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9-高校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读准字音文质彬彬(bīnbīn)弘毅(yì) 未成一篑(kuì)不惑(huò)迩之事父(ěr)二、辨识通假知者不惑(同“智”。)三、一词多义四、词类活用1.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用作动词,匡正、订正)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贤德的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齐。“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内”,名词作状语,在内)3.朝闻道,夕死可矣(名词作状语,朝,在早晨;夕,在晚上)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词用作动词,符合礼节)五、古今异义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许可。2.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人(用于男性,含轻视意)。3.非礼勿视古义:不合礼节。今义:调戏;猥亵(妇女)。六、文言句式1.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句)译文:做事勤勉而言谈谨慎。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宾语前置句)译文:望见贤人就应当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七、文白对译eq\f(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eq\f(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安逸,做事勤勉而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eq\f(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eq\b\lc\[(\a\vs4\al\co1(正:匡正、订正。,敏于事、慎于))eq\b\lc\\rc\](\a\vs4\al\co1(言:状语后置。))(《学而》)eq\f(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孔子说:“做人假如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假如)eq\f(不仁,如乐何?”,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eq\b\lc\[\rc\](\a\vs4\al\co1(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eq\f(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缺憾。”)eq\b\lc\[\rc\](\a\vs4\al\co1(道:道理,,指真理。))(《里仁》)eq\f(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eq\b\lc\[\rc\](\a\vs4\al\co1(喻:通晓,,明白。))(《里仁》)eq\f(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孔子说:“望见贤人就应当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eq\f(内自省也。”,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eq\b\lc\[\rc\](\a\vs4\al\co1(贤:贤人,有贤德的人。,齐:看齐。省:反省,检查。))eq\a\vs4\al((《里仁》))eq\f(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eq\f(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备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成为)eq\f(君子。”,君子。”)eq\b\lc\[\rc\](\a\vs4\al\co1(质:质朴。文:文饰。史:虚浮、不实。,文质彬彬:文质兼备、协作适当的样子。))(《雍也》)eq\f(曾子曰:“士不行以不弘毅,,曾子说:“读书人不行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因为他))eq\f(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担当的东西重,而且路程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eq\f(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必需担当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eq\b\lc\[\rc\](\a\vs4\al\co1(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弘,广阔。毅,坚毅。,后已:然后才停止。已,停止。乎:表疑问语气。))(《泰伯》)eq\f(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eq\f(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eq\f(进,吾往也。”,假如决心接着,还是要自己去干的。”)eq\b\lc\[\rc\](\a\vs4\al\co1(篑:盛土,的筐子。))(《子罕》)eq\f(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孔子说:“才智的人不怀疑,仁德的人不忧愁,英勇的人)eq\f(不惧。”,不畏惧。”)(《子罕》)eq\f(颜渊问仁。子曰:“克己,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eq\f(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复到礼,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eq\f(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莫非靠别人吗?”)eq\f(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eq\f(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不要说、不要动。”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eq\b\lc\[\rc\](\a\vs4\al\co1(归:称许,赞许。,由己:依靠自己。))(《颜渊》)eq\f(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eq\f(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孔子说:“也许是‘恕’吧!自己不情愿承受的,不要加到)eq\f(人。”,别人身上。”)eq\b\lc\[\rc\](\a\vs4\al\co1(可以:古今异义词,这是“可以用来”的,意思。其:副词,表推想、估计等语气,也许。))(《卫灵公》)eq\f(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eq\f(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以提高视察力,可以培育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eq\f(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eq\f(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还可以多相识鸟兽草木的名称。”)eq\b\lc\[\rc\](\a\vs4\al\co1(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观:视察力。怨:讽刺。))(《阳货》)[资料链接]“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闻名的思想家、教化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深远的影响,孔子也位于“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列。语录体经典——《论语》《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全书共二十篇,涉及哲学、政治等,内容丰富。每一篇都用第一章的头两三个字作篇名,如《学而》《述而》《公冶长》等。《论语》各章独立成篇,其排列次序在内容上没有必定的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没有重复章节出现,每一章只有三言两语,简洁明白,接近口语,后人称这种简短的形式为语录体。《论语》所体现的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孔子创建性地提出了“仁”,以仁释礼。“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孔子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教化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2)孔子提出了“孝悌”和“忠恕”两个协助思想,主见以“温柔”的方式治理动乱的社会。(3)孔子还从“仁”动身,提出了很多道德修养理论,如“克己复礼”。他还把“仁”推演为恭、宽、信、敏、惠等详细的道德要求,以及中庸之道。[文本鉴赏]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重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阐述了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警示贪图小利之弊;或辨析君子、小人;或激励学生学习等都富于启发性。eq\a\vs4\al(《论语》,十二章)eq\b\lc\{(\a\vs4\al\co1(第一章: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其次章:①,第三章:追求真理,第四章: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分君子与小人,第五章: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第六章: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第七章:②,第八章:说明白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第九章:智、仁、勇是君子的基本品质,第十章:③,第十一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十二章:文学的社会作用))答案:①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②主动去担当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③自我约束的重要性任务一理解语句的含意及作用1.