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近三年江苏高考非连续文本没有考查,由于江苏高考向全国卷靠拢,也相应加大
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力度,考查题目形式也趋向于两客观一主观形式。
2.2019江苏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了科普文,预计2020年考查这一文体的可能性非
常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进一步加强,备考时应加以重视。
一、(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天津的开合桥
茅以升
开合桥就是可开可合的桥,合时桥上走车,开时桥下行船,一开一合,水陆
两便,是一种很经济的桥梁结构。但在我国,这种桥造得很少,直到现在,几乎
全国的开合桥都集中在天津,这不能不算是天津的一种“特产二南运河上有金华
桥,子牙河上有西河桥,海河上有金钢桥、金汤桥、解放桥。这些都是开合桥。
为什么天津有这样多的开合桥呢?
对陆上交通说,过河有桥,当然是再好没有了。但是河上要行船,有了桥,
不但航道受限制,而且船有一定高度,如果桥的高度不变,水涨船高,就可能过
不了桥。要保证船能过桥,就要在桥下预留一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虽在大水
时期,仍然能让最高的船通行无阻。这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名为“净空”,要
等于河上航行的船的可能最大高度。根据河流在洪水时期的水位,加上净空,就
定出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如果河水涨落差距特别大,如同天津的河流一样,那
么,这桥面的高度就很惊人了。桥面一高,就要在桥面和地面之间造一座有坡度
的“引桥二引桥不仅增加了桥梁的造价,而且对两旁的房屋建筑非常不利。这在
城市规划上成了不易解决的问题。这便是水陆交通之间的一个矛盾。为了陆上交
通,就要有正桥过河,而正桥就妨碍了水上交通;为了水上交通,就要有两岸的
引桥,而引桥又妨碍了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有的是要绕道而行的,而引
桥两旁的房屋也是不易相互往来的。在都市里,除非长度有限,影响不大的以外,
引桥总是一种障碍物,应当设法消除。开合桥就是消除引桥的一种桥梁结构。天
津开合桥多,就是这个原因。
开合桥的种类很多,一种是“平旋桥”,把两孔桥联在一起,在两孔之间的桥
墩上,安装机器,使这两孔桥围绕这桥墩在水面上旋转九十度,与桥的原来位置
垂直,让出两孔航道,上下无阻地好过船。一种是“升降桥”,在一孔桥的两边桥
墩上,各立塔架,安装机器,使这一孔桥能在塔架间升降,就像电梯一样,桥孔
升高时,下面就可以过船了。一种是“吊旋桥”,把一孔桥分为两叶,每叶以桥墩
支座为中心,用机器转动,使其临空一头,逐渐吊起,高离水面,这样两叶同时
展开,就可让出中间航道,以便行船。一种是“推移桥”,把一孔桥用机器沿着水
平面拖动,好像拉抽屉一样,以便让出河道行船。
开合桥桥面不必高出地面,不用引桥,但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水
陆交通不可同时进行。特别是,桥在开合的过程中,既非全开,又非全合,于是
在这一段时间里,水陆都不能通行,这在运输繁忙的都市,如何能容许呢?因此,
在桥梁史上,开合桥虽曾风行一时,但在近数十年来,就日益减少了。
那么,开合桥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呢?应当说,有几种改进的可能:一是将
桥身减轻,改用新材料,使它容易开动;二是强化桥上的机器,提高效率,大大
缩减开桥合桥的时间;三是利用电子仪器,使桥的开合自动化,以期达到每次开
桥时间不超过3分钟,如同十字道口的错车时间一样。这些都不是幻想,也许在
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引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桥是建造在河的两岸有一定坡度的桥,其作用是引导车辆驶上正桥。
B.在设计引桥时,需要综合考虑空间高度、桥梁造价、城市规划等因素。
C.引桥方便了水上交通,但会妨碍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必须绕道。
D.在都市里,长度过长、影响太大的引桥是一种障碍物,应该设法消除。
解析C项,”上引桥的车辆必须绕道”表述错误。原文第2段中的相关表述是
“因为上引桥的车辆有的是要绕道而行的“。选项将原文中的“有的”说成“必
须“错误,以偏概全。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合桥成为天津的“特产”,与天津河流水位涨落差距特别大密切相关。
B.建桥时,正桥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等于河流平时的水位加上桥的净空。
C.除平旋桥之外,升降桥、吊旋桥,推移桥这三种都属于一孔桥.
