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浙江省杭州市(含周边)重点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1页
2023年浙江省杭州市(含周边)重点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2页
2023年浙江省杭州市(含周边)重点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3页
2023年浙江省杭州市(含周边)重点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4页
2023年浙江省杭州市(含周边)重点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浙江省杭州市(含周边)重点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登泰山记》)这篇游记散文是写实,但经过了作者精心的艺术处理和加工。文章的艺术特色,很值得我们借鉴。首先,作者紧紧围绕着“寒冬”来描绘,并且贯穿始终。开始时,自京都乘风雪,点出了“风雪”二字,接着便步步深化。登山时“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到达山顶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观日出时“大风扬积雪击面”;游览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雪与人膝齐”。这些文字直接描写风雪,用来显示时令的特征,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这并不困难。精妙的是,作者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例如日出前,山峰“白若樗蒱”,山本来是青色的,现在却白如樗蒱,当然是积雪覆盖所致,于是,严冬的特征被点染出来了。“绛皓驳色”,山峰蒙雪,当然是白的了,这样,时令的特征又被点染出来了。在文章中,不仅有时令特征,而且有地点特征。作者所写的树木、石头等,都很切合泰山的景物特征,至于泰山日出,就更有特点了,这是在别的地方所不能见到的。其次,繁简得宜,详略得当。出京都的一路风雪,一笔带过,然后,马上深入到文章的中心。观日出,是重点,因而笔重墨多,其余的,就稍作勾勒和点染;写泰山的树木、石头,用墨更少,两三字就交代完毕,只要说明清楚就行,没有枝蔓。作者既做到有繁有简,更做到繁中有简、详中有略。例如写日出的情景是详细的,但是,具体的每一句,又是简明的,只用几个字就描述了某一具体的形象。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是姚鼐散文的风格,也反映出桐城派这个文学流派的风格特征。——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登泰山记》材料二: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难发现,它并非单纯的文派,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皆成就斐然。纵观桐城派三百年发展历程,不仅诞生了方苞、方观承、陈用光、邓廷桢、姚莹、曾国藩、郭嵩焘等朝廷大员,在禁烟、禁酒、治河、戍边、保疆、治军、通商、洋务等各个方面卓有建树;也涌现出郭嵩焘、黎庶昌和薛福成等出使欧洲的一流外交家,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并孕育出姚鼐、吴德旋、曾国藩、祁寯藻、张裕钊等人的书法碑帖艺术,与桐城文章交相辉映。同时,桐城派人物几乎都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从翰林院教习,到省级学政,再到书院山长,可谓人才辈出,泽被深远。有鉴于此,桐城派实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流派。在众多流派成员之间,虽然跨越地域时空限制,但都遵循着大致相近的学术理念、价值追求与精神祈向,彼此声气相通,薪火相传,形成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从桐城派的生成历史来看,三百年一以贯之的是古文辞章与经世济民,而连接辞章与经世的理念是义法。义法最早是经史之学的通行概念,后来方苞把它引入辞章,开创古文义法。简单地讲,“义法”,“义”就是言有物,“法”就是言有序,两者相合而成文。其所言之物,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源自现实,寄托经世济民之宏愿;所序之文,也并非辞藻堆砌,而是字里行间流贯生命之气。义法既是格律与神气之统一,也是德行与辞章之统一,还是立言与立功之统一。后来刘大櫆发展了义法理论,强调文人之能事,通过字句、音节来体悟文章的神气,在吟咏唱叹之间荡涤灵府,在吞吐俯仰之际贯通古今。姚鼐在方、刘基础上,吸收乾嘉汉学考据之法,与义理、辞章相融合,义理以尽性,考据以穷理,辞章发其奥蕴,最终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此三合一之论,既欲合真善美而为一,又欲合儒林、道学与文苑而为一,体现了姚鼐“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增加了经济之学,经济在孔门乃政事之科。在四者之中,曾国藩虽重义理,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但更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如此一来,曾国藩挈揽众长,其文经史百家,其学思辨融通,其事经国济民,通达宏阔,中兴桐城,开辟新境。晚清民国,严复、林纾以桐城之文,翻译西文、西学,启蒙民智,他们与无数仁人志士合力,共同促进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化。可以说,桐城派三百年历史,延续几代人,弟子门人逾千,大体都遵循相近的价值理念,把辞章学术与立身相结合,把个体命运与时代家国相联结,与时俱进,淑世牖民。——节选自任雪山《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桐城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泰山记》最精妙之处在于全文紧扣“寒冬”,不仅直接描写风雪,还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B.姚鼐散文的风格是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也是桐城派中许多作家的风格特征。C.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桐城派形成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D.姚鼐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曾国藩强调经世济民,严复、林纾启蒙民智,表现了文化人的担当。(2)根据材料,下列对姚鼐文章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泰山记》是姚鼐的代表作品,也是最能代表桐城派语言简洁风格的作品之一。B.姚鼐不仅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书法碑帖艺术上也是卓有成就。C.姚鼐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体现其“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D.