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学复习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1页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2页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3页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4页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绪论动物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的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和流行性的一类危害严重的动物疾病。动物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终止条件,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第二节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一、概念传染: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构成感染需具备三个因素,病原体,动物机体及它们所处的环境。1.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病原体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称为外源性感染,如果病原体是寄生在动物机体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当受不良因素影响致使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病原微生物的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这就是内源性感染。2.单纯感染,混合感染的继发感染:由一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单纯感染或单一感染,由两种以上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称之为继发感染。3.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顿挫型和一过型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显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且呈隐蔽经过的称为隐性感染,其病原微生物在某一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一定的病理变化,但外表看不到症状,也称为亚临床感染。开始症状较轻,特征症状未出现即行恢复为一过型感染,开始症状较重,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恢复称顿挫型感染,4.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病原体局限在某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局部感染,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的全身感染。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5.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临疹症状者称为典型感染,非典型感染则较轻或较重。6.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指不引起病毒大批死亡的临床类型称为良性感染,反之,引起大批死亡的临床类型称恶性型。7.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感染。最急性型:病程短促,几小时至一天,往往未见任何明显症状就突然死亡,见于流行初期。急性型:病毒短,一般为几天至2-3周,往往有典型症状出现亚急性型,subacute,病程长,临床症状不如急性明显。慢性型:病程较缓慢,常在1个月以上,临床症状不明显。8.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持续感染:指病毒感染长期持续,长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地或反复不断地向外界排出病毒,但常缺乏临床症状,或其症状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感染形成。慢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是进行性,且最后均取死亡转归的病毒感染形式,慢感染多见于慢病毒感染。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3.传染病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周期性4.传染病具有免疫性:动物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保护性免疫。5.传染病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仅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1.传染源:传染源或称传染来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和人。其包括患病动物(最主要的传染源)、病原携带者(潜伏期病原携带者,病后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到另一易感机体所行经的途径。3.易感染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容易受感染的动物群,对某种传染病具有感染性的动物称为该病的易感动物第三节传染病的防疫措施防疫的基本内容1.养:饲养动物的场所或场址要选择利于防疫的地点,养殖场和动物舍各区要建立隔离带,要贯彻自繁自养的原则,减少疫病的传播,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动物机体的抗病能力。2.预防:包括免疫预防和药物预防免疫预防:是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使易感动物转变为不易感动物。在传染病常发地区或在受到传染病威胁地区,为了防患于未然,平时有计划地给健康畜群进行免疫接种,称为预防接种。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应急性免疫接种,称为紧急接种。免疫程序是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和动物群的免疫状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而制定的预防接种计划。具体依据包括:⑴当地的疫情;⑵疾病的性质;⑶动物的用途;⑷母源抗体的高低;⑸疫苗的性质;⑹其他如动物品种饲养方式,经济条件。3.检疫:检疫就是应用各种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以及运载工具进行疫病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4.隔离:其目的就是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染。5.封锁:当爆发某些重要传染病时,除严格隔离措施以外还应采取划区封锁的措施,防止疫病向安全区散播和健康畜误入疫区而被传染。封锁时应掌握“早、快、严、小”的原则(早发现、快扑杀、严封锁,小范围内扑灭)。6.治疗:治疗原则是早期治疗和预防相结合;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中西医疗法相结合。7.消毒、灭鼠、杀虫:消毒的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散播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疾病的蔓延8.处理:对病畜、病料、污染场所,用具,环境,处理,深埋,焚烧、灭菌等无害化处理。第二章人畜共患传染病一、共患传染病的概念1.定义:人畜共患病是指在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2.分类:按病原体的种类分类:⑴由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日本乙型脑炎、狂犬病、口蹄疫、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等。⑵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炭疽、布鲁氏菌病、猪丹毒、沙门氏菌病、结核病。鼠疫、钩端螺旋体、鼻疽、巴氏杆菌病、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等⑶由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弓形虫病、旋毛虫病、绦虫病、日本血吸虫病等。