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24.1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根据对我国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某一时期前段的村落往往围成圆圈,房屋一般是单间,建筑质量无明显差别,各墓葬的葬具和随葬品等只有很微小不同;而后段村落布局不甚严格,出现分间式房屋和十分讲究的大型建筑和宗教性建筑,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多少差别较明显。这一时期相当于()A.母系氏族公社晚期 B.新石器时代晚期C.父系氏族公社前期 D.奴隶制社会初期【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时期(中国)。据材料“村落布局不甚严格,出现分间式房屋和十分讲究的大型建筑和宗教性建筑,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多少差别较明显”表明私有制已经产生,社会已经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C项正确;材料体现明显的贫富差距,说明已经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贫富差距不明显,排除A项;材料没有表明是使用打制石器还是磨制石器,无法体现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无法判断进入奴隶制社会初期,排除D项。故选C项。2.如图为西周初年分封诸侯中姬姓诸侯、商朝后裔和其他诸侯的分布情况。据图可知,周初分封姬姓诸侯的主要目的是()A.拱卫王室 B.尊王攘夷 C.凝聚宗亲 D.开疆拓土【答案】A【解析】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初年(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西周建立初期实行分封制,将同姓贵族、功臣以及古代帝王之后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其中姬姓诸侯多被分封在靠近王畿或战略要地,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血缘关系紧密团结这些诸侯国,形成对中央政权的强大支持体系,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A项正确;“尊王攘夷”,主要是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提出的口号,意指尊重周王权威并抵御外族侵扰,这与西周初年的历史背景不完全吻合,排除B项;“凝聚宗亲”,虽然分封制确实强化了宗法制度下的家族联系,但这更多是手段而非直接目标,且此选项未能明确指出对王权稳固的作用,排除C项;“开疆拓土”,虽然部分诸侯确实承担了开拓边疆的任务,但就题目中提到的主要分布情况而言,并非所有姬姓诸侯都处于边境地带,因此这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3.关于民事案件的审理,宋代法律规定:“债负,取十月一日之后,许官司受理,至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前断遣须毕,如未毕,具停滞刑狱事由闻奏。如是交相侵夺及诸般词讼,但不干田农人户者,所在官司随时受理遣断,不拘上件日月之限。”该规定意在()A.严格法律程序 B.维护社会稳定C.服务农业生产 D.保护私有财产【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从材料中“债负,取十月一日之后,许官司受理,至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前断遣须毕”,这一时间段是农闲时期。而涉及田农的案件在这个时间段处理,且规定“不干田农人户者,所在官司随时受理遣断,不拘上件日月之限”,说明整个规定是围绕着农业生产的节奏来安排涉及田农案件的审理时间的。这种规定主要是为了不影响农业生产,体现了服务农业生产的意图,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案件受理和断遣的时间安排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而不是严格法律程序本身,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这样的时间安排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更多的是围绕着农业生产相关案件的审理时间设定,没有涉及到社会稳定的直接关联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私有财产保护的特别意图,主要是案件审理时间与农业生产的关联,没有关于私有财产保护的指向,排除D项。故选C项。4.永昌(今云南保山)是自东汉以来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南重要基地。明朝设永昌府,实施置府学、建社学、兴书院、开科举等,强制土官土司子弟入学接受儒学教育,规定土司“不入学者,不准承袭”。明朝经营永昌府的方略表明()A.国家权力下沉边地 B.儒家文化认同加强C.民族交流交融深化 D.边疆治理因地制宜【答案】B【解析】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在永昌府设置府学、社学、书院,并开科举,强制土官土司子弟入学接受儒学教育,甚至规定不入学者不准承袭职位。这些措施体现了明朝对边疆地区实施更直接的文化和行政管理,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以及推广儒家文化,从而增强民族之间的认同感,B项正确;设立学校等机构确实反映了国家对边疆地区的进一步管理和控制,但题目核心在于通过文化手段加强统治,而非单纯强调权力下放,排除A项;尽管通过教育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与融合,但这并非材料所主要表达的目的,材料的重点在于通过教育来强化文化认同,排除C项;材料更多地展示了具体的教育政策及其背后的文化目的,并非特别强调因时制宜或因地施策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5.据统计,19世纪70、80年代,中国粮食商品化获得较大发展。安徽产米区所产稻米大量运往广东:江苏太湖流域和金陵地区所需相当数量的粮食需要苏北和两湖地区供应:福建、广东相当部分的粮食来自台湾。