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1.(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五四运动早已载(zài)入史册,后人对其进行纪念,从中汲取能量,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梦而奋斗。 B.倡导整本书阅读,是因为在互联网环境下,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趋势,阅读容易走向浅尝辄(zé)止、断章取意的误区。 C.缂(gè)丝这种中国传统技艺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能自由变幻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缂织彩纬的织工须有一定的艺术造诣。 D.黄家庄藏有美酒的消息不胫而走,据那些喝过的人说,那酒澄(chéng)清透亮,醇厚绵长,入口生香,实乃琼浆玉液,令人回味无穷。2.(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说,我们的英雄未必是无所不为的超级英雄,每一个普通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和行动都有可能使之成为英雄。 B.好的文艺作品应该用别开生面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C.元旦期间,漫步街头,只见不少大中型商厦为促销贴出这样的布告:凡在本店购货满200元者,本店将热忱惠赠一份精美的礼品。 D.《左传》并不简单描写流亡者的不幸,而是通过血腥与动荡的非凡经历,让流亡者与众不同,产生了与一般士大夫迥然有别的思想锋芒和精神性格。3.(3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海藻的大小相差悬殊:小的成体只有几厘米长,如小石花菜、小杉藻等;大的可长到数米,如海带、羊栖菜等;而巨藻竟可长到两三百米。 B.“中国智慧”丛书《18堂国学哲思课》、《18堂国学修身课》、《18堂国学文艺课》于近日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知识出版社联合出版了。 C.为什么有的学生背诵能力很强,有的则完全不行?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我们的大脑所喜欢的?这些问题日益成为科学家热衷探讨的话题。 D.苏东坡(1037﹣1101)在《题西林壁》中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的视野太受局限,就不能真正领悟自然的美。4.(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消协近期对100款手机APP进行测评后,发现存在手机APP使用权限被滥用、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有可能造成用户隐私泄露。 B.19岁少年潘愚非,18岁少女宋懿龄,在法国图卢兹攀岩奥运资格赛上双双给我们带来惊喜,先后获得两张2020年东京奥运会攀岩项目的参赛资格。 C.脱口秀《吐槽大会》聚焦行业代表人物,用吐槽的方式,掀起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一面,让观众更深入了解一些行业“内幕”。 D.神光Ⅲ原型装置的成功研制,全面奠定了我国设计、建设、维护和运行新一代高功率激光驱动器的科学技术与工程建设的基础。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2)两小题。腾讯与故宫博物院在故宫端门数字馆举办“腾讯NEXTIDEA×故宫”发布会,宣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长期合作。据介绍,此次合作将以“NEXTIDEA腾讯创新大赛”为平台,以故宫博物院经典形象或相关传统文化内容为原型,围绕赛事主题、跨界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传统文化的活化模式。(1)为上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2)请你对材料中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恰当,语言简洁。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1)乘彼境垣,以望复关。,。(《诗经•氓》)(2),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司马迁《报任安书》)(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5)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王实甫《长亭送别》)二、现代文阅读(30分)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作画根本无中西之分,初学时如此,到最后达到最高境界也是如此。虽然可能有点不同的地方,那是地域的、风俗习惯的以及工具的不同,在画面上才有了分别。还有,用色的观点,西画是色与光不可分开来用的,色来衬光,光来显色,为表达物体的深度与立体,更用阴影来衬托。中国画是光与色分开来用的,需要用光时就用光,不需用时便撤了不用,至于阴阳向背全靠线条的起伏转折来表现,而水墨与写意,又为我国独特的画法,不画阴影。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早认为阴影有妨画面的美,所以中国画传统下来,除以线条的起伏转折表现阴阳背向,又以色来衬光。中国画常常被不了解画的人批评说,没有透视。其实中国画何尝没有透视?它的透视是从四方上下各方面着取的,现在抽象画不过得其一斑。如古人所说的下面几句话,就是十足的透视抽象的原理。他说“远山无皴”。远山为何无皴呢?因为人的目力不能达到,就等于摄影过远,空气间有一种雾层,自然看不见山上的脉络,当然用不着皴了。“远水无波”江河远远望去,那里还看得见波纹呢?“远人无目”也是一样的;距离远了,五官当然辨不清楚了,这是自然的道理。所谓透视就是自然,不是死板板的。从前没有发明摄影,但是中国画早已发明这些极合摄影的原理。何以见得呢?譬如画远的景物,色调一定是浅的,同时也是轻轻淡淡,模模糊糊的;如果说画近景楼台殿阁,就一定画得清清楚楚,色调深浓,一看就如到了跟前一样。石涛还有一种独特的技能,他有时反过来将近景画得模糊而虚,将远景画得清楚而实。这等于摄影机的焦点,对在远处,近处就显得不清楚了,这是“最高”现代科学物理透视。所以中国画的抽象,既合物理,而又要包含着美的因素。讲到以美为基点,表现的时候就该利用不同的角度,画家可以从每种角度,或从流动地位的眼光下,产生灵感,几方面的角度下,集成美的构图。这种理论,现代的人或已能够明白,但古人就有不懂这个道理的。宋人沈存中就批评李成所画的楼阁都是掀屋角。怎样叫掀屋角呢?他说从上向下的角度看起来,看到屋顶,就不会看到屋檐,李成的画,既见屋脊又见斗拱颇不合理。