靜脈性腦梗死是一種較少見的特殊類型腦血管病,多由腦內引流靜脈或靜脈竇血栓形成所致。部分患者為腦動靜脈短路導致靜脈壓過高,靜脈回流受阻,其引流區域腦組織灌注減低,引起腦細胞缺血、缺氧,從而導致引流區腦水腫、腦細胞壞死。臨床常見症狀包括頭痛、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癲癇發作、意識障礙、視乳頭水腫、認知障礙等,部分患者症狀可較輕。靜脈性腦梗死梗死區MRI影像表現為,T1WI呈片狀低信號或等信號,T2WI呈高信號伴腫脹。腦梗死區的分佈與動脈性梗塞完全不一致,皮層靜脈梗死部位較表淺,多累及皮層和皮層鄰近白質。深部靜脈梗死常累及丘腦和基底節區。注意:對病變部位在基底節或丘腦的年輕女性,尤其是雙側同時受累者,應高度懷疑靜脈性梗死。

可逆性後部腦病綜合征

(posteriorreversibleencephalopathysymdrome,PRES)Hinchey等1996年首先報導的。以其病變部位和可逆性的特點來命名的一組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以神經系統異常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臨床表現以迅速進展的顱高壓症狀、癲癇發作、視覺障礙、意識障礙、精神異常為特徵。通過及時和正確的治療,臨床症狀和神經影像學改變可完全恢復。有關PRES發病機制的兩大假說--腦血管痙攣學說和腦血管過度灌注學說一直存在爭論,目前多數學者仍然認同後者是造成腦水腫的主要原因。可逆性後部腦病綜合征最常見的病因是高血壓腦病,尤其易發生在高血壓性腎功能衰竭的患者(如尿毒癥),妊娠或產褥期有驚厥發作者次之。發生在血壓正常患者的原因與使用免疫抑制劑和細胞毒性藥物及藥物戒斷有關。近年來有發生在膠原性疾病、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發性結節性動脈炎、急性卟啉病、器官移植後的病例報導。

可逆性後部腦病綜合征影像學改變的特點為皮質下白質腦水腫,可累及皮質,以雙側頂、枕葉最為多見,其他部位按照出現的頻率依次為額葉、顳葉、小腦、丘腦和腦幹。通常病變白質重於灰質,後迴圈重於前迴圈。兩側基本對稱,但也可不對稱,占位效應輕;CT和MR的典型表現為對稱性的血管源性水腫,主要出現在後迴圈區域。DWI常為正常表現,但是部分患者也會出現彌散減少,提示細胞毒性腦水腫的出現。可逆性後部腦病綜合征有學者進行DWI以及表觀彌散成像(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的測定,不僅進一步提高了微小病灶的檢出率,而且能與其他性質的疾病進行鑒別,因為細胞毒性腦水腫在DWI上呈現高信號,在ADC上呈低信號,而RPLS為血管源性的腦水腫在DWI上呈現等或低信號,在ADC上呈現高信號。借助這兩種檢測序列可區別缺血性腦損傷的細胞毒性水腫與RPLE的血管性水腫,對疾病的鑒別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可逆性後部腦病綜合征在嚴重的血管源性水腫進展為細胞毒性水腫和腦梗死時,也可出現DWI高信號(可視為不可逆性改變的早期徵象)。本病的枕葉距狀裂近中央部分不受影響,這一點與雙側大腦後動脈梗死不同。增強掃描時病灶一般沒有增強,但由於血腦屏障的損害,病灶偶爾也可出現增強。可逆性後部腦病綜合征女,25歲,妊娠高血壓。雙側基底節區、雙側小腦半球、雙側頂葉皮質及皮質下白質對稱性高信號,左側顳葉可見出血。Galen靜脈瘤Galen靜脈瘤代謝和中毒性疾病很多代謝和中毒性疾病可以同時地影響雙側丘腦。Wernicke

腦病(韋尼克腦病)的主要病因是VitB1的缺乏。繼發於慢性酒精中毒、胃腸道及血液腫瘤、妊娠嘔吐、透析、腸管阻塞。和酒精成癮,是一種急性的威脅生命的神經系統綜合征。典型的臨床表現三聯征:共濟失調、意識改變、眼球運動異常,但是這些臨床表現具有可變性。Wernicke

