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_第1页
2023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_第2页
2023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_第3页
2023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_第4页
2023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顿挫”主要指诗歌作品中言辞表现的曲折变化和音律声调的跌宕起伏。在最早的文学理论专著《文赋》中,陆机分论各种文体,有“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之说,自此“顿挫”成为文学评论的术语。钟嵘《诗品》评谢朓诗说:“脁极与余论诗,感激顿挫过其文。”虽是在讲诗人谈诗时的言行风貌,实际上也是通过对比讲诗中表情达意的语言风格。后来唐人卢藏用以“感激顿挫”来评价陈子昂的诗文。如果说“沉郁”的诗风主要体现了杜甫内在情志、学识修养的自然流露,那么“顿挫”的语言风格则更多地见于他在创作中的自觉追求,体现了诗人崇尚奇峭和壮美的美学思想。随着杜诗影响的增大,“顿挫”也逐渐成为杜甫乃至其他诗人的语言风格的专用语。今天的文学著作,也大都沿袭了释“顿挫”为表达的转折和音律的抑扬的说法。作为文学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否仅把“顿挫”理解为创作形式上的要求就可以了?综观古代文学理论对“顿挫”这一范畴的阐释和运用,表现了不同层次的认识:仅视为诗中音律变化的外在特点;不仅在音律,也在于文彩、章法的变化,是一种诗文之“法”;不仅是外在的形式法则,更是内容的要求;更进一步,“顿挫”是“沉郁”的个性、情感必然的言辞音律的表现。如此种种,虽有认识上的差异,但追求作品的委婉含蓄、变化生新,以求得更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却是“顿挫”说成“沉郁顿挫”说的立论者和运用者的共同目的。不论单称“顿挫”“沉郁”或是并言“沉郁顿挫”,“沉郁”的情志总是或隐或显地处于主导的地位。(摘编自王南《“沉郁顿挫”论》)材料二:学界对“顿挫”的解释,是仅从表现形式上着眼的。或曰“表达方式的回旋纡折”,或曰“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或曰“形式上波澜老成”,或曰“声调、词句有停顿、转折”,这些说法均有道理,却都显得不够具体。先来看“顿挫”一词的本义。唐人张铣注《文赋》云:“箴所以刺前事之失者,故须抑折前人之心,使文清理壮也。顿挫,犹抑折也。”张铣从“箴”这种文体的功能角度来解释“顿挫”一词的含义。既然“箴”是告诫性、劝谏性的文字,当然要“刺前事之失”,而要“刺失”,就须“抑折前人之心”,就是说要对犯错误的人进行思想批判,借以警示时人。因此,这种批判性的文字,自然要思想清纯、有理有据,也就使“箴”这种文体具有“文清理壮”的特征。张铣等注《昭明文选》(收录了《文赋》)又是开元间完成的,杜甫自应读过此书,他应该知道张铣所诠释的“顿挫”一词的意义。由此看来,他把自己的诗文概括为“沉郁顿挫”,首先是指作品的内容而言的:既指思想感情的沉郁,又能讽刺规谏。其次,还可以从“沉郁顿挫”一词的语境中寻绎答案。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文中提到扬雄、枚皋,说自己的诗文能够达到他们的水平。仔细品味,会发现“沉郁顿挫”与“随时敏捷”是分别针对扬雄和枚皋讲的。枚皋性格诙谐,才思敏捷,下笔成章,但他并不以讽谏为创作的宗旨。由此可知,“随时敏捷”是指枚皋。扬雄为人口吃,不能剧谈,作文也不能一挥而就,自然说不上“随时敏捷”;那么,留给他的只能是“沉郁顿挫”了。事实上,在汉代的赋家中,也是扬雄的作品最具讽谏和批判精神。那么,杜甫在使用“沉郁顿挫”的概念来评价扬雄的时候,他的心里是装着张铣对“顿挫”一词的解释的。他所说的“沉郁顿挫”,就是指作品具有批判现实的内容,具有对君主和朝政的讽谏功能。杜甫说的这段话,是向玄宗自荐之辞,说自己写作诗文既具有扬雄的思想深度,又具有枚皋的行文速度;既有质量,又有数量,这样的人才,皇帝是应该使用的。杜甫的措辞很严谨,很有说服力。“顿挫”一词的本义是“抑折”,后来又派生出新的意义。南朝宋人范晔在《后汉书•孔融传赞》中说:“北海天逸,音情顿挫。”李贤注:“顿挫,犹抑扬也。”此后,“顿挫”一词就常被人用来指诗文、绘画、书法、舞蹈的跌宕起伏、回旋转折,意义由本来的内容范畴进入到形式范畴。就杜诗而言,每于一句或两句之中,意思发生逆转,前后形成针锋相对之势,是造成“顿挫”的重要原因之一。且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例,此诗开头写道:“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一般说来人的年纪变大,阅历增多,就会变得聪明、世故起来,可是老杜却恰恰相反,他说自己是越老越拙笨了。其次,杜诗的“顿挫”风格还来自他独特的取景抒情方式。杜甫言愁,较少取用哀景,更多的是取用丽景。他惯以丽景伴愁心,心越愁而景越丽,从而构成情与景的巨大冲突,在冲突中,感情表达获得了超常的力度。假如作者一味地引入哀景,使情感在与景物和谐的状态中抒发,那么也许能够造成“沉郁”,却难以造成“顿挫”。应该说,杜诗的“顿挫”风格,既包含张铣所说的内容层面的意思,也包含着李贤说的艺术层面的意思,不能仅从表现形式的层面去理解。(摘编自韩成武《“沉郁顿挫”新解》)(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顿挫”一词最早见于陆机的文学理论著作《文赋》,被作为文学评论的术语。B.学界着眼“沉郁”风格一般着侧重于内在情志,而“顿挫”文风侧重于表现形式。C.唐张铣从文体功能角度来解释“顿挫”,即“抑折前人之心”,对人进行劝谏,借以警示。D.由于“顿挫”从本义“抑折”又派生出新的意义,意义由内容范畴进到了形式范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顿挫”的语言风格是杜甫在创作中对崇尚奇峭和壮美的美学思想的自觉追求。