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contents考情透视知识建构考点突破01020301生态脆弱区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
生态脆弱区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核心提炼+真题典例+题型归纳)
考点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0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核心提炼+真题典例+题型归纳)
考点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考点2水土流失
考点3石质荒漠化与土地盐碱化
考点4湿地与森林保护
考点5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
热点应用01库布齐治沙模式
02考情分析考点分布考题统计+考点提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2024广西卷,11-13题,9分,以华北平原某盐碱地“打孔灌沙”实验为情境,考查土地盐碱化成因及其防治的对策和措施2024福建卷,19(2)~(4)题,16分
,以南方某丘陵某革命老区水土流失治理实验为情境,考查水土流失的原因、治理措施2024新课标卷,37题,22分,以雨养型泥炭湿地、典型泥炭湿地为情境,考查湿地成因、功能2024湖南卷,18题,18分,以里海河口区湿地的演化历程为情境,考查湿地破坏的原因和保护措施2024浙江1月卷,16(2)(3)题,10分,以长江两水文站位置及河口水盐变化为情境,考查土地盐碱化成因及其防治对策2024江苏卷,25(3)题,4分,归纳南北交融长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判断生态环境问题命题趋势:对于生态脆弱区及其综合治理的主干知识,今年来全国卷及地方卷考查频繁。就考查方向而言,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和表现考查较少,侧重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治理措施等。联系生活实践情境设置问题,以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或其演变过程为背景材料,体现新高考的命题特点。考查方式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设问角度多是分析原因或探讨措施等。生态环境问题侧重于考查生态环境问题发生发展的机制,包括成因、过程、影响、措施等。网络构建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过渡区域,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生态脆弱区的特点:①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抗干扰能力弱,自然修复时间较长。②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自然灾害频发。③时空波动性强,生态环境脆弱。④生态过渡性显著,环境梯度变化明显。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
生态脆弱区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我国重点脆弱生态区包括北方风沙区、西北干旱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和西南喀斯特区。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
生态脆弱区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包括以下8种类型:东北林草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沿海水陆交接带生态脆弱区。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
生态脆弱区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区黄土分布区,以黄土高原为主,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沙漠分布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是土地沙漠化高寒区,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是高寒荒漠化喀斯特地区,以云贵高原为主,主要生态问题是石漠化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
生态脆弱区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特点:分布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生态脆弱性表现显著。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
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是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主要表现: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土地退化土地退化表现我国的分布土地沙化“三北地区”土壤侵蚀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石漠化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土壤盐碱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土壤肥力下降东北平原黑土分布区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
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四川西藏土地沙漠化发生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沙漠化:指由于土壤侵蚀,表土失去粉粒而逐渐沙质化,或由于流沙(泥沙)入侵,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的现象。主要分布:我国“三北”地区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
生态脆弱区中国西北沙漠分布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
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四川西藏石质荒漠化主要发生在西南喀斯特地区石质荒漠化: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持续退化乃至消失,导致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裸露于地表的土地退化过程,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
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四川西藏土地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华北平原地区和西北干旱灌溉区次生盐碱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
生态脆弱区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主要分布: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土地退化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
生态脆弱区土壤肥力下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土壤肥力水平降低的现象,土壤肥力下降后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也有很大影响,如植株生长缓慢、开花授粉不良、结实结果少从而产量降低。主要分布:东北平原黑土分布区土地退化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
生态脆弱区问题:简述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治理措施。答案:主要问题:土壤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林木资源砍伐严重,植被覆盖度低,地表水蚀严重。治理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种植经济树种;坡耕地梯田化,发展生态农业;改良土壤,减少地表径流,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全面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在退化严重地段,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控制水土流失。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
