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TOC\o"1-5"\h\z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理念 (4)三、课程设计思路 (6)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9)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13 )一、经典 (13)二、常识 (17)三、技艺 (24)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31)一、教学建议 (31)二、评价建议 (35)三、教材编写建议 (37)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8)第一部分前言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应对自然、社会环境的挑战时,其独特性、创造性智慧的体现,表现的是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它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和魂,是民族得以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绵延了五千多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共识,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而且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往过程中,不断激活自身的潜能,丰富自身的内涵,扩大自身的影响,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华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面貌,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智慧,凝聚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亲近、理解、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弘扬、践行中华文化精神,培育、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是现代中国人在追求中国梦和实现自我发展过程中应该具有的重要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只有系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浸润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烈氛围之中,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才能掌握并灵活运用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才能走进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亲近、认同这个家园,增进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并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到这个家园的建设过程之中;才能将自己生命的根系,扎植于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把自己从一个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学校教育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构建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是当下非常紧迫的任务。制定《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旨在为已经或将要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地区和学校,厘清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属性,明确目标,规范内容,指导实践。一、课程性质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宗旨,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目标,主要具有以下性质。(一)综合性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是由一门独立设置的课程以及在其他学科和活动中的渗透性内容组成的综合性课程,是由经典文本(以下简称“经典”)、文化常识(以下简称“常识”)、游艺游戏和技能技艺(以下简称“技艺”)三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丰富的内容体系、严整的内在逻辑与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为保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实现,确保中小学生接受较为完整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确保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健康、持久、有效地开展,不仅需要做好中华传统文化在其他学科和活动中的渗透,而且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有必要独立开设一门课程。(二)人文性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所包括的经典、常识与技艺,容纳了中华传统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智慧成果,蕴含了中华传统人文思想中对生活的认知与实践的方法,反映了世世代代中国人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世界及相互关系的系统认识,体现了中国人对价值准则、道德觉悟、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的系统思考,以及对生活情趣、人生价值与高尚境界的不懈追求。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认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做人道理,形成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发现、感知、鉴赏中华智慧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力,了助,征兮矛一叮和乙厂前言卜人文生活的美,使学生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获得更加深厚的人文积淀,夯实人文底蕴,滋养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素养。(三)实践性文化只有与生活发生联系、在实际生活中体现时才能回归其本质,中华文化在本质上反映的正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华传统文化是由我们的祖先所创造、通过一代又一代先民接力、经由一个又一个时代的筛选和过滤、从过去一直延传到现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依然具有生命力、表现我们民族自我和特色的那些东西。