腦病影像學表現:乳頭體、丘腦內側、導水管周圍灰質和被蓋T2相為對稱性高信號。對比增強具有可變性。硫胺是滲透壓梯度調劑因數,硫胺的缺乏可以破壞BBB的功能,導致對比增強強化。此外,Wernicke

腦病的彌散減少。由於改變在丘腦中的類似缺血性改變,因此需要與動靜脈栓塞進行鑒別。治療:使用維生素B1靜脈滴注。男,36歲。酗酒,典型位於丘腦內側。導水管周圍、中腦被蓋、乳頭體(多見慢性酒精中毒者),也可出現點狀出血、對比增強、彌散受限Wernicke

腦病女,52歲。Wernicke腦病。雙側丘腦及尾狀核頭部高信號;T1WI增強無強化;DWI在:雙側丘腦高信號,與彌散減少相一致。Wernicke腦病男,70歲。肝臟疾病-----含氮廢物排泄不暢通過血腦屏障急性高氨血症滲透性脫髓鞘病滲透性脫髓鞘病包含腦橋中央髓鞘溶解及腦橋外髓鞘溶解。常伴隨血漿滲透壓的快速改變,常見的臨床病例為低血鈉的快速糾正。也可見酗酒者,長期營養不良,長期疲勞的器官移植患者,少突膠質細胞對此敏感。典型的病變為腦橋中央病變(腦橋中央的脫髓鞘),其餘部位的改變可見於基底核、丘腦和白質(橋外髓鞘溶解)。影像學表現:病變區的T1低信號,T2高信號,增強不常見,可見彌散減少,DWI高信號。橋腦中央髓鞘溶解症男,59歲。酗酒,腦橋內典型蝙蝠翼徵象,腦橋腹外側及皮質脊髓束走行區正常女,28歲。滲透性脫髓鞘病(橋腦中央髓鞘溶解症)。T2Flair示橋腦中央、雙側丘腦外側、基底核對稱性高信號;DWI橋腦病變處彌散減少,呈高信號。橋腦中央髓鞘溶解症甲旁低男,40歲。15年前出現雙手發抖,高血壓,頭部CT示腦內多發鈣化,臨床確診為甲旁低。近年來記憶力逐漸減退,感覺遲鈍,腰痛。女,53歲。甲旁低甲旁低(術後)男,45歲。頭痛、頭暈,四肢無力一周。對症治療效不佳。十餘年前甲狀線功能亢進行甲狀線手術切除。術後間斷出現抽搐,自述經推鈣劑好轉。Wilson疾病Wilson病又稱肝豆狀核變性,是一種少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銅代謝障礙疾病,由於銅代謝異常、血清銅藍蛋白降低,導致肝、腦、腎、角膜等部位異常銅沉積,角膜K-F環陽性,有關銅代謝的實驗室檢查出現異常。以8-16歲好發,無明顯性別差異。同胞中常有同病患者。一般病起緩漸,患者表現為肝硬化,角膜K-F環,基地核退變,如果患者沒有進行治療,病情將逐漸進展,直至死亡。

Wilson疾病肝豆狀核累及腦部可出現特徵性的改變。腦組織變性有深部灰質和皮層下白質病變

。深部灰質受累常為雙側對稱性病變。銅沉積好發於基底節區(豆狀核、尾狀核等)、丘腦、腦幹、小腦齒狀核等處,造成腦組織內反應性水腫、神經元及膠質細胞缺失,海綿樣變性和膠質增生等,繼續發展可引起不可逆的空腔和囊形變。Wilson疾病影像學檢查:MR表現為深部核團、豆狀核、尾狀核、丘腦、腦幹的對稱性T2高信號,大部分為不均勻高信號,呈條紋狀改變;少部分T2W像為低信號,可能由多種離子尤其是鐵離子過度沉積所致。T1信號常降低,但是由於銅的順磁性,T1的信號亦有可能升高。對比增強無明顯強化,在疾病早期可能有限制性彌散,隨著組織壞死和海綿狀組織降解,彌散相可能恢復正常。中腦受累可出現特徵性“大熊貓面容”。男,18歲。雙側丘腦略長T1、長T2信號,增強掃描無強化。雙側殼核呈略長T2信號。Wilson疾病女,10歲。多次出現口齒不清,曾出現高熱。角膜典型K-F環Wilson疾病肝豆狀核變性女,14歲。說話不清、走路不穩2個月。喝水嗆,咽反射遲鈍,軟齶上提差,無共濟失調。肝豆狀核變性女,19歲。雙上肢及右下肢震顫6月餘,K-F環(+)肝豆狀核變性