D.改进开合桥的关键是尽可能缩减桥的开合时间,提高通行效率。
解析B项,“等于河流平时的水位加上桥的净空”表述错误。原文第2段中的相
关表述是“根据河流在洪水时期的水位,加上净空,就定出桥面高出两岸的高
度”。选项将原文中的“洪水时期的水位”改为“平时的水位”,错误。
答案B
3.请结合全文,概括开合桥的优缺点。(6分)
解析题干要求“概括开合桥的优缺点”,通读全文,可确定相关答题区域在第1、
2、4段。第1段第1句,开合桥“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是一种很经济的桥梁结
构”,这是开合桥的一个优点,第2段写正桥由于自身限制,必须要有引桥,引
桥增加桥梁造价、影响两旁建筑、妨碍交通,而开合桥可以消除引桥,这也是开
合桥的一个优点。再看第4段,“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水陆交通不可
同时进行”“桥在开合的过程中……水陆都不能通行”,这都是开合桥的缺点。
答案优点: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无需引桥,经济实用。
缺点: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开合过程中水陆交通都停顿。
二、(2019.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
活动。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
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
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
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
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
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
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
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
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
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温度25°C、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C、
35°C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
见下表: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
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
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
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
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脸性去酸和修复。
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
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
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
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氮氧化钙溶液去酸,
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
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
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
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
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
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
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
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
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4.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3分)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解析由材料一中“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
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可知,“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
文献进行处理”是脱水,应该属于“治理”方面的技术。
答案A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
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
B.如果将温度25℃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
降低10℃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
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
度,又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
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解析C项,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三中“(2)修复方案”的第二句可知“纸浆补书
机修补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又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是正确的。但
“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说法有误,材料三中档案文
件修复有“去酸”和“修复”两种方案,纸浆补书机的作用是修补书页,不涉及
修复纸张的酸性。
答案C
6.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6分)
解析①根据材料二可知湿度和温度对纸张寿命有很大影响,毛里求斯“位于赤
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可见毛里求斯气候不利于档案保存。②材
料三第一段说“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可见档案文件年
代久远,又说“文件纸张严重酸化".根据以上分析分条总结出答案V
答案①档案文件形成的年代久远;②档案文件的纸张严重酸化;③毛里求斯的
气候湿热多雨,不利于档案文件的保存。
练后思悟
思考1:第1、2、4、5题选项设置上有什么特点?你选择正确答案时是怎样做的?
正确率如何?
思考2:第3题主观题的答案要点你是怎样从原文中概括提炼的?概括提炼要点需
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一节科普类文本阅读
题型研训一客观题——内容(概念、句子)的理解、内容的概括和
分析
[解题策略]
选择题解题“两方法”
科普类文本阅读题的考查,试题有两道综合性选择题,分别从“内容的理解”
的角度和“概括和分析”的角度考查考生对文本信息的掌握程度。解答这两道题
有两个方法。
方法一:找准细比法
①找准:通读材料和选项,找出选项在文本中的对应处,这是阅读的第一步,
这一步的关键是准确,不遗漏,
②细比:第二步是比对,这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答方式是一致的,也是比
对词语、比对关系和比对依据或结论。比对的关键是细心,不粗枝大叶。
方法二:切片深析法
有些选项,在文中没有对应处,而是着眼于对材料的整体理解,需要对选项
进行切片,深入地思考分析,逐句落实正误。
[典例剖析]
【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对应题目。
雪花秘史
刘扬
①1611年的圣诞节,穷困潦倒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徜徉街头。这位皇家科
学家很是沮丧,已经好几个月没领薪水的他正绞尽脑汁思考如何给朋友送上一份
礼物。他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仰天长叹:”啊,上帝!除了雪花之外,还能送什
么呢?”
②雪花当然无法相送,这位天才的科学家却突发奇想:他决心写一篇关于雪
花形状的文章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朋友。于是这篇题为“论六角形雪花”的论文问
世。400年来,每当我们提到雪花研究,都会首推这篇诞生于贫寒与友情的学术论
文。
③天文学家的观察毕竟不拘小节。20年后,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才第一次
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和开普勒一样,这位科学巨人的观察也仅限于肉眼观察。
不过,他的眼光非比寻常。除了不同形态的六边形,他还记录了极其罕见的带帽
冰棱柱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
④在观察笔记中,笛卡尔赞叹道:“完美的六边形啊!边是如此直,夹角是
如此相等,粗手笨脚的人类简直没戏……我绝对想象不出来,这些完全对称的六
角小精灵如何在自由的空气与狂躁的风中悠闲地降生。咦,或许正是风神信手令
小精灵在云朵里上下翻飞,并在那里托住了它们轻盈的身躯,使它们来得及左顾
右盼,遵照自然固有秩序的启蒙,把自己琢磨成六片棱角的模样!”