按储存宿主性质分类:兽源性共患病、人源性共患病、互源性共患病、真性共患病二、乙型脑炎(JE)(一)概述本病是由日本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在家畜中马发病表现脑炎症状,猪表现为流产、死胎及睾丸炎。其他家禽多为隐性感染,该病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该病传播通过吸血昆虫(蚊虫)传播,有明显季节性。(二)病原1、日本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同科有猪瘟病毒属。2、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40nm有囊膜表面有纤突。3、病毒具有血凝性,能凝集鸡、鸭、鹅及绵羊红C。4、病毒宜于鸡胚卵黄囊增殖,并产生病变和形成空斑。5、病毒抵抗力不强,对化学药品敏感。(三)流行病学1、传染源,带毒动物并处于病毒血症阶段。2、传播途径,吸血昆虫,叮咬传播,病毒能在蚊体内繁殖和越冬,蚊。3、易感动物,马最易感,其次是人,再次为其他,牛,羊,鼠,尤其是乳鼠最易感。4、流行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节多发。(四)症状猪:妊娠母猪主要症状是流产或早产,产死胎或木乃伊,同时伴有全身症状,流产后症状很快减轻。猪是本病增殖宿主,是主要传染源。公猪:表现为睾丸肿胀,多呈一侧性或两侧同时肿胀,但一般肿胀程度不等。一般症状:体温升高,40-41℃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停止,个别后肢麻痹,关节肿胀跛行。(五)病变:非化脓性脑炎,充血、水肿、睾丸、肿大、实质充血、出血、坏死。(六)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可作出诊断,本病具有明显季节性,常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公猪睾丸单侧肿胀,确诊进行分离鉴定。(七)防制1.对症治疗脱水疗法(甘露醇30%,山梨醇20%G10%)镇静疗法(氯丙嗪)退热镇痛疗法(安乃近,氨基比林)2.防蚊灭蚊3.免疫接种在疫区或疫场进行乙脑弱毒疫苗免疫每年于流行期前一个月,4-5月份,种猪注射1次,即可产生免疫保护三、狂犬病(Rabies)(一)、概述: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其临床特征是狂暴不安的意识紊乱,最后发生麻痹而死亡,在人常见恐水表现,又称恐水症。(二)、病原1.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2.病毒形态似子弹状,具有典型的子弹状结构,由囊膜和核芯两部分组成。3.病毒基因组为不分节段单股负链RNA,4.能诱生中和抗体和促生细胞毒TC,并具有血凝特性,能凝集鹅和1日龄雏鸡的红细胞。5.不同血清型之间的抗原性不同,其交叉保护力不同,I型与III型之间完全无保护性。6.培养特性:为嗜神经性病毒,几乎在一切哺乳动物神经组织中增殖,也可在禽类胚胎增殖,也可在组织C中增殖7.病毒不耐湿热,对酸、福尔马林等消毒药敏感。(三)、流行病学1.宿主和传染源: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均易感,主要易感是犬科动物、犬、猫、狐狸以及翼手类(蝙蝠)和某些啮齿动物.2.传播途径:患病动物唾液带毒,通过咬伤和皮肤粘膜接触而感染。3.流行特征:多由疯犬咬伤引起,流行的锁链性特别明显,一个接一个的散发形式出现,伤口越靠近,头部或伤口越深,其发病率越高。夏季与秋季多发生。外观正常的犬猫咬伤、抓伤,与猫同眠。人还可以经气溶胶而经呼吸道感染。(四)、症状及诊断: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狂暴型和麻痹型。狂暴型有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前驱期:表现为兴奋,举动反常,不听使唤,食欲反常,异嗜,咬伤处发痒,吞咽困难,后驱发软。兴奋期:具有攻击性,阵发性狂暴,恐水、狂叫、意识障碍,性欲充进等。麻痹期:颌下垂,张口流涎,舌垂口外,后驱四肢麻痹,卧地不起,呼吸麻痹死亡。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而进行诊断。死后脑组织病理学检查,非化脓性脑炎,在海马角、大小脑、延脑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内基氏小体),也有一些血清学方法,SN、补反、交叉保护、HI等及免疫荧光和ELISA。(五)、防疫措施(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包括对家犬免疫接种和消灭野犬。(2)咬伤后防止发病的措施;①妥善处理伤口,大量肥皂水冲洗或0.1%新洁尔灭或清水,再用碘酒或酒精处理,并用狂犬疫苗进行紧急接种。(3)免疫接种:狂犬病弱毒细胞苗,Flury株,ERA株,北京株。(4)人的预防免疫,即0,3,7,14,30天。四、疯牛病BSE(一)、概述:俗称疯牛病,其主要特征是行为反常,运动失调,轻瘫,体重减轻,脑灰质海绵状水肿和神经原空泡形成。潜伏期平均4-5年。临床表现:1.行为异常,惊恐,烦燥不安,牛变得好斗,神经质,98%病牛发生。2.姿势和运动异常,四肢过度伸展,后肢运动失调,震颤,跌倒,麻痹,93%发生。3.感觉异常,对外界声音和触摸过敏,病理组织学检查见脑干灰质区,有两侧对称性的变性变化,神经纤维网呈海绵样变,大体病变不明显。(二)、诊断:该病原不能产生免疫反应,且BSE生化,血法学数值异常明显,剖检病变不典型;重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病死牛脑组织检查。其通过被污染饲料经口传染,特别在饲料中添加,牛或羊的肉骨等副产品给蛋白质来源引起(三)预防控制:1、限制活动的贸易,禁止从有牛海绵状脑病或痒病国家和地区进口牛、羊;2、限制肉骨粉贸易,禁止用动物蛋白饲喂,反刍动物,禁止在人动物饲料中添加牛的内脏器官和组织;3、肉骨粉消毒;4、限制肉骨粉使用。五、流感(一)、概述: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是发热、咳嗽、全身衰弱无力,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炎症。病程短,病愈后有一定的型特异性免疫力。本病传染性大,传播迅速,呈流行性甚至大流行发生。(二)、病原体:1.流行性感冒病毒,属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由8个节段组成。2.病毒是球形,含单股RNA,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外有囊膜,囊膜上有呈辐射状密集排列的两种穗状突起物,一种为血凝素,是病毒吸附于易感的胞表面受全的工具;另一种是神经氨酸酶纯作用粘膜蛋白而释放出乙酰神经氨酸,是病毒繁殖完成后,脱离病毒表面的工具。3.流感病毒具有内部抗原(S)和表面抗原(V),内部抗原是一种可溶性抗原,为核蛋白,很稳定,具有型特异性,利用中和试验,补反和琼扩可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A、B、C)三型。表面抗原分为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容易变异,是株特异性抗原,根据其特异性可将A型流感病毒分为许多亚型,HA有16种,NA有10种。4.血凝素能凝集马、驴、猪、羊、鸡、鸽、豚鼠和人红C。神经氨酸酶作用于粘液蛋白而释放出乙酰神经氨酸,是血凝抑制抗体能阻止病毒的血凝作用,中和病毒的传染性。神经氨酸酶抗体能干扰的胞内病毒的释放,抑制流感病毒复制。新城疫只能凝集鸡、豚鼠小鼠红C。5.流感病毒能在鸡胚内生长繁殖,经羊膜腔和尿囊腔接种10-12日龄的鸡胚,第一代即可达到较多的血凝滴度是分离流感病毒常用的方法。其也能在鸡胚细胞,猴肾细胞,犊牛肾细胞,仓鼠肺传代细胞,人肾细胞,马、犬、猪肾细胞生长6.实验动物中,雪貂对流感病毒最敏感,鼻腔接种可引起发热和上呼吸道卡他症状,鼻腔接种小鼠和仓鼠,病毒可在肺内繁殖。7.自然条件下B和C型(丙)只感染人,比较稳定,很少发生变异,A型流感病毒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或重组,因而可分为许多亚型,有四个亚型在人间引起流行(Ao、A1、A2、A3)其他亚型是猪、马多种禽类。8.流感病毒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较好,加热56℃数分钟即丧失感染力,对紫外、甲醛、乙醚敏感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有传染性分泌物5℃放2天,仍可分泌病毒,(三)、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是病人、病禽畜,康复动物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在呼吸道粘膜上皮内增殖,其传播方式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本病在不同动物之间可互相传播,流感病毒宿主转移是可能的,这种转移是从人→家畜家禽→野禽,也可野禽→家禽家畜→人。流行特征是流行性或大流行性发生,传播迅速流行猛烈,发病率很高,多发生于秋末至春初季节。(四)禽流感(Avianinfluenza)1、概述:又名真性鸡瘟、欧洲鸡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主要侵害呼吸道和生殖系统呈现全身性,出血性败血症。A型流感病毒基因组由5个负链的单链RNA片段组成。每个片段所组成,容易发生基因的交换和重组,这是病毒易发生变异的基础,抗原变异主要通过漂移和转变。