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质量A级语文检测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质量A级语文检测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质量A级语文检测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质量A级语文检测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质量A级语文检测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质量A级语文检测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老子》中贯串始终的是“道”的思想。他要求人们用“道”指导自己的日常行

为。首先是老子的辩证法。老子认为,“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守着雌柔的地

位,这样就像甘愿做天下的溪涧一样,永恒的德性就能够得以延续保存,回复到

婴儿般单纯的状态”“知道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守卑贱的地位,(不强求以违

反天性)这样就回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老子是不赞同“急躁”“炫耀”

这些强求的行为的,认为它们违反天道。他说“踮起脚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

住;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

不起功勋”。同样地,他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

则衰。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

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老子提出“收敛”

的思想,希望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度,违反或者超过限度,

就一定会受到“道”的惩罚。

《老子》中另一个重要的修身思想是“无欲无私”。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无欲无

私”不同的是,老子从顺应自然天道的角度提出了这一主张。顺应自然,没有过

多的偏执和欲望才能过得快乐。老子在这方面的观点对于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有着

深刻的启示。他主张不可过分地沉浸于各种物质的声色的享乐之中,过多的欲望

反而让人受害。人有时要懂得满足,懂得乐于现状,品味和珍视平凡生活中的乐

趣。就像老子所说,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这样就能拥抱

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有的真正的快乐。现实中,人们往往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甚

至越得不到的就越觉得珍贵。但是这样往往忽视了我们一直拥有但实际弥足珍贵

的东西。老子告诫我们,做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圣人不存占

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更为丰富。过分

的欲望往往得不偿失。在儒家极力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的时候,道家代

表人物老子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和他们作了调和。我们不能说哪个更积极哪个更

消极,它们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不可太狂热偏执,也不可太消极处世。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而《老子》就以“天道”

来指导人们遵循“人道”。《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即使在今天仍有

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学习老子,不是为了把书中的

信条作为行事的准则,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重

读《老子》,能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我,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

(摘编自王培星《浅谈〈老子》中的修身智慧》)

材料二

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色,这同样与西方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西方文化注重对立与斗争,而中华文化更注重协调与统一。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

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既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又追求人与

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前者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命题之中,讲求天与人之间、

天的运行规则与人的行为规范之间、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契合与沟通;

而后者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则是在“中庸”理念的指导下,以“礼”为规范性要求,

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礼记-中庸》)的理想和谐境界为追求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提倡人们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即便遭遇

困苦挫折,也要不屈不挠;学习大地厚重广阔的胸怀,孜孜于修身立德,这样才

能承载万物。正如《周易》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

以厚德载物。”在理想人格塑造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既倡导自强不息,又注重厚

德载物。明清之际的大学问家王夫之指出,“不懈于动”是社会的基本运行准则

和个人的基本行动准则。颜元也说“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

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明确指出刚健进

取是成就个人、强大家国的重要方式,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惰怠状态。值

得注意的是,刚健进取并不是提倡盲动,也不是提倡行为上走极端,不偏不倚、

中正之道仍然是刚健行为的基本原则。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君子以仁

道精神在个人生命与社会有机体中的现实呈现为己任,持之以恒,终身以之。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儒家

对理想人格的所谓“内圣”设定,即以广义的仁爱精神为内容,具体的道德规范

有很多,包括仁、义、礼、智、信、恭、宽、敏、惠、孝、悌等。这些道德规范

成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人格评判的主要依据、政权兴衰的关键因素。中华传

统文化虽然也有人性本恶或者人性不善不恶的论点,但对人性善的坚持一直是中

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要求人们通过“忠恕之道”“克己复礼”等方式追求道

德人格的完善。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也主要体现在道德人本主义观念之中,这

种思想认为,人的价值建立在道德境界的提升以及和谐的社会家庭关系之中。儒

家认为社会家庭关系的基本方面可概括为“五伦”,指的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

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夫妻关系,《礼记•礼运》中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慈、孝、良、悌、义、仁、忠等构成五伦关

系的道德准则,是做人的根本。

(摘编自高奇《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所以做事不

能太用心,差不多就行了。

B.老子告诫我们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所以我们要学习圣人不

存占有之心,放弃任何追求。

C.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诣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天人合一”思想和受“中庸”“礼”

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D.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道德人本主义观念之中,对人性善的坚持是

中华传统文化的不二之选。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道家提出的观点无疑和儒家作了调和,使

它们有了一致性,都值得我们借鉴。

B.我们今天学习老子,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能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己,取

得属于自己的收获,指导我们的人生。

C.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既学习上天催动不已的精神,又学习大地厚

重广阔的胸怀,修身立德,承载万物。

D.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以

广义的仁爱精神为理想人格的内容。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个分论点的一项是()

A.曾国藩主张“公尔忘私,国尔忘家”.