⑤时光机继续运转,1885年1月15日的暴风雪中,本特利拍到了第一张雪花
的显微镜照片。这种“雪花微距照”产生于冰天雪地中一架连了显微镜的相机匣
子。后来,他发表文章说:“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困难之
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温度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此
后的数十年中,这位“雪花晶沐摄影师”拍下了5000多幅雪花照片,其中每一片
都不尽相同。
⑥雪花的研究后浪推前浪,如今的雪花人当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肯尼思・利
伯布雷赫特。这位物理学家让雪花落在一个收集板上,然后仔细观察,从中找出
有趣的样本。他发现,最完美的雪花晶体往往出现在风力小的小雪天,那时的天
气特别寒冷。为此,他经常到寒冷的北方地区去等待降雪。
⑦除六边形雪花之外,奇特的三角形雪花是大自然中普遍的雪花结晶形式。
为揭开这个谜团,利伯布雷赫特及其合作者在实验室中模拟与自然降雪相似的条
件以制造雪花,同时记录下各种不同形状的雪花晶体。
⑧最后的结果表明,其实一些三角形雪花晶体仍然拥有六个边,之所以看上
去是三角形,是因为它们是由三长三短的六条边构成的。
⑨利伯布雷赫特指出,在雪花从天降落的过程中,微小的尘埃颗粒等杂质会
造成雪花的某个边缘产生倾侧。在风的作用下,向下倾侧的边缘会生长得更快,
从而形成三角形。一旦三角形开始形成,由于三角形的稳定性,雪花在之后继续
下降的过程中,即使再遭遇颠簸碰撞,也会继续维持这一彩态,直至降落地面。
⑩2006年,利伯布雷赫牲的雪花照片被做成邮票,飘到世界各地,当然也包
括那些永远不下雪的南落。
O如今,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可以导致巨型雪花形成的大气条件,这对气候研
究非常重要。据说,吉尼斯纪录的最大雪花是在美国蒙大拿州遭遇一次暴雪时出
现的。当地一个农场工人表示,这种雪花比牛奶平底锅还要大,直径大约有38厘
米。遗憾的是,找不到相关证据能够支持他的说法。
(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开普勒写的《论六角形雪花》的论文,是当时世界上第一篇专论雪花研究的学
术论文,当然关于这篇文章,还有诞生于贫寒与友情的说法。
B.笛卡尔的赞叹形象生动,富有神奇色彩,他说雪花有可能是风神信手令小精灵在
云朵里上下翻飞,并在那里托住了它们轻盈的身躯。
C.利伯布雷赫特让雪花落在一个收集板上,仔细观察后找出有趣的样本,这位科学
家发现了最完美的雪花晶体出现时的风力、天气情况。
D.将雪花拍成照片,然后再做成邮票,让这种“雪花”飘到世界各地,包括那些
永远不下雪的角落,或许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种想法早已实现。
答案A
[技法运用]
选项找准细比,深析
选项当中的关键信息在第②段仅仅
选项中的关键信息“当时世界上第
出现了“于是这篇题为“论六角形
一篇专论雪花研究的学术论文”在
A项雪花”的论文问世。400年来,每当
文章中没有涉及,于文无据。选项A
我们提到雪花研究,都会首推这篇
错误。
诞生于贫寒与友情的学术论文”
选项中的关键信息在第④段“或许
正是风神信手令小精灵在云朵里上把“雪花”比作“小精灵”形象生
B项
下翻飞,并在那里托住了它们轻盈动,富有神奇色彩。选项B正确。
的身躯”
选项中的关键信息是“这位科学家
选项中的关键信息在第⑥段“这位发现了最完美的雪花晶体出现时的
物理学家让雪花落在一个收集板风力、天气情况”,原文中的信息
C项上,……O他发现,最完美的雪花是“往往出现在风力小的小雪
晶体往往出现在风力小的小雪天”,其中“风力小的小雪天”就
天,……”。是指的“风力、天气情况”。选项C
正确。
选项中对原文的理解“或许能满足
人们的审美需求,这种想法早已实
选项中的关键信息在第⑩段“2006现”,这句话中“或许”表示一种
年,利伯布雷赫特的雪花照片被做猜测,也体现一种准确性。“2006
D项
成邮票,飘到世界各地,当然也包年利伯布雷赫特的雪花照片被做成
括那些永远不下雪的角落二邮票,飘到世界各地”,可以判断
“这种想法早已实现”是正确的。
选项D正确。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普勒准备送朋友“雪花”作为礼物,是因为他穷困潦倒,已经好几个月没领
薪水,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才有了这样的决定。
B.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的是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他记录了六边形、带
帽冰棱柱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
C.拍到了第一张雪花的显微镜照片的人是本特利,这种“雪花微距照”产生十冰大
雪地中的一架相机匣子。
D.作者确认当前世界上最大的雪花是在美国蒙大拿州遭遇一次暴雪时出现的,一
个农场工人表示它比牛奶平底锅还要大。
答案B
[技法运用I
选项找准细比,深析
原文第①段“穷困潦倒的德国天文选项表述“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才
A项
学家开普勒徜徉街头”“已经好几有了这样的决定”而原文“他看着
个月没领薪水”“他看着漫天飞舞漫天飞舞的雪花仰天长叹:'啊,
的雪花仰天长叹:'啊,上帝!除上帝!除了雪花之外,还能送什么
了雪花之外,还能送什么呢?'呢?'两相对照,这只是开普勒
原文第②段“雪花当然无法相对上帝发出的慨叹,并不是他的内
送,……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朋友”。心决定。A项,曲解文意。
原文第③段“数学家、哲学家笛卡抓住选项中的关键词“第一次”,
尔才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人物和身份“数学家、哲学家笛卡
B项形”,“除了不同形态的六边形,尔”,“六边形、带帽冰棱柱和十
他还记录了极其罕见的带帽冰棱柱二面体结构的雪花”这些对原文的
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概括和分析都是一致的,B项正确。
选项中表述的是“产生于冰天雪地
原文第⑤段“本特利拍到了第一张中的一架相机匣子”,原文第⑤段
雪花的显微镜照片。这种‘雪花微说的是“一架连了显微镜的相机匣
C项
距照'产生于冰天雪地中一架连了子”,选项中与原文相比,少了“一
显微镜的相机匣子”。架连了显微镜的”,表述不准确。C
项错误。
原文第⑪段“据说,吉尼斯纪录的选项中表述“作者确认当前世界上
最大雪花是在美国蒙大拿州遭遇一最大的雪花是……”,而原文最后