曾国藩深受姚鼐思想的影响,所以坚守桐城派立场,最终中兴桐城,开辟新境。(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A.曾国藩把桐城派推向全国,曾门弟子又承续大业,延展铺扬,声势赫奕。B.邓廷桢任安徽巡抚时,援引梅曾亮、管同、宋翔凤等桐城派成员入幕府,参赞政务。C.姚鼐强调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实质是让传统古文更有效地为封建统治者服务。D.姚鼐接续前贤,培育弟子门人,编纂《古文辞类纂》,为桐城派开疆辟土。(4)“义理、考据与辞章”中的“考据”(客观考证)是如何在《登泰山记》中得到体现的?(5)姚鼐被认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其理由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二)现代文阅读II(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黄昏的约定连亭①沿着黄昏中的街道,我经过无数盏灯,它们透着黄昏一样的昏黄。②她站在街的尽头,迈出几步,又后退几步,抬起头,眯着眼睛看羽毛落在一个木窗旁。然后,她站在街中央,双手放在嘴上作喇叭状,对着这一街区最古老的窗户喊:“五婆!”她这一喊,我的影子受到风的惊吓,蜷缩在两脚之间。她朝我挨近,我也跟着喊一声:“五婆!”她扭头对我说:“你不大点声,她听不到的。我们一起喊吧。数一二三,数到三我们一起喊。”于是她数:“一,二,三。”然后我们一齐吼:“五婆!”发“五”圆唇,嘴巴鼓起,音低而浑,“婆”也是圆唇,嘴巴鼓起,音高而清。其他小伙伴也从家里跑出来加入我们。他们说:“来,我们一起喊。”于是数到三,大家一齐喊:“五——婆——”③那个古老的雕花窗子终于打开,伸出一个满是白发的头。五婆摆手说:“五婆不在家。你们别喊了。”我们听了哈哈大笑:“五婆不在家,那你是谁?”白发五婆也哈哈大笑:“我是糖婆婆。”说完丢下一包糖来。④每天黄昏在窗下喊“五婆”,我们就会得到一包糖。五婆为什么要跟我们建立黄昏的约定,我们不想深究,反正有糖吃,我们乐此不疲。自从五婆的丈夫死后,只有她一个人进出老屋。在小镇,像她这样寡居的老人还有很多。小镇的老人会有很多时间和孤独相处,有的人是三五年,有的人是二三十年。⑤在小镇,忍受孤独似乎要比其他地方容易得多:因为小镇本身就是孤独的。小镇的人沉浸在小镇的节奏里。他们不用钟表,太阳就是最好的钟表。他们不上剧院,家长里短就是最好的故事会。他们不用听电视和广播播报天气预报就能知道天气变化,他们自己就是天气监测器,代代相传的经验从不失灵。如果要变天,老人的关节就会疼。如果要下雨,家门前就会经过许多蚂蚁。他们虔诚地遵循太阳的节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⑥偶尔他们会开玩笑似的讲述自己的心事,却并不强求能被理解,实际上他们自己也不理解自己。他们从没想过离开故土去别处生活,他们不是飞鸟,而是被地心引力紧紧吸住的落叶,盘根错节的地面才是归宿。⑦当我穿越黄昏回家,看见所经的路都被各家门窗透出的光照亮,就觉得所有的孤独都是可以忍受的。⑧在小镇,一切的行动都归太阳掌管。日落是孩子游戏时间的节点。我奔跑着,经过树和房子、池塘和木桥、商店和肉铺,以及老人沉默的身影,直到跑进奶奶的影子里。奶奶觉得自己活得太久了,这不是她想要的,多活一天就多拖累儿孙一天。她惟一的安慰是,身子骨还硬朗,还能做家务,不是白费粮食。父亲换了工地,我们一家从大街搬到十里外的地方。十里对脚力尚好的孩子不算太远,我仍可以奔跑着找到伙伴们,找到五婆的糖。1999年,一个孩子在奔跑中感知到小镇的秘密。⑨我们仍旧在黄昏呼喊五婆,有时五婆的窗户还未打开,一些临近的木门和窗户已次第打开,老人们带着温和的笑容看我们与五婆之间的游戏。有一次,我们还没开始呼喊,就看见一个陌生女人向我们走来。她穿着酒红色的连衣裙,裙摆在风中轻盈地飞扬。我们惊讶万分的时候,她转身走进了五婆的老屋。霞光是那么鲜艳,映照着我们年轻的女郎,映照着满头银丝的五婆,无意中构成我们对生命最初的理解。⑩离开五婆的老屋,我掐着黄昏的尾巴跑回家,一路是已经停工的工地。这些地方曾经白鸟翱翔、湖水清澈,动物们悠然地诞生、从容地死亡,而现在它们都消失了。⑪施工声隆隆,我们站在街中央,双手放在嘴上作喇叭状,大声喊“五婆”。除了糖,我们还期盼窗框中出现一张年轻美丽的面庞。女郎没有出现,出现的是一只菜粉蝶。它轻轻地扇动翅膀,在黄昏的光芒中飞行,其缓慢蹁跹的姿态像极了我们的心事。有那么一瞬间,它飞到了雕花的窗棱下,几乎就要停在那里,但它只是用翅膀轻触一下窗纸就飞走了。那些黄昏,我一直在想一只蝴蝶的命运。她来自何方,现在又在何处,过得好不好?没有人知道黄昏里的孩子在牵挂一只蝴蝶。⑫五婆伸出脑袋,像老朋友一样,隔着两层楼用一包糖回应我们的呼喊。在糖的甜蜜中我们理解了彼此的孤独。这种孤独是有力量的,虽然浸透着黄昏的伤感。我们和五婆是黄昏的朋友,每次和她在暮霭中相会,我总是那么激动,充满奔跑的欲望。在奔跑中看见她亮起的灯光,有时我的眼泪竟会夺眶而出。⑬五婆的家隔在新区和老街之间,其命运可想而知。尽管五婆细心地打扫,也应付不了工地飞尘的入侵。五婆的咳嗽越来越严重。⑭一个秋风萧瑟的黄昏,我们站在大街上呼喊,雕花的窗户再也没有打开,五婆再也没有出现,我们期待的糖也不知去向。——节选自《文艺报》(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讲述了五婆与孩子之间的故事:黄昏到来时,五婆会给孩子们一包糖果;孩子们得到了甜蜜的快乐,五婆也得到了孩子们陪伴的快乐。B.小镇是孤独的,但小镇里的人不是孤独的。人们有自己的生活节奏,顺其自然,沉浸在小镇无忧无虑的节奏里,很少与外界接触。C.大规模的工地,对环境造成污染,五婆也因为飞尘入侵,咳嗽越来越严重,最后因病重而再也没有出现:文章警醒人们爱护环境。D.黄昏中一包糖的约定,是把五婆和孩子们连结在一起的情感纽带;从甜甜的糖中,我们理解了彼此的情感需要,有力而伤感。(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标题中的“黄昏”二字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同时秋风萧瑟的黄昏也为全文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氛围。B.文章第六自然段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落叶来比喻小镇上的人们,表现了他们不愿离开故土的传统文化心理。C.文章后半部分运用了对比,把小镇曾经的生活环境和如今施工之后的环境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小镇过往生活的眷恋。D.本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观察世人,感受生活,所以文章读来俏皮活泼,富有童趣,却也难免显得稚嫩浅显。(3)有人说连亭的散文是一种诗化散文,请以文中画线句为例分析其散文语言的诗化特点。(4)文章萦绕着一种温暖而感伤的基调,其中“温暖”和“感伤”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材料二: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B.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C.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D.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鼎,相传为大禹所铸,上有日月山川神灵之像,为传国宝器。古代列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B.危国,意思是面临危险的国家,在此指东周王朝。与李白《蜀道难》中的“危乎高哉”的“危”的意思不同。C.弊邑,弊,通“敝”,意思是偏僻的小城镇。