B.《贞观政要》中:“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

者。”

C.魏征进《谏太宗十思疏》。

D.苏洵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老子》中贯串始终的“道”对我们的日常行为可以有哪些指导?请结合材料

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C2.A3.D

4.①论证语言平实准确;②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三个分论点并列;③论证中

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5.①顺其自然,避免急躁;②谦虚低调,不自夸,不炫耀;③知足常乐,珍惜平

凡生活;④注意“收敛”,做事要把握尺度。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A.“做事不能太用心”错误。由原文“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

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

能明辨是非”可知,做人做事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不是说做事不能太用心。

B."放弃任何追求”错误。由原文“圣人不存有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

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更为丰富”可知,我们要学习圣人不存占有之

心,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而不是放弃任何追求。

D.“不二之选”错误。由原文“但对人性善的坚持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可知,对人性善的坚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使它们有了一致性”错误。由原文“在儒家极力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

国的时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和他们做了调和。我们不能说

哪个更积极哪个更消极,它们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可知,只是将二者做了

调和,二者并不是一致的。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材料二第三个分论点为: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

文化以崇德为精要。

D.选项论述的是六国失败破灭的原因,与“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无关。

故选Du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我们可以从论证的语言、论证方法、论证的结构等角度作答。

论证语言上:原文“西方文化注重对立与斗争,而中华文化更注重协调与统一”

“中华传统文化既倡导自强不息,又注重厚德载物”中“更”“又”字的运用,

使得论证更严密,语言更平时准确。

论证结构上:材料二从三个角度进行了,第一个角度为: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

华文化的另一特色;第二个角度为: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提倡人们

学习上天催动不已的精神;第三个角度为: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

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所以从论证结构上来说采用了并列式的论

证结构,三个分论点并列。

论证方法上:材料二引用了《周易》、《礼记・礼运》等语句,采用了道理论证

法,论证在理想人格塑造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既倡导自强不息,又注重厚德载物,

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

在论证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色时,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

对比,所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从论证方法的角度来看,材料二在论证中综

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回归,在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老

子是不赞同“急躁”“炫耀”这些强求的行为的,认为它们违反天道,所以在日

常生活中我们要顺其自然,避免急躁。

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应该

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

谦虚低调,不自夸,不炫耀。

老子提出“收敛”的思想,他意在希望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

度,违反或者超过限度,就一定会受到“道”的惩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

要注意“收敛”,做事要把握尺度。

老子主张不可过分的沉浸于各种物质的声色的享乐之中,过多的欲望反而让人受

害。人有时要懂得满足,懂得乐于现状,品味和珍视平凡生活的乐趣。所以我们

在日常生活中要知足常乐,珍惜平凡生活。

二、文学类阅读一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莲花池

萧红

莲花池里的莲花开了,开得和七月十五盂兰盆会所放的河灯那么红彤彤的了。那

不大健康的小豆,从未离开过他的窗口到池边去看过一次。只让那意想诱惑着他

把那莲花池夸大了。那里什么都有:蝴蝶、蜻蜓、蚱蛾……草和花就像听着故事

的孩子似的点着头。下雨时莲花叶扇抖得和许多大扇子似的。

“爷爷你领我去看看那大莲花。”

