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保险金融监管案例分析_第1页
金融保险金融监管案例分析_第2页
金融保险金融监管案例分析_第3页
金融保险金融监管案例分析_第4页
金融保险金融监管案例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保险金融监管案例分析

金融监管案例分析

案例1

【案例名称】英国成立金融服务管理局

【案例适用】混业运营和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案例来源】根据孙平:《英国的单壹监管体制及其启示》,《中国金融》2000年第3期;中国

银行伦敦分行:《现代金融混业监管的最新模式》,《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1期等报刊资料整

理编写

【案例内容】

英国金融服务业非常发达,从业人员有100多万,产值约占GDP的7%,同比高于美国、德

国、日本的有关比例④。1998年6月1日之前英国实行的是.“分业监管”。1997年,英国工

党政府上台后不久,宣布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决定把包括英格兰银行在内的原9个政府管理机构的

金融监管职能,集中由壹家新成立的机构一金融服务管理局

(FinancialServicesAuthority,FSA)承担,统壹负责对英国的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全

部金融机谈判金融市场的监管。FSA下设金融监管部、审批执法及消费者部、行政部和管理

部。金融监管部负责对各类金融机谈判金融市场的监管以及对养老金的监管;审批执法及消

费者部负责审批各类金融机构的申请,起草金融监管标准和法规且推广执行,负责客户调查且受

理客户投诉,对消费者进行金融知识教育,打击金融犯罪等;行政部和管理部负责人力资源管

理、法律事务、内部审计、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大宗采购和日常办公管理。英国的此项改革

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按照金融服务局改革方案,金融服务局将兼具以下机构在监管和注册方面的职能,包括:

(1)建筑协会管委会一一建筑协会;(2)互助协会委员会一一互助协会;(3)贸易产业部保险委

员会一保险;(4)投资管理监管委员会一投资管理;(5)私人(个人)投资机构零售投资业

务;(6)互助协会的注册机构一一信用联合会的监管(包括对建筑协会、互助协会、产业协会,

以及其他互助协会的注册记录等);(7)证券期货管理机构——证券和衍生金融产品业务;

(8)证券和投资委员会一一投资业务(包括对交易所和清算所的监管);(9)英格兰银行内部的

审慎监管部一一银行业的监管(包括货币市场的批发业务)。

金融服务局的目标和任务是:(1)保持民众对英国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的信心;(2)向民

众宣传,使民众能够了解金融系统及和特殊金融产品相连的利益和风险;(3)确保为消费者

提提供需的保护;(4)为发现和阻止金融犯罪提供帮助。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和成为“好督

者”,金融服务局在其工作中特别注重下列环节:(1)最有效和节约地使用资源;(2)强调被监

管机构管理层的尽职尽责;(3)被监管机构在接受制约的同时也为消费者和金融业得到利

益;(4)为金融创新提供条件;(5)保持英国的竞争地位及其金融服务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特

征;(6)鼓励金融机构间的竞争。

金融服务局监管的分类如卜:(1)风险性监管。金融服务局基于金融业务的性质,特定机

构在市场上的风险种类以及客户的复杂心态,采用灵活多样的风险性监管办法来制订监管标注

和监管条例。金融服务局确信在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的监管工作中的适当区别能反映顾客的

愿望和相应的保护要求。(2)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金融服务局为确保金融的安全对董耳会成

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在执行业务过程中进行检查,以保证是否按审慎和刚正原则进行,是否建立

有效的X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制度和内控体系,其员工是否称职。(3)促进合规运营金融服务

局通过机构的监管和市场的认知,促进金融机构能合规运营。(4)权力的壹致性。金融服务局

通过协调各机谈判分支机构对交叉业务采用壹致的政策进行监管。(5)监管标准的严肃性。金

融机构不能服从或遵照监管条例的,金融服务局将进行干预和强制执行或根据适当的补救措施

和原则限期金融机构达到标准。

在新的环境下,英格兰银行、财政部、金融服务局三者仍然密切合作,但其分工亦很明

确:(1)英格兰银行:负於英国金融和货币体系的整体稳定及其基础设施(如支付系统i的特

殊支持作用。(2)财政部:负责法规和制度的整体框架建设和支持。(3)金融服务局:对金融

机构、金融市场及服务于该市场的专业机谈判个人、清算和支付系统,对有问题的金融案例进

行谨慎的监管。

【案例评析】

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放松对某些金融领域的限制,在1986年完成了“大爆炸”式金

