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管理制度(34篇)_第1页
技术管理制度(34篇)_第2页
技术管理制度(34篇)_第3页
技术管理制度(34篇)_第4页
技术管理制度(3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技术管理制度(34篇)

技术管理制度(精选34篇)

技术管理制度篇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保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

保障运输安全,发挥车辆效能,促进节能减排,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道路运输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道路运输车辆包括道路旅客运输车辆(以下简称客

车)、道路普通货物运输车辆(以下简称货车)、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

辆(以下简称危货运输车)。

本规定所称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是指对道路运输车辆在保

证符合规定的技术条件和按要求进行维护、修理、综合性能检测方

面所做的技术性管理。

第三条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应当坚持分类管理、预防为主、

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的原则。

第四条道路运输经营者是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的责任主体,

负责对道路运输车辆实行择优选配、正确使用、周期维护、视情修

理、定期检测和适时更新,保证投入道路运输经营的车辆符合技术

要求。

第五条鼓励道路运输经营者使用安全、节能、环保型车辆,促

进标准化车型推广运用,加强科技应用,不断提高车辆的管理水平

和技术水平。

第六条交通运输部主管全国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的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

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监督。

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具体实施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监

督工作。

第二章车辆基本技术条件

第七条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车辆应当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一)车辆的外廓尺寸、轴荷和最大允许总质量应当符合《道路

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l589)的要求;

(二)车辆的技术性能应当符合《道路运输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

检验方法》(gbl8565)的要求;

(三)车型的燃料消耗量限值应当符合《营运客车燃料消耗量限

值及测量方法》(jt711).《营运货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

(jt719)的要求。

(四)车辆技术等级应当达到二级以上。危货运输车、国际道路

运输车辆、从事高速公路客运以及营运线路长度在800公里以上的

客车,技术等级应当达到一级。技术等级评定方法应当符合国家有

关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的要求;

(五)从事高速公路客运、包车客运、国际道路旅客运输,以及

营运线路长度在800公里以上客车的类型等级应当达到中级以上。

其类型划分和等级评定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

评定的要求;

(六)危货运输车应当符合《汽车运输危险货物规则》(jt617)的

要求。

第八条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加强从事道路运输经营车辆的管

理,对不符合本规定的车辆不得配发道路运输证。

在对挂车配发道路运输证和年度审验时,应当查验挂车是否具

有有效行驶证件。

第九条禁止使用报废、擅自改装、拼装、检测不合格以及其他

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车辆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

第三章技术管理的一般要求

第十条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

认真履行车辆技术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车辆

技术管理。

第十一条鼓励道路运输经营者设置相应的部门负责车辆技术管

理工作,并根据车辆数量和经营类别配备车辆技术管理人员,对车

辆实施有效的技术管理。

第十二条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加强车辆维护、使用、安全和节

能等方面的业务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确保车辆

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

第十三条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根据有关道路运输企业车辆技术

管理标准,结合车辆技术状况和运行条件,正确使用车辆。

鼓励道路运输经营者依据相关标准要求,制定车辆使用技术管

理规范,科学设置车辆经济、技术定额指标并定期考核,提升车辆

技术管理水平。

第十四条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建立车辆技术档案制度,实行一

车一档。档案内容应当主要包括:车辆基本信息,车辆技术等级评定、

客车类型等级评定或者年度类型等级评定复核、车辆维护和修理(含

《机动车维修竣工出厂合格证》)、车辆主要零部件更换、车辆变更、

行驶里程、对车辆造成损伤的‘交通事故等记录。档案内容应当准确、

详实。

车辆所有权转移、转籍时,车辆技术档案应当随车移交。道路

运输经营者应当运用信息化技术做好道路运输车辆技术档案管理工

作。

第四章车辆维护与修理

第十五条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建立车辆维护制度。车辆维护分

为日常维护、一级维护和二级维护。日常维护由驾驶员实施,一级

维护和二级维护由道路运输经营者组织实施,并做好记录。

第十六条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和车辆维修手

册、使用说明书等,结合车辆类别、车辆运行状况、行驶里程、道

路条件、使用年限等因素,自行确定车辆维护周期,确保车辆正常

维护。

车辆维护作业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关于汽车维护的技术规范要求

确定。道路运输经营者可以对自有车辆进行二级维护作业,保证投

入运营的车辆符合技术管理要求,无需进行二级维护竣工质量检测。

道路运输经营者不具备二级维护作业能力的,可以委托二类以

上机动车维修经营者进行二级维护作业。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完成二

级维护作业后,应当向委托方出具二级维护出厂合格证。

第十七条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遵循视情修理的原则,根据实际

情况对车辆进行及时修理。

第十八条道路运输经营者用于运输剧毒化学品、爆炸品的专用

车辆及罐式专用车辆(含罐式挂车),应当到具备道路危险货物运输

车辆维修资质的企业进行维修。

前款规定专用车辆的牵引车和其他运输危险货物的车辆由道路

运输经营者消除危险货物的危害后,可以到具备一般车辆维修资质

的企业进行维修。

第五章车辆检测管理

第十九条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定期到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机构,

对道路运输车辆进行综合性能检测。

第二十条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自道路运输车辆首次取得《道路

运输证》当月起,按照下列周期和频次,委托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机

构进行综合性能检测和技术等级评定:

(一)客车、危货运输车自首次经国家机动车辆注册登记主管部

门登记注册不满60个月的,每12个月进行1次检测和评定;超过

60个月的,每6个月进行1次检测和评定。

(二)其它运输车辆自首次经国家机动车辆注册登记主管部门登

记注册的,每12个月进行1次检测和评定。

第二十一条客车、危货运输车的综合性能检测应当委托车籍所

在地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机构进行。

货车的综合性能检测可以委托运输驻在地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机

构进行。

第二十二条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选择通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

计量认证、取得计量认证证书并符合《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能力的

通用要求》(gbl7993)等国家相关标准的检测机构进行车辆的综合性

能检测。

第二十三条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机构对新进入道路运输市场车辆

应当按照《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达标车型表》进行比对。对达

标的新车和在用车辆,应当按照《道路运输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

验方法》(gbl8565)、《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要求》

(jt/tl98)实施检测和评定,出具全国统一式样的道路运输车辆综合

性能检测报告,评定车辆技术等级,并在报告单上标注。车籍所在

地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将车辆技术等级在《道路运输证》

上标明。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机构应当确保检测和评定结果客观、公正、

准确,对检测和评定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和受其委托承担客车类型等级评

定工作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机构,应当按照《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