你是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两句话的含意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两句话在后世经常被追求真理的人所引用。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诞生命的代价。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在于人类能相识世界,能驾驭自然规律,并能利用驾驭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闻道”很重要。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足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为人。2.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的深刻含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学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其实,它暗含着一种主动的、正面的、确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在孔子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根据这期望来事君上;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根据这期望来事父亲;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根据这期望来事兄长;自己对挚友有所期望,就根据这期望来对待挚友。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华蜜,所以使别人华蜜;自己期望顺当,所以使别人顺当;自己期望得到敬重,所以敬重别人……这样看来,实践“仁”一点儿都不玄妙,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任务二合作探究3.结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谈谈你对“自省”在自己人生成长中的理解与相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免犯错,不要怕;犯了错,也不要遮掩;重要的是能对自己的过错,切实检讨反省,勇于改正;并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从而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4.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孔子关于“君子”之德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孔子认为,能够负载社会的道德志向、躬行儒家道德规范,并进而担负起匡复天下重任的现实主体就是所谓的“君子”。在孔子的眼中,“君子”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有丰富的文化和社会学问,又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他们既是社会的道德楷模,同时又担负着引领社会风尚、为建设志向社会制度导航的重任;这些人的身上寄予着社会大众的希望,寄予着人类社会的将来。所以,孔子对“君子”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概而言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作为一名君子,在家里他应当是一名孝子;其次,在国家和君主看来,他应当是一名忠臣;在挚友看来,他应当是一个诚信而值得信任的人;再次,当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时,能够做到不会因为追求物质利益而违反社会公义。一、读准字音虑(lǜ)庶人(shù)壹是(yī)二、一词多义1.定eq\b\lc\{(\a\vs4\al\co1(知止而后有定(名词,目标),少之时,血气未定(《论语·季氏》第十六章)(动词,确定),天下已定(《过秦论》)(动词,安定),定乎内外之分(《逍遥游》)(动词,认定),而奉行者即为定例(《促织》)(形容词,不变的)))2.修eq\b\lc\{(\a\vs4\al\co1(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动词,修养),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报任安书》)(动词,写),又重之以修能(《离骚》)(形容词,美妙的),茂林修竹(《兰亭集序》)(形容词,高),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形容词,长),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动词,增加),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动词,修建)))3.明三、词类活用1.高校之道,在明明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彰明)2.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接近)3.先齐其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齐)4.先正其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5.先诚其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诚)6.致知在格物(名词活用为动词,推究)四、古今异义高校之道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古义:古代天子所设的学校。今义:实施高等教化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高校和专科高校、学院。五、文言句式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省略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世间万事皆有起先和结束,(我们)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六、文白对译eq\f(高校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高校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eq\f(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eq\f(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则志向坚决不移,志向坚决不移才能心不妄动,)eq\f(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心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eq\f(而后能得。物有本末,,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世间万事皆有起先和结束,)eq\f(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我们)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事物)eq\f(道矣。,发展的规律了。)eq\b\lc\[\rc\](\a\vs4\al\co1(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eq\f(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显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eq\f(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eq\f(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eq\f(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eq\f(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学问。)eq\b\lc\[(\a\vs4\al\co1(近:动词,接近。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定:目标,志向。,得:收获。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修其身:修养))eq\b\lc\\rc\](\a\vs4\al\co1(自身的品性。致,其知:获得学问。))eq\f(致知在格物。,获得学问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eq\f(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才能获得学问,获得学问后意念才)eq\f(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自身品性,)eq\f(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自身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eq\f(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君王,)eq\f(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下至平民百姓,一切都要以修养自身品性作为根本。)eq\b\lc\[\rc\](\a\vs4\al\co1(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一概,一律。本:根本。))[资料链接]“四书”之首——《高校》《高校》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高校》,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高校》,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高校》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高校”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高校”。