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1讲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目录
01模拟基础练
02重难创新练
03真题实战练
基础训练第一组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演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注】①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蕨洲:长满水草的沙洲。③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唐代贺知章告老
还乡,唐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以示矜恤。
i.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事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以热闹的场景开篇,以独自黯然神伤作结,中间心理充满起伏变化。
B.“纵博”“酒徒”“渔父”与“雕鞍驰射”形成对比,其中蕴含的感情不言而喻。
C.词人荡八尺轻舟,虽只有三扇低篷,去L占断”浩渺的水上风光,充满豪情。
D.全词用笔蕴蓄,颇见炼字之功,“元自”“何必”虽是虚词,却能传递心底幽怨的情怀。
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1.A2.词塑造了一个壮志未酬,被迫投闲,无奈隐居,骨子里仍是时时不忘“当年豪举”的爱
国志士的形象。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这首词以热闹的场景开篇”错。由“谁记当年豪举”可知,“华灯纵博,雕鞍驰射”是词人回忆当年在军中策
马射猎的生活场景,为虚写。
故选Ao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回忆自己从军的豪壮之举,突出自己从军报国的一腔豪情壮志。“酒
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谴责朝廷无意北伐,提拔重用那些无心肝的酒徒,却将他这样的志士放
逐到江湖去当渔父,把成为“渔父”的自己置于“封侯者”之中,对比鲜明,写出陆游仕途的坎坷失意,无奈隐
居。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一君恩(皇帝)既置他于闲散,
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谁又稀罕“官家”的赐与?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抒发
了壮志未酬的愤慨不平之情。
故本词塑造了一个壮志未酬,被迫投闲,无奈隐居,骨子里仍是时时不忘“当年豪举”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④
叶梦得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②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
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注】①作于南宋绍兴八年。叶梦得六十一岁,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总管四路漕计,致力于抗金防
备及军饷勤务。九月望日,与幕下诸将操练弓箭,因病而未能上场习射。②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
③云中:汉代北方边防重镇。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点明时令、气候,以一“促”字突出秋风的气势强劲,也写出秋收、制衣等事的紧急。
B.词人在深秋之夜起身登城远望,与同伴痛饮,希望能在大醉中放下对关河寥落的挂怀,聊以浇愁。
C.上阕“闹”“引”以动衬静,写出了清晨时分演武场上鼓声密集,飞骑奔驰张弓竞射的场面。
D.本词善于塑造人物形象,下阕“双雁落遥空”直接表现出当筵虎士技艺高超、箭无虚发的特点。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3.C4.①对秋色凄凉、时光流逝的慨叹。“霜降”“西风”“寒声”“梧桐”写出秋景萧条,表达凄
凉之感。
②年老体弱,难展抱负的哀伤。“衰翁”“平生豪气安在”体现词人年老垂暮难以报国。
③对虎士豪情的羡慕,渴望报国。“何似当筵虎士”体现对勇士的羡慕,希望以身报国。
④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远望云中郡,惭愧未能收复失地,忧国忧民。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C.“上阕悯”引,以动衬静”错,“叠鼓二句写武士操练、演习骑射的热闹场景,并非写安静的环境。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首四句写与客习射西园的时间,深秋霜降,望天清澄,西风暂起,寒意阵阵,夜半时分,直入梧桐。“霜
降”、“碧天”、“秋事”、“西风”、“梧桐”,写出秋景萧条,表明到了深秋,气候已经开始寒冷起来,让人有
凄凉之感,表达了词人对秋色凄凉、时光流逝的慨叹。
②面对众人驰驱习射,六十开外的词人深感自己年老力衰,当年的豪气现在已经消失,哪能像虎士岳德那
样,挥手弦响,双箭落地。这里有对虎士的赞许,更有对自己衰老的感叹。敌虏未灭而己身已老,不能驰
骋疆场,使他深感遗憾。“衰翁”“平生豪气安在”体现词人年老垂暮难以报国,表达了作者年老体弱、难展抱
负的哀伤之情。
③在宴饮之后,天之将晓,军中鼓声响起,习武场上,武士们手持雕弓,走马飞驰,好一派习武驰射的豪
壮场面,令人振奋不已。“何似当筵虎士”体现对勇士的羡慕,希望以身报国,表达了作者对虎士豪情的羡慕、
渴望报国之情。
④“起瞰高城”三句,心事重重的词人起身离座,登上城楼,向中原望去,却见千里关河、寂寥冷落,他虽致
力于抗战,无奈宋廷坚持苟和,抗金事业沉寂无着。面对冷落的关河,山河破碎、国土沦亡之悲涌上心头,
沉痛难耐,只能借酒浇愁,故曰与客同醉。结尾“老矣”二句,作者回答了自己因年老力衰而不能为国效力,
抒发了“真堪愧”的悲凉、痛苦心情,然而他还在“回首望云中”,向往历史上抗击异族侵略者的爱国志士。国
