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野店遗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典型代表,该遗迹墓葬按照规模可划分为大、中、小三类。随葬品最多的大墓有八十余件随葬品,包含了大量高柄杯、觚形杯等器形和石铲等工具。多数小墓仅一件随葬品,未发现石质工具和成组陶器。这反映了大汶口文化()A.社会文化生活已非常丰富 B.出现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C.宗法礼乐制度得到了发展 D.存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野店遗址墓葬按照规模可划分为大、中、小三类,随葬品各有不同,这反映了大汶口文化出现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大汶口文化出现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未涉及文化生活情况,排除A项;此时还未形成宗法礼乐制度,排除C项;随葬品包括大量高柄杯、觚形杯等器形和石铲等工具,无法体现大汶口文化存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排除D项。故选B项。2.西周时期,楚君熊渠曾公然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但到了春秋时期,楚庄王坚决反对楚大夫将晋人尸体筑为“京观”的提议,表示要效仿武王克商后以美德来治理国家的理念,并多次引用《诗经》的语句,强调要注意保德、安民。据此推知,春秋时期()A.儒家学说成为主流 B.华夏认同愈趋发展C.争霸战争日益激烈 D.民族差异不复存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西周时期楚国的国君还自认是蛮夷;但到战国时期,楚庄王引用《诗经》,这是华夏认同加深的表现,说明华夏观念不断深化发展,华夏认同愈趋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华夏认同的加深,和儒家思想无关,且儒家思想在当时并未成为主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感的加深,并没有涉及争霸战争日益激烈,排除C项;民族差异不复存在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3.据《周礼》记载,战国时期某些诸侯国在商贸场所设置了管理市场治安的司寇,“掌宪市之禁令,禁其斗嚣者”,当时秦国咸阳的市场南街已设有亭,亭中设有求盗等官吏,用来监视和逮捕盗贼。材料主要说明当时()A.诸侯国已出现商业中心 B.行业分工已经非常细致C.亭秦朝基层治理机构 D.政府注重维护商业秩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中提到的“司寇”负责管理市场治安,制定禁令以防止争斗和喧闹,以及在市场中设置官吏监视和逮捕盗贼,这些都表明政府对市场秩序的重视和管理,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商业行为的管理,并没有涉及商业中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行业分工,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亭在社会治安方面的作用,而不是强调其基层治理机构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4.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尖锐地指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他的治国理念()A.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B.源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C.体现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D.得到当权者的积极支持【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原因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题干材料“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可知,题干的大意是不尊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不去特意哄抬贵重物品价格,民众就不会生出盗窃占有之心;不去挑拨欲望,民众之心便不会乱。这反映了无为的思想,源于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的反思,B项正确;道家思想在当时并未成为主流思想,排除A项;老子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排除C项;老子的思想并未得到当权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项。故选B项。5.《史记》载:“始皇……车同轨。”《中国通史》中范文澜指出:“秦规定车宽六尺,一车可通行全国。”据现有考古资料,仅河北秦井陉古道、云南曲靖秦故道车辙、辽宁朝阳城门车辙,与当时规定的“舆六尺”基本一致。然考古发现了更多未统一车轨的例证。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A.秦始皇并未颁布“车同轨”的政令 B.考古资料比文献史料有价值C.《史记》的可信度高于《中国通史》 D.探究历史事实应该严谨考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文献中记载秦始皇“车同轨”,但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并未真正实现“车同轨”,这说明探究历史事实应该严谨考辨,文献史料的记载并非一定能反映历史真实情况,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车同轨”并未真正实现,但秦始皇是否颁布“车同轨”政令,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考古资料比文献史料有价值”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史记》的可信度高于《中国通史》”说法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6.汉武帝时期,大规模的征战和治理水患,导致“藏钱经秏,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政府府库空虚,而富商们却囤积居奇,“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这一现象()A.推动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的实施 B.使汉王朝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C.导致了西汉初期地方割据的加剧 D.是武帝设立刺史制度的根本原因【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武帝时期因连年与匈奴战争导致国库空虚,而富商大贾通过“冶铸煮盐”积累了大量财富,却不帮助国家应对危机,反而加剧了社会困境,这暗示了如果国家能够控制这些关键资源的生产和流通(如盐铁),就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推动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的实施,A项正确;汉武帝之前汉初时期就开始实施“与民休息”的政策,排除B项;无为而治,加之郡国并行制度,导致了西汉初期地方割据的加剧,排除C项;汉武帝设置刺史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方面的措施,而材料中所反映现象导致汉武帝采取经济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7.东汉寿张侯樊宏在湖阳经营的庄园,其中一个开垦面积达三百多顷,庄园里“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这反映了该庄园()A.经营方式多元,经济自给自足 B.取代政府职能,建立地方割据C.得到中央认可,实现政治共治 D.经济实力强大,促进市场繁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庄园经济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在农业上,有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等;在手工业上,有农产品的加工、酿酒、铁器制造、纺织等。