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铜梁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重庆市铜梁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重庆市铜梁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重庆市铜梁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重庆市铜梁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铜梁一中高二年级10月月考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新创都

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有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

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

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

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

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

的表现。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的文化,如果我们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

研究。

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若失掉艺术特性,于文化表现和观瞻方面令人痛心,代表着文化衰落。四十

年来,上海等通商大埠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多为租界外国人建设,中国市民只是附和而已。此类建筑

无中国复兴精神迹象。今后虽仍需采用西洋方法建设,但应是自觉的,由专业建筑师指导,在科学结构上

有艺术表现,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这种创造的火炬已曾在抗战前燃起,所谓“宫殿式”新建筑就是一

例。但以最清醒建筑理论来看,其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它的产生是由于欣赏中国建筑的外貌。在形

式上它模仿清代宫衙,在结构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细项上东西凑合且多属过去时代,

不适应中国经济情形也不能普遍。这些尝试如同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

驯的文章,但这种努力是中国精神的抬头,实有无穷意义。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构架的纵横

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上及

美术上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

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

作、游憩,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

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适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

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用洋灰建造卑小

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

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欧美街心伟大石

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

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

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

有不同的表现。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

境及意趣。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

且当有惊人的成绩。

(摘编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材料二:

北京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以南北向轴线统领的

营城制度。之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金中都的中轴线营建持续演进。北京中轴线始建于

元,成型、丰富于明清,发展、传承于近现代,成为逾7个世纪城市历史遗存不断累积叠压的结果。近现

代以来,中轴线虽然已经不再为封建皇权服务,但它仍是北京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

提到中轴线的研究与保护,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是梁思成。1951年,梁思成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我

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中盛赞“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轴线……”,北京中轴线概

念被明确提出。

北京中轴线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精妙的城市设计思想,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以中为尊的礼制

思想塑造了空间秩序,中轴线通过严谨的空间布局,突出了帝王的至高地位,创造了宏大的轴线建筑群,

使老城依托中轴线对称布局,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因地制宜的选址布局丰富了城市景观,元代中轴线

顺应游牧民族习惯,借助天然水系确定城市布局,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严整规范的中轴线与自然

灵动的水系相互映衬的独特景观。贯穿始终的城市建设主线传承了文化精髓,中轴思想在近现代持续影响

着城市设计,如天安门广场的改造,以及永定门和天桥的复建等,中轴线不断发展,形成了更为壮丽的城

市整体景观。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创造虽会受外来思想影响,但仍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和唐宋的寺塔。

B.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建设中国建筑时,专业建筑师应当自觉担责,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

C.“宫殿式”新建筑虽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但也代表着中国精神的抬头,有很重要的意义。

D.传统习惯和趣味造就了中国建筑,如今应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不变的基础上适当借鉴欧美建筑。

2.下列对中国建筑发展及北京中轴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美建筑大多是西方血统的延续,这是中国建筑在采用西洋方法建设时,仍要展现本国精神的主要原

因。

B.梁思成提出了中轴线的概念,对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研究有突出贡献,这体现了他矢志复兴国家民族

的决心。

C.中轴线虽已不具备为封建皇权服务的功能,但对现当代城市的规划仍有持续影响,使城市整体景观更

为壮丽。

D.梁思成认为中国城市在建筑艺术上不能盲目西化,这与北京中轴线设计和建造的核心价值是一致的。

3.下列各项所述措施,不符合材料中主张的中国建筑发展措施的一项是()

A.广州新建筑在采用现代科技的同时,注重融入岭南建筑文化特色,由专业团队精心设计。

B.青岛在打造新的海滨旅游区时,结合海洋特色与本土文化,由国外专业团队进行创新设计。

C.丽江古城周边新开发的景点,还原丽江古城传统建筑样式,再现古典建筑魅力,促进旅游发展。

D.洛阳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采用传统樟卯工艺,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灯光夜景设计。

4.材料一多处运用比喻论证,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效果。

5.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的设计与发展,体现了梁思

成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哪些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LD2.A

3.C4.①将“'宫殿式’新建筑”比作“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的

文章”,生动地说明了这种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的不足;

②将中国建筑模仿欧美比作“东施效颦”,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建筑盲目模仿欧美而失去自身特色的尴尬和

有伤尊严;

③将中国建筑的发展比作“老树上发新枝”,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中国建筑应如何在传统中创新。

5.

