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与实施策略_第1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与实施策略_第2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与实施策略_第3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与实施策略_第4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与实施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与实施策略TOC\o"1-2"\h\u10768第一章:绿色建筑节能概述 212440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特征 2103411.1.1绿色建筑的定义 2273911.1.2绿色建筑的特征 31621.1.3绿色建筑节能的意义 3217841.1.4绿色建筑节能的挑战 420098第二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464131.1.5尊重自然与生态环境 48981.1.6绿色建筑布局 4231871.1.7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4296981.1.8建筑节能设计 5261151.1.9可再生能源利用 5180531.1.10室内环境质量优化 5279301.1.11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 576761.1.12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 5262761.1.13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524371第三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542621.1.14概述 5130181.1.15保温隔热技术 6206811.1.16材料选择 6124911.1.17结构设计 6197211.1.18概述 6180341.1.19选用高功能门窗 699781.1.20优化设计 6147271.1.21概述 7220521.1.22保温隔热技术 7290431.1.23防水排水技术 7169591.1.24绿色屋顶技术 717696第四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711151.1.25概述 7143391.1.26太阳能热水系统 7118281.1.27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8103891.1.28太阳能通风系统 8126141.1.29概述 8173181.1.30风力发电系统 829081.1.31风力通风系统 8274331.1.32概述 8196251.1.33地源热泵系统 8297941.1.34地下换热系统 927575第五章:建筑智能化与节能 91701.1.35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定义与特征 9157831.1.36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组成 933611.1.37智能照明系统的定义与原理 9239591.1.38智能照明系统的节能效果 10309691.1.39智能空调系统的定义与原理 10256501.1.40智能空调系统的节能效果 1032598第六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163191.1.4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背景与意义 11186311.1.4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 11201661.1.43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66271.1.44评价方法选择 123651.1.45项目概况 1239971.1.46评价过程 12308071.1.47评价结果 127995第七章: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 13303461.1.48国际绿色建筑政策 13325431.1.49我国绿色建筑政策 1488401.1.50我国绿色建筑法规体系构成 1417311.1.51绿色建筑法规体系特点 1473911.1.52引导建筑市场转型 14183211.1.53促进技术创新 1582211.1.54优化资源配置 15280311.1.55提高建筑质量 1575461.1.56强化社会监督 1511674第八章:绿色建筑实施策略 1591391.1.57项目策划 15312101.1.58项目管理 1525451.1.59技术创新 16115921.1.60技术应用 16262861.1.61政策引导 16141171.1.62市场推广 16232861.1.63普及推广 1720053第九章:绿色建筑案例分析与启示 17154761.1.64案例一:北京市某绿色住宅小区 17110921.1.65案例二:上海市某绿色办公楼 17156601.1.66案例一:美国某绿色住宅 1834971.1.67案例二:英国某绿色办公楼 1826073第十章:绿色建筑节能发展趋势 19第一章:绿色建筑节能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特征1.1.1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又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以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绿色建筑强调全生命周期的环保和节能,旨在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1.1.2绿色建筑的特征(1)节能: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充分采用节能技术和措施,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节地:绿色建筑遵循紧凑型城市设计理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占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3)节水:绿色建筑采用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4)节材:绿色建筑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尽量使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5)环保:绿色建筑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6)健康:绿色建筑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保障居住者的身体健康。(7)舒适性:绿色建筑注重居住者的舒适体验,提供适宜的室内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第二节绿色建筑节能的意义与挑战1.1.3绿色建筑节能的意义(1)节约能源: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减少能源浪费。(2)减少污染: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有助于降低建筑行业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环境质量。(3)保护生态: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实施,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护生态环境。(4)提高生活质量: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5)推动技术进步: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有助于推动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1.1.4绿色建筑节能的挑战(1)技术挑战:绿色建筑节能技术涉及多个领域,如建筑、环境、材料等,技术集成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2)成本挑战: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初期投资成本较高,对投资者和开发商的经济压力较大。