《高校》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宋元以后,《高校》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对古代教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本鉴赏]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知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育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宏大志向。答案:①诚意②治国1.《高校》所展示的儒学的“三纲”“八目”分别是什么?在现代社会是否仍有其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问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三纲”“八目”这一阶梯之上。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问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旧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主动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觉,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绽开。事实上,作为中国学问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究竟,依旧是十人九儒。2.朱熹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高校之条目也”。试简要加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格物“格物”是“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高校章句集注》),就是全面透彻地探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致知”是“推极吾之学问,欲其所知无不尽也”(《高校章句集注》),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相识。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探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相识的过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格物、致知被认为是“为学入手”或“高校始教”,是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恳、不自欺。要慎独,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当是这样。内心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即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使人向善为善之意达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的境界,善的意向时时在,到处在,发自内心并表现在外。慎独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方法,注意的是内在善的动机和外在善的表现的一样。正心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人们的内心不行避开地会出现愤懑、恐惊、好乐、忧患等感情,这些思想感情假如不能发觉并得到限制,它们就会战胜理智,就会影响道德修养,影响人固有善性的发挥。所以诚恳、不自欺后,还要端正内心,防止“欲动情胜”的状况出现。修身“修身”是“八条目”之中最重要的内容,它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高校》中对人的培育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齐家“齐家”是指擅长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齐家与修身的内在联系在于,假如不能修身,内心就有所偏颇,内心有了偏颇,就无法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平天下“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长。《高校》说:“其家不行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又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高校》把家教与国治自然地、顺理成章地联系到一起,充分体现了儒家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的一贯特点。儒家一贯提倡在家庭教化中要做到子孝、弟悌、父慈,倘如每家都做到了孝、悌、慈,并且把孝、悌、慈运用到处理“国”与“天下”的各种关系上,也就自然能够实现国治,天下太平了。一、读准字音孺子(rú)怵惕(chùtì)恻隐(cè)二、辨识通假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2.若火之始然(“然”,同“燃”)三、一词多义1.是eq\b\lc\{(\a\vs4\al\co1(由是观之(代词,这),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并序》)(关系词,表确定,推断),无是非之心(形容词,正确)))2.事eq\b\lc\{(\a\vs4\al\co1(不足以事父母(动词,侍奉),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名词,事情),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名词,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3.辞eq\b\lc\{(\a\vs4\al\co1(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动词,谦让),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动词,谦让),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名词,借口,理由),莫辞更坐弹一曲(《琵琶行并序》)(动词,推辞),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辞别)))4.之eq\b\lc\{(\a\vs4\al\co1(人之有是四端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代词,它)))四、词类活用1.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名词作动词,损害)2.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名词作动词,侍奉)五、古今异义泉之始达古义:流通,涌出。今义:到达。六、文言句式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推断句)译文:没有怜悯之心,就不是人。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推断句)译文:有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行的人,是自己损害自己。3.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挚友也。(状语后置句)译文:不是因为要在乡里挚友那里求取名誉。七、文白对译eq\f(孟子曰:“人皆有,孟子说:“人都有对别人的苦痛、不幸、危难等感觉)eq\f(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不忍的心情。先王有怜恤别人的心情,于是就有了怜恤别人)eq\f(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的政治;以怜恤别人的心情,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eq\f(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简洁了。之所以说人都有)eq\f(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怜恤别人的心情,(道理就在于)假如突然望见一个小孩子)eq\f(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将要掉到井里面,那么人们都会有恐惊怜悯的心理;不)eq\f(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是因为要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在乡里挚友那里)eq\f(挚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由此)eq\f(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看来,没有怜悯之心,就不是人;没有羞恶之心,就不是人;)eq\f(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没有谦让之心,就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怜悯)eq\f(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谦让之心,是礼)eq\f(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人有仁、义、礼、智之发端,)eq\f(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就似乎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行的人,)eq\f(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是自己损害自己;有这四种发端却说他们的国君不行的人,)eq\f(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是损害他们的国君。全部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eq\f(充之矣,若火之始然,,大充溢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起先燃烧一样(最终将形成)eq\f(泉之始达。,燎原之势),就会像泉水刚刚起先流出去一样(最终将汇聚)eq\f(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成大江大河)。