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口岸开放促进商品流通 B.沿海地区粮食大量外销C.战乱严重损害农业经济 D.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70、80年代(中国)。据题干“19世纪70、80年代,中国粮食商品化获得较大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湖流域,广东、福建等地商品经济发展,大量种植经济作物,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因此需要从其他地区运输粮食,D项正确;安徽属于内陆地区,口岸开放利于商品流通,但材料强调的是国内商品流通,故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这一时期,农副产品,棉花,豆类等大量外销,粮食外销是原因,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19世纪70、80年代中国面临边疆危机,战乱主要在西南和西北,而材料涉及的地方在东南,排除C项。故选D项。6.1905年,农工商部奏请设立京师劝工陈列所,其章程规定:有资格进入陈列所的须是土货中的优良品,除天然产物外,陈列所主要征求的是采用新法、足以与洋货竞争的制品。陈列所的设立是为了()A.倡导国货维护利权 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C.振兴实业挽救危机 D.变革图强抵制革命【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目的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5年(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农工商部奏请设立京师劝工陈列所,其章程规定只有土货中的优良品才能进入陈列所,并特别强调征求采用新法、足以与洋货竞争的制品。这表明设立陈列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展示和推广优质的国产商品来振兴实业,以应对外国经济侵略导致的国家危机,C项正确;设立陈列所有助于提高国货的地位并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但这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设立陈列所的目的是增强本土工业竞争力来解决国家面临的危机,B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设立京师劝工陈列所与抵制革命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7.《红色中华》是在中央苏区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如表为《红色中华》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报道情况。报道旨在()援引1931年12月15日波士顿路透社消息,“美国波斯顿国民银行倒闭后,麻州又有银行九家今日停业,查美国在一九三一年共倒闭银行一千二百家,共约有存款九万万元”1932年1月6日报道:据上年12月16日阿姆斯特丹国民社消息:“荷兰全国纺织业工厂今日全体一律宣布罢工,此次受影响者共二十八个工厂,工人一万四千余”1932年9月报道:“日美两帝国主义冲突形势又渐趋紧张,近来美帝国主义调集十分之七八军舰于太平洋……准备于冲突时,十二小时即可将东海以至日本海一带”1933年2月25日报道:“英国失业工人人数,近来大大增加。据调查,至一月二十三日止,计有二百九十万零三千零六十五人”1933年10月18日,转引柏林美联社消息,“德国政府今已决定退出军缩会议与国际联盟”A.促进国民关注世界局势 B.揭露日益紧张的战争危机C.凝聚民心坚定革命意志 D.鼓舞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红色中华》报道帝国主义国家国内发生经济危机、工人失业和罢工,国际上彼此矛盾重重、有爆发战争乃至世界大战的风险,目的是体现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的危机,增进对资本主义的排斥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坚定苏区军民对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信心,争取群众对革命的支持,C项正确;《红色中华》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报道有意选取了体现资本主义制度危机的相关消息,目的是革命宣传,而非单纯为了促进国民关注世界局势,排除A项;“日益紧张的战争危机”只是报道的一部分内容,报道还提及银行倒闭、工人失业和罢工等,“揭露战争危机”未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B项;《红色中华》主要在中央苏区发行,并未在国外发行,不能“鼓舞各国无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C项。8.从1951年下半年到1953年底,全国共吸收新党员107万人。在新增党员的分布上,增长速度最大的应当来自()A.文化教育战线 B.工矿企业 C.新解放区的农村 D.各级机关和军队【答案】B【解析】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51年-1953年中国。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的工作重心长期在农村,因此党员中农民比例较高,同时党坚持加强对军队的领导,党员中的军人也较多。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工作重心已经转向城市和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的考虑,加大了在工矿企业建立党组织和发展党员工作力度,1953年底工矿企业中的党员数量为66.6万人,与1950年底相比,增加了108%,增长得最快,B项正确;1953年底学校教职员和学生党员为14.3万人,与1950年底相比,增加了30%,增长速度低于工矿企业,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农村中的党员基数大,增长率因此相对低,1953年底农村中的党员有337.2万人,与1950年底相比,增加了8.7%,排除C项;各级机关和军队中的党员比例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比较高,不是这一时期新发展党员的主要倾斜方向,增长速度低于工矿企业,排除D项。