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4七下古诗词梳理
用目录导航
□思维导图(见压缩文件中1份pdf):感知全局,了解知识要点
知识清单:篇章梳理、常考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对考点考法进行细致剖析和讲解,全面提升
易错易混:诗歌鉴赏做到5必看,读懂诗歌5技巧,高效查漏补缺
真题赏析:精选热点地区2024年真题,感受中考,知己知彼
知识清单
解题策略6
古诗词鉴赏解题要领
初中阶段要学习的古代诗歌种类复杂、内容量大、且理解难度高,在每年的中考复习中,古代诗歌部
分都可谓是重点难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学段古代诗歌教学的目标与内容要求是“诵读
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这提示我
们初中生学会一首古代诗歌的标准是理解内容、背诵默写积累、感悟情感、能够运用、能够欣赏。
基于这样的目标要求,归纳为以下几类:1、“诗眼”炼字型,2、名句赏析型,3、表达技巧型,4、
语言特色型,5、情感赏析型。
古诗文赏析重点不在翻译而在赏析,关键是表达技巧。教材中的范例很多,我们要触类旁通。
从叙述的角度看,有顺序、倒叙、插叙。描写的角度来看,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有工笔描绘
(细节描写),也有大笔勾勒(白描);有远近高低的不同,也有动静虚实的各异;
从议论的角度看,有叙议结合,也有借古讽今;有正反对比,也有类比推理。
从抒情的角度看,有直抒胸臆,也有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也有从结构的角度来看,有总分、过渡、
悬念、照应、铺垫。
从主题的角度来看,有开门见山,也有卒章显志;有托物言志,也有联想象征。从句式的角度来看,
有句子整齐,形式好看,也有整散结合,形式多变。
知识梳理
一、篇章梳理
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品味诗词韵律之美、准确的理解诗词大意。
2.结合作者经历分析诗词,体会蕴含的基本感情。
重点:梳理作者文常,掌握诗词大意。
难点:结合作者经历分析诗词,体会蕴含的基本感情。
知识梳理:
《竹里馆》
内作者简介
I»______)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
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
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辆川,过着亦官亦隐的
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
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
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写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辆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
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
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
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内容回顾
【原文】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大意】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注释】
⑴竹里馆:辆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a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ao):嘴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赏析】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
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
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
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
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
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
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
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
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
融为一体了。
《春夜洛城闻笛》
典作者简介
IA______________y
李白(701年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
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
李嵩)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
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
极为崇高的地位。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或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
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内容回顾
、»,
【原文】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大意】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
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注释】
(1)洛城:即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
(2)玉笛:华美的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暗飞声:因笛声在夜间传来,故云。
(3)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4)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
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
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
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
(5)故园情:怀念家乡的情感。故园,指故乡,家乡。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
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
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
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
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
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
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
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
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
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浦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
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
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踝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
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
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
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
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
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
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
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逢入京使》
X作者简介
I______)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
4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
*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
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
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
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
创作背景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
二、考点梳理
《竹里馆》王维
诗歌大意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唯有明月似解人
意,来相映照。
诗歌主旨(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美好的生活情趣,传达出
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诗句赏析示例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赏析:“独”,“独自”,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用弹琴、长啸陶冶情操,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
愉悦的心境。
“幽篁”表现出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弹琴”“长啸”,体现了诗人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品质,表
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这句诗运用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寂静,表现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前二句渲染竹林清幽、恬静的环境和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表现诗人的闲情雅致。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拟人,诗人把明月当成知己,体现了诗人新颖独特的想象力,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这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全诗没有特意写景物,着重写人在竹林里的活动,意境优美高雅,传
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3.诗歌画面:描绘了一幅幽静雅致、悠然自得的月夜独坐图:诗人独自坐在茂密而幽深的竹林里,优雅的
弹着琴,自在的长啸,周围静无一人,唯有月光心有领会的照耀着、陪伴着诗人。
4.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赞同。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衬托静境,即“以声写静”。以动态之
景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景象,烘托一种宁静的月夜竹林环境,即“以动衬静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诗歌大意|:不知何人深夜吹笛,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就在今夜的乐曲中,听到令人哀伤的《折
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生呢?