B.材料二认为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肯定扬雄和枚皋,是想表达自己兼具二人文风,并向玄宗推荐自己。C.材料二从内容和形式层面阐释“顿挫”的内涵和成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摆事实讲道理,逻辑清晰,推理严谨。D.以丽景伴愁心,以乐景衬哀情,造就了杜甫的“顿挫”;以哀景衬哀情,情与景谐,可能造就了他的“沉郁”。(3)下列杜甫诗句不能作为从形式角度理解“顿挫”的论据的一项是A.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其六》)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蜀相》)C.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D.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早花》)(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顿挫”的诗风,请简要分析其异同。(5)如欲从“顿挫”的角度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写一篇评论,根据材料的观点,结合诗句列出评论要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洋铁桶的故事(节选)柯蓝写在前面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正是我刚刚开始向民间文艺、向古典文学学习的时候,也正是毛主席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在党的方针指导下,培养下,初入陕北农村,学习通俗文学作品的时候。《洋铁桶的故事》是一个反映在八路军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抗战的故事,它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敌人残暴、民兵打游击埋地雷,以及抗日政权和锄奸方面的许多小故事,于1944年7月在《边区群众报》上连续发表。因为当时还是一个实验,写这种通俗故事,尤其是写给边区文化低落,长期活动在农村环境的读者看,和报纸有一定篇幅的限制等等,许多地方是感到困难和需要摸索的。第一回洋铁桶投奔八路军母猪河枪打乌龟头晋东南沁源县城一带,有个无人不知的好汉,姓吴名贵,为人刚直,一贯帮助穷苦人民,地方上人都很拥护他;只是性情暴躁,说话声音粗重,因此替他取了一个小名,叫他“洋铁桶”。提起此人,他有一门绝顶本领,从小跟他老子在山上打猎,练得一手好枪。说来真是叫人敬佩,空中飞鸟,只听他的枪声,早就落地了。自从一九三八年日本鬼子打到这里,烧杀一空,眼看无法生活,他就一个人跑到外乡去了,流落了一年,听说八路军的兵马来到他们县上,成立民兵保卫地方,他便拍着胸脯说:“我是沁源人,我为什么不回去打日本!”第二天他就回来奔到八路军要求当兵;八路军看他是一名好汉,枪法高强,就给了他一支好枪,还要他当了民兵小队的小队长,跟着八路军在沁源一带打仗,打得日本鬼子坐卧不安。这一天,刚吃过早饭,八路军和洋铁桶的民兵都上了山头,正准备去打新墙的碉堡,忽然一个老百姓从后面跑来,满头大汗,大声喊道:“喂!你们走哪里去呀?”只见那人抢上一步打了个招呼说:“快快救救我们吧!鬼子兵出城来抢粮食了,上午在中庄,后晌就到马家沟。人都说快叫八路军来,收拾他们……”八路军的队长连忙说:“对,派我们的洋铁桶民兵小队去,另外派我们的宋排长去指挥。”站在旁边的洋铁桶听了,大喊了一声:“报告!”他说“队长!你们都去打新墙碉堡吧,咱们这几个月跟随你们打日本,大小战场也上过不少呀,这回让我们单独去打吧,保险捉几个活的回来。”下面的民兵们也嚷着说:“让我们去,让我们去打一回美美的。”小队长看见大家都这么要求,就说:“好吧,由洋铁桶指挥,你们都听他的话呀。”洋铁桶听了,高兴得把腰上皮带一勒,转过头来便吩咐弟兄们拾掇枪弹,赶快到三岔口去埋伏,鬼子来了听命令才打枪。大家一听精神百倍,像一阵大风,直奔三岔口去了。三岔口是从中庄到马家沟的大路,有一条四丈宽的小河,叫母猪河,河水不深,来往行人都踩水过河,洋铁桶的民兵就都埋伏在这河的对面山腰等着。一直等到快正午时分,太阳像一盆火似的顶在头上,又渴又饿,大家等了这么久不见敌人来,以为不来了,连洋铁桶也以为抢粮的敌人折回去了,有的就抱着枪打起瞌睡来。正在这时候,洋铁桶听见有人叫马嘶的声音,连忙睁大眼睛一看,嗨,三十多个鬼子带着八个骡子都到了母猪河边,天气好热,牲口喝水,人也喝水,不喝水的也想洗个脸凉爽凉爽,真是闹成一团。好个机会,洋铁桶也来不及下命令了,把枪一端,只听见叭的一声,把一个挂指挥刀的鬼子军官打翻了;弟兄们猛地听见了洋铁桶的枪声,一时振作,二十几条枪也全开火,一排子弹过去,打得鬼子无头无脑,一下就死了好几个。等到洋铁桶他们第二次开枪瞄准,哎嗨,河里一个鬼子也不见,只剩五个骡子竖着耳朵在乱跳乱奔,人到哪里去了呀?全给打死了?大家正在猜摸不定,把枪放下停了一阵,才见河面上突然露出一个头来,气的洋铁桶叭的一枪,骂着说:“躲得好,你给我一辈子躲在河里。”枪一响,吓得那个鬼子脑袋早就缩回去了,真像是乌龟脑袋。这样河面上一会儿露出来个脑袋,一会儿又不见了,民兵们看了哈哈大笑。有次一个鬼子刚露出一点头,眼睛还没睁开咧,洋铁桶一枪就把他半个脑袋削掉了。这一场恶战,打得鬼子只恨他爹娘没有给他生下一个划水的鸭子脚,只能爬在河水里,憋住气受罪,支不住了想露出头换口气咧,民兵瞄准了又是一枪,打得鬼子就没有逃走一个,打的打死,淹的淹死,只剩下两三个活的还在水里爬着。洋铁桶笑嘻嘻地喊着说:“快呀!快下河里去捉活王八呀!”大家真是兴高采烈,心想这回总算替沁源人民报了一次血海深仇,都奔下山去捉活的。刚下得山来,只听见洋铁桶叫了一声不好,大路上卷起一阵灰尘还不见人,早就有雨一般的子弹飞过来了。第二回入地洞全村撤退钻土坑死里逃生(有删改)文本二:解放区长篇小说中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新英雄传奇的出现。