故选B项。9.下文出自1978年7月主持国务院常务工作的李先念在国务院务虚会上的总结报告,该报告形成会议的最后文件。报告的重要意义在于()在经济领导工作中,要坚决摆脱墨守行政层次、行政区划、行政权力、行政方式而不讲经济核算、经济效果、经济效率、经济责任的老框框,掌握领导和管理现代化工农业大生产的本领A.确定了工作重心转移的决策B.传递了改革经济体制的信号C.提出了实现政企分开的方针D.明确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78年中国。1978年7月李先念在国务院务虚会上的总结报告中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而不要滥用行政方式去管理经济,这是对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反思,传递了改革经济体制的信号,不久后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B项正确;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排除A项;政企分开的方针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正式提出的,排除C项;该报告涉及改革政府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但此时经济体制改革尚未正式开始,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尚不完全明确,排除D项。故选B项。10.据记载,12世纪,意大利北部城市佛罗伦萨的公证人行会在各行业行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288年,米兰每万名市民中,就有公证员250人,律师20人。这一现象反映出()A.市民极力摆脱封建压迫 B.社会信用体系受到冲击C.市民反对封建行会束缚 D.城市交易活动异常活跃【答案】D【解析】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2-13世纪(意大利)。12-13世纪的意大利工商业繁荣,后来又成为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的地区。公证人负责起草合同、给交易作证明、保存和拒付交易单据等,在商业交易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公证人数量众多,以及公证人行会的地位重要,折射出当时城市交易活动的活跃,D项正确;公证人在商业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与反抗封建压迫关系不大,排除A项;公证人的出现是商业发展的需要,而非由于社会信用存在问题而产生,排除B项;行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其发挥重要的作用,故材料所述肯定行会的作用,而非认为其束缚市民,排除C项。故选D项。11.有人这样描述欧洲人精神风貌的变化:他们从野蛮变得优雅,从对一切漠不关心到充满热情,从自觉身份低微到感到身为人类的高贵,从对世界了解的模糊到渐渐清晰,从苦闷压抑到充满想象力的生活。这一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是()A.科学革命形成新的世界观 B.民主自由思想广泛传播C.新兴资产阶级新文化兴起 D.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材料描述的变化体现了欧洲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社会的精神风貌转变,即文艺复兴时期的特征。这一时期,随着人文主义和科学思想的传播,人们开始重视个人能力和世俗生活,推动了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主要就是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对人性的重新认识和对世界观的更新,C项正确;A项科学革命、B项民主自由思想,其广泛传播亦得益于这种资产阶级新文化兴起,排除AB项;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发生在19世纪中期,时间上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12.18世纪下半叶,德意志进行了一场蓬勃的“阅读革命”。有志之士们自以为德意志作家,以民间故事、传说、寓言、诗歌等为题材,自发运用德语创作,德语书籍迅猛增长,而用拉丁文写作的书籍由1700年占出版整体的68%下降至1800年的4%。这场“阅读革命”反映了()A.德意志统一进程的加速 B.工业革命在德国的传播C.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增强 D.国力增强提升文化自信【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下半叶(德意志地区)。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下半叶德意志地区出现了一场蓬勃的“阅读革命”,德语书籍迅猛增长,而用拉丁文写作的书籍占比大幅下降。这表明德意志人重视并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进行创作和传播文化,体现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增强,C项正确;虽然在1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确实经历了一个统一的过程,但并非“阅读革命”加速了德意志统一进程,排除A项;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但这与德意志人重视并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德意志对民族语言的重视,材料不能体现国力增强对文化自信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3.如表为1899年美国人维克多·吉勒姆创作的一幅漫画。漫画意在()画面描述了1873—1898年美国从13个州增长到48个州,1899年又获得古巴、菲律宾、波多黎各等,从一个身无一物的幼儿成长为拥有枪械、军舰的巨人:画面右侧有数只热情的手伸向山姆大叔,争相交好美国A.