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23第一节 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国际上对经济发展问题的认识
新发展理念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内容。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概念,内涵较窄;经济发展既强调财富量的增加,又强调经济质的提高,内容更广泛、更深刻,是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7.1.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又不等同于经济发展,“有增长无发展”将导致只有经济总量的增加而没有实际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7.1.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单纯经济增长观:主要关注经济总量的增长,研究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增长阶段,认为资本、技术、人力资本等因素对经济增长起主要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观:在区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关注经济结构变革、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等方面,认为发展是经济、社会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促进发展需要更广的目标和更多的手段,不能只盯着国内生产总值,而应着眼于包括公共部门、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发展等在内的整体发展。7.1.2国际上对经济发展问题的认识
可持续发展观:是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7.1.2国际上对经济发展问题的认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7.1.3新发展理念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推进改革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必须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7.1.3新发展理念123第二节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一,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应对国内国际经济条件变化、适应科技变化、满足人民需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二,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第三,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螺旋式上升发展规律,从量的积累阶段向质的提升阶段转变的必然要求。第四,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7.2.1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7.2.1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图7-12004-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内涵:高质量发展是指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7.2.2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高质量发展在不同环节和领域由不同表现。
从供求关系看,高质量发展表现为供求在更高水平上的平衡;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高质量发展表现为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顺畅贯通;
从投入产出看,高质量发展是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从分配看,高质量发展是各类市场主体都能获得更丰厚的收入,各种要素都能获得合理收入,并能充分反映市场评价的发展;
从宏观经济循环看,高质量发展是各环节畅通,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合理,经济发展平稳的发展。7.2.2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坚持推动质量、效率、动力变革的基本路径;把握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着力点;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及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7.2.2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总的要求:“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7.2.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7.2.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23第三节 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点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建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7.3.1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健全现代流通体系;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概括起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坚持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7.3.2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点一方面,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自给自足,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是国内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扩大内需和扩大开放相辅相成。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国内大循环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坚实基础,高水平对外开放也必须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为支撑。7.3.3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123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
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的举措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平衡是不变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7.4.1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发挥比较优势;三是完善空间治理;四是保障民生底线。7.4.1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新时代我国将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突破进展,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7.4.2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
【案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于2019年2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举措。粤港澳大湾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和东南部,地处东海之滨,西邻香港、澳门,北靠广东省广州市,南接深圳市,是世界上最大的湾区之一,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并称世界四大湾区。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7年增长超2.8万亿元;大湾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25家,拥有超50家“独角兽”企业、1000多个产业孵化器和近1.5万家投资机构;广东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其中绝大部分都在粤港澳大湾区,如今,这片5.6万平方公里、覆盖约8600万人口的热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通信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无人机产业、机器人产业以及石油化工、服装鞋帽、玩具加工、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是中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7.4.2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制度统一和区域间互助共济。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发挥双控制度对节约能源、防治污染的积极作用。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支出比重,对特殊功能区和落后地区提供有效转移支付,运用信息化手段建设公共服务平台。7.4.3区域协调发展的举措1.解释下列概念: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2.如何理解新发展理念是有机统一的整体?3.我国为什么要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4.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是什么?5.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6.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工作是什么?7.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和战略要点是什么?8.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有哪些?思考题第八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治理与保障体系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治理1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治理的必要性和目标2宏观经济治理的手段3
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基本经验
新发展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空新特点4科学的宏观经济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不可或缺的条件。宏观经济治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因为在社会分工和协作关系日益复杂的条件下,保持经济协调发展客观上要求国家对经济进行有效治理。宏观经济治理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宏观经济治理有助于克服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宏观经济治理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实施宏观经济治理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治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些任务通过对从不同方面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质量的具体指标进行调控来实现。这些具体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合理的收入分配。8.1.1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治理的必要性和目标经济手段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治理最主要的手段,经济手段主要包括发展规划和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就业政策等。法律手段是指国家可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治理。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机构采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务来调控经济的运行,行政手段是宏观经济治理的辅助性手段。8.1.2宏观经济治理的手段