家命运的担忧,远望云中郡惭愧未能收复失地,忧国忧民等情感跃然纸上。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①。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章盐②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江城:今江苏省南京市。②帝盐:细碎的腌菜,这里指代养老之处。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海”两句交代了时局的危急,点明了感慨的原因,具有提领全词的作用。
B.“疏髯”二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选取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C.“别愁”两句,以景结情,营造出一种迷离恍惚的气氛,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词感情真挚,意象精巧,意境深远,语言清新淡雅,读来韵味十足,感人至深。
6.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5.D6.①亡国之恨。词的前两句写国家的兵祸没有尽头,金兵一度进逼建康,词人对此痛心
疾首,满腔激愤,又无可奈何。②华年已逝之悲。“岁华销尽”“疏鬃浑如雪”,词人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
骋疆场深感悲伤。③渴望安居的生活。“送老南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词人生逢乱世,客居异乡,渴望
能归老吴兴。④离别的哀愁。“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词人想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
的老朋友依依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语言清新淡雅”错误,从“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等处可分析,语言风格应是凝练厚重。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十年了,国家的兵祸还是没有尽头,金军已经兵临建康城下。这两句包
含着丰富的历史事实,包括从宣和七年金灭宋至绍兴四年金军兵临建康城下这段历史。前半句表达作者对
侵犯者的愤慨,后半句表达他对朝廷的不满。
,,岁华销尽客心惊,,,作者心惊于十年时间倏忽而逝,而自己报国无望,国事亦难以振兴。“疏髯浑如雪,衰
涕欲生冰”,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的遗恨,以及因国事而涕泪不止的忧虑之
情。
“送老南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是说哪里该是我隐居的地方?我想应该在吴兴吧!表达作者生逢乱世,渴
望安居的生活。
“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是作者与故人分别之后,对故人孤独愁苦情态的想象。深夜的细雨、窗灯、孤影、
别愁,共同构成一幅凄迷伤感的别后思念图。作者不写自己别后如何思念故人,却反过来想象故人如何思
念自己。他想象故人深夜独对灯影,孑然一身,实际上对应的是自己的孤独寂寞。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亭子言怀®
张谓
数丛芳草在堂阴,几处闲花映竹林。
攀树玄猿呼郡吏,傍溪白鸟应家禽。
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
官属②不令拘礼数,时时缓步一相寻。
【注】①本词约为诗人大历年间(766年11月一779年12月)潭州刺史任上所作。②官属,主要官员的属
吏。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至理的一项是()
A.首联以“数丛芳草”“几处闲花”写西亭子景致之清丽、环境之幽雅,流露出诗人的恬适之情。
B.颔联第二句诗人通过推测溪水旁的白鸟应是农人的家禽,突出表现了此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C.诗人看景知高下、闻声识浅深,描写中包含着自己经过人生历练对人间高下、世事浅深的体验。
D.这首言怀之作,语言朴素平淡,而平淡之中又有着深远的情致,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极其相似。
8.本诗尾联的意思是什么?它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阐说。
【答案】7.B8.句意:不让自己的属官过分拘泥于礼教的尊卑,不时地带着他们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
来寻景散心。形象:热爱自然、平易近人、闲适自在的地方主官。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通过推测溪水旁的白鸟应是农人的家禽”错误,“傍溪白鸟应家禽”指的是溪水边的白鸟和农人畜养的家禽
相和啼鸣。
故选B。
8.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并赏析诗人形象的能力。
“官属不令拘礼数”的正常语序应为“不令官属拘礼数”,也就是说不让大小官员受礼数拘束;“时时缓步一相
寻”的主语是自己和“官属”,“缓步”是寻赏美景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心情之闲适。合起来是说自己要不时
地带着不分尊卑的属吏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
从“官属不令拘礼数”可见,他是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官员;从“时时”可见,他经常外出寻访美景,十分
热爱自然风光;“缓步”二字足见诗人的闲适、自在情态。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
王禹僖®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
会凭栏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妒鱼堪脍②,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④!
倩何人噢取,红巾翠袖,犒英雄泪?