爷爷的烟袋锅子咕噜咕噜地响。小豆伏在他膝盖上,懒洋洋地晒在太阳里的小猫

似的。

“爷爷这大绿豆青……这大蚂蚱……是从窗洞进来的

“爷爷……是不是大绿豆青

“是不是这蚂蚱吃的肚子太大了,跳不快,一抓就抓住

“爷爷看哪

“爷

他看出来爷爷不理他了。前一刻那么热烈的情绪,那么富于幻想,他打算从湖边

上一看到爷爷的影子就躲在门后,爷爷进屋时他大叫一声,跟着把大绿豆青放出

来。最好是能放在爷爷的胡子上,让蚂蚱咬爷爷的嘴唇。可是现在他静静地望着

那红窗影,天色渐渐变得昏黑。小豆感到爷爷的模样也随着天可怕起来,像一只

蹲着的老虎。

他一点也想不到会有什么变化发生。连爷爷的胡子也一向就那么长,也一向就那

么密重重的一堆。小豆抬起手,触了一下爷爷的胡子梢,爷爷也温柔地用胡子梢

触了一下小豆头顶心的缨缨发。

窗外的蓝天,要凝结了似的,蓝得黑乎乎的了。

爷爷仍旧什么也不说,把头仰起看房顶空。

一个小黑蜘蛛缀在它自己的网上,沉重得和一块饱满的铅锤似的,时时有从网上

掉落下来的可能。和蛛网平行的是一条房梁上挂下来的绳头,绳头还结着一个

圈……五月初一媳妇采了一大堆艾蒿,儿子亲手把它挂在房梁上,想起来像是还

可以嗅到那艾蒿的气味。可是房梁上的绳子却污黑了。想起他死去的儿子,老头

的心脏立刻翻了一个面。儿子死去三四年了,他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捉心的难过。

媳妇再嫁了,他想那也好,让她也过这样的日子有什么意思,缺柴少米。他想他

拼掉了最后的力量,孙儿是不会饿死的。但那是从前的想法,现在他昏迷,心跳,

血管暴胀,耳朵发热,喉咙发干。此后怎么吃饭呢,他不知道了。孙儿到底是能

够眼看着他长大或是不能,他都不能十分确定。

一切房里边的和外边的都黑掉了,莲花池也黑沉沉的看不见了,用手去摸也摸不

到,用脚去踏也踏不到似的。

大绿豆青蚂蚱也早被孩子忘记了。那孩子睡得很平稳,和一条卷着的小虫似的。

“没有病死,还能饿死吗?”熄了灯后,爷爷还是烦扰着。

昨天他看到一大队中国人被日本人抓去当兵。又听说没有职业的人,都要抓的。

旧货商人告诉他,要想不让抓去当兵,就赶快顺了日本人。为着这个事,他通夜

没有睡。

今天一起来爷爷忽然喊着小豆,那喊言非常平静,平静到了哑的地步。

“孩子,来吧,跟爷爷去。”

“爷爷,去看莲花池?”

“走吧,跟爷爷去

天是晴的、耀眼的。地平线边沿上的绿,绿得冒烟了。

走了很多弯路,爷爷把他带到一个小兵营的门口。门口穿大靴子的兵士,头上戴

着小铁盆似的帽子.这是日本兵?他看了就怕,他看出来爷爷好像也有点害怕〃

他从舅父那听来,中国人到日本人家里就是“汉奸”。于是他喊着:“汉奸,汉

奸……爷爷回家吧……”

还没等爷爷回过头来,小豆被日本兵一脚踢到一丈多远的墙根上,嘴和鼻子立刻

流了血,和被打伤了的小猫似的,喊叫的声音一点也没有了。爷爷就要去抱他的

孙儿。

“混蛋,不能动……”日本兵就去摘鞭子。

爷爷发了一阵热,又发了一阵冷,那难以忍受的火刺刺的感觉消逝了。孙儿怎样,

死了还是活着。他想睁眼看一看,也睁不开。他站了好几次,也站不起来。等他

的眼睛已能看到他的孙儿,他向着他的方向爬去了。

小豆和爷爷回来了。

爷爷每向前走一步,孩子的胳臂和腿也跟着游荡一下。祖父把孩子拖长地摊展在

他的两手上,仿佛在端着什么可以流走的东西,时时在担心他会掉落。

知道孙儿还活着时,那是回到家里,已经摆在炕上。

,,小豆小豆小豆……,,他一连串珠子落了般地叫着孙儿。

小豆刚把眼睛睁开一道缝。

“爷

这声音多么乖巧,多么柔软。他叫动了爷爷的心窝了。爷爷的眼泪往下滚,没有

声音的,和一个老牛哭了的时候一样。

爷爷的血又开始为着孙儿而活跃,他想起来了,应该把那嘴上的血揩掉。可他找

不到自己的水缸了,不认识已经取在水盆里的是水,他手里拿着水盆还在四面地

找水盆。

左近一切人家都睡了,祖父仍在小灶腔里燃着火……

他把碗橱拆开来烧火。听到炕上有哼声,他就把斧子高很高地举着而不落。

爷爷走进去低低地答应着。

过一会又喊着,爷爷又走进去,低低地答应着。接着又喊了几声,那声音越来越

弱,松散的,几乎听不出来喊的是爷爷。

不过在爷爷听来就是喊着他了。

鸡鸣是报晓了。

……天边上打着露水闪,那莲花池上小豆所最喜欢的大绿豆青蚂蚱,也一闪一闪

地在闪光里出现在莲花叶上。

爷爷劈柴的斧子,举起来而落不下去了。

这时候莲花池仍旧是莲花池。鸡鸣远近都有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子死了,唯一的孙子现在也没把握能养大,“他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捉心的难