融改革,允许银行兼营证券业务、建立多元化运营的综合金融企业集团。此举旨在进壹步开放

市场,引入竞争,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保持和强化英国金融业的竞争力。自此,英国

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得以和建筑业协会、投资银行、保险业、证券业的业务互相交融。新的

市场环境使分业监管逐渐暴露ft不同监管实体在实施其监管过程中效率降低、成本增加、监

管者和被监管者容易产生争议的问题。同时,壹个金融机构受几个监管机构的重叠监管也造成

被监管者的成本和工作量增加。这种政ft多门的混合监管见似“轰轰烈烈”、无所不包实则

容易造成“死角”,如某些被监管者能够用在不同业务类即间转移资金、人为地抬高或降低盈

利等方法,以达到逃税、内部交易等目的。统壹监管体制的ft现正是适应金融业发展变化的结

果。

建立统壹监管机构的好处之壹是能够获得监管“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和监管

“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和多边监管机构相比,统壹监管不仅能够节约运行成本,而

且能够更为充分地利用“共享资源”,能够更为有效地发挥金融监管人才的作用。同时,统壹监

管机构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为具有不同需要的市场主体提供多种监管服务。

统壹监管的好处之二是可降低道德风险水平。如果货币政策和银行业监管融为壹体,往

往会使中央银行运用最后贷款人的特权保护商业银行不至于倒闭,由此导致低质量信贷资产

的刚性增加,使银行业产生道德风险,且相应提高通货膨胀预期水平。在统壹监管模式下,将

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职能分离,成立专门的金融监管局,这样就可大大地降低道德风险。此外,

统壹监管仍可避免多边监管容易产生的监管疏漏和监管冲突,能够全面评估和掌

握单个产品、单个机谈判整个体系的风险。监管疏漏可能缘于监管机构权责不清,也可能缘于

权责不对称。而监管冲突是由于不同机构的监管目标不同所致。监管冲突可能会导致重复监

管,仍可能导致监管效力的降低,因为,当同壹机构面临多个监管者,而每个监管者都坚将自行

其是时,结果要么是久拖不决,要么是无所适从。简言之,监管疏漏可能导致监管机构的相互推

诿,监管冲突则导致监管的久拖不决。

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分业运营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国际上金融监管也

在发生着变化。由壹个机构来监管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单壹监管体制似乎已成为壹种

趋势,继英国之后,口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等国也都实行类似的监管模式,仍有些国

家正在朝这个方向转变。对统壹监管的关注在美国取消《格拉斯壹斯蒂格尔法》以后达到了

壹个新阶段,该法的取消意味着美国重新进入金融混业运营时代。如何面对混业运营带来的新

的挑战,特别是如何更为有效地监管越来越庞大的“金融航母”,是美国金融监管者的新课

题。正是在这壹意义上,不少经济学家敦促美国政府建立壹个统壹的监管机构,把所有的金融

机谈判相关的金融业务置于统壹的监管之中。统壹监管可提高对复杂金融联合体的监管效率,

实现金融监管的规模经济,顺应现代金融业混业运营的潮流。

但实行此种体制要求被监管机构有健全的内控机制和较强的行业自律性,同时也要求监

管人员具有较强的跨行业风险分析能力。总体上说,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程度、金融监管水

平、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程度决定壹国是否应该实行统壹监管体制。我国目前金融

业采取的是分业运营的执业体制,因此金融监管也采用的定分业监管的形式。但目前我国已有

少数金融机构进行混业运营,如光大集团和中信集团等,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交又也越来

越多,如商业银行为保险X公司代理部分保险业务、商业银行和证券X公司联合开发新的金融

产品等。在这种环境下,分业监管虽有利于集中精力对各自所负责的金融领域进行监管,使监管

的力度得到强化,但同时也使各监管机构之间各自为政,形成条块分割,在监管工作中缺乏配合,致

使被监管对象有机可乘,从而ft现分业监管和跨业违规的矛盾。监管模式应随着金融业的发展

变化而不断调整。新形势已要求我国各监管主体密切合作、减少监管真空,且在适当时机进行

监管体制的改革。从战略的、全球的高度来讲,我们要重视对国际金融监管变化走向的研咒以

尽快适应提高我国金融效率和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毫无疑问,英国金融服务局的运作将

