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昆明的雨》教学实录_第1页
17《昆明的雨》教学实录_第2页
17《昆明的雨》教学实录_第3页
17《昆明的雨》教学实录_第4页
17《昆明的雨》教学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昆明的雨》教学实录《昆明的雨》教学实录

一、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情感哲思”,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体会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情感以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散文作品,以其清新自然、质朴平实的文风著称。作者通过回忆昆明的雨,描绘了昆明雨季的各种景象,如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展现了昆明独特的风土人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昆明生活的怀念与喜爱之情。文章虽看似写雨,实则借雨串联起诸多回忆片段,形散而神聚,是一篇学习散文写作手法以及体会作者情感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如“形散神聚”等。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也积累了不少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然而,对于汪曾祺先生这种看似平淡却韵味十足的散文风格,学生可能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他们可能难以深入体会作者在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以及文章那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另外,在把握散文的线索、结构以及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等方面,学生仍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乍"辟邪”“鲜腴"等。

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

学习文中细致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提高朗读能力和语感。

采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文中描写的景物及其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传达情感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昆明生活的怀念之情,体会作者对平凡生活的热爱以及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情趣。

激发学生对不同地域风土人情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以“昆明的雨"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方式,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学习文中细致描写景物的方法,如抓住特点、运用多种感官等,品味语言的质朴与精妙。

感受作者对昆明生活的深厚情感,理解作者通过回忆昆明的雨所传达的对平凡生活的热爱与怀念。

(二)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看似平淡的叙述和描写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体会汪曾祺散文那种含蓄、委婉的情感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从文中平凡的事物描写中发现生活之美,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感受和珍惜美好事物的意识。

五、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提问和点评,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提升学习效果。

注重朗读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真,进而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文中所描绘的昆明的生活场景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联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

读写结合。在学习了作者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后,适时安排写作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雨是大自然中常见的一种景象,它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特点。比如,江南的雨是“烟雨蒙蒙"的,像一幅水墨画;北方的春雨常常是“润物细无声”的,细腻而轻柔。那大家猜猜,昆明的雨会是怎样的呢?(板书课题:昆明的雨)

生:可能是很柔和的吧。

生:说不定很清新呢。

师:大家的猜测都很有意思。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昆明,去感受一下昆明的雨究竟有着怎样独特的韵味。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师:在深入了解昆明的雨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汪曾祺先生。哪位同学对汪曾祺先生有所了解呢?

生:我知道汪曾祺先生是一位很有名的作家,他的作品风格很独特。

师:非常好!汪曾祺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语言清新自然、质朴平实,充满了生活情趣。《昆明的雨》就是他的一篇经典散文,在这篇文章里,汪曾祺先生将带我们领略昆明雨季的独特风情。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昆明的雨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

师:下面,老师先为大家范读一遍课文。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把握以及语气的变化。(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或者圈画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个别学生的读音和朗读节奏)

检查朗读情况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朗读情况。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生:我觉得他读得声音很响亮,但是有些字音读得不太准确,比如“乍”这个字,他读成了“zhà”,应该读“zhǎ”。

师:你听得很仔细。那这个“乍"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好像是“忽然”的意思。

师:非常正确!“乍"在这里就是“忽然”的意思,表示一种突然的变化。大家再一起读一读这个字,记住它的读音和意思。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位同学朗读的节奏怎么样呢?

生:我觉得他的节奏有点快,没有把作者那种回忆的、舒缓的感觉读出来。

师:那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应该怎么读这段会更好呢?

(该生再次朗读,其他学生鼓掌)

师:这次读得好多了,节奏把握得很恰当。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来调整节奏。比如第一段,作者在回忆昆明的雨,语气要稍微舒缓一些,带着一种淡淡的怀念之情。大家再一起读一读第一段,感受一下。

(学生齐读第一段)

理解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谁能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呢?

生:课文主要讲了昆明的雨以及在昆明下雨时的一些景象和事情。

师:嗯,比较概括。能不能再具体一点呢?比如,都有哪些景象和事情呢?