假如能把这四种发端扩充开来,就足以拥有天下;)eq\f(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假如不能把这四种发端扩充开来,就不足以侍奉父母。”)eq\b\lc\[(\a\vs4\al\co1(乍:突然。怵惕:惊骇,恐惊。内:同“纳”。要:求取。,乡党:乡里,这里指同乡的人。羞恶:对自身的不))eq\b\lc\\rc\](\a\vs4\al\co1(善感到羞愧,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辞让:推让,,谦让。端:萌芽,发端。然:同“燃”。))[资料链接]“亚圣”——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化家。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春秋以后,他的先祖迁到邹国。他幼年丧父,靠母亲抚养教化。他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特别崇拜孔子,悉心钻研孔子的学说,后来成了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大师,被尊为“亚圣”。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见,他曾游历各国,并一度任过齐宣王的客卿,但他的主见未被各国接受。六十多岁时,他回到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一起,把自己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孟子》共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文章说理畅达,气概充足并长于论辩。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志向,曾去齐、鲁、宋、滕、梁等国游说诸侯,齐宣王、梁惠王等尽管对他特别礼遇,终因“迂远而阔于事情”不被诸侯所用,“退而与万章之徒”著书论事。孟子一贯主见“仁政”,主见实行“王道”,而当时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凡是行法家主见,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成功,而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在当时行不通。雄辩滔滔的儒家经典——《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著作。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方和寓言故事等增加劝服力,是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孟子》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雄辩色调。其特点有四:一是把握对方心理,谆谆教导,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概磅礴,是非显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三是擅长以典型事例、比方和寓言说理,围绕中心,严谨细密地绽开论述;四是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理论弱点,然后找到突破口,发动反击。另外,《孟子》的语言恢宏博大,论辩实力极强,在自然流畅的话语中完成自己的论点陈述。总体上具有明快练达、酣畅淋漓、气概磅礴的风格特点,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文本鉴赏]本文以人突然望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作者还以人性为前提推导政治,详细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当是天经地义的。eq\a\vs4\al(人皆有不,忍人之心)eq\b\lc\{(\a\vs4\al\co1(\a\vs4\al(摆明看法: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①之心),对比论证\b\lc\{(\a\vs4\al\co1(发扬(足以保四海),不发扬(②)))))答案:①是非②不足以事父母任务一理解文章内容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冲突?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冲突。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渐渐泯灭,所以必需在后天的教化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溢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见具有实践意义。2.你对孟子的“四端”是如何相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四端”说是孟子提出性善论理论思想的一部分。详细来讲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为“仁”“义”“礼”“智”的源头;孟子称这四个源头为“四端”。“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绽开的。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记着孟子思想的成熟。任务二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3.排比是孟子常用的手法,请举例并说明其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孟子的文章常用排比这一修辞手法,“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广文义也”,所以排比手法的运用,可以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并增加文章纵横捭阖的气概。如“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挚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智之端也”。这些句子从形式上讲,是排比,是反复,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的美,读起来气概盛,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从内容上讲,排比这种修辞手法,又能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像“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四个排比句,层层铺陈,说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是人和“非人”的区分,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劝服力,而且加强了心情上的感染力。4.本文核心就是孟子认为人都具备“仁义礼智”四端,简要回答孟子是如何论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是运用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愧,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恶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的都是干脆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动,一步步靠近论说中心。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终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三是运用例证法,如在论述全文中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时,孟子运用“孺子”事例绽开论述,使得观点浑厚大度。[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运用排比,增加语势《〈论语〉十二章》《高校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几篇均运用了排比句式,气概雄浑。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得细致。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使层次清晰、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运用排比抒情,可使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2.写法指导运用排比“三要求”(1)要求结构相同或相像,语气一样。(2)要求意思相关,内容有条理。(3)要求恰当运用提示语和标点符号。3.迁移运用请以“立志”为话题,运用排比的手法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宜宾市屏山县自然资源征收储备利用中心公开招聘3人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30年锁芯公司技术改造及扩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撰写:中国防爆穿线盒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调研分析报告
- 山东专用2024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单元限时集训一中国古代史含解析
- 2024年粤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868
- 2024年度二手房买卖委托一站式服务合同3篇
- 2022-2023学年云南昆明五华区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 校外课程设计 英语
- 2022年广东韶关新丰县一年级上学期六单元语文试卷及答案
-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 2019MATLAB-Simulink电力系统建模与仿真第2版
- 绘本故事:睡睡镇
- BMW销售流程培训教材课件
- 煤炭入股合伙人协议书
- 普通铣床操作规程
-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防控措施实施情况督查表
- 三甲医院评审护理院感组专家现场访谈问题梳理(护士)
-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 中职《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 水库移民安置档案分类大纲与编号方案
- GA 1802.2-2022生物安全领域反恐怖防范要求第2部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