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庆八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五)_第1页
2023年重庆八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五)_第2页
2023年重庆八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五)_第3页
2023年重庆八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五)_第4页
2023年重庆八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重庆八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五)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在旧宿主幻灭时,病毒为了进一步繁衍而寻找新宿主,并在新宿主物种内部传播开来,这就是传染。就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海洋民族从一个小岛来到另一个小岛,为的只是生存和繁衍。病毒并不在意宿主的悲欢喜乐,就像人类也并不是那么在意其他物种的灭绝,在食用其他生物的时候并不报以同情心。病毒从一种物种到另一种物种,近乎于人类在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洲际迁徙甚至星际之间的迁移,因为一个新物种对病毒来说几乎等同于一个新世界,那里的温度、细菌环境、免疫系统、基因环境都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物种间的传播对病毒来说也是惊险的一跃。寄居在蝙蝠身上的病毒并不容易直接传染给人类。首先,蝙蝠与人类的差异比较大,在它身上繁衍的病毒并不一定能直接在人身上存活,就如在一台电脑上的软件,换一套差异极大的系统就安装不上。其次,蝙蝠体温高,病毒适应这个环境,突变比较小。最后,病毒没有智能,它并不会故意往适应人的方向去突变。这个时候就需要基因差异介于蝙蝠和人的中间物种,过渡一下。中间物种与原宿主环境差异小,病毒由此突变适应的可能就增加了,病毒很容易的适应下来,并提高突变的速度。当这个中间宿主接近人类的时候,或者将要失去这个中间宿主环境的时候,就可以来个惊险一跳,成为人类身上的病毒,一旦成功适应人类的基因环境,就可以在人类物种世界如履平地。事实上,只要物种的基因多样性足够多,任何病毒都很难将整个人类物种都灭绝,病毒实际上会选择最健康的人类肌体慢慢形成稳定的共存状态,而当所有物种的基因都足够多样,病毒便可能与生物生命和平共存。在病毒的历史上,两次成功的迁使,已经是史诗般的惊险一幕,病毒在物种间的传播往往是被迫的,如被粪便排出,或者一个宿主物种被另一个宿主捕食。这是一种适应环境的结果。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上,迁移其实也大多是被动适应环境的结果,因为那时候还不具备大规模改造环境的能力。但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环境改造能力的提升,出现了环境对人类的压力,这也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例如这次新冠疫情并不是人类自己想要的,但是我们对野生动物,也就是中间宿主的捕杀,公共卫生条件的管理疏漏,也为病毒跨物种的被迫迁移制造条件。人类给病毒的旧世界制造的压力,现在以传染病的方式回馈给人类,又形成人类的压力。人类的文明程度提高了,除了先天免疫的个体可以幸存并将免疫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之外,那些免疫能力差一点的个体,在一定药物的辅助下也可以存活,这个外部的医疗条件就是人类自身免疫力的补充。发明疫苗,让没有特定基因的人可以获得抗体,实现个体免疫,这种抗体不能遗传,但是这些医疗技术和疫苗可以传下去,就像基因一样。它可以作为基因的补充,生物学家叫它“模因”。随着文明发展的加快,人类基因进化的速度已经无法跟上社会发展,但作为人类适应、改造自然的能力和配套的制度弥补了这个局限,从而使更多的人得以存活。药物、疫苗、技术使他们拥有了战胜病毒的铠甲,这是人类作为文明社会的一项成就。但是在获得这个能甲的同时,我们有时也会消耗掉用来打造其他能甲的资源。随着对中间宿主生存环境的大规模破坏,多个病毒实现中间跳跃,让人类两线或多线作战,腹背受敌,我们的防御能力能够承受多少?我们能够承受多少大规模不明传染病的同时爆发?(节选自尹烨《生命密码》,有删改)材料二:作为引起新冠肺炎(COVID﹣19)的冠状病毒,SARS﹣CoV的表面覆盖着S制突蛋白,刺突依赖网格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ACE2结合并内化进入细胞,随后病毒RNA被释放到细胞质中,从而引发SABS感染。SARS﹣CoV感染时,跨膜蛋白酶(ADAM17)切割ACE2的细胞外近膜区域,使细胞的外城脱落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中,最后可能会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SABS﹣CoV侵入宿主细胞时需要有网格蛋白参与,辅助ACE2与SARS﹣CoV的结合。因此,虽然ACE2是SARS﹣CoV入侵入体的靶点,但在病毒感染的整个过程中,并非只有ACE2“助纣为虐”,切制ACE2胞外域的蛋白酶ADAM17,参与SARS﹣CaN结合ACE2与膜融合过程的网格蛋白,都是“帮凶”。今天,COVD﹣19的预防与治疗仍是医学研究的重点。随着SARS﹣COV入侵人体能点ACE2的揭露,阻断病每和ACE2的结合成为了COVD﹣19治疗方向之一。跨膜蛋白酶ADAM17和网格蛋白在病毒感染中的角色也为免疫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而这种能够阻断结合、抵抗ADAM17和网格蛋白作用的基因范式却可能在大量末被新冠感染的其他低等生物中存在,这正是万物的灵长赢得这场艰难战役的希望之光。(节选自杨金奎《揭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结合人ACE2受体的结构机制》,有则改)(1)小明看完材料二,绘制了一幅“SARS﹣CoV通过ACE2侵入细胞示意图”,标注错误的一项是​A.结合B.ADAM17C.切割D.ARDS(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所说的“惊险的一跃”,既指病毒从原宿主感染中间宿主,也指病毒由中间宿主感染人类。B.病毒的突变速度与新旧宿主间基因环境的相似程度成反比,但却与病毒的适应性、稳定性成正比。C.材料一把病毒和人类进行类比,以表现对病毒的批判与同情,对人类一些错误行为的示警与反对。D.两则材料都提到医学能够预防和治疗病毒传染,材料一比较笼统,材料二提出了具体的治疗路径。(3)根据材料,下列推断能成立的一项是A.如果一个物种与病毒原宿主的基因差异足够大,病毒便无法传染这个物种。B.只要某物种的个体感染了病毒,那这个病毒就能在整个物种内部随意传染。C.药物如果能够阻断ACE2和SARS﹣CoV蛋白刺突结合,就能使人体成功免疫。D.当人类基因进化速度追平社会发展,战胜病毒便不需要消耗其他物种资源。(4)材料一是一篇科普文,材料二是一篇学术论文,但表达效果上却有相似之处,请比较并简要分析。(5)为什么说“只要物种的基因多样性足够多,任何病毒都很难将整个人类物种都灭绝”?请根据材料归纳。(二)现代文阅读Ⅱ2.(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文本一:一个人的名字刘亮程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就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它所从属的人之间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后面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大名不叫,都叫他冯三。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起来,摆了两桌酒席。