“五四”以后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中,写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封建时期曾经产生过广泛影响的英雄故事,如三国、水浒、杨家将等,这个传统暂时没有人去继承。但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发展这一传统的土壤。因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特点是武装革命反对武装反革命。而这武装斗争又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在敌后农村中,武工队神出鬼没地活动在游击区和敌占区,配合正规部队保卫根据地,并创造了大量可歌可泣、惊险奇特的斗争事迹。因为故事带有鲜明的传奇色彩,便使得正在注意继承民族传统的作家,很自然地把这特殊形式的斗争生活与英雄传奇的传统联系了起来。(选自《中国现代文学简史》)(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在前面”是柯蓝的自序,相当于“前记”“叙”,主要说明整本书的创作背景、故事内容、自我评价等方面内容。B.“洋铁桶大喊一声‘报告’”,声如洪钟,符合其革命身份与性格特征,也显示出他急于接受战斗任务的迫切心情。C.接受命令时的“精神百倍”,作战时的“哈哈大笑”“笑嘻嘻”,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彰显了必胜的信念。D.语气助词“嗨”“哎嗨”“咧”,保留了说话的痕迹;“像一阵大风”“太阳像一盆火似的”“雨一般的子弹”,比喻通俗易懂。(2)关于第一回首段介绍“洋铁桶”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基本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交代故事背景、人物来历,人物形象善恶分明,褒贬态度一目了然,给人以深刻的印象。B.“洋铁桶”是个具有侠义精神的神枪手,小名“洋铁桶”意味着他的性格像洋铁桶那样一撞即响,为后文情节展开张本。C.外敌入侵的环境、家破人亡的惨状、漂流异乡的经历,养成了他为人刚直、性情暴躁、嫉恶如仇的性格。D.“洋铁桶”典型化性格的塑造,突显了“新英雄传奇”倾向,其意在于激励民众,为抗日救亡服务。(3)为突显“新英雄”形象,作者是如何叙写战斗场面的,请结合文中画横线部分简要分析。(4)在新的斗争形势下,解放区长篇小说开创了新局面,注意继承民族传统的作家,很自然地把斗争生活与英雄传奇的传统联系起来。柯蓝一方面“向民间文艺、向古典文学学习”,另一方面,他又“感到困难和需要摸索”,请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邡。邡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邡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迁枢密使。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呜呼,王朴之材,诚可谓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世宗之时,外事征伐,攻取战胜;内修制度,议刑法,定律历,讲求礼乐之遗文,所用者五代之士也,岂皆愚怯于晋、汉,而材智于周哉?惟知所用尔。(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改)材料二:秦观:臣读五代史,见王朴为周世宗决平边之策,然后知朴者,天下之真材也。……朴尝为世宗画平边之策,……故朴以大而脆者为易,小而坚者为难,易者宜先,难者宜后,则所以先吴而后并也。皇朝受命,四方僭伪次第削平,皆如其策。非所谓天下之真材,其孰能与于此。(选自《历代名贤确论》,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把相应序号涂黑。及A见B其C议D论E伟F然G益H以I为J奇K引L与M计N议O天P下Q事R无S不T合(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人,古代既可以指平民百姓,也可以指人格卑鄙的人,本文中的“小人”指后者。B.“数顾大臣问治道”的“顾”,与“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中的“顾”意义不同。C.文学,一般指经学或儒学,往往包含写作方面的才能,与现代“文学”含义不同。D.“京师之制”的“制”,意为形制、样式,与《岳阳楼记》“增其旧制”的“制”意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宗多次向大臣们询问良策,文士都认为以文治为先,只有王朴等人讲求用兵之策,世宗对此很满意,后决心重用王朴。B.王朴预测了各国灭亡的次序:淮南可最先平定,并州可以在最后灭亡。后来果真像王朴说的一样,并州是最后臣服的。C.王朴拜访前任宰相李谷,恰逢疾病发作,来不及回去就死在了李谷的府第。世宗听闻噩耗,悲恸的把玉钺摔到地上。D.世宗和王朴君臣相知,世宗锐意征伐,王朴为其积极谋划,世宗知人善用,让王朴发挥能臣作用。(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所用者五代之士也,岂皆愚怯于晋、汉,而材智于周哉?②皇朝受命,四方僭伪次第削平,皆如其策。(5)秦观评价王朴为“天下之真材”,结合材料概括王朴“真材”表现在哪些方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宋】陈亮话杀浑①闲说。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②。尊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新著了、几茎华发。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写旧恨,向谁瑟。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卧百尺、高楼斗绝③。