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90分钟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汉时期,国家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削弱了皇权 B.降低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相权 D.有利于合理决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得出朝议可以集各方的意见,有利于决策更加合理,D项正确;议定结果最后由皇帝裁决,说明皇权没有削弱,排除A项;这一制度有利于合理决策,未体现对行政效率的影响,排除B项;议定结果最后由皇帝裁决,并不会加强相权,排除C项。故选D项。2.19世纪初,英国以党派为基础任用的官员,常因内阁重组或执政党更替而大批更换;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不与内阁同进退的“文官”,不参加党派之争,一般终身任职,执行政府的决策,论功奖惩。这一变化实现了()A.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B.削弱了内阁行政权力C.促进了决策及执行权合一 D.导致了政党政治衰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据材料可以体现英国文官制度的变化,文官有以前参与政党之争到不参加党派之争,这样的变化有利于稳定政局,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A项正确;内阁行政权力的大小与文官制度变化无关联,B表述夸大其作用,排除B项;决策及执行权合一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政党政治在英国是不断发展完善的,D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3.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律体系比较完善,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效力;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下列法律文件属于“大陆法系”的是()A.《大宪章》 B.《权利法案》C.“1787年联邦宪法” D.《法国民法典》【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本题材料“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陆法系又称为世界法系,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日耳曼法系或成文法系。在西方法学著作中多称民法法系,指包括欧洲大陆大部分国家从19世纪初以罗马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和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制度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仿效这种制度而建立的法律制度,所以《法国民法典》属于“大陆法系”,D项正确;《大宪章》属于“英美法系”,排除A项;《权力法案》属于“英美法系”,排除B项;“1787年联邦宪法”属于“英美法系”,排除C项。故选D项。4.《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约开商埠的模式。1898年清政府开始自开商埠。针对美方提出增开商埠要求,清政府主张自行开放,不写入商约,仅以彼此互换照会的方式加以解决。这一变化体现了()A.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B.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增强C.美国资本输出的强烈需求 D.清政府坚守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清政府主张自行开放,不写入商约,因为自行开放、自定章程,避免了损害国家主权,也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反映国家主权意识增强,B项正确;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的主要是列强的侵略,且材料所述清政府的政策意在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排除A项;清政府政策变化主要体现清朝方面的情况,而非美国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中清政府不是拒绝开放商埠和不愿发展商业,而是希望维护国家主权利益,不能得出“坚守重农抑商”,排除D项。故选B项。5.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苏区发行不同面值的纸币、银币和铜币,即“苏币”。折价收兑国民党区域银行货币,私人钱庄、商铺土杂钞一律取缔。“苏币”发行旨在()A.维护银元为法定货币地位 B.践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C.遏制经济危机波及到苏区 D.反击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年7月(中国)。据材料1932年时间,可知是国共两党十年对峙期间,苏维埃政权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保障根据地军民的日用生活,促进生产和物资交流,践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B项正确;据材料苏区发行不同面值的纸币、银币和铜币,A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主要在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C史实有误,排除C项;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是1933年推行的,排除D项。故选B项。6.某时期一份文书写道:“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每里置正一人,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此文书的性质最可能是()A.