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请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地做人了。”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地叫个不停。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冯三就坚决不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是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下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哪怕一个人叫他冯得财。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他会突然张口,喊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像早已疏远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彻底没关系了。“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次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取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受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可他还不甘心,又希望你长大得财。你想想,我们能叫你得财吗?你看刘榆木,谁叫过他的小名?他的名字不惹人,一个榆木疙瘩,谁都不眼馋。还有王木叉,为啥人家不叫王铁叉?木叉柔和,不伤人。”虚土庄没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有脸的人物,也都是一个姓加上兄弟几个的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不见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一个也不认识。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儿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相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地为一个小名活了一辈子。(节选自《虚土》)文本二:劳动的人把名字放在家里出去了。那是一个人远离另一个人的孤远劳动。一村庄人远离另一村庄人。同行的老牛不会喊出你的名字。它顶多对你哞一声,像对其他牲口那样;手中的锨只感到你逐渐消失的力气;你引水浇灌的麦田不会记住你的名字,那些在六月的骄阳下缓缓抬起头来的麦穗不会望见你,它遍地的拔节声中没有一声因你而响为你而呼……隐身劳动的人,成为荒野的一部分。一个人在暗处处理着自己的事情。一村庄人在暗处处理着各自的事情。这是一大片原野上的事情。就像草,看起来每一株都孤立生长着,有各自的根、茎和叶子,有各自的长势和风姿。可是风一刮一大片都倒了,天一旱一大片都黄了,春天一到一野都绿了。黄昏的时候,名字对着荒野呼喊人,声音比最细微的风声还轻,直达人的内心。每个人听见的都是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只有一个去处。被名字呼喊的人,从黄土中缓缓抬起身,听到名字的呼唤会扔下活往家走。荒芜一天的人,此刻走在回家途中,不远处泥屋简单的家使这群劳动的人有名有姓。没有名字的人还将无休无止地埋身劳动;没有名字的人将像草一样,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地荒凉下去。(摘自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冯三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因为名字有美好的寓意,他希望在别人叫他名字的时候,能够得到祝福和财富。B.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排行数而成的小名,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大家能接受这样的名字完全出于习惯、顺口。C.虚土庄的人平时对正经名字不上心,但还是非常看重生与死这样的大事,这从名字只记在户口簿和墓碑上可以看得出来。D.文本一尾段“另外一个村子”可理解为另一个世界一死亡之后,死后名字被擦亮,这也反衬出对糊里糊涂地活在现实世界的无奈。(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语言极具特色,如“名字上就会落一层土”“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灵感来源于乡村生活,朴实无华却起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让人眼前一亮。B.小说取材于乡土,风格质朴。但与“非虚构”类作品不同,它不拘泥于真实,如“虚土”就有很强的象征性,于是故事取材的真实与否都不再重要。C.作者善用修辞,如“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运用比喻,又如“‘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运用比拟,让人印象深刻。D.小说叙事视角较为灵活,比如“冯三会悄悄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是从冯三的视角叙事,而此段的其他语句则切换成外视角。(3)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在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请结合《乡土中国》的相关理论及两则文本的内容,谈谈乡土中的人为什么不需要一个“正经名字”?又为什么期待别人呼唤他的名字?(4)两则文本都探讨了乡村中名字的话题,同一作家不同文体的作品艺术表现有怎样的差别?请比较并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聊斋志异•聂政蒲松龄怀庆潞王有昏德,时行民间,窥有好女子辄夺之。有王生妻为王所睹遣舆马直入其家女子号泣不伏强舁而出王亡去,隐身聂政之墓,冀妻经过,得一遥诀。无何妻至,望见夫,大哭投地。王恻动心怀,不觉失声。从人知其王生,执之,将加榜掠。忽墓中一丈夫出,手握白刃,气象威猛,厉声曰:“我聂政也!良家子岂可强占!念汝辈不能自由,姑且宥恕。寄语无道王:若不改行,不日将抉其首!”众大骇,弃车而走。丈夫亦入墓中而没。夫妻叩墓归,犹惧王命复临。过十余日,竞无消息,心始安。王自是淫威亦少杀云。异史氏曰:“余读刺客传,而独服膺于轵深井里也。其锐身而报知已也,有豫之义;白昼而屠卿相,有专之勇;皮面自刑,不累骨肉,有曹之智。至于荆轲,力不足以谋无道秦,遂使绝裾而去,自取灭亡。轻借樊将军之头,何日可能还也?此千古之所恨,而聂政之所嗤者矣。闻之野史:其坟见掘于羊左之鬼。果尔,则生不成名,死犹丧义,其视聂之抱义愤而惩荒淫者,为人之贤不肖何如哉!噫!聂之贤,于此益信。”材料二:侠累与濮阳严仲子有恶。仲子闻轵人聂政之勇,以黄金百镒为政母寿,欲因以报仇。政不受,曰:“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及母卒,仲子乃使政刺侠累。侠累方坐府上,兵卫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韩人暴其尸于市,购问,莫能识。……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节选自《资治通鉴》)材料三:太史公曰:世言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王生/妻为王所睹/遣舆马直入其家/女子号泣/不伏强舁而出B.有王生妻/为王所睹/遣舆马直入/其家女子号泣/不伏强舁而出C.有王生妻/为王所睹/遣舆马直入其家/女子号泣不伏/强舁而出D.