过“,‘与.出r爷爷心中的悲痛与忧虑。

B.为了小豆不被饿死,爷爷带他去见日本人,反而致其惨死。这样的情节安排有

对爷爷不幸际遇的同情,也暗含谴责。

C.“红窗影”、“黑乎乎”的蓝天、“绿得冒烟了”的地平线等景物描写,既标

识时间,又为故事营建了诗意的空间。

D.爷爷的眼泪“没有声音”“和一个老牛哭了的时候一样“,写出民众无辜遭受

暴行也不敢言说的悲凉处境,无声胜有声。

7.关于莲花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莲花池多次出现,是小说着力强化的空间意象,

B.莲花池是联结小豆和爷爷情感世界的重要纽带,

C.莲花池象征纯洁、美好却无法抵达的理想世界,

D.莲花池神圣而神秘,为故事增添了奇幻的色彩,

8.小说中“大绿豆青”多次出现,在表现人物方面有不同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

分析。

9.在抗战背景中渗入了儿童书写,是萧红小说的一大特色。《莲花池》以儿童小

豆的故事为题材,呈现他所经历、感受到的抗战历史。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

简要分析。

【答案】

6.D7,B

8.①“大绿豆青”第一次出现,体现了小豆得以亲近自然的喜悦,以及与爷爷分

享的热切,也反映了小豆内心的孤独;

②第二次出现,儿童的单纯健忘与爷爷辗转难眠形成对比,凸显现实苦难的深重;

③第三次出现,预示小豆死亡,寄托对小豆悲惨命运的悲悯和告慰。

9.①丰富故事内容,小豆眼中的世界纯净、美好,为故事增添了童趣之美;

②反映民众生活,小豆的艰难生存是无数民众苦难经历的缩影;

③深化现实残酷,羸弱儿童的惨死,揭示了民众在强大的入侵者面前连苟活的机

会都没有的残酷现实;

④体现儿童关怀,投射作家对儿童命运的关注与同情,对于时代环境的呈现与反

思;

⑤形成独特的文体风格,叙事中的儿童书写,使小说具有诗化特征。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与.出民众尢辜遭受暴行也不敢言说的悲凉处境”错误,原文有“爷……””这

声音多么乖巧,多么柔软。他叫动了爷爷的心窝了。爷爷的眼泪往下滚,没有声

音的,和一个老牛哭了的时候一样",可知此处爷爷只流泪没有声音,是爷爷得

知孙子还活着,内心既心痛孙子、又极度哀伤而失声。

故选Do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物象的理解能力。

B.“是联结小豆和爷爷情感世界的重要纽带”错误,莲花池一直是孙子的向往,

其间没有涉及爷爷与之的联系,故不是纽带。

故选Bo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物象作用的能力。

“大绿豆青”第一次出现,“爷爷这大绿豆青……这大蚂蚱……是从窗洞进来的”

“他打算……跟着把大绿豆青放出来。最好是能放在爷爷的胡子上,让蚂蚱咬爷

爷的嘴唇”,小豆喜爱“大绿豆青”,要与爷爷分享,“大绿豆青”是他的伙伴,

体现了小豆得以亲近自然的喜悦,以及与爷爷分享的热切,也反映了小豆内心的

孤独;

第二次出现,“大绿豆青蚂蚱也早被孩子忘记了。那孩子睡得很平稳”“熄了灯

后,爷爷还是烦扰着",儿童的单纯健忘与爷爷辗转难眠形成对比,凸显现实苦

难的深重;

第三次出现,“那声音越来越弱,松散的”“天边上打着露水闪,那莲花池上小

豆所最喜欢的大绿豆青蚂蚱,也一闪一闪地在闪光里出现在莲花叶上”,预示小

豆死亡,人亡而物在,小豆一向喜欢大绿豆青,再次写大绿豆青,寄托对小豆悲

惨命运的悲悯和告慰。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叙述视角意蕴的能力。

小豆喜爱大绿豆青蚂蚱,向往美丽的莲花池,想和爷爷分享自然的美好,小豆眼

中的世界纯净、美好,为故事增添了童趣之美,关于小豆的叙写,丰富了故事内

容;

小豆父死母改嫁,跟着爷爷艰难度日,爷爷身体越来越衰弱,小豆的生存状态反

映民众生活,小豆的艰难生存是无数民众苦难经历的缩影;

“小豆被日本兵一脚踢到一丈多远的墙根上,嘴和鼻子立刻流了血,和被打伤了

的小猫似的,喊叫的声音一点也没有了“,爷爷带小豆去去日本军营表示服从,

小豆惨死在日本兵脚下,羸弱儿童的惨死,揭示了民众在强大的入侵者面前连苟

活的机会都没有的残酷现实;

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的时刻,作为民族未来的儿童是生活是怎样的,关于小

豆的叙写投射作家对儿童命运的关注与同情,对于时代环境的呈现与反思;