生:有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还有作者在昆明的一些生活经历。

师:非常好!你已经抓住了一些关键内容。那这些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其他的呢?

生:好像不是很明显的时间顺序或者空间顺序。

师:对,这篇文章的顺序不太容易一眼看出来。其实,这篇文章是以“昆明的雨"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作者围绕着昆明的雨,回忆了与之相关的诸多事物和生活片段,这就是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大家以后在写散文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用这种方式来组织材料哦。那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些围绕着雨的事物和生活片段吧。

(四)精读课文,分析景物与情感

分析仙人掌

师:课文中首先提到了仙人掌,同学们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仙人掌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仙人掌的,从这些描写中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描写仙人掌的句子)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句子?

生:“昆明人家常于门头墙顶种仙人掌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昆明雨季之湿润。"

师:非常好!你找得很准确。那作者是怎样描写仙人掌的呢?

生:作者写了昆明人家种仙人掌的位置,还有它悬空倒挂还能存活开花的特点。

师:对,作者通过描写仙人掌的种植位置和它独特的存活状态,展现了昆明仙人掌的与众不同。那从这些描写中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我觉得作者是有点惊讶的,因为仙人掌悬空倒挂还能开花,感觉很神奇。

师:嗯,有这种惊讶的感觉是对的。但除此之外,作者在这里其实也是在通过仙人掌来侧面展现昆明雨季的湿润特点,对昆明雨季的这种特点,作者更多的是一种熟悉和亲切的感觉。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对一个地方的气候特点非常熟悉,看到与之相关的事物时,是不是会有一种别样的亲切呢?就像我们在家乡看到一些具有家乡特色的事物时,心里会涌起一股温暖的感觉。所以,作者对昆明的雨以及与雨相关的这些事物,都有着一种深厚的情感基础。

分析菌子

师:除了仙人掌,课文中还描写了菌子。同学们继续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菌子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菌子的,从这些描写中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描写菌子的句子)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句子?

(有学生举手)

生:“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青头菌比牛肝菌略小,有绿斑,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味道也好。”

师:非常好!你找得很准确。那作者是怎样描写菌子的呢?

生:作者从菌子的颜色、口感、味道等方面进行了描写。

师:对,作者通过对菌子的颜色、口感、味道等多方面的详细描写,让我们仿佛能看到、尝到这些菌子一样。那从这些描写中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我觉得作者很喜欢这些菌子,因为他把菌子描写得很好吃的样子。

师:非常正确!作者对菌子的描写可谓是细致入微,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菌子的喜爱之情。而且,这些菌子也是昆明雨季的特色产物,作者通过对菌子的喜爱,进一步展现了对昆明雨季以及整个昆明生活的热爱。大家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当我们喜欢一个地方的特色美食时,往往也会对那个地方产生好感呢?

分析杨梅

师:接下来,课文中还提到了杨梅。同学们同样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杨梅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杨梅的,从这些描写中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描写杨梅的句子)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句子?

生:“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么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

师:非常好!你找得很准确。那作者是怎样描写杨梅的呢?

生:作者从杨梅的大小、颜色方面进行了描写。

师:对,作者通过对杨梅的大小、颜色的描写,让我们对杨梅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那从这些描写中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我觉得作者还是喜欢杨梅的,因为他把杨梅描写得很具体,好像在向我们介绍一个宝贝一样。

师:非常正确!作者对杨梅的描写虽然简洁,但很生动,让我们能清晰地想象出杨梅的样子。这也体现了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而杨梅同样是昆明雨季的产物,所以作者通过对杨梅的喜爱,再次展现了对昆明雨季以及昆明生活的热爱。

分析缅桂花

师:最后,课文中还描写了缅桂花。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缅桂花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缅桂花的,从这些描写中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描写缅桂花的句子)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句子?

生:“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云南把它叫做‘缅桂花’。它是一种常绿乔木,花香浓郁,香气可飘十里。”

师:非常好!你找得很准确。那作者是怎样描写缅桂花的呢?

