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生考试考研法律硕士综合(法学497)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关于法律关系的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B.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C.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社会关系D.法律关系只存在于平等的法律主体之间本题为选非题,考查法律关系的特征。选项A,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的实现形式,是法律规范的内容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到具体贯彻的表现,是人与人之间的合法(或不违法)关系。如果没有法律规范的存在,就不可能产生法律关系。所以,A选项“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说法正确。选项B,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是法律化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一种明确的、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因而,B选项“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表述正确。选项C,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离不开国家强制力。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如果擅自违反法律规范,不履行法律义务,选项D,法律关系可以存在于各种法律主体之间,包括平等的法律主体之间,也包2、在刑法理论上,以下哪一项关于犯罪客A.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而犯罪对象则不是B.犯罪对象存在于犯罪客观方面,而犯罪客体存在于犯罪主观方面C.犯罪对象是一切犯罪的共同构成要件,而犯罪客体则不是D.犯罪客体是犯罪所侵害的某种社会关系,而犯罪对象是这种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选项A,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都是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要件,都是犯罪构选项B,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都存在于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犯罪主观方面”表述错误。选项C,犯罪客体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而犯罪对象只是某些犯罪的必要要件。没有犯罪客体,就不可能成立犯罪;但并非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对象,如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脱逃罪等就没有犯罪对象。故C选项“犯罪对象是一切犯罪的共同构成要件,而犯罪客体则不是”表述错误。选项D,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对象是这种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例如,盗窃罪的犯罪客体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因此,D选项表述正确。3、以下关于我国刑法中“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表述,正确的是:A.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故意犯罪B.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的客体是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C.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D.危害公共安全罪是类罪,包含放火罪、爆炸罪、决水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等A项错误,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及公共生产、生活安全的行为。它既包括故意犯罪,如放火罪、爆炸罪等,也包括过失犯罪,如失火罪、过失爆炸罪等。因此,A项“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故意犯罪”的表述过于绝对,错误。B项错误,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的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及公共生产、生活安全。B项表述中将“社会的公共安全”简化为“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缩小了侵犯客体的范围,错误。A.法律解释是对法律条文含义的说明与阐述B.法律解释是法律实施的前提C.法律解释是法律制定、适用的独立环节D.法律解释属于法律监督的范畴选项A,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规定意义的说明与阐述。法律解释的选项B,法律实施包括法的执行、法的适用、法的遵守和法律监督。选项C,法律解释依附于法律制定、法律适用活动,不是选项D,法律监督,是指由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A.法律原则具有宏观的指导性,其适用范围比法律规则宽广B.法律规则的规定是明确具体的,它着眼于主体行为及各种条件(情况)的共性;C.法律规则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法律原则是以“权衡强度D.法律规则以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的逻辑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选项A,法律原则具有宏观的指导性,其要求比较笼统、模糊,其适用范围比法律规则宽广。法律规则明确具体,着眼于主体行为及各种条件(情况)的共性;其范围较选项B,法律规则的规定是明确具体的,着眼于主体行为及各种条件(情况)的共着眼于主体行为及各种条件(情况)的共性;法律原则对人的行为及其条件有更大的覆选项C,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如果一条规则所突时,法官必须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及有关背景在不同强度的选项“法律规则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法律原则是以‘权衡强度或选项D,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在结构上颇为相似,都旨在针对法律调整对象作出规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的表述错误。6、在刑法中,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下列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A.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B.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处罚C.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D.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本题考查的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现代法治国家刑法的重要原则。