D项次暴雪时出现的”,“遗憾的是,一段表述“遗憾的是,找不到相关
找不到相关证据能够支持他的说证据能够支持他的说法”,这说明
法”。作者没有确认。D项错误。
[即学即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
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号
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者家族,也
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地球上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
的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
星球上,它们就是蜉蟒。
蜉端这种生物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繁殖时,
便爬出水面,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
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
行。当时机成熟,便在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
水面不过十几小时的蜉蟒们再次落回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目
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蟒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
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二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几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
撑。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
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
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脸。与鸟、蝙蝠的翅脍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
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昆虫与其他任何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
度——蜻蜒一般为每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1000次。不仅如此,
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
可不是简单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
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
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
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3倍
的升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8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与重
力大小之比能达到2倍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
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
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1
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o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儿不太
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料”,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
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只小小的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
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从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取材于王冬《御风而行》)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
A.薄薄的翅由几丁质构成
B.不需要骨骼肌肉的支撑
C.柔韧性堪比碳纤维复合材料
D.翅脉增强了昆虫翅膀的刚性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区间在第三段,原文为“几丁
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因此C项
“柔韧性堪比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不能支持“昆虫的翅是一个
工程学奇迹”的说法。
答案C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昆虫最初驾驭“风帆”在水面上滑行,后来逐步从滑行演变到在空中飞行。
B.蜉蜥有翅后即升空飞行,虽然飞行的时间不长,但由此实现了生命的延续。
C.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可以使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D.昆虫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者家族,很多昆虫都具有长途迁徙的能力。
解析B项,“蜉城有翅后即升空飞行”错,原文为“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