生:作者从缅桂花的别名、种类、花香等方面进行了描写。

师:对,作者通过对缅桂花的别名、种类、花香等多方面的详细描写,让我们仿佛能闻到它的花香一样。那从这些描写中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我觉得作者很喜欢缅桂花,因为他把缅桂花描写得很香的样子,而且还说了它的花香能飘十里,感觉很厉害。

师:非常正确!作者对缅桂花的描写同样细致入微,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缅桂花的喜爱之情。而缅桂花也是昆明雨季的特色之一,作者通过对缅桂花的喜爱,进一步展现了对昆明雨季以及整个昆明生活的热爱。

(五)深入理解文章情感与主题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对课文中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的分析,已经感受到了作者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之情。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呢?仅仅是为了介绍昆明的特色吗?

(学生思考片刻,有学生举手)

生:我觉得作者是通过这些景物来展现昆明的雨季,因为这些景物都是在昆明雨季出现的。

师:非常好!你抓住了关键。作者确实是通过这些景物来展现昆明的雨季,但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这些与雨相关的景物以及生活片段,来传达自己对昆明生活的怀念之情。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离开一个地方很久了,当我们回忆起那个地方时,是不是会想起那里的一些特色景物、美食等等呢?就像我们离开家乡后,会想起家乡的小河、田野、特色小吃等。所以,作者写这些景物,就是为了在回忆中重温昆明的生活,表达对昆明生活的怀念之情。那这种怀念之情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继续思考,有学生举手)

生:作者对昆明雨季的特点很熟悉,说明他在昆明生活过,而且对那段生活很怀念,所以才会记得这么清楚。

师:非常正确!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各种特点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他对昆明生活有着深刻的记忆和怀念之情。还有呢?

生: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都很细致,好像在和老朋友聊天一样,说明他对这些景物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昆明生活很有感情。

师:太棒了!你说得很到位。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那种亲切、自然的语气,就好像在和老朋友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也充分体现了他对昆明生活的怀念之情。那同学们,我们从作者的这种怀念之情中,能学到什么呢?

(学生思考片刻,有学生举手)

生: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因为说不定以后我们也会像作者怀念昆明生活一样怀念现在的生活。

师:非常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我们确实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因为每一段生活都有它的美好之处,就像作者在昆明的生活一样,虽然看似平凡,但却充满了生活情趣。那除了珍惜现在的生活,我们还能从作者身上学到什么呢?

(学生继续思考,有学生举手)

生: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就像作者能发现昆明雨季里这些平凡事物的美一样。

师:太棒了!这也是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思想。作者通过回忆昆明的雨以及与之相关的平凡事物,就是要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事物,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感受,就能发现它们的美,从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六)品味语言特色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深入理解了文章的情感和主题,那现在我们再来品味一下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大家再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这篇文章语言特色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句子,然后举手发言)

生:我觉得“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想起良种的稻谷、熟透的水果、初开的鲜花。"这句话很能体现语言特色。因为它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昆明的雨比作稻谷、水果、鲜花,既形象又生动地描绘了昆明雨的特点。

师:非常好!你找得很准确,分析得也很到位。这句话确实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让我们对昆明雨的特点有了一个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那还有其他同学找到别的句子吗?

(有学生举手)

生:“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这句话我觉得也很有特色。它没有用很多华丽的辞藻,只是简单地描述了牛肝菌的特点,却让人感觉很真实、很生动,仿佛能直接感受到牛肝菌的样子和味道,语言特别质朴。

师:非常棒!你真的很会品味语言呀。确实如你所说,这句话简简单单却把牛肝菌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正是汪曾祺先生作品的一大特色呢。那还有其他同学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我觉得“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穿着扳尖的绣了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么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句话很有特色。它不仅描写了杨梅本身,还描写了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画面感特别强,让人好像能看到那个场景一样,而且语言也很自然,就像是在讲平常生活里的事儿。

师:太对啦!你观察得很细致哦。这句话通过对人物和景物的简单勾勒,就营造出了一幅极具生活气息的画面,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昆明的街头,亲眼看到了卖杨梅的场景呢。这也体现了汪曾祺先生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细节,并用简洁自然的语言描绘出来的本事。那同学们,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汪曾祺先生这篇文章的语言有哪些特点呀?