该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规定,不允许法官随意裁断;二是明确化,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犯罪所产生的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具体的规定,并用文字表述清楚。选项A,“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完整且准确地表述了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因此A选项正确。选项B,“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处罚”的表述错误。因为“处罚”选项D,“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同样存在“定罪处罚”A.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B.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规范明确,但不排斥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C.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禁止绝对不定期刑,但不禁止相对不定期刑D.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习惯法作为刑法的渊源,但不禁止判例法作为刑法的渊源选项A,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禁止类推解释,无论是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还是有适用的不公正。故A选项错误。选项C,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禁止绝对不定期刑,同时也禁止相对不定期刑。绝刑法定原则所要求的明确性。故C选项错误。选项D,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只能以成文法为渊源,禁止习惯法、判例法等不成8、关于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下列哪一选项表述是正确的?A.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B.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某种客体造成侵害的客观事实特征C.犯罪主体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D.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选项A,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或社会选项B,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某种客体造成侵害的客观事实时间、地点、方法(手段)等。所以,B选项“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选项C,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选项D,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结果所抱的心理态A.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据B.证据保全的申请,既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也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提出C.证据保全的方法,可以是查封、扣押,也可以是询问当事人、采取笔录D.证据保全可以由当事人申请,也可以由法院依职权主动采取本题考查证据保全的相关规定。选项A,《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一条规定:“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在诉讼过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由此可知,申请证据保全的主体是当事人,诉讼参加人包括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而诉讼代理人无权申请证据保全,故A选项“诉讼参加人可以向法院申请保全证选项B,《民诉证据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依据《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以书面形式提出。证据保全的其他程序,参照适用本法第九章保全的有关规定”。因此,证据保全的申请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以书面形式提出,B选项“既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也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提出”错误。选项C,《民诉法解释》第一百零三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前交换证据。人民法院对于证据较多或者案件重大疑难的案件,应当组织当事人在庭前交换证据。证据交换的时间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认可,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指定。当事人申请延期举证经人民法院准许的,证据交换日相应顺延。证据交换应当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进行。在证据交换的过程中,审判人员对当事人无异议的事实、证据应当记录在卷;对有异议的证据,按照需要证明的事实分类记录在卷,并记载异议的理由。通过A.内部证成主要解决法律决定的前提是否正确的问题B.内部证成依赖于一定的法律解释方法C.内部证成可以保证法律决定与一定的法律解释和法律规定之间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D.内部证成是对法律决定所依赖的前提本身的合理性,即“大前提”的正确性问选项A、B、D,法律论证包括内部证成和前提的证立”。法律决定必须按照一定的推理规则从相关前提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属于内部证成;对法律决定所依赖的前提的证立属于外部证成。由此可知,内部证成不涉及对前提本身的合理性或正确性的分析,即不解决法律决定的前提是否正确的问题,故选项A“内部证成主要解决法律决定的前提是否正确的问题”、选项D“内部证成是对法律决定所依赖的前提本身的合理性,即‘大前提’的正确性问题的分析”均表述错误。而法律解释是法律人获得法律规范这一大前提的主要方法,外部证成离不开对法律规范的解释,但内部证成并不依赖于法律解释方法,故选项B“内部证成依赖于一定的法律解释方法”表述错误。选项C,内部证成保证了结论是从前提中逻辑地推导出来,它对前提是否正当、合理没有任何的保障,所以内部证成可以保证法律决定与一定的法律解释和法律规定之间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选项C表述正确。11、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关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民事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B.民事权利与义务具有平等性,即民事主体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上不能是此轻彼重或此多彼少C.民事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即民事权利的内容与民事义务的内容是一致的D.