诗歌主旨1本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诗句赏析示例|:
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赏析示例:扣紧“闻”字,渲染在寂静的夜里,自己闻笛的感受。
“暗”,断续、隐约的意思,照应了“谁家”。吹笛人吹笛是不经意地吹,却不期然的打动了许多听众,W
出笛声的飘渺旷远,烘托夜的寂静,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满洛城”,运用夸张,极力渲染在寂静的夜里,悠扬美妙的笛声飞遍洛城,衬托夜的寂静,反衬诗人内心
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画面: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悠扬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
城的每一个角落。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故园情”指“思乡之情”。运用反问的修辞,由己及人,写出听闻笛声的游子,每个人的思乡之
情都会重新激荡起,表达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指《折
杨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乐曲内容多叙离别,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逢入京使》岑参
诗歌大意|: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途中与君邂逅,想
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诗歌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发了①诗人
报国和亲情难以两全,②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③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诗句赏析示例|: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赏析示例:“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家,“东”点明长安位置。运用神态描写,“望”“龙钟”“泪不干”形象
描绘了诗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不可遏制的思念之情。
“泪不干”运用夸张的修辞,写泪下如雨湿袖难干,既表现诗人思念亲人,也为下文写捎口信回家”报平
安”做铺垫。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示例:“相逢”点明题目,这句诗正面写相逢的场景,“传语”突出了走马相逢,捎口信回家报平安的
匆匆感。
这句诗用语自然而又含蓄凝练,既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也表现了诗人乐观
豁达、开阔豪迈的胸襟。
场面描写:诗人和使者在路上匆匆相逢,这是一个多好的给家人捎书信的机会啊,可惜却没有预先准备纸
和笔,于是,诗人急中生智,那就干脆为我带一个平安的口信吧。
《晚春》韩愈
诗歌大意|: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它们费尽心思纷纷争奇斗艳。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
只知道飘散在空中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诗歌主旨|:这是一首写暮春的七绝,诗运人用拟人的手法,轻灵的语言,从花草树木的角度①抒写诗人赞
美春天的蓬勃生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②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勤奋努力。③表达诗人珍
惜光阴、不失时机积极人生态度。④鼓励人们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思想感情。⑤表达诗人热爱生活、积
极向上的情怀。
诗句赏析示例
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赏析示例:拟人,“知”“斗”将花草树木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
艳的场景,给人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感觉,诗人将人与花草融为一体,既表达了对春天的珍惜、留恋和
赞美,又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勤奋努力的思想感情。
2.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示例: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赋予“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情思。把杨花、榆荚
纷纷飘落,比作雪花尽情飞舞,想象奇特。诗人将人与花融为一体,表达了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积极的人
生态度。同时也鼓励人们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思想感情。
这句诗蕴含哲理: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只要能够珍惜光阴,不失时机,同样也能展现自己的美好。
表现了诗人鼓励人们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怀。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
理想破灭但不失报国之志的思想感情。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分析你对这两句诗的
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
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4.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指辽阔遥远,营造了苍茫辽远的意境,反衬了诗人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形
象;叠词的使用,使意境更显苍茫,增强了反衬效果。
5.诗人为何“怆然而涕下”?
诗人在政治上接连受到挫折,报国无门,因此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慷慨悲吟,借此表达了他理想
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颔联主要体现了“岱”(泰山)的什么特点?
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2.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任选角度加以赏析。
例一,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抒发了对祖
国山河的热爱。
例二,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例三,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3.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决心?
(1)表明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也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2)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描述颈联呈现的画面。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定睛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
5.描述颔联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隔出清晨和黄昏。
6.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诗人采用设问的修辞,自问自答,描绘了苍翠山色,表现了岱宗的地理位置和绵延雄伟。
B.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C.颈联写出了山中层云升起,使诗人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D.尾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登临绝顶后的真实感受,表现了他的心胸和气魄。
7.“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句中的“钟”“割”都做到了一字传神,请任选一项赏析。
例一:,,钟”字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
泰山的情感。
例二:“割”字,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
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8.“齐鲁青未了”对描写泰山有什么用?