生态脆弱区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1.根据关键信息关键信息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材料信息”干旱“、”过度农垦、过度放牧“等词语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与”植被破坏“、”过度樵采“有关的词语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云贵高原”、“喀斯特”、“岩溶”等与喀斯特地貌有关的词语石漠化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及湿地面积变化湿地萎缩、水土流失森林和河流含沙量的关系、森林面积变化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的关系、草地面积变化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2.根据区域区域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地区,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土地荒漠化丘陵地区,季风气候下的高原区,降水集中、植被稀疏的地区水土流失山地,植被稀疏的平原地区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平原耕作区水土流失、湿地萎缩水陆交界地区(如河湖海陆交界地区)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材料一
人类活动形成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近3000年以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地区的人类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一个1000年时期,气候总体温暖湿润,人类活动促进了以东西向为主的民族交融。第二个1000年时期;气候多次发生暖湿、冷干交替,人类活动推动了以南北向为主的民族交融。第三个1000年时期,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巩固壮大了中华民族。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空间示意图”。(2024·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真题引领·激活思维(3)归纳南北交融带长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秦岭-淮河为界北方地区气候冷干畜牧活动沙漠化;盐碱化;草场退化等南方地区气候暖湿农耕活动水土流失材料一
人类活动形成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近3000年以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地区的人类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一个1000年时期,气候总体温暖湿润,人类活动促进了以东西向为主的民族交融。第二个1000年时期;气候多次发生暖湿、冷干交替,人类活动推动了以南北向为主的民族交融。第三个1000年时期,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巩固壮大了中华民族。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空间示意图”。(2024·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真题引领·激活思维(3)归纳南北交融带长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答案】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草场退化。材料一
人类活动形成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近3000年以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地区的人类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一个1000年时期,气候总体温暖湿润,人类活动促进了以东西向为主的民族交融。第二个1000年时期;气候多次发生暖湿、冷干交替,人类活动推动了以南北向为主的民族交融。第三个1000年时期,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巩固壮大了中华民族。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空间示意图”。(2024·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真题引领·激活思维(4)遵从生态安全思想,列举南北交融带生态环境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建设自然区实施生态修复建设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和保护植被南北交融带生态环境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材料一
人类活动形成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近3000年以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地区的人类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一个1000年时期,气候总体温暖湿润,人类活动促进了以东西向为主的民族交融。第二个1000年时期;气候多次发生暖湿、冷干交替,人类活动推动了以南北向为主的民族交融。第三个1000年时期,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巩固壮大了中华民族。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空间示意图”。(2024·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真题引领·激活思维(4)遵从生态安全思想,列举南北交融带生态环境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措施。【答案】建设自然区;建设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实施生态修复。题型归纳·新题提素养题型01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下图示意1990~2008年我国西南生态脆弱区不同土地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指维持区域人口生存所需、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990~2008年我国西南生态脆弱区(
)A.城镇建设规模减小 B.畜牧业极速发展C.水产养殖发展停滞 D.工业化加速发展D【解析】1.由图可知,1990~2008年我国西南生态脆弱区人均生态足迹中化石燃料呈明显增加趋势,说明1990~2008年我国西南生态脆弱区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明显,主要是因为该时段内我国西南生态脆弱区工业发展快,化石燃料消耗大,D正确;1990~2008年人均建设用地生态足迹呈增加趋势,说明城镇化建设速度稳步增长、规模增大,A错误;1990~1995年人均草地生态足迹增加较明显,畜牧业发展较迅速,但1995~2008年人均草地生态足迹增加缓慢,说明畜牧业发展速度缓慢,B错误,人均水域生态足迹增加明显,说明水产养殖发展较快,C错误,故选D。题型归纳·新题提素养题型01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下图示意1990~2008年我国西南生态脆弱区不同土地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指维持区域人口生存所需、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与1990~2008年我国西南生态脆弱区草地、水域人均生态足迹变化关联性最大的是(
)A.饮食结构 B.交通条件C.人口规模 D.粮食产量A【解析】2.由图可知,1990~2008年我国西南生态脆弱区草地、水域人均生态足迹整体呈增加态势,说明该时段内畜牧业与水产养殖产业呈扩大趋势。1990~2008年,随着我国西南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改变,肉禽、水产消费需求增加,促进了畜牧业和水产养殖的发展,A正确,交通条件、人口规模、粮食产量与其关联性较小,BCD错误,故选A。题型归纳·新题提素养题型01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下图示意1990~2008年我国西南生态脆弱区不同土地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指维持区域人口生存所需、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为改善我国西南生态脆弱区耕地安全状况,最适宜采取的做法是(