有王生/妻为王所睹/遣舆马直入/其家女子号泣不伏/强舁而出(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由”,古今异义,文中“自由”的含义与高中篇目《孔雀东南飞》“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一句中相同。B.“羊左”,古时两义士羊角哀、左伯桃的合称。传说二人死后曾合斗荆轲鬼魂,后世常以“羊左”称至交好友。C.“为政母寿”,祝聂政母亲长寿。为寿,是指通过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的方式来表达愿对方长寿的祝颂之辞。D.“暴其尸”,古代为惩罚死者令尸体暴露在公共场所不得收殓的刑罚。韩人此举,既是侮辱泄愤也为震慑同党。(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聂政是战国著名刺客,为酬答他人恩义,独自刺杀了侠累,事成后为了保护亲人毁容自杀。他的义举在后世广为流传。B.蒲松龄刻画了一个弱肉强食的黑暗时代,怀庆潞王抢男霸女、鱼肉乡里,而处于弱势的百姓除了忍气吞声外别无他法。C.蒲松龄笔下的聂政显圣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虽然震慑恶人、解救弱小,正义得到伸张,但潞王的淫威并未真正消除。D.扬子鄙夷刺客,认为其行为不合道义。但太史公比较众刺客的用意后,认为虽有成败之别,但是他们的行为也绝不荒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果尔,则生不成名,死犹丧义,其视聂之抱义愤而惩荒淫者,为人之贤不肖何如哉!②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5)请简要归纳异史氏尊聂政而贬荆轲的理由。(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乌夜啼陆游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馀天。弄笔斜行小草,钧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的“纨扇”“纱巾”是两种应时的生活用品,表明这首词写于夏季。纨扇纱巾,可以驱暑减热,心情也自然较为舒缓。B.槐叶长成,树荫渐渐合拢,雨后的天空更显清朗湿润,写景贴合前两句的季节气候,同时又与末句的“枕上听新蝉”相呼应。C.下阕起二句,由上阕的物、景写到人,由静写到动,与“矮纸斜行闲作草”词句相近、语意相通,但表现的情感却略有不同。D.“乌夜啼”原为乐府古题,后改作词牌名,内容多写人生失意之态,而此词题材相似,却别翻新意,一扫哀怨之情,独具魅力。(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石钟山记》中,苏轼用“,”这样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2)杜甫在《客至》中以“,”两句,写主客对饮,并招呼邻翁助兴,表达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3)《蜀道难》中,李白借“五丁开山”的典故描述蜀道来源的诗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拥有移动电话的人群中,形式灵活、可庄可谐的短信是使用极为广泛的文体。其实,我国古代也有“短信”,其形式精短类似于今天的短信,其审美经验值得借鉴和继承。以文本形式出现的短信,①。人类创造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记载史实,传达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信息。古代的书、笺、函、启、札、牍、帖,等等,其简短者均为短信。我国出土简牍证明,秦代以前已有短信,汉代尤为多见。有些短帖,由于书写者是大书法家,这些随意书写的纸条,②,书法反而成为“国宝”,世代流传。北京故宫中的“三希堂”,乾隆帝在此收藏着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均为稀世珍品,这三个帖子的内容都是短信,却以书法名作而传世。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说,简牍“贵在明决”,“辞若对面”。“贵在明决”是说短信文字虽少,要把事情和观点,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辞若对面”,即指写信人与受信人如对面相视,写信人的形象、品格、道德等,透过短信已展示在对方面前。文品即人品,古代短信的优秀传统,在新时代的新短信中,③(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顺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雾奇浓,活泼多变。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在这次雾中行军里,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成“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高粱高密辉煌,凄婉可人,爱情激荡”。为什么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细腻地表现了“我父亲”对战火血腥的紧张不安与陌生新奇,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符号,年度流行语是一个以年为跨度的社会观察哨,反映了当代青年的精神面貌,展现了时代的变与不变。2022年12月26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2年十大流行语”,分别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国式现代化,新赛道,大白,烟火气,天花板,拿捏,雪糕刺客,精神内耗,沉浸式。以上材料对身为当代青年的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重庆八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五)·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在旧宿主幻灭时,病毒为了进一步繁衍而寻找新宿主,并在新宿主物种内部传播开来,这就是传染。就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海洋民族从一个小岛来到另一个小岛,为的只是生存和繁衍。病毒并不在意宿主的悲欢喜乐,就像人类也并不是那么在意其他物种的灭绝,在食用其他生物的时候并不报以同情心。病毒从一种物种到另一种物种,近乎于人类在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洲际迁徙甚至星际之间的迁移,因为一个新物种对病毒来说几乎等同于一个新世界,那里的温度、细菌环境、免疫系统、基因环境都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物种间的传播对病毒来说也是惊险的一跃。寄居在蝙蝠身上的病毒并不容易直接传染给人类。首先,蝙蝠与人类的差异比较大,在它身上繁衍的病毒并不一定能直接在人身上存活,就如在一台电脑上的软件,换一套差异极大的系统就安装不上。其次,蝙蝠体温高,病毒适应这个环境,突变比较小。最后,病毒没有智能,它并不会故意往适应人的方向去突变。这个时候就需要基因差异介于蝙蝠和人的中间物种,过渡一下。中间物种与原宿主环境差异小,病毒由此突变适应的可能就增加了,病毒很容易的适应下来,并提高突变的速度。当这个中间宿主接近人类的时候,或者将要失去这个中间宿主环境的时候,就可以来个惊险一跳,成为人类身上的病毒,一旦成功适应人类的基因环境,就可以在人类物种世界如履平地。事实上,只要物种的基因多样性足够多,任何病毒都很难将整个人类物种都灭绝,病毒实际上会选择最健康的人类肌体慢慢形成稳定的共存状态,而当所有物种的基因都足够多样,病毒便可能与生物生命和平共存。在病毒的历史上,两次成功的迁使,已经是史诗般的惊险一幕,病毒在物种间的传播往往是被迫的,如被粪便排出,或者一个宿主物种被另一个宿主捕食。这是一种适应环境的结果。