秦汉的刑律 B.隋唐的律令 C.宋元的税法 D.明清的乡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每里置正一人,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坊市制度,因此此文书的性质最可能是隋唐的律令,B项正确;秦汉时期没有坊市制度,排除A项:宋元的税法、明清的乡约都不符合材料中的坊市制度,排除CD项。故选B项。7.下表是清代湖北部分地区农产品种植情况。这表明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地区概况松滋县田内冬春季种麦或豆,夏秋季产棉或稻英山县田中先种水稻,秋季以后则种大麦、芸苔或小麦,地中则以棉花、蕃芋、豆菽,芝麻、芦粟等与小麦轮种石首县棉花、黄豆、绿豆、高粱、芝麻、黍粟与菜麦轮作A.注重专业化 B.农产品生产出现商品化C.粮食产量高 D.南北农业格局趋向均衡【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对农业生产的表述,体现了轮作制,以保证地面有良好覆盖,保持水土不流失,说明注重专业化,A项正确;农产品生产出现商品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数字体现粮食的产量,排除C项;材料表明的是清代湖北部分地区农产品种植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8.二战后,微芯片的发明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有了微芯片,就能开发更加经济高效的小型计算机系统和现代化的电话网络。有了微芯片,就能替代以前由人力劳动所承担的例行工作。它的发明和使用说明()A.战争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B.新技术推动经济和生活方式变革C.电子计算机时代到来了 D.通讯技术在世界范围广泛的使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有了微芯片,就能开发更加经济高效的小型计算机系统和现代化的电话网络。有了微芯片,就能替代以前由人力劳动所承担的例行工作”,说明新技术推动经济和生活方式变革,B项正确;材料强调微芯片这种新技术推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革,没有涉及战争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排除A项;ENIAC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到来,排除C项;材料没涉及通讯技术在世界范围广泛的使用,排除D项。故选B项。9.《管子·立政》中提道:“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华丽的色彩和纹样),国之贫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这一言论强调了()A.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B.劳动的实践意义C.手工业技术的实用价值 D.富国强兵的追求【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材料引文大意是,手工制品和纺织品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为主要功用,如果过于追求华丽的装饰,容易造成资源和财富的浪费,那么国家必然会变得贫困,反之则国家变得富裕。管仲在此强调手工业技术的实用性,C项正确;男耕女织指的是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经营,男的种田,女的织布,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项;材料所述并非一般的劳动,而是特别针对手工业生产,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如何发展手工业,而非如何富国,且材料没有“强兵”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0.唐朝中后期,“国家榷盐,粜于商人,商人纳榷,粜于百姓”。商人售盐,即使百姓没有现钱,用米谷杂物交换也能成交,某些场合甚至还可以赊购。穷乡僻壤,商人肩挑背负,足迹亦能抵达。这一现象表明此时期()A.国家调控物价能力高 B.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C.唐朝商业贸易的发展 D.借贷关系已经普遍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榷盐法”实施后,食盐由商人直接卖给百姓,市场化运作后,商人只要有利益,就会出售,因此深山幽谷中的百姓也能得到食盐,这说明“榷盐法”的实施促进了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价格由商人决定,是商人与百姓直接交易,没有提升国家对物价的调控力,排除A项;“榷盐法”的实施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借贷关系“普遍化”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借贷关系没有普遍化,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表所示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资本流出情况(单位:百万美元)。由此可知,当时()年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私人购买外国证券政府对外贷款和其他资本流出196126537621928196334831105220419655011759246319674805130836381969596015493489A.美国政府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B.美国经济霸权主义较为盛行C.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着危机 D.