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历史复习: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共54张)_第1页
人教版高三历史复习: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共54张)_第2页
人教版高三历史复习: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共54张)_第3页
人教版高三历史复习: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共54张)_第4页
人教版高三历史复习: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共54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时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考纲要求】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夏商周)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土地公有制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自耕农土地私有制(附庸地位)氏族公社集体所有,平均消费(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概念: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由此,地主与农民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2)发展A、战国:租佃方式产生;B、汉代:比较普遍C、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4)明清:租佃制普及全国;(3)影响:A、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B、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C、提高了农业商品化的发展。1、租佃经营(私有制下的土地经营方式之一)(1)春秋﹑战国时代产生。新兴的地主阶级把土地分给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耕种﹐从中收取地租﹐租佃制度于此产生。中国古代的地租形式开始以实物地租占支配地位,而实物地租的基本形态是分成租制﹐主佃分成的比例通常是“见税什五”。(2)秦汉时期﹐租佃制度得到初步发展。由于土地兼并﹐越来越多的小农沦为佃农。从东汉末年起﹐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并进而形成士族地主集团﹐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租佃关系也进入了一个人身依附关系特别严重的阶段。(3)曹魏初年﹐屯田制就是把民田的租佃制度应用于官田。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民田的租佃中已经出现个别的缔结契约关系的现象﹐新的租佃形式正在悄然形成。(4)唐朝前期﹐立契租佃制已经相当盛行。唐朝中叶以后﹐均田制终于破坏﹐多数自耕小农沦为佃农。租佃制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实物定额租的比例有了扩大。租佃制度(提纲P4)(5)宋代租佃制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佃农法律地位低下﹐说明存在较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租佃关系的发展还没有进入完全成熟的阶段。(6)明清以后﹐租佃制普及全国。同时,封建法典的更改反映了租佃关系的深刻变化: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主佃间虽仍有少长之别﹐但封建礼仪毕竟不同于法律条文﹐它更多地属于社会道德的范畴。这一诏书第一次使中国历史上的佃农在同田主的关系上也享有了平民的法律地位。清朝雍正五年(1727)颁定新制﹐进一步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实物分成租开始向定额租的全面转化,这是当时租佃制度的主流。在商品货币经济的刺激下﹐从定额租转化而来的由以折纳实物的货币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从总体看﹐1949年以前﹐中国的租佃制度并没有全面进入单纯纳租关系阶段﹐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尚未发生。土地改革运动后﹐中国大陆的封建租佃制度被取消。地主土地的经营方式【合作探究】佃户与雇工都耕种地主的土地,他们与地主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封建时代最基本的生产关系。材料一明末《沈氏农书》上卷称,雇工农忙之际往往“非酒食不能劝,比百年前大不同矣”。材料二乾隆四年(1739年)两江总督那苏图奏报说,“自居己屋,自备牛种,不过借业主之块土而耕之”的佃户,“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可别图。故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材料三乾隆五年(1740年)颁布的《大清律例》规定,农业雇工、佃农与地主“共坐共食,彼此平等相称,不为使唤服役,素无主仆名分”,在刑律上“俱以凡人科断”。

请思考明清时期农业雇工与佃农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尝试理解这一变化的意义。变化:明清时期,雇工、佃农在法律上享有与地主平等的身份,没有主仆之分意义: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反抗斗争是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这一变化又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租佃制关系,是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牢固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农与地主之间有人身依附关系。

