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作业指导书TOC\o"1-2"\h\u22904第一章教育改革概述 2235471.1教育改革的意义与目的 255631.2教育改革的历史演进 2162701.3教育改革的国内外经验 311279第二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69282.1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364542.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原则 4172092.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41534第三章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 5124683.1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5305173.2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与实践 5124703.3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评价与反馈 631315第四章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691034.1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672534.2教育信息化的实施策略 61324.3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79380第五章师资队伍建设 7209115.1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771635.2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措施 8122255.3师资队伍建设的评价与反馈 810147第六章创新能力培养 9176146.1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9172906.2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9221626.3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与反馈 1031219第七章实践教育改革 1071237.1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10281217.2实践教育改革的策略 11321977.3实践教育改革的实施与评价 1130010第八章德育教育改革 12116768.1德育教育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12109808.1.1背景 12306458.1.2意义 12234168.2德育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 12186838.2.1内容 1240338.2.2策略 13164948.3德育教育改革的评价与反馈 13180718.3.1评价 13138228.3.2反馈 1317110第九章国际化教育改革 14105149.1国际化教育改革的现状与挑战 14138919.1.1国际化教育改革的现状 14236689.1.2国际化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 1462189.2国际化教育改革的策略与实践 14211169.2.1国际化教育改革的策略 14122839.2.2国际化教育改革的实践 15132289.3国际化教育改革的评价与反馈 15211779.3.1国际化教育改革的评价 15151389.3.2国际化教育改革的反馈 159576第十章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152444810.1评价体系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152359610.2评价体系改革的内容与方法 162566410.3评价体系改革的实施与评价 16第一章教育改革概述1.1教育改革的意义与目的教育改革是针对现有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对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调整与改进,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系统性行动。教育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2)提高教育质量。通过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教育体制,提升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3)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改革旨在消除教育不平等现象,使每个公民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实现教育公平。(4)激发教育活力。教育改革通过创新教育模式、优化教育结构,激发教育系统的内在活力,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教育改革的目的主要包括:(1)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全民素质。(3)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1.2教育改革的历史演进教育改革的历史演进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中国古代教育改革。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唐代科举制的确立,中国古代教育改革主要围绕着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调整。(2)近现代教育改革。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经历了从学习西方教育制度到摸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的过程。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3)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等。(4)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主要表现为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不断创新。1.3教育改革的国内外经验国内外教育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例子:(1)美国教育改革。美国教育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注重个性化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其主要经验包括:重视教育公平,实施免费义务教育;鼓励教育创新,发展私立教育;实施绩效评价,提高教育质量。(2)英国教育改革。英国教育改革以提升教育质量为目标,注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其主要经验包括:实施国家课程,保证教育质量;推广教育评估,提高教育效益;发展职业教育,满足社会需求。(3)日本教育改革。日本教育改革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为核心,强调教育创新和国际化。其主要经验包括:实施个性化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推进教育国际化,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发展终身教育,提高国民素质。(4)我国教育改革。我国教育改革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注重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其主要经验包括: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激发教育活力。第二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2.1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点和优势。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注重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但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性仍然较为突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较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在高等教育阶段,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较为固定,难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崛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高端化的特点。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适应这些变化方面尚有不足,导致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之间出现差距。人才培养模式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学校之间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和效益。2.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原则在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以下原则应予以遵循:(1)适应性原则:人才培养模式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个性化原则: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协同性原则: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4)创新性原则:鼓励教育创新,摸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5)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人才培养的长远发展,关注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2.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在实践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模块化、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增加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教学方法改革: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4)产学研用结合: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实践平台。(5)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通过上述实践,有望推动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持。第三章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3.1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目标在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优化课程结构,强化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目标包括:提升课程质量:对现有课程进行梳理,淘汰落后、重复的课程内容,引入前沿科学成果,提高课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增强课程系统性: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促进个性发展: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改革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按照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课程内容: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增强课程的时效性。课程评价: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促进课程质量的持续提升。