【案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为对冲疫情影响、稳定经济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财政政策方面,国务院、财政部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给予税费优惠政策、出台普惠性降费政策,同时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保障投资率水平平稳过渡,抵御疫情冲击,助力经济恢复。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超预期提供流动性、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增加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5000亿元,一系列调控手段密集起效,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注入更多流动性。8.1.2宏观经济治理的手段第一,坚持运用市场机制和宏观经济治理两种手段。第二,坚持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并重。第三,坚持短期治理与长期治理相结合。第四,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第五,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第六,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第七,坚持宏观治理与微观监管相结合。8.1.3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基本经验第一,宏观经济治理转向注重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注重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第二,着力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指导作用,运用接续的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国家战略目标、任务、意图的有效实现。第三,财政政策更好发挥再分配功能和激励作用,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和规划管理。第四,货币政策更好发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8.1.4新发展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新特点第五,促进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构建更加高效的宏观政策供给体系。第六,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增强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系统性。第七,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动态管理,重点加强预期管理,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应变性、可预期性。第八,顺应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发展趋势和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要求,建立宏观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辅助决策作用。8.1.4新发展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新特点123第二节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涵和意义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内涵: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社会为保证人民群众能够获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提供的各种条件,并使得民生水平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8.2.1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涵和意义意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家应承担的义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保证。8.2.1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涵和意义经济发展和民生的关系:经济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二者不可偏废。经济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二者不可偏废。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据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合理地制定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目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循环的重要节点,通过持续改善民生,稳预期、扩内需,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实现与经济建设良性互动、协同推进。做好民生工作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遵循“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行动原则,在政府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市场和社会的积极作用。8.2.2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国在现阶段,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有: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生态环境水平等。8.2.2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维持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权利、保证劳动者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减轻社会震荡而建立的一整套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与民生保障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社会保障是为失去劳动能力、遇到困难和意外事故等的社会成员提供的必要生活保障,而民生保障的作用范围和对象则大得多。
8.2.3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第一,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必然选择。第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应对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迫切需要。第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迫切需要。8.2.3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住房保障、优抚安置等方面。8.2.3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第一,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第二,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乡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加快发展养老保险体系。第三,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第四,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第五,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8.2.3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8.2.3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图8-12012-2023年中国参加城乡职工社保情况统计(亿人)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解释下列概念:宏观经济治理、民生、社会保障体系2.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治理的必要性是什么?3.宏观经济治理的具体目标和管理手段有哪些?4.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主要经验有哪些?5.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6.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是什么?思考题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123学习目标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主要表现与发展趋势理解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了解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把握不同类型国际经济关系,了解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实践导读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最终将从各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谋求发展所要主动面对的时代潮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复苏陷入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引导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13经济全球化的产生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第一节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影响与趋势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4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9.1.1经济全球化的产生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和配置,推动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和配置,推动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9.1.1经济全球化的产生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经济全球化阶段自15世纪以来,西方主要大国靠巧取豪夺、强权占领、殖民扩张乃至发动侵略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基本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使得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世界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在经济上则形成了两个平行的市场。随着冷战结束,两大阵营对立局面和两个平行的市场不复存在。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生产力快速提高,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演化。经济活动跨越国界的现象古已有之,但现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并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迄今为止,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9.1.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贸易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是指商品和服务贸易超越民族国家的地域限制,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和程度大幅度增加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9.1.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图9-11981-2022年全球商品贸易额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单位:%)资料来源:贸易增长率数据来自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数据库;GDP增长率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商品贸易高速增长,平均增速大大超过世界产值增长速度(见图9-1)。国际贸易产品种类不断扩大,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提高。2022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为7.1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额约22.2%,这一比例在1980年为16.3%。