民事权利与义务具有互相依存性,即权利和义务均可以独立存在本题考查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选项A,民事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这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一方享有权利,必然有另一方承担相应的义务,反之亦然。没有无权利的选项B,民事权利与义务具有平等性,这主要体现在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选项C,民事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但这种一致性并不意味着民事权利的内容与选项D,民事权利与义务具有互相依存性A.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B.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是我国宪法监督的专门机构C.我国的宪法监督主要是抽象性审查D.我国的宪法监督具有政治性选项A,根据《宪法》第六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二)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一)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大及其常委会都是我国宪法监督的主体,选项A选项B,我国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法监督主要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范选项C,我国的宪法监督包括抽象性审查和附带性审查两种方式。抽象性审查是指选项D,虽然宪法监督确实具有政治性,但本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符合和实际操作层面来理解宪法监督,而非仅仅从政治性的角度来解读,故选项D错误。A.法律论证是一种纯粹理性的活动,不涉及价值判断B.法律论证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听众,使其接受论证者的法律决定C.法律论证的方法主要包括逻辑推理、价值衡量和辩证推理D.法律论证的结论必须是唯一的、确定的社会公众等)接受论证者的法律决定。这种接受不仅仅是A.宪法是行政法的母法,行政法是宪法的子法B.宪法和行政法都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C.宪法和行政法在调整对象、调整方式上完全一致D.宪法是行政法的唯一渊源B项错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C项错误。宪法和行政法在调整对象和调整方式上存在一定的联A.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B.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对象、犯罪结果C.犯罪手段、犯罪时间、犯罪地点、犯罪动机D.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选项A,犯罪构成要件,是指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选项B,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是不同的概念。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而犯罪对象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侵犯或直接指向的具体人、物或信息。此外,犯罪结果只是犯罪客观方面的一个要素,不能作为与犯罪客体、犯罪主体并列的构成要件。所以,B选项错误。选项C,犯罪手段、犯罪时间、犯罪地点、犯罪动机等,虽然都是与犯罪有关的概念,但它们并不构成犯罪构成的独立要件。这些要素可能作为量刑情节或犯罪情节予以考虑,但并不属于犯罪构成的四个基本要件。因此,C选项错误。选项D,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是犯罪停止形态的分类,即犯罪行为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停止下来所呈现的不同状态。它们并不属于犯罪构成的四个基本要件,而是对犯罪过程的一种描述和分类。所以,D选项错误。16、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犯罪构成要件的表述,正确的是:A.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B.犯罪主体只能是自然人C.犯罪主观方面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和犯罪目的A项正确,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一切犯罪都必然侵害一定的客体,没有侵害客体的犯罪是不存在的。B项错误,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因此,犯罪主体不仅限于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C项错误,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结果所抱的心理的时间、地点、方法(手段)等。因此,犯罪客观方面不仅仅包括危害行为,还包括其A.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B.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合同自动解除C.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合同自不可抗力发生时起解除D.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对方可以直接请但此处的“可以解除合同”是指当事人享有合同解除权,并不意味着合同自动解除,而是需要当事人通过行使解除权来解除合同。所以,B选项“合同自动解除”的说法错误。选项C,同样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但不可抗力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只是赋予当事人合同解除权,而非合同自不可抗力发生时起自动解除。故C选项“合同自不可抗力发生时起解除”的说法错误。选项D,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二)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但此处同样是赋予当事人合同解除权,而非直接请求人民法院终止合同。终止合同与解除合同在法律上有不同的含义和效果,因此D选项“对方可以直接请求人民法院终止合同”的说法错误。18、以下关于我国宪法中公民基本权利的表述,正确的是:A.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B.公民有劳动的权利,但无劳动的义务C.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但国家不承担举办教育事业的义务D.公民有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但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可以依法进行通信检查A项正确:《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因此,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不受任何人的干涉和强制。B项错误:《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国有企业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都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由此可见,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C项错误:《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鼓励自学成才。