文中是对国土、领地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指颜率谦称周国。D.与,意思是给予。与《鸿门宴》中的“则与斗卮酒”的“与”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楚王的无理质询,王孙满由鼎的轻重引申到德的轻重,表现王孙满的睿智忠诚。B.颜率劝说齐王,出兵救周,既可得美名,又可得九鼎。于是齐王命陈臣思率军救周,秦国退兵。C.齐王打算借道梁国或楚国运输九鼎,颜率认为不可行,因为梁楚两国都早有问鼎之心。D.颜率回顾史实,当初武王伐殷获九鼎,运输耗费巨大,为此替齐王担忧,一心想帮齐国解决运鼎难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②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5)面对求鼎危局,颜率如何游说齐王,最终保全九鼎的?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题冷泉亭①辛弃疾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珮环声急。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误。山木润,琅玕②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物本吾家③,今为客。【注】①冷泉亭:亭在西湖灵隐寺西南飞来峰下的深水潭中,为西湖名胜之一。②琅玕(lánggān):原指青色美玉,此指绿竹。③吾家,指作者的家乡历城(今济南),素有“泉城”美誉。(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词借景抒情。上片写冷泉亭附近的风景,下片写游亭的活动及由此生发的感情。B.开头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路两旁树木整齐挺立的雄伟之势。C.“谁信”四句,运用了设问和想象,表达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美。D.整首词托物言志,借“翠竹”“鸾凤”等意象表达词人高洁的情操、美好的理想。(2)此词的词眼为“恨”,词中体现了哪些“恨”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里仁》中“,”两句,孔子提出了以正面形象作指引,以反面形象作镜鉴的修养方法。(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气氛的句子是“,”。(3)自古以来,梅花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借写梅花抒发高洁的情志或隐逸的情怀的诗句不胜枚举,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甲),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①,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②。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乙),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③,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丙),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丁)。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①争奇斗艳②俯拾皆是③自相矛盾B.①新奇别致②俯拾皆是③南辕北辙C.①新奇别致②不可胜数③自相矛盾D.①争奇斗艳②不可胜数③南辕北辙(2)脂砚斋评点:“放笔以情趣世人,并评倒多少传奇。文气淋漓,字句切实。”这句话是对文中甲乙丙丁哪一处的评点?A.(甲)B.(乙)C.(丙)D.(丁)(3)请从两处划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处,概括该句揭示的《红楼梦》创作特色或创作主张,并结合全书的相关内容加以解说。(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喷气式民航客机通常以略低于音速的高亚音速飞行。当飞行速度接近音速时,机翼上表面某些区域的气流速度可能已经达到音速,令飞行阻力急剧增加。第一、二代喷气式客机采用的多是传统的古典翼型,古典翼型适合于低速及亚音速飞行,在这种速度范围内,它们具有较高的气动效率。但是,随着飞行速度的进一步提高,古典翼型的设计已不可能适应高速巡航飞行的要求。因此,需要寻求一种①,又能保持较高气动效率的翼型。C919的机翼设计运用的是超临界翼型。②,超临界翼型可使巡航气动效率提高20%以上,巡航速度提高将近100千米/小时;如果用同一厚度标准来设计古典翼型和超临界翼型,超临界翼型的整体阻力比古典翼型要小8%左右。在C919飞机上,超临界机翼与发动机、机身和吊挂之间还采用了性能更为优化的局部融合设计,这些设计进一步提高了C919飞机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通常,飞机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与机翼较近,两者之间难免产生阻力干扰。设计人员经过反复论证研究,③,使发动机与机翼之间的阻力干扰达到了“1+1<2”的设计效果,让两者一起面对的阻力小于分别面对时的阻力和。(1)划线句子能否改成“当飞行速度达到音速时,机翼上表面区域的气流速度已经达到音速,令飞行阻力急剧增加”?请说明理由。(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9年12月15日,在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倒计时1000天活动上,杭州亚运会主题口号出炉,中文为“心心相融,@未来”。杭州亚组委会负责人说:“我们把这句口号念作‘心心相融,爱达未来’。”主题口号意在表达各国人民在亚运会大舞台上用心交融,互相包容,体现亚奥理事会大家庭团结向上、紧密相拥的理想,同时传递自信乐观、不畏挑战、共迎美好的期许,与“永远向前”以及“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契合一致,也寄托着面向未来,共建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好愿望。杭州亚运会主题口号告诉我们,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交融尤显重要,对未来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3年浙江省杭州市(含周边)重点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登泰山记》)这篇游记散文是写实,但经过了作者精心的艺术处理和加工。文章的艺术特色,很值得我们借鉴。首先,作者紧紧围绕着“寒冬”来描绘,并且贯穿始终。开始时,自京都乘风雪,点出了“风雪”二字,接着便步步深化。登山时“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到达山顶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观日出时“大风扬积雪击面”;游览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雪与人膝齐”。这些文字直接描写风雪,用来显示时令的特征,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这并不困难。