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老王》课文完全解读 素材_第1页
第11课《老王》课文完全解读 素材_第2页
第11课《老王》课文完全解读 素材_第3页
第11课《老王》课文完全解读 素材_第4页
第11课《老王》课文完全解读 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老王》课文完全解读素材七年级下册

第11课老王

杨绛

重难点概览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

2.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难点】

3.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预习部分

文题解读

“老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身份低微,以蹬三轮车谋生。作者以“老王”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人公。

走进作者

杨绛【jiàng】(1911——),现代女作家,文学翻译家。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和《将饮茶》,译著有《堂·吉诃德》。

著名学者、作家,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背景了解

作者经历了时代和命运的剧烈起伏,对人性的认识更加深刻,非常感念那些在苦难岁月中保持高贵人性,在自己一家落难时施以援手的普通人。因此,1984年,作者写了这篇文章来记叙与老王的交往。

中心意旨

1.这篇散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又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现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并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2.文章主要记叙了“我"与一位靠踏三轮维持生活的老王之间相处的几件小事,赞扬了像老王那样的不被人重视、生活艰难的人们的善良与真诚。他们都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表达了“我”对老王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愧疚之情。

读读写写

翳(yì)干校(gàn)骷髅(kū)(lóu)滞笨(zhì)

攥着(zuàn)缠(chán)惶恐(huáng)荒僻(pì)

取缔(dì)镶嵌(xiāng)(qiàn)侮辱(wǔ)(rǔ)愧怍(zuò)

课文全解

老王

杨绛

①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说着闲话”,说明“我”和老王之间关系较为融洽。引出老王身世的介绍。】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失群落伍的惶恐”写老王为自己的处境和生活忧虑,可见他生活的艰难。】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是满足最起码的生存需要。这仅有的谋生工具还是“破旧”的,老王生活的艰难。】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老王的家庭情况,先写“有个哥哥”“有两个侄儿”,再交代他们的现状,表明老王在这世上是个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人,流露出作者对老王深深的同情。】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老王的生理缺陷——“瞎掉一只眼”,这是他生意不好的原因,增加了他谋生的困难。】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这老光棍……”看出周围人对他的鄙视、不尊重。】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生理缺陷给老王带来的极大不便,表现了老王的“苦”,暗含着“我”对他的同情与怜悯。】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体现“我"及家人对老王的关心与同情。】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两个“也许”表示猜测,从中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侧面表明老王从不被人重视。恶病带来身体上由健康到疾病的感受痛苦,也带来精神上的孤独。表明作者的同情与宽容。】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荒僻"破破落落”“塌败"小”,写老王居住条件之差,突出了老王生活之“苦"。】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问的是“那里是不是他的家”,答的是“住那儿多年了”,为什么不说是他的家呢?“家”不仅是一个居所,而应该是亲人一起组成的一个温暖的集体,但是老王是孤苦伶仃的,那里只是他的“住处”,老王是个没有“家”的人。】

【段析】(1—4):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表现出他生活上的“苦"。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当然不要他减半”,“当然"就是理所应当,帮助老王是诚心诚意的,“我们”不愿意占他的便宜。】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车费减半"大一倍”“冰价相等”,表明老王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尊重,就是对这家人多出力、少收钱,表现了老王的忠厚、诚实、本分和善良。】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对比,“其中最老实的”,“最"是比较得出的。“从没看透”“压根儿"就是根本没有想到过这一点,根本没有想过要“欺负”别人,这就是“老实"。】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老王热心送钱锺书先生去医院,还诚心诚意表示“不要钱”体现老王的热情淳朴,善良仁义。】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不要钱”“悄悄问我"拿了钱却不大放心”,层层累加,表现老王对“我们"由衷的关心。表现老王的淳朴善良。】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只好”是没有办法,联系老王的健康状况,载客都勉强“活命"。】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降格为货”,语言风趣幽默,表明老先生极富有同情心。“幸亏”一词,表现了老王的生活越来越困难。】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我问是对老王生计的担忧,“凑合"一词说明老王赚的钱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传话”一词说明老王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为下文写老王给“我"送东西时不成人形的模样做铺垫。】