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美国资本流出规模逐渐扩大,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增强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D项正确;美国政府放松对经济的干预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排除A项;资本流出与经济霸权主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部分流出资金属于私人资本,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美元与黄金的关系,无法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12.明代,陈建指出古代都城选址各项条件,即“夫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据此推断,他认为,古代可以建都的是()A.①北京 B.②西安 C.③洛阳 D.④南京【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可知,陈建指出古代都城选址需满足三个条件:地理形势险要,漕运便利,位于国家中心。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南依嵩山,北有邙山,黄河、洛水流过,靠近大运河,漕运便利,符合陈建所说的三个建都条件,C项正确;北京居于北边,交通位置不便,排除A项;西安漕运不便,排除B项;南京多为平川,居于河流下游,易攻难守,排除D项。故选C项。13.秦汉和隋唐时期,立国的重心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呈现“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中唐至宋,立国态势逐渐转变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一转折()A.基于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B.基于中原和北方民族交融C.导致了中国政治重心南移 D.推动了政府赋税制度变革【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至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汉隋唐时,农业经济为立国基础,经济重心在黄河中下游,因此出现“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中唐以后,海外贸易迅猛发展,广州、泉州等大型海港相继兴起,东南沿海地区以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为后盾,经济重心开始表现出向海洋发展的倾向,因此立国态势逐渐转变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所以,立国态势在唐宋之际的重大转折是基于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A项正确;立国态势在唐宋之际的重大转折是基于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与中原和北方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中国政治重心南移只是次要因素,根本原因是基于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排除C项;立国态势在唐宋之际的重大转折与政府赋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4.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展置九所⋯⋯”的记录。这有利于()A.古代官方的行政机构的加强 B.国家政令统一C.古代地方的基层治理的强化 D.丝绸之路开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郡当西域空道,案展置九所⋯⋯”可得出当时通过设立驿站,保证政令传输信息的畅通,这有利于国家政令统一,B项正确;驿站不属于行政机构,A项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A项;驿站有利于国家政令统一,与基层治理无关,排除C项;驿站有利于国家政令统一,与丝绸之路开辟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5.1918年至1920年,大流感席卷全球,期间美国死于流感的人数约为67.5万人,关于大流感的起源,美国媒体众说纷纭,有“西班牙流感说”“俄国流感”“德国流感说”“中国流感说”。据此推断,这表明当时美国()A.参加一战引发了疫情传播 B.媒体掩盖了疫情传播真相C.意识形态左右了疫情报道 D.国家应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18年至1920年(美国)。美国死于流感的人数众多,表明公共卫生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应当加强,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关于流感起源说法不一,没有定论,不能断定参加一战引发了疫情传播,排除A项;材料本意是媒体对于流感起源说法不一,而非掩盖了疫情传播真相,排除B项;认为流感起源于苏俄,或许受到了意识形态的影响,但也有媒体认为起源于同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西班牙或德国,表明关于疫情起源的观点并非完全由意识形态左右,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清末修律材料1902年,清政府颁布修律上谕:“现在通商交涉事益繁多,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现行的一切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恶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俟修定呈览,候旨颁行。”此后十年,沈家本翻译西方法律,改革旧律,制定新律。修律过程中,出现了礼法之争(部分内容见下表)。