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构造》课程大纲_第1页
《汽车构造》课程大纲_第2页
《汽车构造》课程大纲_第3页
《汽车构造》课程大纲_第4页
《汽车构造》课程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2《汽车构造》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汽车构造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别核心课程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授课学期第5学期学分/学时3.5/56课内学时56理论授课46上机学时0课内实践0实验学时10课外学时56适用专业车辆工程是否双语否先修课程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液压与气压技术后续课程汽车设计、汽车试验学、汽车理论、智能汽车技术、毕业设计二、课程简介《汽车构造》是车辆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为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是学生接触专业的启蒙课程,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是衔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纽带。课程包括总论、发动机和底盘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系统讲述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统(包括发动机进、排气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点火系统和起动系统,底盘的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等。其中还增加了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新能源汽车结构等内容。针对提高热效率和清洁排放的目标,发动机部分还增加了可变气门控制技术、缸内直喷技术、发动机增压技术和发动机排放控制、柴油机高压共轨等发动机新技术内容。底盘部分增加了双离合变速器、托森差速器、底盘线控等新技术内容。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汽车发动机、底盘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以及汽车新技术领域的知识,具备发动机、底盘分解及组装的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为学生未来从事车辆工程领域开发、制造、实验、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奠定理论及技术基础。三、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知识传授):1.阐释汽车整车、系统、总成、部件和零件的作用和安装关系,以系统的理论来学习汽车构造课程。(1)描述发动机和底盘各系统、总成的功用、组成、结构原理,然后从零件,部件到总成、系统和整车,阐明整车的组成,为了解整车的构成及特点打下基础。(2)分析汽车零部件的结构、材料、制造和加工工艺,明确新结构、新材料及新工艺在汽车上的应用。2.应用汽车构造从整体到零件,再从零件到整体的原理和方法,即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掌握汽车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关系,为后续其他课程及教学环节奠定基础(高阶性)。3.将发动机新技术、底盘新技术、未来汽车、概念汽车等知识和理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创新性)。课程目标2(能力培养):1.分析汽车整体结构的组成。2.评价汽车发动机、底盘的各机构和系统的装配、调整关系。3.分解、检测、组装、调整发动机和底盘。4.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和团队沟通、交流、协作能力。课程目标3(素质培养):1.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了解汽车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和国际前沿发展动态,不断拓展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适应个人或职业发展的需求的能力。2.意识到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与国外的差距,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激发比拼赶超的学习动力。3.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同时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毕业要求课程目标1(知识传授):1.阐释汽车整车、系统、总成、部件和零件的作用和安装关系,将汽车构造的学习系统化。(1)描述发动机和底盘各系统、总成的功用、组成、结构原理,然后从零件,部件到总成、系统和整车,阐明整车的组成,为了解整车的构成及特点打下基础。(2)分析汽车零部件的结构、材料、制造和加工工艺,明确新结构、新材料及新工艺在汽车上的应用。2.应用汽车构造从整体到零件,再从零件到整体的原理和方法,即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掌握汽车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关系,为后续其他课程及教学环节奠定基础(高阶性)。3.将发动机新技术、底盘新技术、未来汽车、概念汽车等知识和理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创新性)。1.2掌握解决车辆工程领域问题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具备应用基本理论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车辆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车辆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课程目标2(能力培养):1.分析汽车整体结构的组成。2.评价汽车发动机、底盘的各机构和系统的装配、调整关系。3.分解、检测、组装、调整发动机和底盘。4.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和团队沟通、交流、协作能力。2.2能够将相关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综合应用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表述,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分析、对比并试图改进;2.3具备文献资料检索能力,能够对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纳,并将其用于分析复杂车辆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4.2能够根据车辆系统要求,选择研究路线,形成实验方案;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车辆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的结论。课程目标3(素质培养):1.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了解汽车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和国际前沿发展动态,不断拓展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适应个人或职业发展的需求的能力。2.意识到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与国外的差距,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激发比拼赶超的学习动力。3.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同时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8.