)A.大量开垦新的耕地 B.加大耕地保护力度C.限制工业发展速度 D.禁止农药化肥使用B【解析】3.由图可知,1990~2008年我国西南生态脆弱区耕地人均生态足迹呈先增后减趋势。受人口和经济增长影响,我国西南生态脆弱区粮食需求增大,人均耕地面积应增加,但受城镇和工业发展影响,导致1995~2008年工业和城镇建设占用耕地现象频繁,人均耕地减少,为改善耕地安全状况,需要加大耕地资源保护力度,严禁占用耕地,并适当开垦新的耕地,维护耕地资源安全,但大量开垦易加剧生态破坏,B正确,A错误;限制工业发展不利于经济发展,C错误;禁止农药化肥的使用可能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不利于粮食安全,D错误,故选B。生态脆弱区概念: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我国重点脆弱生态区包括北方风沙区、西北干旱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和西南喀斯特区。土地退化:是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土地退化主要表现: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特点:分布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生态脆弱性表现显著。知识总结·构建网络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主要是指农区与牧区之间的过渡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北方农牧交错带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北方农牧交错带呈带状分布,其东段较宽,最宽超过300千米;西段较窄,宽为100-150千米。共涉及9个省级行政区,总面积超过65万平方千米。北方农牧交错带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特征:降水年变率大,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林、灌、草植被交错分布,生物多样性丰富,宜于发展农林牧复合系统。多“荒地”,对垦荒耕种有极大诱惑力,垦后易导致土地退化。贫困人口分布集中,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与少数民族聚居区接壤,历史上屯垦戍边、战乱频繁,农牧界线反复进退。河川的水源涵养区或风沙源地,东部农区的生态防护屏障带。风蚀沙埋、水土流失、干旱、盐碱化与虫鼠害等灾害严重。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功能土地退化是该带主要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原因表现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多大风大风集中在冬春季节;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降水稀少,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人为原因过度开垦在降水较多的年份,适宜农耕的条件良好,农区向牧区扩展。在降水较少的年份,农作物就会减产,甚至绝收。为了维持生计,人们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过度放牧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提高载畜量,其后果是草场退化,反而使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也会造成土地退化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总体措施: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治理,首先应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其次应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具体措施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措施内容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构筑防护体系草地退化严重地区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地养地,自然恢复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使退化草场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调整牲畜结构,降低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土地沙漠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沙丘入侵或沙丘活化石质荒漠化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致使岩石裸露,土地生产力极低土地盐碱化土壤中盐分过分富集主要与灌溉不当及蒸发旺盛有关荒漠化的主要类型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与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因此,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物质条件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天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千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影响条件气候异常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自然原因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是直接原因人类活动分布地区破坏原因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缺少生活燃料严重破坏植被,造成风沙侵蚀草原地区无节制地采挖药材、发菜等以增加收入铲掉草皮,破坏植被;翻动土层,严重破坏草场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获取短期经济利益
超载放牧破坏土壤结构,土地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形成新一轮的超载放牧,加速了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的进程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漠边缘人口激增,对粮食需求增加
土壤肥力降低后被弃耕,进而演变为沙地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地区扩大开垦规模,导致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次生盐渍化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区工程建设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随意堆放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人为因素人口激增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控制人口增长解决农牧业的能源问题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体系1.(2023·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左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右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1)说明风蚀粗化过程中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的变化。早期表层细颗粒物所占比例大风蚀粗化指数较小,易被风力侵蚀风蚀粗化过程中表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增多风蚀粗化指数变大,不易被风力侵蚀风蚀强度大风蚀强度变弱由图1可知,早期细颗粒物所占比例较大,细颗粒物更容易被风蚀,风蚀粗化过程中,表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增多,风蚀粗化指数变大,不易被风力侵蚀,地表松微层风蚀强度逐渐变弱。真题引领·激活思维1.(2023·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左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右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1)说明风蚀粗化过程中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的变化。【答案及评分参考】(1)早期细颗粒物所占比例大,地表松散层风蚀强;(2分)随着细颗粒物所占比例减少,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2分)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逐渐减弱。(2分)真题引领·激活思维1.(2023·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左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右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2)指出图右所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其原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差异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图2所示区坡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不均匀,西部和北部风蚀粗化指数大,东部和南部风蚀粗化指数小比较思维综合思维从设问来看,需要解释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空同分布特征的原因。风蚀粗化指数主要受风速大小、地表状况影响,地表状况会受到气候、地形等因素制约衡要对多个要素进行综合说明由图2可知,该地风蚀粗化指数分布不均匀,北部地区较大,南部地区较小,自西向东风蚀粗化指数减小。