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国家不仅有责任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还有义务积极举办各种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D项错误:《宪法》第四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虽然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在特定情况下有权依法进行通信检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可以随意进行通信检查,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和条件。19、甲公司将其生产并上市销售的糖果冠以“大白兔”商标,消费者乙误以为是某著名糖果公司生产的“大白兔奶糖”,遂购买之。甲公司的行为属于()。A.假冒注册商标B.虚假宣传C.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D.正常的商业经营行为权:(一)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二)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三)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四)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五)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六)故意为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便利条件,帮助他的注册商标专用权,构成假冒注册商标行为。故A是直接使用了与某著名糖果公司相同的商标,故B选项错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一)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二)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社会组织名称、姓名;(三)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域名主体部分、网站名称、网而是直接使用了其注册商标,故C选项错误。选项D,甲公司的行为已构成假冒注册商标行为,属于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并总价款为100万元,甲公司预付定金30万元。后乙公司仅向甲公司交付了部分货物,价值60万元。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公司可以请求乙公司返还定金60万元B.甲公司可以请求乙公司返还定金30万元C.甲公司可以请求乙公司返还定金15万元D.甲公司可以请求乙公司返还定金10万元乙公司签订的货物买卖合同总价款为100万元,定金最高不得超过20万元,而甲公司预付定金30万元,其中只有20万元为定金,其余10万元应视为预付款。又根据《民物,价值60万元,未达到合同目的,属于违约行为,甲公司有权请求乙公司双倍返还定金即40万元,并返还预付款10万元。故A选项“甲公司可以请求乙公司返还定金60万元”、B选项“甲公司可以请求乙公司返还定金30万元”均错误,C选项“甲公司可以请求乙公司返还定金15万元”说法错误,但考虑到该选项可能系笔误,若理解为双倍返还定金20万元中的一半即定金10万元加上预付款10万元共计20万元,再减去已履行部分价值的一半即30万元(因乙公司仅履行了60万元,故价值的一半为30万元),则甲公司最终可请求返还的定金和预付款共计10万元,虽与双倍返还定金的计算方式不符,但结果上与C选项表述的“返还定金15万元”中的“10万元”定金部分重选项D,根据前述分析,甲公司有权请求乙公司双倍返还定金中的10万元以及预付款10万元,共计20万元,而非仅返还定金10万元。因此,D选项“甲公司可以请求乙公司返还定金10万元”错误。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A.法治主张法律主治,人治主张人高于法、权大于法B.法治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秩序、效益与合法性的完美结合C.法治和人治的主要区别在于治理国家的主体和权力基础不同D.法治是众人之治,人治是一人之治解析:本题考查法治与人治的区别。选项A、B、D,法治与人治是根本对立的,是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人治强调个人权威,维护专制统治,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将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福祉寄托于个人身上,而个人治理国家的水平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人治建立在君主专制的基础上,是君主个人意志的专横统治。而法治是众人之治,是与民主相联系的,是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同时又以民主作为制度基础的,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秩序、效益与合法性的完美结合。因此,法治主张法律主治,反对人治,人治主张人高于法、权大于法,法治是众人之治,人治是一人之治,故选项A“法治主张法律主治,人治主张人高于法、权大于法”、选项B“法治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秩序、效益与合法性的完美结合”、选项D“法治是众人之治,人治是一人之治”均表述正确。选项C,法治和人治的主要区别在于治理国家的根据和方式不同,而不是治理国家的主体和权力基础不同。法治与人治的分水岭和试金石,就是看当权者是否将自己置于法律之下,即是否承认法律的最高权威。所以,选项C“法治和人治的主要区别在于治理国家的主体和权力基础不同”这一表述错误。2、以下关于法律硕士综合(法学)考试中涉及的几个法律领域的描述,正确的有:A.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原则,是其他部门法的基础和依据。B.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保护人权和打击犯D.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使、监督以及对其消极后果予以补救的法律规C项正确,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A.单位犯罪是单位本身犯罪,不是单位成员个人犯罪B.单位犯罪以刑法明文规定为限,对于刑法没有规定为单位犯罪的行为,只能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C.单位犯罪必须同时具备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两个条件D.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是“双罚制为主,单罚制为辅”A项正确。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区别,关键在于行为体现了单位的意志,即单位犯罪是经单位决策机构决定或者由单位负责人决定实施的犯罪,这是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单位犯罪是单位本身的犯罪,不是单位各个成员的犯罪之集合,也不是各个成员犯罪的简单相加。单位犯罪,应由单位承担刑事责任,而不能归责于单位成员。B项正确。单位犯罪是法定犯,以刑法明文规定为限。对于刑法没有规定为单位犯罪的行为,即使事实上是由所谓单位实施的,也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而只能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C项错误。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并非所有单位犯罪的必要条件。单位犯罪包括纯正单位犯罪与不纯正单位犯罪。纯正单位犯罪,是指只能由单位构成、不可能由自然人单独构成的犯罪。对于纯正单位犯罪而言,才需要“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不纯正单位犯罪,是指既可以由单位构成,也可以由自然人构成的犯罪。