(3)政策挑战:绿色建筑节能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政策制定和执行力度有待加强。(4)市场挑战:绿色建筑节能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认知度较低,市场推广难度较大。(5)人才培养挑战:绿色建筑节能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节能人才储备不足,需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第二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第一节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1.1.5尊重自然与生态环境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尊重自然与生态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建筑选址合理,避免破坏生态敏感区域;(2)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3)考虑建筑周边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提高生态效益。1.1.6绿色建筑布局(1)合理规划建筑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2)注重建筑间距,保证自然通风与采光;(3)营造良好的户外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1.1.7绿色建筑设计理念(1)采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2)优化建筑形态,减少能源消耗;(3)提高建筑自维持能力,降低对环境的依赖。第二节节能减排的设计策略1.1.8建筑节能设计(1)合理确定建筑体型系数,提高建筑保温隔热功能;(2)采用高功能门窗系统,减少能源损失;(3)优化建筑布局,提高自然通风与采光效果。1.1.9可再生能源利用(1)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能耗;(2)采用绿色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3)推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应用。1.1.10室内环境质量优化(1)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减少室内污染物排放;(2)优化室内空气质量,提高居住舒适度;(3)合理设计室内照明与通风系统,降低能耗。第三节可持续材料的选择与应用1.1.11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1)选择具有环保认证的绿色建筑材料;(2)优先采用本地材料,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3)选择可循环利用或降解的材料,降低建筑垃圾污染。1.1.12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1)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如绿色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等;(2)采用节能型建筑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强化建筑智能化技术,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实时监测与调控。1.1.13绿色建筑评价体系(1)建立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引导绿色建筑发展;(2)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保证质量与效果;(3)鼓励绿色建筑创新与实践,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第三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第一节墙体节能技术1.1.14概述墙体作为建筑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能功能对整个建筑的能耗影响显著。墙体节能技术主要包括保温隔热、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等方面。1.1.15保温隔热技术(1)外墙保温隔热:采用保温材料对建筑外墙进行保温隔热,降低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热交换,提高室内舒适度。(2)内墙保温隔热:在建筑内部采用保温材料进行保温隔热,减少室内热量损失。1.1.16材料选择(1)选用高效保温隔热材料:如改性聚苯乙烯板、岩棉板等,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功能。(2)选用绿色环保材料:如稻草板、植物纤维板等,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功能,同时减少环境污染。1.1.17结构设计(1)合理设计墙体厚度:根据建筑所处的气候分区和功能需求,合理设计墙体厚度,提高保温隔热效果。(2)采用复合墙体结构:将保温材料与主体结构材料结合,形成复合墙体,提高墙体的整体保温隔热功能。第二节门窗节能技术1.1.18概述门窗是建筑围护结构中能耗最高的部分,门窗节能技术主要包括选用高功能门窗、优化设计等方面。1.1.19选用高功能门窗(1)高功能玻璃:采用双层或三层玻璃,提高玻璃的保温隔热功能。(2)高功能门窗框材:选用断桥铝、塑钢等高功能门窗框材,降低热传导系数。(3)密封功能:提高门窗的密封功能,减少空气渗透。1.1.20优化设计(1)门窗比例:合理控制门窗面积与墙体面积的比例,降低能耗。(2)门窗位置:根据建筑朝向、气候分区和功能需求,合理布置门窗位置,提高采光和通风效果。第三节屋顶节能技术1.1.21概述屋顶作为建筑围护结构的重要部分,其节能技术主要包括保温隔热、防水排水和绿色屋顶等方面。1.1.22保温隔热技术(1)选用高效保温隔热材料:如改性聚苯乙烯板、岩棉板等,降低屋顶热传导系数。(2)采用复合屋顶结构:将保温材料与屋顶主体结构结合,提高整体保温隔热功能。1.1.23防水排水技术(1)选用高品质防水材料:如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等,提高屋顶防水功能。(2)合理设计排水系统:保证屋顶排水畅通,减少水患。1.1.24绿色屋顶技术(1)植物绿化:在屋顶种植植物,提高屋顶绿化率,降低屋顶温度。(2)采用绿色屋顶构造:如采用轻质种植土、透水混凝土等,减轻屋顶荷载,提高屋顶的保温隔热功能。通过以上墙体、门窗和屋顶的节能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第四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第一节太阳能建筑应用技术1.1.25概述太阳能建筑应用技术是指将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将其转化为建筑所需的热能、电能等能源,实现建筑节能和环保。太阳能建筑应用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太阳能通风系统等。1.1.26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热能,加热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该系统主要由太阳能集热器、储热水箱、管道及控制系统组成。太阳能热水系统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住宅、酒店、学校等建筑。1.1.27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将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在建筑物屋顶或墙面,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供应建筑物内部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具有安装方便、维护简单、清洁无污染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1.1.28太阳能通风系统太阳能通风系统利用太阳能集热器产生的热能,驱动通风设备,实现建筑物内部空气流通。