北部和西部地区风力较大,且地表植被稀疏,多裸地、荒地,风蚀作用强:南部和东部地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植被茂密,地表摩擦力大,风蚀程度低。真题引领·激活思维1.(2023·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左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右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2)指出图右所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其原因。【答案及评分参考】(2)分布特征:西部大,东部小;(2分)北部大,南部小。(2分)原因:西部、北部风力强劲,(2分)植被覆盖度小。(2分)真题引领·激活思维1.(2023·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左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右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3)分析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耕作表层细颗粒物增多表层和浅层粗、细颗粒物混杂强风季更易被风蚀风蚀粗化指数基本不变风蚀粗化指数增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耕作会使表层和浅层充分混合,表层细颗粒物增多,土质更加疏松,该地强风季节在冬春季,风速大,植被覆盖率低,加速风蚀粗化进程;耕作使表层和浅层粗、细题粒物混杂,表层和浅层粗颗粒物含量基本一致,风蚀粗化指数基本不变。真题引领·激活思维1.(2023·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左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右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3)分析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答案及评分参考】(3)耕作使表层和浅层充分混合(表层细颗粒物增多),疏松,(2分)强风蚀季节植被覆盖度小,风蚀强度大;(2分)表层和浅层粗颗粒物含量基本一致,风蚀粗化指数基本不变。(2分)真题引领·激活思维1.(2023·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左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右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4)提出图右所示区域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第(4)题,综合思维。从因地制宜角度可分解为西部、北部和东部、南部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把风蚀防治措施分解为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然后进行筛选综合即可。西部、北部与东部、南部风蚀粗化程度差异较大,所以要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东部、南部粗化指数较小,可以采取砾石覆盖、耕地留茬、免耕、限制放牧等措施,保护地表,减轻风蚀。西部、北部粗化指数大,可维持自然状态。【答案及评分参考】(4)东部、南部:可因地制宜采用砾石覆盖、耕地留茬、免耕、限制放牧等措施,保护地表,减轻风蚀。(2分)西部、北部:地表砾石覆盖度高,风蚀强度小,可维持自然状态。(2分)真题引领·激活思维概念: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分布:黄土高原、西南地区、东南部低山丘陵。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总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曾经达40多万平方千米,占区域陆地面积的71%,每年都有大量的泥沙流入黄河,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2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2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地貌形态的不稳定性、与黄土的易侵蚀性黄土高原地表破碎,以粉砂颗粒为主,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容易受到流水侵蚀降水集中,多暴雨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降水多为暴雨植被稀少植被稀少,对地表土壤的保护作用较弱人为原因(主要原因)过度开垦和放牧,陡坡开垦、过度樵采、过度开矿、无计划修建窑洞等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2
水土流失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①水土流失,破坏耕地造成农业减产。②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③水土流失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④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在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情。⑤水土流失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2
水土流失①生物措施主要是植树种草。植树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②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在沟谷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在坡面修建水平梯田等。沟谷打坝淤地可以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修建水平梯田可以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2
水土流失③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2
水土流失④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等农耕作业。同时,配合精心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以达到提高肥力、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的目的。平整土地的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防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农田灌溉。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2
水土流失⑤其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取缔违法采矿企业,加快矿山生态治理修复等。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2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地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共同点:人为滥垦乱伐不同点: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水土流失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2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主要原因: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②南方丘陵山区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土层覆盖的石质山地,表土一旦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③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治理措施不同: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草;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水土流失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2
水土流失(1)自然原因——基础条件、潜在因素水土流失原因分析的一般思路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率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径流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就越弱,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2