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上,迁移其实也大多是被动适应环境的结果,因为那时候还不具备大规模改造环境的能力。但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环境改造能力的提升,出现了环境对人类的压力,这也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例如这次新冠疫情并不是人类自己想要的,但是我们对野生动物,也就是中间宿主的捕杀,公共卫生条件的管理疏漏,也为病毒跨物种的被迫迁移制造条件。人类给病毒的旧世界制造的压力,现在以传染病的方式回馈给人类,又形成人类的压力。人类的文明程度提高了,除了先天免疫的个体可以幸存并将免疫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之外,那些免疫能力差一点的个体,在一定药物的辅助下也可以存活,这个外部的医疗条件就是人类自身免疫力的补充。发明疫苗,让没有特定基因的人可以获得抗体,实现个体免疫,这种抗体不能遗传,但是这些医疗技术和疫苗可以传下去,就像基因一样。它可以作为基因的补充,生物学家叫它“模因”。随着文明发展的加快,人类基因进化的速度已经无法跟上社会发展,但作为人类适应、改造自然的能力和配套的制度弥补了这个局限,从而使更多的人得以存活。药物、疫苗、技术使他们拥有了战胜病毒的铠甲,这是人类作为文明社会的一项成就。但是在获得这个能甲的同时,我们有时也会消耗掉用来打造其他能甲的资源。随着对中间宿主生存环境的大规模破坏,多个病毒实现中间跳跃,让人类两线或多线作战,腹背受敌,我们的防御能力能够承受多少?我们能够承受多少大规模不明传染病的同时爆发?(节选自尹烨《生命密码》,有删改)材料二:作为引起新冠肺炎(COVID﹣19)的冠状病毒,SARS﹣CoV的表面覆盖着S制突蛋白,刺突依赖网格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ACE2结合并内化进入细胞,随后病毒RNA被释放到细胞质中,从而引发SABS感染。SARS﹣CoV感染时,跨膜蛋白酶(ADAM17)切割ACE2的细胞外近膜区域,使细胞的外城脱落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中,最后可能会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SABS﹣CoV侵入宿主细胞时需要有网格蛋白参与,辅助ACE2与SARS﹣CoV的结合。因此,虽然ACE2是SARS﹣CoV入侵入体的靶点,但在病毒感染的整个过程中,并非只有ACE2“助纣为虐”,切制ACE2胞外域的蛋白酶ADAM17,参与SARS﹣CaN结合ACE2与膜融合过程的网格蛋白,都是“帮凶”。今天,COVD﹣19的预防与治疗仍是医学研究的重点。随着SARS﹣COV入侵人体能点ACE2的揭露,阻断病每和ACE2的结合成为了COVD﹣19治疗方向之一。跨膜蛋白酶ADAM17和网格蛋白在病毒感染中的角色也为免疫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而这种能够阻断结合、抵抗ADAM17和网格蛋白作用的基因范式却可能在大量末被新冠感染的其他低等生物中存在,这正是万物的灵长赢得这场艰难战役的希望之光。(节选自杨金奎《揭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结合人ACE2受体的结构机制》,有则改)(1)小明看完材料二,绘制了一幅“SARS﹣CoV通过ACE2侵入细胞示意图”,标注错误的一项是D​A.结合B.ADAM17C.切割D.ARDS(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所说的“惊险的一跃”,既指病毒从原宿主感染中间宿主,也指病毒由中间宿主感染人类。B.病毒的突变速度与新旧宿主间基因环境的相似程度成反比,但却与病毒的适应性、稳定性成正比。C.材料一把病毒和人类进行类比,以表现对病毒的批判与同情,对人类一些错误行为的示警与反对。D.两则材料都提到医学能够预防和治疗病毒传染,材料一比较笼统,材料二提出了具体的治疗路径。(3)根据材料,下列推断能成立的一项是CA.如果一个物种与病毒原宿主的基因差异足够大,病毒便无法传染这个物种。B.只要某物种的个体感染了病毒,那这个病毒就能在整个物种内部随意传染。C.药物如果能够阻断ACE2和SARS﹣CoV蛋白刺突结合,就能使人体成功免疫。D.当人类基因进化速度追平社会发展,战胜病毒便不需要消耗其他物种资源。(4)材料一是一篇科普文,材料二是一篇学术论文,但表达效果上却有相似之处,请比较并简要分析。(5)为什么说“只要物种的基因多样性足够多,任何病毒都很难将整个人类物种都灭绝”?请根据材料归纳。【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图文内容分析和理解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图文,在文中找到图中信息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5)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1)D.根据“SARS﹣CoV感染时,跨膜蛋白酶(ADAM17)切割ACE2的细胞外近膜区域,使细胞的外城脱落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中”,应是“ACE2细胞外域”。故选:D。(2)C.没有批判病毒,且类比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表达同情,只是为了更形象的说明病毒传播的原因。故选:C。(3)A.“病毒便无法传染这个物种”不符合文意,中间宿主的存在使得跨物种的感染可以实现。B.绝对化,一则因为“成为人类身上的病毒,一旦成功适应人类的基因环境”所说,病毒还需要适应整体人类基因的环境。一则有天然免疫的个体存在,病毒并不能感染全物种。D.强加关系。“人类基因进化速度”和“消耗其他物种资源”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选:C。(4)“在它身上繁衍的病毒并不一定能直接在人身上存活,就如在一台电脑上的软件,换一套差异极大的系统就安装不上”“参与SARS﹣CaN结合ACE2与膜融合过程的网格蛋白,都是‘帮凶’”,运用了拟人、比喻,把难以理解的科学文章写得易于理解且生动形象,使得文章通俗易懂。“病毒从一种物种到另一种物种,近乎于人类在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洲际迁徙甚至星际之间的迁移”“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上,迁移其实也大多是被动适应环境的结果”“而这种能够阻断结合、抵抗ADAM17和网格蛋白作用的基因范式却可能在大量末被新冠感染的其他低等生物中存在”,使用“可能”“大多”“很难”等修饰词,使文章表达严谨准确。“发明疫苗,……它可以作为基因的补充,生物学家叫它‘模’”“刺突依赖网格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ACE2结合并内化进入细胞,随后病毒RNA被释放到细胞质中”,“模因”“刺突蛋白”等科学术语的使用,使文章显得专业可信。“人类自身免疫力的补充。发明疫苗,让没有特定基因的人可以获得抗体,实现个体免疫,这种抗体不能遗传,但是这些医疗技术和疫苗可以传下去,就像基因一样。……药物、疫苗、技术使他们拥有了战胜病毒的铠甲,这是人类作为文明社会的一项成就。……让人类两线或多线作战,腹背受敌,……我们能够承受多少大规模不明传染病的同时爆发”“而这种能够阻断结合、抵抗ADAM17和网格蛋白作用的基因范式却可能在大量末被新冠感染的其他低等生物中存在,这正是万物的灵长赢得这场艰难战役的希望之光”,在科学视角中融入人文情怀、现实关注,引发读者对社会现状的深层思考。材料一主要说的是病毒的传播,材料二说的是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结合人ACE2受体的结构机制,两则材料观点明晰,对象清楚。(5)“蝙蝠与人类的差异比较大,在它身上繁衍的病毒并不一定能直接在人身上存活”,多样性增加病毒适应难度。病毒很难适应差异大的基因,便不容易直接感染。“病毒实际上会选择最健康的人类肌体慢慢形成稳定的共存状态,而当所有物种的基因都足够多样,病毒便可能与生物生命和平共存”“人类的文明程度提高了,除了先天免疫的个体可以幸存并将免疫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之外”,健康群体可以与病毒免疫共存并遗传这一免疫基因,保证部分群体生存。