2、流行病学:家禽较较敏感,以鸡火鸡最敏感,可大批死亡,其主要通过感染禽与易感禽接触而传播,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4、临床症状:潜伏期3-5天,常突然暴发,流行初期不见症状,而突然大批死亡,随后病例表现体温升高,43.3-44.4℃,精神沉郁,呼吸困难和呼吸症状,咳嗽、喷嚏,罗音,流泪,头部浮肿,肉冠、肉垂出血,边缘发绀坏死,脚鳞出现紫色出血斑,有的颈部向后扭转的神经症状,强毒感染病鸡呈急性死亡,弱毒感染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易与传喉传鼻和EDS76混淆或非典型ND。5、病理变化:口腔、腺胃、肌胃角质膜下层和十二指肠出血,胸骨内面,胸部肌肉,腹部脂肪心脏均有散在出血点,肝、脾、肾、肺常见灰黄色小坏灶,腹膜心包充血和积肥液,或有纤维素渗出物,巢卵输卵管充血出血,易于破裂。6、诊断:禽流感诊断首先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作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病毒分离是将病料接种于9-10日龄鸡胚尿囊腔内连续传2代,病毒鉴定首先用鸡新城疫阳性血清作血凝抑制试验,排除鸡胚尿囊液中含有鸡新城疫病毒,再用A型流感病毒阳性血清做琼脂扩散试验定型。病毒的亚型同表面抗原做血凝抑制试验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鉴别诊断,禽流感在临床上最需与鸡新城疫和禽霍乱进行鉴别。与新城疫鉴别:肉冠、肉垂出血发绀,坏死,脚鳞出现紫色出血斑,肿大的头部皮下水肿和黄色胶样浸润;肠粘膜通常不形成溃疡,肝、脾和肾明显淤血肿大,肝常出现血肿或破裂,肝有坏死点。与禽霍乱鉴别:肾明显肿大,淤血;腺胃肌胃粘膜出血,脚鳞出现紫色出血斑,心血涂片,检测两极脓染的巴氏杆菌。7、防制:主要采取封锁,扑杀措施来扑杀疫情。(1)控制本病的传入,呈控制禽流感的关键:①引进鸡和种蛋应以非疫区和无病种鸡场;②家禽和野禽分开。(2)对可鸡场加强消毒;(3)加强鸡场废弃物的处理,严重污染的粪便是控制流感的重要问题。(4)严格检疫,全群监视,消灭有强毒株感染的临床血清学或病毒学证据的所有鸡群,净化环境和消除污染。(五)、猪流感(Swineinfluenza)1、概述: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且呼吸道传染病。症状:潜伏期很短,数小时至数天,突然发病,全群几乎同时发生,病猪食欲减退至废绝,精神高度萎顿,体温升高40.3-41.5℃,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咳嗽,眼、鼻流出粘液性分泌物,皮温不均,经常卧地,不愿走动。2、病原: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核酸类型为负股单链RNA;由8个独立片断组成,编码8种结构蛋白和2种非结构蛋白,其表面有一层由双层脂质构成的囊膜。3、临床症状:病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2℃4、病理变化:主要病变呼吸器官,特别是在上呼吸道、鼻、喉、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肿胀、被覆粘液,有的支管堵塞,相应肺组织萎缩。5、诊断:(1)病毒分离和鉴定(2)血凝抑制试验:一般取患猪急性期和恢复期(相隔10-21天)的双份血清样品(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便敏感性好,特异性高,检测抗原和抗体。猪免疫后7天可检测抗体。(4)免疫组织化学试验:检测新鲜病料,而且可以检测固定良好没有丧失组织完整性的病料。(5)荧光抗体试验:鉴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6)快速诊断RT-PCR(7)动物试验:病料常规处理后,每只小白鼠或家兔颅内接种0.1-0.5毫升,或取0.5-2毫升腹腔或静脉注射。颅内接种的动物在24-72小时后出现强直性或阵发性惊厥、痉挛或者死亡。6、防制:(1)、药物治疗:饮水中加入止咳化痰的药物,可以减轻患猪的症状;肌肉注射镇痛药物;防止并发或继发感染患猪还需注射抗菌药。清热解毒,调解肠胃,保持畜舍清洁干燥,避免应激刺激。平时饲料和饮水中加入药物,也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2)、疫苗预防:灭活苗进行两次免疫,间隔一个月。一般为断奶时首免;自家疫苗:亚型很多,交叉保护力很弱,当地猪流感分离株或当地血清型的毒株制苗,效果好(3)综合防制:规范的饲养管理和严格的消毒措施;保护猪拦清洁及干燥、防寒和保暖;定期消毒和驱虫;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加强监测猪流感;全进全出。猪是流感病毒的最佳实验动物六、猪链球菌病1.概述:是由多种链球菌引起的疾病,包括猪败血链球菌和猪淋巴结脓肿,大小猪均对链球菌易感,但发病率死亡率随年龄而有差异,哺乳仔猪发病率接近100%,病死率60%,其次是中猪和怀孕母猪,成年猪较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高温高湿多发,以6-9月多发,常呈地方性流行。2.症状:急性败血型,成年猪多发①突然发病病程短,而很快死亡,见于新疫区,流行初;②缓者体温升高,41-43℃③皮肤广泛性充血、小肿形成紫斑;④有的有多发性关节炎常见跛行;⑤有的表现脑膜脑炎,共济失调、转圈、空嚼,继而后肢主麻痹昏睡,倒地四肤作游泳状;⑥后期出现呼吸困难;⑦常1-3天死亡,治疗不及时死亡率80-90%。脑膜脑炎型:多见仔猪,常因断奶,去势,转群拥挤和气候骤变等诱发,主要表现神经症状个别猪出现关节炎,最急性1-2天死亡,病程3-5天,亚急性和慢性型,多发于流行后期,由上述两型,转变而来,表现为关节炎,心内膜炎,化脓性淋巴结炎、脓肿、子宫炎、乳房炎、皮炎等。猪淋巴结脓肿多发于颌下淋结,一般不引起死亡。3.病变:①全身浆膜粘膜充血出血,浆膜腔积液,含纤维素,气管的候头充血,含大量泡沫。②鼻粘膜紫红色,充血及出血,肺充血水肿。病程稍长形成纤维素性胸膜炎。③心脏变化,纤维素性的包炎,心内膜出血性斑,多见于仔猪,可形成管状、花斑状,不仅见于二类瓣。④脾肿大,2-3倍,肾肿大;⑤脑膜充血,出血,严重溢血,脑膜一积液。⑥关节肿大,囊内黄包胶样液体。⑦其他变化,纤维素性膜炎等胆囊增厚。4.诊断:该病临床症状及病变转多杂,无明显特征,诊断时要综合分析,注意鉴别诊断,尤其注意与丹毒等猪李氏杆菌病区别。①细菌学检查,脏器,病料,血液涂片镜检,G+长链②细菌分离鉴定,血液琼脂B溶血,生化鉴定③动物接种,家兔13-30h死亡,小白鼠15-56h死亡。5.防治:(1)发现本病流行时,应采取隔离封锁措施,对病猪或可疑者采用药物治疗,早期采用青、链及四环素族,磺胺类药物有较好疗效。对化脓性淋巴结炎,采用外科手术。(2)平时防制措施a.控制传染病,加强检疫,防止病猪传入,发病猪隔离治疗,对易引起小猪脑炎,母猪给予逃汰。b.除去感染因素,对猪圈尖锐物,撤除,断脐注射手术等严格消毒。c.接种菌苗,对急性溶血性链球菌病预防可选用C群灭活疫苗,免疫期6个月,也可采用分离制备自检苗。d.药物预防,每吨饲料加四环素120克,饲喂4-6周。七、口蹄疫(一)、概述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口腔粘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幼龄动物多因心肌受损而死亡率较高。OIE将本病列为A类动物疫病名单之首二、病原口蹄疫病毒属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其有几个特点:FMDV抗原很容易发生变异,存在7个抗原性截然不同的血清型和许多抗原性不完全相同的亚型,每一个亚型的不同毒株仍然存在着抗原变异。口蹄疫病毒对干燥抵抗力很强,但对日光、热、酶、碱很敏感。(三)、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畜和带毒动物,特别是病畜发病初期的其奶、尿、唾液、眼泪、粪便及呼出的气溶胶等都含有病毒。2.传播途径:本病可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特别是通过污染空气经呼吸道传染列为重要。3.易感动物:侵害多种动物,但主要是偶蹄兽,最易感是牛、猪、羊、骆驼、鹿4.流行特征:①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②其常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并有一定周期性;③具有快速传播和远距离传播的特点。(四)、症状病理变化1.牛:特别是奶牛,其潜伏期为2-4天,最长达1周,病牛体温升高、流涎、食欲减退,1-2天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颊部粘膜发生蚕豆至核桃大小疱、采食、反刍完全停止,水泡破裂形成红色溃烂,在口腔水疱同时,趾间、蹄冠、红肿痛并形成水疱、破溃、溃烂、干燥结痂而愈合良性1-3周可痊愈,恶性口蹄疫,因心脏麻痹死亡,病死率20-50%,新生犊牛,不见明显水疱,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炎,病死率很高。2.羊:症状与牛相似,但症状没有牛明显,绵羊多为蹄部症状,山羊多见口腔症状,羔羊也同犊牛,死亡率高。3.猪:潜伏期1-2天,其以蹄部水疱为主要特征,引起跛行,也可在口腔、鼻盘、乳房见到水疱和烂斑。吃奶仔猪,常因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4.人:指根部,指尖、手掌有水疱、痒、个别头昏、呕吐。5.病理变化,蹄部、口腔、水疱和烂斑,在心脏形成虑斑心,胃肠道出血性炎症。(五)、诊断:1.临床综合诊断常侵害多种偶蹄动物,传播迅速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患病动物口腔的蹄部有特征性水疱和烂斑,死后剖检,见虎斑心和出血性胃肠炎,易于作出诊断。