粗粗看来这个道理好象对的,仔细一想就知道不对了,因为画既以美为主点,李成用鸟瞰的方法,俯看到屋脊,并且以飞动的角度仰而看到屋檐斗拱,就一刹那间的印象,将脑中所留屋脊与屋檐的美感并合为一,于是就画出来了,况且中国建筑,屋脊的美和斗拱的美都很绝,非兼用俯仰的透视不能传其全貌。(张大千《画说》节选)(1)下列对材料中中国画的“透视现象”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所说的“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这几句话,其实恰是证明了中国画中透视抽象原理的运用。B.画远的景物,色调一定是浅的,轻淡模糊;画近的亭台楼阁,色调深浓,清清楚楚,似在眼前:这种透视现象在中国画中无一例外。C.石涛独特的技法是将近景画得模糊而虚,将远景画得清楚而实,这可以说是画家不自觉地运用了现代科学物理透视原理。D.中国画可以利用不同的角度,多角度集成美的构图,李成采用了俯仰兼用的透视方法,表现了中国建筑的美。(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因为地域、风俗习惯以及工具的不同,中西绘画在画面上有所分别,达到最高境界的画作差别更大,但从根本上说作画无中西之分。B.西方绘画中色与光是不可分开,互为映衬,兼用阴影衬托;中国画大都光与色分开,用线条的起伏转折表现阴阳向背,但水墨与写意则不然。C.中国画的透视是从四方上下各个角度取景的,现在的抽象画只是从一个角度取景,在表现力上自然比不过中国画。D.宋人沈存中批评李成所画的楼阁都是掀屋角,认为既见屋脊又见斗拱的构图颇不合理,其实是沈存中不懂得兼用俯仰的透视道理。(3)根据材料内容,概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永恒的海[日本]东山魁夷登上斜坡,立即吹来剧烈的风,我出现于断崖之上。透过松林,俯视着水沫飞溅的海洋和黝黑的岩礁。蓝色的波涛,汹涌奔腾,叩击着岩石,抛洒着银白的浪花,轰然作响。岩石有的挺拔直立,有的在波谷中时隐时现,在海浪的冲刷下,个个呈现出坚强的姿态。这里是山口县青海岛。岛的南侧,和缓的绿色的山峦包围着仙崎湾,多么宁静的海景。而北面却是岩石峭立的断崖,日本海波高浪险,形成了喧嚣雄奇的景观。我从去年就开始到海滨旅行,寻觅波涛和岩石的绘画素材。我想从相互搏击的海浪和岩石那里,发现海国日本的象征。有一次,我听到台风将要通过铫子海面的消息,立即驱车赶到犬吠崎。我在灯塔旁下了车,大风挟着飞沙,使我睁不开眼睛。我冒着被刮走的危险,来到断崖的边缘。遥远的海面上白沫飞溅,浪涛汹涌,灰黑的云朵低俯着水平线在流动。海浪咆哮着袭来,接着又退去,粉碎了,扬起了水花。在这一片混沌的海洋上,不时有阳光下射。我从崖上下来一点找个风势较弱的地方站住,凝神眺望。只见洋面上的狂涛巨澜,按照一定的节奏反复着。这种大自然的脉搏,自太古以来从未停止。然而,最豪壮的景观是北海道日高海岸南端的襟裳岬。日高山脉入海处,其余脉形成一列大岩礁在水中绵延六七公里,海水袭来,荡起银白的浪花。丘陵上有一片狭窄的草原,随处生长着矮矮的柏树,低伏在地面上。这北国边陲的景观,和北端的鄂霍茨克海滨的能取岬,给人留下相同的印象。密布着原始森林的半岛的尖端,立着一座涂着黑白花纹的灯塔,背衬着灰色的大海,孑然独立。我面对着这片荒寂的风景,寒冷的雾气包裹着我。我寻求的不是这种沉郁的海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初夏季节,我沿着海岸从宫津到了丹后半岛。我经过宁静而碧绿的水湾里排列着船坞的伊根渔村,顺着半岛北侧的断崖,站在屏风般的巉岩上,眺望间人海滨。我从少年时代起就留心观察自然,我悟出这样的道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顺着生长和衰亡的圈子永远循环往复。这种规律正因为是运动着的,不是静止的,所以应当确信有一种基本的力量存在着,尽管这种力量的归结及意义尚不得而知。我的整个青年时代都坚守着这样的信念:对待一切现象,都要看作是某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我虽曾陷入了那种失意和悲惨的深渊,但没灰心气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有着上述这样的观点。经受过那场战争带来的苦恼和悲哀,到了不得不抛弃自己一切的时候,就越发强烈感觉到某种力量的存在。事情不是这样吗?后来,我在心中回味着当时的情景,多多少少杜绝了精神上的安逸和松弛。然而我回顾着战后至今所走过的道路,又不能不感到惭愧。我一步个脚印坚持不懈走过来了,但我的艺术却不能认为是深刻的了,大凡艺术作品,只有摆脱创造它的作者的偏爱以及世间欢迎它的一切好意之后,才能获得这样的命运:它将被评判是否具有真正的价值。我有没有经得起这种严峻考验的作品呢?我只能说那要等待将来了。如果不这样想,那也就不能前进了。如今,我聆听着波涛的声音,这是永恒的音响。左右着水波搏击的力量是什么?我仍然认为,这不过是受某种力量支配的缘故。这种力量应该是什么,我也不知道。(1)概括文中“我”的形象特征。(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文章为什么多次描写海景?(4)根据全文,探究标题“永恒的海”的深层意蕴。三、古诗文阅读(26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9.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有删改)且退之以为纪录者有刑祸,避不肯就,尤非也。史以名为褒贬,犹且恐惧不敢为;设使退之为御史中丞大夫,其褒贬成败人愈益显,其宜恐惧尤大也,则又扬扬入台府,美食安坐,行呼唱于朝廷而已耶?在御史犹尔,设使退之为宰相,生杀出入升黜天下士,其敌益众,则又将扬扬入政事堂,美食安坐,行呼唱于内庭外衢而已耶?何以异不为史而荣其号、利其禄也?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若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凡居其位,思直其道。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孔子之困于鲁、卫、陈、宋、蔡、齐、楚者,其时暗,诸侯不能以也。其不遇而死,不以作《春秋》故也。当其时,虽不作《春秋》,孔子犹不遇而死也。若周公、史佚,虽纪言书事,犹遇且显也。又不得以《春秋》为孔子累。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①节选,有删改)【注】:①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夏,韩愈在长安任史官修撰。期间他曾写信给柳宗元,表示自己担心招致刑祸而不愿意担任史官。柳宗元此文就是对韩愈的答复。(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素所自树立使然也立身于世B.亦颇识去就之分矣界限C.荣其号、利其禄也以……为荣D.其不遇而死机遇(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流俗之所轻也及其所之既倦B.至激于义理者不然圣人不凝滞于物C.其宜恐惧尤大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D.