【注】①王禹倍,遇事敢言,三遭贬斥。②婚鱼堪脍: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时想起家乡的美味,
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荒妒之思指思乡归隐。③求田问舍:三国时,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买地置屋,
受到刘备批评。④树犹如此:西晋桓温北征收复失地时经过金城,见从前栽种的柳树已有十围之粗,慨叹“树
犹如此,人何以堪!”
9.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词的“雨恨云愁”与辛词的“献愁供恨”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表达效果生
动形象。
B.王词开篇写江南风景美丽依旧,但云雨中弥漫着恨和愁,此处以乐景写哀愁,欲抑先扬。
C.“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一句勾勒出富有江南生活气息的水乡画面,“一缕孤烟”景中含情,寓意孤寂。
D.辛词下片化用典故“树犹如此”,借西晋桓温北征时的慨叹,表达自己无法收复失地,虚度光阴的悲
愁。
10.王词的下片与辛词的上片都运用了“鸿”的意象,请结合诗句分析异同。
【答案】9.B10.同:都运用了“鸿”的意象来表达漂泊在外的孤寂。
异:①王词中的“征鸿”指奋飞的大雁,象征词人也有高飞的远大理想,又暗寓其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怅惘;
辛词的“断鸿”指失群的孤雁,象征漂泊江南的词人自己,以此衬托出词人的孤独寂寞;
②王词将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怅惘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凝视之中,含蓄深沉;辛词表达自己雄心壮志无
处施展的急切悲愤时没有再选用“鸿”这个意象,而是借助“看”“拍”两个动词表达出来,更加慷慨激昂。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欲抑先扬”错,“欲抑先扬”,“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此处是以乐景衬托哀愁,没
有欲抑先扬。
故选Bo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情感的能力。
王词以清丽的笔触、沉郁而高旷的格调,即事即目,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物景色,并通过描绘江南雨景,
寄寓了作者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天边的鸿雁
向远方急飞,遥望整齐的雁行连缀在一起。“征鸿”指奋飞的大雁,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
生事”的联想,想到自己漂泊在外,孤寂之情顿生;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
,,征鸿,,一样展翅高飞,有一种壮志难酬的怅惘。最后,“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王词将“平生事”凝聚对“天
际征鸿”的睇视之中,显得含蓄深沉,言而不尽。
辛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虽然
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
南游子”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
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
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
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出来。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谢寺双桧,
刘禹锡
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
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
龙象界②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注】①谢寺即扬州法云寺。桧:一种常绿乔木。《扬州府志》记载:“谢安宅,在法云寺,谢安手
植双桧,至唐犹存。”②龙象界:佛界。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双桧的苍劲挺拔,展现古寺年代久远,饱含历史的沧桑感。
B.颔联虚写,双桧曾面对金殿陪伴过僧客,也曾与将军战旗相映成辉。
C.“宝盖”形象地写出了桧枝的枝繁叶茂,枝干超过了寺庙的鸳鸯瓦。
D.“青青年少”可指昔日的双桧、年少的谢安,也可指后世来此的青年。
12.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请结合本词核心意象“双桧”谈谈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
【答案】11.B12.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表面咏所见之物,实际上隐含着作者所咏的情怀,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
②“映画旗”写双桧见证了谢安的赫赫战功,“成宝盖”“出高枝”写双桧高大茂盛为寺庙遮风挡雨;托物言志,
诗人希望自己也能像双桧一样有所作为,建功立业。
③谢寺前的古桧历经沧桑,时过境迁,如今仍拥有青翠生机、长盛不衰,让诗人产生了对往事的感怀之意;
借物抒怀,表达对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了诗人对青春年少的回忆,对趁年轻建功立业的渴