2.实验室诊断采取病畜水疱皮或水疱液或康复血清送检,进行实验室检查。①病毒分离;a.组织培养分离;b.实验动物分离(小鼠3-4日龄乳鼠)和豚鼠;c.鸡胚11日龄。②血清学诊断;a.补体结合反应;b.中和试验;c.间接血凝试验;d.乳胶凝集试验;e.琼扩;f.ELISA;③现代诊断技术,核酸杂交,寡核苷酸指纹图等电聚焦PAGE电泳PCR,Southemblot和Northernblot及序列分析等。3.鉴别诊断:牛口蹄疫应与牛瘟、牛粘膜病、牛恶性卡他热、牛传染性水疱性口炎鉴别,一般性的口蹄疫应与猪口蹄疫、猪水疱病、猪小疱疹及小疱性口炎鉴别。(1)牛瘟:牛口蹄疫是在口、蹄部尖出现水疱而后出现烂斑,一般呈良性经过,牛瘟则口腔,真胃和小肠粘膜呈坏死性炎症,临床上呈现剧烈下痢,蹄部无水疱,病死率极高。(2)牛粘膜病:在口腔粘膜也有糜烂病灶,流涎增多,但牛粘膜病看不到明显的水疱过程,糜烂灶小而浅表,不如口蹄疫严重,一般呈地方流行性,猪与羊不发病。(3)牛恶性卡他热,在口腔粘膜也有糜烂,但其在鼻腔粘膜及鼻镜上也有坏死过程,角膜混浊,全身症状严重,病死率极高,呈散发。(4)传染性水疱性口炎:也是口蹄部发生水泡,在临床上难以区分,但其流行范围小,发病率低,极少死亡,牛、猪及马骡也可感染,实验室接种大白兔存脑炎症状。(六)、防制1.治疗:口蹄疫的轻症病畜,经过十天左右可以自愈,但为了促进病畜早日痊愈,缩短病程、防止继发感染,应在隔离条件下,及时对病畜治疗。①加强保护性,防饥饿;②对症治疗,口腔,清水,食醋或0.1%PP水洗漱或1-3%硫酸铜,1-2%明矾或碘甘油或冰硼散,蹄部3%来苏儿或在胆紫、碘甘油等。③血清或全血治疗,康复血清或全血,预防及治疗幼畜1-2ml/kg体重,皮下注射。2、综合防制:①原则:a.预防发生,防止从国外传入;b.一般发生或由国外传入,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就地扑灭,发布封锁令,防止扩大传染蔓延;c.扑杀、销毁病畜及其同群畜,消灭疫源。②要求:采取行政,技术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的综合防制措施,按早、快、严、小原则,落实防疫措施,迅速扑灭疫情(早发现、快扑杀、严封锁、勿使疫情扩大,小范围内及时扑灭损失小)。③技术措施要求:a.防疫部门要建立完善疫情报告制度,发现疫情及疑似口蹄疫,立即上报兽医机关,24h内,层层上报。b.兽医机关对疫情要立即作出诊断,采取防疫措施,并采取病料送指定部门进行毒型鉴定,为疫苗接种准备。c.作出确诊,建立政府采取扑杀措施,扑杀销毁病毒及同群可疑病畜,并实话消毒。d.对疫点,疫区实行封锁措施,由政府发布封锁令,在最后一头病畜痊愈或屠宰后14天内,未再出现新病畜,经大消毒后,可解除封锁。e.对疫区周围威胁地区畜群,实施紧急疫苗接苗。f.严格管理活畜及畜产品特别是冻肉的商品流通加强检疫监督,防止传播扩散疫情。g.组织消毒工作,对畜舍和污染环境随时消毒和扑灭疫情的大消毒。h.有计划地在不安全地区组织实施疫苗预防注射建立免疫带。邻国有疫情时,边境地区同时建立边境免疫带。八、痘病一、概述动物痘病是由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哺乳动物特征是在皮肤或某些部位粘膜上发生痘疹。病初发生红斑、丘疹,随后形成结节、水疱脓疱,最后结痂。禽痘则在皮肤产生增生性和肿瘤样病理变化。二、病原痘病毒为最大型的病毒。痘病毒特性1.动物痘,除狗、猫外,可发生于所有家畜,其特征是皮肤上形成脓疱,发生在人的疾病称为天花2.禽痘很少感染哺乳动物,反之,哺乳动物痘也很少能使禽类感染。牛痘病毒可以成功地感染人。3.各种禽痘病毒均有血凝性。4.各种动物的痘病毒分属于各个属,其宿主不同,但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和抗原性方面大同小异。5.病毒在易感细胞(主要在上皮细胞)的细胞浆内复制,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培养特性:痘病毒可在易感动物的皮肤或其他上皮和睾丸内培养传代。也可以接种鸡胚绒尿膜或用易感的组织细胞进行培养。痘病毒的抵抗力:对热的抵抗力不强,55℃20分钟或37℃24小时均可使病毒灭活。对寒冷及干燥的抵抗力较强。紫外线或直射阳光可将病毒直接杀死。0.5%福尔马林、0.01%碘溶液、3%硫酸和3%盐酸可在数分钟内使其死亡。(一)绵羊痘(Variolaovina,Sheeppox)一、概述:在所有的动物痘中,绵羊痘是最具有破坏性的。此病的特征:在皮肤上出现全身性痘疹,类似的病变常发生在咽部和气管粘膜,有时甚至发生在真胃内。在肺中发生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肺炎区。死亡率5%~50%以上。二、病原:山羊痘病毒属的绵羊痘病毒引起。病毒培养:本病毒在绵羊、山羊和小牛的皮肤、肾及睾丸的细胞培养物中产生细胞病变,并在连续传代后不改变其对绵羊的毒力。三、流行病学: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粘膜感染。绵羊痘广泛流行于养羊地区,传播快、发病率高。所有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绵羊均可感染,尤以细毛羊富有易感性,羔羊较成年羊易感。在自然条件下,绵羊痘发生于绵羊,不能传递给山羊或其他家畜。本病主要流行于冬末春初。四、症状潜伏期平均为6~8天。初次感染的群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但在地方流行性发生时,发病率、死亡率则很低。绵羊痘由于发痘的轻重不同其病程也不一样,典型发痘的病程一般是3-4周。1.前驱期:病羊体温升高到41~42℃2.发痘期:约经1~4天后发痘。痘疹多发生于皮肤无毛或少毛部分,开始为红斑,1~2天后形成丘疹,突出皮肤表面。丘疹逐渐增大,变成淡红色结节。结节在5~7天之内变成水疱,在此期间内体温稍下降。3.化脓期:由于白细胞浸润以及化脓菌侵入,水疱的内容物发生混浊,继之变为脓性,体温再次上升,一般持续2~3天。4.结痂期(痊愈期):如果在发痘过程中没有其他病原菌侵入而继发并症时,化脓期很快转入痊愈期,即脓疱内容物逐渐干涸,痘疹处形成褐色或黑褐色的痂皮,好象生锈的铁钉钉在皮肤上一样。病程严重时,也可能出现其他非典型的恶性经过,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类型。1.融合痘(臭痘):痘疹密集,覆盖在大部分皮肤上,痘疹相互融合连成一片,以后出现同样大的痂皮,由于化脓菌的侵入,在痂皮下积聚大量的脓液。皮肤发生弥漫性肿胀和坏死,放出恶臭的气味,并伴发热和重剧的全身症状。2.出血痘(黑痘):其特征是在痘疹聚集的部位发生出血和淤血,脓疱呈黑红色或紫红色。3.坏疽痘:由于侵入的坏死杆菌的作用,使痘疹形成溃疡,皮肤坏死深达肌肉层。五、病理变化外部可以观察到皮肤上的各期痘疹,眼结膜和鼻粘膜潮红肿胀,并有数量不等的浆液性或粘液脓性的眼眵和鼻液等。内部检查主要在呼吸道和胃肠道的粘膜常见有出血性炎症,特征性病变是在咽喉、气管、肺和第四胃等部位出现痘疹。六、诊断应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查,如在羊群中检出有典型羊痘病程的羊,并结合流行病学等综合判断,就可以得出较为确实的诊断。如遇到非典型病程,实难确诊时,可以用羔羊进行生物学试验以资确诊。将病料切面做成极薄的涂抹标本,Giemsa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原生小体时即可诊断为本病。病理组织学方法检查感染细胞浆内的包涵体,沉淀反应,中和试验等均可协助诊断本病。七、防制1.加强饲养管理:羊圈内要经常清扫,定期消毒,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经常保持干燥。保证羊吃饱喝足。2.加强检疫:新引入的羊只要隔离21天,经观察和检疫后证明完全健康的方可与原有的羊群混养,不从疫区购羊。3.预防注射: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鸡胚化苗对绵羊的毒力显著地减弱,并且保持了优良的免疫原性。山羊痘组织培养细胞苗:对绵羊完全无害,注射动物不扩散本病,因产生免疫力快,可用于紧急接种,已广泛使用。不论哪种方法制造的羊痘弱毒疫苗,均可安全地用于不同品种的成年羊、羔羊、怀孕母羊及瘦弱羊,剂量一律是0.5ml,在尾内面或腋下无毛部皮内接种,接种后第4天部分羊就可以产生免疫力,至第6天可全部获得坚强免疫力。免疫期可持续1~1.5年。(二)禽痘(Variolaavium,Avianpox)一、概述禽痘是由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特征为短暂的炎症过程,无毛部皮肤(尤以头部皮肤)滤泡增生,继而形成结痂和上皮脱落。有的病例,在口腔和咽喉粘膜出现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常形成假膜,故又称禽白喉。二、流行病学任何日龄的易感禽均可发病。鸡以雏鸡和生长鸡最常发病,秋冬两季最易流行。病禽脱落的碎散痘痂是散步病毒的主要形式,病毒也可从病禽的唾液、鼻液和眼泪排出。主要通过皮肤或黏膜的伤口感染,吸血昆虫在本病传播中起媒介作用。三、临床症状皮肤型:冠、肉髯、眼睑和其他身体无毛部位的结节状病灶。白喉型(湿痘):口腔、食道或气管粘膜见到溃疡或白喉样黄白色病灶。患鸡常表现增重不良,衰弱,蛋鸡患病时还可出现暂时性产蛋下降。病程一般3~4周。四、病理变化皮肤型:特征性病变是局灶性上皮形成结节状增生。粘膜型:鸡白喉(Aviandiphtheria),在粘膜表面形成微隆起、白色不透明结节,迅速增大,并常愈合而成黄色,奶酪样坏死的伪白喉,不易剥去,如将其剥去可见出血糜烂。五、诊断涂片镜检:以Wright氏或Gimenez法染色的病变涂片可见禽痘病毒的原生小体(Borrel氏体)。动物接种:将感染组织病料的悬液通过冠划痕、翼刺和毛囊接种可将禽痘病毒传播给易感禽,5-7天后产生特征性皮肤病灶。六、防制在秋、冬季多发病地区,常在春夏季进行。常在三种情况下进行预防接种:往年发过病的禽场或圈舍。如果头年发生痘病而采用鸽疫苗进行过接种,而应使用鸡痘苗进行重复接种。