儿童视角叙写,呈现独特的儿童心理及相关内容,形成独特的文体风格,“那里

什么都有:蝴蝶、蜻蜓、蚱蠕……草和花就像听着故事的孩子似的点着头”“他

打算从湖边上一看到爷爷的影子就躲在门后,爷爷进屋时他大叫一声,跟着把大

绿豆青放出来。最好是能放在爷爷的胡子上,让蚂蚱咬爷爷的嘴唇”,叙事中儿

童书写,使小说具有诗化特征。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

大将军。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

斩捕首虏过当,以二千五百户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春为骡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益封二千二百户。其夏,去病与

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

千骑先至,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

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而去病出北地,遂深

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益封五千四百户。合骑

侯敖坐行留不与膘骑将军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

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

而诸宿将常留落不耦。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膘骑之兵也,欲召诛浑邪

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

即驰传以闻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

相望。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

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遗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

号称十万。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日:“顾方略何如耳?

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

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贵数十乘,既还,重

车余弃梁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僦鞠

①也。事多此类。

元狩六年薨。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

武与广地日景桓侯。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穿域蹴鞠:开辟场地踢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

使/即驰传以闻/

B.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那王

/使即驰传以闻/

C.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

使/即驰传以闻/

D.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

/使即驰传以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古时帝王把爵位(有时连土地)或称号赐给臣子。汉武帝封霍去病为“冠

军侯”,取“功冠全军”之意。

B.赎,赎刑。起源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尚书•舜典》说“金作赎刑”。墨、

副、刖、宫、大辟都可以用金抵免。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代以后二品以上的官死也称为“薨、

D.谥,谥号,根据生前事迹带有褒贬的评价性质。“景桓”是褒扬霍去病光明磊

落、战功卓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去病少年得志,深得皇帝欢心。很早就立功封侯,甚至与舅舅卫青平起平坐,

这与他是卫皇后姐姐之子有一定关系。

B.霍去病军功显赫,日益受宠显贵。当时众多老将并非才能不及,而是霍去病常

选拔补充精壮士卒,部队从没遭遇绝境。

C.霍去病英勇善战,敢于深入敌阵。在对匈奴作战中,张骞因行动迟缓,公孙敖

由于迷路,都没有完成会师,受到惩罚。

D.霍去病寡言少语,有勇气有担当。汉武帝曾想教他学习古代兵法,他以应更关

注实战谋略之由予以回绝,加之他以国事为重,使武帝更加重视宠爱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2)遂独遗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

14.《吕氏春秋》上说“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璇”,请根据文意指出

霍去病的"节目”“瑕瑜”。

【答案】

10.C11.D12.B

13.(1)带领八百轻骑勇士,远离卫青大军几百里去上阵杀敌,斩首的敌人和捕

获的俘虏极多。

(2)于是(他)让浑邪王单独乘驿车先到皇帝巡行的住处,又率浑邪王的部众渡过

黄河。

14.①霍去病年轻时就身居高位,地位尊贵不能体恤士卒。

②生活骄奢,他率军出征时,即使把剩余的精米肥肉统统丢弃,也不体恤忍饥挨

饿的士兵。

③塞外作战,士卒乏粮,他却自顾玩乐。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浑邪王就和休屠王等人商量投降汉朝,派人先约汉方代表在边境上商谈。

这时,大行令李息正准备在黄河岸边筑城,俘获浑邪王使者,立刻派人乘车报告

皇帝。

“降汉”指的是投降汉朝,且“使人先要道边”和“欲降汉”的主语一致,都是

“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而非“汉”,因此应在“汉”后断开,排除AD。

“浑邪王使”指的是浑邪王的使者,作“得”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九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景桓'是褒扬霍去病光明磊落”错。根据原文最后一段“谥之并武与广地

曰景桓侯”可知,“武”是表彰霍去病克敌服远、英勇作战之功;“广地”是表

彰霍去病扩充疆土之功。因此,“景桓”是褒扬霍去病扩充疆土、战功卓著,而

不是“光明磊落”。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而是霍去病常选拔补充精壮士卒,部队从没遭遇绝境”以偏概全。根据原文

第二段“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一句可知,霍去病军功显赫,也有他

勇气可嘉、身先士卒的原因。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轻勇骑八百”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八百至勇骑”;“赴利”,指逐取功

名,特指上阵杀敌;“过当”,超过相抵之数,极多。

(2)“传”,骚车;“行在”,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珊”的意思是:一尺高的树一定有树节,一寸大