修律过程法理派礼教派《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1906年),第一个单行诉讼法,受驳斥后搁置沈家本:主张父祖子孙别籍异财、男女平等;否定“宗法”“家族”的作用;采用西方的陪审制和律师制张之洞:“本法所纂,父子必异财,兄弟必析产,夫妇必分资”“应博采东西诸国律法……而仍求合于国家政教大纲”“欲求节操端严、法学渊深者,实不宜得”《大清新刑律草案》(1907年),受抨击后修正沈家本:更定刑名、酌减死罪、废除凌迟等酷刑;“子孙违犯教令”“全是教育上事……无关刑事,不必编入刑律中也”劳乃宣:加重卑幼对尊长、妻对夫杀害伤害等罪的刑罚;把“旧律有关伦纪礼教各条”“逐一修入新刑律正文”《大清新刑律》,1911年清政府正式颁布正文采用近代西方单一刑法体例。分为总则和分则。附录增补礼教派主张,如保留斩刑、加重对有违传统礼教的犯罪行为的处罚、卑幼对尊亲属不得适用正当防卫之法等——摘编自《中国古代与近代的法治与教化》(1)礼法之争的实质是什么?请说明理由。(2)概括《大清新刑律》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答案】(1)实质:是维护传统礼教精神与主张近代法治精神之争。理由: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受西方思想影响,追求法律平等,主张减轻刑罚,编制新律法。礼教派立足中国传统中华法系来修律,主张维护传统的伦理纲常,强调家族宗法观念。(2)特点:《大清新刑律》是时代的产物;清政府通过立法形式推行,具有新旧杂陈、中西结合的特点;使中国在法律发展方面融入了世界。原因:清末,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当时中国处于传统社会,内忧外患,清政府下旨推行新政,通过修律来维护自身的统治;西学东渐,中国出现礼法之争,《大清新刑律》是礼法两派妥协的产物。【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理由:据材料“沈家本翻译西方法律,改革旧律,制定新律”“沈家本:主张……男女平等;否定‘宗法’‘家族’的作用;采用西方的陪审制和律师制”“沈家本:更定刑名、酌减死罪、废除凌迟等酷刑”得出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受西方思想影响,追求法律平等,主张减轻刑罚,编制新律法。据材料“张之洞:……合于国家政教大纲”“劳乃宣:加重卑幼对尊长、妻对夫杀害伤害等罪的刑罚”得出礼教派立足中国传统中华法系来修律,主张维护传统的伦理纲常,强调家族宗法观念。实质:综上可得出礼法之争的实质是维护传统礼教精神与主张近代法治精神之争。【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特点:据材料“现在通商交涉事益繁多”得出《大清新刑律》是时代的产物;据材料“《大清新刑律》,1911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得出清政府通过立法形式推行;据材料“正文采用近代西方单一刑法体例。分为总则和分则。附录增补礼教派主张”得出具有新旧杂陈、中西结合的特点;据材料“务期中外通行”并结合所学得出使中国在法律发展方面融入了世界。原因: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02年”“1907年”“1911年”,并结合所学得出清末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下旨推行新政,通过修律来维护自身的统治;据材料“参酌各国法律”得出西学东渐;据材料“修律过程中,出现了礼法之争”“正文采用近代西方单一刑法体例。分为总则和分则。附录增补礼教派主张”得出中国出现礼法之争,《大清新刑律》是礼法两派妥协的产物。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依托乡里组织展开和进行。乡里组织不是一级政权单位,但却在乡村公业事务治理中居于主导,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以相近地域和血缘结合起来的古代乡村、宗族组织及宗族制度占有显著地位,它们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乡里组织。它们秉承官府的政令,负责乡民的教化、户籍、赋税、力役、缉盗等事宜,还代表乡民与官府交涉有关事情。乡里保甲组织还有以礼俗乡约教化民众的职能。唐至明清,官方控制与统治不断增强,乡和里的功能逐步弱化。—摘编自薛冰等《古代中国基层自治实践对现代公共管理的意义》等材料二县是地方基本治理单位,封建王朝对百姓的控制主要通过县级政权展开,所谓“六部之事系于一人”。劝农桑被历代王朝列为县级政权的“百政之首”,不少县官在劝农桑方面尽职尽力。各类民、刑案件必须先赴县衙投诉,县衙不能无故拒绝受理。县级政权还负责捕盗和维持社会治安,战时守卫本土。历代统治者还把县级学校当作县政和基层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赵秀玲著《中国乡里制度》(1)根据上述材料,比较说明乡里自治与县的治理的区别和联系。(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乡里制度、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三者的关系。【答案】(1)区别:县代表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治理,贯彻政府的法律和意志,是地方行政机关;而乡里是是具有地域、血缘特征的社会组织,也是与乡民联系紧密的基层组织;国家对基层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基层自治的功能逐步削弱。联系:乡里配合县的施政,在县与乡民之间起到纽带作用;县通过乡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提高基层治理能力。(2)关系:户籍编制的基础是乡里制度为代表的基层组织;乡里制度承担赋役征发的职能;户籍制度是赋役征发的依据。【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区别:根据材料“县是地方基本治理单位,封建王朝对百姓的控制主要通过县级政权展开”可知县是代表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治理,贯彻政府的法律和意志,是地方行政机关;根据材料“在以相近地域和血缘结合起来的古代乡村、宗族组织及宗族制度占有显著地位,它们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乡里组织”可知乡里是是具有地域、血缘特征的社会组织,也是与乡民联系紧密的基层组织;根据材料“唐至明清,官方控制与统治不断增强,乡和里的功能逐步弱化”可知国家对基层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基层自治的功能逐步削弱。