在痘病流行地区,应用鸡痘苗来预防来自相邻禽群的感染。九、炭疽(Anthrax)1.概述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动物炭疽主要特征表现为该病发病迅速,高烧,病痛高度呼吸困难,呈败血症状,脾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浸润,血液凝固不全,呈煤焦油状,死后尸僵不全,天然孔出血等。2.病原⑴炭疽杆菌为革兰氏阳性,长而直的大杆菌,在病料中呈竹节状短链排列有荚膜,在培养物中呈长链状,一般不形成荚膜。⑵细菌在体外,在有氧情况下,温度在12-42℃能形成芽胞。芽胞位于菌位中央,与菌体同宽。⑶普通琼脂上:边缘不整齐、灰白色、干燥的、火焰状或雪片状菌落,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呈卷发状结构,明胶刺呈倒松树状。⑷本菌的繁殖体抵抗力不大,在腐败尸体内加热60℃以上或常用消毒液均可在短时间内杀死。而芽胞具有强大的抵抗力,在土壤中可长期生存。本菌对青,四环素类,氯霉素及黄胺类不敏感。3.流行病学⑴传染源:病畜、病畜分泌物及死亡尸体各器官,但血液中含有大量细菌与外界蒸气接触后会形成抵抗力强的芽胞。⑵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和吸血昆虫叮咬而传播。⑶易感宿主:以马、牛、羊、鹿感受性最强,骆驼,水牛次之,猪的感受性较低,狗猫更低。⑷流行特征:呈地方流行形式,在老疫区呈散发,以湿热多雨季,及洪水泛滥季节易发和易传播。4.症状:潜伏期很短,一般1-3天。一般多取急性经过。⑴最急性型(羊):病畜突然发病,全身战傈,走路摇晃,倒卧、昏迷,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呈兰紫色,口鼻流出血样泡沫,很快倒地而死亡。⑵急性型(牛马):体温升高至40-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至废绝,瞳孔散大,恶寒战栗,呼吸困难,要视黏膜发绀。初便秘,后腹泻带血,有时腹痛,尿兰暗红色,混有血液,濒死期体温急速下降,呼吸高度困难。1-2天死亡。⑶亚急性型(牛马):病程稍长,病畜常在颈部,胸前、腹下及直肠、口腔黏膜等处出现炭疽痛。肿胀迅速增长,初硬固有热痛,最后中央部坏死,有的形成溃疡,肠黏膜有炭疽痛时,往往呈现疼痛。猪潜伏期长,多呈慢性经过,多为局限性的咽炎型。咽喉及腮腺部发生显著肿胀,甚至蔓延至颈及胸部,吞咽及呼吸困难,引起窒息而死亡。有的生前无明显症状,宰后检查时见颌下淋巴结或肠膜淋巴结、肺等发现炭疽病变。人炭疽人炭疽可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最后均可引起败血症和脑膜炎,病程一般为3-5天。人类感染炭疽热的途径有3种:呼吸、饮食和皮肤渗透。除了皮肤性炭疽热,其它炭疽热的死亡率都在90%以上。及时使用抗生素能抑制炭疽感染。常用的抗生素有:盘尼西林G、环丙沙星、强力霉素。但早期症状出现后,吸入性炭疽热通常无药可救。皮肤性炭疽热致命威胁较弱,出现早期症状后,依然能够有效治疗。5.病理变化(1)炭疽尸体一般迅速腐败,尸僵不全。(2)天然孔流出暗红色,不凝固血液,可视黏膜发绀,并有多数出血点。(3)血液兰暗红色至黑红色,凝固不全粘稠,如煤焦油状。(4)皮下、肌间、浆膜下、肾周围结缔组织、咽喉部等有黄色胶冻样浸润及出血点。(5)脾显著肿大,至2-5倍,呈暗红色,软化如泥状,淋巴结肿大出血呈黑红色。(6)为了防止扩大传播,造成新的疫源地,通常对炭疽尸体严禁部检,并对尸体及场地,无害化处理和严格消毒。6.诊断(1)临床及流行病学诊断:对原因不明而死亡或临床上出现性肿胀,腹痛、高热,病情发展急剧,死后天然孔的病畜,首先应怀疑为炭疽,并调查该地区近年来有无炭疽的发生,炭疽死畜的处理情况,发病动物种类,季节性,炭疽预防注射等情况,为确诊提供依据。(2)病理解剖诊断:一般情况下严禁解剖,怀疑为炭疽时,应进行细菌学检查,若仍不能确诊而必须解剖者,在有条件的解剖设备和场所,可进行。若发现天然孔流血,尸体迅速腐败而膨胀,血液呈黑红色煤焦油样凝固不全,皮下及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浸润,脾脏高度肿胀,呈黑红色,软如泥状等。采集病料进一步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剖检要求死后6小时内全部完成并彻底消毒。(3)细菌学诊断镜检,对可疑病畜,生前采静脉血、炎性水肿液及血便,死后采末稍血管血液或脾脏涂片镜检,瑞氏,沙黄染色见有带荚膜,平直粗大,呈竹节状排列的大杆菌,即可确诊。培养检查,菌落特征,细菌特征,明胶穿刺等串珠试验,是最特异的诊断方法之一,是在一定浓度的青霉素0.05u/ml情况下,使炭疽杆菌菌体膨胀,形成串珠状,0.5-5u/ml能抑制炭疽杆菌的生长,病料或培养物用生理盐水稀释接种于青霉素培养基。动物接种试验,病料制成乳剂,腹腔接种小白鼠2ml.(4)血清学试验沉淀反应:Ascoli氏反应(炭疽沉淀反应)生前、死后均可采用也可用于皮等检查;免疫荧光试验7.防治(1)治疗因其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治疗死亡,病程稍长可用抗炭疽血清和抗生素治疗、青、四、氯、磺人炭疽,选用青霉素静注或肌注,同时给予抗炭疽血清,每日80-160ml,其他抗生素依次为先锋要素,四环素、链霉素。(2)防疫措施炭疽流行区,受威胁区或应每年注射炭疽菌苗,无毒炭疽芽胞苗和第二号胞苗,发生疫情时,应立即报告上级,划它疫区,实行封锁。检疫、隔离、紧急预防接种,治疗及消毒等综合性防制措施。对同群牲畜或与病畜接触过的牲畜,必须进行系统检查和逐头测温,对可疑病畜,立即隔离治疗,其他家畜进行紧急预防注射,应用抗炭疽血清和抗生素治疗,做好环境卫生,保证饲料、饮水洁净尸体焚烧,深埋上面覆盖20%漂白粉液,污染的表土,饲料、粪便、垫料加20%漂白粉混合深埋,严禁将尸体抛散,对不明原因死亡病畜,应经兽医诊断后深埋和无害化处理,严禁扒皮吃肉等。十、破伤风(Tetanus)1.概述又名强直症,俗称“锁口风”,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经伤口感染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传播途径:伤口感染临床表现:骨骼肌持续性痉挛,对刺激反射兴奋性增高。从咬肌开始→颈肌→腿肌,表现牙关紧闭,头颈强直呈木马状。2.病原(1)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tetani):一端芽胞,鼓锤状。(2)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溶血毒素和非痉挛毒素。痉挛毒素为神经毒,溶血毒素能导致红细胞溶解和局部组织坏死,非痉挛毒素对末稍神经有麻痹作用,其他毒性尚不清楚。3.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各种家畜均存易感性,以单蹄兽最易感,猪、羊、牛次之,人对破伤风易感性高,特别是幼龄动物。发病机理:主要通过破伤风痉挛毒素致病。当破伤风梭菌芽孢侵入机体组织后,在有深创、水肿及坏死组织存在的条件下,或有其它化脓菌或需氧菌共同侵入时,菌体能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毒素可通过神经间隙传到脊髓,然后移行到延脑(生命中枢)。毒素与脑干、脊髓腹角(前角)神经细胞有高度亲和性而结合,不能释放甘氨酸。而甘氨酸是脊髓神经抑制性突触的介质,脊髓神经兴奋性升高,引起僵直、痉挛、采食、饮水困难,出汗—脱水,肌肉长时间痉挛,肌肉分解乳酸,引起自体中毒。4.症状本病潜伏期1-2周,短1天,长达数月。特征是肌肉强直性痉挛及应激性增高,痉挛通常从头部开始,然而波及体肌,表现为采食、且嚼困难,开口困难,甚至牙关紧闭,牙关开口在二指宽以上易治愈,耳不灵活,头颈发硬,瞬膜外露,背部强直,四肢强直呈木马状,全身痉挛,角弓反张,倒地死亡。5.诊断:本病根据病畜神志清醒,应激性增高,肌肉强直,体温正常,并多有创伤史6.预防和治疗(1)多发地区每年应用破伤风类毒素进行预防,受伤和前应用破伤风抗毒素(血清)进行被动免疫。(2)对病畜加强扩理,置阴暗,温暖,安静,较少刺激环境中,并给予充足饮水及营养丰富易消化饲料。(3)创伤处理,进行清创和开创术,用3%双氧水或1%PP水。(4)药物治疗,早期大剂量应用抗破伤风血清,90-12%单位并对症治疗,氧丙嗪镇静药物,硫酸镁解痉挛,抗生素等。十一、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一、概述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总称。常导致幼龄动物或腹泻、或败血症,或各器官的局部感染,或中毒症状。二、病原大肠杆菌属于肠道细菌科的需氧性革兰氏阴性杆菌,中等大小,有鞭毛,无芽胞,易在普通琼脂上生长,形成凸起,光滑,湿润的乳白色菌落,对碳水化合物发酵强,分解乳糖,在麦康凯琼脂上形成红色菌落。大肠杆菌有3种抗原:菌体(O)抗原,171种;表面(K)抗原,103种;鞭毛(H)抗原,60种。大肠杆菌血清型表示方式:O:K:H、O:K、O:H引起人畜肠道疾病的有: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EHEC的主型为O157:H7,产生志贺氏毒素样细胞毒,主要引起人出血性便。三、流行病学1.易感动物:幼畜最易感2.传染源:发病动物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3.传播途径:消化道,宫内或脐带感染(牛),呼吸道(鸡)。4.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冬春易发。5.流行程度:仔猪发生黄痢时,常波及一窝仔猪的90%以上,死亡率高,可达100%;发生白痢,一窝猪发病数可达30%-80%;发生水肿,发病率为10%-35%,多见于营养好的、生长快的健壮仔猪;雏鸡发病率可达30-60%,病死率几乎100%。