等级评定》(jt/t325)进行营运客车类型等级评定或者年度类型等级

评定复核,出具统一式样的客车类型等级评定报告。

第二十五条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机构应当建立车辆检测档案,档

案内容主要包括:车辆综合性能检测报告(含车辆基本信息、车辆技

术等级)、客车类型等级评定记录。

车辆检测档案保存期不少于两年。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按照职责权限对道路运输车

辆的技术管理进行监督检查。

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对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予以配合,

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第二十七条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将车辆技术状况纳入道路运

输车辆年度审验内容,查验以下相应证明材料:

(一)车辆技术等级评定结论;

(二)客车类型等级评定证明。

第二十八条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建立车辆管理档案制度。档

案内容主要包括:车辆基本情况,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客车类型等级

评定或年度类型等级评定复核、车辆变更等记录。

第二十九条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将运输车辆的技术管理情况

纳入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和诚信管理体系。

第三十条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积极推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逐步实现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信息资源共享。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规定,道路运输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

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一)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状况未达到《道路运输车辆综合性能要

求和检验方法》(gbl8565)的;

(二)使用报废、擅自改装、拼装、检测不合格以及其他不符合

国家规定的车辆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的;

(三)未按照规定的周期和频次进行车辆综合性能检测和技术等

级评定的;

(四)未建立道路运输车辆技术档案或者档案不符合规定的;

(五)未做好车辆维护记录的。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规定,道路运输车辆综合性能检测机构有下

列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不予采信其检测报告,

并抄报同级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处理。

(一)不按技术规范对道路运输车辆进行检测的;

(二)未经检测出具道路运输车辆检测结果的;

(三)不如实出具检测结果的。

第三十三条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在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

了职权、玩忽职守、徇私和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

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技术管理制度篇2

为了加强集团公司设备的统一管理,使设备合理配置,充分发

挥其使用效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强对各类机具设备、

生活保障设备的台账集中管理,保证设备准确及时入账,正确计提

折旧,合理使用,促进设备的更新和技术改造。确保做到对现有的

固定资产设备有帐可查,账物相符,掌握机具设备的分布动向,防

止因多头管理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特制定本规定。

一、营运安全部负责对所有设备的更新、选型、购置、安装、

验收、使用、调拨、报废等方面的全过程监控管理。

二、各子公司使用管理的各类设备必须建立设备台账,台账的

产品名称、型号、数量等必须与营运安全部的设备台账相符。

三、根据集团公司财务管理规定,凡新增(更新)单个价值在

20—元(含20_元)以上的机具设备均应列入固定麦产管理范畴。

各公司因生产、生活、办公需要增加设备应书面形式报告,由营运

安全部对设备型号、规格、生产厂家、价格、质量、售后服务等方

面进行考察、并将考察分析的可行性报告上报集团公司领导,批准

后才能组织购买。大宗物资(主要是发动机总成或批量购进的关键

配件和油品)购置,由营运安全部提供型号、规格、数量、厂家等,

经主管领导批准后,交由财务部负责采购。

四、对于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其单个价值在20_元以上(不

含20_元)的机具设备的实物管理,统一纳入营运安全部管理系统。

其采购、审批按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相关规定执行,其实物管理卡由

购入单位填好交营运安全部、财务部各一份备查。

五、各子公司对列入固定资产的机具设备购置后,及时列入实

物管理台账,并报营运安全部备案。

六、外购设备到货后。由集团营运安全部、使用单位的有关人

员,按标准进行联合验收,并及时办理安装使用交接手续。

七、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实行谁使用谁维修的原则,必须落实

各级管理人员和工作职责。营运安全部督促检查使用单位管好本单

位使用的设备,使用单位做到:工具和附件不丢失、不损坏、放置

整齐;遵守操作规程和维护规程,掌握技术性能和操作方法,爱护、

用好分管的机、电设备,做到会检查维护。并根据设备运行情况安

排检修和维护(要建维修卡),及时排除故障隐患,防止事故的发

生。

八、各子公司管理使用的各类机具设备,根据需要调拨调整后,

要将设备管理卡一并移交。办好移交手续后要及时通知营运安全部,

不得擅自调换转移机、电等各类设备。因管理不善造成丢失的,对

责任单位进行处罚。

九、设备非正常损坏要追究使用单位的责任,并按财务规定予

以处罚责任人,如发现设备损坏,使用单位要及时书面报告营运安

全部,由营运安全部组织人员对其进行鉴定。如无法修复或无修复

价值的,经报集团公司批准后,方能办理报废手续。

十、车辆、设备的使用年限按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规定执行。

十一、设备购置的程序:首先由使用各子公司提出购置申请,

经各子公司总经理签署意见,报营运安全部审查购置的可行性,如

果确属生产所需,营运安全部报集团公司领导审批。

技术管理制度篇3

1.在组织、管理施工及进行施工调度的同时,必须把施工安全放

在首位,负责做好安全施工、文明施工工作。

2.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同时,组织编制安全施工、

文明施工措施,并在施工中组织贯彻落实。

3.负责现场文明施工的规划、管理及验评工作。

4.在施工调度会上,检查、汇报和安排安全施工、文明施工工作。

5.参加有关安全技术措施计划项目的审查。负责进行安全技术

及安全设施的研制开发工作。

6.参加有关安全施工方面的标准、规范、规程的制订和审查。

7.在推广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时,应组织制

订安全操作规程,并负责组织培训。

8.参加安全施工大检查,参加重伤、死亡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9.对公司自身基建中的新建、扩建、改建、挖潜及革新项目,必

须按国家有关劳动保护、工业卫生标准的规定,做到劳动安全卫生设

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

技术管理制度篇4

1.技术文件分为“受控”个“非受控”文件两大类。“受控”

