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天津市红桥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红桥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红桥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红桥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红桥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天津市红桥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一、(36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檄(xí)文木讷(nè)残羹冷炙(zhì) B.蹙(cù)缩驾驭(yù)百舸(ɡě)争流 C.手镯(zhuó)差(chā)遣偃(yǎn)旗息鼓 D.蹩(bié)脚迤(yǐ)逦不省(xǐnɡ)人事2.(3分)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鹿寨款待随心所欲 B.砒霜慌唐肃然启敬 C.驱逐驯熟焦头烂额 D.俨然魅力张弛有度3.(3分)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七八月间,正当草原茂盛,阳光静好,鹰雕从云层下低飞,草丛间被我们的脚步惊扰起来的蚱蜢和草虫,在身前身后得好远。旷野无人,只有的风声。这里,应该就是人间天堂了……A.繁荣掠过起跳轻柔 B.繁茂经过弹跳轻快 C.繁荣经过起跳轻快 D.繁茂掠过弹跳轻柔4.(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三十多年来,社会沧桑巨变,《读者》誓做精神家园守望者的宗旨却始终未改变。 B.揭露食品犯罪行为,维护百姓餐桌安全,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C.为保障游客权益,使游客在参差不齐的旅游信息中不受骗,国家大力整顿旅游市场。 D.网络交友已是许多人玩腻的游戏,可有些年轻人依然乐此不疲,接连不断扎了进去。5.(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继法国、芬兰等国之后,我国是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地、市委有关领导在大会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C.新广告法正式颁布实施后,禁止任何商家不得以10岁以下儿童代言广告。 D.针对各种交通乱象,天津市警方将全面整治与排查道路交通设施安全隐患。6.(3分)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正确的一项是()①春日融融,和风习习,花红草青,难怪唐人语出惊人:“握月担风且留后日,吞花卧酒不可过时。”②鬼斧神工的幽雅峻峭,司空见惯的柳下花前,小桥流水。芳草萋萋,无处不在。佳境原本用不着寻觅。③把那盘盘盏盏的美酒佳肴,统统搬到郊野去享用,另有一种滋味④郊游野宴,自然以春季为佳。⑤但自然之美,有时还得屈尊郊野,远足寻觅。A.②①⑤④③ B.①④⑤②③ C.②⑤③④① D.①③④⑤②7.(3分)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语录体,言简意赅;《孟子》对话精彩,思辨性强;《庄子》常用寓言,富于启发性。 B.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性作品,“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C.《红楼梦》这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一部艺术化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 D.《促织》《变形记》这两篇散文都写了人化为虫的故事,“变形”中都寄寓着批判。8.(3分)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念奴娇•过洞庭[南宋]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A.时近中秋,作者北归,途经洞庭,写作此诗描摹洞庭月色,同时抒发自己的怀抱。 B.上阕着力刻画作者想象中洞庭恢弘景象,因其难以言说,便只用“妙”字来概括。 C.“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作者自省为官时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犹当空明月。 D.全词意境空灵,如水银泻地、千里流光,又仿佛孑立云端、勘破时空、物我两忘。9.(6分)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的片断,完成下面小题。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故能明其德/自其不变者而观之B.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也C.而愿忠者众/蟹六跪而二螯D.损民以益仇/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分析“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面驳斥“逐客”之策。B.“今逐客以资敌国”一句,关照的是第一段,意在阐明逐客对敌对国家的危害。C.第一段举出“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事实,从正面论证“用客治国”是上策。D.第二段是对全篇文章的归结,从而进一步论证“逐客”必将会危及到国家安全。10.