四、猪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inpig)致病性大肠杆菌按其发病日龄分为三种,即生后数日发生的仔猪黄痢(出生后1周内,1-3日龄多见);2-3周龄发生的仔猪白痢(生后10-30天,10-20日龄居多);6-15周龄发生的猪水肿病(断奶仔猪)。成年龄猪感染大肠杆菌后主要表现为乳房炎和子宫内膜炎。1.仔猪黄痢(yellowscorofnewbornpiglets):临床上以排黄色浆糊状粪便为特征,剖检常有肠类和败血症变化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是带菌母猪,传播途径--消化道感染,同窝仔猪感染发生下痢,仔猪粪便污染外界环境,通过水、饲料,用具,传染给其他母猪和仔猪,造成新的传染源,流行特点,多发生于初生1周龄内仔猪,以1-3日龄最常见,随日龄增高而减弱,7日龄以上很少发生,同窝仔猪发病率90%以上,死亡率很高,甚至全窝死亡,本病无季节性,可经久不断发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症状:潜伏期几小时至1-3天最急性:出生时体况正常,12小时内突然1-2头全身衰弱死亡。急性:1-3天,其他猪相继腹泻,粪便呈黄色浆糊状,捕捉时在挣扎和鸣叫中肛门冒出稀粪,并迅速消瘦,脱水,昏迷而死亡。病理变化:最急性,无多大病变,仅肠管略有变化,采血可分离培养出病菌;急性主要表现肠黏膜急性其他性类症变化,以12指肠最严重,空肠、回肠次之,肝、肾有小的坏死灶。诊断:临床诊断根据新生仔猪突然发病,排黄色稀粪,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以及急性死亡等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与鉴定。①标本采集,生前以无菌棉签肛拭采集粪标本,污染食物或血液,死后采取的血,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和肠内害物。②镜检③分离培养④生化反应⑤动物试验⑥血清型鉴定,大肠杆菌因子血清鉴定血清型。治疗:(1)仔猪开始发病时,应立即全窝给药治疗。(2)有效药物可选用氟喹诺酮类,氯霉素,链霉素,新霉素,多粘菌素,土霉素,金霉素呋喃唑酮,磺胺甲基嘧啶。(3)由于大肠杆菌易产生抗药性,长期使用疗效下降,最好采用两种药物同时应用,或分离病原进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防疫措施。2.仔猪白痢(whitescourofpiglets)仔猪白痢是2-3周龄仔猪常发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排出灰白色浆糊样稀粪为特征流行病学:本病发生于10-30日龄,以2-3周龄多见,1月龄以上仔猪较少发生。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低,本病的发生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如阴雨潮湿,圈舍污染,室温变化很大,饲料吕质不良或配合不当,或突然改变,母猪乳汁不足或太浓等。症状:主要症状是腹泻,开始排黄色浆糊样稀便,继而变成水样,最后是白痢,腥臭。体温和食欲无明显变化。病猪逐渐消瘦,拱背皮毛粗糙不洁,发育迟缓,病程3-7天,绝大部分可康复。诊断:根据2-3周龄哺乳仔猪成窝发病,体温不变,排白色浆糊样稀粪,剖检仅见有胃肠其他性炎症等特点,即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可做细菌学检查,由小肠内容物分离大肠杆菌,用血清学方法鉴定,即可确诊治疗:早期给药,治愈率很高,治疗药物和方法参照仔猪黄痢另也可以配合给些收敛,止泻,助消化药物,促进早日康复,常用药有炭银,鞣酸蛋白,活性炭,稀盐酸,龙胆等。3.猪水肿病(Edemadiseaseofpig)猪水肿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产的毒素引起的,特征是突然发病,头部水肿,共济失调,惊劂和麻痹。剖检可见胃壁和结肠系膜显著水肿。病原菌的血清型常见有O2、O8、O138、O139、O141等群,表面抗原有所不同,大多数菌株能溶解绵羊红细胞。流行病学:常见于断奶不久的仔猪,肥胖的猪最易发病,复发生于春秀和秋季,其发生于饲料和饲养方法的改变,饲料单一,气候变化等有关,有时散发,有时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不高10-30%,病死率很高。症状:①突然发病;②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心跳上升,呼吸浅表;③四肢无力,共济失调;④静卧时肌肉震颤,不时抽搐,四肢划动如游泳状,触摸敏感,发呻吟或鸣叫,后转为麻痹死亡;⑤体温无明显变化;⑥特殊症状是脸部,眼睑水肿,有时波及颈部,腹部皮下,有些病猪体表没有水肿变化;⑦病程为1-2天,个别可达7天以上,病死率约90%。病变:主要病变是水肿,常见于胃大弯部和喷门部的黏膜层与肌层之间,大肠系膜及肠系膜淋巴结等处,有的胆囊、喉头及肾包膜水肿、脊髓,大脑皮层及及干炎性水肿。诊断:根据发病猪日龄,特殊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作出诊断。也可采取前段小肠内容物分离病原菌,并鉴定血清型。防制1.加强断奶仔猪饲养管理,不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养方法,饲料喂量,应逐渐增加,防止饲料单一,增加含维生素丰富的饲料,便秘时,适量的盐类泻剂泻剂作用,促进肠道蠕动。2.有病的猪群,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适量抗菌药物,氯霉素、土霉素、新霉素,5-20mg/kg,痢特灵5-10mg/kg,磺胺嘧啶等。3.病猪,卡那(25万/ml)2ml,5%NaHCO330ml25%葡萄糖,40ml2次/日十二、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一、概述巴氏杆菌病是由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畜禽、野生动物和人共患的一种传染病,急性病例呈败血症变化二、病原体巴氏杆菌为G-短杆菌,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瑞氏染色呈两极浓染,所以又叫两极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分解糖产酸不产气。种属有三种:1.多杀性巴氏杆菌,2.溶血性巴氏杆菌,3.鸭疫巴氏杆菌。巴氏杆菌对消毒药物的抵抗力不强,5%生石灰,1%蛋白粉,50%酒精,0.2%什乐等。易被普通消毒药、阳光、干燥或加热而破坏。多杀性巴氏杆菌是牛、猪、羊、兔等畜禽出败肺炎或传染性主要病原,在培养基上24h形成边缘整齐,光滑、针尖样、透明菌落,PH7.2-7.8在血液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三、流行病学病畜禽是主要的传染源,由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断排出有毒的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及外界环境。经消化道及粘膜也可发生传染。各种家畜、野兽、禽类、人都有易感性。其中以猪、牛、家禽、兔最常见。一般无明显季节性,卫生条件差、通风不好、营养不良、离乳、长途运输、拥挤、寄生虫病等诱因能促进本病的发生。一般为散发,水牛、牦牛、猪有时可呈地方流行性,家禽特别是鸭发病时,可呈流行发生。四、猪肺疫(Swinepasteurellosis)1.主要特征及定义:猪巴氏杆菌病又称猪肺疫,是由多杀巴氏杆菌引起的,病的特征是最急性型败血症变化,咽喉部急性肿胀,高度呼吸困难,俗称锁喉疯,急性型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慢性型症状不明显,逐渐消瘦,有时伴有关节炎,常与猪瘟、猪气喘病混合感染,主要侵害中猪和小猪。2.症状:潜伏期1-3天,有时5-12天,按病程分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最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常突然死亡,稍慢者,可见体温升高至41℃以上,高度呼吸困难,食欲废绝,临死前耳根,颈部,腹部皮肤变成蓝紫色或出血斑点,咽喉部肿胀(有诊断意义)颈脖子红肿,坚硬,指压不退色。急性型:主要呈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败血症较最急性型轻微,痉挛性咳嗽,呼吸困难,作犬坐姿势,触诊胸部有剧烈的疼痛,听诊有罗音和摩擦音。鼻液脓性,有时混有血液。结膜炎,初便秘后腹泻,皮肢瘀血和小出血点。慢性型:主要表现慢性肺炎或慢性胃肠炎症状。持续性咳嗽和渐进性消瘦。3.病理变化:最急性呈现败血症变化,皮肢、皮下,浆膜、黏膜见大量出血点,淋巴结出血,脾出血但不肿大,急性除上述变化以外,有纤维素性肺炎,肺大小不等,肝变区,切面呈大理石样,胸膜纤维素性炎。4.诊断:根据临床特点,剖检变化,即可诊断,确诊进行细菌学检查,病变部,胸腔涂片镜检鉴别诊断5、鉴别诊断:(1)猪炭疽最急性型猪肺疫与某些猪炭病例都在咽喉部发生炎性肿胀,但最急性型猪肺疫往往呈地方流行性,症状明显,经过很短,而猪炭疽往往呈慢性经过,急性者很少,呈散发性发生,确诊、细菌学检查。(2)传染性胸膜肺炎:其易与传染性胸膜肺炎相混淆,但后者临床症状显著,胸腔病变更为显著。6、治疗:早期应用磺胺类药和氯、庆大、土、链、青等抗生素治疗;7、免疫预防:(1)冻干苗,口服,免疫期10个月,一般3个月;(2)氢氧化铅甲醛苗,免疫期9个月,断奶猪皮下注射;(3)三联苗,猪瘟、丹毒、肺疫。五、牛出败(Bovinepasteurellosis)1.