文件指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关文件。

2.文件的更改须填写《文件更改申请单》由负责人签字后方可

更改并标识,文件更改幅度较大时,予以换版。换版文件下发后,

必须将原文件由行政部收回,以保证使用有效版本。

3.文件领用者,因文件丢失或者损坏需要领用新文件时,到行

政部填写《文件处理单》,经常务副总审核、批准后方可领用。

4.文件管理者、文件持有者要派专人管理文件,并保持文字清

晰,外来借阅者需填写《文件借阅登记表》,经常务总经理批准后

方可借阅。

5.作废文件销毁时,由该部门填写《文件处理单》,由总经理

审核、批准后统一销毁。需要留用的加盖“作废留用章”后方可保

留。

6.质量记录的格式和内容由使用部门设计,行政管理部门审查

批准,统一编号控制。质量记录表需要更改时,仍由原审批部门审

批。

7.质量记录填写:要求个部门质量记录填写人员在填写时要及

时、完整、自己清楚、数据准确、使用中性笔或者圆珠笔笔填写。

质量记录原则上不准更改,如有失误或者计算错误时,在改动处划

改并签名。

8.质量记录的借阅:外来人员借阅质量记录经常务副总批准后

办理借阅手续借阅,公司人员经行政部部长批准后,办理借阅手续。

9.质量记录的管理和保存:质量记录由本部门制定专人负责保

管,注意防潮、防腐、防盗、防火、防蛀、保存期按《质量记录清

单》的要求实施。

10.各类质量记录由各部门指定专人手机、整理分类并装订,行

政部负责归档并规定期限保存。

1L质量记录销毁:对于超过保存期的质量记录,由行政部和使

用部门负责签字,包常务副总审核批准后,进行销毁并填写《质量

记录销毁清单》,需要保留的记录加盖“作废保留”章后由行政部

统一保存。

12.行政部对质量记录的填写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留有记录,

填写《监督检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技术管理制度篇5

一、编制目的

为了使代维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满足公司铁塔维护业务实施

和发展的需要,分公司对维护员工应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培训,

以达到公司与员工共同发展的目的,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二、培训目标

提升维护人员的维护作业技术水平,确保甲方维护质量达到维

护规程标准。

建立公司维护技术人员梯队培训机制,为公司维护业务发展提

供有力的维护技术人才保障。

提高维护人员技术水平,提升维护管理效率,降低维护成本。

三、培训制度

1.根据上级规定的培训制度和年度培训计划要求,结合实际,

制定本分公司的培训计划,由各项目部负责人负责安排各自管辖范

围内培训计划的落实,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技术培训。

2.根据维护站的培训计划,做好铁塔维护人员的培训工作,定

期进行技术问答,每月至少一次。每半年进行一次考试,总结学习

效果。

3.参加特种作业的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培训,经过上岗考试和审

批手续,方可担任正式值班工作。新入职的维护人员必须进行为期

一周的安全教育培训、铁塔维护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学

习期间应进行定期测验,以检查学习效果,并分阶段进行全面考试,

检验学习成绩。

4.对于首次使用的设备,或首次涉及的维护作业内容,必须进

行培训。

四、培训内容(包括知识培训、技能培训)

1.技术知识培训

不断实施员工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知识的培训,使其具备完成

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迎接挑战所需的新知识。

2.技能培训

不断实施在岗员工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

其在充分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能自由地应用、发挥、提高。

五、培训形式

培训形式分为公司内部培训、外派培训、员工自我培训及外委

培训。

1.应制定新进人员培训计划,并应有针对性地对新进人员进行

为期一个月的通信理论知识学习和维护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并组织

考试。

2.公司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原则。岗位技能培训(包括现

场培训)

岗位培训:

1.岗位(技能)培训是职工教育工作的重点,要按照“学用结

合,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大力加强岗位(技能)培训,

在编制年度培训计划中,都要把岗位(技能)培训列为主要内容,

加以落实。

2.各类员工都要按照公司的规定和要求,参加岗位(技能)培

训,学完规定的课程,经考试考核合格。

3.要坚持持证上岗制度,要坚持把是否经过岗位培训取得相应

资格,作为各类人员上岗和岗位提升的必要条件。

4.坚持实行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育才用人一体化

制度,制定有效的引导和鼓励措施,提高员工立足本职学习业务技

术(技能)的积极性。

5.岗位培训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际技能培养,有针对性地开

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应急性、适用性培训。按照不同的岗位规范要

求,制定切实的年度培训计划,报公司审批后,组织实施。

6.要建立健全员工岗位培训和考绩档案,认真考核、记录岗位

培训情况,并纳入目标管理和考核项目之一。

现场培训:

1.立足本员工岗位学技术、学业务,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搞好

现场培训,是职工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的主要

途径。

2.各项目部、各维护班组,每月安排技术业务学习1天(安全

活动日除外)参加人员应达到90%以上,并认真做好现场培训、学

习记录,各项目部及班组应在每季度前5日,安排好技术业务学习

计划,并报公司交付管理部和人力资源部备案。

转岗培训

根据工作需要,公司原有从业人员调换工作岗位时,按新岗位

要求,对其实施的岗位技能培训。转岗培训可视为新员工培训和岗

位技能培训的结合。

外派培训

通过外派培训,使公司人员学习外界先进技术、专业技术技能。

外派培训是指培训地点在公司以外的培训,包括省内外短期培训、

资格证书培训等。

员工自我培训

公司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

能力的培训。

外委培训

经公司同意安排到各项目部或各站的培训、学习、参观,各项

目部或各站不得拒绝,并应按培训、学习内容要求和计划,组织实

施完成。

六、培训资料管理

各项培训工作均应及时填写好专用培训记录。培训记录和考试

成绩,均应存入个人培训档案。

七、培训工作职责

1.分公司的职责:

制定分公司培训工作规划,编制培训计划,总结培训工作。制

定分公司培训管理制度,检查和考核下属各项目部(维护站)培训

工作。

组织进行职工技术鉴定和岗位技术资格取证培训和考试工作。

组织员工进行上岗前的技术培训和考核。

2.项目部负责人的职责:

负责按分公司制度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完成培训任务组织编制

本项目的技术培训内容和实施计划。组织本层级的技术培训考核。

负责确定本站培训规模、范围和学员,推荐培训负责人。提出

由本站负责的培训计划和应急培训申请。

执行公司年度培训计划,督促本站各班培训计划的落实,培训

结果报主管部门。

定期召开培训工作会议,交流经验,布置工作,提高培训工作

水平。

八、技术培训考核

分公司综合部负责安排管辖范围内维护员工的培训任务,培训

后应将培

训记录备案,逐级进行定时及不定时检查,检查结果将纳入月

或年考核范围内,作为“员工合格率”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

1)无年度培训计划、总结,在年度总考核成绩上扣2分;

2)不落实公司、分公司委派的培训任务或不积极参加公司组织

的培训活动,每次扣2分。

3)无新进人员培训计划或计划内容不符要求,每处扣1分。

4)新进人员学习一年未达到合格维护员岗位水平,扣1分。

5)检查每年维护规程考试成绩,全站人员平均考试成绩低于

85分,每次扣2分,考试不及格,每人次扣1分。

技术管理制度篇6

第一节技术管理责任制度

一、技术管理机构责任制

(1)按各级技术人员的职责范围,分工负责,做好经常性的技

术业务工作。

(2)组织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政策和上级办法的技术标准、

规定、规程、和各项技术管理制度。

(3)负责收集和提供技术情报、技术资料、技术建议和技术措

施等。

(4)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总结和推

广先进经验。

(5)进行科学研究,开发新技术,负责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的

推广应用。

(6)进行有关技术咨询。

二、项目经理技术责任制

为了确保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杜绝技术问题和质量事故的发

生,保证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项目经理应抓好以下技术工作:

(1)贯彻各级技术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组织和职责分工。

(2)组织审查图纸,掌握工程特点与关键部位,以便全面考虑

施工部署与施工方案。还应着重找出在施工操作、特殊材料、设备

能力及物质条件供应等方面有实际困难之处,并及早与建设单位或

设计单位研究解决。

(3)决定本工程项目拟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

料和新设备。

(4)主持技术交流,组织全体技术管理人员,对施工图和施工

组织设计,重要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

(5)进行人才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和技术管理水平。

一方面为提高业务能力组织专题或技术讲座;另一方面应结合生产

需要,组织学习规范规程、技术措施、施工组织设计以及与工程有

关的新技术等。

(6)经常深入现场,检查重点项目和关键部位。检查施工操作、

原料使用、检验报告、工序搭接、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情

况。对出现的问题、难点、薄弱环节,要及时交给有关部门和人员

研究处理。

三、各级技术人员技术责任制

1、总工程师的责任制

总工程师是施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对重大技术问题的技术疑

难问题,有权做出决策。其主要职责是:

(1)全面负责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

(2)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政策、技术标准、技术规程、验收规

范和技术管理制度等。

(3)组织编制技术措施纲要及技术工作总结。

(4)领导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审定重大的技术革新、技术改造

和合理化建议。

(5)组织编制和实施科技发展规划、技术革新计划和技术措施

计划。

(6)参加重点和大型工程三结合设计方案的讨论,组织编制、

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和重大施工方案,组织技术交底和参加竣工验收。

(7)主持技术会议,审定签发技术规定、技术文件,处理重大

施工技术问题。

(8)领导技术培训工作,审批技术培训计划。

(9)参加引进项目的考察和谈判。

2、专业工程师的责任制

(1)主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审批单位工程的施工

方案。

(2)主持图纸会审和工程的技术交底。

(3)组织技术人员学习和贯彻执行各项技术政策、技术规程、

规范、标准和各项技术管理制度。

(4)组织制订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技术措施,主要工程的质

量检查,处理施工质量和施工技术问题。

(5)负责技术总结,汇总竣工资料和原始技术凭证。

(6)编制专业的技术革新计划,负责专业的科技情报、技术革

新、技术改造及提供合理化建议,对专业的科技成果组织鉴定。

3、单位工程技术负责人的责任制

(1)全面负责施工现场技术工作的技术管理工作。

(2)负责单位工程图纸审查及技术交流。

(3)参加编制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并贯彻执行。

(4)负责贯彻执行各项专业技术标准,严格执行验收规范和质

量鉴定标准。

(5)负责技术复核工作,如对轴线、标高及坐标等的复核。

(6)负责单位工程的材料检验工作。

(7)负责整理技术档案原始资料及施工技术总结,绘制竣工图。

(8)参加质量检查和竣工验收工作。

第二节施工技术管理基本制度

一、图纸会审制度

为了熟悉和掌握图纸的内容和要求。解决各工种之间的矛盾和

协作、发现并更正图纸中的差错和遗漏、提出不便于施工的设计内

容及进行洽商和更正,特制定本制度。

(1)由总工程师组织图纸会审。

(2)会审前有关人员要认真熟悉和学习施工图,有关专业要进

行翻样。结合施工能力和设备、装备情况找出图纸问题,对现场有

关的情况要进行调查研究。

(3)图纸审查的步啜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学习阶段。学习图纸主要是摸清建设规模和工艺流程、结构

形式和构造特点、主要材料和特殊材料、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以

及坐标和标高等。

②初审阶段。掌握工程的基本情况以后,分工种详细核对各工

种的详图,检查有无错、碰、漏等问题,并对有关影响建筑物安全、

使用、经济等问题,提出初步修改意见。

③会审阶段。指各专业间对施工图的审查。在初审的基础上,

各专业间核对图纸是否相符,有无矛盾,消除差错。对图纸中有关

影响建筑物安全、使用、经济等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应研究

设计中提出的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实现的可能性和应采取的必

要措施。

(4)图纸会审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①设计是否符合国家有关现行政策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②工程的机构是否符合安全、消防、可靠性、经济合理的原则,

有哪些合理的改进意见。

③本单位的技术特长和机械装备能力,施工现场条件是否满足

安全施工要求。

④图纸各部位尺寸、标高是否统一,图纸说明是否一致,设计

的深度是否满足施工要求。

⑤工程的建筑、结构、设备安装、管线工程等各专业图纸之间

是否有矛盾,钢筋细部节点与水电和其他的预埋节点是否符合施工

要求。

⑥各种管道的走向是否合格,是否与地上(下)建筑物、构筑

物相交叉。

⑦大型构件和设备吊装是否满足施工的要求。

(5)会审记录是施工文件的组成部门,与施工图具有同等效力,

要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签字,并及时上报公司的技术

部门和经营部门。

技术管理制度篇7

一、安全管理权力

1、有权拒绝任何人违章指挥、制止违章作业。

2、有权进入采掘作业场所进行安全、技术检查。当作业现场

(点)出现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技术管理规定时,有权责令立

即停止作业进行整改。

3、有权拒绝使用未经安全检测的支护材料,确保员工劳动安全。

4、有权督促采掘区队长认真执行《规程》、技术规范、技术和

安全技术措施,当发现未认真执行时,有权向矿长建议任免,并负责地

要求限期整治达标。

5、有权要求煤矿进行技术改造,技术更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

工艺、新产品。

二、安全管理职责

1、在科长领导下,在采矿工程师指导下,对采掘技术管理工作负

直接责任。

2、认真编制矿井开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中应认真执行

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令、条例、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