对于不纯正单位犯罪而言,单位实施犯罪行为时,不一定是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也不一定是以单位名义实施。D项正确。根据《刑法》第三十一条:“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由此可知,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采取以双罚制为主、单罚制为辅的处罚原则。双罚制,又称为两罚制或者双面罚制,是指单位犯罪中,既处罚单位又处罚单位中的直接责任人员或者领导人员的制度。单罚制,又称为代罚制或者转嫁制,是指单位犯罪中,只处罚单位中的直接责任人员或者领导人员,而不处罚单位本身的制度。4、以下关于法律解释的表述,正确的有:A.法律解释的对象是法律规定和附随情况中的法律事实B.法律解释的目标是探求法律在今日法秩序中的标准意义C.法律解释具有客观性,即法律解释的结论是唯一的D.文义解释是法律解释的首要方法,但并非优先于其他解释方法A选项错误。法律解释的对象是法律规定和附随情况中的法律条文,而不是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它是法律解释的适用对象,而非法律解释的对象。B选项正确。法律解释的目标在于探求法律在今日法秩序中的标准意义,即法律解释要回应社会的需求,体现法律解释的时代性。C选项错误。法律解释具有客观性,但这种客观性是指法律解释必须遵循一定的解释规则、方法和程序,并受制于法律解释的体制和制度。然而,法律解释的结论并非总是唯一的。由于解释者的主观差异、解释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法律条文的模糊性等因素,不同的解释者可能对同一法律条文作出不同的解释。A.法律解释是将法律规范适用于具体个案的必要途径B.法律解释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C.法律解释受解释学循环的制约D.法律解释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法律解释方法之间具有位阶关系C项正确。法律解释的过程是一个在理解法律文A.文义解释是法律解释中最常用的方法,但存在局限性,不能作为唯一的解释方法B.体系解释是指将被解释的法律条文放在整部法律中乃至整个法律体系中,联系C.主观目的解释是探求立法者的目的或立法资料,而客观目的解释是探求“理性D.历史解释是指依据正在讨论的法律问题的历史事实对某个法律规定进行解释文放在整部法律中乃至整个法律体系中,联系此法条与其他法条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法律”效的法秩序的框架中客观上所指示的'目的,亦即法的客观目的”表述正确。A.法律解释因解释主体和解释的效力不同可以分为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B.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司法解释都属于正式解释C.刑法中关于限制责任能力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规定,属于当然解释D.文义解释是首先使用的解释方法,但并非优先于其他解释方法A选项,正式解释,通常也叫法定解释、有权解释,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对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约束力的解释。非正式解释,也称为学理解释、任意解释,一般是指由学者或其他个人及组织对法律规定所作的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解释。因此,A选项“法律解释因解释主体和解释的效力不同可以分为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的表述正确。B选项,正式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三种。立法解释是由立法机关对法律作出的解释。司法解释是由司法机关对法律作出的解释。行政解释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对有关法律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所作的解释。因此,B选项“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司法解释都属于正式解释”的表述正确。C选项,当然解释,是指根据形式逻辑来论证解释后的含义是否为当然之理。举轻以明重,举重以明轻,是当然解释的方法。举轻以明重,是指一个行为,其轻者尚属法律应禁止之列,重者更应为法律所禁止。举重以明轻,是指一个行为,其重者尚属法律应允许之列,轻者更应属法律所允许。刑法中关于限制责任能力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规定,属于扩大解释,即刑法条文字面的通常含义比刑法的真实含义窄,于是扩张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实含义。故C选项“属于当然解释”的表述错误。D选项,文义解释,是指按照日常的、一般的或法律的语言使用方式清晰地描述制定法的某个条款的内容。文义解释的特点是将解释的焦点集中在语言上,而不顾及根据语言解释出的结果是否公正、合理。但是,如果存在多种解释可能时,文义解释并非优先于其他解释方法,故D选项“文义解释是首先使用的解释方法,但并非优先于其他解释方法”的表述正确。8、关于法律职业,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具有相当大的同质性,如法律人思维的独特性B.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的抽象和概括,对法律职C.法律职业道德的内容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的道德规范,不包括D.法律职业道德的特征包括主体的特定性、职业的特殊性和更强的约束性选项A,法律职业具有相当大的同质性,其同质性包括:法律职业的知识背景具有选项B,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的抽象和概括,它反选项C,法律职业道德的内容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职业人员也应遵循相关的法律职业道德。所以C选项“法律职业道德的内容不包括其他与法律职业有关的道德规范”表述错误。选项D,法律职业道德具有如下特征:主体的特定性;职业的特殊性;更强的约束性。主体的特定性,是指法律职业道德所规范的主体主要是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职业的特殊性,是指上述主体由于所从事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法律制度的实施和保障,对于国家的法治建设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法律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为显著的重要性。更强的约束性,是指由于法律职业的特殊性,法律职业道德对法律从业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法律职业道德的约束力也更强。据此D选项“法律职业道德的特征包括主体的特定性、职业的特殊性和更强的约束性”表述正确。9、关于法律职业道德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B.法律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社会道德相比具有职业特殊性C.法律职业道德具有规范法律职业行为的功能D.法律职业道德具有影响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功能本题考查法律职业道德。选项A,法律职业道德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法律职业实践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因此,A选项表述正确。选项B,法律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法律职选项D,法律职业道德是法的实现的重要保证。法律职业道德对法律A.法律移植反映了一个国家对同时代其他国家法律制度的吸收和借鉴B.