(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詹鼎,字国器,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游,独喜游学馆,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家素贱素:向来B.谓其父令儿读书令:使,让C.奈何从儒生游也游:游览D.时吴氏家延师儒延:聘请(2)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译文:大户人家中只有吴氏最富裕显贵,租住在吴氏家时,生了詹鼎。B.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译文:然而,詹鼎每节课都认真学习,夜晚,嘴里喋喋不休。C.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译文:一年之后,把他老师所能教的都学会了,老师告辞离开了。D.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译文:他们的老师离开后,詹鼎于是被聘请担任吴氏孩子们的老师。二、(6分)11.(6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其言不让,。(《论语•侍坐》)(2),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杜牧《阿房宫赋》)(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苏洵《六国论》)(4)吴楚东南坼,。(杜甫《登岳阳楼》)三、(12分)1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老人和鹰刘国芳老人住进城里后很不习惯,坐不是站不是,每天都不自在。一天,去楼下开荒栽菜。锄头是老人从乡下带来的,但老人才在小区一块空地上挖了几锄,儿子说:“你做什么?”老人说:“这块地荒着,我想栽些菜。”儿子说:“你以为这是乡下呀?”老人说:“那我回乡下去。”儿子说:“我们乡下已被拆迁了,那儿现在是工业园区,你还回得去?”老人何尝不知道这些,一想到乡下被开发了,老人就神思恍惚。老人说:“城里什么都不好,能栽菜,养猪养鸡,我们乡下有各种各样的鸟,天上还飞着鹰。”的确,抬着头看,看鹰在天上盘旋。看久了,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到城里后,但很多时候,连一只麻雀也看不到。老人叹起来了。过后,老人还是不自在了,每天都怏怏不乐的。这样不开心,老人后来病了,住院了。等老人从医院出来,走路都不稳。儿子当然很急,每天都开导老人这天,儿子带老人去河边。快到河边时,老人忽然看到天上有鹰。看到鹰,老人跟儿子说:“你看到鹰么,在天上飞。”儿子说:“看到了。”老人说:“没想到城里也有鹰,它是从我们乡下飞来的吧?”儿子说,“大概是吧。”那时候是傍晚了,老人一直在那儿看着,直到天黑。老人住的小区其实离河不远,老人为了看到鹰,第二天自己去河边了。还没到河边,不是一只,是好几只。那些鹰一会儿在天上盘旋,坐在路边的凳子上,一直抬头看着。一个孩子,蹦蹦跳跳了过来。看见老人后,孩子停住了,你在看什么呢?”老人说:“看鹰在天上飞。”孩子说:“那不是鹰,那是风筝。”老人说:“胡说,风筝我还看不出来呀,那就是鹰。”孩子说:“我没胡说,那就是风筝,不信老人真去了河边,近了,老人果然看见几个人在放风筝。几个人也是老人,在河边跑来跑去。把像鹰的风筝放得跟真的一样。老人后来走到了他们中间,老人说:“我以为是真的鹰在天上飞哩。”一个老人说:“好多人都这么说。”老人又说:“你们怎么能把风筝放得这么好?”一个老人说:“你也能。”老人说:“我也能?”一个老人说:“真的能,只要天天放,就能让你的鹰也飞在天上。”老人这天真买了风筝,也是那种像鹰的风筝。那几个老人,教老人放,但老人还是不会。老人有些灰心了,我们以前也是这样的。”老人点点头。老人后来天天到河边去放风筝,老人开始走的很慢,慢慢地,老人也能跑了。老人的风筝或者说老人想放飞的鹰开始了飞不起来,多放了几次,老人也可以让他的鹰在天上盘旋或往下俯冲。看着头顶上的鹰飞来飞去,老人觉得开心。一天,老人把鹰放飞在天上时,忽然来了几只真的鹰,老人以为是同伴放的,但不是,也看见了几只真的鹰,他们跟老人说:“你的鹰引来了真的鹰了。”老人说:“是真的鹰吗?”他们说:“是真的!”老人说:“肯定是我们乡下的鹰飞来了。”老人说着,笑了。笑着时,老人一颗心跟了鹰去,自由自在。——《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8日第13版)(1)“鹰”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2)结合小说内容,请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3)结合小说的内容,指出本文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刻画“老人”形象的意图是什么?四、(6分)13.(6分)学校为展示同学们整本书阅读的学习成果,围绕《红楼梦》《乡土中国》这两部指定阅读书目,拟召开“阅读•我的挚爱”读书演讲会。现请你撰写演讲用的提示卡片完整版,内容完整,条理清晰五、(40分)14.(4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家国情怀是什么呢?陆游说:“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岳飞说:“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关于家国情怀,你是怎么看待的呢?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