不以作《春秋》故也奉宜室以何年(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出身卑微,自知世俗之人并不会在意自己的死,但他始终坚信,因追求的目的不同,死的价值也大不相同。B.司马迁摆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选择了一条隐忍苟活的荆棘之路,足见其作为史官的坚忍意志与无畏精神。C.柳宗元认为,如果做史官尚且惧祸,那做御史、宰相就更要恐惧了,这里用逐层推论的方法,支持韩愈“纪录者有刑祸”这一说法。D.柳宗元通过列举史实,说明古代修史者遭不幸并不是由于修史的缘故,很好地驳斥了做史官“不有人祸,则有天刑”的错误观点。(4)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5)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②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夜雨(唐)白居易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清江引•秋怀(元)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1)从体裁上区分,甲是,乙是元曲。两首诗(曲)都呈现出一种的意境。(2)两首诗(曲)都提到了芭蕉,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四、作文(40分)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毛泽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争”与“不争”,“争什么”与“不争什么”,似乎都可以争论不休。对此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注意】紧密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1.(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五四运动早已载(zài)入史册,后人对其进行纪念,从中汲取能量,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梦而奋斗。 B.倡导整本书阅读,是因为在互联网环境下,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趋势,阅读容易走向浅尝辄(zé)止、断章取意的误区。 C.缂(gè)丝这种中国传统技艺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能自由变幻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缂织彩纬的织工须有一定的艺术造诣。 D.黄家庄藏有美酒的消息不胫而走,据那些喝过的人说,那酒澄(chéng)清透亮,醇厚绵长,入口生香,实乃琼浆玉液,令人回味无穷。【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知识。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累结合字义进行辨析。平时读书应读准字音,做到“口到、眼到、心到”。【解答】A.“载入史册”中“载”应读作“zǎi”;B.“浅尝辄止”中“辄”应读作“zhé”;“断章取意”中“意”应写作“义”;C.“缂丝”中“缂”应读作“kè”;D.正确。故选:D。2.(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说,我们的英雄未必是无所不为的超级英雄,每一个普通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和行动都有可能使之成为英雄。 B.好的文艺作品应该用别开生面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C.元旦期间,漫步街头,只见不少大中型商厦为促销贴出这样的布告:凡在本店购货满200元者,本店将热忱惠赠一份精美的礼品。 D.《左传》并不简单描写流亡者的不幸,而是通过血腥与动荡的非凡经历,让流亡者与众不同,产生了与一般士大夫迥然有别的思想锋芒和精神性格。【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解答】A.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或干尽了坏事。不能用来形容英雄。B.别开生面:比喻另外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式样。此处并不用于新风格,使用不当。C.惠赠:称人赠与的敬词。多用于书信或交际场合,即别人赠送给自己东西时。此处用于赠送别人,使用不当。D.而是:连词,与“不是”构成并列关系。此处使用恰当。故选:D。3.(3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海藻的大小相差悬殊:小的成体只有几厘米长,如小石花菜、小杉藻等;大的可长到数米,如海带、羊栖菜等;而巨藻竟可长到两三百米。 B.“中国智慧”丛书《18堂国学哲思课》、《18堂国学修身课》、《18堂国学文艺课》于近日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知识出版社联合出版了。 C.为什么有的学生背诵能力很强,有的则完全不行?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我们的大脑所喜欢的?这些问题日益成为科学家热衷探讨的话题。 D.苏东坡(1037﹣1101)在《题西林壁》中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的视野太受局限,就不能真正领悟自然的美。【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时,要明确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特别是对于那些易混淆的标点,更要弄清它们的区别,从而正确地使用和判断。【解答】B.顿号使用错误,连续列举书名,用了书名号,不再添加顿号。应将“《18堂国学哲思课》、《18堂国学修身课》、《18堂国学文艺课》”书名号中间的两个顿号去掉。故选:B。4.(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消协近期对100款手机APP进行测评后,发现存在手机APP使用权限被滥用、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有可能造成用户隐私泄露。 B.19岁少年潘愚非,18岁少女宋懿龄,在法国图卢兹攀岩奥运资格赛上双双给我们带来惊喜,先后获得两张2020年东京奥运会攀岩项目的参赛资格。 C.脱口秀《吐槽大会》聚焦行业代表人物,用吐槽的方式,掀起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一面,让观众更深入了解一些行业“内幕”。 