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云南省大理州、丽江市、怒江州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田自秉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史》一书,是中国工艺美术通史类著作的开山之作,他的这本书可谓是一部划时代的通史著作。有关工艺美术的专门著作,春秋时期就有如《考工记》等书籍出现,所涉及的是对产品、工艺及技术等的专门论述。但作为一种专业领域里独立的艺术通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的通史形式的专著,在1917年时,才有了许衍灼先生所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略》一书,以独立面貌面世。然而,受战乱等因素影响,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相关研究,才走上科学化、专业化的轨道。作为一部工艺美术领域的史学著作,《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必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系统总结工艺美术领域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如在该书的前言中提到:“我国的工艺美术是历代劳动人民、匠师、艺人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另外,《中国工艺美术史》对一些理论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采用了史论结合的表述方式,在重视详实史料的同时,又不局限于对史料单纯的解读与诠释,体现出一种在按一定原则处理史料的基础上,寓论于史的鲜明学理阐述风格。书中,田先生对一些史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在第一章结尾部分谈到原始社会工艺美术“实用和装饰统一”“技术对艺术的影响”“形式感的应用”等方面,既是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特点,又是整个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也是对整个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过往进行的梳理。但在笔者看来,《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尚存在些许不足,可谓白璧微瑕。首先,该书没有对“工艺美术”这一概念进行十分科学合理的界定,尚存商榷的空间。田著对工艺美术做出的定义,是外延式的:“工艺美术是美学和生活的结合,是艺术和科学的产儿,和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它通过衣食住行各方面服务于人民。”然而,这一定义不属于内涵界定,他并没有概括出工艺美术本质特征的属性总和,即什么是工艺美术。其次,重史料罗列梳理,轻现象分析阐述的情况,时现其中。田著自始至终体现出对史料的重视,从史料是历史研究起点的观点来看,这种处理方式有其积极意义。然而,对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的罗列,只应是工艺美术史研究的起点,研究的终极目的,应当是通过对器物、造型、纹饰等客观史料的描述及分析,总结归纳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特征。在这方面,田著是有所欠缺的。总之,田自秉先生所著《中国工艺美术史》问世至今已逾30年。作为中国工艺美术通史开山之作,其采用的体例、范式、研究方法等被沿用至今。从史学角度看,这部《中国工艺美术史》虽有不足,却以相对合理完善的架构,深深影响着随后30年间中国工艺美术通史的编纂。后来的研究者,如欲使中国工艺美术通史研究再上台阶,从史学角度对其中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研究和回答,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或缺的。(摘编自乌英嘎《白璧微瑕:田自秉版<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成就与不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因为饱受战乱之扰,中国的研究者对工艺美术领域并没有科学和专业的研究。B.从通史编纂的角度看,要研究中国工艺美术领域的发展,必须系统总结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C.《中国工艺美术史》注重理论探讨,不对史料进行单纯的解读和诠释,形成了鲜明学理阐述风格。D.作者认为,田自秉对“工艺美术”这一概念的界定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没有指出工艺美术的内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直接引出论述对象,点明了《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性质和重要的历史地位。B.文章通过将《中国工艺美术史》与《考工记》等著作做对比,突出其划时代的意义。C.文章引用《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具体内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让说理更加深刻。D.文章在肯定《中国工艺美术史》历史价值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观点辩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自秉先生在《中国工艺美术史》前言中的论断,表明“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B.田自秉先生注重史料的罗列和梳理,而不看重对现象的分析和阐述,实有缺憾之感。C.正因为有了田自秉先生建立的研究架构作为基础,中国工艺美术才能获得飞速发展。D.从发展的观点看,《中国工艺美术史》虽有不足,但也给后来者提供了进步的空间。(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睡莲身姿婀娜,素有水中睡美人之称。在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云南省,是否有野生的水中睡美人呢?我们曾经考察过滇池、洱海、抚仙湖、泸沽湖、阳宗海等水体,但是从未发现过野生睡莲的踪影。怀揣着满满的期待,我们再次来到云南寻找一种稀有的睡莲——茈碧莲。据资料记载,在大理洱源曾有睡莲的分布,而且在史书上留下了多次记录。如清康熙年鉴《广群芳谱》记载:“《山海经》罢谷之山,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有茈碧。”《云南志》记载:“浪穹县西北五里有宁河,一名茈碧湖,水上有花曰茈碧,形如蓬而差小,有白者、有浅红锦边者,叶如荷叶,花、叶本皆长五六丈。昼则上浮,夜则拳曲入底,微风荡之,香气殊常,采以为羮,味美于莼。”从史料中可以看出,云南省不仅有茈碧莲,还有一个湖的名字以其命名。这也是支撑我们再来云南寻花的原因。茈碧莲为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叶呈心形,有碗口大小。她的花瓣洁白,花蕊金黄,清香四溢。当地人可以用茈碧莲的花泡茶、煮汤,还可以煎炒当菜吃。其茎和叶还可以做牲畜的饲料。可以说,这水中的仙子为人类带来了美丽和幸运。那她的野生种群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还是守候在深山里的某个池塘边默默地等待与我们相见?带着期待,我们再次踏上旅程。五月中旬的云南,雨季姗姗来迟,大理的山林也浮动着燥热的气息。拜访洱源县环境保护局后,得到的消息:“茈碧湖里已经十几年没有茈碧花了。”我们一行人顿时泄了半截气。但是,意外地获得了一个好消息,茈碧湖沿岸几个村子的村民家中可能还保留有茈碧花的种源。通过走访和摸查,在几户村民家里竟然看到了“消失已久”的茈碧莲。但这次统计的茈碧莲的数量却不容乐观,合计才几十株。此时一位八旬老人站出来说:“几十年前我在苍山上摘野菜的时候见过一个水塘里还有这种花”,我们欣喜若狂。据老人回忆,苍山上平坝的一些泥鳅塘里有茈碧花生长,在老人的带领下,我们踏上了苍山。车沿着公路走了二十多公里后来到了一个平坝入口,说是平坝,依旧有一些起伏的石灰岩露头,上面生长着以麻子壳柯和高山栎为主的灌丛,这里的大白花杜鹃也开的非常茂盛。在老人的指引下,一连去了几个水塘,却一无所获。大家的信心也在燥热的天气和飞扬的尘土中慢慢地消逝。是不是苍山上的茈碧莲也消失了?我们心里逐渐担忧起来,因为这意味着茈碧莲可能已经在野外灭绝。我们决定弃车步行,穿越壳斗灌丛,逐一查看卫星上显示可能是水塘的地方。第一个水塘,全部干涸。