生:语言很质朴,不华丽,但是很生动形象。

生:善于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像排比,让描写更有感染力。

生:还很注重细节描写,能把平常的事物描写得很有画面感。

师:大家总结得非常好!汪曾祺先生的语言就是这样,质朴平实却又韵味十足,通过简单的词汇、巧妙的修辞以及细腻的细节描写,把昆明雨季的种种景象以及自己对昆明生活的情感都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那在我们自己平时的写作中,是不是也可以学习借鉴这些语言特点呀?

生:嗯,可以学习他描写细节的方法,让文章更生动。

生:也可以用质朴的语言来写,不用总是追求华丽的辞藻,这样可能更能表达真实的情感。

师:对呀,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希望大家以后在写作中能够学以致用,让自己的文章也能像汪曾祺先生的作品一样充满生活气息和感染力哦。

(七)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通过对《昆明的雨》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昆明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作者对昆明生活的怀念之情。那大家想一想,我们自己生活的地方有没有什么独特的季节特点或者特色事物呀?能不能像汪曾祺先生这样,用一篇短文来描述一下呢?大家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们的想法哦。

(学生们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并给予指导)

师:好啦,时间差不多了,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一下呀?

小组代表1:我们小组讨论觉得我们这里的春天很有特点。春天的时候,田野里到处都是金黄的油菜花,风一吹,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在翻滚。还有桃花、梨花也都开了,五颜六色的,特别漂亮。而且春天经常会下那种毛毛雨,空气里都是泥土和花的香味,感觉特别清新。我们就想可以写一篇关于家乡春天的短文,像汪先生写昆明的雨那样,从油菜花、花和春雨这些方面来写,展现家乡春天的美。

师:哇,听起来太棒啦!你们小组的想法很有创意呢,而且抓住了家乡春天的几个关键元素,相信写出来一定会是一篇很精彩的短文哦。那其他小组呢?

小组代表2:我们小组觉得我们这里的冬天很特别。冬天一下雪,整个城市就像被白色的被子盖起来了一样,特别安静。而且我们这里有很多卖烤红薯的小推车,烤红薯的香味能飘得老远老远,吃起来又香又甜。我们就想写一篇关于家乡冬天的短文,写雪和烤红薯,表现家乡冬天的温暖和热闹。

师:这个想法也很不错呀!烤红薯确实是冬天里很让人温暖的存在呢。通过雪和烤红薯来展现家乡冬天的特点,很有生活气息哦。还有其他小组想分享吗?

小组代表3:我们小组觉得我们这里的夏天有特色。夏天的时候,河里的荷花都开了,荷叶大大的,像一把把绿色的伞。荷花有白色的、粉色的,特别好看。而且晚上的时候,会有很多人在河边散步、乘凉,还有人在河里划船,特别热闹。我们想写一篇关于家乡夏天的短文,围绕荷花、河边的人这些来写,表现家乡夏天的活力。

师:非常好!你们小组也抓住了家乡夏天的亮点呢。荷花盛开的景象很美,加上河边人们的活动,确实能很好地展现家乡夏天的活力呀。同学们,大家的想法都很棒,希望你们课后能够把这些想法落实到笔头上,真正写出来哦,这样既能锻炼你们的写作能力,又能让你们更加珍惜自己生活的地方呢。

(八)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这篇精彩的散文。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了是以“昆明的雨”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体会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在精读课文环节,我们分析了文中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描写,感受到了作者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通过这些景物传达出的对昆明生活的怀念之情。然后我们又深入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明白了作者是想通过回忆昆明的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接着我们还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了汪曾祺先生质朴平实却又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最后通过拓展延伸,大家也都积极思考了自己生活地方的特色,并且有了很好的写作思路。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更加热爱生活,善于观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