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迅猛,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增强,贸易自由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9.1.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在世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贸易全球化促进了各国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从使用价值上看,各国通过国际贸易互通有无,获得本国所需要的产品。从价值上看,各国出口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国内生产成本高、比较利益低的产品,有利于劳动消耗的节约和社会福利的增加。世界市场还强化了各国之间的竞争,激励各国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9.1.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2)生产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意味着生产过程不再局限在一国的国界之内,而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分工协作,利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优势开展生产活动。9.1.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当代国际分工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垂直型国际分工与水平型国际分工。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国家之间按照不同产业进行劳动分工,如经济落后国家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发达国家从事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的分工形式。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在同一产业或同一部门内部,按照产品生产的不同工艺环节或按照产品零部件等进行分工协作最终完成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模式。9.1.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把传统的国际分工变成了企业内部的分工,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要素进行直接配置,组织跨国经营,形成全球性的生产网络。2015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跨国公司指数排名前100位的跨国公司平均拥有500多个分支机构,分布范围超过50个国家。它加速了资本的国际流动,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增进了国际范围内的分工和协作,促进了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9.1.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3)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指资本在世界各国、各地区自由流动,使全球金融市场日趋开放、金融体系日益融合的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发达国家逐步放松对资本的管制,到20世纪80年代后,新兴市场国家相继实施引入外资政策,资本流动的全球化进程被持续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流动推动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世界各金融市场相互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全球普及,经济信息在世界各地得以高效快捷的传递,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9.1.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图9-2
1970—2022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现价美元)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从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来看,197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为123.6亿美元,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前达到峰值31125.6亿美元,2022年为17563.1亿美元(见图9-2)。金融全球化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带动了国际投融资活动的发展,促进了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金融中心实现了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获得了大量急需的经济发展资金,推动了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9.1.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正如社会经济过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经济全球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世界经济体系也是如此,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源配置的全球化过程;另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过程。从生产力发展和资源配置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历史上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过程,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获取最大限度利润为动力的,奉行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是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9.1.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根源于经济全球化所具有的二重性,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必须全面辩证地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各类生产要素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加充分的流动和更为高效的配置,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符合各国共同利益。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包含着深刻的矛盾和严重的弊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也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上发展起来,并通过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集中爆发出来,妨碍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特别是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9.1.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通过经济全球化过程,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不足等方面问题得到缓解,世界市场需求带来对外贸易的扩大,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同时,全球性产业转移浪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利用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的机会,加速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风险和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科技优势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有更高的地位,利用垄断性权力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通过主导经济全球化规则的制定催生了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并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转嫁国内经济矛盾的外部吸收器。9.1.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从经济全球化三方面表现来看:第一,在贸易全球化方面,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生产价值链的中低端,发达国家处于生产价值链的中高端。这是由于在国际市场上,商品价值取决于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于商品按照国际价值进行交换,劳动生产率更高的一方在交换中更具优势,会分得更多利益。第二,在生产全球化方面,发达国家垄断资本主导的生产全球化是基于其自身利益的,发展中国家很难从根本上突破比较优势带来的低水平技术锁定效应,难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一些国家的经济安全与经济自主权甚至遭受威胁。国际产业转移还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严重的资源与生态环境恶化等。第三,在金融全球化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全球性金融动荡的冲击风险。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在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往往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受害者。9.1.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尽管参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些风险和挑战,但不能因此而拒绝投入到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去。从历史发展的长期趋势看,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需要自觉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通过得当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降低不利因素的影响,利用经济全球化进程获得发展机遇,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9.1.4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尽管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历史大趋势在总体上不断深化,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部分传统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陷入低迷,国际产业转移导致的产业空心化和无就业式增长问题日益严重,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日趋突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呈衰落趋势。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加速崛起,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不断提升,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调整。因此,一直致力于推动并主导全球化进程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出现“逆全球化”思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滋生并加剧,给全球化进程带来挑战。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逆全球化破坏国际经济秩序,冲击全球价值链和国际分工体系,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9.1.4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困境并不是经济全球化本身造成的,而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造成的。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当今世界,人类经济交往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都比过去任何时候更频繁、更紧密,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世界决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开放合作仍然是历史潮流。面对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的走向,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9.1.4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面对经济全球化所遭遇的波折,我们应当何去何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创造性提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为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世界经济的理论。