精妙的是,作者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例如日出前,山峰“白若樗蒱”,山本来是青色的,现在却白如樗蒱,当然是积雪覆盖所致,于是,严冬的特征被点染出来了。“绛皓驳色”,山峰蒙雪,当然是白的了,这样,时令的特征又被点染出来了。在文章中,不仅有时令特征,而且有地点特征。作者所写的树木、石头等,都很切合泰山的景物特征,至于泰山日出,就更有特点了,这是在别的地方所不能见到的。其次,繁简得宜,详略得当。出京都的一路风雪,一笔带过,然后,马上深入到文章的中心。观日出,是重点,因而笔重墨多,其余的,就稍作勾勒和点染;写泰山的树木、石头,用墨更少,两三字就交代完毕,只要说明清楚就行,没有枝蔓。作者既做到有繁有简,更做到繁中有简、详中有略。例如写日出的情景是详细的,但是,具体的每一句,又是简明的,只用几个字就描述了某一具体的形象。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是姚鼐散文的风格,也反映出桐城派这个文学流派的风格特征。——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登泰山记》材料二: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难发现,它并非单纯的文派,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皆成就斐然。纵观桐城派三百年发展历程,不仅诞生了方苞、方观承、陈用光、邓廷桢、姚莹、曾国藩、郭嵩焘等朝廷大员,在禁烟、禁酒、治河、戍边、保疆、治军、通商、洋务等各个方面卓有建树;也涌现出郭嵩焘、黎庶昌和薛福成等出使欧洲的一流外交家,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并孕育出姚鼐、吴德旋、曾国藩、祁寯藻、张裕钊等人的书法碑帖艺术,与桐城文章交相辉映。同时,桐城派人物几乎都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从翰林院教习,到省级学政,再到书院山长,可谓人才辈出,泽被深远。有鉴于此,桐城派实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流派。在众多流派成员之间,虽然跨越地域时空限制,但都遵循着大致相近的学术理念、价值追求与精神祈向,彼此声气相通,薪火相传,形成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从桐城派的生成历史来看,三百年一以贯之的是古文辞章与经世济民,而连接辞章与经世的理念是义法。义法最早是经史之学的通行概念,后来方苞把它引入辞章,开创古文义法。简单地讲,“义法”,“义”就是言有物,“法”就是言有序,两者相合而成文。其所言之物,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源自现实,寄托经世济民之宏愿;所序之文,也并非辞藻堆砌,而是字里行间流贯生命之气。义法既是格律与神气之统一,也是德行与辞章之统一,还是立言与立功之统一。后来刘大櫆发展了义法理论,强调文人之能事,通过字句、音节来体悟文章的神气,在吟咏唱叹之间荡涤灵府,在吞吐俯仰之际贯通古今。姚鼐在方、刘基础上,吸收乾嘉汉学考据之法,与义理、辞章相融合,义理以尽性,考据以穷理,辞章发其奥蕴,最终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此三合一之论,既欲合真善美而为一,又欲合儒林、道学与文苑而为一,体现了姚鼐“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增加了经济之学,经济在孔门乃政事之科。在四者之中,曾国藩虽重义理,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但更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如此一来,曾国藩挈揽众长,其文经史百家,其学思辨融通,其事经国济民,通达宏阔,中兴桐城,开辟新境。晚清民国,严复、林纾以桐城之文,翻译西文、西学,启蒙民智,他们与无数仁人志士合力,共同促进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化。可以说,桐城派三百年历史,延续几代人,弟子门人逾千,大体都遵循相近的价值理念,把辞章学术与立身相结合,把个体命运与时代家国相联结,与时俱进,淑世牖民。——节选自任雪山《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桐城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登泰山记》最精妙之处在于全文紧扣“寒冬”,不仅直接描写风雪,还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B.姚鼐散文的风格是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也是桐城派中许多作家的风格特征。C.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桐城派形成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D.姚鼐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曾国藩强调经世济民,严复、林纾启蒙民智,表现了文化人的担当。(2)根据材料,下列对姚鼐文章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登泰山记》是姚鼐的代表作品,也是最能代表桐城派语言简洁风格的作品之一。B.姚鼐不仅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书法碑帖艺术上也是卓有成就。C.姚鼐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体现其“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D.曾国藩深受姚鼐思想的影响,所以坚守桐城派立场,最终中兴桐城,开辟新境。(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CA.曾国藩把桐城派推向全国,曾门弟子又承续大业,延展铺扬,声势赫奕。B.邓廷桢任安徽巡抚时,援引梅曾亮、管同、宋翔凤等桐城派成员入幕府,参赞政务。C.姚鼐强调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实质是让传统古文更有效地为封建统治者服务。D.姚鼐接续前贤,培育弟子门人,编纂《古文辞类纂》,为桐城派开疆辟土。(4)“义理、考据与辞章”中的“考据”(客观考证)是如何在《登泰山记》中得到体现的?(5)姚鼐被认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其理由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解答】(1)A.“不仅直接描写风雪,还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首先,作者紧紧围绕着‘寒冬’来描绘,并且贯穿始终”“这些文字直接描写风雪,用来显示时令的特征,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这并不困难。精妙的是,作者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可知,《登泰山记》最精妙之处不包含“全文紧扣‘寒冬’”“直接描写风雪”。(2)D.“所以坚守桐城派立场,最终中兴桐城,开辟新境”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二“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增加了经济之学,经济在孔门乃政事之科。