因此,庄园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自给自足。田庄式的生产经营方式是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常又采取田庄式的生产经营方式,A项正确;东汉时期庄园并没有取代政府的职能,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东晋时期的“王与马共天下”体现的是政治共治,这体现的是门阀势力的强大,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还没有发展到门阀士族的阶段,排除C项;庄园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和市场联系不强,排除D项。故选A项。8.须弥山石窟是始凿于北魏时期的著名佛教石窟寺,石窟内佛像面目清瘦,透露出秀骨清相之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造像多为身着圆领窄袖的胡服,迁都之后,造像大多改为身着中原宽袍大袖的服装。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崇佛风气浓厚 B.民族交融加深 C.雕刻工艺精致 D.北方战乱频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造像多为身着圆领窄袖的胡服,迁都之后,造像大多改为身着中原宽袍大袖的服装,体现了浓厚的汉族特色,这说明当时民族交融加深,B项正确;北魏崇佛风气浓厚,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具体讲述雕刻工艺等内容,无法体现雕刻工艺精致,排除C项;北魏统一了北方地区,“北方战乱频繁”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9.据如图可知,隋唐时期()A.朝廷开始建立皇家粮仓 B.政府重视经济安全保障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D.官仓建设侧重社会赈济【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隋唐时期在大运河沿岸建立了大型粮仓,说明政府重视粮食的广泛储备,重视经济安全的保障,B项正确;隋唐之前,朝廷就已开始建立皇家粮仓,排除A项;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民间组织、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排除D项。故选B项。10.隋唐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各有职掌。虽然中书省是基于皇帝旨意草拟诏书,但如果门下省经过商讨,指出诏书存在一定的问题,就可以驳正退回诏书。而且,如果门下省不在诏书上副署,中书省的诏书就无法下发。此做法()A.有利于提升行政效率 B.体现了民主政治色彩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使中枢决策发生异变【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是审议机构;尚书省则负责执行政令,是行政机构。具体来说,中书省拟好的政令送达门下省时,如果门下省对诏书有议,就会“封还”,命令即算作废,皇帝的“画敕”也等于无效,即无法送尚书省执行,这有助于提高中枢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决策失误,C项正确;材料中做法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中国封建社会是君主专制,民主政治的色彩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的中枢决策并没有发生异变,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贞观十八年,突厥俟利芯可汗部众南下归唐,太宗诏令安置于胜、夏之间,群臣皆以为:在唐军即将远征辽东之际,将突厥降众置于距京师不远的河南地区,恐有后患。唐太宗则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材料反映了唐()A.怀柔远人的民族政策 B.加强了对东北的管理C.华夷之辨的政治立场 D.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认为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恩惠和关怀,就可以使他们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而过多的猜忌只会导致亲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种观点反映了他的民族政策是宽容和理解的,是怀柔远人的民族政策,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东北地区还不处于唐朝的管理之下,“加强了对东北的管理”的描述不恰当,排除B项;根据材料“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可知,唐太宗在淡化华夷之辨的政治立场,排除C项;材料体现唐朝对于国内民族的处理,这是民族政策,不是对外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12.唐高宗以后,节度使逐渐增置,职权一再扩大,不仅兼统数州郡,而且集政、军、财权于一身。但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些做法()A.导致地方离心力不断增强 B.推动了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C.能够限制割据势力的扩张 D.旨在增强地方经济军事实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节度使逐渐增置,职权一再扩大,不仅兼统数州郡,而且集政、军、财权于一身。但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可知,这一做法使得节度使的实力变强,导致地方离心力不断增强,A项正确;地方行政体制并未调整,排除B项;这些做法导致地方离心力越来越强,割据势力越来越强,排除C项;此举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排除D项。故选A项。13.据史书记载,唐朝实施两税法后,部分失去土地农民或农闲无事的农民纷纷进城打工,当时甚至还出现了按日计工资的“日佣人”和按月计工资的“月佣人”。这主要反映了两税法的实施()A.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兼并 B.促进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C.促使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实施两税法后,在一定程度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促使农民从事多样化经营,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项正确;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两税法的实施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未涉及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排除B项;此时小农经济还未开始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14.根据敦煌出土的不同时期的手写楷体经文对比,两晋时期的书法,结体端庄,笔法古茂,有浓厚的隶书笔法。到了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向浓厚艳丽发展,还杂有王羲之书法流风回雪的逸趣。这些手写经文书法风格的变化反映了()A.士大夫审美观念的变化 B.南北文化的交流C.宗教文化影响艺术风尚 D.文化政策的开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敦煌在中国北方,王羲之是南方书法家,材料反映南北朝时期敦煌出土的手写经文书法受王羲之影响,这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结果,B项正确;手写经文书法风格的变化反映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士大夫审美观念的变化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反映南北朝时期敦煌出土的手写经文书法受王羲之影响,没有涉及宗教文化对艺术风尚的影响,排除C项;手写经文书法风格的变化反映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不能体现当时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5.