第一,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拓展经济全球化的新空间。第二,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培育经济全球化的新动能。第三,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全球化有序进行。第四,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夯实经济全球化的共赢基础。第五,坚持联动发展理念,夯实经济全球化的合作基础。12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在对外开放条件下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第二节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3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9.2.1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提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20世纪90年代后,面对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这一新形势,党中央明确提出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思想,做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潮,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9.2.1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第一,实行对外开放符合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生产社会化日益扩展至全球范围,对于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经济,对外开放加速了国内生产部门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有助于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第二,实行对外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对外开放成为适应这一趋势的必然选择。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体系,才能把握发展机遇,分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学习发展市场经济的先进经验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助于推动我国市场开放和竞争,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仍面临一系列艰巨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获取更多发展资源和机遇。9.2.1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对外开放的艰辛探索中积累的许多宝贵经验成为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1)坚持独立自主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2)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3)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4)渐进有序地开放。9.2.1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1.发展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对外开放首先是通过对外贸易来实现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见图9-3),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22年,我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图9-3
1978-202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9.2.1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1.发展对外贸易
在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产业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参与程度,贸易发展战略也经历了不断调整的过程。总体来说,中国实行的是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平衡型贸易发展战略。进口替代是指以国内生产的产品来替代进口的产品,实行这一政策的目标是减少进口和外部依赖,节约外汇,平衡国际收支,保护国内幼稚产业,改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关系,改善贸易条件,促进工业化。出口导向是指通过扩大出口来带动本国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出口导向战略并不是简单放宽或废除关税、数量限制、外汇管制等进口替代政策与措施,而是把放宽这些限制与各种鼓励出口政策结合起来,通过扩大出口来带动经济发展。9.2.1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1.发展对外贸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大国,正在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为此,要进一步推进对外贸易体制和政策方面的改革,努力提高对外贸易效益,改变过分依赖数量扩张和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继续推进市场多元化,改变过分依赖传统市场的市场格局;促进贸易主体多元化,改变过分依赖外商投资企业的局面;推动多种贸易方式共同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改变国际市场开拓不足、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参与不够的局面,推动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9.2.1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2.引进和利用外资
引进和利用外资是我国“引进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利用外资,利用外资规模迅速扩大。198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9.2亿美元,到2022年达到1891.3亿美元,规模超过改革开放初期的200倍(见图9-4),2020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图9-4
1983-202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9.2.1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2.引进和利用外资
引进和利用外资有效地缓解了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外商投资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为主的涉外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比重稳步上升,外汇储备增加,外商投资企业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增长,从而有效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引进和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如外商投资企业利润转移问题、技术转移问题、跨国公司垄断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因此,必须深化外资利用方面的制度改革,规范与引导外商投资企业的市场行为,将外资优惠政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调起来,推动外资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9.2.1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3.实施“走出去”战略
2001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走出去”战略被明确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走出去”战略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鼓励和扶持一批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国内企业开展海外投资,充分利用国外经济资源实行跨国经营,并最终成长为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其二,鼓励和扶持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到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中去,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和国际经济合作,加入各种类型的市场战略联盟,减少国际市场的进入壁垒,推动出口贸易和海外投资的发展。9.2.1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3.实施“走出去”战略
从2002年中国建立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以来,中国已连续11年位列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三,从2020年的27亿美元,到2022年达到1631.2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2.8%。202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分别位列全球所有国家(经济体)第二位和第三位(表9-1)。年份流量存量金额(亿美元)全球位次增长率(%)金额(亿美元)全球位次200227.026
299.025200328.5215.6332.025200455.02093.0448.0272005122.617122.9572.0242006211.61343.8906.3232007265.11725.31179.1222008559.112110.91839.7182009565.351.12457.5162010688.1521.73172.1172011746.568.54247.8132012878.0317.65319.41320131078.4322.86604.81120141231.2314.28826.4820151456.7218.310978.6820161961.5234.713573.9620171582.93-19.318989.4220181430.42-9.619822.7320191369.12-4.321988.8320201537.1112.325806.6320211788.2216.327851.5320221631.22-8.827548.13表9-12002-202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9.2.1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3.实施“走出去”战略