如实刻画美国的发展历程 B.赞扬美国的扩张主义政策C.抨击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D.揭示美国巨大的发展机遇【答案】C【解析】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目的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9年(美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这幅漫画通过描绘美国领土扩张以及军事力量增长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美国国际地位提升及对外政策的看法,主要是为了展示美国因领土扩张和军力增强而产生的国际影响力变化,同时也隐含了对这种扩张行为背后动机的一种批判性视角,即它不仅仅是在庆祝成就,还反映了对于美国称霸世界野心的一种担忧,C项正确;漫画确实展示了美国领土增加的历史事实,但这不是其主要意图所在,排除A项;联系到同时期批评帝国主义的声音,以及画中其他细节(如多国伸手示好),可以理解为讽刺而非单纯赞扬,排除B项;“揭示美国巨大的发展机遇”,这一说法部分成立,因为领土扩张确实给美国带来了发展机会,但这并不是漫画的核心意图所在,排除D项。故选C项。14.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后,各国作为共产国际的支部,接受国际的领导和指示。1935年7月共产国际七大作出指示:各国党可以根据共产国际决议精神,结合本国情况,独立自主地提出政治任务和制定必要的斗争策略。共产国际以后一般不再直接干涉各国党内部的组织事宜。这一转变()A.适应了各国斗争形势变化的需要B.旨在促进各国自主探索革命道路C.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D.表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日趋成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年7月(中国)。据材料“1935年7月共产国际七大作出指示:各国党可以根据共产国际决议精神,结合本国情况,独立自主地提出政治任务和制定必要的斗争策略。共产国际以后一般不再直接干涉各国党内部的组织事宜”,并结合所学知识,1935,随着法西斯侵略的加剧,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共产国际指示各国要独立自主地提出政治任务和制定必要的斗争策略,以适应各国斗争形势变化的需要,A项正确;共产国际指示的变化是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是为了促进各国自主探索革命道路,排除B项;材料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无关,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日趋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15.据统计,1960—1962年间,英国的非洲附属国出口额的41.6%和进口额的38.9%来自英国:法国的非洲附属国出口额的52.7%和进口额的60.5%来自法国。此后,宗主国在原殖民地对外贸易额中的占比越来越低。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传统贸易格局B.殖民地独立后经济获得较大发展C.亚非拉国家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宗主国对殖民地贸易具有强制性【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0—1962年(世界)。据材料“此后,宗主国在原殖民地对外贸易额中的占比越来越低”并结合所学知识:1960年是“非洲独立年”,这一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因此英法对其殖民地的经济控制不断弱化,殖民地独立后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宗主国对殖民地控制弱化,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亚非拉国家间经济联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宗主国对原殖民地贸易额越来越低,未反应强制性,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漕运是指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利用水道运输粮食和物资供给京师和军需。图1、图2、图3、图4分别为不同时期的主要漕运路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漕运路线图漕运路线的变动,同时意味着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试对古代漕运路线的变化作出解释。【答案】解释:中国古代漕运路线方向反映了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中国古代漕运连接着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区域,其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均在黄河流域,漕运为东西方向,主要通过东西走向的自然水道黄河和渭河沟通关中和山东;隋唐定都长安、北宋定都开封,但江南地区已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漕运的方向发生变化,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漕运路线逐渐转为以东南—西北向为主;元代定都北京,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漕运路线进一步调整为从南到北的方向。可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移动,政治中心从西向东北方向迁移,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由东西分立变为南北分立,推动了漕运路线由东—西方向向南—北方向的变化。总之,中国古代漕运路线方向的变化,反映了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变动。