在四者之中,曾国藩虽重义理,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但更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如此一来,曾国藩挈揽众长,其文经史百家,其学思辨融通,其事经国济民,通达宏阔,中兴桐城,开辟新境”可知,曾国藩“中兴桐城,开辟新境”是因为曾国藩深受姚鼐思想的影响,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所以“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是原因,不是结果。(3)材料二的观点是:“桐城派是一个传统文化共同体,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学流派”“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难发现,它并非单纯的文派,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皆成就斐然”。A.选项表明桐城派在全国成就斐然。B.选项表明桐城派在政治方面的成就。C.选项表现的是桐城派的服务对象,没有表现出它的成就。D.表明桐城派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故选:C。(4)根据材料二第二段“考据以穷理”可知,“考据”就是对事实的考证。在《登泰山记》中,从“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等内容体现出对“古长城”“三谷”“环水”“东谷”“石刻”“天门”等都作了考证,体现出“考据”的特性。同时,在文章特点上,本文是一篇写实的游记散文,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不仅有时令特征,而且有地点特征。作者所写的树木、石头等,都很切合泰山的景物特征,至于泰山日出,就更有特点了,这是在别的地方所不能见到的”,《登泰山记》中叙述客观,用语平实,如“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等,鲜少流露作者情感。(5)根据材料二“姚鼐在方、刘基础上,吸收乾嘉汉学考据之法,与义理、辞章相融合,义理以尽性,考据以穷理,辞章发其奥蕴,最终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此三合一之论,既欲合真善美而为一,又欲合儒林、道学与文苑而为一,体现了姚鼐‘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可知,姚鼐建构起较为完备的桐城派古文理论体系。根据材料二“桐城派人物几乎都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从翰林院教习,到省级学政,再到书院山长,可谓人才辈出,泽被深远”可知,姚鼐有丰富的书院教育经历,培养出大批古文人才。通过考查姚鼐的生平可知,其一生著述颇丰,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编有《古文辞类纂》等。通过材料一对其《登泰山记》的相关分析可知,“这篇游记散文是写实,但经过了作者精心的艺术处理和加工。文章的艺术特色,很值得我们借鉴”“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是姚鼐散文的风格,也反映出桐城派这个文学流派的风格特征”,从中可知姚鼐以自己的创作成就为古文创作树立典范。答案:(1)A(2)D(3)C(4)①“古长城”“三谷”“环水”“东谷”“石刻”“天门”等都是作者考证的内容。②本文是一篇写实的游记散文,叙述客观,用语平实,鲜少流露作者情感。(5)①有丰富的书院教育经历,培养出大批古文人才。②建构起较为完备的桐城派古文理论体系(答“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体现了姚鼐‘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亦可)。③一生著述颇丰,以自己的创作成就为古文创作树立典范。(二)现代文阅读II(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黄昏的约定连亭①沿着黄昏中的街道,我经过无数盏灯,它们透着黄昏一样的昏黄。②她站在街的尽头,迈出几步,又后退几步,抬起头,眯着眼睛看羽毛落在一个木窗旁。然后,她站在街中央,双手放在嘴上作喇叭状,对着这一街区最古老的窗户喊:“五婆!”她这一喊,我的影子受到风的惊吓,蜷缩在两脚之间。她朝我挨近,我也跟着喊一声:“五婆!”她扭头对我说:“你不大点声,她听不到的。我们一起喊吧。数一二三,数到三我们一起喊。”于是她数:“一,二,三。”然后我们一齐吼:“五婆!”发“五”圆唇,嘴巴鼓起,音低而浑,“婆”也是圆唇,嘴巴鼓起,音高而清。其他小伙伴也从家里跑出来加入我们。他们说:“来,我们一起喊。”于是数到三,大家一齐喊:“五——婆——”③那个古老的雕花窗子终于打开,伸出一个满是白发的头。五婆摆手说:“五婆不在家。你们别喊了。”我们听了哈哈大笑:“五婆不在家,那你是谁?”白发五婆也哈哈大笑:“我是糖婆婆。”说完丢下一包糖来。④每天黄昏在窗下喊“五婆”,我们就会得到一包糖。五婆为什么要跟我们建立黄昏的约定,我们不想深究,反正有糖吃,我们乐此不疲。自从五婆的丈夫死后,只有她一个人进出老屋。在小镇,像她这样寡居的老人还有很多。小镇的老人会有很多时间和孤独相处,有的人是三五年,有的人是二三十年。⑤在小镇,忍受孤独似乎要比其他地方容易得多:因为小镇本身就是孤独的。小镇的人沉浸在小镇的节奏里。他们不用钟表,太阳就是最好的钟表。他们不上剧院,家长里短就是最好的故事会。他们不用听电视和广播播报天气预报就能知道天气变化,他们自己就是天气监测器,代代相传的经验从不失灵。如果要变天,老人的关节就会疼。如果要下雨,家门前就会经过许多蚂蚁。他们虔诚地遵循太阳的节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⑥偶尔他们会开玩笑似的讲述自己的心事,却并不强求能被理解,实际上他们自己也不理解自己。他们从没想过离开故土去别处生活,他们不是飞鸟,而是被地心引力紧紧吸住的落叶,盘根错节的地面才是归宿。⑦当我穿越黄昏回家,看见所经的路都被各家门窗透出的光照亮,就觉得所有的孤独都是可以忍受的。⑧在小镇,一切的行动都归太阳掌管。日落是孩子游戏时间的节点。我奔跑着,经过树和房子、池塘和木桥、商店和肉铺,以及老人沉默的身影,直到跑进奶奶的影子里。奶奶觉得自己活得太久了,这不是她想要的,多活一天就多拖累儿孙一天。她惟一的安慰是,身子骨还硬朗,还能做家务,不是白费粮食。父亲换了工地,我们一家从大街搬到十里外的地方。十里对脚力尚好的孩子不算太远,我仍可以奔跑着找到伙伴们,找到五婆的糖。1999年,一个孩子在奔跑中感知到小镇的秘密。⑨我们仍旧在黄昏呼喊五婆,有时五婆的窗户还未打开,一些临近的木门和窗户已次第打开,老人们带着温和的笑容看我们与五婆之间的游戏。有一次,我们还没开始呼喊,就看见一个陌生女人向我们走来。她穿着酒红色的连衣裙,裙摆在风中轻盈地飞扬。我们惊讶万分的时候,她转身走进了五婆的老屋。霞光是那么鲜艳,映照着我们年轻的女郎,映照着满头银丝的五婆,无意中构成我们对生命最初的理解。⑩离开五婆的老屋,我掐着黄昏的尾巴跑回家,一路是已经停工的工地。这些地方曾经白鸟翱翔、湖水清澈,动物们悠然地诞生、从容地死亡,而现在它们都消失了。⑪施工声隆隆,我们站在街中央,双手放在嘴上作喇叭状,大声喊“五婆”。除了糖,我们还期盼窗框中出现一张年轻美丽的面庞。女郎没有出现,出现的是一只菜粉蝶。它轻轻地扇动翅膀,在黄昏的光芒中飞行,其缓慢蹁跹的姿态像极了我们的心事。有那么一瞬间,它飞到了雕花的窗棱下,几乎就要停在那里,但它只是用翅膀轻触一下窗纸就飞走了。那些黄昏,我一直在想一只蝴蝶的命运。她来自何方,现在又在何处,过得好不好?