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了解国情,自觉维护国家利益;8.2理解基本职业道德的含义、工程师的职业性质与社会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自觉履行责任。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车辆工程领域的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四、课程基本教学内容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一)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理论部分第一单元总论(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汽车的定义及分类、车辆识别代号编码、国内外汽车产品型号编制规则、汽车的总体构造、汽车行驶的基本原理、汽车百年历史、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等。2.重点和难点重点:汽车的定义及分类、车辆识别代号编码、汽车的总体构造、汽车行驶的基本原理。难点:车辆识别代码编号、汽车行驶的基本原理3.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网、汽车技术资料平台等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汽车的定义及分类、车辆识别代码及汽车总体构造等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汽车相关知识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查找技术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了解汽车的定义和分类;理解国内外汽车产品型号编制规则;掌握车辆识别代码的含义、作用,掌握汽车总体结构、汽车行驶的基本原理;能够意识到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与国外的差距。5.支撑课程目标(1)讲授汽车的定义和分类、车辆识别代号编码、国内外汽车产品型号编制规则、汽车的总体构造、汽车行驶的基本原理、汽车百年历史、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知识(知识传授)。(2)查找国家标准、汽车技术平台资料(能力培养)。(3)通过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爱国热情;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素质培养)。第二单元发动机的基本知识(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发动机的概念、分类,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柴油机的工作原理,发动机的总体构造,发动机的主要性能指标与特性,内燃机名称及型号编制规则。2.重点和难点重点: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十个重点专业术语、示功图、发动机的主要性能指标与特性。难点: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十个重点专业术语、示功图的绘制及意义。3.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汽车技术资料平台、生活中常见车型等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四冲程汽油机相关术语及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汽油发动机的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查找技术资料、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了解发动机的分类;掌握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通过绘制示功图阐述发动机工作原理;应用给定的参数计算发动机排量;根据发动机铭牌判断发动机性能指标。5.支撑课程目标(1)讲授发动机的概念、分类,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柴油机的工作原理,发动机的总体构造,发动机的主要性能指标与特性,内燃机名称及型号编制规则的知识。(知识传授)。(2)查找国家标准、汽车技术平台资料(能力培养)。(3)通过国内外发动机发展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爱国热情;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素质培养)。第三单元发动机机械系统(学时数:8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1)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曲柄连杆机构中机体组、活塞连杆组、曲轴飞轮组三个组件工作条件、各部件及零件的功用、结构特点、材料、加工制造工艺、装配关系、分解及组装注意事项、专业术语等。(2)配气机构配气机构中气门组件、气门传动组件两个组件的工作条件、各部件及零件的功用、结构特点、材料、加工制造工艺、装配关系、拆卸及组装注意事项、专业术语等。(3)发动机新技术-可变配气相位、可变气门升程;宝马、奥迪、本田汽车的不同技术手段。2.重点和难点重点:(1)曲柄连杆机构机构的组成、功用、工作条件、装配关系;活塞连杆组中活塞环“三隙”的概念、测量方法、注意事项;活塞的工作条件、受力情况、结构特点;发动机工作循环表的绘制;(2)配气相位的概念、配气相位图的绘制;气门的工作条件、结构特点、拆装注意事项、气门间隙的调整方法;(3)发动机新技术-可变配气相位、可变气门升程;宝马、奥迪、本田汽车的不同技术手段。难点:发动机工作循环表的绘制,配气相位图绘制及含义,可变配气相位的实现技术、手段及原理3.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汽车技术资料平台、生活中常见车型等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曲柄连杆机构及配气机构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汽油发动机的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查找技术资料、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其次,通过宝马、奥迪、本田、长城汽车等不同车型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知识整合与应用,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创新能力。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了解不同车型使用的发动机类型;掌握发动机机械机构作用、组成、结构特点、材料、制造工艺、装配关系;能够根据发动机点火顺序绘制工作循环表;明确配气相位对发动机充气效率的影响以及根据给定参数绘制配气相位图;能够独立查找技术资料,了解可变配气相位以及可变气门升程新技术在国内外发动机上的应用情况;能够意识到国产发动机与国外发动机技术发展差距,树立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5.支撑课程目标(1)讲授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可变配气相位的知识。(知识传授)。(2)制定发动机机械机构拆装方案,分解发动机,测量“三隙”,组装发动机,评估装配质量,团队合作完成任务。(能力培养)。(3)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同时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素质培养)。第四单元汽油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燃料供给系统的功用,可燃混合气、过量空气系数、空燃比等专业术语,可燃混合气成分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燃料供给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发动机新技术)。2.重点和难点重点:可燃混合气、过量空气系数、空燃比等专业术语;可燃混合气成分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发动机新技术)。难点:过量空气系数、空燃比的含义;用图形表示可燃混合气浓度与发动机经济性和动力性之间的关系;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的原理及应用。3.