①中国建筑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北京中轴线建筑物的形成、演变历史以及不断丰富的城市整体景

观,在依据传统的基础上,继承我国丰富的艺术遗产。

②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建筑:北京中轴线布局严谨,因地制宜,

景观独特,充分考虑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精髓,形成壮丽的城市整体景观。

③建筑是文化的表现,建筑艺术要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中轴线反映了以中为尊的礼制思想,有着深刻的

文化内涵,现当代对中轴线的局部改造和复建,是中国精神在建筑领域的复兴。

【解析】

【分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分别探讨了中国建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与价值。梁思成在材料

一中强调了中国建筑在吸收外来技术和材料时,必须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避免盲目模仿西方。材

料二则具体展示了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城市设计的典范,其设计理念和历史演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

髓。两篇文章共同呼吁在现代化进程中,尊重和发扬中国建筑的独特性,体现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刻认

识。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适当借鉴欧美建筑”错误。由“现在我们不必削足适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

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

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可知,材料一认为我们不应该去迎合借鉴欧美的建

筑,且指出原因之一便是这种做法太像“东施效颦”。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A.“欧美建筑大多是西方血统的延续,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原因”错误。由“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

化的表现。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的文化,如果我们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

的研究”“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若失掉艺术特性,于文化表现和观瞻方面令人痛心,代表着文化衰

落”可知,材料认为中国建筑发展要展现本国精神的原因是我们应该有复兴国家民族文化的决心,而许多

建筑物便是文化的表现。

故选A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还原丽江古城传统建筑样式,再现古典建筑魅力”不符合材料中主张的中国建筑发展措施,这是对传

统建筑的保护,谈不上发展。

故选C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四段提到“宫殿式新建筑”,由“但以最清醒建筑理论来看,其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在形式上

它模仿清代宫衙,在结构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这些尝试如同堆砌文字,抄袭章句,

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的文章”可知,此处将对清代宫衙与西洋古典派的模仿的“宫殿式新

建筑”比作堆砌文字,抄袭章句,可以更加形象鲜明地呈现此类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生搬硬套、缺少风

格、不伦不类的特点。

第六段用“东施效颦”来喻指中国建筑对欧美的模仿,如“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

‘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以此说明这种模仿让我们的建筑失去该有

的特色而有伤尊严,有助于读者认识到中国建筑应保持自己的特色。

第二段“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

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用“老树发新枝”来比喻中国建筑的发展,“新枝”有

“新”且能够继续生长的特点,由此可以让读者理解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创新和不断发展,形象地说明了中

国建筑应有自己的风格才能不断发展,易于读者理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从材料一中明确梁思成先生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二中有关北

京中轴线的设计发展分析与梁思成先生观点之间的契合点。

①由材料二”北京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之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北宋东京

城、金中都的中轴线营建持续演进。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丰富于明清,发展、传承于近现代”可

知,北京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建筑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进的特点,与材料一中梁思成的

“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的观点是一致的。

②由材料二“中轴线通过严谨的空间布局”“使老城依托中轴线对称布局,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因

地制宜的选址布局丰富了城市景观,元代中轴线顺应游牧民族习惯,借助天然水系确定城市布局,明清时

期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严整规范的中轴线与自然灵动的水系相互映衬的独特景观”可知,北京中轴线选址

布局因地制宜,景观独特,这与材料一中“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

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的观点是一致的。

③由材料二“以中为尊的礼制思想塑造了空间秩序,……突出了帝王的至高地位”“贯穿始终的城市建设

主线传承了文化精髓,中轴思想在近现代持续影响着城市设计,如天安门广场的改造,以及永定门和天桥

的复建等”可知,中轴线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本国精神,而材料一中梁思成也强调“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

技艺之特点”“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强调要复兴民族文化,传承文化精髓。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北上'注】•1900年一1934年,沉默者说

徐则臣

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我从城里回来,半道上遇到蕙嫂的孙子二蛋。十五岁的二蛋跑得上

气不接下气,哑巴爷爷哑巴爷爷,每一个字都噎得伸长脖子,出——出事了!我问什么事。二蛋说,如一

一如如玉奶奶被日本人的狗咬---咬----咬死了!我头脑嗡地响起来,右腿被坏掉的左腿绊了"一跤,

摔到地上。二蛋把我扶起来,终于理顺了舌头,哑巴爷爷,咱们先回家再说。我把毛驴和禧槎扔给二蛋,

撒开腿就往家里跑。

院子里站满了街坊邻居。如玉的尸体停在院子里的一领草席上,盖着我们家最白的一块白布。儿子、

儿媳妇、两个孙子跪在尸体旁边,小孙女被儿媳妇揽在怀里,她不知道哥哥和大人们在干什么,只是惊恐

地看着白布呈现出的奶奶的身形。血渗透白布,变成紫黑色,触目惊心。邻居们给我闪开一条路,我两腿

一软,跌倒在地上。如玉。我沙哑的嗓子里这辈子都没喊出过如此结实粗壮的声音,我把嗓子都喊破了。

如玉。

白布,我只掀开了一个角,惨不忍睹。如玉脸上和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好皮肉,全被那条狼狗撕烂了。

狼狗被放开来去抓小孙女的,如玉拦在中间,狼狗一个跃起扑上来,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同时被撞倒

在地上,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她始终都没松手。如玉的两手像两把钳子死死地固定在狗腿上,直到她被

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直到死。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被八岁的小孙子背着跑回了家。