的玉就会有瑕疵。这里是喻指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也会有缺点。可见,本题

要求分析霍去病的缺点。

文中说霍去病凭借“皇后姊子”的身份,“年十八为侍中“;获得战功后,“以

二千五百户封冠军侯”“益封二千二百户”“益封五千四百户”,后来又“日以

亲贵,比大将军”“上益重爱之”。可见霍去病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地位尊贵,

深得帝王信任。但他“贵不省土”,不能理解部下的苦痛,不能体恤士卒。

文章第四段对霍去病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在谈到霍去病的缺点时,说他“其

从军,上为遣太官贵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梁肉,而士有饥者”,可见霍去病

在率军出征时,武帝还要替他派遣太官赠送数十辆满载食物的膳车,而他回来时,

即使把剩余的精米肥肉统统丢弃,也不将这些食物分给部下,不会体恤忍饥挨饿

的士兵,生活骄奢。

“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蹴鞠也”,可见霍去病在塞外

作战时,明知士兵缺粮,甚至有的士兵都饿得不能爬起了,他却浑不在意,自顾

自地开辟场地踢球,尽情玩乐。

参考译文:

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姐姐的小儿子。因是卫皇后姐姐的儿子,十八岁就成为侍

中。他善于骑马射箭,两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大将军接受诏命,拨给他精壮

的士卒,让他担任骡姚校尉,他带领八百轻骑勇士,远离卫青大军几百里去夺取

战功,捕杀敌人极多,给他二千五百户,封他为冠军侯。

元狩二年春天,霍去病担任骡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击匈奴,有军功,

武帝加封霍去病二千二百户。这年夏天,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一齐从北地郡出

兵,兵分两路。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则一齐从右北平郡出兵,也兵分两珞。

李广率领四千骑兵先到,张骞率一万人马后到。匈奴左贤王带领数万骑兵围攻李

广,李广与敌人激战两天,死亡的人数过半,所杀敌人也更多。直到张骞率部队

到,匈奴才带兵退离。张骞因为部队行动淹留迟缓,罪判斩首,但赎罪为平民。

霍去病深入北地,捕杀敌人很多,公孙敖却迷失了道路,没能和霍去病会合。霍

去病到了祁连山,斩获的首级和俘虏很多,又加封五千四百户。公孙敖因没有与

霍去病会师,罪判斩首,但赎罪为平民。众多老将所率领的兵马都不如霍去病。

霍去病所率的士卒常常选拔骁勇善战的人来补充,但他自己也敢于深入敌区,常

常与精壮士卒奔驰于大军前面,他的部队也有老天保佑,从没遭遇困难绝境。但

众多老将却常常滞留在后,际遇不好而难取功名。从此霍去病日益因受武帝宠爰

而显贵,地位和大将军卫青相等。

这次战斗后,单于对浑邪王驻守在西面但多次被汉军所败十分愤怒,浑邪王损失

了几万士卒,都是遭到骡骑将军的打击,他想把浑邪王召来杀掉。浑邪王就和休

屠王等人商量投降汉朝,派人先约汉方代表在边境上商谈。这时,大行令李息正

准备在黄河岸边筑城,俘获浑邪王使者,立刻派人乘车报告皇帝。武帝担心他们

是用诈降的手段乘机偷袭边境,就命令霍去病率空前去迎接。霍去病的部队渡过

黄河,与浑邪王的军队遥遥相望。浑邪王下属的裨王、副将看到汉军,很多人又

不想投降,纷纷逃跑。霍去病立即飞马冲入匈奴正营,与浑邪王相见,杀死要逃

的八千人,让浑邪王单独乘驿车先到皇帝巡行的住处,又率浑邪王的部众渡过黄

河。投降的匈奴人有几万人,号称有十万人。

霍去病为人沉默寡言,有勇气,敢作敢为。武帝曾想教他学习吴起孙武的兵法,

他回答说:“打仗只看谋略有什么用?不必学习古代兵法。”武帝替他修建了一

座宅第,让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不消灭,就没有心思考虑成家。”从此

汉武帝更加重视和宠爱他。但是霍去病很小就在皇帝身边任侍中,贵宠惯了,不

太关心士兵。他率领部队出征时,武帝还要替他派遣太官赠送数十辆满载食物的

膳车,回来时,辎重车上丢弃了许多剩余的精米肥肉,但士兵中却有挨饿的,在

塞外作战的时候,士卒缺乏粮食,有的人饿得不能爬起来,但霍去病却还开辟场

地踢球。像这样的事情很多。

元狩六年,霍去病去世了。武帝对此很悲伤,调发穿玄黑铠甲的_L兵,从长安列

队到茂陵,将他的坟建成祁连山的样子。为他定谥号,合并“武”与“广地”两

层意思,定谥号为“景桓侯”。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于湖①怀古

张孝祥

千古凄凉,兴亡事、但悲陈迹。凝望眼、吴波不动,楚山丛碧。巴滇绿骏②追风

远,武昌云旅连江赤。笑老奸③、遗臭到如今,留空壁。

边书静,烽烟息。通貂④传,销锋镐。仰太平天子,坐收长策。蹙踏扬州开帝里,

渡江天马⑤龙为匹。看东南、佳气郁葱葱,传千亿。

[注]①于湖:县名,今安徽当涂南。该词作于张孝祥因反对宋金议和而被弹劾罢

归期间。②巴滇绿骏:晋明帝所乘的骏马。晋明帝曾暗中骑马探查叛臣王敦的军

营。③老奸:企图篡夺晋朝政权的王敦。④貂:使者所乘之车。⑤渡江天马:宋

高宗赵构渡江南下,建立南宋王朝。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首句中的“千古”“兴亡”“陈迹”等词语紧扣标题“怀古”二字,统领

全词。

B.“笑老奸、遗臭到如今”既刻画了反叛者的形象,又直接表达了对反叛者的嘲

讽之意。

C.“边书静,烽烟息。通貂传,销锋铺”这几句话很有画面感,且动静结合,含