男,16歲,智力下降,說話不清。走路不穩就診。病人角膜查見K-F環肝豆狀核變性

男,9歲。典型丘腦腹外側、豆狀核、尾狀核,另可見皮層及皮層下、中腦、腦橋、小腦蚓部、齒狀核長T2信號。肝豆狀核變性男,18歲。無誘因出現頭痛1年,加重2天並抽搐、癡呆就診。發病前有通宵上網史,吸煙2年。腰穿化驗結果正常。3年前外傷史。住院後查眼球發現角膜邊緣與鞏膜交界處褐綠色色素環(K-F環),實驗室檢查:血清總銅量降低,間接反應銅降低。+C男,13歲。右上下肢活動不靈1年半,從小智力較同齡人差,近一年來,智力明顯下降肝豆狀核變性女,15歲。言語不利2月,加重伴口角藏食1月餘。典型的K-F環。肝豆狀核變性

同上例:女,15歲。言語不利2月,加重伴口角藏食1月餘。典型的K-F環。Fahr疾病Fahr疾病罕見,病因不詳,主要臨床表現為神經精神異常、帕金森或者舞蹈征樣運動異常。廣泛的深部灰質核團的對稱性鈣化,主要為蒼白球,其餘病變部位包括:殼核、尾狀核、齒狀核。實驗室檢查鈣-磷酸鹽代謝正常。影像學檢查:鈣化部位的T1、T2信號呈現可變性,與病變的階段和鈣化程度相關。需與內分泌異常引起的實質性鈣化相鑒別,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和減退,假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男,45歲。CT示雙側基底節及丘腦對稱性鈣化,丘腦鈣化主要累及丘腦後結節,與同齡人相比,腦回變窄,腦溝裂增寬、加深,腦室擴大。MRI對應CT鈣化部位大部呈不均勻T2低信號,丘腦後結節呈短T1、長T2信號。Fahr疾病Fahr病男,46歲。突發抽搐20分鐘。大發作,意識不清,無尿失禁。Fahr病Fabry疾病法布裏病(Fabrydisease)或安德森-法布裏病(Andeson-Fabrydisease),或α-半乳糖苷酶A缺乏病(alpha-galactosidaseAdeficiency),於1898年首先由英格蘭的安德森和德國的法布裏幾乎同時報導。本病為α-半乳糖苷酶A缺乏引起糖鞘脂代謝障礙,致使醯基鞘氨酸己之糖苷在組織中積聚而發病。病變基因位於X染色體長臂中q的X921X924之間。

為性連隱性遺傳先天性糖鞘磷脂代謝異常病,男性半合子呈完全表現型,女性雜合子表現輕微或無症狀。Fabry疾病Fabry疾病是X染色體伴性遺傳性疾病,主要為鞘糖脂合成的失調,鞘糖脂在血管內皮、周皮、平滑肌細胞、心臟和腦組織中的聚集,進而導致心肌局部缺血和中風。Fabrys病神經系統受損的表現,主要是發作性痙攣掌痛(Fabrys危象)與四肢蟻爬感。影像學表現:由於深部白質和灰質的血管病變,病變部位表現為T2高信號,經常容易發現丘腦後結節在T1中表現為高信號,在T2為低信號,但是不連續,導致這種信號改變的原因尚不清楚。男,47歲。Fabry疾病。T1WI示雙側丘腦後結節高信號;T1WI增強無強化;T2WI示雙側丘腦後結節信號略低。Fabry疾病Leigh疾病Leigh疾病又稱為亞急性壞死性腦脊髓病,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神經系統變性的疾病。主要累及嬰幼兒,是一種線粒體腦肌病,它是一組線粒體功能異常導致細胞內呼吸鏈異常的疾病,其臨床特點是骨骼肌及腦組織受損顯著。