三个日本兵从东岳庙回来,还要渡河到对岸。翻译问村民河工家住哪儿,直接找到我家门上。如玉正

带小孙女玩沙包。隔壁儿子家的门开着半扇,儿媳妇当时在堂屋做刺绣。防止节外生枝的最好办法,就是

尽快把日本人打发走,如玉决定去给他们摆渡。水不凶猛的时候,如玉经常帮我摆渡,她的两只手因此骨

节粗大,东西抓得牢靠。她把小孙女抱进儿子家的院门,然后关上门,跟着日本人和翻译去了渡口。快到

码头,小孙女追过来了,身后跟着小孙子,他被他娘派出来看着妹妹。儿媳妇根本不知道日本人找上门要

摆渡。

日本人走得快,已经上了船。如玉让小孙子赶快带妹妹回家,她要往船上走;船动了,事就没了。小

孙子背上妹妹往回走,这时候牵狗的日本兵松开了狗绳,狼狗迅速跳上岸要去追小孙女。如玉一闪身堵住

狼狗的路,狼狗受了刺激,一跃而起向如玉扑来。

蛮子营最靠边的住家离河边还有一段距离,邻居们听见有人叫了几声又没了声息,就没当回事。等两

个孩子回到家词不达意地叫来我儿子,如玉已经仰面朝天死在荒草里,衣不蔽体,整个人被狼狗撕得稀

烂。为了从狗腿上掰下她的手,如玉的十指的骨节被日本人生生折断。日本人自己把船渡到对岸,缆绳都

没系,跳上岸就跑。船顺水漂流,搁浅在一个弧形的拐弯处。

我守了如玉两天,白天黑夜地坐在她身边。天热了,不能再不入土。我让儿子、孙子和二蛋把河滩上

所有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她的身底下铺满了花,她的身上盖满了花。我要让她像我第一

次闻见她时那样香,让她带着一身的香味离开这个世界。我和儿子在她的墓穴旁边又挖了一个坑。儿子

问,挖这个干吗?我说,死了埋我。

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马可•波罗说,中国是世界的尽头。我去日本兵小分队驻扎的营

地附近仔细转了一圈,回来把如玉埋的坛子从院子里的银杏树下挖出来。左轮手枪还在,三十三年不用还

跟新的一样;子弹也一颗颗精神饱满,一点锈迹都没生。吃过晚饭,我把小孙女抱在怀里,跟儿子、儿媳

妇和两个孙子说,我去看看你们的娘和你们奶奶。我让儿子、儿媳看好三个孩子,让两个孙子看好妹妹。

天太黑,他们以为我去如玉的坟边坐坐。

我的确去了如玉的坟边。我坐在她身旁抽了一袋烟,跟她说了几句话。到头来我竟不知道该跟她说什

么了。站起身时我说,如玉,等等我,到那边我还要对你好。我摸摸腰后和裤兜,枪硬邦邦的,子弹哗哗

地响。

(有删改)

文本二:

北上•2014年,在门外等你

徐如J臣

马思艺三岁那年,日本鬼子越过山海关进犯通州,放狼狗咬死了马思艺的奶奶,她爷爷不干了。他要

为老婆报仇。孤身一人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那条狼狗更是被他活活撕

成两半。那天夜里,如果不是有个小日本好东西吃得太多,消化不了拉肚子,一个活口都不会留下。那小

日本在背后给了马福德两枪。蛮子营的老少爷们儿去收尸时,马福德的两只眼还大睁着。那真是个纯爷们

儿。蛮子营的男丁从那时候起,就被家人教育,做男人要向马福德学,一定要对老婆好,不惜拿出命来对

她好。二蛋就牢记了这个教导,后来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

(有删改)

【注】①2019年,徐则臣的《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叙写了1901年—2014年这个时间

段关于京杭大运河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近现代中国史。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一段通过几处破折号的巧妙运用,形象地写出事发突然,二蛋因报信跑得急促,气息断断续

续的情景,也使故事趋于紧张。

B.文本一“我”让孩子们把河滩上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为小说增添了唯美浪漫色彩,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悲剧性。

C.文本一用较大篇幅描绘如玉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的惨状,突出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性,也反衬出如

玉铁一般的意志。

D.“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如玉,等等我,到那边我还要对你好”等句语意丰富,表达了

马福德为妻报仇的决心和对妻子的挚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用细节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如面对妻子的惨死,“我”“两腿一软,跌倒在地上”,哭喊如玉

“把嗓子都喊破了”等细节,写出其失去亲人的悲痛。

B.文本一开头写二蛋前来给“我”报信,文本二中写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前后呼应,可以看出小说

结构上的巧妙布局。

C.文本一对“我”报仇之前的心理和准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写,文本二对报仇的叙写则较为简略,交

代了故事的最终结局。

D.文本一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手法正面塑造马福德的形象,文本二”那真是个纯爷们儿”