没有人知道黄昏里的孩子在牵挂一只蝴蝶。⑫五婆伸出脑袋,像老朋友一样,隔着两层楼用一包糖回应我们的呼喊。在糖的甜蜜中我们理解了彼此的孤独。这种孤独是有力量的,虽然浸透着黄昏的伤感。我们和五婆是黄昏的朋友,每次和她在暮霭中相会,我总是那么激动,充满奔跑的欲望。在奔跑中看见她亮起的灯光,有时我的眼泪竟会夺眶而出。⑬五婆的家隔在新区和老街之间,其命运可想而知。尽管五婆细心地打扫,也应付不了工地飞尘的入侵。五婆的咳嗽越来越严重。⑭一个秋风萧瑟的黄昏,我们站在大街上呼喊,雕花的窗户再也没有打开,五婆再也没有出现,我们期待的糖也不知去向。——节选自《文艺报》(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讲述了五婆与孩子之间的故事:黄昏到来时,五婆会给孩子们一包糖果;孩子们得到了甜蜜的快乐,五婆也得到了孩子们陪伴的快乐。B.小镇是孤独的,但小镇里的人不是孤独的。人们有自己的生活节奏,顺其自然,沉浸在小镇无忧无虑的节奏里,很少与外界接触。C.大规模的工地,对环境造成污染,五婆也因为飞尘入侵,咳嗽越来越严重,最后因病重而再也没有出现:文章警醒人们爱护环境。D.黄昏中一包糖的约定,是把五婆和孩子们连结在一起的情感纽带;从甜甜的糖中,我们理解了彼此的情感需要,有力而伤感。(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标题中的“黄昏”二字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同时秋风萧瑟的黄昏也为全文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氛围。B.文章第六自然段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落叶来比喻小镇上的人们,表现了他们不愿离开故土的传统文化心理。C.文章后半部分运用了对比,把小镇曾经的生活环境和如今施工之后的环境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小镇过往生活的眷恋。D.本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观察世人,感受生活,所以文章读来俏皮活泼,富有童趣,却也难免显得稚嫩浅显。(3)有人说连亭的散文是一种诗化散文,请以文中画线句为例分析其散文语言的诗化特点。(4)文章萦绕着一种温暖而感伤的基调,其中“温暖”和“感伤”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选项,结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散文语言的诗化特点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文章警醒人们爱护环境”说法错误,本文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并没有警醒人们保护环境的意思。故选C。(2)D.“却也难免显得稚嫩浅显”说法错误,本文虽以孩子的视角来感受生活,但对生活的感受是很深刻的。故选D。(3)“我奔跑着,经过树和房子、池塘和木桥、商店和肉铺,以及老人沉默的身影,直到跑进奶奶的影子里”中连用“树和房子”“池塘和木桥”“商店和肉铺”“老人沉默的身影”等多个意象,罗列出了小镇上典型的景象,生动再现了小镇的生活场景。本文的语言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如“日落是孩子游戏时间的节点”“我奔跑着”等句子,可以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作者童年的欢乐;“以及老人沉默的身影”等句子又能传达出作者略略的伤感。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不舍与眷恋。“在小镇,一切的行动都归太阳掌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太阳人格化,交代出了小镇上人们的日常活动都是随着日升日落而进行的这一特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律生活。“一切的行动都归太阳掌管”“日落是孩子游戏时间的节点”等句子是长句,“我奔跑着,经过树和房子、池塘和木桥、商店和肉铺”等句子是短句,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更符合孩子的行为特点。(4)“温暖”体现:由文中“五婆摆手说:‘五婆不在家。你们别喊了。’我们听了哈哈大笑:‘五婆不在家,那你是谁?’白发五婆也哈哈大笑:‘我是糖婆婆。’说完丢下一包糖来”等内容可以看出,每到黄昏时,五婆会给孩子们一包糖果,黄昏中一包糖的约定让孩子们得到了甜蜜的快乐,也让五婆得到了有孩子们陪伴的快乐。由文中“小镇的人沉浸在小镇的节奏里。他们不用钟表,太阳就是最好的钟表。他们不上剧院,家长里短就是最好的故事会。……他们虔诚地遵循太阳的节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内容可以看出,小镇人们过着简单而又无忧的生活,这种顺应自然的惬意生活方式给人以“温暖”。由文中“奶奶觉得自己活得太久了,这不是她想要的,多活一天就多拖累儿孙一天。她惟一的安慰是,身子骨还硬朗,还能做家务,不是白费粮食”可以看出,老人们即便年岁很高了,也不愿意拖累儿孙,她们这种渴望自食其力的心理,让人感受到“温暖”。“感伤”体现:由文中“五婆的家隔在新区和老街之间,其命运可想而知。尽管五婆细心地打扫,也应付不了工地飞尘的入侵。五婆的咳嗽越来越严重”“一个秋风萧瑟的黄昏,我们站在大街上呼喊,雕花的窗户再也没有打开,五婆再也没有出现,我们期待的糖也不知去向”可知,带给孩子们快乐的五婆去世了,让人感伤。由文中“小镇的老人会有很多时间和孤独相处,有的人是三五年,有的人是二三十年”“在小镇,忍受孤独似乎要比其他地方容易得多”可知,小镇身处现代文明喧闹之外,这种孤独让人感伤。由文中“离开五婆的老屋,我掐着黄昏的尾巴跑回家,一路是已经停工的工地。这些地方曾经白鸟翱翔、湖水清澈,动物们悠然地诞生、从容地死亡,而现在它们都消失了”“施工声隆隆”可知,小镇在渐渐改变,作者快乐的童年也已远去,体现了感伤的情绪。答案:(1)C(2)D(3)①多个意象并列,生动再现了小镇的生活场景。②浓厚的抒情意味,语调快乐中带有伤感,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③使用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律生活。④句式上长短结合,使语言生动活泼,符合孩子的行为特点。(4)“温暖”体现:①孩子们和五婆的“黄昏约定”的快乐。②小镇人们顺应自然的惬意的生活方式。③老人们不愿意拖累儿孙(渴望自食其力)的心理。“感伤”体现:①五婆的去世。②小镇身处现代文明喧闹中的孤独。③快乐童年远去(小镇渐渐改变)的感伤。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材料二: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B.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C.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D.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九鼎,相传为大禹所铸,上有日月山川神灵之像,为传国宝器。古代列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B.危国,意思是面临危险的国家,在此指东周王朝。与李白《蜀道难》中的“危乎高哉”的“危”的意思不同。C.弊邑,弊,通“敝”,意思是偏僻的小城镇。文中是对国土、领地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指颜率谦称周国。