3.2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与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主要包括:创新教学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在线教学、虚拟实验室等,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倡导师生互动: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具体实践措施包括: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项目驱动:以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3.3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评价与反馈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评价与反馈是保证改革成效的重要环节。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过程评价: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时发觉问题并加以改进。结果评价:通过期末考试、毕业论文等成果,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收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后续改革提供参考。通过定期进行课程与教学评价,不断调整和优化改革措施,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第四章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4.1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科技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也在不断变革。当前,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化:教育技术将更加智能化,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服务。(2)网络化:教育技术将更加网络化,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促进教育公平。(3)数字化:教育技术将更加数字化,以数字化教材、网络课程等为代表的教育资源将逐渐成为主流。(4)多元化:教育技术将更加多元化,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和教师的需求。4.2教育信息化的实施策略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策略如下:(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为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2)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构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3)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4)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摸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4.3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育技术手段,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学质量。(2)促进个性化学习:利用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3)拓宽教育渠道:通过网络教育、在线教育等途径,拓宽教育渠道,提高教育普及率。(4)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我国应进一步加大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第五章师资队伍建设5.1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当前,我国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问题。以下将从几个方面阐述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从整体上看,我国师资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教师数量逐年增长,但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一定的师资缺口。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师资力量仍然较为薄弱。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教师教育的投入,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有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足,难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目前我国教师薪酬待遇相对较低,职业吸引力不足,导致教师队伍流失现象严重。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的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体系尚不健全。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教师培训的投入,但培训内容、方式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难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5.2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措施针对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以下提出几点改革措施: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充实师资力量。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师资支持力度,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师资差距。加强教师教育培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保证每位教师都能接受到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教师教育研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教师薪酬待遇制度,提高职业吸引力。合理提高教师薪酬水平,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优化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的制度,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完善的教师选拔、培养、评价体系,保证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5.3师资队伍建设的评价与反馈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评价与反馈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几个方面探讨师资队伍建设的评价与反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教师不仅要关注教育教学成果,还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表现。同时要充分运用学生、家长、同行等多元评价主体,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定期进行师资队伍现状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队伍在数量、素质、待遇等方面的现状,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监测与预警。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的监测体系,及时发觉和解决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保证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反馈机制。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改革策略,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实施。第六章创新能力培养6.1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创新能力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体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强调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发散思维等心理素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2)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强调教育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主导作用,认为教育应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在此基础上,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应关注以下方面:a.课程设置:课程应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强调学科交叉与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b.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创新思维。c.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创新意识与能力,发挥教师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示范作用。(3)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关注社会环境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例如,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实践平台。6.2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1)课程改革: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具体方法包括:a.增加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b.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c.开展跨学科、综合性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教学方法创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具体方法包括:a.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互动性。b.运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c.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实践活动开展: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体方法包括:a.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b.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提高实践能力。c.建立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6.3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与反馈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与反馈是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与反馈方法:(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觉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具体方法包括:a.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b.收集学生作业、实验报告等,分析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情况。(2)成果评价:关注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中所取得的成果,评估培养效果。具体方法包括:a.对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等进行评价。b.评估学生在学科竞赛、论文发表等方面的表现。