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注】①杀浑:杀同“煞”,止住;浑,简直。②伊:即伊尹,商时名臣。葛:即诸葛亮,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③斗绝:即陡绝。(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词人满心而发,自己虽有救国良策,亦无从施展,说得再多都只是闲说一场罢了。B.“千里情亲长晤对”两句谓友人虽远隔千里,也会有如常会面般的亲切,只要两人见解一致,就能体察对方的“本心”。C.“天下适安耕且老”两句,如今天下太平,人人安适,自己也打算耕田送老,流露出归田园居的退隐之意。D.全词慷慨沉痛,寓悲于壮,气势雄健,文辞典丽宏富,又杂之以俚语方言,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2)作为辛派词风的一员干将,陈亮所作之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本词亦然,请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离骚》中“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说调转车走回原路,趁迷途未远赶快罢休,这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相似的两句是:,。(2)《燕歌行》中“,”描写大军出征时锣鼓声响彻,威震山海关,军旗猎猎,迎风舒展的雄壮场景。(3)星宿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在古代诗文中既可以渲染气氛,也可寄托情感,其中让你印象最深的两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1小题,12分)6.(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ChatGPT是一款智能聊天机器人模型,本质上是一种“生成型预训练语言转换器”。这款新产品由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基于大量数据训练,它可以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并进行交流对话。有媒体列出了“被ChatGPT取代的10大高危职位”,这种担忧并非①______。在图灵测试中,ChatGPT展现出了与人类交流对话的优越水平。然而,即便心怀担忧,人们仍需认识到,ChatGPT等人工智能产品涌现,是社会技术革新的趋势,人工智能的未来②______。对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曾经,照相技术的出现,让写实画家尤其是肖像画家感受到危机。可是,随着时代发展,我们看到,肖像画依然被需要,有着不可被替代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取代”之论,源于人工智能的无限“学习”和人之惰性的反差。AI在学会“思考”,而有的人却懒得思考,他们依赖于③______的便利。人的可靠性、同理心和想象力、创造力,这既是人工智能研发的瓶颈,也正是人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们有道德约束,有价值伦理,会因悲落泪、因喜而笑,能眼见为实、天马行空,为过去立传,为当下评说,为未来畅想。毕竟,我们是算法的领导者、AI模型的内容提供者,能够创造算法无法“算”出的价值,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关键“变量”。(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各项中的双引号,与文中“变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领一场新的“绿色革命”。B.四位考上大学的同学胸前戴着大红花,像英雄一般。钟扬也渴望成为那样的“英雄”。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D.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清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语言表达既明快活泼又凝练文雅,不失周密。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8分)7.(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第19届亚运会将于2023年9月在杭州举行。今天任何一个大型的国际赛事都不再单单是体育竞赛,同时也是一场文化的交流盛会。我们希望借由杭州亚运会官方海报的发布及推广,能够将亚运理念传达得更广更远,同时也让大家感受到亚运独特的氛围及魅力。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毕学锋表示:“亚运会海报设计的理念和亚运的理念是一致的,比如说我们在强调科技、智能的同时,也强调生态和人文,这些是海报里面要表达的东西。”(1)为了综合性评判海报,请拟定优秀海报评审标准,并结合图片海报进行分析。评审标准分析①以竞技项目图标为重要元素,突出亚运主题。独特的创意②③④(2)①作为亚运会海报创作者,请为这幅海报拟一个标题。②作为亚运会的志愿者,请结合浙江著名的地方风物,为杭州亚运会拟写一则宣传语。(22字以内)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快乐=(物质+精神)÷欲望。这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快乐方程式。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物质精神消费越大,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大,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古话“知足常乐”。