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倡导经典、常识、技艺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的结合,注重从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礼仪规范的养成人手,逐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注重通过感受和体会古人的生活智慧,进而具备整全的思维方式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注重人文积淀,强调内省反思,重视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进而形成完美人格。二、课程理念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尊重现代教育与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在课程设计与开发中应始终坚持以下理念。(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应以世界眼光、中国立场来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既要有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也要有文化理解和文化包容。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有区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坚持师古而不泥古、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以培养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宗旨应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必备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感受力、理解力和理性认识,形成文化记忆,增进文化理解,提升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从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注重知识逻辑、生活逻辑与认知规律的统一注重知识逻辑,就是要在课程建构上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建立起经典、常识与技艺三个模块的有机联系。注重生活逻辑,就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上,着重选择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内容,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不只是过去的事物,更是从过去传承到现在的事物,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同时要考虑地域、民族等因素,使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课程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水平相契合,在课程目标、内容、容量、形式等方面,注重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在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要同时考虑上述三种逻辑,并在遵循这三种逻辑的基础上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三、课程设计思路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是一种特殊的课程形态,它包括一门独立设置的课程,以及在其他学科课程及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中渗透、融人的一系列内容,可以表述为“1十X',模式。"1”是指已经或将要独立设置的、必修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实施形式,拥有相对系统的课程内容,其核心内容包括经典、常识与技艺三大类。"X”是指有机渗透、融人其他学科课程及课外、校外教育中的经典、常识及技艺等内容,主要体现在语文、历史、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地理、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等学科和各种主题实践活动之中。在课程内容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1”和‘'X”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妥善处理二者交叉的部分.本标准主要面向已经或将要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地区和学校,用于指导中小学独立设置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即“1”的部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旨在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中小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一)形成文化记忆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与情感积淀,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学习兴趣。.通过对经典的学习,能记诵有代表性的经典文本,了解特定文本的作者、体例、内容和特点等,体味经典文本凝练、优雅、精致的表达方式和风格。.通过对常识的学习,了解古人的知识世界,感受古人的生活方式,感知古人的生活态度,体会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智慧。.通过对技艺的欣赏、学习与实践,了解传统技艺的多样性,了解重要技艺的操作程序或修习次第,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需要,在每个学段练习和掌握其中一两种,感知古人的工匠精神和审美趣味。(二)增进文化理解在文化记忆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获得对其所承载内容或意蕴的解释、评析、鉴赏、实践的综合能力。.能够亲近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感受、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与丰富内涵,逐步提高对其内容进行审辨性思维的能力。.能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和核心价值,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理解古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理解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能够将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观融人生活实践之中,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融人人生理想之中。