则通过他人的评价侧面烘托,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8.有人认为主人公是马福德,也有人认为主人公是如玉,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

9.同样是叙述马福德报仇之事,文本一和文本二叙述人称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运用不同人称来叙述呢?请

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B7.D

8.示例一:

本文主人公是马福德,理由:

①小说主要情节围绕马福德展开,作为亲历者,贯穿整个故事情节。

②马福德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小说重点表现其有血性、有情义、英勇无畏、爱家护家、奋起抗争的精神。

③马福德是小说主题的集中体现者,讴歌了以马福德为代表的普通百姓在乱世中爱憎分明、勇于抗争的精

神。

④从情感倾向角度,可以看出作者对马福德的肯定与赞美,是作者情感的主要寄托。

示例二:

本文主人公是如玉,理由:

①小说主要情节围绕如玉的遭遇展开,这是引发后续故事的主要原因。

②如玉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小说重点表现其沉着冷静、英勇无畏、誓死护亲的精神。

③如玉是小说主题的集中体现者,讴歌了中国女性既充满柔情又勇毅果敢的精神。

9.①文本一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马福德是故事的讲述者,同时又是事件的亲历者、主人公,给人以真实

感,便于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直接表达马福德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②文本二采用第三人称,以马福德的后代马思艺为叙述者,这样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便于客观描述,也

便于表达马福德报仇所产生的影响。

③这样叙述人称和视角的转化,让文本一与文本二所在的章节紧密联结,构成一个独立的小故事,便于读

者了解马福德的后人在当下的生活。

【解析】

【导语】两则文本通过马福德和如玉的故事展现了抗日战争中普通人的勇敢与悲剧。文本一以第一人称叙

述,营造亲密感,细腻展示马福德内心的绝望与复仇决心;文本二则以第三人称快速概述事件,增强客观

性并突出马福德的英雄气概和如玉的英勇牺牲。两者结合,塑造了鲜活而感人的人物形象。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为小说增添了唯美浪漫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悲剧性”错误。文章不是悲剧,而是歌颂

人物沉着冷静、英勇无畏、誓死护亲的精神。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D.“文本一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手法正面塑造马福德的形象”错误。文本一主要通过马福德

的语言(如“如玉。我沙哑的嗓子里这辈子都没喊出过如此结实粗壮的声音,我把嗓子都喊破了。如

玉”等)、动作(如“我把毛驴和裕褪扔给二蛋,撒开腿就往家里跑”等)来塑造马福德的形象,但文

中并没有运用外貌描写来正面塑造马福德。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艺术形象的能力。

示例一:

①小说从马福德从城里回来,听到如玉出事开始,到他处理如玉的后事,再到他准备去复仇,整个故事情

节都是以马福德为中心展开的。他是事件的亲历者,见证了如玉的悲惨遭遇,也决定了故事的走向。例

如,马福德听到二蛋的报信后,一系列的反应和行动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他看到如玉的尸体时的悲痛、守

在如玉身边两天、决定为如玉复仇等情节,都表明他在故事中处于核心地位。

②小说通过多处细节描写刻画马福德这个人物。如“我头脑嗡地响起来,右腿被坏掉的左腿绊了一跤,摔

到地上……我把毛驴和裕褪扔给二蛋,撒开腿就往家里跑”,表现出他听到如玉出事时的急切和慌乱;

“我沙哑的嗓子里这辈子都没喊出过如此结实粗壮的声音,我把嗓子都喊破了”,体现了他对如玉深厚的

感情;“我守了如玉两天,白天黑夜地坐在她身边”,展现了他的深情和执着;“我去日本兵小分队驻扎

的营地附近仔细转了一圈,回来把如玉埋的坛子从院子里的银杏树下挖出来”,则表现出他的勇敢和决

心。这些描写充分展现了马福德有血性、有情义、英勇无畏、爱家护家、奋起抗争的精神。

③马福德的经历和行为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在乱世中,马福德作为一个普通百姓,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

行,毫不畏惧,奋起抗争。他的爱憎分明、勇于抗争的精神,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普通百姓的不屈精神。

小说通过马福德的故事,讴歌了这种精神,使主题更加深刻。

④从小说的情感倾向来看,作者对马福德充满了肯定与赞美。作者通过马福德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让读者

感受到他的痛苦、愤怒和决心。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马福德身上,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示例二:

①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如玉被日本兵的狼狗咬死。如玉为了保护小孙女,勇敢地与狼狗搏斗,最终牺牲。这

个事件引发了后续马福德的一系列行动,如守在如玉身边、为她下葬、准备复仇等。因此,如玉的遭遇是

整个故事的核心,情节围绕她展开。

②小说对如玉进行了重点刻画。如玉在面对危险时表现出沉着冷静、英勇无畏的精神。她决定去给日本兵

摆渡,以避免节外生枝;当狼狗扑向小孙女时,她毫不犹豫地挡住狼狗的路,即使被狗撕咬也不松手。

“如玉脸上和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好皮肉,全被那条狼狗撕烂了。狼狗被放开来去抓小孙女的,如玉拦在中