意丰富O

D.这首词运用抒情、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没有运用叙事,感情深沉,语

言奇丽。

16.有人说,张孝祥的作品“忧国慨敌的情怀无所不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15.D

16.①开篇直抒胸臆,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担忧。直言自古以来,国家兴亡都让人

倍感凄凉。②运用晋明帝平反的典故,表达了对晋明帝的赞扬,意在提醒当今朝

廷要对敌人保持高度的警惕。③“销锋镐”意味朝廷放弃抵抗,选择议和以换取

安宁,表达了对投降派苟且偷安、偏安一隅的讽刺。④词人期望当今天子能谋划

长久之策,以实现朝廷的中兴,而不要只图一时的苟安。⑤词人盛赞东南一带佳

气葱郁,大有基业传承千载的气象,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能重振基业的期待。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没有运用叙事”错误,下阕前两句“边书静,烽烟息。通貂传,销锋铺”运

用了叙事。

故选Do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开篇“千古凄凉,兴亡事、但悲陈迹“千百年来,国家兴亡都让人倍感凄凉,

只是因为人们为历史陈迹已经消失而感到悲伤。直抒胸臆,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担

忧。

②“巴滇绿骏”五句写晋明帝击垮王敦的史实,在对比中表明对晋明帝的赞扬和

对王敦的嘲讽。运用晋明帝平反的典故,意在提醒当今朝廷要对敌人保持高度的

警惕。

③“通招传,销锋镯”,是说使者乘着马车传递皇帝的诏令,要求南宋军队放下

兵器。也就是说朝廷放弃了抵抗,选择和金国议和来换取安宁。“销锋镐”意味

朝廷放弃抵抗,选择议和以换取安宁,表达了对投降派苟且偷安、偏安一隈的讽

刺。

④“仰太平天子,坐收长策”,“仰”字含“期待”之意,作者期望当今天子能

谋划长久之策,以实现朝廷中兴。

⑤“看东南、佳气郁葱葱,传千亿”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重新建立宋朝,延续

国祚;东南一带佳气葱郁,大有基业传承千载的气象。词人盛赞东南一带佳气葱郁,

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能重振基业的期待。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D《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使几个弟子毫

无顾虑地说出各自的志向的两句是“,”。

(2)杜牧《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只是感叹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要吸取历史教

训,不要重蹈覆辙的两句是“,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融情入景,把思古之幽情寄

寓流水、衰草等意象之中,含蓄凝练。

【答案】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毋、哀、

鉴、衰、凝。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革命文物,穿越历史的烟尘,打破时空界限,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讲述可歌可泣

的桩桩件件往事。井冈山上“八角楼的灯光”点燃了星星之火,南昌起义的“红

十字马灯”照亮“红带兵”前行之路,剪开的“半条被子”连起军民的纽带•…・・

无数革命文物,承载着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显着的初心使命。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青春永继。跨越时空对话,新时代中国青年从革命历史

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走进革命旧址、读懂革命文物、

学习光辉党史,能够助力青年真正了解中国共产党奠基立业的征途。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赤子之心不改,百年奋斗不息。青年要

在革命文物中吸取历史养分、传承精神力量,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让红

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鱼水情深一成不变继往开来隼路蓝缕

B.唇齿相依历久弥新继往开来栉风沐雨

C.鱼水情深历久弥新薪火相传隼路蓝缕

D.唇齿相依一成不变薪火相传栉风沐雨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

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

18.C

19.青年要从革命文物中汲取历史养分、传承精神力量,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

浸入心扉,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20.①字数相等,前后分句皆为8个字,

构成一组句子;词性相同,“历史”对“精神”,“铭记”对“传承”,“永恒”