(三)提升文化自信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以及世界主要民族文化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知晓中华民族多元一休的格局及其形成过程,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能够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多元化表达。.知道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的特殊形态和独特价值,能够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能够自觉学习、接受、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在不同文明面前传播中华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担当。.知道世界不同文化的形态、特色及主要内容,了解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经典(一)总体说明经典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和气质的著作,是有效性不限于一时一地、历久弥新、具有超越时空生命力的著作。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今人智慧的源泉。中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经典,主要包括流传广、影响大的蒙书,脍炙人口的诗词曲赋等传统文学作品,以“四书”和“五经”为核心的儒家典籍,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史部、子部、集部著作。中小学的经典教学,根据中国传统教育的实情与现代教育的特点.在兼顾经典内容的完整性和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形成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二)学习口标.总目标(1)了解所学经典产生、流传的时代背景,懂得经典的基本内容,知道经典中涉及的文化常识,体味经典的精神内涵和思想钾慧,理解经典中所体现的核心思想理念。(2)函读、精读、研读经典,能背诵一些优秀的格言普句、段落和篇章,逐步培育对经典的亲切感、感受力、理解力和理性认识。掌握学习经典的基本方法,如坚持学、问、思、辨、行的统一,正确、熟练地使用工具书和相关学习资源,了解古代典籍的分类,了解古书的通例等。(3)亲近经典,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践行经典中蕴含的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尊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提升人格修养,增进社会关爱,培育家国情怀。2.学段目标(1)1~3年级:诵读经典,感知大意,体会蒙书和古诗所具有的句子短小、形式整齐、押韵便读、内容浅显、贴近炸粼分课程内容生活等特点,培育对经典的亲切感。能背诵蒙书中的部分段落、古诗中的名句。学习经典中蕴含的符合现代文明的行为规范,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2)4~6年级:诵读经典,理解大意,知道经典中蕴含的文化常识,体会蒙书和古诗词所具有的语言精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特点,增强对经典的感受力。能背诵蒙书中的核心段落和古诗词、格言警句中的名篇名句。理解并努力践行经典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3)7~9年级:精读经典,理解经典的基本内容,了解经典中蕴含的文化常识,体会经典的精神内涵和核心思想理念,提升对经典的理解力。能背诵经典中的重要段落和古诗词中的名篇。深人理解、自觉践行经典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4)高中年级:研读经典,探究、理解经典的思想内涵,掌握经典中蕴含的文化常识,全面认识、深入辨析经典的精神内涵和核心思想理念,提升对经典的理性认识,培养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能背诵经典中的重要段落、篇章和古典诗词曲赋中的名段名篇。通过经典的研读,唤起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认同。(三)学习内容1~3年级.重点诵读伦理道德类蒙书,如全文学习《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节选学习《小儿语》等。.诵读一些篇幅简短、内容浅显、语言优美、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古诗。语文课程之外,所诵读古诗不少于20首,并以五言绝句为主。~6年级.重点诵读知识类蒙书,如全文学习《三字经》,节选学习《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诵读一些流传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诗词。语文课程之外,所诵读古诗词不少于20首,并以七言绝句为主。.诵读一些流传广、影响大的传统格言警句。~9年级.重点精读“四书”,即节选学习《论语》《孟子》,全文学习《大学》《中庸》。.精读具有代表性的子部经典,如节选学习《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孙子兵法》等。.精读一些思想深刻、感情充沛、文化内涵丰富的古诗词。语文课程之外,所精读古诗词不少于30首,并以古体诗、律诗和词为主。高中年级.重点研读“五经”,即节选学习《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研读具有代表性的史部、集部经典,如节选学习《史记》《资治通鉴》《贞观政要》《史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楚辞》《古文观止》《文心雕龙》等,了解这些经典的体例。.研读一些思想性、文化性与艺术性兼备的古典诗词曲赋。语文课程之外,所研读古典诗词曲赋不少于30篇,并以散曲和赋为主。二、常识(一)总体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是在中国历史上广泛流传、广为人知的基础知识、生活经验和思想共识,小到一个称谓,大到各种制度,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的范畴。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涉及面广,内容博杂,是构建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基础,是理解古人生活方式的宝贵资源。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是提升中小学生人文底蕴的重要路径。要了解中华先民的生活,了解古人的想法和做法,就必须了解他们的知识结构及其形成的过程,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此外,中华传统文化常识对于我们释读经典文本、了解今天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来龙去脉,也大有裨益。