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
当时机成熟,便在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
答案B
3.根据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说明苍蝇的飞行和鹏鸟的翱翔有哪些不同点。
《逍遥游》中“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这几
句话,是对鹤鸟翱翔九天的精彩描述。生物学家认为,鹏鸟翱翔时要借助上升气
流,翅膀就像固定的机翼。
解析苍蝇属于昆虫,其飞行的特点应参照文本第四段内容;鹏鸟飞行的特点可
参照题干中的这句话“要借助上升气流,翅膀就像固定的机翼”,两者相较可确
定比较角度:飞行方式、飞行原理、转向动作等。
答案①苍蝇飞行时必须高速扇动翅膀,鹏鸟翱翔时可以不扇动翅膀。②苍蝇飞
行时借助自身扑翼产生的升力,鹏鸟翱翔时借助外界的上升气流。③苍蝇飞行时
可做出急转弯的动作,鹏鸟翱翔时无法做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科院科学家在新疆利用遥感技术探测
地下遗迹:追寻湮没的古长城
喻思娈
曾经的新疆长城遗址因为风沙水流侵蚀,在地表上几乎看不到踪影。而在1000
多年前,新疆还有呈点状、片状分布的长城,它们保护着边疆的安定和商路的畅
通。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简称中科院遥感地球所)科研人员
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分析了长城在该地区的分布情况,并“复原”出新疆古代长
城的样貌。
遥感考古,简单地说就是利用电磁波等传感器对地表及地下遗迹进行远距离
观察、探测的手段。航空航天的发展,尤其是遥感卫星分辨率的提高,让遥感考
古有了更高精度、更高效的平台和载体。遥感技术如何用于考古?中科院遥感地
球所研究员聂跃平介绍,地面不同植被、土壤、地貌特征等与遗址产生的电磁波
波谱特征不同,这些差异通过肉眼看不出来,但在航天飞机、卫星、无人机等遥
感平台上,观测设备可以获取它们的电磁波数据。将这些信息经过计算机处理,
研究员们就能了解观测地的植被、土壤、地形等状况,进而提取考古目标信息。
目前新疆已经发现了600多处古长城遗址,而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中科院
遥感地球所副研究员于丽君介绍,我们根据这些遗址已初步勾勒出一条长城资源
分布线,并正通过遥感和三维技术“复原”新疆古长城遗迹的样貌。
中科院遥感地球所研究员王心源说,遥感考古就像破案,先发现疑似地点的
线索,田野考古再跟进发掘,所以前期案头工作非常关键。他表示在遥感考古过
程中,需要使用“组合拳”。比如,在发现米兰古屯田灌溉系统过程中,王心源
团队不仅采集、处理了遥感影像,分析了植被指数,还与《史记》《汉书》等历史
文献比对,确认疑似区域,并在遥感影像的精准导航下,对疑似遗址点实地勘探
验证。
近年来,随着卫星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可以全天候获得遗址的遥感数据。通
过卫星对地面的俯视,从而对一个地区的地貌进行全方位观察,不会受到地理环
境的限制。同时,遥感图像成像尺度变化范围大,既可纵览全貌,又能细看局部,
有利于人们对所得图片进行研究。曾有人统计,在相同范围内,用遥感技术是传
统的踏查方法效率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过去的田野调查主要依靠人力,工作量
巨大。如果是大范围普查,就很难看清楚区域的全貌。尤人是遇到沙漠、草原等
特殊环境,实地调查已经非常困难,想得到准确调查结果更是难上加难。考古发
掘本身就是对文物的一种破坏,但是许多抢救性发掘又势在必行。遥感考古利用
遥感图像,可以在尽可能减小文物破坏的前提下,了解遗址和墓葬的构造。
在聂跃平看来,目前我国还有大量有待探明的遗址,遥感考古不仅可以高效
地探明各种大型古代聚落、古城,而且可以尽可能地对其进行保护和监控。但他
同时认为,遥感考古不会代替田野考古,因为它解决不了遗址的年代、出土器物
的研究等问题,两者相互补充,才能事半功倍。
除了观察地面遗址,探地雷达等技术将遥感探测的触角延伸到地下。比如水
下遗址探测,聂跃平介绍,遥感手段能测量水下地形,反演历史条件下的水下地
形信息,确定遗址的位置和范围,进而推测古地理、古气候和古代社会的发展情
况。
聂跃平介绍,面对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众多遗址,如果仅仅依靠历史记录或偶
然发现来寻找是不够的。此外,即使发现了一些遗址,也大多七零八落,难以从
整体上和空间上了解古人的社会生活。正因为如此,过去数十年中,国内外科学
家纷纷应用遥感技术开展考古工作。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000多年前,新疆的长城呈点状、片状分布,如今地表上已难见踪影。它们曾
发挥保护边疆安定和商路畅通的作用。
B.遥感考占就是利用电磁波等传感器对地表及地下遗迹进行远距离观测的手段,航
天航空的发展为其提供平台和载体。
C.遥感观测设备通过获取考古目标所产生的电磁波波谱数据,然后经过计算机处理
数据,就能得到考古目标的准确信息。
D.遥感考古并不是单纯地使用遥感技术,而是多种考古手段“组合”,既需要比
对历史文献,还需要传统考古手段的跟进。
解析遥感观测设备获得考古目标的电磁波数据,然后经过计算机处理数据,进
而提取考古目标信息,而不是“就能得到考古目标的准确信息”。
答案C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人们通过科学家根据新疆长城遗址数据初步勾勒出的长城资源分布线,参照样
貌复原影像,可以看到部分长城在新疆境内的走向。
B.如果遥感和三维技术能够成功“复原”新疆古长城遗迹的样貌,人们就能借助虚
拟现实技术在网上如临其境“游览”新疆古长城。
C.遥感考古可以高效探明考古目标的植被、土壤、地形等信息,但解决不了遗址的
年代、出土器物的研究等问题,它依附于田野考古。
D.遥感探测技术在探测地下地形时,在测量水下地形方面更具优势,能够根据水
下地形信息精准确定遗址的位置和范围,减少投入。
解析D项,原文说的是遥感探测技术比传统考古技术更具优势,没有说遥感探
测技术在测量水下地形方面比测量其他地形更具有优势。
答案D
6.遥感考古具有哪些优势?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可以全天候获得数据,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②覆盖范围广,可纵览全
貌,亦可细看局部;③工作效率高;④节约人力,成本低;⑤对遗迹破坏小。
客观题
(40分钟24分)
题组一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衰老过程:随机损害还是基因注定?