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力推动了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但“走出去”战略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比如,国内许多企业因为缺乏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使得海外投资的国际竞争力不足,部分企业对投资所在国法律缺乏了解导致海外并购活动陷入纠纷而失败,以及投资所在国的政治风险和民族主义威胁也给对外投资的产权安全等方面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在推进“走出去”战略时,需要政府在金融、财税、外汇、对外关系等多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建立和完善对外投资政策促进体系,并加快立法进程,建立和完善制度保障体系、监管和调控体系、市场服务体系,推动“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9.2.2在对外开放条件下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风险与挑战逐渐增多,如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要求,是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人民长远利益的重大任务,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保障和重要举措。具体来说,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二是确保粮食、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汽、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三是统筹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切实保障财政金融安全。四是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生态环境安全。五是构建海外利益保护体系,提高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六是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保障能力建设。9.2.3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对外开放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着深刻复杂变化。从国际看,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从国内看,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根据对国内外形势的准确判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等要求。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9.2.3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时代对外开放具有新的特点:一是坚持主动开放。新时代的开放不是为了开放而开放,而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从而在经济全球化中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二是坚持双向开放。双向开放也就是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实现高质量的“引进来”和高水平的“走出去”,着力提高引资质量,坚持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支持我国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三是坚持全面开放。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四是坚持共赢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在开放中创造更宽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在开放中分享利益和机会。五是坚持包容开放。探索求同存异、包容共生的国际发展合作新途径。从丝路精神到金砖精神,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生动实践。12国际经济关系全球经济治理第三节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治理3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要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9.3.1国际经济关系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发达国家之间表现为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经济关系。
一方面,发达国家垄断资本为了追逐巨额垄断利润,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领域围绕资源、市场和技术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竞争,摩擦和冲突不断。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联系日益紧密。为了解决国际经济利益的矛盾与问题,各国通过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协调机制调节国际经济关系,协调经济政策,寻求经济合作。9.3.1国际经济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作为独立主权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发生经济联系,另一方面它们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又是不平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自主发展民族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剥削与被剥削、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上表现出高度的互补性。但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仍普遍依附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为维护其在世界经济中的既得利益和支配地位,继续对发展中国家加以思想渗透、经济控制和军事威胁,通过直接投资,以及技术、价格与金融的垄断等更为隐蔽的手法保持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和掠夺。因此,增强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能力是制约发达国家经济控制的根本保证。9.3.1国际经济关系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在各发展中国家共同寻求发展,共同寻求摆脱发达国家的控制和剥削,解决相同或相近的发展难题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就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无私的援助,推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南南合作,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懈努力,共同推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改变经济附属地位,加强区域合作特别是南南合作促进优势互补,通过发展中国家内部的产业转移带动后发经济体梯度增长,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9.3.2全球经济治理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和配置,推动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全球经济治理所谓全球经济治理,即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按照一系列的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对全球或跨国经济领域内的共同问题进行协调和管理的过程。9.3.2全球经济治理全球经济治理的形式:(1)正式的、全球多边的国际规则和制度性安排(2)非正式的、只有部分国家参与的国家集团机制(3)地区性或区域性的规则和制度性安排全球经济治理的重点:(1)全球金融治理(2)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3)全球能源治理9.3.2全球经济治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球经济治理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为标志,全球经济治理开始运行。与其对应的治理机构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全球汇率合作和贸易合作是这一阶段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内容。第二阶段开始于1975年,七国集团的诞生标志着全球经济治理的内容扩展到发达国家之间的宏观经济合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议题。第三阶段,以20世纪90年代后期二十国集团非正式部长级会议机制成立为标志,全球治理模式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转向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合作。2008年下半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二十国集团首脑峰会召开,标志着全球经济治理的深化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全面参与全球经济治理。9.3.2全球经济治理全球经济治理存在的问题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反映出全球经济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即“治理赤字”问题。一是民主赤字。尽管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崛起,国际力量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并未深刻反映这一变化,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仍只是追随者,治理权利分配不平衡。二是制度赤字。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新的全球治理机制还有待发展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和规则调整十分缓慢。三是责任赤字。发达国家享受了全球治理的主要权利,但在责任面前却极力推脱,大大降低了经济全球化的包容性。9.3.2全球经济治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各国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要穿越惊涛骇浪、驶向光明未来,必须同舟共济,企图把谁扔下大海都是不可接受的。”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共商,就是坚持全球事务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强调平等参与、充分协商,以平等自愿为基础,通过充分对话沟通找到认识的相通点、参与合作的交汇点、共同发展的着力点,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共建,就是各方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也是责任和风险的共同担当者,各国共同参与、合作共建,分享发展机遇,扩大共同利益,从而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共享,就是兼顾合作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使合作成果惠及合作双方,实现双赢、多赢、共赢。9.3.2全球经济治理
坚持多边主义,充分发挥国际性、区域性机制作用。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坚决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主渠道地位,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加强与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合作,巩固发展二十国集团贸易投资机制,加强金砖国家经贸合作。深化区域次区域合作,建设性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合作,推动澜湄合作等次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拓展。加强各国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倡议深入对接,加强互联互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畅通区域经济循环。9.3.2全球经济治理
推动新兴领域经济治理规则制定。推动投资便利化规则制定,依托世贸组织等机制,推动建立投资便利化多边框架。增强数字经济规则制定能力,加强数字经济领域国际合作,促进建立开放、安全的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维护公平开放的全球金融市场。
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优化自贸区布局,推进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快中日韩等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推动亚太自贸区进程,同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展自贸协定谈判。提升自贸协定水平,提高货物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进高标准服务投资负面清单谈判,积极参与新议题谈判。用好自贸协定成果,做好自贸协定推广与实施,提高自贸协定利用率。9.3.3建立国际经济新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常用学生期末鉴定评语模板50句
- 宣传消防的横幅标语(165句)
- 2024五人合伙旅游开发项目合作协议模板3篇
- 广播稿大全范文
- 2025年山东济南市济阳区所属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4人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泰安宁阳县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拟聘用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新华健康科技限公司(省属国企)校园招聘125人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德州市陵城区事业单位“人才回引”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打麦机课程设计
- 师德标兵个人主要事迹(5篇)
- 大学实验室安全信息牌
- 返校复课证明
- 2022年人力资源管理各专业领域必备知识技能
- 医院室内装修拆除工程施工方案
- 基于AT89C51的路灯控制系统设计
- 第二章国际石油合作合同
- 甲型H1N1流感防治应急演练方案(1)
- LU和QR分解法解线性方程组
- 设计后续服务承诺书
- 机械加工设备清单及参考价格
-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