【解析】时空是古代(中国)。图1、图2、图3、图4分别为西汉、隋朝、宋朝、元朝的主要漕运路线,分析漕运路线的走向可知,西汉漕运为东西方向,隋到北宋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代转变为南北方向。据材料“漕运路线的变动,同时意味着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漕运的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因此漕运线是一条连接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的纽带,中国古代漕运路线方向反映了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变化。可结合四幅图的内容,分朝代进行论述,包括不同时期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位置,以及漕运路线的方向,阐明两者的关联。秦汉时期,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均在黄河流域,漕运为东西方向;隋唐定都长安、北宋定都开封,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漕运路线逐渐转为东南—西北方向;元代定都北京,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漕运路线进一步调整为从南到北的方向。可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移动,政治中心由西向东北方向迁移,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由东西分立变为南北分立,推动了漕运路线的变化。最后作总结:中国古代漕运路线方向反映了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变化。17.史学界对鸦片战争存在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它(鸦片战争)不过是⋯⋯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美】马士(中国海关雇员)《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1910年)英国人坚持中国人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将其国家对外开放,这个要求引起了冲突(鸦片战争)。因为中国人仍然视英国人为蛮夷,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有一个结果——发生战争。——赖德烈(1884-1968,美国历史学家)《中国的发展》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鸦片战争)。——张馨保(美国历史学家)《林钦差与鸦片战争》(1964年)材料二1840年8月递交到英国国会两院的请愿书表明:1839年9月至1840年5月之间,伦敦东印度协会,伦敦、格拉斯哥、里兹、利物浦、不来本及不列斯脱各地的商会都一致敦促政府对中国“作出强硬而有力的行动”。纺织业城市曼彻斯特39家公司和厂商联合致函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勋爵,“希望政府能利用这个机会,将对华贸易置于安全的、稳固的、永久的基础之上。”在议会辩论中,知名“中国通”小斯当东(先后于1792和1816年随使团来华)在演讲中强硬地说,“对中国的武力征服是必须的。如果我们在中国不受人尊敬,那么在印度我们也会很快不受人尊敬,并且渐渐地在全世界都会如此!”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关键时刻,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表态:谁拥有中国,谁就拥有了19世纪。——摘自《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1)试对材料一中关于鸦片战争的不同认识作出合理解释。(2)材料二的内容对我们认识鸦片战争有什么帮助?【答案】(1)解释:马士认为禁烟运动引发了鸦片战争,强调这是一场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试图掩盖英国发动对华侵略战争的实质。赖德烈认为中国人将英国人视为蛮夷,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试图通过战争方式扭转对华贸易逆差的状况。张馨保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是两种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但未看到英国侵略中国的真正意图。(2)帮助: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中国的禁烟运动影响了英国商人借鸦片走私扭转对华贸易逆差的计划,他们要求政府对中国采取强硬手段,以打开中国大门,便利对中国的侵略。【解析】【小问1】时空是近代(中国)。解释:由材料一“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它(鸦片战争)不过是⋯⋯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及所学可知,马士认为禁烟运动引发了鸦片战争,强调这是一场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试图掩盖英国发动对华侵略战争的实质。由材料一“英国人坚持中国人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将其国家对外开放,这个要求引起了冲突(鸦片战争)。因为中国人仍然视英国人为蛮夷,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有一个结果——发生战争。”及所学可知,赖德烈认为中国人将英国人视为蛮夷,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试图通过战争方式扭转对华贸易逆差的状况。由材料一“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鸦片战争)。”及所学可知,张馨保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是两种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但未看到英国侵略中国的真正意图。