①迄今为止,科学尚未明确阐释衰老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关于袁老的假
说在学者之间也存在争议。近年来,有一种名为“一次性体细胞理论(DST)”的假
说影响较大。
②简单地说,DST认为衰老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随机损害与
修复。在生命过程中,机体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伤害,衰老的过程就是损
害不断积累的过程。当体细胞修复不能满足需要时,过多的损害终将导致细胞死
亡。与此同时,修复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事实上,我们身体的修复功能很强
大,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其实可以永远生存下去。可事实并非如此,人终难免一
死。生物体为什么会最终死亡而不是永生?这是因为意外死亡难以避免,且维持
永恒修复代价过高。迫于自然选择的压力和相对有限的能量,生命需要以死亡和
生殖的形式来进行适应和进化,“基因是永恒的,但身体是一次性的”。
③DST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证据:在自然界,寿命较长的动物修复能力也更好。
寿命长的动物往往是更聪明的,体形更大的,能够飞行的(可以有效避免意外死亡);
也只有这样的动物,才会把更多的能量投入到生命的维持、修复上去。我们可以
用DST来解释为什么女性的寿命比男性更长:女性担负着生殖的任务,由于怀孕、
生产和哺乳的需要,女性对身体的修复能力要求更高,这使女性比男性有更好的
修复能力,而更好的修复能力自然会带来寿命的延长。
④这个理论是不是很漂亮?的确,DST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肯定,但与此同时,
也有许多学者对它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DST的流行,完全是因为“文章写得
天花乱坠,发表在有影响力的期刊(指《科学美国人》)上“,并且“理解DST不
需要任何生物学和医学知识,这使它看上去很有吸引力”。反对者们最有力的证
据是,DST根本无法对节食所带来的寿命延长做出合理的解释。
⑤科学家发现,限制卡路里摄入(即节食)有明显的延年益寿的效果,从小鼠、
大鼠到犬类,这一现象都存在。限制能量摄入后,动物不但活得更久,而且活得
更健康;另外,节食被证明能使人避免患一些与衰老相关的疾病。然而,这一现
象却无法用DST来解释:既然机体修复需要能量,那么多摄入能量应当更有助于
修复,因此,吃饱喝足的动物应该更长寿才对,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另外,DST
也与进化论似有抵触之处。根据DST,机体会在资源丰富、能量充足的时候倾向
于不修复,而在资源不足、能量匮乏的时候选择修复,以使得生命存续得更久。
⑥DST从节省能量的角度推论,女性绝经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不过目前普遍
认为,绝经并不是一件好事;与动脉硬化一样,绝经不会使女性受益。总体说来,
DST并不是一个基于实验的理论,而只是一个基于纯逻辑的猜想。
⑦那么实验如何解释节食所带来的影响呢?近些年,针对衰老机制的分子生
物学研究中,雷帕霉素靶蛋白(TOR)的信号传导通路是一个比较热门的领域。哺乳
动物的TOR通路又称为mTOR通路。当然,在这个信号通路里面有非常复杂的因
子参与,在此不——详述,我们需要知道的就是mTOR的功能:mTOR的活化调
控着人体的发育和衰老。
⑧发育和袤老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当机体发育完成之后,TOR的作用
就是将生命带向衰老。可见,衰老并不是随机损害累积的结果,而是深藏在我们
基因内的一个准编程程序。这样一来,节食的问题也就可以解释了:食物会刺激
TOR通路,使得动物在早期加速发育并在发育完成后加速衰老;食物越多,衰老
越快。
⑨综上所述,针对衰老的过程,DST更倾向于认为衰老是随机损害的积累,
而针对TOR通路的研究则指出衰老很可能是由基因决定的。孰对孰错,我们期待
进一步的科学研究能为我们带来更具说服力的衰老新理论。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DST认为衰老是一个动态过程,机体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伤害,衰老的
过程就是损害不断积累的过程,
B.DST认为,在自然界中,只有寿命长的动物才会把更多的能量投入到生命的维
持、修复上去,也往往是更聪明的。
C.科学家发现,限制能量摄入,动物不但活得更久,而且活得更健康;节食能使人
避免患一些与衰老相关的疾病,
D.对DST理论,我们需要包容,更需要质疑,并期待能通过我们的质疑,推进科
学研究的深入和医疗事业的发展。
解析A项,以偏概全,原文是从“随机损害与修复”两个方面来讲“动态过程”
的,选项说的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答案A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迄今为止,科学家尚未明确阐释衰老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B.衰老是随机损害累积的结果,是深藏在我们基因内的一个准编程程序。
C.DST的理论很漂亮,所以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绝大部分学者的肯定。
D.关于DST的文章发表在有影响力的期刊上,所以理解DST是需要一些生物学和
医学知识的。
解析B项,“衰老是随机损害累积的结果”错,文中说“不是随机损害累积的结
果”。C项,因果关系牵强,“绝大部分学者“无依据。D项,理解DST是不需
要任何生物学和医学知识的。
答案A
3.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这样拟题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案木文的标题采用了设置疑问的手法,既交代了文章讨论的对象是“衰老过
程”,同时也引出了两种相互矛盾的前沿理论,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题组二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12分)
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
胡晓军
①清冷的北风掠过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大源镇境内的大源盆地,寒意袭人。
沿着碎石铺就的小路来到盆地西北端的小荷山脚,垂直陡立的山崖下,一个高近6
米、宽近20米的天然山洞赫然入目。
②步入山洞,如同来到另一个世界。60多米长、20多米宽、3米多高的主洞