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汽车技术资料平台、生活中常见车型等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查找技术资料、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其次,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国内外车型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知识整合与应用,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再次,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找资料,讨论国内外采用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的车型有哪些,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及团队合作能力。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掌握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组成;能够根据发动机工况判断发动机所需可燃混合气成分;绘制可燃混合气成分对发动机性能影响曲线图;通过技术资料,分析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应用技术资料分析国内外采用缸内直喷技术的车型;能够结合实际车辆找到各部分组件并阐述工作原理。5.支撑课程目标(1)讲授燃料供给系统的功用,可燃混合气、过量空气系数、空燃比等专业术语,可燃混合气成分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燃料供给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发动机新技术)的知识。(知识传授)。(2)拆装汽油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的主要部件,阐述其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评估其工作性能,团队合作完成任务。(能力培养)。(3)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同时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素质培养)。第五单元柴油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组成,柴油的主要性能指标,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室,柴油燃烧过程的四个时期,高压油泵的功用、类型、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柴油机”三大精密偶件”的作用、柴油机高压共轨技术(柴油机新技术)。2.重点和难点重点:柴油机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室的结构特点;柴油燃烧过程的四个时期及气缸内压力、温度变化与曲轴转角的关系;高压油泵(柱塞式喷油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柴油机高压共轨技术(柴油机新技术)原理、工作过程。难点:柴油燃烧过程的四个时期及气缸内压力、温度变化与曲轴转角的关系;高压油泵(柱塞式喷油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3.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汽车技术资料平台、生活中常见车型等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查找技术资料、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其次,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国内外车型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知识整合与应用,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再次,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找资料,讨论国外采用高压共轨技术的车型有哪些,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及团队合作能力。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掌握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组成;能够根据结构图或原理图阐述柴油燃烧过程的四个时期及气缸内压力、温度变化与曲轴转角的关系;通过技术资料,分析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应用技术资料分析国外采用高压共轨技术的柴油机车型;能够结合实际车辆找到各部分组件并阐述工作原理。5.支撑课程目标(1)讲授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组成,柴油的主要性能指标,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室,柴油燃烧过程的四个时期,高压油泵的功用、类型、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柴油机”三大精密偶件”的作用、柴油机高压共轨技术(柴油机新技术)的知识。(知识传授)。(2)查找技术资料,按照技术规范分解高压油泵,找到“三大精密偶件”,评估其对柴油机工作性能的影响,组装高压油泵,评估装配质量,团队合作完成任务。(能力培养)。(3)从德国博世公司高压共轨技术意识到我国柴油机技术发展的差距,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素质培养)。第六单元发动机进、排气系统(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发动机进气装置的作用、组成,发动机排气装置的作用、组成,三种汽油机增压技术(发动机新技术)即废气涡轮增压技术、机械增压技术、气波增压技术。2.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增压技术提高发动机进气效率;排气装置对发动机排放(环保)性能的影响;三种汽油机增压技术(发动机新技术)即废气涡轮增压技术、机械增压技术、气波增压技术的原理、优缺点。难点:三种汽油机增压技术(发动机新技术)即废气涡轮增压技术、机械增压技术、气波增压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在不同车型上的应用。3.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汽车技术资料平台、生活中常见车型等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发动机进、排气系统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查找技术资料、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其次,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国内外车型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知识整合与应用,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再次,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找资料,讨论国内外采用不同增压技术的车型有哪些,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及团队合作能力。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了解发动机进、排气系统的功用、基本组成;理解排气装置对发动机排放(环保)性能的影响;能够根据原理图阐述三种不同增压技术的工作原理、优缺点;能够结合实际车辆找到进、排气系统组件或零部件并阐述工作原理。5.支撑课程目标(1)讲授发动机进气装置的作用、组成,发动机排气装置的作用、组成,三种汽油机增压技术(发动机新技术)即废气涡轮增压技术、机械增压技术、气波增压技术的知识。(知识传授)。(2)在实车上找到进排气装置,分析三种增压技术在实际车型上的应用及优缺点(能力培养)。(3)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素质培养)。第七单元发动机辅助系统(学时数:4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1)发动机润滑系统发动机的润滑方式,润滑系统的作用、组成,润滑系统油路,润滑系统主要零部件。