联系:根据材料“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依托乡里组织展开和进行”可知联系是乡里配合县的施政,在县与乡民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根据材料“它们秉承官府的政令,负责乡民的教化、户籍、赋税、力役、缉盗等事宜,还代表乡民与官府交涉有关事情”联系是县通过乡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从户籍制度和乡里制度的关系角度论述为户籍编制的基础是乡里制度为代表的基层组织;从乡里制度和赋税制度关系角度论述为乡里制度承担赋役征发的职能;从户籍制度和赋税制度关系角度论述为户籍制度是赋役征发的依据。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马铃薯的传播材料一材料二克伦德特(荷兰城市)附近的领地在1739年前从未种植过马铃薯。就在1739年这一年,一个男子率先在0.6公项的土地上种了马铃薯……到了1741年,种马铃薯的农民增至3人,种植面积2.8公顷。—摘编自斯利彻·范·巴思《西欧农业发展史》材料三佛兰德地区(法国、比利时、荷兰三国交界地区的旧时统称)因食用马铃薯导致每人每天谷物消费量变化统计表1693年1710年1740年1781年1791年816克758克680克476克475克——摘编自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材料四各地区长官,请高度重视种植一种被称为马铃薯的作物,此植物生长不受地域和自然条件所限,不论对人类还是对牲畜都有益而无害。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品……。—摘编自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40——1786在位)政令材料五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爱尔兰人靠种植马铃薯度过荒年。自此爱尔兰开始栽培单一种类的马铃薯,成为只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1845年开始,马铃薯晚疫病席卷了整个欧洲,导致爱尔兰1/3的马铃薯作物丧失殆尽。次年,爱尔兰大饥荒爆发,此后十年,人口减少了162万人。—摘编自斯利彻·范·巴思《西欧农业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概述马铃薯的传播历程。(2)根据材料二至材料五,围绕着“马铃薯传播”得出一个结论并说明理由。(要求:结论明确并多角度涵盖材料信息)(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马铃薯的传播”的影响。【答案】(1)15世纪末—16世纪初,原产于南美的马铃薯,在新航路开辟后,伴随人口的迁移东传至欧、非、亚及大洋洲,并经由欧洲传回北美。(2)结论:17世纪—19世纪上半叶,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逐步在欧洲普及。理由:从史料记载的时空角度看:材料2证明18世纪中期还没有普及;材料3证明与17世纪晚期相比,18世纪晚期因食用马铃薯,导致每人每天谷物消费量下降接近一半,并且与材料4的政府政令推广形成佐证;材料5的饥荒证明在19世纪上半叶时土豆已经是主食。研究范围涉及荷兰、佛兰德、德国、英国等欧洲主要国家和地区。从史料记载的内容角度看:从农业生产种植范围扩大、社会生活食物消费、国家治理推广等视角推动了马铃薯在欧洲的普及。从史料来源角度看:涉及多种史料互证,有政府文告原始史料、历史学家研究成果、计量史学。(3)改变了欧洲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提高了欧洲粮食产量,促进欧洲人口增长;主食种过度依赖单一品种,影响粮食安全。【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材料“马铃薯的传播”及所学可知,15世纪末—16世纪初,原产于南美的马铃薯,在新航路开辟后,伴随人口的迁移东传至欧、非、亚及大洋洲,并经由欧洲传回北美。【小问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阐述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设问是围绕着“马铃薯的传播”得出一个结论并说明理由。由材料“……到了1741年,种马铃薯的农民增至3人,种植面积2.8公顷。”“佛兰德地区(法国、比利时、荷兰三国交界地区的旧时统称)因食用马铃薯导致每人每天谷物消费量变化统计表”“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品”“自此爱尔兰开始栽培单一种类的马铃薯,成为只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可得出结论:17世纪—19世纪上半叶,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逐步在欧洲普及。其次,由材料“到了1741年,种马铃薯的农民增至3人,种植面积2.8公顷。”“佛兰德地区(法国、比利时、荷兰三国交界地区的旧时统称)因食用马铃薯导致每人每天谷物消费量变化统计表”“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品”“1845年开始,马铃薯晚疫病席卷了整个欧洲,导致爱尔兰1/3的马铃薯作物丧失殆尽。”及所学可知,从史料记载的时空角度看:材料2证明18世纪中期还没有普及;材料3证明与17世纪晚期相比,18世纪晚期因食用马铃薯,导致每人每天谷物消费量下降接近一半,并且与材料4的政府政令推广形成佐证;材料5的饥荒证明在19世纪上半叶时土豆已经是主食。研究范围涉及荷兰、佛兰德、德国、英国等欧洲主要国家和地区。从史料记载的内容角度看:从农业生产种植范围扩大、社会生活食物消费、国家治理推广等视角推动了马铃薯在欧洲的普及。由材料“《西欧农业发展史》”“《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40—1786在位)政令”“《西欧农业发展史》”及所学可知,从史料来源角度看:涉及多种史料互证,有政府文告原始史料、历史学家研究成果、计量史学。【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由材料“到了1741年,种马铃薯的农民增至3人,种植面积2.8公顷。”“佛兰德地区(法国、比利时、荷兰三国交界地区的旧时统称)因食用马铃薯导致每人每天谷物消费量变化统计表”“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品”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