穴里幽深静谧,空气温暖而湿润,在昏暗多彩的布景灯光映射下,一尊尊远古先
民的雕塑或伫立或箕坐于洞穴的各个角落。这里是中国当代考古学上一处著名的
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万年仙人洞遗址,它和距离不远的同期吊桶环遗址
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③2016年11月上旬,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虎院士颜龙安以及王
象坤、闵庆文、卢宝荣、张居中、彭适凡等一批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
历史界和农业考古界的专家学者来到这里。作为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第54期中国
科技论坛——中国稻作起源地学术研讨会”的代表,他们经过反复研讨,郑重联
合签署了一份被称为“万年宣言”的《科学家建议》:“我们认为,中国栽培水稻
起源于一万年前的以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为代表的长江中F游及其
周边地区和以南地区。'野稻驯化,万年之源',我们建议,这一结论可在国内外
宣传、交流上广泛使用。”
④在这份建议上签名的,还有“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他
虽没能出席此次研讨会,但他在给会议发来的信函中写道:“一万年前,人类成功
驯化出了栽培稻,这是人类稻作文化乃至人类农业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发
端。作为水稻研究人员,要感谢万年保存并保护了这么一个神奇的仙人洞遗址。”
⑤水稻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全球一半人口提供主粮。在
人类发展史上,人工驯化野生稻,是原始农业的一个重要发端,此后逐步形成水
稻生产、食用及储藏加工等流程。栽培稻究竟起源于何处?这曾一直是国际学术
界持有争议的问题。从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丁颖开始,一代又一代中国
水稻研究人员和农业考古人员,致力于研究论证中国的栽培稻起源。20世纪60年
代在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考古发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
队发现了一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遗存,有力地印证了丁颖的“水稻起源于中国“
的学说。2010年,“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
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
⑥曾多次参与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研究员彭适凡介绍:“这两处遗址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地层都出土了野生稻植硅
石,新石器时代早期地层都出土了丰富的野生稻植硅石和栽培稻植硅石以及施粉
遗存,经鉴定,这种水稻兼具物、粳稻特征,是由野生稻向人工驯化稻演化的古
栽培类型,也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这说明在一万年以
前,这里的人们就已经开始采集野生稻及人工种植水稻了。”
⑦“稻作起源地要有几个基本条件:该地必须发现有最早的栽培古稻遗存;
必须发现当时有栽培稻的野生祖先种——普通野生稻;当时要具备适于栽培稻及
其生长发育的气候与环境条件;当时该地或其附近要有以栽培稻为主要食品并具
有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发展水平和能力的古人类群体,以及相应的稻作农业
生产工具。”中国科技大学博物馆馆长、中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博士生导师张
居中说,“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具备了所有这些条件。”
⑧《科学家建议》的发布,无疑是对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作为世界稻作
文化起源地的郑重宣示和科学确认。
⑨“以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为代表、以稻作为标志性特征的长江中下游
远古农耕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传播到了亚洲广大地区,成为人类社
会重要的古老文明之一。这是得到中国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考古界、
农业历史界公认的研究成果。”谢华安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彭适凡、颜龙安等人通过对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野
生稻植硅石、狗粉遗存等,这坚定了他们对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的看法。
B.被称为“万年宣言”的《科学家建议》有重要意义,它是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
址作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郑重宣示和科学确认。
C.丁颖是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他曾经研究论证中国的栽培稻起源,并提
出了“水稻起源于中国”的学说。
D.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中发现了兼具釉、粳稻特征的水稻,这说明在很久以
前这里的人已开始采集野生稻及人工种植水稻了。
解析“彭适凡、颜龙安等人通过对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错
误,文中明确指出彭适凡参与了考古发掘工作,但颜龙安是否参与考古发掘工作,
文中并没有提到。
答案A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第①段对江西万年县环境特点的描写、山洞位置的介绍以及对洞口大小的
具体说明,可以使读者对万年仙人洞有大致的印象。
B.文中第②段对万年仙人洞内部远古先民雕塑的介绍,暗示这个洞穴历史悠久,与
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称号相吻合。
C.文中第④段特意引用袁隆平信函中的话,表明《科学家建议》得到了袁隆平的赞