“那些免疫能力差一点的个体,在一定药物的辅助下也可以存活,这个外部的医疗条件就是人类自身免疫力的补充。发明疫苗,让没有特定基因的人可以获得抗体,实现个体免疫,这种抗体不能遗传,但是这些医疗技术和疫苗可以传下去,就像基因一样。它可以作为基因的补充”,免疫药物可能在其他生物的基因中被研发。答案:(1)D(2)C(3)C(4)①通俗易懂。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如拟人、比喻,把难以理解的科学文章写得易于理解且生动形象。②严谨可信。使用“可能”“大多”“很难”等修饰词,使文章表达严谨准确;“模因”“刺突蛋白”等科学术语的使用,使文章显得专业可信。③引人深思。在科学视角中融入人文情怀、现实关注,引发读者对社会现状的深层思考。④对象清楚、观点明晰。开门见山提出研究对象,旗帜鲜明亮出观点。(5)①多样性增加病毒适应难度。病毒很难适应差异大的基因,便不容易直接感染。②健康群体可以与病毒免疫共存并遗传这一免疫基因,保证部分群体生存。③免疫药物可能在其他生物的基因中被研发。(二)现代文阅读Ⅱ2.(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文本一:一个人的名字刘亮程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就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它所从属的人之间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后面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大名不叫,都叫他冯三。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起来,摆了两桌酒席。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请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地做人了。”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地叫个不停。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冯三就坚决不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是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下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哪怕一个人叫他冯得财。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他会突然张口,喊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像早已疏远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彻底没关系了。“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次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取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受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可他还不甘心,又希望你长大得财。你想想,我们能叫你得财吗?你看刘榆木,谁叫过他的小名?他的名字不惹人,一个榆木疙瘩,谁都不眼馋。还有王木叉,为啥人家不叫王铁叉?木叉柔和,不伤人。”虚土庄没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有脸的人物,也都是一个姓加上兄弟几个的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不见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一个也不认识。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儿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相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地为一个小名活了一辈子。(节选自《虚土》)文本二:劳动的人把名字放在家里出去了。那是一个人远离另一个人的孤远劳动。一村庄人远离另一村庄人。同行的老牛不会喊出你的名字。它顶多对你哞一声,像对其他牲口那样;手中的锨只感到你逐渐消失的力气;你引水浇灌的麦田不会记住你的名字,那些在六月的骄阳下缓缓抬起头来的麦穗不会望见你,它遍地的拔节声中没有一声因你而响为你而呼……隐身劳动的人,成为荒野的一部分。一个人在暗处处理着自己的事情。一村庄人在暗处处理着各自的事情。这是一大片原野上的事情。就像草,看起来每一株都孤立生长着,有各自的根、茎和叶子,有各自的长势和风姿。可是风一刮一大片都倒了,天一旱一大片都黄了,春天一到一野都绿了。黄昏的时候,名字对着荒野呼喊人,声音比最细微的风声还轻,直达人的内心。每个人听见的都是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只有一个去处。被名字呼喊的人,从黄土中缓缓抬起身,听到名字的呼唤会扔下活往家走。荒芜一天的人,此刻走在回家途中,不远处泥屋简单的家使这群劳动的人有名有姓。没有名字的人还将无休无止地埋身劳动;没有名字的人将像草一样,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地荒凉下去。(摘自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冯三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因为名字有美好的寓意,他希望在别人叫他名字的时候,能够得到祝福和财富。B.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排行数而成的小名,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大家能接受这样的名字完全出于习惯、顺口。C.虚土庄的人平时对正经名字不上心,但还是非常看重生与死这样的大事,这从名字只记在户口簿和墓碑上可以看得出来。D.文本一尾段“另外一个村子”可理解为另一个世界一死亡之后,死后名字被擦亮,这也反衬出对糊里糊涂地活在现实世界的无奈。(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的语言极具特色,如“名字上就会落一层土”“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灵感来源于乡村生活,朴实无华却起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让人眼前一亮。B.小说取材于乡土,风格质朴。但与“非虚构”类作品不同,它不拘泥于真实,如“虚土”就有很强的象征性,于是故事取材的真实与否都不再重要。C.作者善用修辞,如“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运用比喻,又如“‘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运用比拟,让人印象深刻。D.小说叙事视角较为灵活,比如“冯三会悄悄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是从冯三的视角叙事,而此段的其他语句则切换成外视角。(3)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在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请结合《乡土中国》的相关理论及两则文本的内容,谈谈乡土中的人为什么不需要一个“正经名字”?又为什么期待别人呼唤他的名字?(4)两则文本都探讨了乡村中名字的话题,同一作家不同文体的作品艺术表现有怎样的差别?