D.与,意思是给予。与《鸿门宴》中的“则与斗卮酒”的“与”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面对楚王的无理质询,王孙满由鼎的轻重引申到德的轻重,表现王孙满的睿智忠诚。B.颜率劝说齐王,出兵救周,既可得美名,又可得九鼎。于是齐王命陈臣思率军救周,秦国退兵。C.齐王打算借道梁国或楚国运输九鼎,颜率认为不可行,因为梁楚两国都早有问鼎之心。D.颜率回顾史实,当初武王伐殷获九鼎,运输耗费巨大,为此替齐王担忧,一心想帮齐国解决运鼎难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②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5)面对求鼎危局,颜率如何游说齐王,最终保全九鼎的?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也”是句末语气词,应在“也”后断开,排除C、D;“与秦”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排除A。故选:B。句子翻译为: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秦王暴虐无道,要兴师威胁周君,并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内部寻思对策,认为与其将九鼎交给暴秦,不如送给贵国。(2)D.“意思不同”错误。“则与斗卮酒”的意思是“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与:给予。(3)D.“为此替齐王担忧,一心想帮齐国解决运鼎难题”错误。原文“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可知,并非真正替齐王担忧、设身处地帮齐国解决运鼎难题。颜率是让齐王知难而退,巧妙地将违约责任推给对方。(4)①虽:虽然;衰:衰微。句子翻译为: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②疾:尽快;所从:从哪条路;迁:迁出。句子翻译为:(臣)不敢欺骗贵国,(大王)尽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敝国随时听候命令迁出九鼎。(5)根据原文“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秦兵罢”可知,向齐求救,用献鼎为诱(做交换),借兵退秦救国。根据原文“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可知,巧设两道难关说退齐王。一是九鼎巨大,运输人力物力,难以解决;二是运送的路线无法确定。将违约责任推给齐国,打消齐国索鼎念头,助周化险为夷。答案:(1)B(2)D(3)D(4)①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②(臣)不敢欺骗贵国,(大王)尽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敝国随时听候命令迁出九鼎。(5)①向齐求救,用献鼎为诱(做交换),借兵退秦救国。②巧设两道难关说退齐王。一是九鼎巨大,运输人力物力,难以解决;二是运送的路线无法确定。将违约责任推给齐国,打消齐国索鼎念头,助周化险为夷。参考译文:材料一:楚庄王攻打陆浑之戎,到达雒水边,在周王的疆界检阅军队。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楚庄王问鼎的大小和轻重。王孙满说:“这决定于君主的道德,而不在于鼎的本身。往昔夏朝正当有德的时候,远方的人把各种东西画成图像,九州的长官贡献了铜,铸成鼎,把各种东西的图像铸在鼎上,各种事物都得以备载,让人民知道神道与邪恶的东西。因此人民进入川泽山林,也就不会碰上有危险的东西。魑魅魍魉,这类鬼怪也都不会遇到,因而能够使上上下下的人们和睦相处,从而领受上天赐予的福分。桀德行昏聩惑乱,鼎迁到商朝,经历了六百年。商纣王残暴肆虐,鼎迁移到周。德行美好光明,鼎虽然体型小,但是分量很重;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很多,但是分量很轻。上天赐福给明德的君王,总会有终结的日子。成王把鼎安顿在郏鄏,占卜的预言说可传下去三十代,享年七百年,这是天意决定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轻易询问的。”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材料二:秦国发兵逼近周境索取九鼎,周君为此忧惧不安,将此事告诉了颜率。颜率说:“君王不必为此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秦王暴虐无道,要兴师威胁周君,并且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内部寻思应对之策,认为与其将九鼎交给暴秦,还不如送给贵国。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一定能够赢得美名;如得到九鼎这样的重器,又获得巨大的实惠。希望大王能够认真考虑考虑!”齐王听了很是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军队,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帮助东周,秦军也因此退兵。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的时候,周君又一次感到忧虑不安。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东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甘愿将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从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颜率说:“不行。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沙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不行。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之中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哪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周王室也正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九鼎,并不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的,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九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还需要有士兵工匠等人力、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作为配套。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所以我私下在为大王担忧。齐王说:“贤卿多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颜率赶紧解释说:“我不敢欺骗贵国。大王尽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敝国随时听候命令迁出九鼎。”齐王只好停止索要九鼎。