水土流失(2)人为原因——主导因素在黄土高原地区易引发水土流失的自然前提下,长期的人类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问题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水土流失原因分析的一般思路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过度开垦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过度放牧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过度樵采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受侵蚀露天开矿滥挖窑洞开矿、挖窑洞,破坏了植被,使土壤抗侵蚀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战乱和营造宫殿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2
水土流失南方某丘陵某革命老区因水土流失问题经济发展受限。当地主要采取几种生态治理措施:种草(成本较低)福建低山丘陵易发生水土流失,采取多种措施,水土流失较轻的地区采取生物措施,严重的地区采取综合措施当地在三个邻近实验小区采取如下三种措施进行生态治理测试。三个实验小区的坡度均为15度,面积一致。产水量是降雨量除去各种水损失和损耗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标。2.(2024·福建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真题引领·激活思维土壤类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植被覆盖土壤有种子年产水量/m3年产沙量A砂土无无无无922700B黏土无草有有39800C黏土建水平沟乔灌草混种有有18150(1)若排除蒸腾和蒸发作用因素,试分析A区年均产水量比B区大的原因。【解析】由表格可知,A区土壤为砂土,与B区砂土比较,砂土粒径大,地表水易下渗;表格中显示,A区无生物措施和植被覆盖,可推知A区地表无植被,故缺少植被的涵养水源作用;表格中呈现了A区土壤中无种子,故土壤中的水分无法被吸收,最终导致A区地表径流量大,年均产水量比B区大。【答案】A区砂土成分中砂粒占优势,透水性强;地表无植被,植被涵养水源作用差;土壤中无种子,无法吸收水分。南方某丘陵某革命老区因水土流失问题经济发展受限。当地主要采取几种生态治理措施:种草(成本较低)福建低山丘陵易发生水土流失,采取多种措施,水土流失较轻的地区采取生物措施,严重的地区采取综合措施当地在三个邻近实验小区采取如下三种措施进行生态治理测试。三个实验小区的坡度均为15度,面积一致。产水量是降雨量除去各种水损失和损耗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标。2.(2024·福建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真题引领·激活思维土壤类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植被覆盖土壤有种子年产水量/m3年产沙量A砂土无无无无922700B黏土无草有有39800C黏土建水平沟乔灌草混种有有18150(2)一般来说,土壤储水可以减少坡面径流,土壤水分越大,水土流失越不明显。但A区却使用了造沟排水的方法来保持水土。从自然条件解释排水可以保持水土的原因。【解析】(2)坡面上的水平沟可以汇集来自其上侧的坡面径流,从而使得水和泥沙容易在沟道聚集;水平沟中,几乎无落差,水流速度较慢,流水的侵蚀搬运能力弱,同时水平沟中水分易下渗,故通过造沟排水能减少水土的流失,从而保持水土。【答案】(2)坡面上造沟可以汇集(增大)坡面径流和泥沙;水平沟中水流速度较慢,侵蚀搬运能力弱;水平沟中水分易下渗。南方某丘陵某革命老区因水土流失问题经济发展受限。当地主要采取几种生态治理措施:种草(成本较低)福建低山丘陵易发生水土流失,采取多种措施,水土流失较轻的地区采取生物措施,严重的地区采取综合措施当地在三个邻近实验小区采取如下三种措施进行生态治理测试。三个实验小区的坡度均为15度,面积一致。产水量是降雨量除去各种水损失和损耗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标。2.(2024·福建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真题引领·激活思维土壤类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植被覆盖土壤有种子年产水量/m3年产沙量A砂土无无无无922700B黏土无草有有39800C黏土建水平沟乔灌草混种有有18150(3)当地政府对于与C区可实施一样措施的部分地区,只进行了种草治理水土流失,请分析其原因。C区为黏土,草类植被根系较浅,种草容易成活从种植成本看,种草成本较低水土保持效果看,草类植被保持水土效果较好【答案】种草成本较低;C区为黏土,草类植被根系较浅,种草容易成活;草类植被保持水土效果较好。南方某丘陵某革命老区因水土流失问题经济发展受限。当地主要采取几种生态治理措施:种草(成本较低)福建低山丘陵易发生水土流失,采取多种措施,水土流失较轻的地区采取生物措施,严重的地区采取综合措施当地在三个邻近实验小区采取如下三种措施进行生态治理测试。三个实验小区的坡度均为15度,面积一致。产水量是降雨量除去各种水损失和损耗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标。2.(2024·福建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真题引领·激活思维土壤类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植被覆盖土壤有种子年产水量/m3年产沙量A砂土无无无无922700B黏土无草有有39800C黏土建水平沟乔灌草混种有有18150(4)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最终退化为像A区一样的情况,从图9谈谈必须及时介入水土流失治理的启示。【答案】(4)及时介入水土流失治理,可以维持环境安全,若水土流失没有及时治理而加重,即便后续开展生态修复,也会因治理难度的增加造成治理成本的提高,处理不当最终土地退化为像A区一样的情况。向左运动重回到安全范围(即维持环境安全)临界点:人类活动一旦造成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减弱或丧失,即便后续开展生态修复,也会因治理难度的增加造成治理成本的提高向右运动面临失衡风险(即出现环境安全问题)概念: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被破坏,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和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分布: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区石质荒漠化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3
石质荒漠化与土地盐碱化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恶性循环石质荒漠化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3
石质荒漠化与土地盐碱化石质荒漠化项目内容成因自然地形:地形崎岖,坡度陡峻;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石灰岩广布,易淋溶、成土速度慢;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对山体冲刷严重;土层:山坡土层浅薄,抗侵蚀能力弱;植被:植被覆盖率低人为破坏植被;陡坡开荒危害丧失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治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移民等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3
石质荒漠化与土地盐碱化概念: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主要分布: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土地盐碱化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3
石质荒漠化与土地盐碱化土地盐碱化土地盐碱化的成因自然原因地形: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地区;气候: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土壤:表层土壤疏松。人为原因不合理灌溉方式,如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地盐碱化的危害①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②土壤板结,含盐量高,土地肥力下降;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③农田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④开挖排碱水沟;⑤铺设暗管控制地下水位;⑥微区改土(客土);⑦化学改良土壤。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3
石质荒漠化与土地盐碱化华北地区水盐运动的特征:春秋季反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分析思考华北地区土壤盐碱化的原因自然原因:①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②地势低洼,径流缓慢;③地下水位埋藏浅。人为原因: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灌溉措施,使得土壤中的盐分向地表积聚;②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土地盐碱化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3
石质荒漠化与土地盐碱化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判断——以位定“病”推因干旱区绿洲边缘绿洲耕作区沙漠化盐碱化大水漫灌上游绿洲过度取用河流水;绿洲过度抽取地下水;过度樵采半干旱区草原区土地沙化土地沙漠化过度放牧半湿润区农牧过渡带耕作区沙漠化盐碱化过度开垦大水漫灌湿润区喀斯特地貌等山区石漠化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3