衬托泰山的高峻、连绵。
9.在诗中,诗人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回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山色掩映着的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
形象;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
泰山雄伟巍峨;三是“荡胸生曾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峻;四是“一览众山
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座座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10,围绕“望”字概括各联的主要内容。
首联写远望之景,颔联写近望之势,颈联写细望之景,尾联写极望之情。
11,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联。
这两句以设问统领下文,自问自答,借齐鲁两地的美好山色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绵延高大的地理特点,别出心裁地写出了自己的真切体会。
12.“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能否换成“隔”?请说说你的理由。
不能。“隔”只有分开的意思,而“割”有从高处断开的意思,动态性更强,能够表现泰山的高峻
和雄伟的气势。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诗人不
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胸怀天下、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
进取精神。
2.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登飞来峰》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
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人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
向理想之境迈进。
3.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后两句做了铺垫;后两句写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
道理,抒发了自己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是前两句的升华。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A.诗歌首联写村民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扣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2.请赏析颔联蕴含的哲理。(这首诗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在困难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不论前路多么难辨,
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和希望的新境界。
3.本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友情的留恋和对农村淳
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请用自己的话描述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似乎已经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看到柳树茂密,山花鲜艳,有一座
村庄出现在眼前。
5.“萧鼓追随春社近”一句是如何传达出陆游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的?
“春社”是古代民间祭拜土地神祈求丰收的传统节日,为迎接“春社”,人们有吹箫打鼓的传统仪
式,“春社”和“萧鼓”体现了作者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喜爱。
6.“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运用对偶的写法,写农村的乡俗民事,表达了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生活的赞美,对农家生活的
热爱。
7.请谈谈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解。
诗人在青翠欲滴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泉水在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小径也依
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8.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山西村有巨大的吸引力,诗人游后意犹未尽,只愿从此往后,能不时趁着明月来闲游。写出了诗
人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对重游的期待,抒发了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对淳朴民
风的赞美。
9.小茗同学在疫情期间学习遇到了很多困难,几经努力收效甚微,他产生了放弃的想法。作为好友的
你可以借用本诗中的哪两句诗以及衍生义或哲理安慰他?
小茗你好,请记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只要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
不退缩、不畏惧,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10.首联中的“莫笑”“足”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莫笑”突出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赞赏;“足”写出了农家的盛情,也表达出诗人的满足。
11.请赏析首联中“丰年留客足鸡豚”中“足”在诗句中的妙用。
“足”字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村民热情好客的朴实品行。
12.本诗立意精巧,寓含哲理,尤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流传最广。试从内
容和表现手法上赏析这两句。
答:内容:前一句写山重水复无路可寻的无奈,后一句则写出了披花拂柳发现另一个村庄的喜悦,揭
示了人们有时面对困难、挫折,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就会出现新的希望或绝处逢生的道理。
表现手法:采用对偶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柳暗花明给人的
惊喜。
13.古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不舍之情。
《己亥杂诗》龚自珍一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开头两句,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衬托离愁(前两句是怎样写“离
愁的”?),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2.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
和命运。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诗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借景抒情(或:间接抒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落红”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又含蓄表达
了自己要继续为国效力的决心。
4.你认为后两句广为传颂的原因是什么?
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
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语言生动,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5.请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展现的画面。
我满怀惆怅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叙,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远在天涯的
故乡。
6.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展现的画面。
夕阳西下,我怀着无边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东去,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
7.诗歌前两句叙事、抒情,交代了诗人离京返乡的事件,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复杂的感情,既有罢官归乡
的惆怅、回乡的喜悦,更有忠心报国的决心。
8.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运用环境描写,点名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也象征着当时的国运与局势。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L“商女”“后庭花”分别是什么意思?