间,狼狗一个跃起扑上来,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同时被撞倒在地上,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她始终都

没松手”,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如玉的勇敢和坚毅。同时,如玉对家人充满了爱,她的行为体现了誓死

护亲的精神。

③如玉的形象集中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她代表了中国女性在乱世中的勇敢和坚韧,既充满柔情又勇毅果

敢。她的遭遇和抗争,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屈的精神。小说通过如玉的故事,讴歌

了中国女性的伟大精神,使主题更加鲜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叙述人称作用的能力。

①文本一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这种叙述方式让读者感觉仿佛是在听马福德亲自讲述自己的经历,增加了

故事的真实感。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马福德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我头脑嗡

地响起来,右腿被坏掉的左腿绊了一跤,摔到地上……我把毛驴和裕褪扔给二蛋,撒开腿就往家里跑”,

生动地展现了马福德听到如玉出事时的惊慌失措。

第一人称便于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例如,“如玉。我沙哑的嗓子里这辈子都没喊出过如此结实粗壮的声

音,我把嗓子都喊破了。如玉”“我守了如玉两天,白天黑夜地坐在她身边”等描写,直接表达了马福德

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同时,“我去日本兵小分队驻扎的营地附近仔细转了一圈,回来把如玉埋的坛子从

院子里的银杏树下挖出来……我摸摸腰后和裤兜,枪硬邦邦的,子弹哗哗地响”,则表现了他对侵略者的

无比仇恨以及准备复仇的决心。

②文本二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以马福德的后代马思艺为叙述者,这种全知全能的视角便于客观描述事件。

读者可以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了解马福德报仇的整个过程,如“马思艺三岁那年,日本鬼子越过山海关

进犯通州,放狼狗咬死了马思艺的奶奶,她爷爷不干了。他要为老婆报仇。孤身一人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

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那条狼狗更是被他活活撕成两半”。这种叙述方式不受单一人物视角

的限制,能够更全面地展现事件的全貌。

“蛮子营的男丁从那时候起,就被家人教育,做男人要向马福德学,一定要对老婆好,不惜拿出命来对她

好。二蛋就牢记了这个教导,后来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说明马福德的行为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教育

意义和榜样作用。

③叙述人称和视角的转化使文本一与文本二所在的章节紧密联结。文本一以马福德的第一人称视角详细讲

述了如玉被日本兵的狼狗咬死以及他的痛苦和复仇计划,文本二则从马福德的后代马思艺的角度回顾了马

福德的报仇之事,并展示了其对后人的影响。这种转化使两个文本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一个独立的小故

事。

通过不同人称的叙述,便于读者了解马福德的后人在当下的生活。文本二不仅讲述了马福德的报仇事件,

还提到了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等内容,让读者对马福德家族的后续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丰富了故事的

内容和层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常隹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荀卿者,喜为

异说而不好,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日:“乱天下者,子思、

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日:“人性恶。桀、纣,性也。尧、

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今夫小人专为不

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

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季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

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理天下之贤人以.自建其悬以为古光圣王皆元用法者丕先

荀卿持必忧一时之迨,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

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节选自苏轼《荀卿论》)

材料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季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

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

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

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注】。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

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

趋时而已。设所遭便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

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

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吾谓人臣

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注】中侈君: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张吾之宠:扩大国君对自己的宠爱。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见其师历诋A天下之贤人B以自是C其愚D以为古先圣王E皆无足法者F不知G荀卿H特以快一时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怪,认为……奇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其可怪也欤”的“怪”用法相同。

B.让,谦让,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让”意思不同。

C.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之”用法不同。

D.值,遭逢、遇到,与《出师表》中“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的“值”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虽然师从荀卿,却视其如仇敌,所以事秦后不久便焚烧了儒家经典,完全改变了古代先贤先王的

法令制度。

B.苏轼认为夏商的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对于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刑政等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

全部废弃。

C.苏轼通过对荀子的考查,认为荀卿图一时痛快而发高论对李斯有激发作用,故将李斯施政弊端归咎于

师承影响。

D.关于李斯乱天下的行为是否与荀子有关,苏姚二人持有不同观点,但关于李斯事秦后废仁政之举的过

失,二人都不否认。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

(2)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14.姚鼎不同意苏轼“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这一观点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10.BDF

11.B12.A

13.(1)由这方面看来,推想他的为人必定是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而且过分赞扬自己。

(2)我认为作为臣子,善于探察他的国君的心思,一味地采取委屈顺从变化的手段来迎合世俗喜好的人,

这些人的为人尤其可怕啊!