石质荒漠化与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判断——对“症”下药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气候干旱,降水少;多大风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人口增长过快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不合理利用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结构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放牧推广太阳能等,多途径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合理利用水资源降水少,蒸发旺盛大水漫灌土地覆盖推广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排灌结合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3
石质荒漠化与土地盐碱化(2024·广西卷)在华北平原某盐碱地,有研究小组于返盐、积盐现象最严重的季节开展“打孔灌沙”实验:选四块相隔不远、性状一致的平整样地,对其中三块地按相同的密度和孔径、不同的深度打孔并填满砂粒;在向四块样地定量漫灌后,观测土壤含盐量的变化情况。图3为灌溉后第25天的土壤含盐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真题引领·激活思维3.据图可知,T2~T4的(
)A.下层土壤含盐量均高于T1
B.表层土壤含盐量明显低于T1C.土壤含盐量与土壤深度成正比 D.表层土壤含盐量与打孔深度负相关【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下层土壤含盐量中大致15cm-20cm深处,T3和T4是低于T1的,故A错误;图中显示表层土壤含盐量中10cm-15cm期间,T2高于T1,故B错误;图中也显示在表层土壤含盐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故C错误,D正确。答案选择D。D(2024·广西卷)在华北平原某盐碱地,有研究小组于返盐、积盐现象最严重的季节开展“打孔灌沙”实验:选四块相隔不远、性状一致的平整样地,对其中三块地按相同的密度和孔径、不同的深度打孔并填满砂粒;在向四块样地定量漫灌后,观测土壤含盐量的变化情况。图3为灌溉后第25天的土壤含盐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真题引领·激活思维4.本实验中,在地表打孔灌沙是为了(
)①促进表层土壤水分下渗
②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
③抑制下层土壤水分上返
④降低下层土壤蒸发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解析】4.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表打孔灌沙过程中,沙质土壤间隙较大,水分下渗率较高,可以促进表层土壤水分下渗,降低表层土壤的含水量,故①正确,②错误;深层打孔技术,灌沙进入深层土壤,可以增加下层土壤间隙,增加水分的储存空间,防止下层土壤中水分空间不足而往上层土壤涌入,故③正确;下层土壤深度较高,蒸发量较小,因此不是为了降低土壤蒸发量,故④错误。正确的是①和③,答案选择A。(2024·广西卷)在华北平原某盐碱地,有研究小组于返盐、积盐现象最严重的季节开展“打孔灌沙”实验:选四块相隔不远、性状一致的平整样地,对其中三块地按相同的密度和孔径、不同的深度打孔并填满砂粒;在向四块样地定量漫灌后,观测土壤含盐量的变化情况。图3为灌溉后第25天的土壤含盐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真题引领·激活思维5.推测本实验开展的时间是在(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解析】5.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打孔灌沙实验需要再返盐和积盐现象最严重的时候进行,我国的华北地区春秋季节蒸发量较大,盐分会随蒸发返回表层土壤,因此返盐现象最为严重,故AD错误;且冬季是我国华北地区盐分较为稳定的时间段,春季回暖,蒸发量大,积累盐分更多,但秋季土壤已经经历夏季淋盐,导致其水分稀释较大,因此积盐量没有春季大,故B正确,C错误。答案选择B。B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的分类: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
湖泊等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湿地的特点:①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湿地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4湿地与森林保护气候:(降水)降水量较多;(气温)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微弱;地形: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土壤:冻土发育,不利于下渗;水文:凌汛,洪水泛滥;水网密度,水量充足等。湿地成因分析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4湿地与森林保护湿地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4湿地与森林保护①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湿地萎缩的原因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4湿地与森林保护②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湿地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结果破坏植被导致土壤侵蚀,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加剧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围湖(海)造陆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污染环境内部富营养化加剧,水草繁茂、泥炭化加速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的富营养化过程大量引水灌溉湿地中水量减少、干涸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河流的截流改向湿地萎缩的原因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4湿地与森林保护人类活动湖河湖泊萎缩蒸发旺盛全球气候变暖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湖泊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围湖造田山区滥伐森林平原扩大耕地入湖径流减少引水灌溉量增加河流沿岸扩大耕地涵养水源功能下降山区破坏植被内流湖河外流湖面积变化的成因分析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4湿地与森林保护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4湿地与森林保护湿地森林的功能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失调地区生态功能湿润、半湿润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沿海地区削弱海风、海浪侵袭城市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滞尘等不同区域内的森林生态功能差异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4湿地与森林保护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调节全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4湿地与森林保护雨林的生态优势由于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和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热带雨林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溶作用,使土壤非常贫瘠。②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很容易遭到破坏。③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溶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4湿地与森林保护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破坏的原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需要,乱砍滥伐、过度开垦,森林火灾,保护意识淡薄等破坏的危害气候恶化,加剧全球变暖;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肥力降低,农业减产;河流泥沙增多,洪涝危害加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开发途径加强林木资源的综合开发;综合开发林区多种资源;加强环境保护;进行保护性开发;合理采伐等森林的保护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减轻林区人口压力,进行生态移民;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等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4湿地与森林保护1)抓住湿地、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主要从对气候的调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环境的美化、净化,减轻自然灾害,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改善水文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2)抓住湿地的成因进行分析湿地(沼泽地)的形成原因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蒸发量、下渗量、排水情况、水网密度等要素。