法律移植的范围,除了外国的法律外,还包括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C.法律移植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现实意义解析:A项正确,法律移植是指在鉴别、认同、调适、整合的基础上,引进、吸收、采纳、摄取、同化外国法,使之成为本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本国所用。法律移植反映了一个国家对同时代其他国家法律制度的吸收和借鉴,是法律发展的必要途径。B项正确,法律移植的范围,除了外国的法律外,还包括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法律移植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的法律制度移植,是在鉴别、认同、调适、整合的基础上,引进、吸收、采纳、摄取、同化外国法,使之成为本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本国所用。C项正确,法律移植是法律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科技等交流日益频繁,法律制度的相互借鉴和移植也成为常态。通过法律移植,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在法律制定、实施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动本国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D项正确,法律移植是法律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法律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制度存在着差异和互补性。通过法律移植,可以引进其他国家的优秀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从而丰富和完善本国的法律体系,促进法律的发展。三、简答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第一题题目:简述法律解释的目标及其在实现这些目标时应遵循的原则。法律解释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法律规范的含义:法律解释的首要目标是澄清法律文本中可能存在的模糊、歧义或不明确之处,使法律规范的具体内容得以明确,为法律适用提供准确依据。2.保障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公正性:通过法律解释,确保不同法官或执法者在面对相同或类似案件时,能够基于相同的法律理解作出裁判,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公3.实现法律的价值和目的:法律解释不仅是对法律条文的字面解读,更是对法律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原则及立法目的的理解和实现。通过解释,使法律的实施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立法者的初衷。为实现上述目标,法律解释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法律解释必须在法律体系的框架内进行,不得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确保解释的合法性和有效性。2.客观性原则:法律解释应基于法律文本本身,结合立法背景、目的和上下文进行,避免主观臆断和任意解释。3.合理性原则:法律解释应追求解释的合理性和逻辑性,使解释结果既符合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又能够反映法律的实际效果和立法目的。4.利益平衡原则:在法律解释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通过合理解释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协调。5.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原则:法律解释既要尊重法律的历史传统和沿革,又要关注现实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使解释结果既符合历史逻辑,又能够适应现实需要。第二题题目:请简述“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并举例说明。1.意思表示: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意思表示是指行2.行为能力适格:行为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根据《民法典》的规定,3.标的确定与可能:法律行为的标的,即法律行为的内容,必须确定且可能实现。地预见。标的的可能性则要求法律行为的标的在客观上具有实现的可能性,而非主观臆想或违反客观规律。例如,甲与乙签订一份买卖合同,约定乙向甲出售一艘“永动机”飞船,因“永动机”在物理学上不可能实现,故该合同因标的不可4.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法律行为的内容必须合法,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是法律行为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例如,甲与乙签订一份贩卖毒品的合同,因毒品交易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该合同无效。甲(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向乙(某房地产开发商)提出购买其开发的一套商品房的意向,并明确表示愿意按照双方协商的价格及合同条款签订购房合同。此例中,甲的行为构成了有效的法律行为,因为它满足了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甲的意思表示真实且明确;甲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购房合同的标的(商品房)确定且可能实现;购房行为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违背公序良俗。因此,甲与乙之间的购房合同一旦签订并符合其他法定要件(如书面形式、双方签字等),即具有法律效力。第三题请简述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并说明其在法律实践中的意义。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认定和归结法律责任时必须依照的标准和准则。它反映了法律责任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贯穿于整个法律责任制度中的指导思想。在我国,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责任法定原则:即法律责任作为一种否定的法律后果应当由法律规范预先规定,包括在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之中,当出现违法行为或法定事由的时候,按照事先规定的责任性质、责任范围、责任方式追究行为人的责任。这一原则强调法律责任的“法定性”,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2.因果联系原则:即认定某一行为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应当考察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客观的因果联系。只有当二者之间存在因果联系时,才能认定行为人有责任。这一原则体现了公平、合理的法律精神,避免了责任的任意性和扩大化。3.责任相称原则:即法律责任的大小、轻重应当与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的性质、情节、后果相适应。这一原则要求法律责任的认定应当公正合理,既不能过重也不能过轻,以确保法律责任的威慑力和教育作用。4.责任自负原则:即违法行为人应当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负责,不能让没有违法行为的人承担法律责任。