D.神光Ⅲ原型装置的成功研制,全面奠定了我国设计、建设、维护和运行新一代高功率激光驱动器的科学技术与工程建设的基础。【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辨析病句时,单句先找主干,后理枝叶;复句要划分层次,辨明关系。把握病句类型、明确病句特征,有助于快速准确地判断选择。【解答】A.成分残缺,“发现存在手机APP使用权限被滥用、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中“存在”的宾语中心词残缺,可在“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后添加“的问题”。B.搭配不当,“两张……的参赛资格”定语与中心语不搭配,可把“资格”改为“入场券”。C.正确。D.语序不当,“设计、建设、维护和运行”先后顺序颠倒,应为“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故选:C。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2)两小题。腾讯与故宫博物院在故宫端门数字馆举办“腾讯NEXTIDEA×故宫”发布会,宣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长期合作。据介绍,此次合作将以“NEXTIDEA腾讯创新大赛”为平台,以故宫博物院经典形象或相关传统文化内容为原型,围绕赛事主题、跨界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传统文化的活化模式。(1)为上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2)请你对材料中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恰当,语言简洁。【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具体考查为新闻拟写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思考新闻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新闻“标题”要生动,能吸引读者;要简洁,标题是对主体的高度概括。(2)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材料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材料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解答】(1)在组织答案时,可结合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对导语部分进行删减。注意字数限制。本则新闻的导语在第1段,信息要点有:人物“腾讯与故宫博物院”,事件“宣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据此按照字数要求整理即可。(2)首先表明观点:赞同或反对。然后阐释理由,赞同者主要从事件的性质是传承传统文化,形式是创新,拉近与青年人的交流等角度分析;反对者主要从故宫文化的庄严与神圣角度分析。答案:(1)腾讯与故宫博物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例:我很赞同这样的方式。这是以创新的方式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推动青年人与传统文化的深度交流。所以这样的做法值得鼓励和提倡。(不赞同且言之成理也可)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1)乘彼境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氓》)(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5)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分析】该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解答】故答案为:(1)不见复关泣涕涟涟(重点字:涟)(2)鹏之徙于南冥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重点字:冥)(3)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重点字:通)(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重点字:客)(5)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重点字:醉)二、现代文阅读(30分)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作画根本无中西之分,初学时如此,到最后达到最高境界也是如此。虽然可能有点不同的地方,那是地域的、风俗习惯的以及工具的不同,在画面上才有了分别。还有,用色的观点,西画是色与光不可分开来用的,色来衬光,光来显色,为表达物体的深度与立体,更用阴影来衬托。中国画是光与色分开来用的,需要用光时就用光,不需用时便撤了不用,至于阴阳向背全靠线条的起伏转折来表现,而水墨与写意,又为我国独特的画法,不画阴影。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早认为阴影有妨画面的美,所以中国画传统下来,除以线条的起伏转折表现阴阳背向,又以色来衬光。中国画常常被不了解画的人批评说,没有透视。其实中国画何尝没有透视?它的透视是从四方上下各方面着取的,现在抽象画不过得其一斑。如古人所说的下面几句话,就是十足的透视抽象的原理。他说“远山无皴”。远山为何无皴呢?因为人的目力不能达到,就等于摄影过远,空气间有一种雾层,自然看不见山上的脉络,当然用不着皴了。“远水无波”江河远远望去,那里还看得见波纹呢?“远人无目”也是一样的;距离远了,五官当然辨不清楚了,这是自然的道理。所谓透视就是自然,不是死板板的。从前没有发明摄影,但是中国画早已发明这些极合摄影的原理。何以见得呢?譬如画远的景物,色调一定是浅的,同时也是轻轻淡淡,模模糊糊的;如果说画近景楼台殿阁,就一定画得清清楚楚,色调深浓,一看就如到了跟前一样。石涛还有一种独特的技能,他有时反过来将近景画得模糊而虚,将远景画得清楚而实。这等于摄影机的焦点,对在远处,近处就显得不清楚了,这是“最高”现代科学物理透视。所以中国画的抽象,既合物理,而又要包含着美的因素。讲到以美为基点,表现的时候就该利用不同的角度,画家可以从每种角度,或从流动地位的眼光下,产生灵感,几方面的角度下,集成美的构图。这种理论,现代的人或已能够明白,但古人就有不懂这个道理的。宋人沈存中就批评李成所画的楼阁都是掀屋角。怎样叫掀屋角呢?他说从上向下的角度看起来,看到屋顶,就不会看到屋檐,李成的画,既见屋脊又见斗拱颇不合理。粗粗看来这个道理好象对的,仔细一想就知道不对了,因为画既以美为主点,李成用鸟瞰的方法,俯看到屋脊,并且以飞动的角度仰而看到屋檐斗拱,就一刹那间的印象,将脑中所留屋脊与屋檐的美感并合为一,于是就画出来了,况且中国建筑,屋脊的美和斗拱的美都很绝,非兼用俯仰的透视不能传其全貌。