第二个水塘,只残留一个2米见方的水坑。极度失望中,我们找到第三个水塘,只见在几个残留的水坑里,茈碧莲正绽放着洁白的小花。幸福来得太突然,大家都高兴地欢呼起来。虽然这次有幸与野生的茈碧莲相见,一个问题却在脑海中不断萦绕——这种美丽的植物为何如此稀有了呢?从茈碧莲的生长条件来看,她的确是娇贵的公主。她对水质的要求极高,水质变差就会大量死亡。但是最大的原因还是人为破坏。考察队发现这几处水塘会季节性干涸,降水是其唯一的水源补充,一到旱季,水塘会慢慢干涸,塘底暴露出来,仅留存几个较深的小水坑。村民会在水塘上放牧,抓泥鳅,扰动塘泥,影响了茈碧莲的生存。但导致茈碧莲濒危的根本原因还是她的老家——茈碧湖受到的人为干扰和破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人们在茈碧湖中大量养殖鱼类,湖水水质急转直下。更为严重的是,茈碧湖被改造成为水库,茈碧莲失去了适宜生长的湖岸浅水泥沼。加之外来入侵物种,如粉绿狐尾藻、喜旱莲子草等对其生存空间的侵占,茈碧莲几乎在此湖中消失。幸运的是,对茈碧莲的科学保护已经付诸实践。科研人员将部分茈碧莲植株迁移到昆明植物园栽种,并和洱源县环境保护局合作,于2021年建立了保护小区。目前,迁地保护于昆明植物园的茈碧莲生长良好,已经可以正常地开花结果。有专人看护的保护小区内的茈碧莲种群不仅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同时也为后续的科研观察创造了条件。在保护的同时,对茈碧莲的科研也在有序地开展。极小种群野外植物保护团队对茈碧莲的资源状况、繁殖生物学、种群遗传结构、快速扩繁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目前进展得较为顺利。茈碧莲也被纳入了《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1版)》中,对茈碧莲的拯救保护工作也将得到更有力的支持。茈碧莲就是这样既美丽、又圣洁的植物。她在彩云之南湖沼的淤泥中亭亭玉立,装点着碧波荡漾的湖面,也为当地人带来了无尽的财富。今天,我们更要用科学的手段善待她,善待她的家园,让她美丽的笑容永远留在绿水青山,留在人世间。(摘编自郭世伟《寻找和守护彩云之南的睡美人——茈碧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再次前往大理寻找野生水中睡美人之前,已经考察过滇池、洱海、抚仙湖、泸沽湖、阳宗海等水体,但都没有发现野生睡莲的踪影。B.作为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茈碧莲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花瓣洁白,花蕊金黄,清香四溢,还具有实用价值,可以满足生活中的一些需求。C.作者寻找野生茈碧莲的过程一波三折,经历了“期待”“泄了半截气”“极度失望”等情绪阶段,最终也如愿以偿,找到了野生茈碧莲。D.虽然茈碧莲的生存状况堪忧,但对茈碧莲的科学保护已经付诸实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茈碧莲一定能实现快速扩繁,摆脱濒危的状况。(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引用《广群芳谱》和《云南志》的记载,说明了茈碧莲的存在,既增强了文章的学术价值,也点明了作者再来云南寻花的原因。B.文章善于利用问句串联文本,例如“是不是苍山上的茈碧莲也消失了?”在承接上文的同时,也引出下文作者坚持不懈寻找茈碧莲的内容。C.文章将茈碧莲比作“水中睡美人”“水中的仙子”“娇贵的公主”,形象地写出了茈碧莲美丽、圣洁、濒危的特点,富有很强的感染力。D.作为一篇科普文,本文写作时没有在抽象的概念中兜圈子,而是娓娓道来,在叙述中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茈碧莲,使文章生动、易懂。(3)请结合文本,回答文中画线部分提出的问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故乡的瓦松柳江子我是在老家打扫后院的时候,在水泥缝隙里发现了这几株小小的瓦松的。它们是那么纤小,甚至孱弱,伸出细长的叶子,在轻轻抚摸着尘世。瓦松在北方,是长在瓦槽上,或者相邻两块瓦之间的一种植物。瓦与瓦,是一种参合,也是一种协调,才有了错落有致之感,才有了雨水沿着瓦槽顺势而下。瓦松在狭小的空间里,艰难地钻出来,只需要一点点水分和阳光,它便知足了。瓦松的叶片细长,柔嫩而且多汁,具有肉质感。小时候,我尝过瓦松的味道,酸酸的、绵绵的,母亲说它有解毒的功效。它们像一朵莲一般,端坐在屋面上。嫩绿色的叶子,那么易碎,用手轻轻一掰就会断开,轻轻捏一下,绿色的汁液就会沿着手往下淌。它们对生存条件的要求似乎并不高,适合在贫瘠的屋顶上,在风的嬉戏和雨的调侃下生存。小时候的我,是顽皮的,经常爬树、攀墙,上房自不必说。我是见识过瓦松在不同条件下应对环境变化的。比如,某一年的天气,相对比较干旱,这些瓦松就没有了精气神,耷拉着柔嫩的叶子,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好在它的叶子具有储存水分的作用,只消一场小雨,它便又会抬起头来,精神也为之一振。雨水多的时节,这些瓦松使劲儿地长。有的实在是长得没有眼力,竟然会匍匐在屋檐口,大有偷窥之意。一阵大风后,它们有时候会掉下来,小鸡们往往不知道是何物,小心地啄几口,可能觉得口感不好,又转身不屑地走开。瓦松,有时是不合常理的。它们的根,紧紧地吸附在屋面上,若是雨水多的话,它们会造成屋顶漏雨。这个时节,父亲会让我上屋顶把瓦松拔掉。父亲一再提醒我,脚一定要踩在瓦脊上。是啊,瓦是不经踩的,我曾经踩碎过好多块瓦,后来,还得父亲亲自上屋顶,一块一块地换掉。记得瓦松疯长的时候,整个屋面上几乎看不到青蓝色的瓦,只有满眼的绿色,或者红色,间或还有小小的白色的花絮,在寂寞的屋顶,悠然自开。于是,一小株一小株的瓦松,携带着不情愿,被我从屋檐口一一扔下去。不甘心的瓦松,总是要附带着一些屋面上的泥土,有的根扎得很深,需要费点儿力气才能拔出来。那些瓦松,又是多么柔弱啊,一经摔到地上,肥厚的叶子便炸裂开来,汁水像是我们体内奔涌的血液。父亲会把地上的瓦松装在篾条编织的笼里,到后院挖个坑,用土埋起来。父亲说,沤一下,可以当肥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瓦房在乡下越来越少了。现在,要是看到哪家人还住瓦房的话,甚至会觉得稀奇。瓦房少了,瓦松也没有了栖息之地。可是,它们竟然在水泥地的缝隙里找到了生存的场所!大约主人,眼神是不太好的或有些懒怠的,否则,是不会允许院落里有杂草长出来的。它们竟然越过了屋顶的束缚,开始在地面上寻找重生的机会了。多水分的泥土,是不适合它们生长的,越是在荒凉和贫瘠的地方,它们的生命力竟然会有异样的顽强。村子里的年轻人,一拨又一拨离开了故乡。只有在逢年过节,才能看到他们匆匆归来的身影。留守儿童和老人,闲暇之余,从村子东头慢慢踱到村子西头。自从母亲病倒回到了故乡,我回老家的次数渐渐多了起来。不曾留意,打扫院子之时,几株小小的瓦松,瞬间把记忆之门轻轻敲开。这些坚强的生命,已经淡出我视野很久了。我可以留下它们,把自家的院子留作它们最后的堡垒。可是,若干年以后,这些院子里的瓦松,还是童年记忆中的那些瓦松吗?显然是不可能了,就像故乡,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瓦房消失了的村子,水泥板房一间比一间高大。瓦松呢,这些寄生在瓦块之间的植物,却再也没有了自己曾经拥有的那片天空。文本二:乡村衰败与复兴之辩王勇在文学作品中,乡愁是飘忽不定的所指。例如,在诗人余光中的作品《乡愁》中,乡愁是“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乡愁经常被隐喻为故乡的一杯茶、一棵树、一首歌等等。阮仪三教授从建筑与规划学的角度对乡愁进行了诠释:“乡愁是人们对故乡里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物质空间环境的记忆,以及对它存在与否的耽愁与怀念。”可见,乡愁除了包括人们对故乡物质空间环境的记忆,还饱含着家乡人与家乡人之间的亲情关系。(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善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瓦松,比如“在轻轻抚摸着尘世”“它便知足了”等表达,赋予了瓦松以人的动作和心理。B.从整体上看,文本一在行文时采用了比较短小的段落,这样的处理方式既加快了文章叙述节奏,又能比较迅速地转换叙述对象。C.根据文本一的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瓦松终将会消失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而我们也将会失去我们心中魂牵梦萦的故乡。D.比较两个文本,文本一侧重情感表达,文本二侧重理论论述,虽然两个文本侧重点不同,但都指向同一个写作中心—乡愁。(2)瓦松这一植物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3)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对文本一进行具体的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曰:“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不能当。