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题冷泉亭①辛弃疾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珮环声急。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误。山木润,琅玕②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物本吾家③,今为客。【注】①冷泉亭:亭在西湖灵隐寺西南飞来峰下的深水潭中,为西湖名胜之一。②琅玕(lánggān):原指青色美玉,此指绿竹。③吾家,指作者的家乡历城(今济南),素有“泉城”美誉。(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此词借景抒情。上片写冷泉亭附近的风景,下片写游亭的活动及由此生发的感情。B.开头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路两旁树木整齐挺立的雄伟之势。C.“谁信”四句,运用了设问和想象,表达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美。D.整首词托物言志,借“翠竹”“鸾凤”等意象表达词人高洁的情操、美好的理想。(2)此词的词眼为“恨”,词中体现了哪些“恨”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整首词托物言志”错。此词还采用借景抒情手法,词人借冷泉亭周围与家乡相似的景物抒发思乡之情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哀叹。故选D。(2)思念故乡的伤感。“风物本吾家”句,词人因看到冷泉亭周围的景物有与家乡相似的地方,而词人家乡已被金人占领,故联想到被金人占领的北方失地,以及归不得的伤感之情。因此,这里的“恨”有词人的思乡之“恨”。家国之痛。借景抒情,词人借冷泉亭周围与家乡相似的景物抒发思乡之情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哀叹,当时北方的中国在异族统治之下,作者“本吾家”“今为客”之叹,饱含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叹了。壮志难酬的苦闷。“醉舞”两句,“鸾凤”汉族传说中的神鸟。比喻贤良、俊美的人,这里喻诗人怀才,但为什么“醉舞”?那只能是怀才不遇,难以实现理想,所以诗人应是怀才不遇,难以实现理想的形象,于是解酒消愁。作者以鸾凤自比,表明自己正直高尚,才华横溢,却只能借酒浇愁,排遣苦闷,寄居江南,不能收复失地,壮志难酬。答案:(1)D(2)①思念故乡的伤感。“风物本吾家”句,作者由冷泉亭周围景物触发了对与此相似的家乡的思念,以及归不得的伤感之情。②家国之痛。当时北方的中国在异族统治之下,作者“本吾家”“今为客”之叹,饱含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叹了。③壮志难酬的苦闷“醉舞”两句,作者以鸾凤自比,表明自己正直高尚,才华横溢,却只能借酒浇愁,排遣苦闷,寄居江南,不能收复失地,壮志难酬。(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里仁》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两句,孔子提出了以正面形象作指引,以反面形象作镜鉴的修养方法。(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气氛的句子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3)自古以来,梅花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借写梅花抒发高洁的情志或隐逸的情怀的诗句不胜枚举,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重点字:焉)(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重点字:盈、壁)(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重点字: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甲),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①,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②。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乙),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③,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丙),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丁)。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A.①争奇斗艳②俯拾皆是③自相矛盾B.①新奇别致②俯拾皆是③南辕北辙C.①新奇别致②不可胜数③自相矛盾D.①争奇斗艳②不可胜数③南辕北辙(2)脂砚斋评点:“放笔以情趣世人,并评倒多少传奇。文气淋漓,字句切实。”这句话是对文中甲乙丙丁哪一处的评点?BA.(甲)B.(乙)C.(丙)D.(丁)(3)请从两处划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处,概括该句揭示的《红楼梦》创作特色或创作主张,并结合全书的相关内容加以解说。【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的评价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的评点,结合题干涉及的几个句子的含义和特点进行判断,正确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红楼梦》创作特色或创作主张的分析和解说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句子及全书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第一处,争奇斗艳:指百花竞放,十分艳丽。多形容花与女子。新奇别致:形容特别,有新意。别致,特别。形容精巧,精致的事物或与众不同的想法或方式等。语境说“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此处是说我的做法与众不同,应用“新奇别致”。第二处,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不可胜数:不能计算数目,形容非常多。前文说“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强调这样的事件很多,数也数不过来,应用“不可胜数”。第三处,自相矛盾: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后文说“大不近情理之话”,说明这种话前后矛盾,互相抵触,应用“自相矛盾”。故选C。(2)A.评价“我师”的行为;B.对“佳人才子等书”的评价,符合题干要求;C.对自己的作品的评价;D.对自己的作品的评价。故选B。(3)“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揭示了作者的创作主张。“千部共出一套”“涉于淫滥”,表明作者反对故事情节刻板俗套、千篇一律,同时否定了人物形象模式化的做法。《红楼梦》这部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