但也有经济学家指出:欲望不仅是个人,而且也是民族与国家进步的原动力。没有欲望,也就没有希望。身处后疫情时代,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解答】(1)A.“最早见于陆机的文学理论著作《文赋》”错。材料一原文“在最早的文学理论专著《文赋》中,陆机分论各种文体,有‘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之说,自此‘顿挫’成为文学评论的术语”,据此可知,最早的文学理论著作是《文赋》,而非最早见于《文赋》。C.“唐张铣从文体功能角度来解释‘顿挫’,即‘抑折前人之心’,对人进行劝谏,借以警示”扩大范围,材料二原文“唐人张铣注《文赋》云:‘箴所以刺前事之失者,故须抑折前人之心,使文清理壮也。顿挫,犹抑折也。’张铣从‘箴’这种文体的功能角度来解释‘顿挫’一词的含义。既然‘箴’是告诫性、劝谏性的文字,当然要‘刺前事之失’,而要‘刺失’,就须‘抑折前人之心’,就是说要对犯错误的人进行思想批判,借以警示时人”,据此看出张铣是从“箴”这种文体的功能角度来解释“顿挫”的。D.“由于‘“顿挫’从本义‘抑折’又派生出新的意义,意义由内容范畴进到了形式范畴”错。材料二原文“‘顿挫’一词的本义是‘抑折’,后来又派生出新的意义……此后,‘顿挫’一词就常被人用来指诗文、绘画、书法、舞蹈的跌宕起伏、回旋转折,意义由本来的内容范畴进入到形式范畴”,据此可知选项内容是强加因果。故选:B。(2)D.“以丽景伴愁心,以乐景衬哀情,造就了杜甫的‘顿挫’;以哀景衬哀情,情与景谐,可能造就了他的‘沉郁’”错,表述绝对化。材料二原文“就杜诗而言,每于一句或两句之中,意思发生逆转,前后形成针锋相对之势,是造成‘顿挫’的重要原因之一”“杜诗的‘顿挫’风格还来自他独特的取景抒情方式。杜甫言愁,较少取用哀景,更多的是取用丽景。他惯以丽景伴愁心,心越愁而景越丽,从而构成情与景的巨大冲突,在冲突中,感情表达获得了超常的力度”,据此可知,杜甫的顿挫的成因是诗意的逆转和独特的取景抒情方式。故选:D。(3)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学界对“顿挫”的解释,是仅从表现形式上着眼的。或曰“表达方式的回旋纡折”,或曰“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或曰“形式上波澜老成”,或曰“声调、词句有停顿、转折”。材料二第四段:“顿挫”一词就常被人用来指诗文、绘画、书法、舞蹈的跌宕起伏、回旋转折,意义由本来的内容范畴进入到形式范畴。据此可看出从形式角度理解“顿挫”的内容。A.《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写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诗歌有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据此看出,既没有句意的跌宕,也没有乐景和哀情之间的张力。B.《蜀相》写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作者怀着对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的深深敬意,缅怀他生前的显赫功勋,并寄予了无穷的感叹,也蕴藉着诗人匡时济世的抱负和失望心情,据此看出情感的抒发沉郁顿挫。C.《绝句》写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岁月荏苒,归期遥遥,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以乐景写哀情,以春光融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据此看出情感抒发的跌宕起伏。D.《早花》写巴江岸边,虽然还是十二月,但已经有山花自然绽放了。那山花,盈盈的就像是雪杏,艳艳的好像在等待春梅。只是战场上风卷起的烟尘肯定还是那么暗淡,那么让人痛苦,还有谁会为那鬓发变白、容颜老去而忧心忡忡呢?这是一首忧民伤时的作品。描绘了一幅冬末春初山花如杏梅怒放的图景,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诗人对时局动荡的不安和关注。据此看出情感的抒发沉郁顿挫。故选:A。(4)相同点:材料一“‘顿挫’主要指诗歌作品中言辞表现的曲折变化和音律声调的跌宕起伏。在最早的文学理论专著《文赋》中,陆机分论各种文体,有‘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之说,自此‘顿挫’成为文学评论的术语”,材料二第一段“学界对‘顿挫’的解释,是仅从表现形式上着眼的。或曰‘表达方式的回旋纡折’,或曰‘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或曰‘形式上波澜老成’,或曰‘声调、词句有停顿、转折’”。据此可知,都介绍了“顿挫”一词的历史发展。材料一“综观古代文学理论对‘顿挫’这一范畴的阐释和运用,表现了不同层次的认识:仅视为诗中音律变化的外在特点;不仅在音律,也在于文彩、章法的变化,是一种诗文之‘法’;不仅是外在的形式法则,更是内容的要求;更进一步,‘顿挫’是‘沉郁’的个性、情感必然的言辞音律的表现”“如果说‘沉郁’的诗风主要体现了杜甫内在情志、学识修养的自然流露,那么‘顿挫’的语言风格则更多地见于他在创作中的自觉追求,体现了诗人崇尚奇峭和壮美的美学思想”。材料二“‘顿挫’一词的本义是‘抑折’,后来又派生出新的意义……此后,‘顿挫’一词就常被人用来指诗文、绘画、书法、舞蹈的跌宕起伏、回旋转折,意义由本来的内容范畴进入到形式范畴”“由此看来,他把自己的诗文概括为‘沉郁顿挫’,首先是指作品的内容而言的:既指思想感情的沉郁,又能讽刺规谏”“杜诗的‘顿挫’风格,既包含张铣所说的内容层面的意思,也包含着李贤说的艺术层面的意思”。据此可知,都认为“顿挫”诗风涵盖内容与形式两方面,且对杜诗思想内容的看法基本相似。不同点:材料一“‘顿挫’主要指诗歌作品中言辞表现的曲折变化和音律声调的跌宕起伏”“‘顿挫’的语言风格则更多地见于他在创作中的自觉追求,体现了诗人崇尚奇峭和壮美的美学思想。