给我国金融监管改革以启不。

案例2

【案例名称】美国的金融机构营运状况预警系统

【案例适用】金融监管方法和技术

【案例来源】闻岳春、严谷军:《构建和完善金融机构营运状况预警系统一一美国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

示》,《金融管理和研究》,2000年第3期

【案例内容】

美国的金融机构营运状况预警系统是发达国家中最完善也是最复杂的预警系统,它包括

五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的系统,即联邦储备体系的预警系统、联邦存款保险X公司的预警系

统、财政部金融司的预警系统、联邦住宅贷款理事会的预警系统和国民信用合作社管理局的

预警系统。尽管美国的预警系统很复杂,但这五种预警系统的运作机理是基本相似的,均是以获

取金融机构的各种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基础,借助于各加财务比率指标来对金融风险进行测

定和预警。下面对前俩个预警系统作壹简要阐述:

1.联邦储备体系的预警系统

联邦储备体系的预警系统利用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的资料,计算主要的财务

比率。其基本特征是将各金融机构的各项财务比率和同类资产规模的金融机构相互比较,落于

最后某壹百分比者,即为问题金融机构,对其加以进壹步分析,且加强注意。联邦储备体系设计

了壹种问题机构名单,列ft不合审杳标准的银行,此名单按各联邦储备区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

且送至各储备区检查单位。各储备区检查单位接到辖区会员银行被列入问题机构表时,必须就

这些机构的有关问题及财务状况作ft详细说明,且详列“可能门现问题表”或“新发现银行财

务状况恶化表”,于30天内呈报联邦储备理事长。

问题机构的评定采用限行审查比率法及综合评分法。银行审查比率法是指联邦储备体系

以11项财务比率来审查会员银行,任何壹家银行的11项财务比率中只要有壹项落在同组银行

最低的5%,即为问题银行。综合评分法为联邦储备体系先计算每壹项比率的同组平均值及

标准差,其次将属于同组受评机构的每项比率和平均值比较,按大于平均值或小于平均值而给

予适当的符号,再将每壹银行各财务比率标准化离差和符号值(正或负)乘积合计即得每壹家银

行的综合评分。标准化离差计算公式为:

标准化离差二审查比率-平均值/标准差

当银行被综合评分后,有下列情况者,则列为问题银行;(1)总资产大于3亿美元的银行,

其综合评分在同类银行中落在最后25%者;(2)总资产低于3亿美元的银行,其综合评分在同

类银行中落在最后10%者,

2.联邦存款保险X公司的预警系统

该系统包含四个子系统:(l)OSS系统。OSS系统的设计是为了确认银行的财务比率在过

去壹段时间内,如果变动幅度较同组平均变动幅度为大,则该银行会被列入应特别加以注意的银

行名单内。OSS基本上只是壹种趋势分析,而非现状分析,故多作为其他分析的辅助。

(2)UBPS系统。这壹系统对个别银行资料逐日计算,对同类银行资料则逐周计算。联邦存款保

险X公司据此资料•,了解且评估银行的营运情况。(3)USS系统。联邦存款保险X公司每季

度利用此系统,确认ft财务状况不良的银行。其构架如下:①用资本比总资产、催收款项比

总资产、净流动性资产比总资产等比率衡晟银行的资本充足性、资产品质和获利能力。②根

据个别银行的某项比率算「I该比率在同类银行中的百分位位置。③将个别比率的权数乘上其

百分位位置,合计后得ft壹综合分数。④将个别银行的综合分数和同类银行内各银行的综合

分数相比较,得ft该分数在司类中的百分位位置。⑤综合分数位于同类内第80%〜100%的银

行,列为问题银行。(4)CAEL系统。此系统为联邦存款保险X公司预警测试的最主要工具。它

以资本充足性(CapitalAdequacy)>资产品质(AssetQuality)>获利能力(Earnings)及流动

能力(Liquidity)作为评等的项目,将个别银行于前次检查时由金检人员所做的评等等级

(即统壹评等等级)和利用最近所申报的财务资料所算门的评等等级相比较,俩者之差愈大,

则表示愈应特别加以注意C

联邦存款保险X公司确定问题银行的标准如下:(1)未通过预警测试的银行经预警测试后

列在“问题银行名单”上的银行。(2)实地检查时,评等等级较低的银行。被评为四、五的银

行,不经预警测式即视为问题银行;被评为三级的银行,须再经预警测试,不合格后才列为问

题银行。(3)开业未满壹定期间的新银行。因新银行没有过去的运营记录可资参考,且其摊销

费用高,业务尚未充分开展,获利能力相对偏低,故通常将之视为问题银行。(4)有重大犯罪案,

或更换重要董事,或该行所在地区经济上发生不良变动,见均可能将其列为问题银行。

【案例评析】

金融机构营运状况预警系统是根据对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报表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分