【小问2】时空是近代(中国)。帮助:由材料二“1839年9月至1840年5月之间,伦敦东印度协会,伦敦、格拉斯哥、里兹、利物浦、不来本及不列斯脱各地的商会都一致敦促政府对中国‘作出强硬而有力的行动’。”“对中国的武力征服是必须的。如果我们在中国不受人尊敬,那么在印度我们也会很快不受人尊敬,并且渐渐地在全世界都会如此!”及所学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中国的禁烟运动影响了英国商人借鸦片走私扭转对华贸易逆差的计划,他们要求政府对中国采取强硬手段,以打开中国大门,便利对中国的侵略。18.2018年1月,首都钢铁公司被列为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百年首钢是中国近代以来工业化的缩影,折射了新旧中国的时代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百年首钢1919年,北洋政府批准成立官商合办龙烟铁矿公司,动工兴建设计年产8万吨铁、6万吨钢的石景山炼厂动工。1922年,因直奉战争停建。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进行续建,并先后更名为石景山制铁所和石景山制铁矿业所。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累计产生铁25万吨。1945年国民政府接手后部分修复开工,到1948年产铁3.6万吨。解放后,石景山钢铁厂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就产铁34.2万吨,超过解放前30年的总产量。1958年更名为石景山钢铁公司。经过多次技术改造和建设,1958年结束了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1966年改称首都钢铁公司。70年代,投产立弯式连续铸锭机组,掌握从钢到坯的连铸新工艺。到1978年,钢产量达到179万吨,成为全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1979年3月,首钢向北京市委、冶金部上报《关于在首钢进行扩大企业权限试点的请示报告》。8月,向北京市经委上报《关于首钢实行利润留成试点的请示报告》。1980年首钢进一步全面落实以责任制为中心的规章制度。1980年首钢和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与卢森堡阿贝德集团举行技术合作协议书签字仪式,首次与外国签订技术输出协议。1982年,首钢实现利润增长20%,完成上缴利润递增包干任务。在55项可比技术经济指标中,有32项在全国同行业中领先,有7项指标保持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摘编自首钢档案馆《首钢足迹:1919-2009》提取材料信息,以“首钢·见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首钢·见证首都钢铁公司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发展历程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变迁。首钢的前身龙烟铁矿公司成立于1919年,却因1922年直奉战争波及而停建。1937年的日军入侵给企业带来了续建的机会,但生产过程长期受制于殖民掠夺,直至日本投降,石景山制铁矿业所至1945年累计仅产铁25万吨。国民政府接手后虽有修复,但到1948年仅产铁3.6万吨,成效有限。新中国成立后,首钢进入蓬勃发展期。1952年,钢铁产量达到了34.2万吨,超过了前30年的累计总产量,1958年更名为石景山钢铁公司,结束了过去几十年“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首钢建成了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并最早在国内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1966年,企业更名为首都钢铁公司,标志着其在技术和管理上的不断突破。70年代,首钢掌握了从钢到坯的连铸新工艺,1978年的钢产量达到了179万吨,跻身全国十大钢铁企业行列。改革开放后,首钢积极参与体制改革,1979年试点扩大企业权限和利润留成,推动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1980年与卢森堡企业签署技术输出协议,标志着其首次向国际市场迈出合作步伐。至1982年,55项可比技术经济指标中32项居国内先进水平,7项达到国际水准,利润增长显著。这一切不仅见证着首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更是新旧中国巨变的缩影。首钢的历程展示了中国工业遗产的价值,其稳定增长为新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今天的首钢,不仅是钢铁产业的支柱,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见证者。【解析】本题是材料题之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首先解读材料,材料通过首钢自1919年至1982年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其作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新旧中国的变化。题目要求提取材料信息,以“首钢·见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因此围绕“首钢·见证”为主题进行阐述。其次根据材料从首钢的起步、日军侵占、国民政府接手、新中国成立后的恢复与发展、改革开放后对外合作几个阶段,每个阶段要介绍其历史背景、发展成果,见证历史的影响。清晰展现其技术和管理上的突破,也反映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成果。通过史料和评论结合,说明首钢在中国工业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最后总结升华主题,这一切不仅见证着首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更是新旧中国巨变的缩影。首钢的历程展示了中国工业遗产的价值,其稳定增长为新中国现代化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