《二)学习目标.总目标(l)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基本常识,探索当代生活中的民俗礼仪、日用器物的历史渊源,体悟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2)了解中华传统人伦关系、社会结构、国家制度、思想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学段目标l)1~3年级:了解中华传统日常礼仪文化,学习与个人、家庭生活相关的文化常识,知道一些传统礼俗的文化内涵,能在家庭生活中践行那些仍然具有时代性的传统礼仪。2)4~6年级:了解中华传统器物文化,学习传统家庭、社会生活层面的常识,能在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体味中华传统民俗的趣味,并感知其价值。3)7~9年级:一了解中华传统社会生活文化,学习传统社会、国家层面的常识,了解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特征,知道不同行业的历史文化渊源,能多角度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意义。4)高中年级:了解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学习传统国家观念、思想文化常识,知道中国学术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基础、文化特征,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三)学习内容~3年级.知道姓、名、字、号的含义,会使用简单的尊称或敬称、谦称,知道避讳及其方法,懂得基本的中华传统人际交往礼节。.知道时辰、生肖,了解相关的历史故事、传说和民俗活动。.知道诞生礼、冠礼、婚礼、寿礼、丧礼、祭礼等中华传统生活礼仪的内涵与文化习俗。.知道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主要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渊源和民俗活动,知道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基本常识,如祠堂、家谱、家规等,懂得宗族关系的基本内涵,如五服、九族、堂、表、伯仲叔季、昭穆等,知道一些古代著名家族的历史故事。.了解中华传统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如盘古开天、女蜗补天、后弈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6年级.了解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知道公服、吉服、常服的差异,了解冠冕、衣裳、履袜,如候头、凤冠、长袍、马褂、旗袍、木屐等,知道答钗、抹额、项圈、带钩等装饰用品。.了解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理解中国饮食的地域和民族差异,能说出川、鲁、粤、闽、淮扬等主要菜系及代表菜品,了解茶文化、酒文化等饮食传统,知道部分地方小吃,能说出自己家乡的特色饮食。.了解中华传统建筑常识,知道四合院、窑洞、土楼等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特征,了解不同地域传统民居风格的差异,了解亭、台、楼、阁等景观园林建筑,了解寺庙、道观、书院、牌坊等文化建筑,知道以长城为代表的军事建筑、以紫禁城(故宫)为代表的宫廷建筑。.了解中华传统交通文化,知道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等著名交通线路的文化意义,知道骤站、关隘、司南或罗盘等传统交通要素,知道轿舆、马车、舟船等传统交通工具。.了解中华传统日用器物,知道陶器、瓷器、玉器、漆器、青铜器的类型特征及代表性作品,知道笔、墨、纸、砚等文化用品,知道屏风、几案、团扇、香炉、火镰等生活用品。~9年级.了解中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教育常识。了解文字学、音韵学和训沽学的基础知识;知道“六书”,了解汉字字体、字形的发展演变,如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能够识读常用简化字所对应的繁体字;知道四声、押韵、平仄、对仗等诗词格律知识。知道学塾(包括家塾、私塾和义塾)、府州县学、书院、太学、国子监、八股文等概念。.了解中华传统农业和工商业常识。认识未相、犁耙等传统农具,知道五谷、六畜、桑蚕、农谚等;知道市坊、当铺、镖局、钱庄等,知道尺、寸、升、斗、斤、两等度量衡单位,知道刀币、交子、通宝等古代钱币。.了解中华传统科技常识。知道古代科技成就,如九九乘法表、算盘、勾股、圆周率等传统数学常识;盖天说、宣夜说、浑天说、三垣、四象、七政或七耀、十二次、二十八宿、分野等传统天文常识;干支、闰月、三正、农历等传统历法常识;脏腑、经络、气血、六淫、七情、配伍等传统医药常识。.知道中国古代皇室宗亲的称谓,如皇帝、太子、王公、殡妃、公主、骑马等。知道古代官职及其职掌,文官如承相、总督、巡抚、知府、知县、御史、师爷等,武官如元帅、将军、提督、校尉等,学官如教授、博士、祭酒等,社会基层人物如三老、乡绅、里长、保长等。了解传统官署及?1}Itl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性人容卜职官制度,如三省六部、内阁、三公九卿、爵位、品阶、溢号等。了解古代选官制度,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包括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了解中华传统地理常识。知道中国的古称,如华夏、九州、赤县神州等;了解中国的名山大川,如三山五岳、江河、五湖四海等;了解传统地理概念,如中原、西域、关中、江左、陇右等;了解传统行政区划,如京敬、行省、府州、郡县、乡里等;知道自己家乡地名的演变.高中年级.了解中国传统文献学常识。了解巾国古代文献载体的演变,如甲骨、金石、简犊、嫌帛、纸等;了解古代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如卷轴、经折、线装等;了解传统图书分类法,如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了解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史书的体例,以及方志、年谱、笔记等文献的特点;了解有代表性的丛书、类书和总集、别集及其特点;了解目录、版本、校勘、辑佚等常识;了解训话、笺注、章句、义疏、正义、集解等注释体例;知道著名的藏书楼,如天一阁、百百宋楼等。知道如何使用现代数据库查找古代文献。.了解中国古代主要学术思想,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格物致知等概念或命题的含义。了解古代主要学术流派,如九流十家、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魏晋玄学、汉学与宋学、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乾嘉之学等。.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如诗言志、诗教、诗无达话、知人论世、得意忘言、文以载道、风骨、韵味、妙悟、童心、性灵、格调、诗话等。.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如宗法与封建、大同与小康、仁政、无为而治、大一统、公羊三世、五德终始、三纲五常、托古改制、德主刑辅、内圣外王等。了解古代法律制度及常识,如连坐、春秋决狱、会审、秋决、讼师等。了解古代社会经济制度,如编户、保甲、乡约、地丁、租佃、贡赋、平准等。.