行业标准。

3、认真负责地编制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杜绝

人为技术事故发生。由于编制不及时,布局不合理、规程措施不适用,

出现无措施开工工程等而造成事故,负重要责任。

4、抓好现场管理,认真检查各作业点安全状况(支护设备运行、

通风,瓦斯管理等),杜绝空顶作业,超控顶距作业和使用失效材料,发

现隐患及时责令处理,坚持“三不生产”和“三不走”的原则。由于

工作检查不细,隐患落实整改不力、不及时而离开现场后再现事故,

负重要责任。

5、抓好技术指导质量标准化工作,严格检查考核、考评,并限令

达标。由于管理不严,考核不实,弄虚作假而发生事故的隐患,负重要

责任。

6、准确掌握矿井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了解清楚周边邻矿开采

状况,及时填绘十一种图纸资料,编制预防事故处理计划措施,由于情

况不清,无预防措施而发生大的事故,负重要责任。

7、参加矿安全大检查和专业性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及时下发整

改,并责令限期完成,追踪复查。

8、参与矿重点工程审查、施工监督,竣工验收。

9、抓好员工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10、发生事故后及时赶赴现场调查取证及绘制专项现场图,参与

事故的调查处理,制定完善落实补救措施。

11、工作面回撤,采区闭采,必须现场指导。

技术管理制度篇8

1、制度内容及适用范围

本制度主要内容为:

1、图纸自审制度;

2、图纸会审制度;

3、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编制与管理;

4、施工作业指导书的编制与管理;

5、技术交底制度;

6、技术核定制度;

7、单位工程施工记录制度;

8、技术复核制度;

9、隐蔽工程验收制度;

10、科技开发和推广应用管理制度;

11、施工技术总结;

12、技术标准管理制度;

13、工程技术档案制度。

本制度适用各项目工程的技术管理。

2、图纸自审制度

2.1图纸自审由项目经理部主任工程师负责组织。

2.2接到图纸后,项目经理部主任工程师应及时安排或组织技

术部门有关人员及有经验的老工人进行自审,并提出各专业自审记

录。

2.3及时召集有关人员,组织内部会审,针对各专业自审发现

的问题及建议进行讨论,弄清设计意图和工程的特点及要求。

2.4图纸自审的主要内容:

2.4.1各专业施工图的张数、编号、与图纸目录是否相符。

2.4.2施工图纸、施工图说明、设计总说明是否齐全,规定是

否明确,三者有无矛盾。

2.4.3平面图所标注坐标、绝对标高与总图是否相符。

2.4.4图面上的尺寸、标高、预留孔及预埋件的位置以及构件

平、立面配筋与剖面有无错误。

2.4.5建筑施工图与结构施工图,结构施工图与设备基础、水、

电、暖、卫、通等专业施工图的轴线、位置(坐标)、标高及交叉

点是否矛盾。平面图、大样图之间有无矛盾。

2.4.6图纸上构配件的编号、规格型号及数量与构配件一览表

是否相符。

2.5图纸经自审后,应将发现的问题以及有关建议,做好记录,

待图纸会审时提交讨论解决。

3、图纸会审制度

3.1图纸会审目的

了解设计意图,明确质量要求,将图纸上存在的问题和错误,

专业之间的矛盾等,尽最大可能解决在工程开工之前。

3.2会审参加人员

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内业技术人员、

质检员及其它相关人员。

3.3会审时间

一般应在工程项目开工前进行,特殊情况也可边开工边组织会

审(如图纸不能及时供应时)。

3.4会审组织

一般由建设单位组织,项目部应根据施工进度要求,督促业主

尽快组织会审。

3.5会审内容

3.5.1审查施工图设计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和有

关规定。

3.5.2审查施工图的基础工程设计与地基处理有无问题,是否

符合现场实际地质情况。

3.5.3审查建设项目坐标、标高与总平面图中标注是否一致,

与相关建设项目之间的几何尺寸关系以及轴线关系和方向等有无矛

盾和差错。

3.5.4审查图纸及说明是否齐全和清楚明确,核对建筑、结构、

上下水、暖卫、通风、电气、设备安装等图纸是否相符,相互间的

关系尺寸、标高是否一致。

3.5.5审查建筑平、立、剖面图之间关系是否矛盾或标注是否

遗漏,建筑图本身平面尺寸是否有差错,各种标高是否符合要求,

与结构图的平面尺寸及标高是否一致。

3.5.6审查建设项目与地下构筑物、管线等之间有无矛盾。

3.5.7审查结构图本身是否有差错及矛盾,结构图中是否有钢

筋明细表,若无钢筋明细表,钢筋硅关于钢筋构造方面的要求在图

中是否说明清楚,如钢筋锚固长度与抗震要求长度等。

3.5.8审查施工图中有哪些施工特别困难的部位,采用哪些特

殊材料、构件与配件,货源如何组织。

3.5.9对设计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

备的可能性和应采用的必要措施进行商讨。

3.5.10设计中的新技术、新结构限于施工条件和施工机械设备

能力以及安全施工等因素,要求设计单位予以改变部分设计的,审

查时必须提出,共同研讨,求得圆满的解决方案。

3.6会审程序

3.6.1会审由建设单位召集进行。并由建设单位分别通知设计、

监理、分包协作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分包的由施工单位通知)参加。

3.6.2会审分“专业会审”和“综合会审”,解决专业自身和

专业与专业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及施工配合问题。无论“专业”或

“综合”会审,在会审之前,应先由设计单位交底,交待设计意图、

重要及关键部位,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

备等的作法、要求、达到的质量标准,而后再由各单位提出问题。

3.6.3会审时,由项目内业技术人员提出自审时的统一意见]并

作记录。会审后整理好图纸会审记录,由各参加会审单位盖章后生

效。

3.6.4根据实际情况,图纸也可分阶段会审,如地下室工程、

主体工程、装修工程、水电暖等:当图纸问题较多较大时,施工中

间可重新会审,以解决施工中发现的设计问题。

3.7会审记录内容

3.7.1工程项目名称(分阶段会审时要标明分项工程阶段)。

3.7.2参加会审的单位(要全称)及其人员名字(禁止用职称

代替)。

3.7.3会审地点(地点要具体),会审时间(年、月、日)。

3.7.4会审记录内容:

1)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对设计图纸提出的存在矛盾、问题、由

设计予以答复修改的。(要注明图别、图号,必要时要附图说明)

2)施工单位为便于施工,施工安全或建筑材料等问题要求设计

单位修改部分设计的会商结果与解决方法。(要注明图别、图号,

必要时附图说明)

3)会审中尚未得到解决或需要进一步商讨的问题。

4)列出参加会审单位名称,并盖章后生效。

3.8会审记录的发送

3.8.1盖章生效的图纸会审记录由业内技术人员移交给项目资

料员,由资料员发送。

3.8.2会审记录发送单位

1)建设单位(业主)