析,诊察和测试金融机构的内部组织、财务结构及业务运营等是否超越警戒范围,从而掌握金

融机构的营运状况和动态,以期在金融机构运营持续恶化的早期发fl警报或信号,进而采取进

壹步措施的壹套预防和警戎系统。该系统的运作,其作用主要体当下以下方面。

1.可使金融监管从事后的发现和化解风险,转向事前预警和预防风险,“使预防重于治

疗”的金融监管理念真正得以贯彻落实

金融监管当局的首要任务,主要应不是处理危机,而是通过及时采取必要的防范和控制措

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正常的金融机构转化为有问题的机构;对有问题机构及时采取必要的应

对措施,以防止和控制其转化为危机机构。早期预警风险机制应处于金融风险防范的首位,它

是金融机构安全有效运行的审要保证。建立金融机构营运状况的警系统,有助于增强监管部门

识别潜在风险的预见性,增强防范措施制定的科学有效性,使监管当局在监管过程中充当“保

健医生”角色,提高监管工作效率。

2.有利于有效分配金融监管资源,实行差别监管

金融监管是要以有限的监管资源(人力、物力及时间)来实施有效的监管,防止因个别机

构破产倒闭而引发整个金融体系的混乱。在监管资源有限的约束条件下,发达国家的监管当局

往往实行以问题金融机构管理为导向的监管方式。这种方式的根本特点在于将金融机构区分为

正常机构及可能发生问题机构,而后对问题机构实行专门特别监管(增加检查频率且适当限制其

业务运营等),对正常机构则实行壹般性监管。通过金融机构营运状况预警系统的运作,识别那

些高风险的金融机谈判高风险的业务领域,科学地区分存在问题的轻重程度,便于实施对金融

机构分类管理,尽早发fl预警信号,最大限度地减轻监管负担。这样,可有效分配监管资源,避

免浪费监管资源于正常机构之上。

3.有助于强化现场检查的计划性和协调性

通过金融机构营运状况预警系统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如个别金融机构各类预警指标前后

期的变化,不同机构各类预瞥指标的比较等,可提供检查人员作为制定现场检查计划及检查重

点的参考,为现场检查提供风险信息和目标导向,增强监管当局现场检查工作的主动性,使非

现场检查和现场检杳成为有机的整体,避免壹些不必要的常规检查。

开展金融预警的逻辑结构壹般是:明确警情壹寻找警源壹分析警兆壹预报警度。明确警

情是预警的前提。所谓警情,是指那些需要引起瞥惕的客观情况,能够用基本金融指标反映。寻找

警源是预警过程的起点,警源是产生金融警情的根源,是“火种”。分析警兆是金融预警过程中的关

键环节。由金融警源这壹“火种”到产生警情这壹“火灾”是壹个过程,这壹过程包含着金融警情

的孕育、发展、扩大、爆发,如果说警源是警情产生的原因,则警兆就是警源演变成警情的外部表

现形态。预报警度是金融预警的目的。警度是反映警情指标数值实际变化所含的“警”的程度或强

度。参照各类金融警情的警限(警情等级),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分析确定金融警兆报警区间和金融

警情警限的实际关系,结合专家意见及经验,便可预报实际金融警情的严重程度。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机构预警系统仅能就金融机构的壹般财务状况及业务运营作

葭预测和评价,对因个别特殊事件而造成的运营问题,往往无法通过预警系统获得警示结果。例如,

金融机构内部人员犯罪的发生,大多是长期策划的结果且极具隙蔽性,预警系统壹般不能发现。

因此,预警系统不是万能的,只能作为有效金融监管的壹项重要手段,同时仍需督促金融机构健全

内控制度,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

总之,通过金融机构营运状况预警系统的运用,可及时监测金融机构业务过程中的风险状

态,有利于改变粗放型的金融监管方式,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较好地适应了金融业的快速