对“不灭”;结构相同,分句主干都是主谓结构;意义相关,强调了“铭记历史”

与“传承精神”的关联。②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富有节

奏感和音乐美,突出了革命文物的意义。

【解析】

18.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鱼水情深”,形容关系密切,感情深厚。“唇齿相依”,像嘴唇和牙

齿一样互相依存,形容关系非常密切。这里指军民情深,应选“鱼水情深”。

第二处,“一成不变”,一经形成,永不改变。“历久弥新”,经历长久的时间

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这里修饰“初心使命”,应选“历久弥新”。

第三处,“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开辟道路。“薪火相传”,

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一代代的继承下去;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

这里说的是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应选“薪火相传”。

第四处,“箪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

苦。“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语境为“奠基

立业”,应选“隼路蓝缕”。

故选C。

19.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在革命文物中”介词使用不当,“在”应改为“从”;

二,“吸取”和“历史养分”搭配不当,应改为“汲取历史养分”;

三,“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语序不当,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应改为“让红

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2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修辞手法的构成和作用的能力。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为八个字,“精神因传承而不灭”也是八个字,字数相等。

“历史”为名词,对应位置的“精神”也是名词;“因铭记”为介词结构,对应

位置“因传承”也为介词结构;“永恒”为动词,对应位置“不灭”也为动词,

所以对应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历史因铭记而永恒”为主谓结构的短语,“精

神因传承而不灭”也是主谓结构的短语,意义相关,强调了“铭记历史”与“传

承精神”的关联。

本处上下句共十六个字,但是却表达了丰富的含义,语言凝练,强调了“铭记历

史”与“传承精神”的关联,突出了革命文物的意义。并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七、语言表达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轻度烧烫伤时,①,可缓解疼痛,避免水泡出现。”网上分享这种经验的帖

子随处可见。对此,专家表示,不能随便相信网上的方法。对于烧烫伤,最正确

的处理方法是,②,然后涂抹烫伤官或者就近就医。如果不立刻冲洗烫伤部位,

而是涂抹清凉油,无异于“火上浇油”,③,还会刺激损伤皮肤。

【答案】

①将清凉油轻轻涂抹于患处②立刻用水冲洗烫伤部位③不仅没有用处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本句中的双引号可知此句是引用网上的句子,结合下文“如果不立

刻冲洗烫伤部位,而是涂抹清凉油,无异于'火上浇油'",可知在患处涂抹清

凉油是网上方法,据此可知此空应填“将清凉油轻轻涂抹于患处”;

第二处,根据语境可知此处是说轻度烫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后文”如果不立刻

冲洗烫伤部位”是说不这样处理的后果,据此可知正确处理方法是立刻用水冲洗,

此空应填“立刻用水冲洗烫伤部位”;

第三处,依据前文“无异于'火上浇油'”,后文"还会刺激损伤皮肤”,可知

此处强调的是涂抹清凉油不起作用,根据后文的“还”可知,还要用表递进的连

词,据此可知此空应填“不仅没有用处”。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微型小说大都篇幅短小,但要求结构完整,有一气呵成之感。一部作品开头和中

段精彩,如果结尾贫弱,就成了狗尾续貂,令人扼腕。人人皆知的莫泊桑的《项

链》的结尾,就有着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当那个为图一时虚荣,弄丢了项隧而

付出10年劳苦的玛蒂尔德,听到项链的主人说:“哎哟,我可怜的玛蒂尔特!我

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500法郎……”读者无须沿着故事再往下联想,只

要掉过头来回味整个故事,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偿还债务的种种艰辛,而对每

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尾的感受。这样,小说在最后一刻把读者放到

故事和思想的核心中去,读者才能感到意蕴无穷,余味不已。虽然不是所有好的

小说都必定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但长着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尾巴的小说,必定是

一篇好小说。

请根据语段内容,补写下面三段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所以《项链》是一篇好小说。

【答案】

大前提:一个有精彩结尾的小说一定是好小说。小前提:《项链》一个发人深省

的结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结论”所以《项链》是一篇好小说”.《项链》是篇好小说必须要有一个小前提,

根据语段“人人皆知的莫伯桑的《项链》的结尾,就有着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

当那个为图一时虚荣,弄丢了项链而付出10年劳苦的玛蒂尔德,听到项链的主人

说:“哎哟,我可怜的玛蒂尔特!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500法郎……”

读者无须沿着故事再往下联想,只要掉过头来回味整个故事,去体会可怜的玛蒂

尔德偿还债务的种种艰辛,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尾的感受”

得出《项链》是篇好小说的小前提“《项链》一个发人深省的结尾”;“三段论”

的小前提是附属于大前提的,且两个前提饱含共同词项。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