2)设计单位

3)监理单位

4)项目部:技术、质安、经营预算、工程等部门。专业技术人

员、有关队(班组)、预算员,资料员自存三份作交工资料用。

4、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编制与管理

4.1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

本施工组织设计是单位工程具体指导施工的文件,也是工程编

制月、周作业计划的基础,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作业设计的依据。

4.2编制原则

4.2.1严格遵守国家现行和合同规定的工程竣工及交付使用期

限。

4.2.2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技术政策、技术标准、施工及验收规

范、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操作规程,采用施工技术的先进性、

针对性、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相结合,体现技术先进、组织严密、

管理科学和经济合理,同时内容简要、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图文

并茂和醒目易懂。

4.2.3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做好技术、物资资源、劳动力、施

工机械设备和施工现场的施工准备工作。

4.2.4必须采用网络计划技术、计划协调技术和系统分析方法

安排施工进度。积极开发计算机的推广和应用。合理安排季节性施

工的工程项目,保证施工活动的连续性和均衡性。

4.2.5结合现场及项目部实际情况,开展方案对比,选择拟定

合理的施工方案,确定施工顺序、施工流向、施工方法,劳动组织,

技术组织措施等。

4.2.6尽量减少临时设施,采用动态管理等方法,合理储存物

资,减少物资运输量,科学地不止施工平面图,减少施工用地,做

到文明施工。

4.2.7执行《计量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加强计量器具、数

据管理,使用法定的计量符号、单位。

4.3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部门和责任

4.3.1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由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组织项

目部内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公司的技术部门参加编制,生

产、设备、材料、预算等部门需要提供有关资料时,必须密切配合。

4.3.2由项目内业技术员或技术负责人自行确定施工组织设计

的编制目录,经项目技术负责人审定后,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参加

编制人员进行分工,规定完成时间。

4.3.3各编制人员完成各自的编写任务后,由内业技术人员汇

总初稿,交项目技术负责人。

4.3.4项目技术负责人接到初稿后,组织编制人员、项目经理

及有关人员对初稿进行讨论,提出修改建议和需要增加的内容等。

4.3.5公司技术部门对初稿进行修改后定稿。

4.4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和报批

4.4.1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应以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建筑工

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大纲》(试行)中规定格式、顺序、内容及要

求来组织编写。

4.4.2一般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由项目技术负责人

进行审核,公司总工程师批准,并报局科技处备案。

4.4.3大型或特殊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应由公司总工程师进行

审核,报局总工程师批准。

4.4.4特大或群体项目施工组织总设计由局科技处审核,报局

总工程师批准。

4.5施工组织设计的修改变更

由于施工条件发生变化,施工方案、施工方法有重大变更,实

施单位要及时对施工组织设计进修改、补充,并经原审批单位批准

后执行。

技术管理制度篇9

为了加强新时期科技档案的保密工作,确保档案在保管、利用、

复制、销毁过程中的保密工作,特规定如下:

1、档案员要认真学习和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保密制度规定,

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2、案卷在保管、借阅、利用过程中做到层层负责,有条不紊,

熟练无误,不失密,不泄密。

3、经常检查档案库房内不安全因素,发现问题及时堵塞漏洞,

采取补救措施。

4、档案员每天上下班,都要检查库房内的门、窗、箱、柜的安

全情况。

5、档案库房除档案员、档案负责人外,任何人不准进入。档案

员出差或休假时,由档案室负责人派专人代管,工作调动时,要将

全部档案交接清楚,记录备案。

6、严格执行借阅档案的审批手续,凡借阅档案者,必须履行登

记、签收注销手续,对借阅案卷不许翻阅无关材料,不许拆卷、抽

页、涂改、折叠、转借,并近期返还,如需抄写时须经档案员同意,

如必须带出复制、拍照或查阅机密档案时,需经有领导批准,外单

位借阅时,需持介绍信,经档案室负责人批准,才能查阅。

7、借出的文件、材料、资料等要定期收回,不准长期存放在外,

每季末清点一次。

8、过期的档案销毁时,要登记销毁清册,经领导审批后,指定

专人监销。

9、档案工作人员与私人谈话和通信时不准涉及档案机密材料,

不准随身携带档案。

技术管理制度篇1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确保安全优质供水,严把各工序质量关,及时整改出

错环节,严格按照工艺技术要求,保证出厂水水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絮凝沉淀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二条严格控制运行水位,防止池面水位淹没指型槽,甚至产

生溢流。

第三条定期进行排泥工作,排泥周期根据原水浊度和排泥水浊

度确定。

第四条沉淀池的出水应设置质量控制点,浊度指标一般控制在

2ntu以下。

第五条沉淀池的停止和启用操作应尽可能减少滤前水的浊度波

动。

第六条合理确定排泥区间和排泥时间,既要排清积泥,又要防

止排清水。

第七条藻类繁殖旺盛时期,可采取前加氯或其他有效除藻措施,

提高混凝效果。

第八条定期清洗滤前水浊度仪,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第三章机械搅拌澄清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九条机械搅拌澄清池宜连续运行。

第十条机械搅拌澄清池初始运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运行水量为正常水量的50%〜70%;

2、投药量应为正常运行投药量的1-2倍;

3、原水浊度偏低时,在投药的同时可投加石灰或粘土;或在空

池进水前通过排泥管把相邻运行的澄清池内的泥浆区入空池内,然

后再进原水;

4、第二反应室沉降比达10%以上和澄清池出水基本达标后,

方可减少加药量,增加水量。

5、增加水量应间歇进行,间隔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次增加

水量应为正常水量的10215%,直至达到设计能力。

6、搅拌强度和回流提升量应逐步增加到正常值。

第十一条短时间停用后重新投运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短时间停运期间,搅拌叶轮应继续低速运行,防止泥渣下沉。

2、重新投运期间,搅拌叶轮应继续低速运行,防止打碎矶花。

3、恢复运行量不应大于正常水量的70沆

4、恢复运行时,宜用较大的搅拌速度以加大泥渣回流量,以增

加第二反应室的泥浆浓度。

5、恢复运行时应适当增加加药量。

6、当第二反应室内泥浆沉降比达到10%以上后,可调节水量至

正常值,并减少加药量至正常值。

第十二条机械搅拌澄清池在正常运行期间每2小时检测第二反

应室泥浆沉降比值。当第二反应室内泥浆沉降比达到或超过20%时,

应及时排泥。沉降比值宜控制在10%〜15机

第十三条机械搅拌澄清池不宜超负荷运行。

第十四条机械搅拌澄清池出水口应设质量控制点,出水浊度指

标宜控制在2ntu以下。

第十五条藻类繁殖旺盛时期,可采取前加氯或其他有效除藻措

施,提高混凝效果。

第十六条定期清洗滤前水浊度仪,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第四章斜管沉淀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十七条必须做好排泥工作,保持排泥阀的完好、灵活,排泥