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且夫韩、魏之所以畏秦者,以与秦接界也。兵出而相当,不至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固愿大王之少留计。”齐王曰:“寡人不敏,今主君以赵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B.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C.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D.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合从是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策略,与《过秦论》“从散约败”的“从”含义相同。B.绝指横渡,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含义相同。C.顾的意思是回头看,与《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含义不相同。D.《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左传》采用的史书体例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见到齐宣王,指出齐国边境地势险要,战车精良,人口众多,百姓富足,君王贤明等事实,晓之以理,劝说齐宣王不应依附于秦国。B.韩、魏两国之所以害怕秦国,是因为两国国土与秦国相邻,一旦交战,不到十天,就可以决定胜败存亡的命运,无论胜败都没有好结果。C.韩、魏两国都认为,秦国攻打齐国只会虚张声势,虽然表面上会威胁齐国,实际上却犹疑不定,不敢进攻,可见秦国不攻齐已经很明显。D.在听完苏秦的分析后,齐宣王态度诚恳,承认了自己认识的不到位,接受了苏秦的合纵建议,并言明了齐国举国上下都听从苏秦的指挥。(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②臣固愿大王之少留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寒菊注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注: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后所写。(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诗和唐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菊花作为描写对象的咏物抒怀诗。B.郑诗所写的菊花独自开放在疏篱边,唐诗中的菊花则开在隐者家园。C.郑诗笔下的菊花傲风拒霜、独放光华,与唐诗中菊花形象完全不同。D.郑诗中的“百花”和唐诗中的“玄霜”对表现菊花的品质作用相似。(2)这两首诗中,作者借菊花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仅能在音乐课上感受音乐的优美,也能通过语文课的一些文本去体会音乐的力量: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就通过描写一种万籁俱寂,只见江月的情境去表现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在《赤壁赋》中,苏轼通过蛟龙和寡妇听箫声的感受突出了乐声的悲凉与哀怨;在《李凭箜篌引》中,李贺借用神仙幻境,通过描写月宫中的吴刚和玉兔的状态渲染出乐曲的美妙。请根据语境,依次写出材料中所对应的诗句。(1)《琵琶行》:,。(2)《赤壁赋》:,。(3)《李凭箜篌引》:,。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947.8亿斤!今年夏粮产量再获丰收,比上年增产28.7亿斤。这一季的夏粮增产是在历史高点上的高位再增产。打赢抗灾夺丰收这场硬仗,离不开农业科技的_______。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引擎”,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_______的作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2%。农业科技覆盖率_______,不断得到突破。培育推广超级稻、节水抗旱小麦、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等一大批优良品种,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多次创造水稻高产世界纪录……我国现代种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提升。自动水肥管理、精准环境调控、实时数据监测……智慧农业让生产方式不再因循守旧。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数字农业服务平台、“产业大脑”等管理手段,让农民生产生活更方便。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促成农业农村转型升级,进而生产方式不断升级。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农业发展要立足我国国情,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使二者_______,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和优势,加强农业实用科技创新,让农民用上最好的技术,为城乡居民生活托稳“菜篮子”,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助推器”。(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A.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引擎”B.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C.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D.提供强有力的“助推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8.(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中①_____?目前能看到三种解释。一种从农业生产角度加以解释,认为大寒小寒、大暑小暑都是在极冷和极热的时间段,由于冷、热持续时间长,相当于两个节气,且人们正好在猫冬、避暑,没什么活动,所以分成两个相连的节气。但春种、秋收期间农事繁忙,事情比较多,节气本身的特点分明,所以不需要命名两个大小相连的节气。还有一种是从中国文化的“满招损、谦受益”这一角度加以解释,认为事情太过圆满就会②_____,不称大满体现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所以就没有大满这个节气。而农史学家唐志强独辟蹊径,从③_____解释小满和芒种。他引用明人顾元庆《檐暴偶谈》谈到小满和芒种两个节气“皆指麦言”,所以在夏季和冬季的节气中,用“四小三大一芒种”来反映寒暑程度、下雪数量和谷物成熟程度的变化。即小满、小暑、小雪、小寒,对应的是芒种、大暑、大雪、大寒。这三种观点都各有所据,逻辑自洽。(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2)下列选项中,和文中加点的名言所表达的精神品质相似的一项是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B.宁为玉碎,不为瓦全。C.克勤于邦,克俭于家。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四、写作(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开篇“乡土本色”中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的确,我们这个与泥土分不开的民族,“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却也曾在土的束缚中彷徨、挣持、拼搏。进入新时代,昔日“老土”的农民在改革的大潮中守正创新,他们既能守住那片土地,又能及时了解农村政策、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拥有令人赞叹的创新理念,在希望的田野上创造着新时代的乡土中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守正”和“创新”多次出现。