请比较并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篇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A.“他希望在别人叫他名字的时候,能够得到祝福和财富”错误,冯三的父亲给他取名冯得财,自然有美好的寓意,但是冯三期待别人叫他的大名,不单纯是为了得到祝福,依据“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地做人了”可知,他只是想大大方方地做人。B.“大家能接受这样的名字完全出于习惯、顺口”错误,依据“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可他还不甘心,又希望你长大得财。你想想,我们能叫你得财吗?你看刘榆木,谁叫过他的小名?他的名字不惹人,一个榆木疙瘩,谁都不眼馋。还有王木叉,为啥人家不叫王铁叉?木叉柔和,不伤人”可知,并不单纯是因为名字习惯、顺口,还因为这样的名字柔和、不惹人、不伤人。C.“但还是非常看重生与死这样的大事,这从名字只记在户口簿和墓碑上可以看得出来”错误,依据“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不见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一个也不认识。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儿关系”可知,并没有展示虚土庄的人非常看重生与死这样的大事。D.正确。故选D。(2)D.“而此段的其他语句则切换成外视角”错误,后文“有时四下无人,他会突然张口,喊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像早已疏远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彻底没关系了”并没有切换成外视角,全段都是全知视角。故选D。(3)为什么不需要:①依据《乡土中国》的理论“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可知,乡土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且具有封闭性的特点,村庄之间(陌生人之间)交流较少,大家不需要单纯通过名字来区分一个人,所以有一个代号,像冯三、刘二、王五,就可以完成彼此间的交流。②依据材料二“同行的老牛不会喊出你的名字。它顶多对你哞一声,像对其他牲口那样;手中的锨只感到你逐渐消失的力气;你引水浇灌的麦田不会记住你的名字,那些在六月的骄阳下缓缓抬起头来的麦穗不会望见你,它遍地的拔节声中没有一声因你而响为你而呼……”可知,乡土的劳作方式,使人们不太需要一个名字。人在田间劳动的时候,不太需要交流。③依据材料二“一个人在暗处处理着自己的事情。一村庄人在暗处处理着各自的事情。这是一大片原野上的事情”可知,一个人是村庄的一个个体,劳动中的个体做着一样的劳作,个体隐身于劳动隐身于集体,不需要名字来区分。为什么期待别人呼唤他的名字:①依据材料一“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地做人了”可知,因为有了大名,就可以堂堂正正做个人了,被呼唤名字,代表着被祝福,被尊重。②依据材料二“被名字呼喊的人,从黄土中缓缓抬起身,听到名字的呼唤会扔下活往家走。荒芜一天的人,此刻走在回家途中,不远处泥屋简单的家使这群劳动的人有名有姓。没有名字的人还将无休无止地埋身劳动;没有名字的人将像草一样,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地荒凉下去”可知,有人呼唤自己的名字,代表有人关心自己,而不是孤独地无休止地埋身于劳动。(4)①文本一为小说,有基本的故事情节,比如“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起来,摆了两桌酒席”“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地做人了”可知,冯三的父亲为了他大名的事,专门摆了两桌酒席,求亲朋好友别再“冯三”“冯三”地叫小名;文本二为散文,如“那是一个人远离另一个人的孤远劳动。一村庄人远离另一村庄人。同行的老牛不会喊出你的名字。它顶多对你哞一声,像对其他牲口那样;手中的锨只感到你逐渐消失的力气;你引水浇灌的麦田不会记住你的名字,那些在六月的骄阳下缓缓抬起头来的麦穗不会望见你,它遍地的拔节声中没有一声因你而响为你而呼……”,它没有故事情节的展现,更多是借叙事和描写来抒情。②文本一有具体的人物,比如主要人物冯三,次要人物冯七,王五爷等,原文中“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一个榆木疙瘩,谁都不眼馋。还有王木叉,为啥人家不叫王铁叉?木叉柔和,不伤人”,借此既展现了乡土熟人社会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农民从俗从众、封闭狭隘的小农意识。文本二为散文,没有具体人物,用“劳动的人”“被名字呼喊的人”来概括,以抒情为主体。③文本一作为小说,比如“虚土庄没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有脸的人物,也都是一个姓加上兄弟几个的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可知,小说注重描绘风土习俗这样的社会环境,借以烘托人物,表达主旨;文本二作为散文,着力刻画自然中的意象,如“就像草,看起来每一株都孤立生长着,有各自的根、茎和叶子,有各自的长势和风姿。可是风一刮一大片都倒了,天一旱一大片都黄了,春天一到一野都绿了”,描写麦田野草,更能营造氛围。④文本一作为小说,更具有虚构性,比如,王五爷对大家不叫冯三大名的解释,“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取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受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可他还不甘心,又希望你长大得财。你想想,我们能叫你得财吗?你看刘榆木,谁叫过他的小名?他的名字不惹人,一个榆木疙瘩,谁都不眼馋。还有王木叉,为啥人家不叫王铁叉?木叉柔和,不伤人”,细节充实,“榆木疙瘩”,语言生动,“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受穷”,富有想象力,而散文则更多罗列记录生活现象和事件,体验时代生活的真实面貌,呈现非虚构的特点。答案:(1)D(2)D(3)为什么不需要:①乡土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且具有封闭性的特点,村庄之间(陌生人之间)交流较少,大家不需要单纯通过名字来区分一个人,所以有一个代号,像冯三、刘二、王五,就可以完成彼此间的交流。②乡土的劳作方式,使人们不太需要一个名字。人在田间劳动的时候,不太需要交流。③一个人是村庄的一个个体,劳动中的个体做着一样的劳作,个体隐身于劳动隐身于集体,不需要名字来区分。为什么期待别人呼唤他的名字:①因为有了大名,就可以堂堂正正做个人了。②有人呼唤自己的名字,代表有人关心自己,而不是孤独地无休止地埋身于劳动。(3)①文本一为小说,有基本的故事情节,比如冯三的父亲为了他大名的事,专门摆了两桌酒席,求亲朋好友别再“冯三”“冯三”地叫小名;文本二为散文,没有故事情节的展现,更多是借叙事和描写来抒情。②文本一有具体的人物,比如主要人物冯三,次要人物冯七,王五爷等,借此既展现了乡土熟人社会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农民从俗从众、封闭狭隘的小农意识。文本二为散文,没有具体人物,以抒情为主体。③文本一作为小说,注重描绘风土习俗这样的社会环境,借以烘托人物,表达主旨;文本二作为散文,着力刻画自然中的意象,如麦田野草,更能营造氛围。④文本一作为小说,更具有虚构性,比如,王五爷对大家不叫冯三大名的解释,细节充实,语言生动,富有想象力,而散文则更多呈现非虚构的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聊斋志异•聂政蒲松龄怀庆潞王有昏德,时行民间,窥有好女子辄夺之。有王生妻为王所睹遣舆马直入其家女子号泣不伏强舁而出王亡去,隐身聂政之墓,冀妻经过,得一遥诀。无何妻至,望见夫,大哭投地。王恻动心怀,不觉失声。从人知其王生,执之,将加榜掠。忽墓中一丈夫出,手握白刃,气象威猛,厉声曰:“我聂政也!良家子岂可强占!