雇佣关系,是指无地或少地者为雇主做雇工,雇主按时间付给雇工报酬。雇工与雇主之间没有契约关系,身份更为自由。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概念区别](1)原因:(2)表现:(3)影响:明清以前:地主——佃户有强烈的依附关系,表现为农民义务繁多。明清以来:依附关系减弱2、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货币地租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身份得到提高。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货币地租)生产积极性提高(定额租)雇佣关系的出现(货币地租)农民身份更加自由(定额租)促使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yu子孙以偿责者矣。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80%。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据材料一指出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形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原因:天灾、苛政、高利贷盘剥。(2)方式:租佃经营方式。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的提高。(2016·洛阳期中)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B(2016·河北百校联考)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地主在出租土地时向农民索取地租抵押金的租佃制度)……而佃农的佃权,即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B.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C.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土地私有制下的土地经营权的变化。押租制是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在此过程中,转佃和出典则体现了商品化的趋势,故B正确。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3、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酿成明末农民战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愿望,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知识拓展(复印资料P5表格)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实为贵族所有)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私有)均田制(土地国有)土地革命时期:地主所有——农民所有土地改革:地主所有——农民所有社会主义改造:农民所有——公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16·河南省南阳市调研考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高祖7年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西汉会要》卷47)东汉章帝元和2年下诏,除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外,又“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椹斛,复其夫,勿算一岁。——《东汉会要》卷28唐太宗贞观元年正月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gou),命其好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guan无妻)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唐大诏令集》卷110清康熙51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又逐步实行“摊丁入亩”,取消了全部人头税。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的人口政策。为保证这一政策的落实,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古代统治者采取这些政策措施的原因。(12分)高考热点:土地与人口政策

答案:(1)政策:鼓励人口增长。措施:调整税收政策;国家直接物质奖励;将人口数量作为官员政绩考核指标;鼓励婚嫁。原因:农业(耕)文明,生产力水平低,劳动者的数量多少决定农业盛衰;人口的多少关系到赋税的征收、兵役和徭役的征发,是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12分)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况表——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绘制材料三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稿》材料四据谭其骧、邹逸麟的研究,秦汉实关中时期,由于黄土高原的大量开垦,黄河每百年的决溢次数平均为5.7次。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利用方式以畜牧业为主,因而河水决溢每百年平均只有1.3次。隋唐五代时期,土地利用方式是半农半牧,河水每百年决溢为10.3次。北宋至明清时期,黄土高原都大量开垦农耕,河水每百年的决溢次数增加到375次……——张子珩《论生态环境对古代中国人口分布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前期人口数量的变化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三、四,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导致了哪些社会问题?(8分)(2)特点:人口增长迅速。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与耕地有限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养牛成本提高,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土地过度开垦,导致河水泛滥,破坏农业生产。(8分)(2017·山东济宁二模·27)下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A.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

B.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C.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

D.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清朝;图表数据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人口和人均田亩数量的变化,不是耕地面积的减少,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可能是高产作物的引进等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故B项正确;材料中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是逐步减弱的,不是加强,故C项错误;我国古代基本是铁犁牛耕,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答案】B(2017·黑龙江哈三中一模·27)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垦地最多的是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

B.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C.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

D.政府实行鼓励垦荒的土地政策【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朝;清朝【解析】根据材料第一句话,可知明清时期(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人口增长的幅度远远大于耕地面积的增加幅度,结合史实可知明清时期来自美洲的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大提高农作物产量,从而满足了人口大量增长的需求;而清中期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西南地区垦荒最多,但江南三省因为是高产作物大量推广地区使人口增长最多的,从而印证了第一层信息,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依然沿用唐宋时成熟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故B项错误;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会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但不会造成西南垦地最多却江南的三省人口增长最多的现象,故C项错误;政府鼓励垦荒也不会造成材料中现象,故D项错误。【答案】A(2017·四川凉山三模·27)四川在汉唐时代已是全国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明清之际,人口流亡,社会经济受到很大的破坏。清政府实行招民垦荒以及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湖广地区的民众移民四川。湖广填四川()A.使四川经济获得恢复发展