此病於1951年由Leigh首先報導,故又稱Leigh綜合征。其主要病理變化為雙側殼核、尾狀核、蒼白球壞死,小腦、腦幹、延髓、脊髓均可累及。Leigh疾病臨床表現有:進行性神經退化,常在兒童期發病,導致患者在兒童期呼吸障礙和死亡。患者CSF、血漿、尿液中乳酸鹽水平上升。本病目前尚無特殊的治療方法,預後不良,多於發病後數月至數年死亡。影像學檢查:腦CT基底節、丘腦、腦幹出現低密度影,大腦皮層可出現萎縮。MRI在基底核、間腦、腦幹、丘腦及齒狀核常表現為T2高信號。MR光譜分析可發現N-乙醯基-天冬氨酸水準下降,膽鹼和乳酸鹽水平上調。增強不常見,在急性期可能有彌散降低。男,16歲。雙側尾狀核頭、蒼白球及雙側丘腦後結節長T1/長T2信號,增強後基底節區輕度強化。Single-Voxel光譜(TE144mm):乳酸鹽高峰。Leigh疾病感染在多種病毒性腦炎可見丘腦病變,包括:WestNile病毒腦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森林腦炎病毒和登革病毒。乙型腦炎病毒(簡稱乙腦病毒)亦稱為日本腦炎病毒,是通過蚊叮咬傳播,引起乙型腦炎的病原體。乙型腦炎多發於春夏季,10歲以下兒童多發,近年來,成人及老年人患者相對增加。該病臨床表現輕重不一,病死率高,倖存者可能留下神經系統後遺症。

感染登革病毒(denguevirus)是引起登革熱的病原菌。

登革熱是一種由伊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流行於熱帶、亞熱帶,特別是東南亞、西太平洋、中南美洲地區。近年,在我國廣東、海南及廣西等地發生該病。登革病毒儲存在人和猴的體內,通過伊蚊傳播。

森林腦炎病毒亦稱蘇聯春夏型腦炎病毒(Russianspring-summerencephalitisvirus),是森林腦炎的病原體。該病毒首先在前蘇聯東部發現,中歐與德國亦有病例報告,在我國東北和西北的一些林區曾有流行。森林腦炎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急性傳染病,蜱為傳播媒介。

乙型腦炎病毒感染影像學乙型腦炎常累及雙側丘腦,主要表現為雙側丘腦-基底節和(或)其他腦葉內的多發CT低密度影及MR1異常信號影,皮層下病灶容易合併出血,其中雙側丘腦合併基底節對稱性低密度影或異常信號影比較有特異性。與靜脈性腦梗死的鑒別要點在於,前者有流行病學特點,血清、腦脊液乙腦病毒抗體陽性。男,14歲。乙腦,多位於丘腦後中部,也可見出血乙型腦炎男,7歲乙型腦炎男,24歲乙型腦炎MRI平掃示雙側丘腦區片狀異常信號(↑),T1WI(A)呈稍低信號,T2WI(B)及水抑制序列(C)呈高信號,占位效應不明顯,增強後(D)病變區呈輕度不均勻強化病毒性腦炎西尼羅河病毒性腦炎西尼羅河病毒(WestNilevirus,WNV,WestNile病毒)是來自鳥的單鏈RNA的黃病毒通過庫蚊傳播到人。西尼羅河病毒性腦炎是該病毒引起的以腦炎或腦膜腦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急性傳染病。WestNile病毒腦炎MRI表現為丘腦、基底核和中腦的T2高信號,亦有文獻報導大腦溝T2高信號,表明軟腦膜炎症的存在。對比增強具有可變性。彌散減少主要發生在內囊的後肢、輻射冠、皮層下白質。女,53歲左膝關節手術後逐漸出現持續發熱,意識模糊及呼吸困難。一周後出現昏迷,四肢癱瘓,肌張力及腱反射明顯低下。西尼羅河病毒性腦炎WestNile疾病女,48歲。MRIT2Flair示丘腦膨脹及高信號,腦溝信號增高克雅氏病

Creutzfeldt-Jakob病(CJD)Creutzfeldt-Jakob病(CJD),又稱為皮質-紋狀體-脊髓變性。是一種罕見的可傳播的致命性中樞神經系統神經變性性疾病。神經元中朊蛋白積聚導致神經變性,患者會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