2022-2023学年天津市红桥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36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檄(xí)文木讷(nè)残羹冷炙(zhì) B.蹙(cù)缩驾驭(yù)百舸(ɡě)争流 C.手镯(zhuó)差(chā)遣偃(yǎn)旗息鼓 D.蹩(bié)脚迤(yǐ)逦不省(xǐnɡ)人事【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词语进行判断,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在具体词语中的读音,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C.“差遣”的“差”读作“chāi”。故选:C。2.(3分)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鹿寨款待随心所欲 B.砒霜慌唐肃然启敬 C.驱逐驯熟焦头烂额 D.俨然魅力张弛有度【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形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注意形近字的写法。【解答】B.“慌唐”的“慌”写作“荒”。故选:B。3.(3分)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七八月间,正当草原茂盛,阳光静好,鹰雕从云层下低飞,草丛间被我们的脚步惊扰起来的蚱蜢和草虫,在身前身后得好远。旷野无人,只有的风声。这里,应该就是人间天堂了……A.繁荣掠过起跳轻柔 B.繁茂经过弹跳轻快 C.繁荣经过起跳轻快 D.繁茂掠过弹跳轻柔【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学生辨析这些易混词语,一要辨其形,看其异在哪里;二要辨其神,注意使用上的细微差别。【解答】第一空,繁荣:指自己的事业蓬勃发展,也指经济或事业蓬勃发展。繁茂:(草木)繁密茂盛,茁壮的,选用“繁茂”恰当;第二空,掠过:扫过,从上面飞过,经历的过程。根据“鹰雕从云层下低飞”的提示,故选“掠过”恰当;第三空,起跳:跳水、跳远等的开始跳。根据“惊扰起来的蚱蜢和草虫,句中是用来形容“蚱蜢和草虫”的动作;第四空,轻快:轻松愉快。轻柔:轻而柔和,这里是用来形容风声的。故选:D。4.(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三十多年来,社会沧桑巨变,《读者》誓做精神家园守望者的宗旨却始终未改变。 B.揭露食品犯罪行为,维护百姓餐桌安全,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C.为保障游客权益,使游客在参差不齐的旅游信息中不受骗,国家大力整顿旅游市场。 D.网络交友已是许多人玩腻的游戏,可有些年轻人依然乐此不疲,接连不断扎了进去。【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成语的含义,再判断选择。【解答】A.沧桑巨变:比喻世事的巨大变迁,形容变化很大,使用正确。B.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指理应接受,维护百姓餐桌安全”的工作是新闻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C.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不能用来修饰“旅游信息”,此处是想表达旅游信息有真有假,可用“良莠不齐”。D.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使用正确。故选:C。5.(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继法国、芬兰等国之后,我国是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地、市委有关领导在大会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C.新广告法正式颁布实施后,禁止任何商家不得以10岁以下儿童代言广告。 D.针对各种交通乱象,天津市警方将全面整治与排查道路交通设施安全隐患。【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要求考生熟练掌握高考命题辨析病句的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根据类型的特征去排查病因。【解答】B.成分残缺。C.否定失当。D.语序不当。故选:A。6.(3分)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正确的一项是()①春日融融,和风习习,花红草青,难怪唐人语出惊人:“握月担风且留后日,吞花卧酒不可过时。”②鬼斧神工的幽雅峻峭,司空见惯的柳下花前,小桥流水。芳草萋萋,无处不在。佳境原本用不着寻觅。③把那盘盘盏盏的美酒佳肴,统统搬到郊野去享用,另有一种滋味④郊游野宴,自然以春季为佳。⑤但自然之美,有时还得屈尊郊野,远足寻觅。A.②①⑤④③ B.①④⑤②③ C.②⑤③④① D.①③④⑤②【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衔接与表达连贯的能力,做题时,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大处着眼、小处探究,重在整体把握,然后逐一击破。【解答】文段讲述了对佳境的寻觅。②句和⑤句之间为转折关系,据此排除ABD.③、④,按逻辑关系从一般到特殊排序为③④①。故选:C。7.(3分)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语录体,言简意赅;《孟子》对话精彩,思辨性强;《庄子》常用寓言,富于启发性。 B.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性作品,“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C.《红楼梦》这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一部艺术化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 D.《促织》《变形记》这两篇散文都写了人化为虫的故事,“变形”中都寄寓着批判。【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表述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D.“《促织》《变形记》这两篇散文”错。《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二者都是小说。故选:D。8.