如何协调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这是很多领域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云南省大理州、丽江市、怒江州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田自秉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史》一书,是中国工艺美术通史类著作的开山之作,他的这本书可谓是一部划时代的通史著作。有关工艺美术的专门著作,春秋时期就有如《考工记》等书籍出现,所涉及的是对产品、工艺及技术等的专门论述。但作为一种专业领域里独立的艺术通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的通史形式的专著,在1917年时,才有了许衍灼先生所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略》一书,以独立面貌面世。然而,受战乱等因素影响,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相关研究,才走上科学化、专业化的轨道。作为一部工艺美术领域的史学著作,《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必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系统总结工艺美术领域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如在该书的前言中提到:“我国的工艺美术是历代劳动人民、匠师、艺人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另外,《中国工艺美术史》对一些理论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采用了史论结合的表述方式,在重视详实史料的同时,又不局限于对史料单纯的解读与诠释,体现出一种在按一定原则处理史料的基础上,寓论于史的鲜明学理阐述风格。书中,田先生对一些史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在第一章结尾部分谈到原始社会工艺美术“实用和装饰统一”“技术对艺术的影响”“形式感的应用”等方面,既是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特点,又是整个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也是对整个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过往进行的梳理。但在笔者看来,《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尚存在些许不足,可谓白璧微瑕。首先,该书没有对“工艺美术”这一概念进行十分科学合理的界定,尚存商榷的空间。田著对工艺美术做出的定义,是外延式的:“工艺美术是美学和生活的结合,是艺术和科学的产儿,和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它通过衣食住行各方面服务于人民。”然而,这一定义不属于内涵界定,他并没有概括出工艺美术本质特征的属性总和,即什么是工艺美术。其次,重史料罗列梳理,轻现象分析阐述的情况,时现其中。田著自始至终体现出对史料的重视,从史料是历史研究起点的观点来看,这种处理方式有其积极意义。然而,对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的罗列,只应是工艺美术史研究的起点,研究的终极目的,应当是通过对器物、造型、纹饰等客观史料的描述及分析,总结归纳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特征。在这方面,田著是有所欠缺的。总之,田自秉先生所著《中国工艺美术史》问世至今已逾30年。作为中国工艺美术通史开山之作,其采用的体例、范式、研究方法等被沿用至今。从史学角度看,这部《中国工艺美术史》虽有不足,却以相对合理完善的架构,深深影响着随后30年间中国工艺美术通史的编纂。后来的研究者,如欲使中国工艺美术通史研究再上台阶,从史学角度对其中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研究和回答,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或缺的。(摘编自乌英嘎《白璧微瑕:田自秉版<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成就与不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因为饱受战乱之扰,中国的研究者对工艺美术领域并没有科学和专业的研究。B.从通史编纂的角度看,要研究中国工艺美术领域的发展,必须系统总结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C.《中国工艺美术史》注重理论探讨,不对史料进行单纯的解读和诠释,形成了鲜明学理阐述风格。D.作者认为,田自秉对“工艺美术”这一概念的界定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没有指出工艺美术的内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首段直接引出论述对象,点明了《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性质和重要的历史地位。B.文章通过将《中国工艺美术史》与《考工记》等著作做对比,突出其划时代的意义。C.文章引用《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具体内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让说理更加深刻。D.文章在肯定《中国工艺美术史》历史价值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观点辩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田自秉先生在《中国工艺美术史》前言中的论断,表明“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B.田自秉先生注重史料的罗列和梳理,而不看重对现象的分析和阐述,实有缺憾之感。C.正因为有了田自秉先生建立的研究架构作为基础,中国工艺美术才能获得飞速发展。D.从发展的观点看,《中国工艺美术史》虽有不足,但也给后来者提供了进步的空间。【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论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答】(1)A.“因为饱受战乱之扰,中国的研究者对工艺美术领域并没有科学和专业的研究”错,由“然而,受战乱等因素影响,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相关研究,才走上科学化、专业化的轨道”可知,原文是“受战乱等因素影响”,选项“饱受战乱之扰”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原因概括不全面。原文“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相关研究,才走上科学化、专业化的轨道”,没有走上科学化、专业化的轨道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史”,而不是“工艺美术领域”,选项“中国的研究者对工艺美术领域并没有科学和专业的研究”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B.正确。C.“不对史料进行单纯的解读和诠释”错,由“在重视详实史料的同时,又不局限于对史料单纯的解读与诠释,体现出一种在按一定原则处理史料的基础上,寓论于史的鲜明学理阐述风格”可知,原文是“不局限”,“不局限”不等同于“不对”,选项“不对”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D.“这一概念的界定是不正确的”错,由“《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尚存在些许不足,可谓白璧微瑕。首先,该书没有对‘工艺美术’这一概念进行十分科学合理的界定,尚存商榷的空间”可知,原文是“尚存商榷的空间”,尚存商榷并不意味着不正确,选项“不正确”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B。(2)B.“文章通过将《中国工艺美术史》与《考工记》等著作做对比”错,由“有关工艺美术的专门著作,春秋时期就有如《考工记》等书籍出现,所涉及的是对产品、工艺及技术等的专门论述。