《千金方》是人称“药王”的唐代孙思邈所作的综合性临床医著,他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医生首先要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材料反映了这部医书()A.渗透了大量佛教轮回思想 B.重视借鉴和融合外来文化C.医德伦理观念的特色突出 D.标志着中医临床理论诞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他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医生首先要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可知,《千金方》中体现了孙思邈对于人的生命的珍视,说明这部医书医德伦理观念的特色突出,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医德伦理观念突出,没有体现佛教轮回思想,排除A项;《千金方》未涉及外来文化等相关内容,B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B项;中医临床理论在唐朝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16.宋代实行募兵制,总体维持在一百万至一百二十万,兵源以无业游民、市井无赖和无地贫民为主。无论其军种和军阶的高低,都有正式俸禄和补助,包括料钱、月粮、春冬衣等。宋朝此举()A.提升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B.消除了藩镇割据的隐患C.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有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实行募兵制,总体维持在一百万至一百二十万,无论其军种和军阶的高低,都有正式俸禄和补助,这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C项正确;宋朝兵源以无业游民、市井无赖和无地贫民为主,士兵素质不高,不利于提升国家的军事实力,排除A项;“消除了藩镇割据的隐患”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宋朝此举产生的效果,排除D项。故选C项。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郡县的出现,是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划时代变化。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本质,是在国家体制中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由部族国家变成疆域国家。秦代实行郡县两级制,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而秦郡数仅为四十余,中央直接管理各郡,尚无多大问题。——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材料二宋初将藩镇原来所拥有的高度自主的财权和兵权,一部分收归中央,另一部分则还予州郡,州郡长官对境内各项事务都有管理权限……“强干弱枝”战略完全必要,但在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之后却继续推进强干弱枝,郡县空虚之弊不断深重……宋代将“天下·中国”辽阔地理空间压缩成为“一家一人”的近密政治空间,地方行政层级逐渐坍塌和崩坏。此种崩坏并非指宋代中央政权取消了州县等地方行政层级的设置,而是指这些地方行政层级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使得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清,州县实际上沦为执行中央或者监司命令的派出机构,而无法以一级行政主体的地位自立。——摘编自王宇《从“强干弱枝”到“天下一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地方政治制度的内容,并说明其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将'天下·中国'辽阔地理空间压缩成为“一家一人的近密政治空间'”的举措,并分析其产生的不利影响。【答案】(1)内容:实行郡县两级制,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答出任意一点)历史作用:有利于削弱地方的独立性,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局面,维护社会稳定;奠定后世行政区划基础;促进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开发。(2)措施: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在地方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相互制约等。不利影响:地方失去自主权,影响行政效率;行政上职责划分不清,不利于地方治理;军事上内重外轻,导致战斗力下降,难以应对巨大的边防压力;财政上地方财政拮据,阻碍地方发展;给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内容:根据材料“秦代实行郡县两级制,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并结合所学得出实行郡县两级制,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历史作用:根据材料“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本质,是在国家体制中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由部族国家变成疆域国家。”“而秦郡数仅为四十余,中央直接管理各郡,尚无多大问题。”得出有利于削弱地方的独立性,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局面,维护社会稳定;根据所学得出奠定后世行政区划基础;根据所学得出促进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开发。【小问2】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措施:根据材料“宋初将藩镇原来所拥有的高度自主的财权和兵权,一部分收归中央,另一部分则还予州郡,州郡长官对境内各项事务都有管理权限……”并结合所学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回答,如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在地方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相互制约等。不利影响:根据材料“而是指这些地方行政层级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使得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清,州县实际上沦为执行中央或者监司命令的派出机构,而无法以一级行政主体的地位自立。”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带来一些弊端,如地方失去自主权,影响行政效率;行政上职责划分不清,不利于地方治理;军事上内重外轻,导致战斗力下降,难以应对巨大的边防压力;财政上地方财政拮据,阻碍地方发展;给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关于以民为本的政治哲学思想,我国商周时代就已产生。西周太师姜尚最早提出民本的思想,在他看来,“得人”“得心”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儒家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儒家系统的民本思想。例如,孔子主张富民、惠民,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倡“民贵君轻”;荀子提倡“民水君舟”。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已渐趋成熟,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它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摘编自邓群英《中国儒家的民本思想与西方的人本主义之比较》材料二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理想应该是统一的。