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能够说,它是壹项十分有效和必不可少的金融监管工具。鉴于

此,借鉴美国等国家的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金融机构营运状况预警系统,也应成为我国金

融监管体系建设的壹项重要内容。

案例3

【案例名称】“广东国投”以破产方式退「t市场

【案例适用】金融监管的范围;市场退ft监管

【案例来源】根据唐晓阳:秽广东国投”为何从辉煌走向破产》,《改革和战略)1999年第5期;刘伟林:

《从广信破产见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ft》,《金融研究)1999年第8期;徐建:《商务专家眼

中的“广信”事件》,《投资和合作)1999年第3期等报刊资料整理编写

【案例内容】

1999年1月10日,广东省国际信托投资X公司由于严重资不抵债,向法院提fl破产申

请。当年1月16R,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认定,“广信”及其全资4家子X公司因不能清偿

到期境内外债务,符合法定破产条件,裁定进入破产仍债程序,由法院指定的清算组接管破产企

业。和此前发生的广东发展银行收购“中银信托”、关闭海南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市场退ft案例

不同的是,''广信"破产是中国首家金融机构破产案,是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

ft中首例通过人民法院宣布破产后进入退ft程序的,它打破了我国金融机构不能破产的神

话。.

广东省国际信托投资X公司是198()年7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企业,1983年被

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月.享有外汇运营权,接着在1989年又被国家主管机关确定为全

国对外借款窗口,且被称为广东省人民政府的“窗口X公司”。20世纪80年代末期,“广信”的

运营规模不断扩大,逐渐从单壹运营信托业务,发展成为以金融和实业投资为主的企业集团,在广

东的投资曾有3000多项,溶营规模在中国信托业中居第二位,成为广东省最大的非银行金融机

构。可是,长期以来“广信”运营管理极其混乱,存在大量高息揽存、账外运营、乱拆借、乱投

资等违规运营行为,致使不能支付巨额到期境)1-债务,严重资不抵债。1998年10月6口,中国

人民银行对“广信”进行关闭处理,经过三个月的清算,初步查明“广信”的资产总额为

214.71亿元,负债361.65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

168.23%,资不抵债达146.9亿元①。鉴于财务状况严重恶化,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呈连续状

态,1999年1月,“广信,,及其全资深圳X公司、广东国际租赁X公司和广信企业发展X

公司等4家X公司分别向广东省高院、深圳市中院和广州市中院提ft破产申请。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指定省政府有关部门成立破产清算组,负责对该国投的破产清算工

作。清算组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负责破产清算工作中的具体事务,包括对破产企业

财产的接管、财务清理、对外债权追索、申报债权登记璐认、破产财产的处理和分配方案的

制定以及其他和保护债权人利益相关的事务。为了保证破产清算工作的顺利进行,法院和破产

清算组、各中介机构经过研究、磋商,明确了各自的分工和责任:法院负责依法裁判,保证程

序合法,处理正确;清算组对清算工作负责,向法院报告工作,接受法院监督,且对所聘请的中

介机构决定的各项事务享有充分的审查权、监督权和否决权:中介机构具体负责破产清算工

作中的财会、法律、评估等专业事务。“广信”开了我国运用破产方式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先

例,也给中外债权人和社会民众上了“风险教育”这壹课。

【案例评析】

根据国际惯例和经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壹般由金融机构的市场准人监管、业务运营监管

和市场退ft监管三部分组成。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监管在过去较长壹段时期内壹度缺

少市场退ft监管这壹重甄节。由于这壹缺陷的存在金触的往往只有“生”,没有“死”,难免会造成

市场纪律松懈,ft现一道德风险”,导致壹部分金融机构对监管当局的监管置若罔闻,搞违规运营

甚至恶意运营,使金融业无序运行。

壹般来说,金融机构市场退ft的方式主要有接管、关闭、兼且收购、破产清算等。

接管方式实际上只是壹种“准退ft”,是金融监管当局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采取的行政性

挽救措施,通常由金融监管当局、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或专门组建的机构来充当接管人,对被接管

机构的运营管理、组织结构进行必要调整,使其尽可能恢复正常运营能力。采用这种方式的益处主

要有:⑴对陷入信用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最后挽救,有使其“起死回生”的可能;(2)接管金融机