该系统具有节能、环保、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等优点,适用于办公、商业、住宅等建筑。第二节风能建筑应用技术1.1.29概述风能建筑应用技术是指利用风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为建筑物提供所需能源。风能建筑应用技术主要包括风力发电系统和风力通风系统等。1.1.30风力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利用风力驱动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风力发电机安装在建筑物屋顶或附近,可为建筑物提供部分或全部用电。风力发电系统具有清洁、无污染、安装灵活等优点。1.1.31风力通风系统风力通风系统利用风力驱动通风设备,实现建筑物内部空气流通。该系统具有节能、环保、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等优点。风力通风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第三节地热能建筑应用技术1.1.32概述地热能建筑应用技术是指利用地热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为建筑物提供所需能源。地热能建筑应用技术主要包括地源热泵系统和地下换热系统等。1.1.33地源热泵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地下恒定的温度,通过热泵技术实现建筑物内部空调、供暖和热水供应。该系统具有节能、环保、运行稳定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住宅、商业、酒店等建筑。1.1.34地下换热系统地下换热系统通过地下管道将建筑物内部的热量传递到地下,实现建筑物内部空调、供暖和热水供应。该系统具有节能、环保、运行稳定等优点,适用于各类建筑。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建筑应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将为建筑行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第五章:建筑智能化与节能第一节建筑智能化系统概述1.1.35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定义与特征建筑智能化系统,是指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对建筑设备、能源、安全等方面进行智能化管理和控制,以实现建筑物的高效、舒适、安全、节能的目标。建筑智能化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系统集成性:将各种子系统、设备、技术进行集成,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2)灵活适应性:根据用户需求、环境变化等因素,对系统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3)高度自动化:通过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建筑物各项功能的自动化运行。(4)节能环保:通过智能化管理,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1.36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组成建筑智能化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1)信息设施系统: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设施、信息安全等。(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包括空调、照明、给排水、电梯等设备的监控。(3)安全防范系统:包括入侵报警、视频监控、巡更管理等。(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包括火灾探测器、报警控制器、消防设施联动等。(5)通风与空调系统:包括新风系统、空调系统、空气质量监测等。第二节智能照明与节能1.1.37智能照明系统的定义与原理智能照明系统是指通过采用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对建筑照明设备进行智能化管理和控制,以实现照明效果的优化、能源消耗的降低和照明设备的延长寿命。智能照明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光线感应:通过光线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光线强度,根据需要调整灯光亮度。(2)人体感应:通过人体传感器,实时监测人员活动情况,实现有人时开启灯光,无人时关闭灯光。(3)时间控制:通过时间控制器,按照预设的时间表自动开启或关闭灯光。(4)远程控制: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远程控制灯光的开启、关闭、亮度调节等。1.1.38智能照明系统的节能效果智能照明系统具有以下节能效果:(1)减少无效照明:通过人体感应、光线感应等技术,实现按需照明,减少无效照明。(2)提高照明效率:通过采用高效光源、合理设计照明方案,提高照明效率。(3)延长灯具寿命:通过智能控制,避免频繁开关灯具,延长灯具寿命。第三节智能空调与节能1.1.39智能空调系统的定义与原理智能空调系统是指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对建筑空调设备进行智能化管理和控制,以实现空调效果的优化、能源消耗的降低和空调设备的延长寿命。智能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监测:通过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实时监测室内环境参数。(2)用户需求识别:通过用户输入、人体感应等技术,识别用户需求,实现个性化空调服务。(3)空调设备控制:根据环境参数和用户需求,自动调整空调设备的运行状态。(4)系统优化:通过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空调系统进行优化,提高空调效果和能源利用效率。1.1.40智能空调系统的节能效果智能空调系统具有以下节能效果:(1)减少能源浪费:通过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和用户需求,实现按需供冷(热),减少能源浪费。(2)提高空调效率:通过系统优化,提高空调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能耗。(3)延长空调设备寿命:通过智能控制,避免频繁启停空调设备,延长设备寿命。(4)减少维修费用:通过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提前发觉故障隐患,降低维修费用。第六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第一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概述1.1.4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能耗日益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愈发显著。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运而生,旨在指导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环境质量。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具有以下背景与意义:(1)贯彻国家政策: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战略要求,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2)提高建筑品质:通过评价标准,引导建筑企业关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提高建筑品质。