(3)反馈与改进: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提高创新能力培养质量。具体方法包括:a.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b.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优化培养体系。c.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提高培养针对性。第七章实践教育改革7.1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实践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实践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实践教育,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下是实践教育的几个重要方面:(1)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发觉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创新思维。(2)提高综合素质:实践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组织管理等综合素质,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3)增强社会适应性:实践教育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顺利融入社会创造条件。(4)培养责任感:实践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责任感。7.2实践教育改革的策略为提高实践教育的质量,以下策略:(1)优化课程设置:根据专业特点,合理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保证实践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投入,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育的实效性。(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实践教育教师,提高实践教育的教学质量。(5)完善实践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育评价体系,保证实践教育目标的实现。7.3实践教育改革的实施与评价实践教育改革的实施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1)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根据实践教育改革的目标和策略,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步骤和时间节点。(2)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健全实践教育改革领导机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保证改革顺利进行。(3)注重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实践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提高师生对实践教育的认识和参与度。(4)完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实践教育改革的保障机制,保证改革所需的资金、设备、师资等资源得到有效保障。实践教育改革的评价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实践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通过对比改革前后的实践教育成果,评估改革目标的实现程度。(2)评价实践教育质量:通过学生满意度、实践成果等指标,评价实践教育的质量。(3)评价实践教育改革的效果:通过对比改革前后的实践教育成果,评估改革措施的实际效果。(4)评价实践教育改革的可持续性:关注实践教育改革的长期效果,保证改革成果的可持续性。第八章德育教育改革8.1德育教育改革的背景与意义8.1.1背景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日益深入,德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势在必行。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德育教育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在此背景下,德育教育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8.1.2意义德育教育改革对于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培养新时代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教育改革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2)增强国家软实力。德育教育改革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人才,为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3)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改革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4)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德育教育改革有助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8.2德育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8.2.1内容(1)优化德育教育课程体系。将德育教育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2)改革德育教育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德育教育手段,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3)强化德育教育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4)建设高素质德育教师队伍。加强德育教师培训,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8.2.2策略(1)建立健全德育教育制度。完善德育教育政策体系,保证德育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2)落实德育教育责任。明确各级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等在德育教育中的责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教育格局。(3)深化德育教育研究。加强德育教育理论研究,为德育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4)强化德育教育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8.3德育教育改革的评价与反馈8.3.1评价(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包括德育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2)评价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德育教育改革成果。(3)评价主体。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机制。8.3.2反馈(1)反馈渠道。建立德育教育改革信息反馈渠道,及时了解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2)反馈处理。针对反馈信息,调整德育教育改革方案,优化德育教育策略。(3)反馈结果应用。将反馈结果应用于德育教育改革实践,推动德育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第九章国际化教育改革9.1国际化教育改革的现状与挑战9.1.1国际化教育改革的现状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我国在教育国际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国际化:我国高校纷纷开设国际课程,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课程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2)师资队伍国际化:我国高校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学生交流与合作: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开展学生交流项目,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与合作。(4)国际科研合作:我国高校积极参与国际科研项目,提升科研水平。9.1.2国际化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我国教育资源在国际间的分配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导致部分地区国际化教育发展滞后。(2)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高校在追求国际化的过程中,忽视教育教学质量,导致教育质量参差不齐。(3)文化融合与冲突:国际化教育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能引发文化融合与冲突。9.2国际化教育改革的策略与实践9.2.1国际化教育改革的策略(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教育资源在国际间的均衡分配。(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3)促进文化融合: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4)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完善国际化教育改革的评价体系,保证改革成果得以巩固和提升。9.2.2国际化教育改革的实践(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推动教育资源共享。(2)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结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课程体系。(3)培养国际化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9.3国际化教育改革的评价与反馈9.3.1国际化教育改革的评价(1)教育教学质量评价:通过对学生、教师、课程等方面的评价,检验国际化教育改革的质量。(2)教育资源分配评价:评估教育资源在国际间的分配情况,促进教育公平。(3)学生满意度评价:了解学生对国际化教育改革的满意度,为改革提供参考。9.3.2国际化教育改革的反馈(1)政策反馈: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推动国际化教育改革深入进行。(2)实践反馈:总结国际化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3)持续改进:针对评价中发觉的问题,持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国际化教育质量。第十章教育改革与人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沪科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月考试卷
- 2024年粤教新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月考试卷
- 2024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4-2025学年广西河池地区三上数学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创新教育视角下的小学生自然科学动手实践研究
- 企业如何构建高效能的服务支持团队
- 商业教育中的运动安全与设施建设探讨
- 2025中国联通龙游分公司招聘6人(浙江)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第一批科研人员公开招聘7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储粮集团财务限公司人员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口腔癌早期诊断与治疗
- 2019-2020学年上海虹口区实验中学六年级上学期英语期末卷及答案
- 供应链总监工作计划
- 内分泌科护士年度总结报告
- 建筑用木料及加工木材组件相关项目实施方案
-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卷
- 团体辅导准备篇:结构式团体练习及其应用
- 大华硬盘录像机操作说明
- 社会保险职工增减表
- 结婚函调报告表(带参考)
-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市数学六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