14.①李斯未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②李斯揣摩帝王心思目的是迎合君主来扩张自己的恩宠,迎合时势,

李斯只是善于窥探君主的心思,一切以委曲变化来迎合世俗喜好的人,并未乱天下。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对比了苏轼和姚鼐对李斯与荀子的关系的不同看法。苏轼认为李斯因师荀子而效仿其

极端思想,导致施政弊端,过激变法。然而,姚鼐则指出,李斯的行为源于对商鞅之学的追寻以及个人对

始皇、二世的迎合,因此与荀子的学说无关,认为苏轼的观点过于牵强。文章通过两种不同视角讨论李斯

的历史影响,以及如何在政治环境中选择学术取向,引发读者思考个人责任和历史评价。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看到自己的老师不断诋毁天下的贤人,以此来肯定自己的愚蠢见解,认为古代先王都没有值得效

法的地方,却不知道荀卿只是为了图一时痛快而发高论。

“其师”是主语,“诋”是谓语,“天下之贤人”是宾语,故在B处断开。

“是”是谓语,“其愚”是宾语,故在D处断开。

“古先圣王”是主语,“无”意思是“没有”的意思,作谓语,“法者”是宾语,故在F处断开。

故选BDF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过去常常认为李斯师从荀卿奇怪。/这可真奇怪啊。

B.“意思不同”错误,都是“谦让”的意思。句意:喜欢标新立异而不谦让。/治理国家要以社会行为规

范,他说话不谦让。

C.正确,句意:现在小人做不好事。/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D.正确,句意:假设他所遇到的不是秦始皇、秦二世。/后来遇到兵败,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

难之中接受使命。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却视其如仇敌,所以事秦后不久便焚烧了儒家经典……”错误,”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

是说李斯对于他老师的学说,像仇敌一样对待,并没有视荀卿如仇敌;李斯“焚烧儒家经典,完全改变了

古代先贤先王的法令制度”并非“事秦后不久”,而是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政策。

故选A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由是",从这方面;“意”,料想;“逊”,谦逊;“自许”,赞扬自己。

(2)“谓”,认为;“探”,探察;“隐”,心思;“从”,迎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①“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在秦国中

叶,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到秦始皇时期,依然沿用商鞅的成法。李斯只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推

动,从而更加加剧了秦国的混乱。但即使李斯不宣扬其便利,秦始皇也会自行推行。这说明秦国的乱天下

之法并非由李斯开创,而是源自商鞅,李斯在秦国的作为只是继承了商鞅的法家学说,而非以荀卿之学乱

天下,所以李斯未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

②“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李斯揣摩秦

始皇和秦二世的心思,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迎合骄奢的君主。所以他完全舍弃了老师荀卿的学说,转而采

用商鞅的学说。他扫除三代先王的仁政,一切都采取放纵肆意的方式来治理国家。这表明李斯揣摩帝王心

思目的是迎合君主来扩张自己的恩宠,迎合时势。可见李斯只是善于窥探君主的心思,一切以委曲变化来

迎合世俗喜好的人,并未乱天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过去常常认为李斯师从荀卿奇怪,不久就焚烧了他老师的书籍,极大地改变了古代圣王先人的法度,

对于他老师的学说,不止是像仇敌一样对待。荀卿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而不谦让,敢于发高论而不顾及

后果。子思、孟轲,是世人所说的贤人君子。荀卿却唯独说:“扰乱天下的人,是子思、孟轲。”天下的

人,如此众多;仁人义士,如此之多。荀卿却唯独说:“人的本性是恶的。桀、纣,是本性如此。尧、

舜,是人为的。”由此看来,推想他的为人一定是刚愎自用,不谦逊,而且过分自许。那李斯,又是其中

特别过分的人。现在小人做不好的事,尚且一定有所顾忌,因此夏、商的灭亡,桀、纣的残暴,但先王的

法度、礼乐、刑政,还没有到灭绝而无法考查的地步,这是因为桀、纣尚且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那

李斯,却能奋起而不顾及,焚烧了孔子的六经,烹灭了三代的诸侯,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这一定是有所

依仗的。他看到自己的老师不断诋毁天下的贤人,以此来肯定自己的愚蠢见解,认为古代先王都不值得效

法,却不知道荀卿只是为了图一时痛快而发高论,荀卿也不知道他的灾祸会到这种地步。父亲杀人报仇,

儿子必定会去抢劫。荀卿阐明王道,讲述礼乐,而李斯却用他的学说扰乱天下,是他的高谈阔论有激发李

斯的作用。

材料二:

苏子瞻认为李斯用荀卿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扰乱天下的法度,不依赖于李斯。李斯也

没有用他的学说来侍奉秦国。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并任用他。秦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