构的原有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原有借款人不会因后续资金不到位而遭受损失;(3)即使该金融巩构最

终仍退ft市场,但因经历了接管这壹过渡期,对社会的震动将大大减弱。

行政关闭方式实质上是壹种政府干预且承担损失的方式。这种处理方式的最大好史在于

行政手段当机立断,避免了拖延时间所带来的更大损失。然而其付ft的成本也是明兄的:⑴

损失的最终承担者是政府,不利「培养社会民众的风险意识;(2)行政命令使用过多会在很大

程度上影响金融政策的连续性和权威性,

收购兼且方式是指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购买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的全部或大部分股权或

和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合且在壹起。这种退ft方式备受各国推崇,其优点比较明显:(1)原

有的债权债务由购且方承接,广大存款人的利益得到了保护,从而稳定了金融秩序;(2)购且

后可向被购且金融机构的原借款人继续提供融资服务,避免了更大的社会经济损失;(3)购

且方能以较低廉的代价获得被购且金融机构的壹些重要资源,如客户关系、营销网络以及在

某些特定领域的运营权等,购且方式所需付”的成本主要是被购且机构往往存在资产流动性

差、财务状况恶化等问题,其他机构将其购且后可能会使其自身的运营效率有所F降等。而

破产清算方式即是指按照法定的破产程序对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进行债权债务的清

算和处理。金融机构通过破产清算方式退ft市场对社会的震动较大,所付ft的成本主要包括;

(1)相当壹部分债权人会遭受损失,其波及效应会使社会民众对金融系统的信心下降;(2)对倒

闭金融机构进行清理、财产拍卖需要耗费大量成本;(3)使从该金融机构借款的企业受到很大

影响,因为借贷市场中的借贷关系是通过长期往来而形成的,许多企业会可能因找不到可替代

的新的业务往来金融机构而连锁破产。尽管破产清算所付ft的成本较大,但其最大的收益是维

护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对于增强金融机谈判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调整金融结构,具有积极的

作用。

“广信事件”之所以引起强烈震动,是因为政府在这壹事件上没有采取以往处理问题金

融机构的方法,而是让其申请破产。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引入金融机构的市

场退ft机制。但在“广信事件”之前,在金融机构市场退ft的制度安排上,主要依靠政府全权干

预处理,未能按照市场化原则来处理,不仅使金融机构市场退门难以实现初衷,而且使政府付

ft的成本较高。而且,政府全面接管和直.接干预,没有较好地体现损失分摊原则,在壹定程度

上可能助长金融机构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行为。如对“中银信托”的处理上,尽管“中银信

托”的实际财务状况是资不抵债,原股东的原始投资额己丧失殆尽,但在收购契约执行过程

中,“中银信托”的股东仍按照1:1的比例从收购方得到了偿付或者按照同意比例转换为对收

购方的股权。

西方国家处理金融机构市场退”时\比较注重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的结合和搭配使用,且

且以市场手段为主。在处置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时,其着眼点是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稳定、防止

ft现系统风险为首要目标。在此前提下对各种处置方式的综合成本以及公平性等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市场影响力、施救成本、ft问题的原因、机构的规模、风险严重程度、购

且难度等进行具体权衡,目.因地因时因对象不同而相机选择。实践证明,基于市场的处理方式通

常效率最高,政府承担的损失也最小。壹方面,基于市场的处理方式有利于有效化解金融风险。

金融业是壹个高风险性行业,运营状况恶化的金融机构如果不及时被淘汰,其结果不仅是保护落

后、降低效率,更严重的是,它会导致风险的不断荽延和累积,最终可能引致危机的发生。将现

有的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的金融机构亳不犹豫地淘汰“局,能最大限度地消除风险和防范新的风

险产生。另壹方面,基于市场的处理方式也有助于警示社会民众的金融风险意识,形成壹种健康

的金融运行氛围。对问题金融机构实施破产等市场化退ft方式将使社会民众认识到市场经济体

制下金融业也有风险,从而给民众以谨慎选择金融机构的压力,给金融机构以稳健运营的压力,有

助于形成壹种健康的、富于竞争的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

对“广东国投''依法实施破产,符合市场化原则和法制化原则,表明了中国的金触机构

开始遵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政府不再对国有金融机构承担无限责任,也是中国按国际惯例办事的