管道的畅通。排泥周期根据原水浊度和排泥水浊度确定。

第十八条启用斜管时,初始的上升流速应缓慢,清洗时应缓慢

排水。第十九条斜管表面及斜管管内沉积产生的絮体泥渣应定期进

行清洗。第二十条斜管沉淀池的出水口应设质量控制点,出水浊度

指标宜控制在2nd以下。

第五章v型滤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二十一条v型滤池采用均质石英砂滤料、砾石承托层,石英

砂有效粒径宜

为0.9T.3mm,不均匀系数宜为k80Vl.4,滤层厚度宜为L0-

1.3米,滤池滤速宜为10m/h以下。

第二十二条当滤池水头损失达到2.0-2.5m或滤后水浊度大于

0.5ntu或运行时间超过48小时时,滤池应进行反冲洗。

第二十三条反冲洗时需将水位降到排水槽顶后进行。滤池采用

气-气水-水冲洗方式进行反冲洗,同时用滤前水进行表面扫洗。气

冲强度宜为13-17l/s.m2,历时2-4分钟;气水冲时气冲强度宜为

13-17l/s.m2,水冲强度为2-3l/s.m2,历时3-4分钟,最后水冲

洗强度宜为4-61/s.m2,历时3-4分钟,滤前水表面扫洗,强度宜

为2-31/s.m2。

第二十四条运行时滤层上水深应大于1.2米。

第二十五条滤池进水浊度宜控制在小于2ntuo滤后应设置质量

控制点,滤后水浊度应小于设定目标值。

第二十六条滤池停运一周以上,恢复时必须进行有效的消毒、

反冲洗后才能重新启用。

第二十七条滤池新装滤料后,应在含氯量30mg/l以上的溶液中

浸泡24小时消毒,经检验滤后水合格后,冲洗两次以上方能投入使

用。

第二十八条滤池初用或冲洗后上水时,严禁暴露砂层。滤池应

每年做一次20%总面积的滤池滤层抽样检查,含泥量不应大于3%,

并记录归档。

第六章虹吸滤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二十九条虹吸滤池滤速宜控制在10m/h以下。滤速应保持稳