(2)发动机冷却系统冷却系统的功用与分类,水冷系统的组成及水路,冷却系统主要零部件。2.重点和难点重点: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功用、组成;润滑系统油路图;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用、组成;发动机过冷或过热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冷却系统水路图(大小循环路径)。难点:润滑系统油路图、冷却系统水路图。3.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汽车技术资料平台、生活中常见车型等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发动机辅助系统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查找技术资料、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其次,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国内外车型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知识整合与应用,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再次,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找资料,讨论学生熟悉车型的润滑油路、冷却水路图,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及团队合作能力。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理解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功用、组成,根据润滑系统油路图阐述润滑系统工作原理;理解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用、组成,掌握发动机过冷或过热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能够根据冷却系统水路图(大小循环路径)阐述冷却系统工作;能够结合实际车辆找到各部分组件并阐述工作原理。5.支撑课程目标(1)讲授发动机润滑系统、冷却系统的知识。(知识传授)。(2)查找技术资料,按照技术资料在车间实习用车上找到发动机润混系统和冷却系统的主要部件,分析润滑系统油路和冷却系统水路图,团队合作完成任务。(能力培养)。(3)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素质培养)。第八单元新能源汽车结构(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纯电动汽车的结构及动力传输路线;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结构与动力传输路线;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及动力传输路线,串联式、并联式、混联式三种不同形式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优缺点;太阳能汽车的结构及动力传输路线;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对比;未来汽车发展趋势介绍。2.重点和难点重点:纯电动汽车的结构及动力传输路线;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及动力传输路线,串联式、并联式、混联式三种不同形式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优缺点;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对比。难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及动力传输路线,串联式、并联式、混联式三种不同形式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3.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汽车技术资料平台、生活中常见车型等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新能源汽车结构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查找技术资料、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其次,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国内外车型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知识整合与应用,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再次,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找资料,讨论国内外车型如特斯拉、比亚迪纯电动汽车的对比,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及团队合作能力。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掌握纯电动汽车的结构及动力传输路线;能够根据结构图或原理图判断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型式并叙述及动力传输路线;能够从能量来源、动力传输角度叙述燃油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差异及优缺点;能够根据汽车技术资料叙述电动汽车的结构主要组成部分(三电系统)。5.支撑课程目标(1)讲授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知识。(知识传授)。(2)分析车间实习用车属于那种类型的新能源汽车,绘制纯电动汽车结构简图并阐述其优缺点,描述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团队合作完成任务。(能力培养)。(3)通过比亚迪汽车和特斯拉汽车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素质培养)。第九单元底盘-传动系统(学时数:1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汽车传动系统为底盘部分重要系统,包括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驱动桥四个总成。具体内容如下:(1)传统燃油汽车传动系统的功用、组成、分类及布置形式;(2)离合器的功用、组成及工作原理,膜片弹簧式离合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周布弹簧式离合器结构与工作原理;(3)变速器的功用,机械变速器MT(两轴式变速器、三轴式变速器)的组成、传动路线、传动比计算,变速操纵机构;(4)分动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应用车型;(5)自动变速器AT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辛普森式行星齿轮自动变速器变速传动原理,拉维娜式行星齿轮自动变速器变速传动原理,应用车型;(6)机械无极变速器(CVT)的结构与变速原理、应用车型;(7)双离合变速器(DSG)的结构与变速原理、应用车型;(8)万象传动装置的功用、组成,不同类型的万向节工作特性;(9)驱动桥的功用、分类及组成,主减速器、差速器、半轴、桥壳四个总成的结构,普通锥齿轮差速器的差速原理,托森差速器的差速原理(底盘新技术);(10)电动汽车电传动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传统燃油汽车传动系统与纯电动汽车电传动系统的对比。2.重点和难点重点:(1)传统燃油汽车传动系统的功用、组成、分类及布置形式;(2)膜片弹簧式离合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应用车型,周布弹簧式离合器结构、工作原理、应用车型(3)机械变速器MT(两轴式变速器、三轴式变速器)的组成、动力传递路线、传动比计算;(4)分动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应用车型;(5)行星齿轮自动变速器变速传动原理、动力传递路线、传动比的计算、应用车型;(6)机械无极变速器(CVT)的结构与变速原理、应用车型;(7)双离合变速器(DSG)的结构与变速原理、应用车型;(8)不同类型的万向节组成、工作原理、工作特性;(9)主减速器、差速器、半轴、桥壳四个零部件的结构,普通锥齿轮差速器的差速原理,托森差速器的差速原理(底盘新技术);(10)电动汽车电传动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难点:传动系统的布置形式;手动变速器的结构组成、换挡原理、传动比计算;主减速器和差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托森差速器的工作原理。