望。
【整体分析】刘禹锡的《谢寺双桧》通过描绘古寺中的双桧,展现其苍劲挺拔、历经沧桑的形象,寄托了
对历史变迁和个人际遇的感慨。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也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情景交
融,意境深远。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颔联虚写”错误,颔联“晚依禅客当金殿”是实写,写双桧在傍晚时依傍着禅客对着金殿,是眼前之景,“初
对将军映画旗”是虚写,应是虚实结合。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隐然只是咏怀”“个中有我”其实也是咏物诗的特点,据此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表面咏所见之物,实际上
隐含着作者所咏的情怀,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
②诗中的双桧是谢安手植,“映画旗”写双桧见证了谢安的赫赫战功;“成宝盖”“出高枝”写双桧高大茂盛为寺
庙遮风挡雨,既能与当年主人的丰功伟绩相呼应,也能为现在的佛寺蔽阳遮雨;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希
望生有所用,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志向。
③谢寺前的古桧历经沧桑,时过境迁,如今仍拥有青翠生机、长盛不衰,“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
时”,前朝的长明灯曾照过双桧的青葱岁月,双桧见证了朝代的更替和时光的流转,让诗人产生了对往事的
感怀之意;借物抒怀,表达了诗人对青春年少的回忆,对趁年轻建功立业的渴望;也表达了对物是人非、
世事变迁的感慨。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江南月
王琪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朗气清的秋夜,明亮的月光洒满西楼,而月圆月缺却不知重复多少次。
B.云层散去时,圆月如冰鉴高悬天宇;浪花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
C.上片结句“圆缺几时休”,自然开启下片,结句“天上共悠悠”,让人回味无穷。
D.这首词借景抒怀,不重描摹,以写意为主,以浑涵有致的意境取胜,含蓄蕴藉。
14.这首词在咏物中寄托了哪些人生感慨?请简要分析。
【答案】13.D14.①以夜月的圆缺不休,寄托人事的聚散不定。
②以嫦娥知道离愁,寄托人间的悲欢离合。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不重描摹,以写意为主”错,本词的上片的意思是“一个天朗气清的秋夜,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西楼。云堆
散开之时,圆月如冰鉴(镜)高悬天宇;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月圆月缺何时才能停止啊!”,
上片主要是描摹秋夜月光普照之景,“圆缺几时休”是过渡句,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抒情写意;本词的上
片以描摹景物为主,下片以抒情写意为主,全词也重描摹不是单纯的以写意为主。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鉴,,写月圆,“钩”写月缺。“圆缺几时休”写诗人的感慨——月圆月缺不知重复了多少次,月缺人分离、月圆
而人未圆的伤心之事在人世间也不知道上演了多少件。诗人因为“人分离”“人未圆”而感叹伤感,借夜月的圆
缺不休,言表了人事的聚散不定。
末句“天上共悠悠”是说,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而人未圆而黯然神伤。悠悠,忧思绵
远的样子。一个“共”字,道出了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神伤,以嫦娥也
知晓人世间离人的悲愁,写出人间的悲欢离合。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柳絮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江仙”是词牌名。最初的“词”是指配合乐曲演唱的歌词,不同的词牌在字数、句数、平仄上都有
不同的规定。
B.上片“白玉堂前春解舞”着力描写了柳絮在白玉堂前随风飘扬飞舞的情状,“东风卷得均匀”却流露出
不得不委身于东风的无奈。
C.“任他随聚随分”形象地写出了薛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处事态度。
D.本词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全词托物言志,句句咏物,处处有“我”,
物性我形,水乳交融。
16.下面诗句中,“柳絮”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难维难留难挽抚,任扬任坠任摧欺。——无名氏《柳絮》
B.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一唐薛涛《柳絮》
C.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一宋韩琦《柳絮》
D.缭绕晴空似雪飞,悠扬不肯着尘泥。一宋朱淑真《柳絮》
17.在大观园最后一次诗会中,这首词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薛宝钗在叙述其创作意图时说过:“柳
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不落套”即不落俗套,有
不同于他人的立意。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词在立意上的“不落套”体现在哪里?