这一原则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也是保障人权的基本要求。在法律实践中,归责原则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法律责任的认定:归责原则为法律责任的认定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和准则,有助于司法和执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做到公正、合理。2.保障人权:通过明确归责原则,可以确保法律责任的认定不会随意扩大或缩小,从而避免了对无辜者的惩罚和对违法者的放纵,保障了人权。3.维护社会秩序:归责原则的实施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通过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和惩罚,可以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4.促进法治建设:归责原则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法律的公正、公平和权威性,有助于推动法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第一题请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分析我国刑法中关于“网络诽谤罪”的适用与界限,并探讨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与网络诽谤之间的关系。一、题目背景与核心概念解析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表达意见、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然而,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传播速度也加剧了网络诽谤等不法行为的发生。我国刑法中的“网络诽谤罪”是指利用信息网络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它属于诽谤罪的一种特殊形式,但因其发生在网络环境中而具有独特性。二、网络诽谤罪的适用1.构成要件: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构成网络诽谤罪需满足以下要件:一是捏造事实,即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编造虚假信息的意图;二是通过网络进行散布,即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发布或传播这些信息;三是情节严重,如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等,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也应认定为情节严重。2.司法实践中的适用:近年来,多起因网络诽谤引发的刑事案件被依法审理,体现了我国司法机关对网络诽谤行为的严厉打击态度。在适用过程中,法院注重区分正当舆论监督与恶意诽谤的界限,保护公民的合法表达权。三、网络诽谤罪与言论自由的平衡1.言论自由的宪法保障:我国宪法明确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这是公民参与社会事务、表达个人见解的重要权利。在打击网络诽谤的同时,必须尊重并保障公民的2.合理界限的划定:为了平衡言论自由与网络诽谤,需要明确划定二者之间的合理界限。一方面,要严厉打击那些恶意编造、散布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和合法权益的行为;另一方面,也要充分保护公民的合法表达权,避免将正常的舆论监督、批评建议等言论错误地认定为网络诽谤。3.完善法律法规与司法解释: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环境的不断变化,需要适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以更好地适应网络诽谤罪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加强司法解释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公众对法律的理解和认同。4.加强网络监管与自律:政府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督促其履行好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同时,鼓励和支持网络行业组织、网民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网络治理,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此外,还应加强网民的自律意识教育,引导其文明上网、理性表达。四、结论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平衡言论自由与网络诽谤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明确网络诽谤罪的适用条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加强网络监管与自律等措施,可以有效打击网络诽谤行为并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同时也有助于营造一个健康、有序、和谐的网络环境。第二题论述刑法中“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及其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一、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重要的违法阻却事由,它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的规定和学理解释,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起因条件: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不法侵害是指客观的、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既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违法行为。不法侵害必须是实际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测的或者已经过去的。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即不法侵害已经开始且尚未结束。正当防卫必须在不法侵害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阶段时实行,才能成立正当防卫。3.主观条件:具有防卫意识。防卫意识包括防卫认识与防卫意志。防卫认识是指防卫人认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防卫意志是指防卫人出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目的。4.对象条件:针对侵害人防卫。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侵害人本人进行,而不能针对第5.限度条件: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必要限度,是指防卫行为必须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并且防卫行为的强度与不法侵害的强度相适应。二、正当防卫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1.案例分析:在实践中,正当防卫的认定往往需要结合具体案件事实进行分析。例如,在面对抢劫、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时,防卫人采取的防卫行为往往被视为正当防卫,因为这类犯罪对防卫人的人身安全构成了紧迫威胁。然而,在一些轻微侵害行为中,如果防卫人采取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则可能构成防卫过当,需要承担刑事责任。