3)抓住湿地、森林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①分析问题的表现:湿地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萎缩、消失及污染严重;森林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破坏严重,两者都会导致生态功能退化,使生态失衡。森林、湿地的保护与修复问题的分析思路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4湿地与森林保护3)抓住湿地、森林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②分析问题的成因:湿地问题主要是因为人类围湖造田、破坏植被导致河湖淤积,污水任意排放导致湿地污染;而森林破坏问题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乱砍滥伐、肆意开垦导致的4)抓住对湿地、森林的保护、开发措施进行分析对湿地、森林首先应是保护,主要表现为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健全保护法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管理力度;其次是合理开发,应退耕还湿、还林,植树造林;最后要加强研究,科学规划产业分布,减少人类产业活动干预,进行科学的保护性开发等。森林、湿地的保护与修复问题的分析思路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4湿地与森林保护湿地包括湖泊、沼泽、河流等类型。甲区域曾是里海的一部分,现为淡水湿地,有狭窄水道与里海相连。该湿地流域位于伊朗北部,年均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据预测,21世纪60年代该湿地将全部变为沼泽。如图示意该湿地位置及湿地流域的土地利用状况。6.(2024·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真题引领·激活思维(1)简述甲区域演变为淡水湿地的过程。【详解】(1)甲区域曾是里海的一部分,读图可知,甲区域南侧有众多河流注入湖泊,这些河流挟带泥沙等物质注入里海后,不断发生沉积,后经流水的搬运作用逐渐发育成水下沙坝;随着沙坝泥沙堆积量的不断增多,水下沙坝逐渐抬高,直至出露水面,将甲区域与里海隔开,形成湖泊,水域相对封闭;随着河水不断注入,甲区域湖水盐度逐渐被稀释,且甲区域湖水与里海有狭窄水道沟通,盐分可以流出,湖泊盐度逐渐下降。【答案】(1)甲区域逐渐与里海分离,水域相对封闭;湿地流域降水充沛,多条河流汇入,淡水补给量大,且有外泄通道,水体不断被稀释,最终变为淡水湿地。湿地包括湖泊、沼泽、河流等类型。甲区域曾是里海的一部分,现为淡水湿地,有狭窄水道与里海相连。该湿地流域位于伊朗北部,年均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据预测,21世纪60年代该湿地将全部变为沼泽。如图示意该湿地位置及湿地流域的土地利用状况。6.(2024·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真题引领·激活思维(2)推测从现在到21世纪60年代,该湿地类型结构的变化及主要原因。(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21世纪60年代该湿地将全部变成沼泽,因此湿地中的湖泊消失,全部变成沼泽,湖泊比重减少,沼泽比重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随着气温升高,蒸发加剧,湖泊水量支出增多,水位下降;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产业的发展,流域内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量增多,加大了对河流水的消耗,使注入湿地的水量减少,湿地水量减少,且河流搬运能力下降,携带的泥沙不断淤积,湖泊逐渐变为沼泽,因此湿地中的湖泊消失,全部变成沼泽。【答案】(2)湖泊逐渐变为沼泽,湿地类型由湖泊和沼泽变化为单一沼泽:湖泊比重减少,沼泽比重增加。主要原因:里海水位下降,河流注入水量减少,湿地水量减少:河流携带的泥沙不断淤积,湖泊逐渐变为沼泽。湿地包括湖泊、沼泽、河流等类型。甲区域曾是里海的一部分,现为淡水湿地,有狭窄水道与里海相连。该湿地流域位于伊朗北部,年均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据预测,21世纪60年代该湿地将全部变为沼泽。如图示意该湿地位置及湿地流域的土地利用状况。6.(2024·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真题引领·激活思维(3)为减缓该湿地变成沼泽的速度,请提出可行的措施。【详解】(3)该湿地变成沼泽与湖泊水量减少、湖水变浅有关,因此可以发展滴灌等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中上游生产生活用水,减少流域水量的消耗,增加入湖径流量;修筑水利工程,调节径流,减少淡水外泄。流域内植树种草,加强水土保持,提高流域涵养水源的能力,调节湖泊水量,减少湿地泥沙淤积。优化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减少水土流失。【答案】(3)提高用水效率,减少中上游生产生活用水;保护流域植被,减少湿地泥沙淤积:优化流域士地利用结构。减少水土流失;在与里海相连处建立拦水闸坝,减少淡水外泄。(2022·河北卷)华北某国家级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于2017年启动“千年秀林”工程,营造异龄、复层、混交林2.9万公顷,并为每棵苗木发放专属二维码(图),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数字森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千年秀林”工程营造异龄、复层、混交林,主要是为了(
)A.提升森林生态功能
B.提高林地利用率C.提升苗木成活比例
D.提高植被覆盖度关键信息信息解读与逻辑推理问题信息:“千年秀林”工程营造异龄、复层、混交林主要是增加了植被类型,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从而可以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好的提升森林的生态功能,A正确;营造异龄、复层、混交林并不会提高林地的利用率,B错误;苗木成活比例主要与水热条件有关,与森林种类无关,C错误;营造异龄、复层、混交林与提高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A真题引领·激活思维(2022·河北卷)华北某国家级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于2017年启动“千年秀林”工程,营造异龄、复层、混交林2.9万公顷,并为每棵苗木发放专属二维码(图),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数字森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打造数字森林对“千年秀林”的意义重在(
)A.记录林木生长信息
B.评估森林经济效益C.降低风沙灾害程度
D.研究森林演替规律关键信息信息解读与逻辑推理文字信息:“为每棵苗木发放专属二维码,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主要是记录生长信息,用来研究森林演替规律,D正确;记录生长信息并不是打造数字森林最主要的意义,A错误;数字森林主要是以生态效益为主,而不是经济效益,B错误;打造数字森林并不能降低风沙灾害程度,C错误。故选D。