但作为一种专业领域里独立的艺术通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的通史形式的专著,在1917年时,才有了许衍灼先生所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略》一书,以独立面貌面世”“作为一部工艺美术领域的史学著作,《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必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系统总结工艺美术领域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但在笔者看来,《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尚存在些许不足,可谓白璧微瑕”可知,文章并未将两者进行对比。选项“做对比”于文无据,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B。(3)C.“正因为有了田自秉先生建立的研究架构作为基础,中国工艺美术才能获得飞速发展”错,由“总之,田自秉先生所著《中国工艺美术史》问世至今已逾30年。作为中国工艺美术通史开山之作,其采用的体例、范式、研究方法等被沿用至今。从史学角度看,这部《中国工艺美术史》虽有不足,却以相对合理完善的架构,深深影响着随后30年间中国工艺美术通史的编纂。后来的研究者,如欲使中国工艺美术通史研究再上台阶,从史学角度对其中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研究和回答,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可知,原文表述是田自秉先生所著《中国工艺美术史》虽有不足,却以相对合理完善的架构,深深影响着随后30年间中国工艺美术通史的编纂。选项“正因为……中国工艺美术才能获得飞速发展”,强加因果,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C。答案:(1)B(2)B(3)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睡莲身姿婀娜,素有水中睡美人之称。在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云南省,是否有野生的水中睡美人呢?我们曾经考察过滇池、洱海、抚仙湖、泸沽湖、阳宗海等水体,但是从未发现过野生睡莲的踪影。怀揣着满满的期待,我们再次来到云南寻找一种稀有的睡莲——茈碧莲。据资料记载,在大理洱源曾有睡莲的分布,而且在史书上留下了多次记录。如清康熙年鉴《广群芳谱》记载:“《山海经》罢谷之山,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有茈碧。”《云南志》记载:“浪穹县西北五里有宁河,一名茈碧湖,水上有花曰茈碧,形如蓬而差小,有白者、有浅红锦边者,叶如荷叶,花、叶本皆长五六丈。昼则上浮,夜则拳曲入底,微风荡之,香气殊常,采以为羮,味美于莼。”从史料中可以看出,云南省不仅有茈碧莲,还有一个湖的名字以其命名。这也是支撑我们再来云南寻花的原因。茈碧莲为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叶呈心形,有碗口大小。她的花瓣洁白,花蕊金黄,清香四溢。当地人可以用茈碧莲的花泡茶、煮汤,还可以煎炒当菜吃。其茎和叶还可以做牲畜的饲料。可以说,这水中的仙子为人类带来了美丽和幸运。那她的野生种群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还是守候在深山里的某个池塘边默默地等待与我们相见?带着期待,我们再次踏上旅程。五月中旬的云南,雨季姗姗来迟,大理的山林也浮动着燥热的气息。拜访洱源县环境保护局后,得到的消息:“茈碧湖里已经十几年没有茈碧花了。”我们一行人顿时泄了半截气。但是,意外地获得了一个好消息,茈碧湖沿岸几个村子的村民家中可能还保留有茈碧花的种源。通过走访和摸查,在几户村民家里竟然看到了“消失已久”的茈碧莲。但这次统计的茈碧莲的数量却不容乐观,合计才几十株。此时一位八旬老人站出来说:“几十年前我在苍山上摘野菜的时候见过一个水塘里还有这种花”,我们欣喜若狂。据老人回忆,苍山上平坝的一些泥鳅塘里有茈碧花生长,在老人的带领下,我们踏上了苍山。车沿着公路走了二十多公里后来到了一个平坝入口,说是平坝,依旧有一些起伏的石灰岩露头,上面生长着以麻子壳柯和高山栎为主的灌丛,这里的大白花杜鹃也开的非常茂盛。在老人的指引下,一连去了几个水塘,却一无所获。大家的信心也在燥热的天气和飞扬的尘土中慢慢地消逝。是不是苍山上的茈碧莲也消失了?我们心里逐渐担忧起来,因为这意味着茈碧莲可能已经在野外灭绝。我们决定弃车步行,穿越壳斗灌丛,逐一查看卫星上显示可能是水塘的地方。第一个水塘,全部干涸。第二个水塘,只残留一个2米见方的水坑。极度失望中,我们找到第三个水塘,只见在几个残留的水坑里,茈碧莲正绽放着洁白的小花。幸福来得太突然,大家都高兴地欢呼起来。虽然这次有幸与野生的茈碧莲相见,一个问题却在脑海中不断萦绕——这种美丽的植物为何如此稀有了呢?从茈碧莲的生长条件来看,她的确是娇贵的公主。她对水质的要求极高,水质变差就会大量死亡。但是最大的原因还是人为破坏。考察队发现这几处水塘会季节性干涸,降水是其唯一的水源补充,一到旱季,水塘会慢慢干涸,塘底暴露出来,仅留存几个较深的小水坑。村民会在水塘上放牧,抓泥鳅,扰动塘泥,影响了茈碧莲的生存。但导致茈碧莲濒危的根本原因还是她的老家——茈碧湖受到的人为干扰和破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人们在茈碧湖中大量养殖鱼类,湖水水质急转直下。更为严重的是,茈碧湖被改造成为水库,茈碧莲失去了适宜生长的湖岸浅水泥沼。加之外来入侵物种,如粉绿狐尾藻、喜旱莲子草等对其生存空间的侵占,茈碧莲几乎在此湖中消失。幸运的是,对茈碧莲的科学保护已经付诸实践。科研人员将部分茈碧莲植株迁移到昆明植物园栽种,并和洱源县环境保护局合作,于2021年建立了保护小区。目前,迁地保护于昆明植物园的茈碧莲生长良好,已经可以正常地开花结果。有专人看护的保护小区内的茈碧莲种群不仅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同时也为后续的科研观察创造了条件。在保护的同时,对茈碧莲的科研也在有序地开展。极小种群野外植物保护团队对茈碧莲的资源状况、繁殖生物学、种群遗传结构、快速扩繁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目前进展得较为顺利。茈碧莲也被纳入了《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1版)》中,对茈碧莲的拯救保护工作也将得到更有力的支持。茈碧莲就是这样既美丽、又圣洁的植物。她在彩云之南湖沼的淤泥中亭亭玉立,装点着碧波荡漾的湖面,也为当地人带来了无尽的财富。今天,我们更要用科学的手段善待她,善待她的家园,让她美丽的笑容永远留在绿水青山,留在人世间。(摘编自郭世伟《寻找和守护彩云之南的睡美人——茈碧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作者再次前往大理寻找野生水中睡美人之前,已经考察过滇池、洱海、抚仙湖、泸沽湖、阳宗海等水体,但都没有发现野生睡莲的踪影。B.作为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茈碧莲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花瓣洁白,花蕊金黄,清香四溢,还具有实用价值,可以满足生活中的一些需求。C.作者寻找野生茈碧莲的过程一波三折,经历了“期待”“泄了半截气”“极度失望”等情绪阶段,最终也如愿以偿,找到了野生茈碧莲。D.虽然茈碧莲的生存状况堪忧,但对茈碧莲的科学保护已经付诸实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茈碧莲一定能实现快速扩繁,摆脱濒危的状况。(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通过引用《广群芳谱》和《云南志》的记载,说明了茈碧莲的存在,既增强了文章的学术价值,也点明了作者再来云南寻花的原因。B.文章善于利用问句串联文本,例如“是不是苍山上的茈碧莲也消失了?”在承接上文的同时,也引出下文作者坚持不懈寻找茈碧莲的内容。C.文章将茈碧莲比作“水中睡美人”“水中的仙子”“娇贵的公主”,形象地写出了茈碧莲美丽、圣洁、濒危的特点,富有很强的感染力。D.作为一篇科普文,本文写作时没有在抽象的概念中兜圈子,而是娓娓道来,在叙述中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茈碧莲,使文章生动、易懂。(3)请结合文本,回答文中画线部分提出的问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选项,结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画线部分提出的问题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相关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茈碧莲一定能实现快速扩繁,摆脱濒危的状况”错误,原文只提到正在对茈碧莲进行拯救和保护,并没有表明一定能快速扩繁。故选D。(2)C.“濒危”错误,“水中睡美人”“水中仙子”“娇贵的公主”是写茈碧莲的美丽、圣洁,并没有写出茈碧莲濒危的特点。故选C。(3)“这种美丽的植物为何如此稀有了呢”是询问茈碧莲稀有的原因。