歌女;歌曲《玉树后庭花》法人简称或亡国之音。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借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对荒淫无度、穷奢极侈的统治者的愤怒。
3.请欣赏首句中两个“笼”字和“寒”的妙处。
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了一幅“秦淮夜色图”,为后文商女的
出现制造了浓郁的氛围,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情怀。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
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4.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后两句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诗醉生梦死、不以国事为重的统治
者。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的主题是咏史怀古,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这首诗运用了烘托、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首句用两个“笼”字渲染出一种迷茫缥缈的气概,从
中流露出诗人迷茫苦闷的情怀。尾句表明上批评歌女,实际上表达了对不吸取教训、不顾国家危亡、
沉湎享乐的晚唐统治者的讽刺和批判。
6.怎么理解“烟笼寒水月笼沙”?请展开想象,写出“夜泊”所见所闻秦淮河酒家的情景。
迷离的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月光朦胧,秦淮河上灯火通明,游船张灯结彩,人影穿梭,
人声鼎沸,丝竹乐曲和歌女优美的歌声不时传来。
7.任选角度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
运用典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是南朝后主陈叔宝所作艳曲之一,后多用以称亡国之音。
此处作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现了作者
对统治者的不满和鞭挞。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8.“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试品析。
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微妙而自然地把历
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明诗人对现实的痛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9.“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夜泊秦淮”表明时间、地点,且照应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
“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
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
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2,诗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这首诗借古讽今,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感叹
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叹自己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3,赏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两句。
“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意愿之切,待贤态度之诚。第二句是对贾谊的赞叹之词。这
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汉文帝对贾生的器重。与下文“问鬼神”形成巨大反
差,对汉文帝的嘲讽之情跃然纸上。
4,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讽刺汉文帝吗?有没有深层含义?
不是。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都崇佛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
更难礼贤下士。同时,诗人怜贾谊正是自怜。诗人胸怀大志,但偏遭党争,沉沦下僚。这首诗用了欲
抑先扬的写法,既表达了对皇帝的嘲讽,又抒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实写翻山越岭,走出一座山峰后还有更多的连绵的山峰在前面阻挡,虚写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难
一个接一个,诗人将生活中的困难比作山峰,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认真评估自
己所面对的困难。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说明。(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而骄傲。
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3.有人说本诗第二句“赚”字运用最精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赚”字富于幽默。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一
一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
4,•本诗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
理。文字平白浅易、通俗生动,表现力强,一个“错”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
“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以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含而不露的寂寞之情。
2.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真真蛙鸣。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来他邀请的朋友,只
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3.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首先前两句中描写的景物:雨、青草、池塘、蛙,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
人在静候有人来访时的感受,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4.简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
“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奈;“敲”与“落”衔接紧
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5.《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述主人公当时的
动作、神情和心理。
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友人却还没来到。诗人一只手托着下巴,两眼呆呆凝视着火红的灯花,另
一只手拿起一枚棋子,百无聊赖地敲击着棋盘,将灯花都震落了。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发出长啸。诗人僻居山林之中,也并不为
此感到孤独,因为一轮皎洁的明月还照耀着自己,那轮明月就如同自己的知己。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及生活情趣的诗,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3.“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4.诗人独自坐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独坐、弹琴、长啸。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写自己“龙钟泪不干”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夸张。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2.任选一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
这两句诗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下提炼出的典型情节,别出心裁,体现了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
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
合情合理,有给人以新鲜感。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柳”和“留”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折柳”指《折杨柳》,是
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意;在此处,“折柳”即指离别愁绪,同时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是全诗的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同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杨柳》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
关键。
3.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诗诗人的思乡之情。
4.请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散”字准确地表现了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散落全城,表达了游子的情思,用“散”字使读者有极强的画面感。
典例精折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o
A."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B.前两句的朗读节奏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流逝,空间的寂寥。
D.后两句增加"之"和"而",读来音节比较舒缓流畅。
2.小语读完本诗后认为,与课本所配的插图(图1)相比,图2更符合本诗的意境。你认为哪幅插图更好?