随着杜诗影响的增大,‘顿挫’也逐渐成为杜甫乃至其他诗人的语言风格的专用语。今天的文学著作,也大都沿袭了释‘顿挫’为表达的转折和音律的抑扬的说法”,“综观古代文学理论对‘顿挫’这一范畴的阐释和运用,表现了不同层次的认识:仅视为诗中音律变化的外在特点;不仅在音律,也在于文采、章法的变化,是一种诗文之‘法’;不仅是外在的形式法则,更是内容的要求;更进一步,‘顿挫’是‘沉郁’的个性、情感必然的言辞音律的表现”,据此分析出,材料一笼统地介绍了“顿挫”从创作形式到内容情感的流变。材料二“‘顿挫’一词的本义是‘抑折’,后来又派生出新的意义……此后,‘顿挫’一词就常被人用来指诗文、绘画、书法、舞蹈的跌宕起伏、回旋转折,意义由本来的内容范畴进入到形式范畴”。据此可知,材料二则具体阐述了“顿挫”的内涵从内容思想再到艺术手法的丰富和扩展。材料一“虽有认识上的差异,但追求作品的委婉含蓄、变化生新,以求得更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却是‘顿挫’说成‘沉郁顿挫’说的立论者和运用者的共同目的。不论单称‘顿挫’‘沉郁’或是并言‘沉郁顿挫’,‘沉郁’的情志总是或隐或显地处于主导的地位”。据此可知,材料一强调“沉郁”和“顿挫”的主导和统一。材料二“由此看来,他把自己的诗文概括为‘沉郁顿挫’,首先是指作品的内容而言的:既指思想感情的沉郁,又能讽刺规谏”“他所说的‘沉郁顿挫’,就是指作品具有批判现实的内容,具有对君主和朝政的讽谏功能。杜甫说的这段话,是向玄宗自荐之辞,说自己写作诗文既具有扬雄的思想深度,又具有枚皋的行文速度;既有质量,又有数量”。据此可知,材料二始终将“顿挫”与“沉郁”视为并列关系。(5)材料一“如果说‘沉郁’的诗风主要体现了杜甫内在情志、学识修养的自然流露,那么‘顿挫’的语言风格则更多地见于他在创作中的自觉追求,体现了诗人崇尚奇峭和壮美的美学思想”,杜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据此分析出,崇尚奇峭和壮美的美学思想,颔联时空并驭,体现奇绝壮美的审美,展现洞庭的磅礴气势;材料二“就杜诗而言,每于一句或两句之中,意思发生逆转,前后形成针锋相对之势,是造成‘顿挫’的重要原因之一”,杜诗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据此分析出,前后逆转,形成针锋相对之势。首联现回忆听闻,暗含遗憾;再写当下亲临,得偿所愿。材料二“杜诗的‘顿挫’风格还来自他独特的取景抒情方式。杜甫言愁,较少取用哀景,更多的是取用丽景。他惯以丽景伴愁心,心越愁而景越丽,从而构成情与景的巨大冲突,在冲突中,感情表达获得了超常的力度”,杜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据此分析出,独特的取景抒情方式,颔联奇绝壮美,展现洞庭的磅礴气势,为颈联的时局和身世感受蓄势。材料二“他把自己的诗文概括为‘沉郁顿挫’,首先是指作品的内容而言的:既指思想感情的沉郁,又能讽刺规谏”,杜诗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据此分析出,颈联承讽刺规谏之本,感叹个人身世,展现生活坎坷、晚年漂泊的孤危心境。答案:(1)B(2)D(3)A(4)同:①都介绍了“顿挫”一词的历史发展:②都认为“顿挫”诗风涵盖内容与形式两方面,且对杜诗思想内容的看法基本相似。异:③材料一笼统地介绍“顿挫”从创作形式到内容情感的流变:材料二则具体阐述了“顿挫”的内涵从内容思想再到艺术手法的丰富和扩展。④材料一强调“沉郁”对“顿挫”的主导和统一:材料二始终将“顿挫”与“沉郁”视为并列关系。(5)①崇尚奇峭和壮美的美学思想,颔联时空并驭,体现奇绝壮美的审美,展现洞庭的磅礴气势。②前后逆转,形成针锋相对之势。首联现回忆听闻,暗含遗憾;再写当下亲临,得偿所愿。③独特的取景抒情方式。颔联奇绝壮美,展现洞庭的磅礴气势,为颈联的时局和身世感受蓄势。④颈联承讽刺规谏之本,感叹个人身世,展现生活坎坷、晚年漂泊的孤危心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3)本题考查品味文学作品句子中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什么情感。(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根据名言或原理分析文本,需先对名言进行分析,再结合文本进行解释。【解答】(1)B.“也显示出他急于接受战斗任务的迫切心情”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大小战场也上过不少呀,这回让我们单独去打吧”可知,“洋铁桶大喊一声‘报告’”,是为了突出他表达单独带队去打鬼子的愿望。故选:B。(2)C.“……的经历,养成了……”说法错误,文中并没有交代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只是说他本来就有这样的性格。故选:C。(3)①点面结合,主次分明。“洋铁桶也来不及下命令了,把枪一端,只听见叭的一声,把一个挂指挥刀的鬼子军官打翻了”“气的洋铁桶叭的一枪,骂着说:‘躲得好,你给我一辈子躲在河里’”等语句,着重刻画了主动出击、枪法高强的洋铁桶;“弟兄们猛地听见了洋铁桶的枪声,一时振作,二十几条枪也全开火,一排子弹过去,打得鬼子无头无脑,一下就死了好几个”等语句,兼顾其他民兵队员的战斗风貌;着重叙述了主人公洋铁桶在战斗中的行动,穿插心理、语言描写,生动形象。②侧面入笔,巧妙映衬。“把一个挂指挥刀的鬼子军官打翻了”“打得鬼子无头无脑,一下就死了好几个”等语句,有意写了敌人不堪一击与可笑丑态,与英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这支小分队的英勇无畏。③幽默轻松,化重为轻。语言幽默诙谐,“母猪河”“鸭子腿”“乌龟王八”等词语的使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嘲讽,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语言幽默诙谐风趣,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跌宕起伏,张弛有度。