念汝辈不能自由,姑且宥恕。寄语无道王:若不改行,不日将抉其首!”众大骇,弃车而走。丈夫亦入墓中而没。夫妻叩墓归,犹惧王命复临。过十余日,竞无消息,心始安。王自是淫威亦少杀云。异史氏曰:“余读刺客传,而独服膺于轵深井里也。其锐身而报知已也,有豫之义;白昼而屠卿相,有专之勇;皮面自刑,不累骨肉,有曹之智。至于荆轲,力不足以谋无道秦,遂使绝裾而去,自取灭亡。轻借樊将军之头,何日可能还也?此千古之所恨,而聂政之所嗤者矣。闻之野史:其坟见掘于羊左之鬼。果尔,则生不成名,死犹丧义,其视聂之抱义愤而惩荒淫者,为人之贤不肖何如哉!噫!聂之贤,于此益信。”材料二:侠累与濮阳严仲子有恶。仲子闻轵人聂政之勇,以黄金百镒为政母寿,欲因以报仇。政不受,曰:“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及母卒,仲子乃使政刺侠累。侠累方坐府上,兵卫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韩人暴其尸于市,购问,莫能识。……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节选自《资治通鉴》)材料三:太史公曰:世言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有王生/妻为王所睹/遣舆马直入其家/女子号泣/不伏强舁而出B.有王生妻/为王所睹/遣舆马直入/其家女子号泣/不伏强舁而出C.有王生妻/为王所睹/遣舆马直入其家/女子号泣不伏/强舁而出D.有王生/妻为王所睹/遣舆马直入/其家女子号泣不伏/强舁而出(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自由”,古今异义,文中“自由”的含义与高中篇目《孔雀东南飞》“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一句中相同。B.“羊左”,古时两义士羊角哀、左伯桃的合称。传说二人死后曾合斗荆轲鬼魂,后世常以“羊左”称至交好友。C.“为政母寿”,祝聂政母亲长寿。为寿,是指通过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的方式来表达愿对方长寿的祝颂之辞。D.“暴其尸”,古代为惩罚死者令尸体暴露在公共场所不得收殓的刑罚。韩人此举,既是侮辱泄愤也为震慑同党。(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聂政是战国著名刺客,为酬答他人恩义,独自刺杀了侠累,事成后为了保护亲人毁容自杀。他的义举在后世广为流传。B.蒲松龄刻画了一个弱肉强食的黑暗时代,怀庆潞王抢男霸女、鱼肉乡里,而处于弱势的百姓除了忍气吞声外别无他法。C.蒲松龄笔下的聂政显圣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虽然震慑恶人、解救弱小,正义得到伸张,但潞王的淫威并未真正消除。D.扬子鄙夷刺客,认为其行为不合道义。但太史公比较众刺客的用意后,认为虽有成败之别,但是他们的行为也绝不荒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果尔,则生不成名,死犹丧义,其视聂之抱义愤而惩荒淫者,为人之贤不肖何如哉!②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5)请简要归纳异史氏尊聂政而贬荆轲的理由。【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有个王生的妻子,被游王看上了,便派遣车马径直进了她家。王妻号啕大哭不服从,被强行用轿子抬着出了门。“王生”修饰“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其家”做“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2)D.“既是侮辱泄愤,也为震慑同党”错误。“震慑同党”文中没有依据,暴尸是为了引出亲人或同党。故选D。(3)D.“但太史公比较众刺客的用意后”错误。原文“然其立意较然”意为“但他们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较然”是“明显”的意思,而不是“比较”众刺客的用意。故选D。(4)①“果尔”,如果真是这样;“名”,名声;“抱”,心怀。译文: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荆轲活着不能成就名声,死后仍然丧失道义,看聂政心怀义愤惩罚荒淫之人的行为,为人处世上哪个贤哪个不肖呢?②“私”,私情;“强、弱”,使……强大,使……削弱;“愚”,愚蠢。译文:荆轲心怀报答太子丹豢养的私情,不顾及全家七族之人会受牵连,想要用一把短小的匕首使燕国强大、秦国削弱,这难道不是愚蠢之极吗!(5)尊聂政:由原文“余读刺客传,而独服膺于轵深井里也。其锐身而报知己也,有豫之义;白昼而屠卿相,有专之勇;皮面自刑,不累骨肉,有曹之智”可知,我读刺客传,只对出生于轵深井里的聂政衷心信服。他挺身承担风险酬报知己,有豫让的义气;白昼刺杀卿相,有专诸的勇气;自己用刀割破面皮,不连累亲人骨肉,有曹沫的智慧。可见聂政兼具智、勇、义的美德。贬荆轲:由原文“至于荆轲,力不足以谋无道秦,遂使绝裾而去,自取灭亡”可知,至于荆轲,能力不足以算计无道秦国,于是令秦国坚决与赵国绝交,自取灭亡。可见荆轲有勇无谋,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由原文“轻借樊将军之头,何日可能还也?此千古之所恨,而聂政之所嗤者矣”可知,轻易地借樊将军的头颅,什么时候才可能偿还?这就是千古以来令人们所感到遗憾的,也是聂政所嗤之以鼻的。可见荆轲无信义,辜负了樊於期。答案:(1)C(2)D(3)D(4)①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荆轲活着不能成就名声,死后仍然丧失道义,看聂政心怀义愤惩罚荒淫之人的行为,为人处世上哪个贤哪个不肖呢?②荆轲心怀报答太子丹豢养的私情,不顾及全家七族之人会受牵连,想要用一把短小的匕首使燕国强大、秦国削弱,这难道不是愚蠢之极吗!(5)尊聂政:聂政兼具智、勇、义的美德。贬荆轲:①有勇无谋,加速了燕国的灭亡。②无信义,辜负了樊於期。参考译文:材料一:明代的怀庆潞王,荒淫无德。他经常到民间去,发现有美女,总要抢夺到手中。有个王生的妻子,被游王看上了,便派遣车马径直进了她家。王妻号啕大哭不服从,被强行用轿子抬着出了门。王生逃了出去,藏身在聂政墓地,希望妻子经过这里,能远远地和她诀别。不多时,妻子到了这里,望见丈夫,便大哭着扑到地上。王生悲痛的心情无法抑制,不觉哭出声来。跟从的人知道了他是王生,就抓住他,要用鞭子抽打他。忽然坟墓中出来一个男子,手握利剑,气势威猛,厉声说道:“我是聂政!良家女子岂容强占。看在你们身不由己的份上,暂且饶恕你们。给那个昏王捎句话:若再不改恶行,没几天就将割他的脑袋!”众人大惊,弃车而逃。男子也进入坟墓不见了。王生夫妇叩拜了聂政墓回家,仍然害怕潞王再派人来。过了十几天,竟然毫无消息,心情才安定下来。潞王的淫威从此也有所收敛。异史氏说:“我读刺客传,只对出生于轵深井里的聂政衷心信服。他挺身承担风险酬报知己,有豫让的义气;白昼刺杀卿相,有专诸的勇气;自己用刀割破面皮,不连累亲人骨肉,有曹沫的智慧。至于荆轲,能力不足以算计无道秦国,于是令秦国坚决与赵国绝交,自取灭亡。轻易地借樊将军的头颅,什么时候才可能偿还?这就是千古以来令人们所感到遗憾的,也是聂政所嗤之以鼻的。从野史中了解到:荆轲的坟墓被羊角哀、左伯桃的鬼魂掘开。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荆轲活着不能成就名声,死后仍然丧失道义,看聂政心怀义愤惩罚荒淫之人的行为,为人处世上哪个贤哪个不肖呢!哎!聂政的贤德,在这里更加令人信服了。”材料二:侠累与濮阳人严仲子有怨恨。严仲子听说轵县人聂政很勇敢,就用黄金二百两为聂政的母亲祝寿,想聂政为他报仇。聂政不接受,说:“我的老母亲还在,我不敢以我的身体答应别人。”等到聂政的母亲去世,严仲子就派聂政行刺侠累。侠累正坐在大厅里,卫兵很多。聂政直接走上台阶,刺杀了侠累,事后自己刮破自己的脸,挖出了自己的眼睛,自己切腹,肠子都漏出来了。韩国人将他的尸体放在闹市,悬赏让人去辨认,都不认识。……荆轲心怀报答太子丹豢养的私情,不顾及全家七族之人会受牵连,想要用一把短小的匕首使燕国强大、秦国削弱,这难道不是愚蠢之极吗!所以扬雄对此评论说,要离的死是蜘蛛、蛰虫一类的死,聂政的死是壮士一类的死,荆轲的死是刺客一类的死,这些都不能算作“义”。他又说:“荆轲,按君子的道德观念来看,是类如盗贼之辈了。”此话说得好啊!