(3分)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念奴娇•过洞庭[南宋]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A.时近中秋,作者北归,途经洞庭,写作此诗描摹洞庭月色,同时抒发自己的怀抱。 B.上阕着力刻画作者想象中洞庭恢弘景象,因其难以言说,便只用“妙”字来概括。 C.“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作者自省为官时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犹当空明月。 D.全词意境空灵,如水银泻地、千里流光,又仿佛孑立云端、勘破时空、物我两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译文:第一首: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平静清澈的湖面像白玉磨成的镜子,像美玉铺成的田地,有三万顷那么宽阔,湖上只漂浮着我的一叶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应思量在岭外一年左右的官场生活中,月光本就照耀陪伴,自己的心胸全部像冰雪一样明洁。如今我(虽)因年老而深感短发稀疏,衣襟单薄透着寒意,(但)我仍能平静地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地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地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地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赏析: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风色”二字很容易忽略过去,其实是很值得玩味的。风有方向之别、强弱之分,难道还有颜色的不同吗?也许可以说没有。但是敏感的诗人从风云变幻之中是可以感觉到风色的。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那万里黄云使风都为之变色了。张孝祥在这里说“更无一点风色”,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冷然、洒然,令人向往不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piān)舟一叶。”玉鉴就是玉镜。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著,犹着,或释为附着。船行湖上,是飘浮着、流动着,怎么可以说附着呢?著者,安也,置也,容也。陈与义《和王东卿》:“何时著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陆游《题斋壁》:“稽山千载翠依然,著我山前一钓船。”都是这个意思。张孝祥说:“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像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说来说去,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词人在这一句里点了出来,美就美在“澄澈”上。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杜甫有一句诗:“心迹喜双清”(《屏迹》三首其一),心是内心,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恰好可以集成一联,给我们树立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不妨拿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诗人的美学理想高尚,心地纯洁,他的笔墨才能这样干净。上片最后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不是勉强得来的。妙处,表面看来似乎是指洞庭风光之妙,其实不然。洞庭风光之妙,上边已经说出来了。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表,指五岭以外,今两广一带。岭表经年,指作者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应”字平常表示推度猜测的意思,这里讲的是自己当时的思想,无所谓推度猜测。这“应”字语气比较肯定,接近“因”的意思。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犹言“官因老病休”,“应”字也是肯定的语气。“应念岭海经年”,是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那是同样的光明磊落。孤光,指月光。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就曾用孤光来指月光。“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肝肺皆冰雪”,冰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用来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南朝诗人鲍照在《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另一个诗人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说:“净心抱冰雪。”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张孝祥在这首词里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看,还有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在诗人的这番表白里,所包含的愤慨是很容易体会的。