在情节上富有变化,刚开始是“洋铁桶也来不及下命令”,到“人到哪里去了呀”,最后到“躲得好,你给我一辈子躲在河里”,由急切到疑惑,到得知真相的气骂,与得胜时的兴高采烈,一波三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4)①依据原文“第一回洋铁桶投奔八路军母猪河枪打乌龟头”“第二回入地洞全村撤退钻土坑死里逃生”可知,文章保留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章回体的特征,标题对仗整齐,情节独立完整,故事性强,回目之间衔接无间;依据原文“于1944年7月在《边区群众报》上连续发表。因为当时还是一个实验,写这种通俗故事,尤其是写给边区文化低落,长期活动在农村环境的读者看,和报纸有一定篇幅的限制等等”可知,由于是发表在报刊上,所以有一定篇幅的限制,只能情节简单一些。②本文塑造了新英雄洋铁桶刚直、性情暴躁、嫉恶如仇的高大形象,将英雄人物的传奇经历与其勇敢、机智之举结合,善恶分明,褒贬态度一目了然,但这样也导致人物太平面化、性格较为单一化,人物形象不丰满。③语言风格上,语气助词“嗨”“哎嗨”“咧”等的使用,充分发挥民间口语,保留了说话的痕迹;“像一阵大风”“太阳像一盆火似的”“雨一般的子弹”,比喻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但这样也削弱了传统章回小说的文艺性,诗词曲赋的穿插都未展现,显得没有文采。④文章塑造了新英雄的高大形象,将英雄人物的传奇经历与其勇敢、机智之举结合,体现了不畏强暴、誓死保卫家园的坚贞的民族意志和爱国精神,但对战争的残酷性、深刻性分析不足,具有理想化色彩,有一种为创作而创作而脱离现实生活的感觉。答案:(1)B(2)C(3)①点面结合,主次分明。着重刻画了主动出击、枪法高强的洋铁桶,兼顾其他民兵队员的战斗风貌。②侧面入笔,巧妙映衬。有意状写了敌人不堪一击与可笑丑态,与英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③幽默轻松,化重为轻。语言幽默诙谐,“母猪河”“鸭子腿”,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嘲讽,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跌宕起伏,张弛有度。在情节起伏中突显人物典型性格,从到“来不及下命令”的急切,到“人到哪里去了呀”的疑惑,到得知真相的气骂,与得胜时的兴高采烈,一波三折。(4)①保留了章回体的特征,标题对称,情节独立完整,回目之间衔接无间,但限于报刊篇幅,情节简单。②塑造新英雄的高大形象,将英雄人物的传奇经历与其勇敢、机智之举结合,但人物平面、性格较为单一。③充分发挥民间口语生动、活泼、通俗、传神的特长,但文艺性削弱,回目的典雅工整,诗词曲赋的穿插都未展现。④体现了不畏强暴、誓死保卫家园的坚贞的民族意志和爱国精神,但对战争的残酷性、深刻性分析不足,具有理想化色彩。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其议论伟然”为主谓句,作“见”的宾语,在“然”后停顿;“益以为奇”是“益以(之)为奇”的省略,是“更加认为他是奇才”的意思,且结构完整固定,在“奇”后停顿;“与”连接“引”和“计议”两个动词,“天下事”作“计议”的宾语,“事”后停顿。故在GKR三处断句。句子翻译为:等看到他高妙的论述后,更加认为他是奇才。召来他一同商讨天下大事,都合自己的想法。(2)D.“意义相同”错误。现在京师的形制布局。制:形制,样式/增加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规格。故选:D。(3)C.“来不及回去就死在了李谷的府第”错误,根据原文“舁归而卒”可知,是抬回家后就死了。故选:C。(4)①岂:难道;愚怯:愚昧胆怯;材智:聪明有才智。句子翻译为:(他)所任用的都是五代的士人,难道他们在后晋后汉时期都愚昧胆怯,却在后周变得聪明有才智了吗?②受命:接受诏命;僭伪:越礼非正统的政权或国家;次第:依照顺序;策:谋略。句子翻译为:臣子接受国君诏命,天下越礼不轨的国家按照顺序被平定,都依照他的谋略。(5)根据原文“邡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邡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可知:有政治远见。根据原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可知:善谋划。根据原文“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可知:明敏多材智。答案:(1)GKR(2)D(3)C(4)①(他)所任用的都是五代的士人,难道他们在后晋后汉时期都愚昧胆怯,却在后周变得聪明有才智了吗?②臣子接受国君诏命,天下越礼不轨的国家按照顺序被平定,都依照他的谋略。(5)①有政治远见。②善谋划。③明敏多材智。参考译文:材料一: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年轻时考中进士。担任校书郎,依附于汉枢密使杨邡。杨邡和王章、史弘肇等人不和,王朴见后汉建立的时间较短,后汉隐帝(刘承佑)年少软弱,任用小人,而杨邡作为大臣,和将相关系不和睦,料知他一定会作乱,于是离开杨邡回到家乡。周世宗即位,王朴又改任比部郎中。周世宗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多次看望大臣询问治国之道,选拔文士徐台符等二十人,让他们写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王朴就在被选的行列中。而当时的文士都不建议皇帝急于用兵,认为平定叛乱,应该先修德,收买民心。只有王朴等人说用兵之策,认为江淮地区可以首先平定。周世宗从前就了解王朴,看到他高妙的论述后,更加认为他是奇才。召来他一同商讨天下大事,都合自己的想法,于是决心采用他的建议。显德(周世宗年号)三年,征讨淮河地区,任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回师后,加封他为户部侍郎,又升枢密使。王朴聪明,才智很高,不只当世政务,就是阴阳律历等方面,也没有不精通的。