根据“从茈碧莲的生长条件来看,她的确是娇贵的公主。她对水质的要求极高,水质变差就会大量死亡”可知,是水质原因,茈碧莲对水质的要求极高,水质变差就会大量死亡;根据“最大的原因还是人为破坏”“村民会在水塘上放牧,抓泥鳅,扰动塘泥,影响了茈碧莲的生存。但导致茈碧莲濒危的根本原因还是她的老家——茈碧湖受到的人为干扰和破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人们在茈碧湖中大量养殖鱼类,湖水水质急转直下”可知,是人为原因,当地人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大量养殖鱼类,影响了湖水水质,茈碧湖被改造成为水库,失去了适宜生长的空间;根据“更为严重的是,茈碧湖被改造成为水库,茈碧莲失去了适宜生长的湖岸浅水泥沼。加之外来入侵物种,如粉绿狐尾藻、喜旱莲子草等对其生存空间的侵占,茈碧莲几乎在此湖中消失”可知,是物种入侵原因,外来入侵物种,如粉绿狐尾藻、喜旱莲子草等侵占了它的生存空间。答案:(1)D(2)C(3)①水质原因:茈碧莲对水质的要求极高,水质变差就会大量死亡。②人为原因:当地人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大量养殖鱼类,影响了湖水水质,茈碧湖被改造成为水库,失去了适宜生长的空间。③物种入侵原因:外来入侵物种,如粉绿狐尾藻、喜旱莲子草等侵占了它的生存空间。(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故乡的瓦松柳江子我是在老家打扫后院的时候,在水泥缝隙里发现了这几株小小的瓦松的。它们是那么纤小,甚至孱弱,伸出细长的叶子,在轻轻抚摸着尘世。瓦松在北方,是长在瓦槽上,或者相邻两块瓦之间的一种植物。瓦与瓦,是一种参合,也是一种协调,才有了错落有致之感,才有了雨水沿着瓦槽顺势而下。瓦松在狭小的空间里,艰难地钻出来,只需要一点点水分和阳光,它便知足了。瓦松的叶片细长,柔嫩而且多汁,具有肉质感。小时候,我尝过瓦松的味道,酸酸的、绵绵的,母亲说它有解毒的功效。它们像一朵莲一般,端坐在屋面上。嫩绿色的叶子,那么易碎,用手轻轻一掰就会断开,轻轻捏一下,绿色的汁液就会沿着手往下淌。它们对生存条件的要求似乎并不高,适合在贫瘠的屋顶上,在风的嬉戏和雨的调侃下生存。小时候的我,是顽皮的,经常爬树、攀墙,上房自不必说。我是见识过瓦松在不同条件下应对环境变化的。比如,某一年的天气,相对比较干旱,这些瓦松就没有了精气神,耷拉着柔嫩的叶子,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好在它的叶子具有储存水分的作用,只消一场小雨,它便又会抬起头来,精神也为之一振。雨水多的时节,这些瓦松使劲儿地长。有的实在是长得没有眼力,竟然会匍匐在屋檐口,大有偷窥之意。一阵大风后,它们有时候会掉下来,小鸡们往往不知道是何物,小心地啄几口,可能觉得口感不好,又转身不屑地走开。瓦松,有时是不合常理的。它们的根,紧紧地吸附在屋面上,若是雨水多的话,它们会造成屋顶漏雨。这个时节,父亲会让我上屋顶把瓦松拔掉。父亲一再提醒我,脚一定要踩在瓦脊上。是啊,瓦是不经踩的,我曾经踩碎过好多块瓦,后来,还得父亲亲自上屋顶,一块一块地换掉。记得瓦松疯长的时候,整个屋面上几乎看不到青蓝色的瓦,只有满眼的绿色,或者红色,间或还有小小的白色的花絮,在寂寞的屋顶,悠然自开。于是,一小株一小株的瓦松,携带着不情愿,被我从屋檐口一一扔下去。不甘心的瓦松,总是要附带着一些屋面上的泥土,有的根扎得很深,需要费点儿力气才能拔出来。那些瓦松,又是多么柔弱啊,一经摔到地上,肥厚的叶子便炸裂开来,汁水像是我们体内奔涌的血液。父亲会把地上的瓦松装在篾条编织的笼里,到后院挖个坑,用土埋起来。父亲说,沤一下,可以当肥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瓦房在乡下越来越少了。现在,要是看到哪家人还住瓦房的话,甚至会觉得稀奇。瓦房少了,瓦松也没有了栖息之地。可是,它们竟然在水泥地的缝隙里找到了生存的场所!大约主人,眼神是不太好的或有些懒怠的,否则,是不会允许院落里有杂草长出来的。它们竟然越过了屋顶的束缚,开始在地面上寻找重生的机会了。多水分的泥土,是不适合它们生长的,越是在荒凉和贫瘠的地方,它们的生命力竟然会有异样的顽强。村子里的年轻人,一拨又一拨离开了故乡。只有在逢年过节,才能看到他们匆匆归来的身影。留守儿童和老人,闲暇之余,从村子东头慢慢踱到村子西头。自从母亲病倒回到了故乡,我回老家的次数渐渐多了起来。不曾留意,打扫院子之时,几株小小的瓦松,瞬间把记忆之门轻轻敲开。这些坚强的生命,已经淡出我视野很久了。我可以留下它们,把自家的院子留作它们最后的堡垒。可是,若干年以后,这些院子里的瓦松,还是童年记忆中的那些瓦松吗?显然是不可能了,就像故乡,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瓦房消失了的村子,水泥板房一间比一间高大。瓦松呢,这些寄生在瓦块之间的植物,却再也没有了自己曾经拥有的那片天空。文本二:乡村衰败与复兴之辩王勇在文学作品中,乡愁是飘忽不定的所指。例如,在诗人余光中的作品《乡愁》中,乡愁是“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乡愁经常被隐喻为故乡的一杯茶、一棵树、一首歌等等。阮仪三教授从建筑与规划学的角度对乡愁进行了诠释:“乡愁是人们对故乡里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物质空间环境的记忆,以及对它存在与否的耽愁与怀念。”可见,乡愁除了包括人们对故乡物质空间环境的记忆,还饱含着家乡人与家乡人之间的亲情关系。(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本一善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瓦松,比如“在轻轻抚摸着尘世”“它便知足了”等表达,赋予了瓦松以人的动作和心理。B.从整体上看,文本一在行文时采用了比较短小的段落,这样的处理方式既加快了文章叙述节奏,又能比较迅速地转换叙述对象。C.根据文本一的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瓦松终将会消失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而我们也将会失去我们心中魂牵梦萦的故乡。D.比较两个文本,文本一侧重情感表达,文本二侧重理论论述,虽然两个文本侧重点不同,但都指向同一个写作中心—乡愁。(2)瓦松这一植物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3)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对文本一进行具体的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形象特点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本二的观点,对文本一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弄清材料二的观点,读懂文本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而我们也将会失去我们心中魂牵梦萦的故乡”错误。原文“显然是不可能了,就像故乡,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可知,故乡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并没有说我们会失去故乡。故选C。(2)由原文“它们是那么纤小,甚至孱弱,伸出细长的叶子,在轻轻抚摸着尘世”可知瓦松纤小孱弱,它的外形较小;由原文“瓦松的叶片细长,柔嫩而且多汁,具有肉质感”“嫩绿色的叶子,那么易碎,用手轻轻一掰就会断开,轻轻捏一下,绿色的汁液就会沿着手往下淌”“那些瓦松,又是多么柔弱啊,一经摔到地上,肥厚的叶子便炸裂开来,汁水像是我们体内奔涌的血液”可知叶子细长易碎,摔到地上叶子便会炸裂开来;由原文“它们对生存条件的要求似乎并不高,适合在贫瘠的屋顶上”“我是见识过瓦松在不同条件下应对环境变化的”“多水分的泥土,是不适合它们生长的,越是在荒凉和贫瘠的地方,它们的生命力竟然会有异样的顽强”可知瓦松生命力顽强,能在不同的环境下生长,越是在荒凉和贫瘠的地方,它的生命力越顽强;由原文“我尝过瓦松的味道,酸酸的、绵绵的,母亲说它有解毒的功效”“父亲说,沤一下,可以当肥料”可知瓦松具有实用价值,它可以解毒,也可以用来当肥料;由原文“几株小小的瓦松,瞬间把记忆之门轻轻敲开”“这些院子里的瓦松,还是童年记忆中的那些瓦松吗?显然是不可能了,就像故乡,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可知瓦松是作者乡愁的寄托。(3)文本二中的观点有:一是“乡愁是飘忽不定的所指”“乡愁经常被隐喻为故乡的一杯茶、一棵树、一首歌等等”,根据这个观点可知,乡愁经常通过物象来表达,在文本一中,瓦松是作者乡愁的寄托,也可以说乡愁被隐喻为瓦松;二是“乡愁除了包括人们对故乡物质空间环境的记忆”,根据这个观点可知,乡愁是人们对故乡物质空间环境的记忆,在文本一中这个物质空间环境指的就是长在瓦槽上、或者相邻两块瓦之间的瓦松,作者有着许多与瓦松相关的知识与记忆,看到瓦松,瞬间就把记忆之门轻轻敲开”,所以可知瓦松也是作者居住的农村的记忆;三是“乡愁……还饱含着家乡人与家乡人之间的亲情关系”,根据这个观点可知乡愁还饱含着家乡人与家乡人之间的亲情关系。