【答案】15.B16.D17.①柳絮“轻薄无根无绊”指地位卑微,无依无靠、四处飘零。薛宝钗一改
俗套,借柳絮表达出青云直上的志向。
②“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柳絮不再是轻薄低微,被人忽视,而是在充满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展
示曼妙的舞姿。
③“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作者用两个反问句强调柳絮不会因无根而随水而逝、沦落芳尘,一反柳絮
飘零无依的“俗套”。
④最后三句,柳絮被嘲笑的“无根”却成为扶摇直上的优势,抒发了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词内容的能力。
B.“却流露出不得不委身于东风的无奈”理解有误,前两句描写的是写白玉华堂前面,春风轻拂,漫天飞絮,
翩翩起舞,舞姿轻盈优美,节奏均匀适度,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故选B。
16.本题考查对诗词意象的理解能力。
A.“难境难留难挽抚,任扬任坠任摧欺”,写出了柳絮任风随意欺压,不能左右自己,四处漂泊的悲惨。
B.“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写出上天给柳絮本来的命运就是无情的,一意让它南飞北飞,飘忽无
定。表现的是柳絮随风飘飞,漂泊零落的无助之感。
C.“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表现的是柳絮在东风的吹拂下四处飘飞,漂泊无定的无奈。
D.“缭绕晴空似雪飞,悠扬不肯着尘泥”,写柳絮飘飞的情态,它们似自惜洁白,不肯轻易坠地,污于泥淖,
因而在晴空之下,缭绕似雪。表现了柳絮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
故选D。
17.本题考查对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把握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宝钗写柳絮在立意上的“不落套”,诗歌的立意,就是诗歌的主题,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及情
感态度等,分析写柳絮在立意上的“不落套”,就是分析本诗描写的柳絮的不同之处。
结合第二题其他描写柳絮的诗歌,如“难维难留难挽抚,任扬任坠任摧欺”“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
飞”,可以看出柳絮因为“轻薄无根无绊”,一直任风随意欺压,不能左右自己。
首句“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白玉华堂前面,春风轻拂,漫天飞絮,翩翩起舞。舞姿轻盈优美,
节奏均匀适度。柳絮飘飞的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是换成了充满着富
贵气象的“白玉堂前”一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已没
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
喜之情。
中间“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何曾随水逝去?怎会堕入尘土?这两句表面上借用了苏轼咏杨花词中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句意,却又在活用的基础上翻出一层,另辟新意,用“何曾”“岂必”
的反问句式,使苏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发生逆转,化消极的情调为积极的精神,表达了不愿意随波逐流、飘
坠尘埃的志向。
结尾“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莫讥笑,春絮儿无根无柢无依附;不断借助好风力。送
我直上青云去!词人直接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抒发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这样便使
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孤雁
张炎-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
相思一点。料因循②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③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
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①张炎早年为贵族公子,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父死家散,浪迹天涯。②因循:沿用旧习不改,
此处指孤雁因为离群而耽搁。③谩,同“漫”,徒然。长门是汉武帝时陈皇后被弃置幽居的冷宫。
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前三句以困顿惆怅的情怀起笔,写孤雁失群的遭际,“空”营造出空阔、寂寥的环境氛围。
B.“自顾影”中表示孤雁对自我的怜惜,“欲下寒塘”表现出孤雁想下未下、犹豫迟疑的神态。
C.借苏武托雁寄书的典故和陈皇后筝声诉怨之事,衬托孤雁误了书信的自责和无人怜之的哀怨。
D.末三句写孤雁看到人家半卷画帘迎接飞燕双双归来也不会感到羞愧,以双燕类比孤雁之心迹。
19.近代陈匪石:“此为咏物之作。南宋人最讲寄托,于小中见大。”请结合诗歌分析作者借孤雁所寄托的“大”
的内容。
【答案】18.D19.①借孤雁的离群,寄托自己的漂泊之苦。
②借孤雁寄书艰难,寄托南宋灭亡后词人的故人之思和亡国之痛。
③借孤雁想象与同伴重逢的惊喜,寄托词人与困境中坚守希望的乐观。
④借孤雁面对双燕不以孤独为羞,寄托遗世独立、不改节操之意。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类比”错,是以双燕与孤雁形成对比,衬托孤雁之心迹。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先,词中通过描写“孤雁”的处境表现了作者自身的处境,以此寄托情志,是一首咏物词。
其次,词中围绕标题中的“孤”展开,“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想伴侣、犹宿芦花”等语
句展现了孤雁离群的孤独之感,作者以雁喻人,雁的离群失伴也是词人孤苦无依的表现。
然后,“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等语句,表现了作者对故人、故
地的怀念与渴望,根据注释①可知,作者通过叙述个人悲惨处境,抒发了南宋亡后内心的家国之苦和漂泊
之感。词咏孤雁,实则借孤雁寄托作者宋亡后的伤感,也反映了宋遗民普遍生活体验及感触.
最后,“想伴侣、犹宿芦花”料想自己的伴侣还栖宿在芦花中,寄托词人与困境中坚守希望的乐观。“未羞他、
双燕归来,画帘半卷”这样当双燕归来后栖息于画帘半卷的房檐,我也不会羞惭。表现出雁之孤高自傲的情
怀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双莲①
赵长卿
二乔姊妹新妆了。照水盈盈笑。多情相约五湖游。似向群花丛里、骋风流。
丁香枝上千千结。怨惹相思切。争如特地嫁薰风。吐尽芳心点点、绛唇红。
①双莲:指并生于同一枝干的两朵荷花,又名并蒂莲。古代以之为祥瑞征兆。
20.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了”字饱含妆容初成的惬意,与“小乔初嫁了”有异曲同工之妙。
B.姣花照水,盈盈一笑,把清水出芙蓉的清纯和含苞欲放的娇羞集于一身。
C.“相约”暗写花开并蒂,双莲在花丛中风流无限,岂是惹怨的丁香可比?