3.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汽车技术资料平台、生活中常见车型等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汽车传动系统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查找技术资料、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其次,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国内外车型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知识整合与应用,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再次,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找资料,讨论生活中常见车型采用变速器的类型、差速器类型,扩展到四驱车型变速器、分动器、差速器的选择及特点,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及团队合作能力。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了解传动系统各总成在汽车底盘上的安装位置,理解传动系统的分类及布置形式,通过结构图或原理图说明传动系统动力传递路线,通过结构图或原理图叙述手动变速器变速传动机构工作原理、各档位动力传递路线、结构特点、计算各档位传动比,明确各类自动变速器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优缺点、适用车型,掌握不同类型的万向节组成、工作原理、工作特性,根据结构图或原理图阐述差速器的差速原理,明确传统燃油车传动系统与电动汽车电传动系统在结构上的差异。5.支撑课程目标(1)讲授底盘传动系统及主要总成(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主减速器差速器)功用、组成、结构、工作原理的知识。(知识传授)。(2)对照车间实习用车,找到各总成在底盘上的位置,分析其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评估及工作性能,借助专用工具对总成进行分解和装配,团队合作完成任务。(能力培养)。(3)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素质培养)。第十单元底盘-行驶系统(学时数:4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汽车行驶系统,包括车架、车桥、车轮和悬架四个总成。具体内容如下:(1)汽车行驶系统的功用、组成;(2)车架的功用、结构形式及特点;(3)车桥的功用、分类,转向桥的结构及特点,转向车轮定位参数,转向驱动桥的组成、结构特点;(4)车轮的功用、类型,轮胎的作用、分类,轮胎规格的表示方法;(5)悬架的定义、功用、组成、分类,弹性元件分类及特点,非独立悬架类型、结构特点、应用的车桥,独立悬架类型、结构特点、应用的车桥;多连杆悬架介绍;(6)简要介绍主动悬架的工作原理。2.重点和难点重点:(1)汽车行驶系统的功用、组成;(2)转向桥的结构及特点,转向车轮定位参数的作用,转向车轮定位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3)轮胎规格的表示方法;(4)麦佛逊独立悬架的组成、结构特点,应用的车桥。难点:车轮定位参数及其对汽车性能的影响,麦佛逊独立悬架的组成及特点。3.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汽车技术资料平台、生活中常见车型等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汽车行驶系统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查找技术资料、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其次,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国内外车型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知识整合与应用,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再次,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找资料,讨论生活中常见车型前后桥采用悬架的结构形式,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及团队合作能力。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了解行驶系统各总成在汽车底盘上的安装位置,理解行驶系统各总成的功用,掌握转向车轮定位参数的含义及其对汽车性能的影响,能够通过技术资料查找每种车型转向车轮定位参数数值,了解四轮定位参数检测方法(即四轮定位仪的使用),熟悉悬架的作用及分类,掌握麦佛逊式独立悬架的组成、结构特点以及应用的车桥;明确汽车新技术即主动悬架的发展现状及应用趋势。5.支撑课程目标(1)讲授底盘传动系统及主要总成(车架、车桥、车轮及悬架)功用、组成、结构、工作原理的知识。(知识传授)。(2)对照车间实习用车,找到各总成在底盘上的位置,分析其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评估及工作性能,借助专用工具对总成进行分解和装配,团队合作完成任务。(能力培养)。(3)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素质培养)。第十一单元底盘-转向系统(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汽车转向系统,包括机械转向系统和动力转向系统两种类型。具体内容如下:(1)汽车转向系统的功用、类型及工作原理;(2)机械转向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汽车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关专业术语,两种类型的转向器: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循环球式转向器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适用车型;(3)动力转向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4)电控动力转向系统介绍;(5)线传控制转向系统介绍(底盘新技术)。2.重点和难点重点:(1)汽车转向系统的功用、类型及工作原理;(2)汽车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关专业术语;(3)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循环球式转向器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适用车型。难点:汽车转向的相关专业术语、动力转向、电控动力转向和线传控制转向的原理。3.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汽车技术资料平台、生活中常见车型等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汽车转向系统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查找技术资料、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其次,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国内车型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知识整合与应用,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再次,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找资料,讨论生活中常见车型所采用的转向器类型,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及团队合作能力。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了解转向系统各总成在汽车底盘上的安装位置,掌握汽车转向的原理及专业术语,掌握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循环球式转向器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适用车型,能够结合解剖车辆找到转向系统各部分组件并阐述工作原理。