定,不宜产生较大波动。

第三十条滤池水位达到指定刻度或滤后水浊度超过0.8ntu时,

滤池进行反冲洗。

第三H^一条反冲洗强度宜控制在14-16l/s.m2;冲洗时滤料膨

胀率宜为30%-40%;冲洗结束时排水的浊度不宜超过lOntUo

第三十二条滤池运行中,滤层上水深不低于1.5米。

第三十三条滤池进水浊度宜控制在2ntu,滤池应在过滤后设置

质量控制点,滤后水浊度宜控制在0.5ntu以下。

第三十四条滤池新装滤料后,应在含氯量30mg〃以上的水中浸

泡24h消毒,并应经检验滤后水合格后,冲洗两次以上方能投入使

用。

第三十五条应每年对滤池做滤层抽样检查,沙层含泥量不应大

于1机煤层含泥量不应大于3%,并应记录归档。

第三十六条滤池停用一周以上时,应将滤池放空;恢复时,必

须进行反冲洗后才能重新启用。

第七章消毒工艺技术要求

第三十七条消毒剂选用液氯,加氯采用游离氯形式消毒,消毒

时接触时间应大于30分钟。

第三十八条当水厂供水范围较大或输配距离较远时,出厂水余

氯宜以化合氯(氯胺)为好,以维持管网中的,余氯,但出厂水氨氮

值仍应符合水质标准。

第三十九条消毒剂加注管应保证一定的入水深度,防止消毒剂

外溢造成浪费和污染环境。

第四十条加氯自动控制可根据各厂条件自行决定。

第四十一条消毒必须设置消毒效果控制点,各控制点每小时检

测一次或自动监测,余氯量要达到控制点设定值。

第四十二条液氯的气化应根据水厂实际用氯量情况选用合适、

安全的气化方式。

第四十三条利用电加热时,周围环境温度应控制在安全范围。

第四十四条采用真空式加氯机和水射器装置时,水射器的水压

应大于0.25mpao

第四十五条加氯的所有设备、管道必须用防氯气腐蚀的材料。

第四十六条加氯设备(包括加氯系统和仪器仪表等)应按该设

备的操作手册(规程)进行操作、维护。

第八章清水库工艺技术要求

第四十七条清水池应安装液位仪,宜采用在线式液位仪连续检

测。第四十八条严禁超上限或下限水位运行。

第四十九条检测孔、通气孔和人孔应有防护措施,以防水质污

染。第五十条清水池应定期排空清洗,清洗完毕经消毒合格后,方

能蓄水。清洗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

第五十一条清水池的排空、溢流等管道严禁直接与下水道连通。

第五十二条保证清水池四周的排水畅通,防止污水倒流和渗漏

至池中。第五十三条清水池顶不得堆放污染水质的物品和杂物。

第五十四条清水池顶种植植物时,应监测池顶的防水性能。

第九章投药工艺技术要求

第五十五条净水药剂采用聚合氯化铝,所用药剂必须经检验、

检测合格方可使用。

第五十六条投加量一般应以当日原水进行的混凝搅拌试验推荐

值为参考数据进行投加,并依据其混凝效果进一步调整,确定合理

的加注率。

第五十七条投加净水药剂的浓度,可根据生产工艺、药剂种类

和计量装置的需要进行配置,计量投加。

第五十八条所投药剂在原水中应快速、均匀混合。

第五十九条净水药剂的投加点,应根据不同药剂的特点和对混

合强度的要求及其在制水工艺中的作用,选择适宜的投加点。

第六十条投加量应科学合理,以确保沉淀水浊度小于2ntu为基

础,也不宜过量投加,防止沉淀池出水区泛矶花。

第六十一条投加曲线应根据原水水质变化而变化,投加量根据

原水水量和浊度变化即时调整。

第六十二条当原水含有较多有机物或其它酚类物质时,应增加

投加量。

技术管理制度篇11

1、采掘技术员在矿长、矿技术负责人领导下,负责煤矿井下采

掘安全生产工作。

2、采掘技术员每月要提出作业计划,并根据计划编制作业地点

的作业规程和安全措施,经矿部会审后,组织贯彻落实。

3、采掘技术员对井下作业地点可能发生的灾害要提出预防措施,

在实施时,要检查措施执行情况,当情况发生变化时,对措施进一步修

改、补充、完善。

4、采掘技术员负责对作业地点要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新设备、

新材料,同时要将推行情况及时作出小结和评价。

5、采掘技术员每月要将采掘进展,及时填绘采掘平面图、井上

下对照图等。

6、采掘技术员要按矿部安排,每周要下井带班2-3次,参加检查,

并对井下发现的‘隐患做到及时汇报,及时采取措施。

7、采掘技术员对煤矿每月生产安全工作的问题、隐患排查,要

提出小结和报告。

8、采掘技术员要执行煤矿“三大规程”,做到遵章守纪,及时制

止“三违”作业。

9、采掘技术员要经常深入井下,深入班组,参加班前会,做到与

工人打成一片,及时掌握班组工人思想动态。

10、采掘技术员编制的作业规程和安全措施有失误,造成损失和

事故负有直接责任,对推广新技术取得创新成果和经济效益,给予嘉

技术管理制度篇12

1、信息技术设备应根据设备不同类型定橱定位有序摆放,做到

专室、专用,专人保管。

2、信息技术设备要建立总账和明细账,依照编号顺序分类登记,

做到帐、卡、物相符。设备说明书和配套附件应妥善保管,保证信

息技术设备的正常使用。

3、信息技术设备只能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不得移作它用。年级

和班级应严格实行领用制度,借用须办理借用手续。

4、严禁任何人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接收、散布、录放邪教谣言或

淫秽信息。

5、学期结束时将所有信息技术设备归还集中保管。如有丢失、

损坏,由审批和借用人员承担责任。因不熟悉设备性能或操作不当

致设备损坏,视情节轻重由管理人员负部分责任或全责。

6、设备使用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禁止带故障运行。

如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不要自行随意拆卸,应及时报告,由信

息技术人员进行处理。

7、加强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检查、维修和保养,设备使用场所和

库房要注意通风、防尘、防潮、防锈,保持设备完好率。

8、加强对设备存放处的安全防范,每天下班前必须检查防火、

防盗状况。

9、定期向校长汇报设备管理和使用情况,并根据教学需要,请

示补充必要设备。

学校安全监控系统管理制度

1、校长室负责监控工作的领导、管理、检查和考核。

2、监控室由专人负责。严禁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的物品进入

控制室;室内严禁烟火,水杯应放置在远离电器设备的地方。

3、监控人员必须负责做好安全、卫生、秩序及其它监控范围内

的工作并作好值班的记录,要定期对监控系统进行病毒检测,发现

异常情况应立即向校长室汇报。紧急情况可直接拨打110,然后报

告校长。

4、监控室制度、监控员岗位职责、值班表、报警电话要张贴上

墙。

5、严格按规定步躲和程序操作,任何人不得中断监控,更不得

删除监控资料,监控资料必须保存30天以上。刻录的监控录像光盘

交档案室注明起讫日期编号封存。监控人员不得擅自向他人提供查

看监控录像或调阅有关资料。公务查阅监控录像资料需经校长室批

准。

6、安装CK的部位,在下班前应由该岗位负责人及时开通工作

按钮,并经常检查其与公安派出所联网情况,确保紧急情况时能发

出报警信号。

7、确保监控探头范围内夜间照明灯完好,发现路灯缺失、损坏

应及时维修恢复照明,确保夜间监控录像的质量和效果。

技术管理制度篇1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技术交底工作的管理,使其更好地指导生产,

根据生产组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技术交底是一项极其严肃和重要的技术工作。它可以使

相关施工人员明确了解所承担的生产项目的特点、设计图纸、技术

要求、施工工艺、材料要求、质量标准、成品保护、安全措施、环

境保护措施、文明施工要求及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条技术交底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规范、规程、工艺标准、质量验

评标准、上级技术指导文件和企业标准制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

支持性文件。

(二)、根据工程特点及时编制,内容全面,针对性强,可操

作性高。

(三)、要注重强调易发生质量事故与安全事故的环节,及时

提出防治措施和整改措施。

第二章适用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公司承揽的所有施工项目技术交底的内容和要求。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相关管理部门、分公司(厂)、车间、项目

部。

第三章术语

第四条施工技术交底:项目施工过程中,在整个项目开工前,

由主管技术领导或专业技术人员向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的技术性交

底。技术交底是企业开展生产工作极为重要的一项技术管理工作,

其目的是使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熟悉和了解所承担的生

产项目的特点、设计图纸、技术要求、施工工艺及应注意的问题,

严格贯彻技术交底责任制,加强施工质量检查、监督和管理,达到

提高施工质量的目的,同时避免技术、质量、安全、环境等事故的

发生。施工技术交底应包含施工技术措施、施工质量措施、安全环

保措施和文明施工、项目管理要求等内容,它是由企业中工程技术

人员、质量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等部门和施工单位、施工人员,

共同参与的一项生产管理活动。各项技术交底记录也是档案资料中

不可缺少的部分。

第四章职责

第五条公司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公司层级的施工技术交底工作;

负责协调解决施工技术交底管理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技术管理部:是本制度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技术交底

制度建立、监督检查和总结考核等工作。具体负责组织公司级施工

技术交底。具体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主要施工方法,专项施工方案、

关键性的施工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施工技术要求与实

施方案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第七条质量管理部:负责公司级施工技术交底中质量管理要求

的交底,监督检查各级施工技术交底中质量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第八条安全环保部:负责公司级施工技术交底中职业健康、安

全环保管理要求的交底,监督检查各级施工技术交底中职业健康、

安全、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第九条分公司(厂)、车间、项目部:负责技术交底工作的实

施。

第五章管理内容及要求

第十条技术交底必须符合产品制造、安装施工及验收规范、技

术操作规程(工艺标准)、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相应规定。同时也

应符合各行业制定的有关规定、准则以及所在省(市)区地方性的

具体政策和法规的要求。

第十一条技术交底必须执行国家各项技术标准,施工企业制定

的企业内部标准,并在技术交底时应认真贯彻实施。

第十二条技术交底应符合设计图纸中的各项技术要求,特别是

当设计图纸中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标准高于国家施工及验收规范的相

应要求时,应作更为详细的交底和说明。

第十三条技术交底应符合和体现上一级技术领导技术交底中的

意图和具体要求。

第十四条技术交底应符合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的各项要求,

包括技术措施和施工进度等要求。

第十五条对不同层次的施工人员,其技术交底深度与详细的程

度不同,也就是说对不同人员其交底内容深度和说明的方式要有针

对性。

第十六条技术交底应全面、明确,并突出要点;应详细说明怎

么做,执行什么标准,其技术要求如何,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和安

全注意事项等应分项具体说明,不能含糊其词。

第十七条在施工中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