【段析】(5—7):作者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夸张,“镶嵌”意思是“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下文无论是写死灰的面色,结着一层翳的眼睛,还是干瘦的身体,都让我们看到一个似乎没有了活气的人。表现出老王瘦弱无力、身体僵硬、毫无生气的病态,暗示老王离大去之日不远了。】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肖像描写,写出了老王病入膏肓的状态。为老王去世伏笔。】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吃惊"突出作者对老王的关心。】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身体是僵直的,自然是“直着脚"走。呼应前文的“镶嵌”。】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香油和鸡蛋是将离开人世的老王所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他对“我们"的真诚谢意凝聚在其中。】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那是他送我们的”,表明老王的知恩图报,真心诚意。】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强笑”一词含蓄地透露出“我"心中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他只说:“我不吃。”【“不吃"显然不是“不爱吃”,而是因“舍不得"而“不吃”,简短的话语透露出老王的朴实、憨厚。】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语言描写,“我”转身进屋,老王“赶忙止住”,可见老王知道“我”是去拿钱。“不是要钱”,是为什么呢?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是将“我”当做最可亲、最可敬的人的举动。】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我知道”重复两次,表明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因为老王强调“我不是要钱"。“不过——既然——就——”的句式,强化了委婉的语气,表明作者怕老王不好意思收钱,以此方式让老王体面地收钱,体现我的善良。】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所以“站着等我"。体现老王善于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动作描写,“拿”“攥"滞笨的转过”“直着脚一级一级的下楼"突出了老王病情的严重,为下文去世伏笔。】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不能想象”可能是“没有能力"去想象。这样一个人,从作者家返回他那个荒僻的小胡同中的“家”,其中的艰辛又怎么能想象得出呢?“不能想象"也可能是“情理上不许可”。我们走路,消耗的是身体的能量,而这样情况下的老王,消耗的却是自己的生命啊!作者怎么会不知道呢?只要想象一下,心里就难受啊!因此,为了避免因想象老王回家的情境而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我"只能选择回避想象此事,不想象此事。】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连用两个问句,体现了“我"对老王的关心。“过了十多天”,可能也含有知道老王去世后因对老王关心不够而感到愧疚。】

“早埋了。"【语言描写,老李语调平淡,也从侧面表现了老王的孤苦无依。】

“呀,他什么时候······”【“呀"字表现了“我”对老王之死的意外。】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没再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觉得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表现了作者严于解剖自己和对老王的无比同情与敬爱。】

【段析】(8—22):详写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既表现了老王的深厚情意,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念和愧疚之情。

行文脉络

老王

作者“我”:幸运

善良,爱的奉献

职业:蹬三轮车

老王身体:残疾不幸

居住环境:差

课后习题

第一题

读完这篇课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穷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关怀……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吗?

示例:读完课文,我想到两个词:穷苦和尊重。文中的老王是一个穷苦的人,没什么亲人,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自己眼睛又有病,处在社会底层。但老王善良,勤劳,因而得到了同样善良的“我们”一家人的尊重。这种尊重,让我感觉到了社会温情的一面,特别是老王临死之前还到“我"家送香油、鸡蛋的情节,更加深了我的这种感受。

点拨:在谈感受时,一定要结合课文,联系具体的句子或者事例来谈。

第二题

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①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少收费或者多送冰,都表现了老王的老实忠厚、心地善良,体现了他的“善”。)②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老王生活困难还不忘关心“我们”,体现了老王的善良、淳朴;最终还是收了钱,也写出了老王生活的贫困,他其实很需要钱。)③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拖着病体来送香油、鸡蛋还不要钱,来报答对自己好的“我们"一家,体现了老王的知恩图报。)

第三题

细读课文中“老王来送香油鸡蛋”的段落,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详写这部分内容?

2.在这部分中,又为什么要详写老王的肖像、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活动?

3.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1.这件事最能表现老王的善良和他身上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一个命运如此不幸的人,临死前还不忘用最朴实最简单的方式表达他对作者一家的感谢,让作者看到了最灿烂、最美丽的人性光芒。这最能表现他卑微的身份下却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所以要详写。

2.文章运用了夸张的写法,从老王的肖像、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方面,突出老王极差的健康状况,暗示他将不久于人世,也更能突出他的善良与知恩图报。

3.作者写自己见到老王时心里的想法,是通过作者的表现来写老王,这是侧面描写。“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作者的心理活动从侧面烘托出老王健康状况的糟糕。

第四题

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1.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一般什么情况下说“当然"?"当然”用在这里,流露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

2.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从”和“压根儿"强调的是什么?“大好”同“乐根儿"是否矛盾?!

3.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我"为什么这么说?)