2.司法指导:为了统一司法尺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会发布相关的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对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进行明确和细化。这些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为司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3.社会影响:正当防卫的认定不仅关系到个案的公正处理,还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和公民的安全感。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应当充分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和社会效果,依法准确认定正当防卫,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综上所述,正当防卫是刑法中一项重要的违法阻却事由,其构成要件包括起因条件、时间条件、主观条件、对象条件和限度条件。在法律实践中,正当防卫的认定需要结合具体案件事实进行分析,并参考相关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同时,正当防卫的认定对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我国宪法和法律,论述“法治原则”在当代中国法律体系中的体现及其重要性。法治原则作为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当代中国法律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它要求国家权力的行使、公民权利的保障以及社会关系的调整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并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法治原则的具体体现及其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立法层面:●法治原则要求立法活动必须遵循法定程序,确保法律的合宪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我国宪法和法律体系中的立法法、全国人大组织法等法律对立法权限、立法程序进行了明确规定,体现了立法过程中的法治精神。●法治原则还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和平等性,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这在我国宪法中得到了明确表述,如“中华人民共和2.执法层面:●法治原则要求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即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须严格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超越职权、滥用职权或怠于履行职责。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同时,执法过程中必须遵循正当程序原则,确保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例如,在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执法活动中,必须遵循法定程序,保障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听证等权利。3.司法层面:●法治原则要求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有助于维护司法公正和权威,保障公民在受到侵害时能够得到有效●司法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确保判决和裁定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同时,司法公开、审判监督等制度也是法治原则在司法领域的重要体现。4.守法层面:●法治原则要求全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这不仅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法治教育、法治宣传等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法治原则在当代中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也是推动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具体而言:●保障人权:法治原则通过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有效防止了公权力的滥用和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促进发展:法治原则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稳定的制度环境和可靠的预期保障。在法治框架下,各类市场主体可以依法自主经营、公平竞争,从而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维护稳定:法治原则通过规范社会关系和调整利益冲突,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在法治社会中,人们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矛盾,避免暴力冲突和社会动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4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7篇
- 网页制作案例教程HTML5+CSS3课程设计
- 《数理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 复习真题卷04 第6-7单元(解析版)
- DBJ51-T 198-2022 四川省既有民用建筑结构安全隐患排查技术标准
- 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Ⅱ卷)(解析卷)
- 建筑工程行业工程测量培训体会
- 通信行业客服工作总结
- 《色彩的渐变》课件
- 有关医院的实习报告三篇
- 2025年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行业深度分析、投资前景、趋势预测报告(智研咨询)
-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进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2024-2030年中国LNG(液化天然气)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17.2.4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同步练习
- 2024年高等教育医学类自考-02869内科学(一)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年劳保用品采购 投标方案(技术标 )
- 阅读042023年中考英语之考前五十天押题五十篇(阅读写作)(原卷版)
- 山东各市2022年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 华为认证智能协作中级HCIP-CollaborationH11-861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中国红菜薹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工业互联网平台 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 第2部分:石化化工行业 编制说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