在思想上面,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他认为三纲五常是儒家的道德思想,同时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通过三纲五常来教化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能够达到维护统治以及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这一思想的提出首次完成了儒家学说的系统化、理论化,也为后期的宋明理学的进一步成熟打下了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摘编自付海霞《浅析汉代儒学的发展特征》材料三唐代佛教大盛,儒学门庭冷落。不过,儒学在中唐后仍然出现了一些生机。这生机之出现,便有韩愈及其弟子如李翱者之力。特别是韩愈,更是不遗余力地希图抑制佛教的强势发展,接续道统,与佛教争正统地位,于是便有了中唐儒学复兴运动。——摘编自甘也达《韩愈刺袁与中唐儒学复兴运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对儒学发展所作的贡献。(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唐儒学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答案】(1)评析:历史悠久,具有延续性;其核心是重百姓,以民为本;认为君与民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后世统治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实质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手段。(答出任意三点)(2)贡献:强化了儒学与政治的关联;总结了儒家的道德规范和做人准则;推动了儒家学说的系统化、理论化;为后世儒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3)原因:佛教对儒学的强烈冲击;社会动荡,统治面临危机;唐朝思想观念多元化发展的影响;科举制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动力;一些儒家学者的积极推动。【解析】【小问1】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先秦(中国)。评析:根据材料一“关于以民为本的政治哲学思想,我国商周时代就已产生。西周太师姜尚最早提出民本的思想”可知,历史悠久,具有延续性;其核心是重百姓,以民为本;根据材料一“民水君舟”可知,认为君与民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已渐趋成熟,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它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可知,对后世统治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实质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手段。【小问2】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为西汉(中国)。贡献:根据材料二“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理想应该是统一的”可知,强化了儒学与政治的关联;根据材料二“他认为三纲五常是儒家的道德思想,同时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通过三纲五常来教化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能够达到维护统治以及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可知,总结了儒家的道德规范和做人准则;根据材料二“这一思想的提出首次完成了儒家学说的系统化、理论化,也为后期的宋明理学的进一步成熟打下了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可知,推动了儒家学说的系统化、理论化;为后世儒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小问3】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为唐朝(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三“唐代佛教大盛,儒学门庭冷落”可知,佛教对儒学的强烈冲击;根据材料三“这生机之出现,便有韩愈及其弟子如李翱者之力”可知,一些儒家学者的积极推动;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与统治面临危机;唐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唐朝思想观念多元化发展的影响;科举制度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动力。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通过地方举荐、中央任命的方式选拔人才。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被举者任官后,一旦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到察举者。为了保证人才质量,东汉顺帝时,限制了察举年龄,引入了考试机制,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摘编自薛德枢、徐杰《汉代察举征辟制度评析及其借鉴意义》材料二唐初,门阀政治虽已消亡,但开国有功的关陇勋贵集团地位尊崇,他们在政治上抱团结党,排斥异己,其社会地位甚至超越皇室。……隋唐时期,自耕农的增多和中小地主的增加,瓦解了原先的大地主大豪强的统治,民族融合的加强也强化了社会成员对流动的希望……在隋唐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皇帝-官僚政治体制下,以身份等级为基础的九品中正制已不能适应政治发展的需要,集权的政治发展趋势需要一种排除血缘、门第等因素的选举制度,为君主遴选出绝对服从的臣子。——摘编自《政治生态视野下的隋唐科举制探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举荐官员的依据,并归纳汉代为保障选官质量而采取的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隋唐时期科举制产生并发展的背景。【答案】(1)依据:品德和才能。举措:惩罚举荐不实者;察举者承担连带责任;限制被举者年龄;引入考试机制;实行过程监察。(2)背景:勋贵集团威胁皇权统治;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动;民族融合加强;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政治发展的需要,无法继续;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出任意三点)【解析】【小问1】本题为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第一小问依据:根据材料一“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可归纳出品德和才能。第二小问举措:根据材料一“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可归纳出惩罚举荐不实者;根据材料一“被举者任官后,一旦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到察举者”可归纳出察举者承担连带责任;根据材料一“限制了察举年龄,引入了考试机制”可归纳出限制被举者年龄和引入考试机制;根据材料一“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可归纳出实行过程监察。【小问2】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背景:根据材料二“唐初,门阀政治虽已消亡,但开国有功的关陇勋贵集团地位尊崇,他们在政治上抱团结党,排斥异己,其社会地位甚至超越皇室”可知,勋贵集团威胁皇权统治;根据材料二“隋唐时期,自耕农的增多和中小地主的增加,瓦解了原先的大地主大豪强的统治”可知,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动;根据材料二“民族融合的加强也强化了社会成员对流动的希望”可知,民族融合加强;根据材料二“在隋唐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皇帝-官僚政治体制下,以身份等级为基础的九品中正制已不能适应政治发展的需要”可知,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政治发展的需要,无法继续;根据材料二“集权的政治发展趋势需要一种排除血缘、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