请说明理由。
图1图2
答案
1.C
2.示例一:我认为图1更好。本诗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抒发了自己生
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哀叹。图1既展现了诗人登台怀古的具体画面,又细腻生动地描画出诗人忧郁惆怅的
神态。画面与本诗的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更加契合。
示例二:我认为图2更好。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天地之"悠悠"与人之"独"影互为映照,抒发了宇宙
无穷而人生有限、壮志难酬的惆怅和孤寂之感。图2既展现诗人登台怀古的具体画面,又以远景凸显了天
地之苍茫与诗人之孤单渺小。画面与本诗的内容和整体意境更加契合。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作者感觉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
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
了。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为开放性试题,首先选择插图,然后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登幽州台歌》写作背景: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
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
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诗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明君主的怀
念和对未来贤明君主的期待落空之情。这里的"古人"指的是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自感生
不逢时,无法遇到这样的君主,从而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诗人在登幽州台时,面对茫茫宇宙和悠
久历史,深感自己的渺小和孤独。他"念天地之悠悠",感叹时间的漫长和空间的广大,进而“独怆然而涕下”,
表现出深深的寂寞和苦闷。
示例一:我认为图1更好。"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的招贤台。
图1是一座城楼,图2却是一座荒山,不符合诗歌背景所写内容。所以图1合适。
示例二:我认为图2更好。诗歌写诗人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眼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
艺术画面。图2以远景凸显了天地的浩瀚空旷与诗人之渺小慷慨悲壮。所以图2合适。
二、阅读下面两首与花有关的诗,完成小题。
【甲】【乙】
晚春韩愈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小语和小文发现这两首诗的作者都借"花"来寄托自己的情怀,但所用手法、抒发的情感、蕴含的哲思却不同,
请帮他们补全对话。
小语:甲诗采用①手法描绘了杨花榆荚随风飞舞的姿态,展现了暮春时节百花盛开的场景。
小文:乙诗所用手法不同,诗人是以"落红"和"②"自喻。
小语:它们所抒发的情感也不同,甲诗从花草树木的角度表达了③的情怀。
小文:是的,乙诗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却④的情怀。
小语:两首诗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予我们启示,甲诗告诉我们要⑤O
小文:乙诗的后两句现在多用来指⑥的精神。
答案
拟人春泥对春天的留念(不舍)依旧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珍惜光阴(时间)/不失时机自
我牺牲/无私奉献
解析
考查诗歌内容、情感理解和词句赏析。
第一空,“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道随风飘洒,
好似片片雪花。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
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用拟人化
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
第二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是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
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由此可知,诗人是以"落红"和"春泥"自喻。
第三空,"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意思是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
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
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第四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
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
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
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第五空,《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此诗写郊游即目所见之暮春景物。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
法,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想要留住它,于是使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形成万紫千红、
繁花似锦的景象,就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加入了留
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启示我
们要珍惜时光。
第六空,《己亥杂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
份心力。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
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现在多用来指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读懂诗歌的技巧5法
(一)关注标题,明鲤I容和情整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
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是的结构及表现手法
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如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
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混凝土管桩购销协议版B版
-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考点 第24章 圆知识归纳与题型突破(17类题型清单)
- 2024-2030年中国塑料中空成型机市场供需形势分析及未来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2024年版土地中介合同(精练)3篇
- 2024全新股东合作协议书下载:企业战略联盟与共同投资协议3篇
- 2024年三轮车维修保养及配件供应协议3篇
- 2024年桩基施工项目合作合同书版B版
- 2025年昆明货运资格证试题答案解析
- 2024年特定借款权让渡合同版B版
- 2025年陕西货运从业资格证考题500道
- 期末+(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LNG加气站运营与维护方案
- 人教版数学六上第四单元《比》全单元教学设计
-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LY/T 3371-2024草原生态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 2024年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招聘5人历年(高频重点复习提升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供货能力方案
- 四川2024年四川省公安厅招聘警务辅助人员186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附答案解析
- 艾滋病性病的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
- 2023年12月辽宁大连甘井子区招考聘用社区工作者50人 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