5.支撑课程目标(1)讲授底盘转向系统的知识。(知识传授)。(2)对照车间实习用车,找到转向、转向传动装置在底盘上的位置,分析其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评估及工作性能,借助专用工具对总成进行分解和装配,团队合作完成任务。(能力培养)。(3)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素质培养)。第十二单元底盘-制动系统(学时数:4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1)汽车制动系统的功用、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2)行车制动器-盘式制动器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定钳盘式制动器与浮钳盘式制动器的比较;(3)行车制动器-鼓式制动器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领从蹄式制动器、双领蹄式制动器、双从蹄式制动器、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自增力式制动器的结构特点和应用;(4)驻车制动器的功用、类型。2.重点和难点重点:(1)汽车制动系统的功用、工作原理;(2)盘式制动器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3)鼓式制动器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领从蹄式制动器、双领蹄式制动器、双从蹄式制动器、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和自增力式制动器的结构特点和应用。难点:鼓式制动器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领从蹄式制动器、双领蹄式制动器、双从蹄式制动器、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和自增力式制动器的结构特点和应用。3.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汽车技术资料平台、生活中常见车型等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汽车制动系统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查找技术资料、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其次,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国内车型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知识整合与应用,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再次,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找资料,讨论生活中常见车型前后轮制动器的类型,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及团队合作能力。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了解制动系统在汽车上的安装位置,掌握两种类型制动器的结构型式及工作原理,能够对鼓式制动器工作过程进行受力分析,能够根据制动系统结构图或原理图阐述工作原理,能够结合实际车辆说明前后轮所采用的制动器类型、零部件名称并阐述工作原理。5.支撑课程目标(1)讲授底盘制动系统功用、组成、结构、工作原理的知识。(知识传授)。(2)对照车间实习用车,找到行车制动器和驻车制动器在底盘上的位置,分析其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评估及工作性能,借助专用工具对总成进行分解和装配,团队合作完成任务。(能力培养)。(3)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素质培养)。实验课程实验一汽车整体认识与参数的测量(学时数:2学时)1.实验主要内容(1)汽车结构认识;(2)汽车识别代码编号的查找和识别;(3)汽车主要参数的测量。2.重点和难点重点:(1)汽车识别代码编号的查找和识别;(2)汽车主要参数的测量。难点:汽车主要参数的测量3.实施方式现场实施4.学习要求学生提前根据实验指导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工、技术资料查找、做好实验准备;要求学生爱护工具(或设备),掌握工具(或设备)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工具;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拆装、测量,填写实验报告;实习结束后整理工具、打扫卫生。5.实验要求(1)实验属性:综合性实验(2)开出要求:必做(3)分组要求:4-6人一组(4)实验准备:①东风轻卡一辆、桑塔纳志俊一辆、北京汽车EU5一辆、帕萨特一辆;卷尺4套,劳保用品等;②实验指导书、汽车使用说明书技术资料。(5)其他要求:实习之后的实验室卫生打扫、工具整理及规范摆放6.学生学习预期成果(1)学会查找和阅读技术资料;(2)正确使用测量工具;(3)学会制定实验流程;(4)学会小组沟通、合作与交流;(5)熟悉汽车种类,掌握汽车总体组成,结合实习用车初步掌握汽车主要部件的布置位置及工作原理。(6)熟悉汽车VIN码的布置位置,能够通过汽车VIN码识别该类车辆的生产国家及生产厂商。(7)熟练地测量汽车主要尺寸参数和通过性参数。7.支撑课程目标(1)掌握汽车种类、结构组成、各主要总成的功用、车辆识别代码、汽车主要尺寸参数知识。(知识传授)。(2)对照车间实习用车,找到各主要总成在汽车上的位置;对照技术资料找到车辆识别代码,通过对17位车辆识别代号编码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该车的生产国别、制造公司或生产厂家,并通过相关资料查阅分析其他代号编码的含义;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汽车尺寸参数和通过性参数测量,分析测量结果,评价汽车性能。(能力培养)。(3)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素质培养)。实验二发动机机械机构拆装(学时数:2学时)1.实验主要内容按照技术资料,分解发动机,先将发动机附件拆卸下来,然后将发动机的机体组、活塞连杆组和曲轴分轮组先按照组件分解,然后再把各组件分解成零部件;掌握发动机的装配关系,与理论课程对照,通过分解后的零部件掌握发动机的结构特点、材料、装配关系以及参数测量;最后将分解的发动机按照技术资料进行规范装配。2.重点和难点重点:(1)发动机拆装工具的正确使用(2)技术资料查找(3)按照技术资料制定拆装流程(4)按照技术规范进行分解及装配(5)发动机机械机构各零部件结构、功能、装配关系、工作原理(6)“三隙”数据的测量(7)实验安全注意事项难点:“三隙”数据的测量;发动机装配。3.实施方式现场实施4.学习要求学生提前根据实验指导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工、技术资料查找、做好实验准备;要求学生爱护工具(或设备),掌握工具(或设备)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工具;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拆装、测量,填写实验报告;实习结束后整理工具、打扫卫生。5.实验要求(1)实验属性:综合性实验(2)开出要求:必做(3)分组要求:4-6人一组(4)实验准备:①发动机4台,拆装工具4套,劳保用品等;②预习实验指导书、发动机技术资料。(5)其他要求:实习之后的实验室卫生打扫、工具整理及规范摆放6.学生学习预期成果(1)学会查找技术资料;(2)正确使用拆装工具;(3)学会制定拆装工作流程;(4)学会小组沟通、合作与交流;(5)能够准确识别发动机机体组件中气缸体、气缸盖、气缸盖罩、气缸衬垫、主轴承盖以及油底壳,熟悉各组件的组成结构及功用。(6)掌握机体组拆装要领,能够熟练分析发动机机体组件各部件类型。主要包括气缸体结构类型、气缸套类型、发动机燃烧室形式、气缸衬垫标记、油底壳形式等。(7)能够准确识别发动机活塞连杆组中活塞、活塞环、活塞销、活塞销卡环、连杆、连杆盖、连杆瓦等名称和结构。(8)掌握活塞连杆组的拆装要领,活塞与气缸的配合关系,连杆与曲轴的装配关系,活塞环的拆装,活塞环的“三隙”,连杆的装配记号等。(9)能够准确识别发动机曲轴飞轮组中曲轴、飞轮的结构特点,熟悉曲轴、飞轮的作用。(10)掌握曲轴飞轮组的拆装要领,主轴承盖标记,飞轮正时标记等。(11)按技术规范完成发动机装配。7.支撑课程目标(1)掌握发动机机械机构相关知识(知识传授)。(2)评价汽车发动机的装配、调整关系;分解、检测、组装、调整发动机。(能力培养)。(3)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素质培养)。实验三发动机润滑系统、冷却系统拆装(学时数:2学时)1.