B.使长江流域实现了人口平衡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促使四川商品经济最为发达【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清朝【解析】湖广填四川推动了四川地区劳动人口的增加和四川的开发和经济恢复,故A项正确;湖广填四川并未改变整个长江流域的人口分布,故B项错误;湖广地区和四川都属于南方,故C项错误;“四川在汉唐时代已是全国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唐朝“扬一益二”,故D项错误。【答案】A明朝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4.赋税改革①内容:把原来政府规定的田赋、徭役以及杂税合并起来,以田亩为核算单位,统一征收。赋役普遍以银两折纳。赋税的催收、解运由地方政府办理。②评价:将部分力役和丁银摊入田赋征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纳银代役的规定,使农民摆脱了一部分封建国家的徭役束缚,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总之,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和反对,“一条鞭法”实行不久便废除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一条鞭法”上承唐代两税法,下启清朝摊丁入亩,反映了我国赋税制度向一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清朝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4.赋税改革①内容:将丁口之赋摊入田亩征收,这就将以人丁、土地为征收依据的赋税制度改为以地亩为征收依据的的赋税制度。②评价:这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一方面它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康乾盛世因此出现;另一方面它使得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自此国家不再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匿人口的现象逐渐减少,有利于人口统计和人口增长。(2017·全国Ⅱ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二·26)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政府因素是()A.大量耕地开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B.摊丁入亩政府使百姓不再隐瞒人口C.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清朝【解析】清前期耕地面积仅增加1.5亿亩,而人口却增加5倍多,显然开垦的耕地无法承担如此多增加的人口,故A项错误;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将中国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废除,而并入土地税,使得百姓不再隐瞒人口,故B项正确;一条鞭法是明代实行的税收政策,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无法解释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故D项错误。【答案】B时期耕地面积人口明初8.5亿亩6600余万清前期10亿亩4.1亿(2017·福建宁德一模·27)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下表是关于“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这直接反映出清代()A.赋役制度的改革

B.人身关系的变化C.土地制度的变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年代出现次数次/年康熙朝1201.97雍正朝463.54乾隆朝641.07嘉庆朝100.40【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清朝;图表数据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据材料“‘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结合从康熙朝到嘉庆朝“人丁”一词出现次数减少,可得赋役制度的改革,逐步实施“摊丁入亩”,政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取消了人头税,故A正确;据材料“人丁”一词的出现次数减少不能说明人身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得赋役制度的变革,不涉及土地制度的变革,土地制度仍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故C项错误;赋役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材料“直接反映出”的主旨,故D项错误。【答案】A(2017·新疆乌鲁木齐二模·13)检索《四库全书》,关于“平均赋役”、“均平徭役”、“均徭役”、“均赋税”、“平差役”一类的词语,出现有905次之多。这种现象说明统治者旨在()A.实现社会均平理想

B.限制土地兼并C.防范隐匿人口现象

D.维护小农经济【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清朝【解析】封建统治者所奉行的不可能是均平的社会理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这四个词汇,其中心思想都是“轻瑶簿赋”,与限制土地兼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B项错误;《四库全书》编纂于清朝乾隆帝时期,在此时清王朝已经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因为赋税而隐匿人口的现象已不复存在,故C项错误;“轻瑶簿赋”等手段是维护封建小农经济的重要手段,故D项正确。【答案】D(二)精耕细作方式1、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2、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三)明清手工业的发展一、考纲要求:手工业的发展二、考点搜索:1、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模式;2、纺织业、冶金业、和陶瓷业的成就;3、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特点;1、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1)纺织业:时期成就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原料最初用的是

。商代有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______”成为“国有六职”之一汉代丝织品通过___________远销到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丝国”唐代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规模,________纺织作坊兴起宋代_______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元代

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明代

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桑蚕、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而且出现了雇工和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________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妇功丝绸之路私营棉花雇佣黄道婆棉布麻和葛

丝织品一直不是劳动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之前,劳动人民的主要衣料是麻布。明代中后期,棉布代替了麻布成为劳动人民的主要衣料。

(2017·河南濮阳三模·27)史载,明代江南地区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压例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则是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据此可知,明代江南地区()A.农业生产重视区域分工