1.“当然”表示对某一行为的确认或肯定;表示就是这样、应当这样。这个词流露出“我们"对老王的感谢、同情与关照,觉得照价付钱是理所应当的。

2.作者一家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老王虽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但按当时的说法,他是“当家做主”的人。按当时来说,他明智的做法就是和作者一家划清界限。但是,老王没有这样做。“从"压根儿”写出了老王的善良朴实,他坚持着他一贯的做人准则。“大概"表明这个结论是“我”猜的,作者毕竟不是老王,不知道他内心是怎样想的;而“压根儿"是从老王平时的表现总结出来的,所以说二者并不矛盾。

3.“我”这样说,是为了不让老王有心理压力,能够把钱收下。这体现了“我"的善良。

第五题

课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哪里?结尾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以后的阅读中不妨多留意一下结尾的语句。

因为相比老王对自己的帮助、关心和感谢,作者觉得自己做得太少,对老王的关心不够,所以感到“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于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勇于反省自己,通过对老王生活的琐碎片段的记叙,表达出应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尊重和关心弱者,关注弱者的疾苦,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的思想感情。

课堂情景设计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4):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表现出他生活上的“苦”。

第二部分(5—7):作者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

第三部分(8—22):详写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既表现了老王的深厚情意,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念和愧疚之情。

老王的“苦"与“善”

1.老王的“苦"【1—4段】:

【1】生活艰苦

①靠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②“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③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④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⑤居住条价差,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2】精神凄苦

失群落伍、单干户、老光棍、被人瞧不起,不被人重视。

【穷苦卑微、凄凉艰难】

2.老王的“善":①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②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③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鸡蛋和香油上门感谢。

【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必报】

问题归纳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说说这段文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交代老王的职业及“我"与老王的关系。

2.“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也表现了“我"善良的性格。

3.“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此处将老王和他的“前任"对比,有什么作用?

老王送冰,冰量多一倍、冰价相等,体现了老王为人忠厚老实、心地善良,体现其“善”。

4.“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侧面描写。说明老王病情严重,为下文写老王给“我”送东西时不成形的模样作铺垫。

5.“强笑"直僵僵”“镶嵌"等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镶嵌”一词能否改为“站立"?

“笑”是高兴、喜悦之意,加上“强"字则含有“勉强”的意味。此时的老王步履维艰,已如僵尸一般,作者看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强笑”一词,用得准确而含蓄。不能更换。用“直僵僵"来修饰“镶嵌”,夸张地描绘出老王身体虚弱、四肢僵硬地倚靠在门框上的状态。表明这时的老王已完全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6.既然说“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又为什么问他“你好些了吗”?这样写矛盾吗?

不矛盾。因为前面说到“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而现在老王竟然能来到自己的家门,可能是“好些了”,再说这也是对病人的正常问候。

7.“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肖像描写。“骷髅”指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老王当时瘦得就像“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运用比喻形象而贴切地写出了老王因病痛而变得外表干瘦、恐怖的特点。老王自己已是病人,而且长期营养不良,病已经很严重了,可有香油和鸡蛋自己不吃,却送给作者一家人吃,可以看出老王对作者一家人的关心爱护,表现出老王的善良。

8.“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分析句中的“直"字的作用。

“直”字表现出老王的行动之艰难,然而,行动如此艰难的老王,还给“我"送物品,表现出老王的善良。

9.第14段中“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为什么说“我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是在告诉老王,自己知道他不是为了钱,表明他已明白老王的心意,自己只不过是礼尚往来,是回赠他罢了。

10.第16段中为什么说“我害怕得糊涂了”?

作者从没有见过老王这样的姿态,况且他今天看上去骨瘦如柴,面如死灰,两眼结翳,状如僵尸,样子实在是古怪而可怕。而作者又是一个女人,看到老王这样的形象,“害怕"是本能的反应。

11.怎样理解杨绛笔下的老王的“苦”与“善"?

老王是一位老实厚道的三轮车车夫。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无依;他有生理缺陷,一只眼睛是瞎的,另一只眼睛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很多人不愿意坐他的车;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日子过得凄凉艰难。但是穷苦卑微、不幸的命运并没有扭曲老王善良的本性。他愿意给“我”家带送冰块,并且要求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担心“我"没多少钱;受了“我”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表示感谢。

12.“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孤苦伶仃、生活窘迫,凄凉艰难;

但老实厚道,心地善良,关心人、讲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

13.文中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善良、富有爱心、尊重他人、有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严于自省和解剖自己。

素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