实验主要内容(1)发动机润滑系统、冷却系统在发动机上布置及主要部件结构认识;(2)润滑系统、冷却系统主要工作部件拆装;(3)润滑系统、冷却系统工作性能评估。2.重点和难点重点:(1)发动机润滑系统、冷却系统在发动机上布置及主要部件结构认识;(2)润滑系统、冷却系统主要工作部件拆装。难点:润滑系统油路图和冷却系统水路图与实物对应关系及工作原理3.实施方式现场实施4.学习要求学生提前根据实验指导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工、技术资料查找、做好实验准备;要求学生爱护工具(或设备),掌握工具(或设备)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工具;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拆装、测量,填写实验报告;实习结束后整理工具、打扫卫生。5.实验要求(1)实验属性:综合性实验(2)开出要求:必做(3)分组要求:4-6人一组(4)实验准备:①东风轻卡一辆、桑塔纳志俊一辆、北京汽车EU5一辆、帕萨特一辆;发动机4台,拆装工具4套,劳保用品等;②实验指导书、汽车使用说明书技术资料。(5)其他要求:实习之后的实验室卫生打扫、工具整理及规范摆放6.学生学习预期成果(1)学会查找和阅读技术资料;(2)正确使用拆装工具;(3)学会制定实验流程;(4)学会小组沟通、合作与交流;(5)能够在实车上找到润滑和冷却系统的主要部件。(6)对润滑系统和冷却系统主要部件进行分解和组装。(7)评估润滑系统和冷却系统的工作性能。7.支撑课程目标(1)掌握润滑系统、冷却系统的功用、组成、工作原理等知识。(知识传授)。(2)对照车间实习用车,找到润滑系统和冷却系统主要部件在汽车上的位置;小组合作完成主要部件分解、装配、工作性能评估。(能力培养)。(3)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素质培养)。实验四变速器拆装(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按照技术资料,分解手动变速器,先将变速器上壳体拆卸下来,然后变速器换挡操纵机构拆下,然后变速传动机构分解成零部件;掌握变速器的装配关系,与理论课程对照,通过分解后的零部件掌握变速器各部分的结构特点、材料、装配关系以及参数测量;最后将分解的变速器按照技术资料进行规范装配。2.重点和难点重点:(1)变速器拆装工具的正确使用(2)按照技术资料制定拆装流程(3)按照技术规范分解和装配(4)掌握各零部件结构、功能、装配关系、工作原理(5)数据的测量(6)画图说明各档位动力路线传递流程、传动比的计算(7)实验安全注意事项难点:变速器的分解、各档位的动力传递路线、传动比计算、变速器装配。3.实施方式现场实施4.学习要求学生提前根据实验指导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工、技术资料查找、做好实验准备;要求学生爱护工具(或设备),掌握工具(或设备)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工具;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拆装、测量,填写实验报告;实习结束后整理工具、打扫卫生。5.实验要求(1)实验属性:综合性实验(2)开出要求:必做(3)分组要求:4-6人一组(4)实验准备:①两轴六档变速器4台,拆装工具4套,劳保用品等;②预习实验指导书、变速器拆装技术资料。(5)其他要求:实习之后的实验室卫生打扫、工具整理及规范摆放6.学生学习预期成果(1)学会查找技术资料;(2)正确使用拆装工具;(3)学会制定拆装工作流程;(4)学会小组沟通、合作与交流;(5)熟悉手动变速器的结构名称和类别形式;(6)能够按照技术规范对变速器进行分解;(7)掌握变速器内部轴和齿轮的名称、作用、结构型式、变速原理;(8)绘制各档位动力传递路线图;(9)计算各档位传动比;(10)能够按照技术资料,按技术规范完成变速器的装配。7.支撑课程目标(1)讲授变速器结构组成、变速原理、传动比计算、动力传递路线等知识。(知识传授)。(2)学生小组合作,能够对变速器进行分解、组装、调整、性能评估。(能力培养)。(3)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素质培养)。实验五驱动桥拆装(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按照技术资料,分解驱动桥的各总成,然后将主减速器和差速器进行分解,与理论课程和技术资料对照,掌握各零部件结构、材料、装配关系,特别是主减速器主从动锥齿轮的装配关系,差速器结构特点,普通差速器的差速原理,最后将分解的驱动桥按照技术资料进行规范装配。2.重点和难点重点:(1)驱动桥拆装工具的正确使用(2)按照技术资料制定拆装流程(3)按照技术规范分解和装配(4)掌握各零部件结构、功能、装配关系、工作原理(5)差速器差速原理图绘制(6)实验安全注意事项难点:主减速器和差速器的分解、组装、动力传递路线绘制、差速器的差速原理。3.实施方式现场实施4.学习要求学生提前根据实验指导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工、技术资料查找、做好实验准备;要求学生爱护工具(或设备),掌握工具(或设备)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工具;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拆装、测量,填写实验报告;实习结束后整理工具、打扫卫生。5.实验要求(1)实验属性:综合性实验(2)开出要求:必做(3)分组要求:4-6人一组(4)实验准备:①驱动桥4台,拆装工具4套,劳保用品等;②预习实验指导书、技术资料。(5)其他要求:实习之后的实验室卫生打扫、工具整理及规范摆放6.学生学习预期成果(1)学会查找技术资料;(2)正确使用拆装工具;(3)学会制定拆装工作流程;(4)学会小组沟通、合作与交流;(5)能够按照技术资料对驱动桥进行分解;(6)熟悉驱动桥的结构组成;(7)叙述单级式主减速器和差速器的工作过程、工作原理;(8)能够画出差速器的差速原理图;(9)能够根据技术资料,按照技术规范小组合作完成装配过程。7.支撑课程目标(1)讲授主减速器差速器功用、结构组成、差速原理、动力传递路线等知识。(知识传授)。(2)学生小组合作,能够对主减速器差速器进行分解、组装、调整、性能评估。(能力培养)。(3)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素质培养)。实验六转向器拆装(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按照技术资料,分解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和循环球式转向器,与理论课程和技术资料对照,掌握各零部件结构、材料、装配关系,特别是主要部件的装配关系,结构特点,转向原理,最后将分解的转向器按照技术资料进行规范装配。2.重点和难点重点:(1)转向器拆装工具的正确使用(2)按照技术资料制定拆装流程(3)按照技术规范分解和装配(4)掌握各零部件结构、功能、装配关系、工作原理(5)转向器在汽车上的安装位置(6)实验安全注意事项难点:转向器的分解、组装、动力传递路线绘制、汽车转向原理。3.实施方式现场实施4.学习要求学生提前根据实验指导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工、技术资料查找、做好实验准备;要求学生爱护工具(或设备),掌握工具(或设备)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工具;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拆装、测量,填写实验报告;实习结束后整理工具、打扫卫生。5.实验要求(1)实验属性:综合性实验(2)开出要求:必做(3)分组要求:4-6人一组(4)实验准备:①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循环球式转向器各4台,拆装工具4套,劳保用品等;②预习实验指导书、技术资料。(5)其他要求:实习之后的实验室卫生打扫、工具整理及规范摆放6.学生学习预期成果(1)学会查找技术资料;(2)正确使用拆装工具;(3)学会制定拆装工作流程;(4)学会小组沟通、合作与交流;(5)能够按照技术资料对转向器进行分解;(6)熟悉转向器的结构组成;(7)叙述转向器的工作原理;(8)能够根据技术资料,按照技术规范小组合作完成装配过程。7.支撑课程目标(1)讲授转向器的功用、结构组成、转向原理、动力传递路线等知识。(知识传授)。(2)学生小组合作,能够对转向器进行分解、组装、调整、性能评估。(能力培养)。(3)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素质培养)。实验七盘式制动器拆装(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在拆卸盘式制动器之前,首先拆卸车轮,然后按照技术资料将制动钳的螺栓拧松,将活塞挂在悬架的螺旋弹簧之上,之后将制动器拆下,注意不要拉扯制动油管,以防制动液泄露。与理论课程和技术资料对照,通过分解后的零部件掌握盘式制动器的结构特点、装配关系及其工作原理,最后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装复盘式制动器,安装车轮。2.