(张大千《画说》节选)(1)下列对材料中中国画的“透视现象”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古人所说的“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这几句话,其实恰是证明了中国画中透视抽象原理的运用。B.画远的景物,色调一定是浅的,轻淡模糊;画近的亭台楼阁,色调深浓,清清楚楚,似在眼前:这种透视现象在中国画中无一例外。C.石涛独特的技法是将近景画得模糊而虚,将远景画得清楚而实,这可以说是画家不自觉地运用了现代科学物理透视原理。D.中国画可以利用不同的角度,多角度集成美的构图,李成采用了俯仰兼用的透视方法,表现了中国建筑的美。(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A.因为地域、风俗习惯以及工具的不同,中西绘画在画面上有所分别,达到最高境界的画作差别更大,但从根本上说作画无中西之分。B.西方绘画中色与光是不可分开,互为映衬,兼用阴影衬托;中国画大都光与色分开,用线条的起伏转折表现阴阳向背,但水墨与写意则不然。C.中国画的透视是从四方上下各个角度取景的,现在的抽象画只是从一个角度取景,在表现力上自然比不过中国画。D.宋人沈存中批评李成所画的楼阁都是掀屋角,认为既见屋脊又见斗拱的构图颇不合理,其实是沈存中不懂得兼用俯仰的透视道理。(3)根据材料内容,概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3)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1)B.“这种透视现象在中国画中无一例外”错误,原文有“石涛还有一种独特的技能,他有时反过来将近景画得模糊而虚,将远景画得清楚而实”。(2)A.“达到最高境界的画作差别更大”错误,原文说的是“作画根本无中西之分,初学时如此,到最后达到最高境界也是如此”,可见,达到最高境界的画作差别不大。B.“大都”缩小了范围,原文是说“中国画是光与色分开来用的”。C.“现在的抽象画只是从一个角度取景,在表现力上自然比不过中国画”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现在抽象画不过得其一斑”。故选:D。(3)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与“中国画的主要特点”相关内容:“中国画是光与色分开来用的,需要用光时就用光,不需用时便撤了不用,至于阴阳向背全靠线条的起伏转折来表现”“中国画传统下来,除以线条的起伏转折表现阴阳背向,又以色来衬光”“它的透视是从四方上下各方面着取的”“以美为基点,表现的时候就该利用不同的角度,画家可以从每种角度,或从流动地位的眼光下,产生灵感,几方面的角度下,集成美的构图”。据此概括即可。答案:(1)B。(2)D。(3)①光与色分开,以色来衬光,以线条的起伏转折来表现阴阳向背。②不自觉地运用透视,从多角度集成美的构图。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永恒的海[日本]东山魁夷登上斜坡,立即吹来剧烈的风,我出现于断崖之上。透过松林,俯视着水沫飞溅的海洋和黝黑的岩礁。蓝色的波涛,汹涌奔腾,叩击着岩石,抛洒着银白的浪花,轰然作响。岩石有的挺拔直立,有的在波谷中时隐时现,在海浪的冲刷下,个个呈现出坚强的姿态。这里是山口县青海岛。岛的南侧,和缓的绿色的山峦包围着仙崎湾,多么宁静的海景。而北面却是岩石峭立的断崖,日本海波高浪险,形成了喧嚣雄奇的景观。我从去年就开始到海滨旅行,寻觅波涛和岩石的绘画素材。我想从相互搏击的海浪和岩石那里,发现海国日本的象征。有一次,我听到台风将要通过铫子海面的消息,立即驱车赶到犬吠崎。我在灯塔旁下了车,大风挟着飞沙,使我睁不开眼睛。我冒着被刮走的危险,来到断崖的边缘。遥远的海面上白沫飞溅,浪涛汹涌,灰黑的云朵低俯着水平线在流动。海浪咆哮着袭来,接着又退去,粉碎了,扬起了水花。在这一片混沌的海洋上,不时有阳光下射。我从崖上下来一点找个风势较弱的地方站住,凝神眺望。只见洋面上的狂涛巨澜,按照一定的节奏反复着。这种大自然的脉搏,自太古以来从未停止。然而,最豪壮的景观是北海道日高海岸南端的襟裳岬。日高山脉入海处,其余脉形成一列大岩礁在水中绵延六七公里,海水袭来,荡起银白的浪花。丘陵上有一片狭窄的草原,随处生长着矮矮的柏树,低伏在地面上。这北国边陲的景观,和北端的鄂霍茨克海滨的能取岬,给人留下相同的印象。密布着原始森林的半岛的尖端,立着一座涂着黑白花纹的灯塔,背衬着灰色的大海,孑然独立。我面对着这片荒寂的风景,寒冷的雾气包裹着我。我寻求的不是这种沉郁的海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初夏季节,我沿着海岸从宫津到了丹后半岛。我经过宁静而碧绿的水湾里排列着船坞的伊根渔村,顺着半岛北侧的断崖,站在屏风般的巉岩上,眺望间人海滨。我从少年时代起就留心观察自然,我悟出这样的道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顺着生长和衰亡的圈子永远循环往复。这种规律正因为是运动着的,不是静止的,所以应当确信有一种基本的力量存在着,尽管这种力量的归结及意义尚不得而知。我的整个青年时代都坚守着这样的信念:对待一切现象,都要看作是某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我虽曾陷入了那种失意和悲惨的深渊,但没灰心气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有着上述这样的观点。经受过那场战争带来的苦恼和悲哀,到了不得不抛弃自己一切的时候,就越发强烈感觉到某种力量的存在。事情不是这样吗?后来,我在心中回味着当时的情景,多多少少杜绝了精神上的安逸和松弛。然而我回顾着战后至今所走过的道路,又不能不感到惭愧。我一步个脚印坚持不懈走过来了,但我的艺术却不能认为是深刻的了,大凡艺术作品,只有摆脱创造它的作者的偏爱以及世间欢迎它的一切好意之后,才能获得这样的命运:它将被评判是否具有真正的价值。我有没有经得起这种严峻考验的作品呢?我只能说那要等待将来了。如果不这样想,那也就不能前进了。如今,我聆听着波涛的声音,这是永恒的音响。左右着水波搏击的力量是什么?我仍然认为,这不过是受某种力量支配的缘故。这种力量应该是什么,我也不知道。(1)概括文中“我”的形象特征。(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文章为什么多次描写海景?(4)根据全文,探究标题“永恒的海”的深层意蕴。【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找出该句在文本中的位置,结合上下语境进行分析,分析时可以先划分句子结构层次,找出关键词和修辞手法。(3)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暗示(深化)文章主旨。解答本题,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4)本题考查探究文学作品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抓关键词,关注文中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理解题目的本意,然后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还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情感)意义。