壹种体现。我国今后应枳极创造条件来进壹步完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机构市场退ft处理手段,

尊重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规律,逐步减少政府对有问题金融机构处理的直接干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取取破产方式处置壹个具有境内外债务的金融机构,客观上使我国企

业的国际信誉受到了壹定程度的影响,壹定时期内产生了融资难度加大、成本升高等现象,对

于此方面的不利影响,也应适当加以注意。

案例4

【案例名称】巴塞尔新资本契约

【案例适用】金融监管的国际准则;资本充足率监管

【案例来源】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巴塞尔新资本契约概述》,《金融时报》2003年5月15日;巴曙松:

《巴塞尔新资本契约框架及风险监管新进展》,《国际贸易》2003年第6期等报刊资料整理编

【案例内容】

1988年7月,巴塞尔根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关于统壹国际银行资本计算和资本标泄的契

约》,即通常所称的《巴塞尔契约》。其基本内容:壹是明确了商业银行的资本组成,将资本分为核

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俩部分,前者包括实收股本和公开储备,后者包括普通准备金和长期次级债务等;

二是确定了资产风险加权制,根据不同资产的风险程度确定相应的风险权重,计算晨加权风险资产

总额;三是规定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加权风险资产总额)28%。契约提ft后,得到世

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响应。

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该契约的壹些局限性逐步显示ft来,如不能充分反映银行的真实

风险状况、没有积极鼓励银行使用多种避险手段、未考虑资产多元化问题等。在总结壹系

列金融危机的教训之后,巴塞尔委员会于1998年开始着手修改《巴塞尔契约》,且于1999年

6月公布了新契约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得到了各国监管当局和银行界、学术界的积

极评价和反馈。在综合各方的意见且经过深入讨论后,巴塞尔委员会于2001年1月

公布了新资本契约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继续征求意见,而后又在2003年4月推ft了第三次征

求意见稿。新契约计划在2004年正式“台。

新契约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即准确地识别、计量和控制风险。它由三大

支柱组成:宣是最低资本要求;二是监管当局的监督检交;三是市场纪律。①三大支柱的内

容概括如下:

1.第宣支柱:最低资本要求

老契约基于资本比率的概念,即分子代表银行持有的资本数量,分母代表银行风险的计量

指标,统称为风险加权资产,计算ft的资本比率不得低于8%。根据新契约的要求,有关资本比

率的分子(即资本组成)的各项规定保持不变。同样,8%的最低比率保持不变。因此,修改内

容反映在对风险资产的界定方面,即修改反映计量银行各类风险的计量方法。

新契约第壹支柱对风险加权资产的修改主要表当下俩个方面:壹是大幅度修改了对老契

约信用风险的处理方法。二是明确提ft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畴,即操作风险将作为银

行资本比率分母的壹部分。在上述俩个方面,新契约的主要创新表现分别为计算信用风险和操

作风险规定了三种方法。巴塞尔委员会认为,采用单壹的方法计最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既不可取

也不可行。相反.对于这俩种风险,分别采用三种不同方法有助于提高风险敏感度,且允许银行和监

管当局选择他们认为最符合其银行业务发展水平及金融市场状况的宜种或几种方法。处理这

俩种风险的三种主要方法,如表1所示:

信用风险操作风险

(1)标准法(1)基本指标法

(2)IRB初级法(2)标准法

(3)IRB高级法(3)高级计量法

2.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对风险的判断和资本充足率的考核仅考察银行是否符合最低资本要求是玩沅不够的,此,

新契约提「I的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突fl了银行和监管当局都应提高风险评估的能力。亳无疑问,

任何形式的资本充足率框架,在壹定程度上都落后于复杂化程度高银行不断变化的风险轮廓,特

别考虑到这些银行充分利月新ft现的各种业务机遇。因此,这就需要监管当局对第二支柱给予

充分的重视。

在修改新契约的过程中,巴塞尔委员会不断完善第二支柱的内容。其中壹项工作涉及压力

测试(stresstesting)。信用风险IRB法银行的资本要足以抵御恶劣及不确定的经济环境。应

要求这类银行对其体系进行足够保'守的压力测试,其FI的是估测在恶劣环境晨现时银行需进壹步

增加多少资本。银行和监管当局要利用测试结果作为确俣银行持有壹定量超额资本的壹项手

段。壹旦资木水平下滑,监管当局可要求银行降低风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