同,同时也赞许了袁隆平对万年仙人洞遗址研究成果的贡献。
D.文中第⑧段在内容上介绍了《科学家建议》的重要意义,在结构上总结了上文
内容,并照应了文章的题目。
解析C项,“赞许了袁隆平对万年仙人洞遗址研究成果的贡献“无中生有。
答案C
6.“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结论令人信服,其原因有
哪些?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认识。(6分)
解析本题要求回答文中结论令人信服的原因,一要看这个结论是由何人得出的,
有权威性才令人信服;二要看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有科学性才令人信服;三
要看这个结论是否符合其成为结论的条件。由原文第③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得出
这一结论的人是“一批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历史界和农业考古界的专
家学者“,他们的话具有权威性;由第⑤段中的“20世纪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
发现了一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遗存,有力地印证了丁颖的‘水稻起源于中国'的
学说”可以看出,这一结论以中外考古所得资料作为依据;由第⑦段中的“稻作
起源地要有几个基木条件”“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具备了所有这些条件”可以
看出,这一结论符合它成立的条件。
答案①这一结论是由中国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考古界、农业历史界
的专家学者经过反复研究后联合发布的,权威性强。②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
具备“稻作起源地”的所有条件。③这一结论是以由中国考古队、中美联合考古
队进行考古发掘所得到的考古资料作为充分的证据所得出的,可信度高。
题型研训二主观题——赏析标题艺术、赏析语言、概括文本内容、
探究人文性及有关问题
[知能精要1
高效读文“三步骤”
步骤一:抓特征,理顺序
阅读科普说明文,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要学会从说明对象
的形态、性质、结构、功用、制作方法、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阅读时可从语
句、语段中找出事物的特征,也可逐层概括归纳,然后提炼出事物的特征。
理顺序,就是理清说明顺序,理清文章脉络。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即空间
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分析说明顺序时要注意从文中读出语言标志:时间
顺序往往有时间名词作标志;空间顺序有空间方位名词作标志;逻辑顺序可以从
概括各段落段意入手,来理清文章脉络。
步骤二:找方法,品语言
找方法,即寻找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
方、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等。此外,为了增加形象性和生
动性,科普说明文还常用拟人、讲故事等方法。我们首先要弄清各种说明方法的
特点,然后在阅读时将它们梳理出来,再结合具体语境,体会其作用。
品语言,即品味说明语言。首先,品味语言的准确、周密。科普说明文担负
着传播科学知识的重任,要准确无误地传播知识.就必须注重准确、全面.避免
含糊、偏颇,否则就“差之亳匣,谬以千里”。阅读时要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
词语表义的准确性,一般要从它所表示的程度(轻与重)、范围(广与狭)、语气(推测
与估计)、数量(多与少)、方位(远与近)等方面着手分析。其次,品味语言的生动、
有趣。如运用比喻、拟人、讲故事等方法进行说明,生动形象,风趣活泼,耐人
寻味。
步骤三:感文本,悟内涵
即感悟文本中的人文内涵。文章不是无情物,优秀的科普作品在传播科学知
识的同时,也在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我们在阅读这些作品时,要重视科学精神
的熏陶,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以及
科普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
能力提升一赏析标题艺术
[解题策略]
关注标题的标题的关键词往往揭示了文章的核心内容或思想。分析
关键词时一定要将其与文章内容联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降低留置针堵管发生率:PDCA质量持续改进
- 3-1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
- 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2025年小升初数学高频考点模拟卷含解析
-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实验2024-2025学年3月初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英语:写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烟台南山学院《工程法律实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2025年初三二诊模拟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武汉海事职业学院《基础医学概论Ⅱ3(病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健康工程职业学院《跨文化交际理论导论俄》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活出心花怒放的生命 课件 心理健康
- 2023年软件正版化工作总结八篇
- 酒店报销水单经典模板
- 给水泵检修方案
- 《运营管理》第2版题库与参考答案
- KEGG代谢通路中文翻译
- GB∕T 17832-2021 银合金首饰 银含量的测定 溴化钾容量法(电位滴定法)
- 低成本自动化的开展与案例77页PPT课件
- 梅州市部分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整方案
-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
- 基本建设项目建设成本管理规定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