“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这两句又转回来写当前。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像秋天的草木。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浪空阔”。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稳的。沧溟,本指海水,这里指洞庭湖水的浩淼。这句是说,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不但如此,诗人还有更加雄伟的气魄:“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全词感情的高潮。西江,西来的长江。挹,汲取。“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这里暗用了《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的意思,诗人的自我形象极其宏伟。“万象”,天地间的万物。这几句是设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须是多么的自信才能做到啊!词的最后两句更显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舷,船边。扣舷,敲着船舷,也就是打拍子。苏轼《赤壁赋》:“扣舷而歌之。”啸,蹙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张孝祥说:“扣舷独啸”,或许有啸咏、啸歌的意思。“不知今夕何夕”,用苏轼《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张孝祥稍加变化,说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很经松,很有余味。从那么博大的形象收拢来,又回到一开头“近中秋”三字所点出的时间上来。首尾呼应,结束了全词。张孝祥在南宋前期的词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是伟大词人辛弃疾的先驱。他为人直率坦荡,气魄豪迈,作词时笔酣兴健,顷刻即成。他的词风最接近苏东坡的豪放,就拿这首《念奴娇》来说吧,它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风格就很近似。《水调歌头》写于中秋之夜,一开头就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时空观念引入词里,在抒情写景之中含有哲理意味。末尾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欲打破时间的局限和空间的阻隔,在人间建立起美好的生活。整首词写得豪放旷达,出神入化。张孝祥这首《念奴娇》写的是接近中秋的一个夜晚。他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阔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与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地肝胆也是透明的,他觉得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他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同样豪放旷达,出神入化。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仿佛是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关于人生的哲理。张孝祥的《念奴娇》则是将自身化为那月光,化为那湖水,一起飞向理想的澄澈之境。两首词的写法不同,角度不同,那种豪放的精神与气概,却是很接近的。黄蓼园评此词说:“写景不能绘情,必少佳致。此题咏洞庭,若只就洞庭落想,纵写得壮观,亦觉寡味。此词开首从洞庭说至玉界琼田三万顷,题已说完,即引入扁舟一叶。以下从舟中人心迹与湖光映带写,隐现离合,不可端倪,镜花水月,是二是一。自尔神采高骞,兴会洋溢。”(《蓼园词选》)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的确有独到之处,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育。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解答】B.“想象中洞庭恢弘景象”说法有误,上阕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自己“望”洞庭的景象,看到了水月交融;接着“遥望”、君山如青螺的景象。故选:B。9.(6分)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的片断,完成下面小题。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BA.故能明其德/自其不变者而观之B.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也C.而愿忠者众/蟹六跪而二螯D.损民以益仇/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分析“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面驳斥“逐客”之策。B.“今逐客以资敌国”一句,关照的是第一段,意在阐明逐客对敌对国家的危害。C.第一段举出“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事实,从正面论证“用客治国”是上策。D.第二段是对全篇文章的归结,从而进一步论证“逐客”必将会危及到国家安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话及其语境的基础上,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答】(1)A.第一个“其”,第三人称代词。