文本一中,写到了父亲让我上屋顶把瓦松拔掉、父亲把瓦松沤一下当肥料等事情,而这些都与瓦松相连,想起瓦松,也就想起了父母,所以可知瓦松敲开了作者的记忆之门,让作者回忆起了与父母的点滴往事,饱含着浓浓的亲情。答案:(1)C(2)①瓦松纤小孱弱,它的外形较小,叶子细长易碎,摔到地上叶子便会炸裂开来;②瓦松生命力顽强,能在不同的环境下生长,越是在荒凉和贫瘠的地方,它的生命力越顽强;③瓦松具有实用价值,它可以解毒,也可以用来当肥料;④瓦松是作者乡愁的寄托。(3)①在文本一中,乡愁被隐喻为瓦松;②瓦松是作者对物质空间环境,也就是作者居住的农村的记忆;③瓦松敲开了作者的记忆之门,让作者回忆起了与父母的点滴往事,饱含着浓浓的亲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曰:“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不能当。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且夫韩、魏之所以畏秦者,以与秦接界也。兵出而相当,不至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固愿大王之少留计。”齐王曰:“寡人不敏,今主君以赵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B.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C.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D.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合从是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策略,与《过秦论》“从散约败”的“从”含义相同。B.绝指横渡,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含义相同。C.顾的意思是回头看,与《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含义不相同。D.《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左传》采用的史书体例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苏秦见到齐宣王,指出齐国边境地势险要,战车精良,人口众多,百姓富足,君王贤明等事实,晓之以理,劝说齐宣王不应依附于秦国。B.韩、魏两国之所以害怕秦国,是因为两国国土与秦国相邻,一旦交战,不到十天,就可以决定胜败存亡的命运,无论胜败都没有好结果。C.韩、魏两国都认为,秦国攻打齐国只会虚张声势,虽然表面上会威胁齐国,实际上却犹疑不定,不敢进攻,可见秦国不攻齐已经很明显。D.在听完苏秦的分析后,齐宣王态度诚恳,承认了自己认识的不到位,接受了苏秦的合纵建议,并言明了齐国举国上下都听从苏秦的指挥。(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②臣固愿大王之少留计。【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相关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解答】(1)句意:现在秦假如攻打齐国情形就有所不同,因为在秦国的背后有韩、魏扯秦的后腿,同时秦军必然经过卫地阳晋的要道,经过亢父的险阻,在那里车不能同行,马不得并行,只要有一百个人守住天险,即使上千人也无法通过。“至”的宾语为“闱阳晋之道”,并且“亢父之险”的谓语为“径”,所以应在“道”后面断开,排除CD;“不能过”的主语是“千人”,所以应在“千”前面断开,排除B。故选A。(2)D.“与《左传》采用的史书体例相同”错误。《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不是国别体史书。故选D。(3)C.“韩、魏两国都认为”错误。由原文“说齐宣王曰:‘今秦攻齐则不然……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可知,这是苏秦的观点,而不是韩、魏两国的观点。故选C。(4)①“乃”,竟然;“事”,侍奉;“羞”,以……为羞。译文:如今齐国竟然往西边去侍奉秦国,臣私下实在为大王感到羞愧。②“固”,坚决地;“少”,稍微、稍加;“留计”,留意考虑。译文:我坚决地希望大王稍加留意考虑。答案:(1)A(2)D(3)C(4)①如今齐国竟然往西边去侍奉秦国,臣私下实在为大王感到羞愧。②我坚决地希望大王稍加留意考虑。参考译文:苏秦为赵国合纵的事,去游说齐宣王说:“齐国南有泰山,东有琅琊山,西有清河,北有渤海,这正是有四面险阻的金城汤池之国。齐国土地方圆二千里,战士有几十万,粮食堆积如山。齐国战车精良,又有五都军队的支援,作战集结会像飞箭一般快速,战斗像闪电一般的凶猛,解散时像风停雨止一样快捷,即使发生对外战争,敌军也从没有越过泰山,渡过清河,跨过渤海。首都临淄有七万户人口,我私下估计,最低每户有三名男子,三七就是二十一万人,根本不必征调远方的兵力,单是临淄一城,就可以组成二十一万大军。临淄人民非常富庶,平常人都会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赛狗、赌博、踢球。临淄的街道上,车轴相接,人摩肩接踵,把衣襟连起来可成帷帐,把衣袖举起来可成幕帐,擦一把汗可以形成雨;家家生活都非常富裕,人人志气高昂。凭大王的贤明和齐国的富强,天下诸侯都不敢跟齐国对抗。如今齐国竟然往西边去侍奉秦国,臣私下实在为大王感到羞耻。况且韩、魏所以恐惧秦国,是由于跟秦国边界相邻的缘故。如果秦国出兵韩、魏去抵抗,不到十天,就可以决定胜败存亡的命运。假如韩、魏能够战胜秦军,那韩、魏军队必然要损失大半,四面的边境就无法防守;假如韩、魏一战而败,那接踵而来的就是灭亡。这就是韩、魏之所以要和秦国作战,而不愿向秦国卑躬屈膝的原因。现在秦假如攻打齐国情形就有所不同,因为在秦国的背后有韩、魏扯秦的后腿,同时秦军必然经过卫地阳晋的要道,经过亢父的险阻,在那里车不能同行,马不得并行只要有一百个人守住天险,即使上千人也无法通过。秦国虽然想发兵深入,但是又必须回头顾及后方,惟恐韩、魏从后偷袭,所以秦兵只是虚张声势威胁向齐出兵,实际上却犹疑不定不敢进攻,可见秦国不能攻齐已经很明显了。大王不仔细思考秦国并不敢对齐国如何,反倒想要往西去侍奉秦国,这就是群臣在谋划上的错误。现在齐国并无像臣子一样侍奉秦国的丑名,而是具有强国的实力,我坚决地希望大王稍加留意考虑。”齐宣王回答说:“寡人愚钝,幸得先生奉赵王之命赐教于齐,寡人愿举国听从你的指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寒菊注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注: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后所写。(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郑诗和唐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菊花作为描写对象的咏物抒怀诗。B.郑诗所写的菊花独自开放在疏篱边,唐诗中的菊花则开在隐者家园。C.郑诗笔下的菊花傲风拒霜、独放光华,与唐诗中菊花形象完全不同。D.郑诗中的“百花”和唐诗中的“玄霜”对表现菊花的品质作用相似。(2)这两首诗中,作者借菊花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首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C.“与唐诗中菊花形象完全不同”错误,结合唐诗“一夜玄霜坠碧空”可知,一夜的霜降后从天空坠落一般。写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质,不铺排张扬,但是却内涵丰沛。与郑诗中的菊花傲风拒霜、独放光华有相同之处。选项“形象完全不同”表述不正确。故选C。(2)郑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紧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唐诗首联诗人先描写故园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开得并不张扬,而是淡淡的幽然的开放,而且开得那么突然,所以颔联写它就好像是一夜的霜降后从天空坠落一般。写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质,不铺排张扬,但是却内涵丰沛,在单淡然中凸现其品质。后两句是诗人的托物起行,以菊花自比。颈联写到多少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估计诗人自己也在内吧,尾联写尽借篱落看秋风,篱落是指篱笆,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从这篱笆里面的开放的秋菊中看尽了浓浓衰飒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陶渊明以来,菊花就是隐士、高洁的象征,诗人就是借菊花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格。