D真题引领·激活思维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典型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湿润地区+山区+地表植被破坏泥石流和滑坡(自然灾害)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土地次生盐渍化牧区+过渡放牧+过度垦殖等土地荒漠化干旱农耕区+引水灌溉河湖水量减少,产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5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规范思考方向答题术语水土流失自然原因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表土易被冲刷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荒漠化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5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思考方向答题术语湿地萎缩自然原因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人为原因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森林破坏自然原因气候异常;生物演化人为原因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居民烧柴等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自然灾害人为原因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规范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5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5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治理措施具体表现工程措施农业上的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水电站和水渠等);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蓄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技术措施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生活措施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经济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等政策措施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管理、法规、环保政策、城市规划或旅游等环保措施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1)自然原因地形—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5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产生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措施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规律。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耕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的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5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5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图文材料生态脆弱区的自然特征从自然和人文角度分析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自然原因(区域的过渡性、脆弱性、不稳定性)人为原因(决定性因素)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全球变暖(过度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过度开发等恢复、改造生态脆弱区的开发与保护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经济措施政策措施环保措施技术措施生活措施分
析尊重客观规律,结合区域环境容量,因地制宜,减少人类过度干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的基本思路9.(2021·河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1)据图2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关键信息信息解读与逻辑推理必备知识: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应从气候、土壤等方面分析图示信息:该区域谷底为落叶阔叶林,坡地为疏林草原,顶部为灌木和草本落叶林到疏林草原主要是水分的差异,谷底海拔低,蒸发量小,水热相对丰富,故适合落叶林的生长;坡地土壤含水量低,蒸发量大,森林减少,草地增加;丘陵顶部,水热不足,分布有耐寒和耐旱的灌木丛以及草本。【答案】(1)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水热变化大;谷地蒸发量小,土壤含水率高,土壤肥沃,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坡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坡顶海拔高,水热条件差,植被以低矮的灌木丛和草本植被为主。真题引领·激活思维9.(2021·河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2)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关键信息信息解读与逻辑推理文字信息:该地土壤干燥化从退耕还林还草之后才出现的首先应从坡耕地变为林草地入手,一方面植被吸收消耗大量水分,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另一方面山坡陡,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较低,蒸发量大,不利于森林的生长,森林退化;森林的郁闭度较低,加剧蒸发,所以使林地干燥化。【答案】(2)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该地植被覆盖率增加,森林大量吸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资源短缺;坡面含水量下降,林地稀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多,使蒸发加剧,土壤变干,森林退化,含蓄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土壤的干燥化。真题引领·激活思维9.(2021·河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3)提出该区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与途径。关键信息信息解读与逻辑推理必备知识:水热条件影响植被分布,在微观区域水分差异大植被应因地制宜的配置,谷底水热条件好,布置落叶阔叶林;坡地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应布置郁闭度高的草本,一方面减少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减少水分蒸发,从而减少土壤干燥化;山顶海拔高,气温低,土壤贫瘠所以应布置耐寒以及耐旱的灌木丛和草本。【答案】(3)植被合理配置应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水土资源分布的差异,谷底水土资源丰富以林地为主;山坡蒸发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应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山顶水热较为缺乏,应发展耐寒、耐旱的草本和灌木为主。真题引领·激活思维题型归纳·新题提素养风蚀气候因子指数是衡量气候对土壤风蚀的潜在影响程度的指标。该指数受风力、降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指数越大,代表风力侵蚀程度越大。下图示意1971—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地区风蚀气候因子指数的平均月际变化。完成下面小题。1.由图可知,锡林郭勒(
)A.4月风力最大 B.夏季风力侵蚀最弱C.1月降水最多 D.春季风力侵蚀最强D【解析】1.据图可知1971-2015年锡林郭勒地区风蚀气候因子指数最大值出现在4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月份,但该指数受风力、降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无法单一判断4月风力最大和1月降水最多,A、C错误;该指数越大代表风力侵蚀程度越大,图中春季该指数最大,冬季该指数最小,因此冬季风力侵蚀最弱,春季风力侵蚀最强,B错误,D正确。所以选D。题型01荒漠化题型归纳·新题提素养风蚀气候因子指数是衡量气候对土壤风蚀的潜在影响程度的指标。该指数受风力、降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指数越大,代表风力侵蚀程度越大。下图示意1971—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地区风蚀气候因子指数的平均月际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临床护理
- 【大学课件】数据库安全性
- 《教练学学会介绍》课件
-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健康宣教
- 《信道的纠错编码》课件
- 孕期牙龈红肿的健康宣教
- 《计算机系统组成新》课件
- 孕期失眠的健康宣教
- JJF(陕) 023-2020 自动分检衡器校准规范
- 《销售服务礼仪培训》课件
- TCSAE 178-2021 电动汽车高压连接器技术条件
-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期末家长会课件
- LS 8010-2014植物油库设计规范
- HY/T 039-1995微孔滤膜孔性能测定方法
- GB/T 21653-2008镍及镍合金线和拉制线坯
- GB/T 15670.9-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第9部分:皮肤变态反应(致敏)试验
- GB/T 11832-2002翻斗式雨量计
- GB 1576-2001工业锅炉水质
- 报联商有效沟通课件
- 医师执业、变更执业、多机构备案申请审核表
- 小型预制构件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