了解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常识,如中国道教、佛教的基本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知道道士、黄冠、羽客、真人、天师等道教称谓,三清、四御、八仙、文昌帝君、关圣帝君、城陛、灶神、妈祖等道教神仙,斋醛、法器、胎息、导引、辟谷、服食、符篆、炼丹等道教科仪方术,洞天福地等道教主要宫观仙境。知道禅林或丛林、殿堂、国师、传戒、度喋、清规、俗讲、浴佛等仪轨制度,变文、宝卷、藏经等文献形式,如来、弥勒、四大天王、菩萨、罗汉、比丘、沙弥等佛教称谓。了解道教、佛教的主要民间信仰及习俗。(一)总体说明技艺指的是需要长时间反复演练才能习得和掌握的富于技巧性的游戏、手艺、艺术和工艺等。中华传统技艺有的在于表现技巧、娱悦心性,如琴、棋、书、画;有的在于满足生活所需,如制陶纺织、印染刺绣、冶炼铸造、炮制中药。纳人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技艺,指的是那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适合课堂组织教学的内容。中华传统技艺极富中国特色,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情趣。它不仅是感知古人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而且是欣赏美、践行美的重要途径。通过技艺的学习,能帮助中小学生切实理解先民的智慧,感受古人的情志,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二)学习目标.总目标(1)厂解中华传统技艺的形式和内容.参与技艺的赏析与操作,感受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形态。(2)通过对中华传统技艺的学习,达到娱悦心性、激发兴趣、表达情感、增强体魄、磨炼意志的目的,从而提升文化素养。(3)体会技艺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和独特性。(4)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并创新技艺,让它们在新时代呈现新形式、表现新特征、展现新风貌,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2.学段目标(1)1~3年级:了解中华传统游戏规则、手工制作技巧,会玩至少两种游戏,能制作两种以上的传统手工制品。体验古代儿童的游戏和生活情趣。(2)4~6年级:了解古人衣、食、住、行、用的相关技艺,感受古人的日常生活。每类技艺至少参与一次操作或赏析,并学习具有家乡特色的传统生活技艺。(3)7~9年级:了解中国古代文人雅艺、中华传统体育及民间音乐、舞蹈等多样的艺术形式,感受古代的雅俗文化及其差异。根据兴趣,至少选择一种技艺进行练习,感受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和体育形式。(4)高中年级: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曲艺、中医和百工工艺,感受古人的精神生活和精湛技艺。根据兴趣,每类技艺至少挑选一种进行学习或深人赏析。(三)学习内容l一3年级.学玩捉迷藏、跳百索、踢毽子、抖空竹、放风筝、拔河、踩高跷、荡秋千等传统体能游戏;学玩七巧板、九连环、鲁班锁、华容道、打算盘等智能游戏;学说(玩)童谣、拍手歌、绕口令、灯谜、歇后语、属对等文字游戏。了解游戏的起源,知道游戏规则,掌握基本动作(常见花式)和基本技巧。.学习制作折纸、剪纸、年画、风筝、灯笼、泥人、中国结等中华传统手工制品,知道其用途,掌握其制作方法和技巧,了解中华传统工艺品的文化内涵。.选择一种本民族、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游戏或手工(如朝鲜族跳板、天津杨柳青年画、江苏无锡惠山泥人、北京兔儿爷等)进行学习.了解基本规则或技巧.并尝试学习、制作或赏析,感受家乡和民族文化。~6年级.衣:了解纺纱、织布、印染、刺绣等中华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知道基本的工具材料和工艺流程,尝试体验一种技艺。.食:参与制作饺子、棕子、春饼等中华节令食品或传统美食,学习制作家乡的特色美食。了解制茶、酿酒、酿醋、榨油、制盐等传统饮食制作工艺,知道其基本流程..住:欣赏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等中华传统建筑,了解其营造流程、工艺形式和样式特色,了解桦卯、斗拱、飞檐、瓦当等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及建筑部件的制作方法。.行:了解中国古代舟、船、车、轿等交通工具,简单了解其基本构造及制作流程,了解中国传统的交通及通信方式。.用:了解饮食器皿、文房四宝等常见日用器具的传统制作技艺,了解基本的制作技法。~9年级.乐律、乐器:了解五音、十二律等中华传统乐律知识。知道中华传统乐器的分类,认识编钟、古琴、古筝、琵琶、二胡、鼓、笙、箫等传统乐器,了解其历史和演奏技巧,欣赏不同乐器的代表名曲,尝试演奏一种独具家乡或民族特色的乐器..棋类:学习围棋、象棋等中华传统棋种,了解其起源、基本术语和行棋规则,体会棋类游戏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书法:掌握书法的基本笔法和书写技巧,赏析传世名作,摹写经典碑帖,创作书法作品。尝试描摹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书体。了解与书法相关的技艺,如篆刻、传拓、装裱等。.美术:学习中国画的基本技法,赏析传世名作,了解用笔、用墨和设色的基本技巧,尝试创作国画作品。了解敦煌壁画、唐卡等其他传统绘画以及玉雕、石雕、木雕、陶塑、泥塑等中华传统雕塑的发展历史,赏析传世作品,知晓基本技法。.体育、武术:了解跳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华传统体育活动,了解拳法、棍法、刀法、剑法等中华传统武术形式,了解赛龙舟、舞狮子、扭秧歌、跑早船等中华传统节日活动。知道具有家乡或民族特色的体育和武术形式,选择一种进行练习。.民歌、舞蹈:欣赏多民族、多地区的传统民歌和舞蹈,如山歌、号子、渔歌、秧歌、狮舞、孔雀舞等。尝试学唱或学跳具有家乡或民族特色的歌舞。高中年级.戏曲、曲艺:知道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等戏曲,了解口技、双簧、相声、评书、快板、弹词、评话、单弦、大鼓、二人转等传统曲艺以及杂技、木偶戏、皮影戏等。赏析著名选段,选择一种自己喜欢或具有家乡特色的戏曲、曲艺进行学习。感受各地区不同戏曲与曲艺的差异,探寻地域文化对艺术形式的影响。.中医:了解望、闻、问、切的诊法,了解针灸、拔罐、推拿、正骨等简单的治法和疗法,了解中药炮制的基本技艺。.工艺:了解百工工艺,如陶器、瓷器、琉璃等的烧制技艺,青铜器、金银器等的铸锻技艺,云锦、蜀锦等的织造技艺,苏绣、湘绣、粤绣等刺绣技艺,竹、藤、草、柳、麦秸等材料制成的实用、观赏器物的编结技艺以及木作与漆艺。选取当地具有代表性或自己感兴趣的手工技艺,了解其发展历史,知道其制作流程,体味其艺术特色。感受中华传统工艺中的文化内涵,传承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有效实施,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紧密相关。在教学活动中深人理解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一)教学目标的制订.全面把握课程目标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索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表现为对经典的诵读、理解及审辨能力,对常识的知晓、理解及运用能力,对技艺的了解、欣赏及传习能力,最终形成文化记忆、增进文化理解、提升文化自信。