(3)引导市场需求:激发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和需求,推动市场健康发展。1.1.4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指标: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生态环境、智能化等指标。(2)附加指标:包括绿色建筑运行管理、绿色建筑技术创新、绿色建筑宣传教育等指标。(3)定量与定性评价:结合定量和定性方法,对建筑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第二节绿色建筑评价方法1.1.43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绿色建筑评价方法首先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1)完整性:涵盖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包括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2)层次性:将评价指标分为不同层次,便于评价和实施。(3)可操作性:评价指标应具有明确的技术要求和实施措施。1.1.44评价方法选择绿色建筑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定量评价法:通过量化指标,对建筑项目进行评价。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有:指数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2)定性评价法:通过专家评分、现场调查等方式,对建筑项目进行评价。常用的定性评价方法有: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等。(3)综合评价法: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建筑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第三节绿色建筑评价案例分析以下以某绿色建筑项目为例,进行评价案例分析。1.1.45项目概况该项目位于我国某城市,为一栋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绿色建筑的要求,实现了较高的节能、环保水平。1.1.46评价过程(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构建了一套包括基础指标和附加指标的评价体系。(2)评价方法选择:采用综合评价法,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对项目进行评价。(3)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项目相关数据,包括设计、施工、运行等方面的数据,并进行处理。(4)评价结果分析:根据评价体系,对项目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果。1.1.47评价结果该项目在绿色建筑评价中,得分较高,达到了优秀等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节能:项目采用了多种节能技术,如太阳能热水系统、LED照明等,节能效果显著。(2)节水:项目采用了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技术,实现了较高的节水水平。(3)节材:项目在设计、施工过程中,注重材料的选择和利用,实现了较高的节材效果。(4)室内环境质量:项目采用了室内环境监测系统,保证室内环境质量达标。(5)生态环境:项目周边绿化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6)智能化:项目采用了智能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建筑运行效率。通过对该项目的评价,可以看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评价,可以推动建筑项目在各个阶段关注绿色建筑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七章: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第一节国内外绿色建筑政策概述1.1.48国际绿色建筑政策在国际范围内,绿色建筑政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绿色建筑政策制定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经验。以下是一些国际绿色建筑政策的概述:(1)美国绿色建筑政策:美国通过《能源独立与安全法》(EnergyIndependenceandSecurityAct)等法规,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同时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推出的LEED(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认证体系,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英国绿色建筑政策:英国通过《建筑节能法规》(BuildingRegulations)等政策,对建筑节能提出明确要求。英国绿色建筑协会(BRE)推出的BREEAM(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评价体系,也是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绿色建筑评价方法。(3)德国绿色建筑政策:德国通过《建筑节能法》(EnergySavingOrdinance)等法规,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德国绿色建筑协会(DGNB)推出的DGNB认证体系,注重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1.1.49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建筑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绿色建筑的实施。以下是我国绿色建筑政策的概述:(1)国家层面政策:我国发布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政策文件,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评价体系和政策支持措施。(2)地方层面政策:各地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绿色建筑政策,如北京市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上海市的《绿色建筑促进条例》等。第二节绿色建筑法规体系1.1.50我国绿色建筑法规体系构成我国绿色建筑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法律层面:如《建筑法》、《节约能源法》等,为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2)行政法规层面:如《公共建筑节能条例》、《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实施要求。(3)部门规章层面: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等,具体规定了绿色建筑评价和标识管理等事项。(4)地方性法规层面:如各地制定的《绿色建筑促进条例》等,结合本地实际,推动绿色建筑发展。1.1.51绿色建筑法规体系特点(1)法规体系逐步完善:绿色建筑的发展,我国绿色建筑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涵盖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2)法规实施力度加大:各级对绿色建筑法规的实施力度不断加大,保证绿色建筑政策的落实。(3)法规体系与政策相互促进:绿色建筑法规体系与政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第三节政策法规对绿色建筑节能的推动作用1.1.52引导建筑市场转型政策法规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引导建筑市场向绿色、节能、环保转型。