【解答】(1)首先指出“我”的身份定位,根据“寻觅波涛和岩石的绘画素材”可知是“画家”;然后概括我的性格品质特点,主要抓住关键句:根据“登上斜坡,立即吹来剧烈的风,我出现于断崖之上”“我冒着被刮走的危险,来到断崖的边缘”概括出勤奋创作;根据“我虽曾陷入了那种失意和悲惨的深渊,但没灰心气馁”概括出坚强自信;根据“然而我回顾着战后至今所走过的道路,又不能不感到惭愧。我一步个脚印坚持不懈走过来了,但我的艺术却不能认为是深刻的了”“我有没有经得起这种严峻考验的作品呢”概括出谦虚富有反思精神。(2)这是一段景物描写,主要赏析多种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白沫飞溅”“浪涛汹涌”“低俯”“咆哮”“扬起”运用一系列动词和拟人手法,对海浪进行描写;“遥远的海面上白沫飞溅,浪涛汹涌,灰黑的云朵低俯着水平线在流动”是远景描写,也是视觉描写;“海浪咆哮着袭来,接着又退去,粉碎了,扬起了水花”是近景描写,有视觉也有听觉描写;“不时有阳光下射”“只见洋面上的狂涛巨澜,按照一定的节奏反复着”是视觉描写。多种手法运用,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大海的浩大壮观景象,表现“我”对大海对自然的热爱之情。(3)内容上,“海景”是作者绘画的素材,多次描写海景,有宁静的海景,有波高浪险,喧嚣雄奇的海景,有豪壮的景观,也有沉郁的海景,写出了海景的丰富多变,大海的无穷魅力,表现“我”对大海对自然的热爱。结构上,“我从少年时代起就留心观察自然,我悟出这样的道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顺着生长和衰亡的圈子永远循环往复”这是作者对自然对艺术对人生的思考,可见对海景的描写有引出下文的作用。(4)本文标题“永恒的海”,关键词有“永恒”和“海”。“海”有隐喻艺术与人生之意;“永恒”结合文中关键句来理解:“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顺着生长和衰亡的圈子永远循环往复”“这种规律正因为是运动着的,不是静止的,所以应当确信有一种基本的力量存在着,尽管这种力量的归结及意义尚不得而知”“我聆听着波涛的声音,这是永恒的音响”“大凡艺术作品,只有摆脱创造它的作者的偏爱以及世间欢迎它的一切好意之后,才能获得这样的命运”。大海有永恒的魅力,艺术家对作品有不懈的追求。据此分析即可。答案:(1)文中的“我”是一个画家,勤奋创作,坚强自信,谦虚富有反思精神。(2)①运用拟人及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大海的浩大壮观;②作者运用移步换景、远近结合等方式多层次多角度表现海的壮观;③运用视听结合,通过声音和视觉画面展现海浩大的声势。(3)①作者多次描写海景,写出大海的魅力与永恒,表现“我”对大海对自然的热爱。②作者不断寻觅绘画素材,从侧面表现作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③由海景的描写引出下文对自然对艺术对人生的思考,呼应标题,有利于主旨表达。(4)①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顺着生长和衰亡的圈子永远循环往复,这种规律亘古不变。②大海的永恒与神秘力量带来作者深刻启示,杜绝精神的安逸与松弛,坚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③启迪人们对艺术对人生需要不停地反思,才能不断完善自我与艺术。三、古诗文阅读(26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9.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有删改)且退之以为纪录者有刑祸,避不肯就,尤非也。史以名为褒贬,犹且恐惧不敢为;设使退之为御史中丞大夫,其褒贬成败人愈益显,其宜恐惧尤大也,则又扬扬入台府,美食安坐,行呼唱于朝廷而已耶?在御史犹尔,设使退之为宰相,生杀出入升黜天下士,其敌益众,则又将扬扬入政事堂,美食安坐,行呼唱于内庭外衢而已耶?何以异不为史而荣其号、利其禄也?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若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凡居其位,思直其道。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孔子之困于鲁、卫、陈、宋、蔡、齐、楚者,其时暗,诸侯不能以也。其不遇而死,不以作《春秋》故也。当其时,虽不作《春秋》,孔子犹不遇而死也。若周公、史佚,虽纪言书事,犹遇且显也。又不得以《春秋》为孔子累。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①节选,有删改)【注】:①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夏,韩愈在长安任史官修撰。期间他曾写信给柳宗元,表示自己担心招致刑祸而不愿意担任史官。柳宗元此文就是对韩愈的答复。(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DA.素所自树立使然也立身于世B.亦颇识去就之分矣界限C.荣其号、利其禄也以……为荣D.其不遇而死机遇(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A.流俗之所轻也及其所之既倦B.至激于义理者不然圣人不凝滞于物C.其宜恐惧尤大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D.不以作《春秋》故也奉宜室以何年(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司马迁出身卑微,自知世俗之人并不会在意自己的死,但他始终坚信,因追求的目的不同,死的价值也大不相同。B.司马迁摆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选择了一条隐忍苟活的荆棘之路,足见其作为史官的坚忍意志与无畏精神。C.柳宗元认为,如果做史官尚且惧祸,那做御史、宰相就更要恐惧了,这里用逐层推论的方法,支持韩愈“纪录者有刑祸”这一说法。D.柳宗元通过列举史实,说明古代修史者遭不幸并不是由于修史的缘故,很好地驳斥了做史官“不有人祸,则有天刑”的错误观点。(4)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5)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②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不要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4)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要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做题讲究技巧,可用排除法。