牛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常以高热、肺炎,有的显现急性胃肠炎以及内脏器官广泛出血为特征。2.症状:潜伏期2-5天,病症可分为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败血型:①最急性突然死亡,呈败血症,似炭疽②体温升高③鼻镜干燥,反刍停止,腹痛下痢,混有黏液血液④呼吸高度困难,咳嗽流涎,黏液性鼻漏浮肿型:包括②③④症状,加上脖子肿大,热痛,发硬,肺炎型,转入急性阶段,表现纤维性胸膜肺炎症状3.剖检特征性变化①全身皮下组织,浆膜黏膜点状出血;②淋巴结出血,但脾脏不肿大;③纤维素性肺炎。十三、沙门氏菌病(Salmonellosis)一、概述:沙门氏菌病又名副伤寒(paratyphoid),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动物和人的一系列传染病总称。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影响家畜繁殖,导致怀孕母畜流产,其多发于幼畜、禽,并常继发其他疾病。三、病原体沙门氏菌属是一大群血清学相关的G-杆菌,无芽胞、荚膜。除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氏杆菌外,都有周身鞭毛,能运动。毒力:Salmon菌都有致病性,不产外毒素,具有毒力较强的内毒素,可引起发热,白细胞变化及中毒性休克。除去毒力质粒(VP)之后,细菌的侵袭力和致病力大大下降—弱毒疫苗根据本细菌对宿主的致病性,分为三类:侵害动物不侵害人:马流产S菌、鸡白痢S、鸡伤寒S;侵害人不侵害动物:伤寒沙门氏菌、甲型副伤寒S菌;侵害动物也侵害人:鼠伤寒沙氏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S菌。生命顽强:在适合的有机物中可存活数月、数周、数年。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抵抗力。7-45C°可以繁殖;肉品熏腌处理不能被杀死;在粪便中存活8个月;对化学消毒剂抵抗力不强,常用的消毒剂能将其杀死。四、流行病学传染源:病畜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经粪、尿、乳汁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病菌,污染饲料和水,经消化道传播;经病畜和健畜交配或用病猪的精液人工授精都可感染。易感宿主:以幼年易感。猪多发生1-4月龄仔猪;牛多发生30-40天犊牛;羊多发生断乳前后的羔羊;马多发生6月龄以内幼驹;禽多发生2-3周龄以内的雏禽。流行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雨潮湿季节多发;受饲养管理及外界条件的影响。五、仔猪副伤寒(SwineSalmonalosis)1.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2-4日龄仔猪发生的人畜共患病,以急性败血症或慢性坏死性肠炎,顽固性下痢等为特征;2.病原体:其病原有猪霍乱、猪伤寒、鼠伤寒、肠炎沙门氏菌,所有沙门氏菌都有O抗原。沙门氏菌在麦康凯上形成无色菌落,SS上呈红色。3.症状:潜伏期2天至数周①急性败血型:a.突然高温,精神沉郁;b.伴有胃肠炎,呕吐、下痢,可带血,急性败血型死亡快,仅见肠卡他;c.呼吸困难,咳嗽,痉挛,黏膜发绀,耳,四肢内侧紫红色斑块,以丹素毒、猪瘟、弓形体1-4天死亡。②亚急性慢性型:有诊断意义(多发)。a.顽固性下痢,粪灰的到黄褐色,恶臭;b.体温升高或不升高;c.眼结膜潮红,肿胀,脓性黏认;d.中后期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猪瘟很容易继发仔体。4.剖检变化急性型(败血型):全身淋巴结浆液性出血性肿大肠膜淋巴索状肿大,有黄疽变化,脾肿大,先充血性到增生呈橡皮样,暗紫色,心内膜出血,心包积液。胃肠黏膜充血,出血,特别是盲结肠充血,出血,表面有少量纤维蛋白,有时见黏膜溃疡。亚急性(结肠炎型):盲肠结肠黏膜肥厚,溃疡表现为局灶性,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并形成糠夫样溃疡。猪瘟为扣状同心圆。5.诊断①病原学检查:疾病后期,使用抗菌素后,病料难以分离,在选择培养基之前,进行增菌培养,选择培养基可选用SS。菌株生化鉴定。血清型鉴定,可选用A-E受各血清因子,单因子血清鉴定A、B、C1、C2、D、E、H抗原鉴别诊断,见鉴别诊断表,与猪瘟、丹麦、肺疫。6.防治①选择敏感药物治疗,首选氯酸系,氟派酸思诺沙星;②改善饲养管理,淘汰慢性病猪;③免疫预防,C500弱毒苗,冻干苗,基因工程疫苗,30日龄首免。十四、布鲁氏菌病(一)、概述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病的特征是侵袭生殖器官,引起胎膜发炎,流产、不育,睾丸炎及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人则表现发热、多汗、关节痛、神经痛、肝、脾肿大、病程长、易高发等。(二)、病原1.布鲁氏菌,为G-球杆菌小杆菌,以沙黄--美兰染色时,布氏杆菌染成红色,其他菌染成绿兰色。4.本菌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强,在污染的土壤、水、粪、尿及羊毛上可生成一至数月,但对热和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常用消毒药能迅速将其杀死。对链、庆大等敏感,青霉素不敏感,对黄胺中度敏感。(三)、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畜和带菌动物,特别呈受感染妊娠母猪在流产或分娩时排出大量布鲁氏菌,乳汁、精粹,粪尿也带菌。2.传播途径:主要途径经消化道,其次通过皮肢、黏膜和交配感染,可通过蜱的叮咬而传播。3.易感动物:其感染范围很广,实验动物中以豚鼠、小鼠、鸽和幼猫最易感,家兔次之。人的易感性高。4.流行特征,多发生于特区或农牧区,接近性成熟的动物和青壮年人较多见,母畜感染后一般只发生一次流产,流产二次的很少见,人布则有明显的职业性,牧工、屠宰工、肉食加工者、皮毛工及兽医。(四)、症状1.母畜流产:牛妊娠后5-7个月,羊3-4个月,猪4-12周,流产后表现胎衣停滞和子宫内膜炎,可以自愈,有的病痢,长期不愈引起不妊,而淘汰。2.公畜表现睾丸或睾丸肿胀或附睾炎,常导致不育。3.其他症状,有关节炎,局部肿胀,羊有乳房炎,支气管炎等。4.人:长期低烧,或波浪热,多关节痛,全身肌肉疼痛等,不育。五、诊断1.动物布病临床诊断:根据孕畜流产,胎衣停滞,不育,公畜睾丸炎及附睾炎,同群家畜发生关节炎,腱鞘炎等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等资料初步怀疑本病,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2.细菌学检查:材料流产胎儿、胎盘,羊水阴道分泌物及病变胎儿,器官等,用沙黄--美兰鉴定染色法,呈红色球杆菌,但检出率较低,可进行分离培养,选择培养基接种,豚鼠接种,分离培养。3.血清学检查,常用的有凝集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变态反应三种六、防治1.治疗无特效疗法,一般采取淘汰畜来防止本病的流行和扩散,人采用抗生素和磺胺联合用药。2.防疫:①定期检疫②定期预防注射③培育健康畜群,幼畜有较强抵抗力,经短时间哺乳后,全身消毒,单独远离饲养,并应用检疫方法培养健康畜群。④切断传播途径,流产胎儿,胎衣严格处理,加强环境消毒,人工授精及灭鼠等措施,坚持自繁自养。⑤加强个人防护及人群预防接种。十五、结核病(Tuberculosis)(一)、概述结核病是由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畜和禽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病理特征是在多种组织器官中形成结核性肉芽肿(结核结节)继而结节中心干酪样坏死或钙化。(四)、病原体分枝杆菌分为三个种: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禽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为G+菌,一般染色法较难着色,常用抗酸染色法,为一种纤细平直或稍弯曲的杆菌抵抗力: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在水和粪便中可生成5个月,在土壤中7个月,对热抵抗力低,60℃30分,180℃1秒钟,常用消毒药易于杀死该菌。本菌对磺胺及广谱抗生素不敏感,但对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和环丝氨酸等敏感。(五)、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病的畜禽和人,特别是开放性病毒(禽)和患者,其粪尿、乳汁,痰液等都可带菌和传播,某些临床无症状,但结核菌素为阳性者也可排出病菌,饲养员也可传染。2.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呼吸道感染,飞沫传染,也经过消化道感染,还能通过胎盘、创伤、生殖道感染。3.易感动物:人较易感,家畜中以牛最易感,特别是乳牛,其次黄牛、小牛、家禽、野鸟和猪等,绵羊和山羊极少发病4.流行特征:无明显季节性和地区性,多为散发,畜舍潮湿,阴暗,污秽不洁,饲养不良,过度使役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六)免疫机理:1.细胞介导免疫:由于是细胞内寄生菌,结核杆菌进入体内后,起主要免疫保护作用的蛋白是分泌蛋白,这些蛋白质诱导T细胞产生强烈的细胞免疫保护作用。2.传染性免疫(带菌免疫):只有当结核菌的抗原在体内存在时,抗原不断刺激机体才能获得结核特异性免疫力。3.