B.农本商末理念发生变化C.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兴盛

D.农作物的品种显著增加【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明朝【解析】“松江、苏州二府”、“嘉兴、湖州二府”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不能说明江南地区重视区域分工,故A项错误;“棉作”“蚕桑”都属于农业生产范畴,不能说明农本商末理念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根据“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可知明代江南地区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兴盛,故C项正确;棉、蚕桑并不是新引进的物种,故D项错误。【答案】C1、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2)冶金业:青铜器新石器时代有了小件铜器商代生产规模相当大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铸造工艺达到很高水平铁器春秋战国出现了人工冶炼铁器,出现

技术汉代推行

制度,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自然通风演进到

________后发展到畜力鼓风(马排)________北宋已经有了以煤做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钢南北朝时期出现了________,用于制作兵器灌钢法人力皮囊水排(东汉、杜诗)炼钢和淬火铁业官营1、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3)陶瓷业:制陶业原始时代彩陶(如蛋壳黑陶)工艺水平相当高唐代“________”风行一时制瓷业先秦时期出现原始青瓷东汉出土有釉色光亮、质地纯净的青瓷器唐代唐代制瓷业已成为_______的生产部门,有青瓷和白瓷两大体系(南青北白),唐晚期首创_______唐宋以来出现五大名窑(位置);“海上丝路”也称“瓷路”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有学者称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清朝_______年间,发明

工艺,雍正时期,烧制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唐三彩独立康熙釉下彩绘粉彩瓷器◆概念解释:1、釉下彩绘:釉下彩就是,用色料在已经干燥的泥坯上画图案,然后再罩一层透明釉或者透明度高的釉进窑一次烧成的。温度,一般在1200-1400这样能使彩画保存的时间非常久,又有柔和之感。包括青花、釉里红、窑彩、铁锈花等等。

2、粉彩瓷:

粉彩瓷,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从清代康熙晚期创烧,雍正时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总结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特征:1、部门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日益细化、技术不断进步。

2、经营形态: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并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3、地位: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青铜器、丝绸、瓷器);由于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手工业始终从属于农业;4、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四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考纲要求:商业的发展二、考点搜索:1、古代的商业活动;(1)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概况与影响(2)货币的演变及影响(3)商帮(徽商和晋商)与会馆2、“市”的发展;3、商业都会的兴盛;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5、古代对外贸易◆概念解释:明清时期,区域商人群体形成(商帮)。实力最强的如晋商、徽商等。1、商帮:2、会馆:同一地域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以地域为基础,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联络之所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

考点:区域性商帮材料一徽州“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材料二徽人经商的原始资本,大多与宗族有关;徽商所雇用的伙计,大多为族人。徽商在商业竞争中借助宗族势力,建立商业垄断;展开商业竞争;控制从商伙计;投靠封建政权;建立徽商会馆。材料三“歙(shè)之巨业,盐商而外,惟茶北达燕京,南极广粤,获利颇赊(shē)。”而婺(wù)源尤其注重木业,休宁商人则多从事典当业。(摘自纪录片《徽商》)材料四“一自渔梁坝,百里至街口;八十淳安县,茶园六十有;九十严州府,钓台桐庐守;潼梓关富阳,三浙垅江口;徽郡至杭州,水程六百走。”1.根据材料归纳徽商兴起的背景和条件(1)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生计所迫;(2)以同乡、宗族关系为纽带;(3)投靠封建官府;(4)物产丰富;(5)交通方便,毗邻经济发达的苏杭地区;(6)吃苦耐劳,勤俭、谦让、诚信(“徽骆驼”精神)。区域性商帮之一——徽商2.认识徽商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材料一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成串的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摘自谢肇喇《五杂俎》)

材料二大抵徽俗,人十三(十分之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摘自王世贞(龛州山人四部稿》)

材料三(徽商所至)则大之而为两京,江、浙、闽、广诸省;次之而苏、松、淮、扬诸府,临清、济宁诸州,仪真、芜湖诸县,瓜州、景德诸镇。(摘自万历《毅志·货殖))沿江区城,向有“无徽不成镇”之谚。(摘自民国《歙县志·风土))材料四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典当业)四者为大宗。茶叶六县皆产,木则婺源为盛,质铺几遍郡国,而盐商成萃于淮、浙。(摘自陈去病《五石脂))