通过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推广绿色建筑技术,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促进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1.1.53促进技术创新政策法规对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创新给予支持,推动建筑行业技术进步。通过设立绿色建筑研发基金、奖励绿色建筑技术创新项目,激发企业研发创新动力。1.1.54优化资源配置政策法规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手段,引导资源向绿色建筑领域倾斜。这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1.55提高建筑质量政策法规对绿色建筑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促使建筑企业提高施工质量。通过实施绿色建筑标识制度,保证绿色建筑项目的质量达标。1.1.56强化社会监督政策法规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实施要求,强化了社会监督作用。通过建立绿色建筑信息公示制度,提高建筑项目的透明度,引导公众参与绿色建筑的实施与监督。第八章:绿色建筑实施策略第一节绿色建筑项目策划与管理1.1.57项目策划(1)明确绿色建筑目标:在项目策划阶段,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标准,明确绿色建筑的目标和指标,保证项目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2)制定绿色建筑规划:结合项目特点,制定绿色建筑规划,包括建筑形态、景观布局、绿色建材选用、节能措施等方面。(3)确定项目经济效益:对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保证绿色建筑项目的投资回报,提高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1.1.58项目管理(1)完善管理体系:建立绿色建筑项目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项目顺利推进。(2)优化设计过程: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优化建筑布局、结构形式和建筑围护结构,提高项目绿色功能。(3)强化施工管理:加强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保证施工过程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第二节绿色建筑技术创新与应用1.1.59技术创新(1)绿色建材研发与应用:加大绿色建材研发投入,推广高功能、环保、可持续的绿色建材。(2)节能技术优化:不断优化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能效,降低能耗。(3)智能化技术应用: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升绿色建筑智能化水平。1.1.60技术应用(1)节能技术应用:在绿色建筑项目中广泛应用节能技术,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2)绿色施工技术:推广绿色施工技术,如现场施工污染控制、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3)绿色建筑设计软件:运用绿色建筑设计软件,提高设计效率,保证项目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第三节绿色建筑市场推广与普及1.1.61政策引导(1)制定优惠政策: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绿色建筑。(2)加强监管:加强对绿色建筑项目的监管,保证项目质量,提高市场信誉。1.1.62市场推广(1)宣传教育:加大绿色建筑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和认同。(2)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引导市场消费需求。(3)举办绿色建筑展览:定期举办绿色建筑展览,促进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的交流与合作。1.1.63普及推广(1)加强培训:加大对绿色建筑人才的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2)推广绿色建筑示范项目:通过示范项目,展示绿色建筑的优势,引导市场消费方向。(3)拓展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绿色建筑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市场发展。第九章:绿色建筑案例分析与启示第一节国内绿色建筑案例分析1.1.64案例一:北京市某绿色住宅小区北京市某绿色住宅小区位于北京市郊区,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共建有住宅楼20栋,共计2000套住房。该小区在规划阶段就注重绿色建筑的理念,采用了多项节能技术。(1)节能设计:住宅楼采用外墙保温、断桥铝合金窗、太阳能热水系统等技术,降低建筑能耗。(2)节水设计:采用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绿化喷灌系统等,降低水资源消耗。(3)环保材料: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如低甲醛板材、无毒涂料等,减少室内污染。(4)绿色交通: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场、电动车充电桩等,鼓励居民使用绿色出行方式。1.1.65案例二:上海市某绿色办公楼上海市某绿色办公楼位于市中心,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约100米。该办公楼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绿色建筑的要求,采用了以下技术:(1)节能技术:采用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LED照明等技术,降低建筑能耗。(2)节水技术:采用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绿化喷灌系统等,降低水资源消耗。(3)室内环境优化:采用新风系统、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提高室内空气质量。(4)绿色景观:设置屋顶绿化、室内绿化等,提高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度。第二节国际绿色建筑案例分析1.1.66案例一:美国某绿色住宅美国某绿色住宅位于洛杉矶市,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该住宅在设计中注重绿色环保,采用了以下技术:(1)节能技术: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系统、高效空调系统等技术,降低建筑能耗。(2)节水技术:采用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节水型洁具等,降低水资源消耗。(3)绿色材料:使用环保材料,如可再生木材、无毒涂料等,减少室内污染。(4)绿色景观:设置屋顶绿化、室内绿化等,提高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度。1.1.67案例二:英国某绿色办公楼英国某绿色办公楼位于伦敦市中心,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高度约60米。该办公楼在设计中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理念,采用了以下技术:(1)节能技术:采用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LED照明等技术,降低建筑能耗。(2)节水技术:采用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绿化喷灌系统等,降低水资源消耗。(3)室内环境优化:采用新风系统、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提高室内空气质量。(4)绿色交通:设置自行车停车场、电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