王朴性格刚直果断,又被周世宗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超过他。周世宗讨伐淮河地区,王朴留守京师,增广新城,开通道路,京城更加庄严宏伟。现在京师的形制布局,大多是他规划的。他制定的音乐,至今还采用着,没有更改。他上奏的用兵方略,也不是只能用在一时的策略。他说的各国灭亡的次序:“淮南可以最先平定,并州是一定要消灭的敌人,在最后灭亡。”后来宋朝兴起,平定天下,只有并州最后臣服,都像王朴说的一样。显德六年春天,周世宗派王朴巡视汴河口,建造斗门,回京,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抬回去后就死了,时年五十四岁。周世宗亲临了他的丧礼凭吊,用玉钺敲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追赠王朴为侍中。啊!王朴的才能,确实可以说是非常贤能了。如果没有遇到世宗,如何能施展出来?世宗在位的时候,对外用兵,攻取战胜;内修制度,制刑法,定律历,讲求礼乐文章,他所用的都是五代的士人,难道他们在后晋后汉时期都愚昧胆怯,到了后周就变得聪明有才智了?这只是因为周世宗知人善任而发挥了这些人的作用罢了。材料二:秦观:我读五代史,看到王朴为周世宗拿定《平边策》的主意,这样之后知道王朴是能够平定天下的真正人才啊!……王朴曾经替世宗谋划平边的策略,……因此王朴把大但是容易支离破碎的国家作为容易攻取的对象,但是把小且团结坚定的国家作为难以攻取的对象,容易攻取的对象应当先平定,难以攻取的对象应当后平定,这就是先灭吴最后才灭并州的原因啊。臣子接受国君诏命,天下越礼不轨的国家按照顺序被平定,都依照他的谋略。如果不是所说的天下的真正的人才,那么谁又能够在那个时代和王朴相比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可从词的风格、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角度比较两首词作。【解答】(1)C.“自己也打算耕田送老,流露出归田园居的退隐之意”错,实际是因“天下偷安”,而引起词人的悲愤之语。故选C。(2)首先,手法相似,两词都运用典故。本词“为伊为葛”一句用伊尹、诸葛亮及刘备等典故,表达词人复杂的情感。《永遇乐》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人道寄奴曾住”“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几句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等典故,抒发对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其次,主题相似,都含悲愤之情。本词“天下适安耕且老”一句中,“天下适安”即“天下苟安”,体现了词人的愤慨。《永遇乐》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几句,表达了词人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同样表达对统治者苟安一隅的不满。两首词情感真挚,都有对统治者苟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愤慨。最后,词风相似,都有豪迈之势。本词“几番际会,风从云和”两句的意思是:人们融洽相处,只求志同道合。奔放雄豪,写出男儿建功立业之志。《永遇乐》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两句的意思是: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慷慨激昂,突显英雄豪情气概。答案:(1)C(2)①手法相似,两词都运用典故。本词用伊尹、诸葛亮及刘备等典故,表达词人复杂的情感。《永遇乐》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等典故,抒发对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②主题相似,都含悲愤之情。两首词情感真挚,都有对统治者苟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愤慨。③词风相似,都有豪迈之势。本词“几番际会,风从云和”奔放雄豪,写出男儿建功立业之志。《永遇乐》中的“金戈铁马”,慷慨激昂,突显英雄豪情气概。赏析: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岁末,陈亮顶风冒雪,跋涉数百里,从浙江永康去到江西上饶探访多年不见的好友辛弃疾。二人同游鹅湖,共饮瓢泉,“长歌互答,极论世事”(辛弃疾《祭陈同父文》),两人畅所欲言,共同居住了十天才分别。别后二人曾作《虞美人》同韵词多首反复赠答。陈亮意犹未尽,不久又用前韵作此词寄怀辛弃疾。据词中“却忆去年风雪”一语,知作于淳熙十六年。其时上距隆兴和议已有二十六年,宋廷君臣上下苟且偷安,朝政异常腐败,误国者得升迁,爱国者遭打击,国势日弱,士风日靡。辛陈二人于此俱极痛愤,故词中不但饱含惜别之情,而且深蕴忧国忧民之意,表现出“英雄感怆”的悲壮色彩。(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重点字:是)(2)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重点字:逶、迤)(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重点字: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1小题,12分)6.【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含义,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本题考查的是引号的具体作用。做此题需要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3)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