同时,菊花也是情感的触发点,抒发了作者羁旅思乡之愁。答案:(1)C(2)①郑诗塑造了孤傲高洁,坚贞不屈的菊花形象,抒发了诗人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人生追求和坚持气节、不仕元朝的爱国情操;②唐诗以菊花自比,借菊花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格,菊花也是情感的触发点,抒发了作者羁旅思乡之愁。译文:第一首: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第二首:老旧园子里的小路旁已经长出了幽幽的花丛,一夜之间白霜从天空坠下落在花上。有多少远在他方为客的未归人啊,只能借着篱笆看看秋天的景色。赏析:第一首: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紧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这两句诗有所本,宋代朱淑真《菊花》诗:“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郑思肖略事点化,使诗的意蕴更为深化,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第二首:这是一首托物寄兴的诗,没有什么艰涩的意象,很清新淡雅,并且浅近直白。诗人借菊花以自比,在诗词中属于香草美人笔法。首联诗人先描写故园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开得并不张扬,而是淡淡的幽然的开放,而且开得那么突然,所以颔联写它就好像是一夜的霜降后从天空坠落一般。写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质,不铺排张扬,但是却内涵丰沛,在单淡然中凸现其品质。后两句是诗人的托物起兴,以菊花自比。颈联写到多少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估计诗人自己也在内吧,尾联写尽借篱落看秋风,篱落是指篱笆,记的范成大在他的一首诗中提到篱落,“日长篱落无人问”。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从这篱笆里面的开放的秋菊中看尽了浓浓衰飒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陶渊明以来,菊花就是隐士、高洁的象征,诗人就是借菊花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格。(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仅能在音乐课上感受音乐的优美,也能通过语文课的一些文本去体会音乐的力量: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就通过描写一种万籁俱寂,只见江月的情境去表现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在《赤壁赋》中,苏轼通过蛟龙和寡妇听箫声的感受突出了乐声的悲凉与哀怨;在《李凭箜篌引》中,李贺借用神仙幻境,通过描写月宫中的吴刚和玉兔的状态渲染出乐曲的美妙。请根据语境,依次写出材料中所对应的诗句。(1)《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2)《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李凭箜篌引》: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重点字:舫)(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重点字:壑、嫠)(3)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重点字:倚)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947.8亿斤!今年夏粮产量再获丰收,比上年增产28.7亿斤。这一季的夏粮增产是在历史高点上的高位再增产。打赢抗灾夺丰收这场硬仗,离不开农业科技的_______。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引擎”,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_______的作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2%。农业科技覆盖率_______,不断得到突破。培育推广超级稻、节水抗旱小麦、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等一大批优良品种,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多次创造水稻高产世界纪录……我国现代种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提升。自动水肥管理、精准环境调控、实时数据监测……智慧农业让生产方式不再因循守旧。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数字农业服务平台、“产业大脑”等管理手段,让农民生产生活更方便。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促成农业农村转型升级,进而生产方式不断升级。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农业发展要立足我国国情,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使二者_______,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和优势,加强农业实用科技创新,让农民用上最好的技术,为城乡居民生活托稳“菜篮子”,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助推器”。(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BA.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引擎”B.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C.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D.提供强有力的“助推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3)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解答】(1)第一处,根据语境说的“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可知,此处是说农业科技保护夏粮增产获得丰收,故选用“保驾护航”。保驾护航:保护某事物能让其能正常发展。第二处,语境说的“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引擎’”可知,此处是说科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故选用“举足轻重”。举足轻重:一挪脚就影响两边分量的轻重。形容有实力,所处的地位很重要,一举一动都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第三处,语境说的“不断得到突破”,此处是说农业科技覆盖率一天天增长,故选用“与日俱增”。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增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鹤岗货运从业资格考试题
- 2025年北京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技巧
- 2025年潮州货运资格证考试有哪些项目
- 《G蛋白耦联受体》课件
- 地下商场非开挖扩建协议
- 铁路工程预算员招聘协议样本
- 制药工厂租赁合同样本
- 美发卫生操作规范
- 临时策划师聘用合同范本
- 智能家居CEO聘用协议
- 篮球裁判手势图解汇总
- 共有因子评价问答表
- cmmi3过程域直接证据
- 初三数学中考模拟试卷共八套
- 经典绘本推荐--《果果的花朵》
- 蛋白质分选与膜泡运输
- 弹簧设计公差标准
- X62W万能铣床电气控制
- 常用普通螺纹加工的中径和顶径极限偏差快速查询表
- 质量认证基础知识(共218页).ppt
- ACOG指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指南(专家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