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解答】(1)D.其不遇而死:他没有得到被人重用的机会就死了。遇,得到赏识、重用。故选D。(2)A.之:助词,不译;动词,达到。B.于:介词,表被动。C.其:代词,这;连词,抑、或许。D.以:介词,因为;介词,在。故选B。(3)C.“那支持韩愈‘纪录者有刑祸’这一说法”错误,原文是说“且退之以为纪录者有刑祸,避不肯就,尤非也”,“纪录者有刑祸”是韩愈否定的观点,作者也没有支持。故选C。(4)划线句的翻译是:因此退之应该遵守大中之道,不要忘了坚持正确的原则,不要用其他的事自己恐吓自己。退之应该害怕的只是在于不能坚持正确的原则、没有遵守大中之道,天刑、人祸不是你应该害怕的东西。“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是三个表意完整,结构独立的句子,中间宜断开;“退之之恐”是主语,断开以表强调;“唯在不直”“不得中道”与“刑祸非所恐也”分别从正面和反面论述,中间宜断开。(5)①恨,遗憾;鄙陋,平庸;表;彰显。译文:是因为我遗憾内心想做的事尚未完成,如果平庸地死了,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彰明于后世。②苟,如果;虽,即使;回,违背;亟,立即。译文:如果坚持的原则是正确的,那么即使死也不能违背;如果要违背的话,不如赶快离开这个职位。答案:(1)D(2)B(3)C(4)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5)①是因为我遗憾内心想做的事尚未完成,如果平庸地死了,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彰明于后世。②如果坚持的原则是正确的,那么即使死也不能违背;如果要违背的话,不如赶快离开这个职位。参考译文:(一)我的祖先没有剖符丹书的功劳,职掌文史星历,地位接近于卜官和巫祝一类,本是皇上所戏弄并当作倡优来畜养的人,是世俗所轻视的。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象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世人又不会拿我之死与能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智尽无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死刑,而终于走向死路的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向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地位,使人们会这样地认为。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依靠的东西不同啊!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象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在污浊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的原因,是遗憾我内心的志愿有未达到的,平平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二)况且退之还认为记录史事的人会受到惩罚、遭到天祸,因而想避开,不愿担任史官职务,这尤其不对。史官只是用善、恶等名称来褒扬或贬斥人,尚且恐惧不敢做;假使让退之做御史中丞、御史大夫,那赞扬人、贬斥人,使人成功或遭到失败就会更加明显,应该更加使人感到恐惧。那么你就意气扬扬地走进御史台的府署,吃着精美的食物,在那里安逸地坐着,上朝时呼呼“万岁”就算了吗?在御史任上尚且如此,假使退之担任宰相,掌握官员们的生死命运,和决定他们调进调出、升级降职的大权,那树敌就更多了,那么你就意气扬扬地走进政事堂,吃着精美的食物,在那里安逸地坐着,只是在宫内和朝堂上呼呼“万岁”就算了吗?那与不做修史的工作却享受史官称号的荣誉、领受史官的俸禄又有什么不同呢?你又说:“做史官没有人为的祸患,就有上天来惩罚。”如果把从前古代修史的人受到惩罚说成是这种情况的话,也是很糊涂的。凡是在一定职位上的人,就要想到担任这个职务应该坚持的正确原则。如果坚持的原则是正确的,那么即使死也不能违背;如果要违背的话,不如赶快离开这个职位。孔子被困在鲁、卫、陈、宋、蔡、齐、楚等国,是因为当时政治昏暗,诸侯们不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没有得到被人重用的机会就死了,并不是因为作《春秋》的缘故。在那个时代,即使不作《春秋》,孔子也会得不到被人重用的机会而死去。像周公、史佚,虽然记录史事,还是得到了被人重用的机会,而且地位显贵。这又证明,不能说写《春秋》连累了孔子的命运。范哗参与叛乱,即使不修史书,他的宗族也会被杀尽。司马迁触怒了天子,班固不能约束他手下的人,崔浩卖弄他的正直而与凶残的鲜卑贵族相斗,遵行的都不是大中之道。左丘明因为生病而瞎了眼睛,是出自不幸。子夏没有著史书也瞎了眼睛。不能用这些例子来作为鉴戒。其他史官遇祸的情形都没有超出这个范畴。因此退之应该遵守大中之道,不要忘了坚持正确的原则,不要用其他的事自己恐吓自己。退之应该害怕的只是在于不能坚持正确的原则、没有遵守大中之道,天刑、人祸不是你应该害怕的东西。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夜雨(唐)白居易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清江引•秋怀(元)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1)从体裁上区分,甲是(五言)绝句,乙是元曲。两首诗(曲)都呈现出一种幽静冷寂的意境。(2)两首诗(曲)都提到了芭蕉,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体裁知识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诗歌的体裁结合诗歌的字数、句数、平仄、押韵来判断。理解诗歌的意境,主要借助所选择的意象所创设的情境。(2)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主要考查对意象的赏析。解答此题,首先分别理解意象的内涵,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结合全诗感情基调等内容理解与分析。【解答】(1)白居易的诗歌只有四句,且每句字数相等,都是五个字,所以是五言绝句。分析白诗“蛩啼”“残灯”“夜雨”,张曲“西风”“雁啼”“芭蕉雨”可知,两首诗(曲)都呈现出一种“幽静冷寂”的意境。(2)《夜雨》既透露了诗人孤寂的心情和零落之苦,也写出诗人的夜深难寐。写窗外芭蕉叶上响起了雨点声,隔着窗户凭着听觉得知夜雨降临。由身闻其声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可见诗人的孤寂之情。