传染性变态反应:当机体初次被结核菌感染后,被结核杆菌的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感染)时,机体的反应性大大提高,炎症反应也较强烈,这种变态反应是在结核传染过程中出现的,故称为传染性变态反应。(七)、症状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者十几天,长者数月至数年。轻度者不呈现临床症状,重症者则出现症状,由于发生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表现。1.发生于肺则引起结核性肺炎,急性肺部形成粟粒样结核结节,引起体温升高,肺炎,胸膜肺炎,最后因败血症死亡,慢性、长期干咳,消瘦,易疲劳,咳出痰液体表淋巴结肿,在运动后或卧地起时更为明显。2.肠结核,多发生于空肠、回肠临床表现为消化不良,持续性腹泻,粪便稀,混有血液。3.乳房结核,发生于乳房,表现为乳房淋巴结肿大,乳房炎,乳房表现有无热痛的硬结,产奶量下降,乳汁稀呈黄色水样。4.脑结核,呈现脑炎症状,病程长,呈现兴奋性少。5.发生于生殖器官,出现性欲亢进,常配不孕。母畜易流产,公畜引起睾丸炎,免头糜烂等。当机体抵抗力强时,成为闭锁性的,长期带菌免疫,后随外界条件可互相转化。(八)、病理变化病理特征是在各组织器官发生增生性结核结节(结核性肉芽肿)或渗出性炎,或二者混合存在,后期由于机体抵抗力十分低下和变态反应增强,在渗出性和增生性炎的基础上,出现变质性炎,即组织细胞凝固性坏死,形如干酪,称干酷样坏死,经时较久的结核结节,出现转归钙化。(九)、诊断临床综合诊断1.畜禽结核病可根据不明显原因的渐进性消瘦,咳嗽、肺部异常,慢性乳腺炎、顽固性下痢,体表淋巴结慢性肿胀等,可初步诊断,配各结核菌素变态反应或细菌学,检查可以确诊。死后根据特异性结核病变也可确诊。2.细菌学诊断:主要对开放性结核有意义,采取痰、乳汁、粪便及死后病变部组织,直接法或集菌法涂片应用抗酸染色法进行镜检,核酸菌染成红色,其他为黄色。3.变态反应:结核病具有传染性免疫和传染性变态反应同时存在的特点,结核菌素试验,可以了解机体对结核菌感染的情况和免疫程度,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十)、防制措施对结核病应采取综合防疫措施,加强检疫,防止传入扑杀病畜(禽)、净化污染群,培育健康畜群,加强消毒等。十六、耶尔辛氏菌病(Yersiniosis)(一)、概述:鼠疫是人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小肠结肠耶尔森菌感染引起人和动物的腹泻;伪结核是人和动物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家禽、兔形目(家兔和野兔)和啮齿目动物易感,并可引起地方性流行。(二)、鼠疫(Plague)1、定义:鼠疫是由鼠疫耶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烈性传染病,人的临床特征为:高热、出血性淋巴结炎、出血性肺炎、严重中毒性败血症。3、病原体本菌为卵圆形小杆菌,大小l×2微米,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两极浓染,无芽胞,无鞭毛,但有荚膜。兼性需氧菌。本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药均甚敏感,但对寒冷抵抗力较强,在冰库中可生存25年。4、流行病学(1)传染源: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在特定生态系统的野生啮齿动物中循环,人类的鼠疫归根结底是来自疫源地野生动物的鼠疫。我国人类鼠疫的主要传染源有三:即自然疫源地性鼠疫、家鼠性鼠疫和投入性鼠疫。(2)传播途径: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区,通过其主要寄生蚤(如印鼠客蚤、方形黄鼠蚤、谢氏山蚤等)将本菌传播给人。其次是通过皮肤创伤或口腔粘膜而使人感染。此外鼠疫患者还可通过污染的空气飞沫使人传染,这是引起原发性肺鼠疫流行的主要途径。通过人的体外寄生虫如人蚤为媒介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途径也是存在的。(3)鼠疫(Plague)已证明能自然感染鼠疫的脊椎动物有54种,人不分年龄、性别、种族均易感。(4)流行特征:受储存宿主和媒介的生态学特征及气候条件的影响:肺鼠疫常发生于冬季。人间鼠疫流行,常发于动物鼠疫之后,并表现出连续性、间断性和突然性。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与自然环境、主要宿主、媒介和城乡交通及防治等因素有关。5、症状(1)动物:啮齿动物或兔类感染本菌后,可引起急性或慢性疾病,或为隐性感染。在急性病例,可见出血性淋巴炎和脾炎;在亚急性或慢性病例,可见淋巴结有干酪样病变,脾、肝、肺有针尖大的坏死灶。(2)人:潜伏期平均3一5天,短的仅1天,长的可达12天。主要的临床类型有三种。即腺型、肺型和败血型,各型可单独发生,也可混合存在。其他少见类型有:皮肤型、脑膜炎型、扁桃体型、眼型、肠炎型、轻型、无症状型。除后二型外,各种类型初期大多有全身中毒症状,发病急剧,恶寒战粟。体温迅速上升到39~40℃,头痛,四肢剧痛,失眠。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意识模糊、激动或迟钝,言语不清。颜面和结膜明显充血,步态蹒跚,呈衰竭样。脉搏、呼吸加速,脉律不规则。血压下降,肝脾肿大。有时出现粘膜及皮下出血、鼻衄、尿血、胃肠道出血。最后转入休克。大多于发病3一6天内死亡。6、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细菌学和血清学检验等情况进行综合判定,在首次发现鼠疫地区,必须以细菌学检查结果为依据。(1)细菌学检查:采取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脑脊髓液以及可疑动物或人尸的肝、脾、肺、淋巴结等,进行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培养或动物接种。单靠直接涂片镜检,可能有l/2~1/3呈阴性结果,故必须同时做细菌培养或作动物接种。(2)血清学试验:应用较广的是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鼠疫耶氏菌的荚膜抗原按上述常规方法检测患者和啮齿动物的血清中荚膜抗体,此抗体可在人体内维持1~4年,故可用于人间鼠疫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可疑患者的回顾性诊断。7、.治疗: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治疗,有显著疗效。除采取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外,主要采取抗菌疗法。首选药物为链霉素和四环素,其次氯霉素、磺胺类、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也有一定疗效。对重症病例可以抗生素、磺胺类并用,以提高疗效。(三)、耶氏辛氏菌小肠结肠炎(Yersiniaenterocolitis)1、概述:耶氏辛氏菌小肠结肠炎是由小肠结肠炎耶氏辛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人的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及腹泻,多为稀粘液便。动物也可感染发病。本病的地区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及五大洲。2、病原体:肠杆菌科耶氏菌属。为革兰氏阴性、球状短杆菌,有少量周鞭毛,为兼性厌氧菌,在1-42℃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3、流行病学传染源与易感宿主: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猪是最常见的传染源。鼠类等啮齿动物是本菌在自然界的主要储存宿主之一。在感染人群中,常可从粪便、肠内容物、血液和淋巴结分离到本菌。此外,也可从食物、水和土壤等周围环境中分离到本菌。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播;消化道感染;虫媒传播(苍蝇、吸血昆虫等)流行特征:多为散发,猪群可暴发流行;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多见于儿童;本菌为人和动物体内的条件致病菌,当宿主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受抑制时,容易诱发本病感染。4、症状动物:多为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猪、犬、猫、猴等动物可引起腹泻,或在肝脏形成结节性病变,但一般较为少见。本病在猪群中暴发流行时,可有明显症状。潜伏期2~3天,病初厌食,体温40~41C,水泻。后期体温下降,不食,尿少,皮肤发绀,仔猪可因脱水而死亡,成年猪常能耐过,病程约一周左右,长者可达半月。剖检主要病变为卡他性胃肠炎。人:潜伏期4~10天;多见于儿童。临床表现多样,但以急性胃肠炎型为主:发热、腹痛、腹泻,体温可达38~40℃,持续1~2周渐退。腹痛以脐部及下腹部明显,少数病人呈绞痛,不少病人右下腹部急性疼痛,和阑尾炎相似。与腹痛同时出现腹泻,多数病人病程1~2周,少数病人可转为慢性结肠炎。部分病人出现结节性红斑、斑丘疹或多发性关节炎。5、诊断本病临床诊断较困难,如在冬春季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病例,并伴有结节性红斑或多发性关节炎,应考虑本病的可能。确诊须进行实验室检查。(1)病原学检查:多用肛拭法采集粪便。采用冷增菌法(4度)或普通增菌法,在25℃孵育48小时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