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制订具体、清晰、适度的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教师在制订中华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目标时,应以具体、清晰、适度为原则。具体,是指目标生成条件具体、目标操作条件具体及目标效果评价具体;清晰,是指目标对象清晰、目标指向清晰及目标维度清晰;适度,是指目标数量适度、目标难易适度及目标要求适度。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还应考虑目标的可实现性和教学效果的可评价性。在经典教学时注意学不跟等、循序渐进,在常识教学时注意由点到面、先浅后深,在技艺教学时注意次序流程、寓教于乐。明确教学目标的层次差异,将有层次差异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的依据,在教学环节中根据教学目标层次的完成程度,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教学内容的选择.正确处理,'l”与“x',课程之间的关系注意作为独立课程的“1”与“X”课程或活动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教师应在全面理解和掌握“1”课程所包含的经典、常识及技艺三大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系统安排其与“X”课程或活动的交叉部分,做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是指在把握各学科、活动特.点的基础上,从各自学科、活动的视角出发,组织教学内容,避免知识点的重复,避免学习内容的雷同;联系,是指要体现“1”课程和“X”课程或活动的互补与衔接,相互支撑,以形成教育合力。.正确理解经典、常识、技艺的定位经典、常识、技艺三大模块各有明确的定位。经典教学以中华原典为依托,注重人文性与思想性;常识教学以中华传统文化基础知识为中心,注重生活性与知识性;技艺教学以对中华传统游艺游戏和技能技艺的了解与掌握为指向,注重实践性与趣味性。经典、常识、技艺三个模块承担不同的目标任务,又相互支撑,彼此关联,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在课程内容选择以及教学设计上,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模块,应相互协调,共同推进。(三)教学方法的选择.总体原则注重知识学习与情感培养的结合,引导学生在诵读经典、习得常识、学习技艺的过程中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注重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的真实体验。注重传统和现实的结合,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各模块的具体建议(I)在经典的教学中,注意对经典文本的准确解读,合理进行文化诊释,适时开展价值引导。文本解读可从历史背景、语音语义、典故常识、内容结构、体裁风格等方面人手;文化论释应注重人文精神、思想内涵及当代价值;价值引导是在适当的时机,将文本内容与学生个体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在常识的教学中,注意把握常识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点面关系,突出其历史意义与生活意义,并适当延伸拓展。在全面把握常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各要素的构成及相互关系,既突出核心要素意蕴的阐释而又不忽视其他要素意蕴的阐发;在把握常识之间逻辑和结构的基础上,明确知识点和知识谱系之间的关系,做到“点中有面,面中现点”;在把握常识本身内涵及结构关系的基础上,突出常识的生活意义,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其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3)在技艺的教学中,注意对技艺的灵活选择、示范体验,并创新教学方式。注意技艺的灵活选择,既要考虑民族与地区的差异和特色,又要注意课堂教学的限制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因地施教、因材施教;注意根据技艺的步骤和次第,做到准确讲解或示范,并结合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指导学生练习,或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技艺内容繁复多样,仅凭一位教师讲授,显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观摩、赏析、探究、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此外,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聘请相关学科教师或技艺传承人共同完成教学,还可以利用各种数字资源组织教学。二、评价建议(一)评价目的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评价应以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为中心,以目标为依据,树立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重发展的整体评价观。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评价旨在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新型水稳材料研发与应用采购合同3篇
- 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具体路径与发展策略
- 2024年度多功能打印机租赁及耗材配送合同范本3篇
- 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现代教育技术策略与实施路径
-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深度研究与跨行业应用探索
- 2024年度企业品牌授权与连锁经营合作合同3篇
- 2024年标准工程监理服务具体协议模板版B版
-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运营方案
- 2024版农产品冷链物流采购与配送合作协议3篇
- 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交互设计与开发》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启航计划培训总结与反思
- 《电力工程电缆防火封堵施工工艺导则》
- MOOC 作物育种学-四川农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变电站隐患排查治理总结报告
- 车辆救援及维修服务方案
- 三体读书分享
- 《肾内科品管圈》
- 空气预热器市场前景调研数据分析报告
- 2024年南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PLC在变电站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案例
- 2024版国开电大法学本科《合同法》历年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题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