句意: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第二个“其”,第三人称代词,它。句意: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B.第一个“乃”,副词、却。句意:现在却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第二个“乃”,副词、却。句意: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C.第一个“而”,连词,但。句意:但愿意效忠的很多。第二个“而”,连词,和。句意: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D.第一个“以”,表目的的连词,来。第二个“以”,介词,在,故选B。(2)B.“意在阐明逐客对敌对国家的危害”理解错误,“今逐客以资敌国”的意思是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损民以益仇”等表明的是逐客对秦国的危害。故选B。答案:(1)B(2)B参考译文: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泰山不拒绝泥土;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因此,百姓不论异国它邦,天地鬼神降赐福运、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停止脚步不进入秦国,送粮食给盗贼”啊,而宝贵的却很多,愿意效忠的很多,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10.(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詹鼎,字国器,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游,独喜游学馆,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其家素贱素:向来B.谓其父令儿读书令:使,让C.奈何从儒生游也游:游览D.时吴氏家延师儒延:聘请(2)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BA.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译文:大户人家中只有吴氏最富裕显贵,租住在吴氏家时,生了詹鼎。B.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译文:然而,詹鼎每节课都认真学习,夜晚,嘴里喋喋不休。C.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译文:一年之后,把他老师所能教的都学会了,老师告辞离开了。D.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译文:他们的老师离开后,詹鼎于是被聘请担任吴氏孩子们的老师。【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解答】(1)C.游:学习、读书。句意:为什么要跟着读书人呢?故选C。(2)B.“嘴里喋喋不休”错。“诵不休”。句意:然而詹鼎每节课都认真学习。故选B。答案:(1)C(2)B参考译文:詹鼎。台湾宁海人,父亲在街市卖饼为业。有钱人家中只有吴氏最富裕显贵,生了詹鼎,不喜欢与街市儿童嬉戏游玩,回家后就能说出学生们所诵的内容,劝詹鼎的父亲让詹鼎读书,但他的父亲不答应,生了儿子就能够从事这行职业,为什么要跟着读书人呢,夜晚常在饼灶之下捧书诵读不止,遂让他入学读书,把他老师所能教的都学会了。当时吴氏聘请了儒学老师教授他的孩子,吴氏同样把他和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没过几年。他们的师辞别离开了。二、(6分)11.(6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侍坐》)(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苏洵《六国论》)(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为国以礼是故哂之(重点字:哂)(2)秦人不暇自哀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重点字:暇)(3)弊在赂秦也(重点字:赂)(4)乾坤日夜浮(重点字:乾)三、(12分)1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老人和鹰刘国芳老人住进城里后很不习惯,坐不是站不是,每天都不自在。一天,去楼下开荒栽菜。锄头是老人从乡下带来的,但老人才在小区一块空地上挖了几锄,儿子说:“你做什么?”老人说:“这块地荒着,我想栽些菜。”儿子说:“你以为这是乡下呀?”老人说:“那我回乡下去。”儿子说:“我们乡下已被拆迁了,那儿现在是工业园区,你还回得去?”老人何尝不知道这些,一想到乡下被开发了,老人就神思恍惚。老人说:“城里什么都不好,能栽菜,养猪养鸡,我们乡下有各种各样的鸟,天上还飞着鹰。”的确,抬着头看,看鹰在天上盘旋。看久了,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到城里后,但很多时候,连一只麻雀也看不到。老人叹起来了。过后,老人还是不自在了,每天都怏怏不乐的。这样不开心,老人后来病了,住院了。等老人从医院出来,走路都不稳。儿子当然很急,每天都开导老人这天,儿子带老人去河边。快到河边时,老人忽然看到天上有鹰。看到鹰,老人跟儿子说:“你看到鹰么,在天上飞。”儿子说:“看到了。”老人说:“没想到城里也有鹰,它是从我们乡下飞来的吧?”儿子说,“大概是吧。”那时候是傍晚了,老人一直在那儿看着,直到天黑。老人住的小区其实离河不远,老人为了看到鹰,第二天自己去河边了。还没到河边,不是一只,是好几只。那些鹰一会儿在天上盘旋,坐在路边的凳子上,一直抬头看着。一个孩子,蹦蹦跳跳了过来。看见老人后,孩子停住了,你在看什么呢?”老人说:“看鹰在天上飞。”孩子说:“那不是鹰,那是风筝。”老人说:“胡说,风筝我还看不出来呀,那就是鹰。”孩子说:“我没胡说,那就是风筝,不信老人真去了河边,近了,老人果然看见几个人在放风筝。