商鞅已有的成法罢了。即使李斯帮助他,说这样做有好处,更加造成了秦朝的混乱,但假如李斯不说这样

做有好处,秦始皇本来也会自己去做而不满足。为什么呢?秦国长久以来就喜欢刻薄寡恩而以严刑峻法为

便利,这是后代所习惯认为好的。李斯窥探秦始皇、秦二世的心思,不是这样做就不足以投合残暴放纵的

君主而扩大国君对自己的宠爱。因此完全舍弃了他的老师荀卿的学说,而采用商鞅的学说;扫除三代先王

的仁政,而一切采用放纵自己、肆意妄为的办法来治理国家,焚烧《诗》《书》,禁止儒生,毁灭三代的法

度而崇尚督责之术,李斯这样做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只是趋炎附势罢了。假设他所遇到的不是秦始皇、秦

二世,李斯的办法将不会是这样,这不是为了实行仁政,也只是为了趋炎附势罢了。况且人有做善事而接

受别人教导的,没有听说做坏事而一定要接受别人教导的。荀卿阐述先王之道而歌颂儒家的功效,虽然偶

尔有得失,但大体上掌握了治理乱世的关键。而苏氏把李斯危害天下的罪过归咎于荀卿,不也太过分了

吗?实行自己的学说而危害秦国的,是商鞅;舍弃自己的学说而危害秦国的,是李斯。我认为作为臣子,

善于窥探君主的心思,一切以委曲变化来迎合世俗喜好的人,他的为人尤其可怕啊!尤其可怕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侬】

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

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

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此词作于绍定六年,在与金通好九年之后,趁蒙古灭金之际,宋出师北上谋复河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词人回忆从军经历,写出了书生从戎时壮志满怀、才华横溢的得意情态。

B.“铁马”两句一写白天,一写夜间,再现了当年奔赴战场从军杀敌的场景,表现了一种壮阔的战斗场面

和肃杀的战斗气氛。

C.上阕李广与下阕烛之武两处用典对比鲜明,写得既壮怀激烈又哀婉悲愤。

D.本词与辛词风格相近,报国之志与豪放之风相辅相成,表达了词人壮怀难伸的愤慨。

16.词人“生怕客谈榆塞事”,与题目中“忽动从戎之兴”是否矛盾?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5.C16.不矛盾。

①“生怕客谈榆塞事”是正话反说(曲笔),这一句表面上是说诗人己作终老之想,无意复问边事,现在不

但诗人自己不谈“平戎”,而且唯恐客人谈及。这里着意写诗人过去遭遇留下的伤痛,是抱负难展的愤激之

辞,是自己不能一展抱负的无奈之语。

②“忽动从戎之兴”,直抒胸臆,作者知道宋想要出师北上时,一时难掩激动之情,想要从军报国,像当初

一样穿金甲持雕戈,奔赴战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③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都是词人爱国情感的体现,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解析】

【导语】刘克庄的《满江红》通过激扬的语言和典型的用典,描绘了其从军的心路历程。上阕回忆当年的

从军岁月,展现了壮志和才华,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将军形象。下阕则转向现实,以茶经和花间集隐喻

内心的宁静与无奈,表现出对现实的清醒和抗拒,并显露出无从施展抱负的悲愤之情。全词在豪放与哀婉

间游走,表达了词人对时局无奈的忧愤与壮志难酬的感慨,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上阕李广与下阕烛之武两处用典对比鲜明”错误,作者上阕借用“李广难封”的典故说明自己虽曾踌

躇满志,而终于无功而归,怨愤之情,溢于言表;下阕用春秋时郑大夫烛之武语,虽有“从戎之兴”,无

奈力不从心。表面上怨叹流年,实际上是感叹壮志未酬,不能一展抱负。这两处用典都是表达词人报国无

门的悲愤和无奈,不是对比鲜明。

故选C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明确观点:不矛盾。

分析理由:

①“生怕客谈榆塞事”是在宋金无战事之际,故无意复问边事。“榆塞”指边塞,此句是说词人不想听

有关边塞的事情。结合“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可知,词人感叹自己年轻时都不如别人,如今又

如何呢。由此可知,词人之所以“生怕客谈榆塞事”,是因为自己年轻时就有报国之志,可惜年老无

成,壮志难酬,所以不想再听到边塞战事。这是正话反说(曲笔),词人久遭废退,无路请缨,且年事已

高,故作违心之语。

②“忽动从戎之兴”,直抒胸臆,宋金战事再起,引发词人“从戎之兴”。结合“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

夜渡风涛急”可知,词人回忆往昔,仿佛又回到了“铁马冰河”的战争年代,回到了自己曾经浴血奋战

的沙场。词人看到宋出师北上谋复河南的机会,突然产生了从军报国的念头,希望能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

力量。

③两者之间看似矛盾,其实都蕴含着作者的爱国之情,不管是当初从戎还是现在一时兴起,都是作者踌躇

满志,想要建功立业的表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徵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都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

(2)在励志演讲中,老师鼓励学生:“正如李白《将进酒》中所说的',

',遭遇挫折时,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3)“雁”是古代诗歌常用意象,用来表达离别思念、孤寂落寞、忠贞不渝等情感,如:

【答案】①.有善始者实繁②.能克终者盖寡③.天生我材必有用④.千金散尽还复来

⑤.鸿雁长飞光不度⑥.鱼龙潜跃水成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乡

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千里黄云白日嚏,北风吹雁雪

纷纷/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繁”“寡”“材”“度”“跃”“文”“衡”“蓬”“嚷”“凫”。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言谈间本该(A)的话,再三斟酌下还是铺垫了好几句。“不勺

道说的有没有道理”“绝没有别的意思”“退一万步讲”等一番限定与修饰下来,交流的畅快也急转直

下。

额外的限定语,事实上起到的是补充与解释的作用。“甲”,往往隐含着“你说的可能有道理,

但我们不妨再讨论一下”的意味;“乙”,经常作为“接下来我要开始陈述观点了”的开场白;

“丙”,丁。这些“限定语”或许都没有什么实际上的语义指向,但一般都能起到缓和与留有余

地的交流效果,就像是一种语言的润滑剂,让聊的天不至于生硬尴尬,让说的话不至于“掉在地上”。

如此(B),图个啥?反复纠结的社交“套话”背后,一定有难言之隐。不少人心里直犯嘀咕:一

句无心之语,会不会冒犯到身边的同事、朋友和家人?脱口而出的心里话、张口就来的口头禅,是不是暴

露了自己的“粗鲁”?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怕被误解,怕惹是非,怕生嫌隙,自然也就会在铺

垫和说明上多此一“句”。结果就是,交流变得索然无味,理解变得无比奢侈。难怪有人总结现在聊天的

套路:打破尴尬,…甩一"金险.险”.二…表达茏―二险险哈二丕.担则工旦复,…也肛二险险会二卫,、其实,是

不是真的想“哈哈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不太会让人出错”。

言谈间限定语越来越多,①目的旨在彼此能够避免误会、获得认同。②纵观现代人的社交网络,③坚

强与脆弱、独立与依赖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④这些情感与思绪的交织,⑤许多人只好在言语中采取

“试探”的策略,⑥为自己提前圈定了一个语言的“紧箍儿”,⑦不求“动人”,但求“不得罪人”。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多次使用引号,下列选项中引号的作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这些“限定语”或许都没有什么实际上的语义指向,但一般都能起到缓和与留有余地的交流效果。

B.让聊的天不至于生硬尴尬,让说的话不至于“掉在地上”。

C.反复纠结的社交“套话”背后,一定有难言之隐。

D.脱口而出的心里话、张口就来的口头禅,是不是暴露了自己的“粗鲁”?

20.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

得改变原意。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用‘哈哈哈’来打破尴尬、表达开心和应对不知如何回复时的窘

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2.第二段的举例论证不完整,请将第一段中加着重号的三个限定语填入甲、乙、丙三处,并在丁处补写

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丁处不超过18个字。

【答案】18.A.不吐不快B.小心翼翼19.B

20.①修改为:"旨在彼此能够避免误会、获得认同”或“目的是彼此能够避免误会、获得认同”;

⑤修改为“使许多人只好在言语中采取'试探’的策略”

21.①改句比较普通,原句使用短句,构成排比,简洁明快,句式整齐,有气势;②原句将重点落在“用

‘哈哈哈'”上,突出使用“哈哈哈”缓减尴尬频率之高和对缓减尴尬的重要作用,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22.甲:退一万步讲

乙:不知道说的有没有道理

丙:绝没有别的意思

T:通常成了“你千万不要误会我”的代称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本该”表明此处和后文“再三斟酌”相反,指痛快地表达出来,可填“不吐不快”。不吐不快:不说

出来就不痛快,形容非要说出来。

B.“如此”表明此处是总结上文说话的状态,结合“再三斟酌”“额外的限定语”可知指说话很小心,可

填“小心翼翼”。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的样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

B.表特殊含义。

其他各项都表强调。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句,“目的旨在”句式杂糅,删除“目的”或改为“目的是”。

⑤此处中途易辙,在“许多人”前面加“使”。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改句比较普通。原文是三个动宾短语+用“哈哈哈”句式的句子构成的排比句,且都是短句。排比句句

式整齐,简洁明快,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增强语势。

②原句将重点落在“用‘哈哈哈'”上,强调了“哈哈哈”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都是为避免缓解尴尬。突

出现代人在社交中为了避免出错而使用这种方式的无奈,同时“哈哈哈”有缓减尴尬频率之高和对缓减尴

尬的重要作用,更符合原文“聊天的套路”的逻辑。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和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退一万步讲”,是把某一种假设放到底限,先让步,再提议其它内容。结合语境,就是先算你说的是

对的,即是“你说的可能有道理,但我们不妨再讨论一下”的意味。填在甲处。

乙:“不知道说的有没有道理”可以表达对自己讲话的谦虚态度,表明自己将要讲话或者已经讲完,应填在

乙处。

丙:则丙处就是剩下的“绝没有别的意思”。

T:根据前文,此处是对额外的限定语的进一步解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