材料三:太史公说:社会上说到太子丹的命运时,说什么“天上像下雨一样落下粮食来,马头长出角来!”这太过分了。又说荆轲刺伤了秦王,都是不对的。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举大义或者成功,或者失败,但他们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不折损志向,美名流传后世,(这种行为)难道是荒谬的!(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乌夜啼陆游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馀天。弄笔斜行小草,钧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前两句的“纨扇”“纱巾”是两种应时的生活用品,表明这首词写于夏季。纨扇纱巾,可以驱暑减热,心情也自然较为舒缓。B.槐叶长成,树荫渐渐合拢,雨后的天空更显清朗湿润,写景贴合前两句的季节气候,同时又与末句的“枕上听新蝉”相呼应。C.下阕起二句,由上阕的物、景写到人,由静写到动,与“矮纸斜行闲作草”词句相近、语意相通,但表现的情感却略有不同。D.“乌夜啼”原为乐府古题,后改作词牌名,内容多写人生失意之态,而此词题材相似,却别翻新意,一扫哀怨之情,独具魅力。(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此词题材相似”错。该词是闲适词,与写人生失意之态的词题材并不同。故选D。(2)“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这二句写景”,写槐树叶子用一个“长”字,写树冠长大,用“阴初合”;写雨后天气,用“清润”二字,可见以白描为主的手法写景,风格自然恬淡,清新流畅。“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细绢织成的团扇美如圆月,轻薄纱巾被风吹得起伏飘动像轻轻的烟雾一样。运用比喻,生动形象,以两种生活用品来表现初夏季节。第一句写美如圆月的团扇,第二句写薄如轻烟的头巾,这都是夏天所适用的。扇美巾轻,可以驱暑减热,事情显得轻快。团扇美如圆月,头巾薄如轻烟的,既是状物,又暗示了作者轻快的心境。“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以两种生活用品来表现初夏季节。写美如圆月的团扇和薄如轻烟的头巾,这都是夏天所适用的。扇美巾轻,可以驱暑减热,事情显得轻快。“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这二句写景,也贴切季节。夏天树荫浓合,梅雨季节,放晴时余凉余润尚在,这都使人感到宽舒。融情于景,诗人写“纨扇”“纱巾”、树荫、雨后气象,情景轻快优美,表达了作者自然舒畅的心境。“弄笔斜行小草,钧帘浅醉闲眠”,由上片的物、景写到人,由静写到动。在这里,诗人却以写字表现闲适之情,醒时弄笔写细草,表示闲适,醉眠时挂起帘钩迎凉。“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正是濒湖住宅的清凉、洁净的境界,明晰地表现了这一份闲暇,明显不同于往日作者的压抑、苦闷。即事抒怀,诗人借“弄笔”“浅醉”“闲眠”“听蝉”表现自己闲暇生活中的悠闲惬意。答案:(1)D(2)①写景以白描为主,风格自然恬淡,清新流畅。②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团扇美如圆月,头巾薄如轻烟的,既是状物,又暗示了作者轻快的心境。③融情于景,诗人写“纨扇”“纱巾”、树荫、雨后气象,情景轻快优美,表达了作者自然舒畅的心境。④即事抒怀,诗人借“弄笔”“浅醉”“闲眠”“听蝉”表现自己闲暇生活中的悠闲惬意。译文:细绢织成的团扇美如圆月,轻薄纱巾被风吹得起伏飘动像轻轻的烟雾一样。高大的槐树叶子非常茂密,树荫浓合,雨后天气格外清凉滋润。闲来无事,拿着笔写小草打发时光,饮酒微醺放下帘子闲适地小睡一觉。一夜没有更声来打扰,只是在枕头上静静地听初夏的蝉鸣。赏析:此词描绘了初夏季节树荫浓合,放晴时余凉余润尚在的闲散生活,创造出一种雅洁清远的闲适意境。上片开头二句,以纨扇和纱巾两种应时的生活用品来表现初夏时节。后二句写室外之景,树荫浓合,晴天清润,也是典型的初夏之景。下片则由写景转到写人,表现作者闲适的生活。起二句,写自己闲来无事,常常弄笔展纸作小草;喝酒至微醉,卷帘迎凉以便睡眠。末二句写主人公自己舒舒服服地躺在洁净无尘的凉床上听新蝉,更是展示了一个清凉高迥的初夏境界。全词寓情于事与景中,在情景交汇中抒发了作者流畅、舒适的情怀,情景轻快优美,笔调清疏自然,是陆游少见的闲适词。上片起二句:“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以两种生活用品来表现初夏季节。第一句写美如圆月的团扇,第二句写薄如轻烟的头巾,这都是夏天所适用的。扇美巾轻,可以驱暑减热,事情显得轻快。“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这二句写景,也贴切季节。夏天树荫浓合,梅雨季节,放晴时余凉余润尚在,这都使人感到宽舒。这二句与王安石《初夏即事》“绿阴幽草胜花时”的诗句,以及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的词句,景物相近,意境同美;但王诗、周词,笔调幽细,陆词则表现出清疏、自然。下片起二句:“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睡闲眠。”由上片的物、景写到人,由静写到动。陆游的有关写字的诗,如《草书歌》《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醉中作行草数纸》等,大多都是表现报国壮志被压抑,兴酣落笔,藉以发泄愤激感情的,正如第二题的诗中所说的:“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在这里,诗人却以写字表现闲适之情,淳熙十三年(1186年)作于都城的《临安春雨初霁》中的“矮纸斜行闲作草”一句,正和这里的词句、语意接近。醒时弄笔写细草,表示闲适;醉眠时挂起帘钩,为了迎凉,享受陶渊明《与子俨等疏》所说的:“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那样的乐趣。“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正是濒湖住宅的清凉、洁净的境界,明晰地表现了这一份闲暇,明显不同于往日作者的压抑、苦闷。这首词只写事和景,不写情,情寓于事与景中。上下片复叠,句式完全相同,故两片起句都用对偶。情景轻快优美,笔调清疏自然,是陆游少见的闲适词。居宅依山傍水、风景美丽如画。作者不禁释怀,将昔日的抑欲苦闷一并抛到脑后,融入大自然的清新、闲适之中,全词表现出作者壮志未酬后的闲居生活。(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石钟山记》中,苏轼用“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这样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2)杜甫在《客至》中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两句,写主客对饮,并招呼邻翁助兴,表达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3)《蜀道难》中,李白借“五丁开山”的典故描述蜀道来源的诗句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重点字:铿)(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重点字:篱)(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重点字:摧)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拥有移动电话的人群中,形式灵活、可庄可谐的短信是使用极为广泛的文体。其实,我国古代也有“短信”,其形式精短类似于今天的短信,其审美经验值得借鉴和继承。以文本形式出现的短信,①。人类创造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记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