几个人也是老人,在河边跑来跑去。把像鹰的风筝放得跟真的一样。老人后来走到了他们中间,老人说:“我以为是真的鹰在天上飞哩。”一个老人说:“好多人都这么说。”老人又说:“你们怎么能把风筝放得这么好?”一个老人说:“你也能。”老人说:“我也能?”一个老人说:“真的能,只要天天放,就能让你的鹰也飞在天上。”老人这天真买了风筝,也是那种像鹰的风筝。那几个老人,教老人放,但老人还是不会。老人有些灰心了,我们以前也是这样的。”老人点点头。老人后来天天到河边去放风筝,老人开始走的很慢,慢慢地,老人也能跑了。老人的风筝或者说老人想放飞的鹰开始了飞不起来,多放了几次,老人也可以让他的鹰在天上盘旋或往下俯冲。看着头顶上的鹰飞来飞去,老人觉得开心。一天,老人把鹰放飞在天上时,忽然来了几只真的鹰,老人以为是同伴放的,但不是,也看见了几只真的鹰,他们跟老人说:“你的鹰引来了真的鹰了。”老人说:“是真的鹰吗?”他们说:“是真的!”老人说:“肯定是我们乡下的鹰飞来了。”老人说着,笑了。笑着时,老人一颗心跟了鹰去,自由自在。——《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8日第13版)(1)“鹰”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2)结合小说内容,请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3)结合小说的内容,指出本文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刻画“老人”形象的意图是什么?【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点意象的理解和对其作用的分析能力。分析文中某一事物(意象)的作用,可从以下角度思考:①是否点题,②是否作为线索,③是否具有象征意义,④具体事物自身的特点与文章内容的联系。(2)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3)本题考查小说的创作意图的探究能力。探究是文学类作品阅读中难度较大的一类能力要求,从作品本身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还须从作品本身出发,抓住人物、情节等小说要素,而作者的真正意图还应该是在小说的主题方面。【解答】(1)答此题时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结构上,贯穿了全文,也在天上盘旋,“鹰”的意象具有象征意义,也象征着老人所追求的精神世界,鹰是老人的精神寄托;③根据“老人更不自在了。这样,病了。等老人从医院出来,走路都不稳”“这以后,开始走得很慢。后来,“鹰”推动着情节发展,牵系着老人的心。(2)作答时注意结合关键句分析,从文中“我们乡下已被拆迁了,你还回得去,不像我们乡下,养猪养鸡,我们乡下有各种各样的鸟,老人一颗心跟了鹰去,自由自在”等句子可以具体把握老人的形象作用。(3)时代背景一般都在文章第一段交代,故可根据第一段关键词句分析作答,那儿现在是工业园区?”表明时代背景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和事,然后从人文关怀。小说通过于对普通老人生活状态的一种描绘,揭示出社会现实意义,从而引发社会深刻思考。答案:(1)①鹰从题目到结尾贯穿小说始终,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变化发展(小说情节变化发展的线索),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寄托了老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追求(象征着老人自由自在的精神世界)。(2)①老人代表了在城市化进程中被迫改变自己所悉的生活的普通人。②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他们原有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苦闷和失落,努力在城市中寻找。(3)①小说的开头,描写了老人与儿子之间的对话。②写作意图:通过描写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状态。作者描写这一类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四、(6分)13.(6分)学校为展示同学们整本书阅读的学习成果,围绕《红楼梦》《乡土中国》这两部指定阅读书目,拟召开“阅读•我的挚爱”读书演讲会。现请你撰写演讲用的提示卡片完整版,内容完整,条理清晰【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撰写演讲用的提示卡片的能力。需要学生真正深入名著,在阅读中思考。【解答】解答时,首先明确这是“阅读•我的挚爱”读书演讲活动,撰写演讲用的提示卡片、主要内容的大体规划,表达自己对挚爱的书目的理解,重点突出。这道题的命题情境整本书阅读,学生需要对《红楼梦》《乡土中国》有充分的阅读积淀,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都可以作为探讨评价的角度。如《乡土中国》。全书由12篇文章组成、传统社会结构、道德体系、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作者用通俗,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男女有别、血缘和地缘等,浅显易懂、传统文化。答案:①介绍《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从艺术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细腻,可谓古典小说的典范,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②讲解《红楼梦》的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来看,它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的兴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