材料五江南各地的徽杭大贾,不仅贩布,而且染布、踹布(将布踹压平整,使其紧薄有光),不仅贸丝,而且开车缫丝。(摘自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资本雄厚人数众多经营范围广介入生产领域活动区域大作用:(1)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2)有利于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3)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4)对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封建社会的瓦解起了一定作用。(浙江2011·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B【解析】本题考查会馆。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并非商业中心,B项错误,C、D项正确;从材料“便往还而通贸易”可以推断出A项正确。故选B项明清商业都会的崛起:时期表现战国汉代王莽唐代宋代明清有的城市已经出现“市井”商业区“市”为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长安及五都)经济为中心地区城市兴起。长安、洛阳;扬一益二;杭州、湖州都市商业繁盛。夜市、晓市,庙会集市。中小工商业市镇兴起。四大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汉口镇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点拨: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特点:规模大;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背景:交通发达: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1.从城市功能看:从政经中心合一到政经分离(唐代开始)

2.从数量规模看:①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②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兴起③商业繁荣,人口密集3.从地区分布看: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由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为主转变为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运河附近较集中4.从商业活动看:政府限制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5.从城市布局看:城市建筑出现中轴线,体现皇权至上的设计理念6.从城市的地位看: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点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呈现的趋势?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大运河开凿。从地区性贸易到全国性贸易(长途贩运),国内贸易到对外贸易。1、商品交易的媒介: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到纸币。2、商业活动场所:从城市到农村集市;从严格时空限制到繁华商业街区;市场形式多样。3、城市职能:从政治性城市到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4、商品贸易的范围:5、商业地位: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特点(三)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产生原因地区部门标志特点发展缓慢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进步“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出现江南地区;丝织、棉纺、冶铁(1)出现在少数地区、少数部门;微弱、稀疏。

(2)发展缓慢,发展水平低。

(3)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具体原因:①生产资金不足(买田置地)②国内市场狭小③国际市场缺乏④自由劳动力不足⑤国家政策不利⑥科学技术落后史料一(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倾,或数百倾。”---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史料二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之远之无方,故有四二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海荒之间……但能使沿岸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史料三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沣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知识延伸: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发展状况及原因。状况:原因:(1)经济:(2)政治:(3)思想:(4)外交:明清时期(14-18世纪),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同时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却茁壮成长,并最终整体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中:自然经济的超常稳定性;西: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中:闭关锁国;西: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重农抑商”政策;西:新兴资产阶级产生,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重商主义。中:重义轻利、重儒轻贾等观念;西: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018全国卷1)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北宋民营手工业发展【解析】根据“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知井研县制盐业规模较大,并且井主所雇工匠具有选择权,可看出井研县制盐业不是官营手工业,而是民营手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所反映的工匠仅是少部分手工业者,而且材料只是提及工匠对工作有自主权,无法体现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以“佣身赁力”为生的仅是少数井研县制盐业工匠,不能说明雇佣劳动普及,并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井研县制盐业的发展不能说明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体太过于绝对化了,故D项错误。【答案】A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表现唐朝:重要外贸港口——广州;市舶使两宋:海外贸易税收——南宋国库重要财源清朝:“海禁”政策;只开放广州,由“十三行”统一经营考点:古代对外贸易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1)主要形式——朝贡贸易(2)先陆路后海路(3)友好交流为主(4)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2016·山东临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唐中叶开始,陆上丝绸之路的日益衰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蒸蒸日上,也是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由陆地转向海洋的转折时期。特别是唐在广州设市舶使后,标志着海外丝绸贸易性质的转变。《旧唐书·王锷传》:“榷其利,所得与两税相埒(liè等同)。”公元987年,宋太宗就“遣内侍八人赍[jīchì]

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每纲赍空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