《秋怀》写出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回乡无望,因而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似乎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做个好梦,梦回家乡探望亲人。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答案:(1)(五言)绝句;幽静冷寂(意思相近即可)(2)第一首诗中由雨打芭蕉声引出夜雨,以声衬静,渲染出环境的淒清,诗人的孤寂之情。第二首诗通过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深秋图景,形象地抒发了深沉的乡思与有家难归的羁愁。白诗译文:早出来的蟋蟀叫了之后又停了下来,昏暗的灯熄灭了又被重新点亮。隔着窗户知道下起了夜雨,因为窗外芭蕉叶上响起了雨点声。赏析:白居易的这首诗,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诗意含蓄、韵味悠长。它们是在诗人谪居江州时写的。《夜雨》既透露了诗人孤寂的心情和零落之苦,也写出诗人的夜深难寐。其后两句,隔着窗户凭着听觉得知夜雨降临。由身闻其声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将夜雨描写得淋漓尽致。本诗对仗工整,用物对比;着眼点一致,皆是凭着主观直觉去发现描写,从屋内写外景,曲折有致;情调相同,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诗人孤独寂寞,夜不成眠。张曲译文:凛冽的西风,像是要把家里人写的信吹过来一样,问我什么时能回去?大雁在满是长满红叶的秋林上空长鸣而过,远离家乡的游子,醉卧在秋菊盛开的园中,思乡的梦里隐约听到秋雨轻打着芭蕉,声声不断。赏析:这首曲写出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写出作者是十分心急的,急得发愁,也许正遇上某些事,回乡无望,因而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似乎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做个好梦,梦回家乡探望亲人。秋风中接到家信,远自万里之外寄来,谆谆“问我归期未”,这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两个方面表现了“我”与“家”的暌隔。而诗人未对来信的殷望作任何正面的答复,仅是铺排了自己所处客乡的秋景。“红叶天”、“黄花地”,显然受了《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启导,而《西厢记》又是移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的“碧云天,黄叶地”,亦为感秋之作。红叶黄花勾勒了清秋的轮廓,色彩鲜明,但却有一种苍凉冷颓的情韵。尤其是作者在这一背景中添现了“雁”、“人”的活动主角,且雁啼于天,人醉于地,便使这种苍凉冷颓发挥到了极致。“雁啼”最牵愁惹恨,“人醉”则是为了忘忧,而“芭蕉雨声秋梦里”,秋雨的萧疏冷酷,使得乡梦也为之惊醒。这三句景句无不暗寓着人物的客乡况味和主观感受,代表着诗人的“秋怀”。深沉的乡思与有家难归的羁愁,便足以回答“归期未”的提问了。这三句是作者收信后无言的感受,但它也可以视作诗人因家信问起归期而惆怅苦闷的应接。可以这样想象:诗人因在现实上不可能回到万里以外的乡园,无语可复,心中充满了忧愁与歉疚。他抬头望天,想看看那传书的鸿雁可在,结果发现“雁啼红叶天”,大雁似乎也在为他发出悲鸣。满地秋菊盛开,但那并不是故园的黄花,诗人只能借酒狂饮,在酩酊中暂忘乡愁。入夜了,他希望能在梦中实现回乡的心愿,可是“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白居易《夜雨》),蕉叶上的雨声又无情地提醒着他的孤寂。“问我归期未”,不敢答复,至此也无须答复。小令的这三句景语,在时间的跨度上可前可后,代表了“秋怀”的一贯凄凉,确实是颇见妙味的。应该说这个概括在这首短小精悍的曲里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至于熔铸名句这点,恐怕元曲三百首里没有多少非香艳的题材的作品能跳出唐宋的成就。回到曲上,“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看似简单,实则也简单明了,直奔主题,唯一比较特别之处是以西风送信,这个并不是很多见,古人一般是鱼传尺素,雁寄归思,青鸟传音,西风送信便是把西风拟人,赋予看似凛冽的西风一点人情味;“问我归期未”,平实却亲切,仿佛正面对面问话一般。又令人想起“道是归期未有期”这种情怀,有点淡淡哀愁。可见,这两句应该没有经过太多斟酌,完全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因此读来也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感。“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这一句其实颇为经典,既充分体现张可久“清丽派”的作风,又充分体现曲在营造意境上对诗词手法的传承,强调了一种有构图讲究的图画般的美感。这一句却能够从人的多种感官角度把一种写来写去的思乡情怀具体化,形象化,把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里,虽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又因作者能对颜色、声音、炼字、音韵都做出很好地把握,使得此曲经得起反复的品读。“红叶”“黄花”秋意尽显,颜色鲜明,令人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息产业》课件
- 证券结构化产品协议三篇
- 《球墨铸铁直埋热水管道技术规程》公示稿
- 校园美术作品长廊建设规划计划
- 典当服务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范本
- 工具台车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
- 情感教育与道德认知的结合计划
- 增强幼儿园团队建设的策略计划
-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保安策略计划
- 理财规划师课件(综合案例分析)
- 国网基建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结算管理办法
- 深度学习数学案例(课堂PPT)
- 中国地图含省份信息可编辑矢量图
- 卧式钻床液压系统设计课件
- 路政运政交通运输执法人员考试题库
- 水库维修养护工程施工合同协议书范本
- MS培养基及配制注意事项
- 企业技术标准化管理
- 投资学第19章财务分析stu
- 已有输华贸易的国家(地区)及水产品品种目录
- 1999年天津高考理科数学真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