重点和难点重点:(1)盘式制动器拆装工具的正确使用(2)按照技术资料制定拆装流程(3)按照技术规范进行分解和完成装配(4)掌握各零部件结构、功能、装配关系、工作原理(5)掌握浮钳盘式制动器和定钳盘式制动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6)实验安全注意事项难点:盘式制动器的拆装、安装、调整3.实施方式现场实施4.学习要求学生提前根据实验指导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工、技术资料查找、做好实验准备;要求学生爱护工具(或设备),掌握工具(或设备)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工具;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拆装、测量,填写实验报告;实习结束后整理工具、打扫卫生。5.实验要求(1)实验属性:综合性实验(2)开出要求:必做(3)分组要求:4-6人一组(4)实验准备:①实习用车4台,拆装工具4套,劳保用品等;②预习实验指导书、盘式制动器拆装技术资料。(5)其他要求:实习之后的实验室卫生打扫、工具整理及规范摆放6.学生学习预期成果(1)学会查找技术资料;(2)正确使用拆装工具;(3)学会制定拆装工作流程;(4)学会小组沟通、合作与交流;(5)认识车辆前后轮所使用的制动器类型;(6)掌握行车制动系统、驻车制动系统的组成;(7)识别汽车底盘双回路制动管路的布置形式;(8)掌握盘式制动器的组成、结构特点、工作原理;(9)能够按照原理图说明各零部件名称并叙述其工作原理;(2)能够按照技术规范进行装配。7.支撑课程目标(1)讲授盘式制动器的功用、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动力传递路线等知识。(知识传授)。(2)学生小组合作,能够对盘式制动器进行分解、组装、安装、调整、性能评估。(能力培养)。(3)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素质培养)。实验八鼓式制动器拆装(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在拆卸鼓式制动器之前,首先拆卸车轮,然后按照技术资料将制动鼓拆卸,先观察制动底板上安装的各个零部件,了解其安装位置、配合关系,然后将各零部件拆下。与理论课程和技术资料对照,通过分解后的零部件掌握鼓式制动器的结构特点、装配关系及其工作原理,最后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装鼓式制动器,安装车轮。2.重点和难点重点:(1)鼓式制动器拆装工具的正确使用(2)按照技术资料制定拆装流程(3)按照技术规范进行分解和完成装配(4)掌握各零部件结构、功能、装配关系、工作原理(5)掌握鼓式制动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6)实验安全注意事项难点:鼓式制动器的拆装、安装、调整3.实施方式现场实施4.学习要求学生提前根据实验指导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工、技术资料查找、做好实验准备;要求学生爱护工具(或设备),掌握工具(或设备)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工具;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拆装、测量,填写实验报告;实习结束后整理工具、打扫卫生。5.实验要求(1)实验属性:综合性实验(2)开出要求:必做(3)分组要求:4-6人一组(4)实验准备:①实习用车4台,拆装工具4套,劳保用品等;②预习实验指导书、鼓式制动器拆装技术资料。(5)其他要求:实习之后的实验室卫生打扫、工具整理及规范摆放6.学生学习预期成果(1)学会查找技术资料;(2)正确使用拆装工具;(3)学会制定拆装工作流程;(4)学会小组沟通、合作与交流;(5)认识车辆前后轮所使用的制动器类型;(6)掌握行车制动系统、驻车制动系统的组成;(7)识别汽车底盘双回路制动管路的布置形式;(8)掌握鼓式制动器的组成、结构特点、工作原理;(9)能够按照原理图说明各零部件名称并叙述其工作原理;(2)能够按照技术规范进行装配。7.支撑课程目标(1)讲授鼓式制动器的功用、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动力传递路线等知识。(知识传授)。(2)学生小组合作,能够对鼓式制动器进行分解、组装、安装、调整、性能评估。(能力培养)。(3)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素质培养)。(二)课程基本教学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理论课程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支撑的课程目标学时安排课内课外学时比例第一单元总论讲授法、案例教学课程目标1-321:1第二单元发动机的基本知识讲授法、案例教学课程目标1-321:1第三单元发动机机械系统讲授法、案例教学课程目标1-381:1第四单元汽油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讲授法、案例教学课程目标1-321:1第五单元柴油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讲授法、案例教学课程目标1-321:1第六单元发动机进、排气系统讲授法、案例教学课程目标1-321:1第七单元发动机辅助系统讲授法、案例教学课程目标1-341:1第八单元新能源汽车结构讲授法、案例教学课程目标1-321:1第九单元底盘-传动系统讲授法、案例教学课程目标1-3121:1第十单元底盘-行驶系统讲授法、案例教学课程目标1-341:1第十一单元底盘-转向系统讲授法、案例教学课程目标1-321:1第十二单元底盘-制动系统讲授法、案例教学课程目标1-341:1合计46实验课程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支撑的课程目标学时安排实验一汽车整体认识与参数的测量小组实验课程目标1-32实验二发动机机械结构拆装小组实验课程目标1-32实验三发动机润滑系统、冷却系统拆装小组实验课程目标1-32实验四变速器拆装小组实验课程目标1-32实验五驱动桥拆装小组实验课程目标1-32实验六装箱前拆装小组实验课程目标1-32实验七盘式制动器拆装小组实验课程目标1-32实验八鼓式制动器拆装小组实验课程目标1-32合计16备注:根据实际情况在以上8个实验中选做5个。五、课程考核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一)课程考核课程成绩构成(百分制)课程成绩构成比例考核环节目标分值考核/评价细则平时成绩24%作业(10分制)50本门课程至少5次作业,主要考核发动机、底盘部分涉及到计算、绘图、综合知识运用等方面的内容。评分的具体内容:提交时间、作业正确率等。评价细则:(1)规定时间内提交,正确率≧85%,得8.5-10分;(2)规定时间内提交,正确率在75%-84%之间,得7.5-8.4分;(3)规定时间内提交,正确率在60%-74%之间,得6-7.4分;其他情况不得分。目标分值=5*作业平均成绩综合测验(百分制)25本门课程2次综合测验,发动机部分测验1次,底盘部分测验1次。考核发动机、底盘部分基础知识,题型:选择、填空、判断、名词解释等客观题型。评价细则:按照实际得分计算目标分值=0.25*测验平均成绩课堂表现(十分制)25考核内容:出勤、回答问题、小组合作参与程度等。评价细则:(1)上课状态良好,回答问题正确,小组合作良好,得8.5-10分;(2)上课状态较好,回答问题正确,小组合作较好,得7.5-8.4分;(3)上课状态一般,回答问题一般,小组合作一般,得6.0-7.4分。目标分值=2.5*课堂表现平均成绩实践成绩16%实习操作(十分制)25考核内容:实验参与程度、工具的使用、操作规范性、与团队成员合作情况等;评价细则:(1)积极参与,正确使用工具,操作规范,与团队成员合作良好,得8.5-10分;(2)正确使用工具、操作相对规范、与团队成员合作相对良好,得7.5-8.4分(3)正确使用工具、操作基本规范、与团队成员合作基本良好,得6.0-7.4分目标分值=2.5*实验操作平均成绩实验报告

(十分制)25考核内容:报告提交时间、报告撰写质量(技术资料、工量具使用、拆装过程、数据测量、技术图识读、分析等)。评价细则:(1)按时提交报告、报告撰写规范、齐全,得8.5-10分;(2)按时提交报告、报告撰写相对规范、齐全,得7.5-8.4分;(3)按时提交报告,报告撰写基本规范、齐全,得6.0-7.4分;目标分值=2.5*实验报告平均成绩实验考试(百分制)50考核内容:根据5个实验内容,组成5套试卷,学生随机抽签考试。试卷题型包括实验过程论述、原理图、技术图的识读、分析及应用等。评价细则:按照实际得分计算目标分值=0.5*实验考试成绩期末考试60%知识40考核内容:总论、发动机50%+底盘50%。主要内容有各系统、总成或零部件的功用、组成、工作原理等。考试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解释术语、简答题、识图题、综合题等。评价细则:答案能力30综合应用20创新10(二)课程考核对课程目标的支撑教学内容考核内容考核方式支撑的课程目标第一单元总论汽车的定义及分类、车辆识别代号编码、汽车的总体构造、汽车行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