D.薰风作伴,荷香四溢,更有芳心点点,红艳绛唇,与首句新妆遥相呼应。
21.在咏物诗词中,本词独辟蹊径,体现描摹物象的新颖性,请结合全词赏析这一特色。
【答案】20.B21.①以人喻物,赋予生机。上阕用二乔姊妹暗喻双莲,表现并蒂莲花在五湖群花中显
风情,竞风流。②以物衬物,突显物象。下阕用惹怨愁思的丁香,反衬出双莲的自在盛放,明艳动人。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含苞欲放”表述有误。从诗句“吐尽芳心”可知本词描绘的是自在盛放的并蒂莲花。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上阕重在用美丽的二乔作比,生动形象地表现双莲同气连枝的属性。此词通篇用拟人手法(以人喻物)咏双莲,
如将代表祥瑞的双莲比作“二乔姊妹”,将双莲赋予人的特征,描写了双莲姐妹的妆容,生动形象地写出双莲
柔美可人的娇柔之态;“照水盈盈笑”似乎让读者眼前出现双莲与笑脸相映俱红的画面,花人合写,何等的娇
媚,甚至很难说是以花衬人,还是以人衬花。只觉得美丽女子与双莲浑然一体。人美,花美,意境更美,
充满浓郁的芳菲和不尽的韵味。“相约”写花开并蒂,双莲在花丛中风流无限。
下阕重在以丁香结反衬双莲,通过对比突出双莲艳丽无比、飘逸洒脱的精神特质。在词的下片,词人首先
用结着身愁怨的丁香和双莲作比。同写相思女子,但双莲花开并蒂,在花丛中风流无限,远非惹怨的丁香
可比;“争如特地嫁薰风”是说怎么比得上嫁给和暖的南风,此句把双莲自在盛放,把与一般的凡花俗卉不同
刻画地淋漓尽致;“绛唇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双莲的颜色,明艳动人。和“枝上千千结”的丁香形成鲜明的对
比,它使全篇的双莲富有立体感,双莲亭亭出水,迎风摆动的清新淡雅便款款而出。
(十一)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基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颛望,误几回、天
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22.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融写景、抒情为一体,使用了细节描写,语言雄健绮丽。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
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B.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渐霜风”三句写风紧日斜之境,凄寂可伤,在深秋萧瑟廖廓的景
象中表现游子情怀。
C.“是处”两句,词意苍莽悲壮、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景象。“休”字
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
D.“惟有”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这令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乃“无情”,蕴含了百
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23.“小谢诗云:’天际识归舟。‘屯田用其语,而加,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试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的意境。
【答案】22.A23.“想佳人、妆楼颛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是词人从对方着笔,想像家中的妻
子一定也在怀念自己,一定在妆楼上凝神顺望遥远的天际,想从远处驶来的船只中,辨认出“我”的归舟,结
果误认了好几回,因为“我”一直漂泊在外,并没有回家呀。“天际识归舟”虽然是借用来的,但加上“误几回”
三字,更显得生动、自然、真切,从想像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整体分析】柳永的《八声甘州》通过描写秋日江天的凄凉景象,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深切情感。词中景物
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雄健绮丽。尤其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句,生动地表现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
念与期盼,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2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语言雄健绮丽”错误。雄健绮丽形容一种既具有强大的力量感和阳刚之气,又兼具美丽、华丽特质的事物,
给人以刚柔并济、雄浑与绚烂并存的独特感受。此词语言婉约细腻,通俗自然。如“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
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语言婉约而细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的捕捉,传达出一种淡淡的
忧伤;“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语言简洁明快,如同日常话语。可见并非雄健绮丽。
故选Ao
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想佳人,妆楼颛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大意是“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
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从对方写来,与自己倚楼凝望对照,进一步写出两地想念之苦,并与上片
寂寞凄清之景象照应。
虽说是自己思乡,这里却设想着故乡家人正盼望自己归来。佳人怀念自己,处于想象。本来是虚写,但词
人却用“妆楼颛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的细节来表达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见人映己,运虚于实,
情思更为俳侧动人。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题深阳三塔寺【注】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深阳(今江苏省深阳县)时
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人所劾罢。
2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拟人的手法、问候的语气,充分表现了词人热爱春色的感情。
B.在词人看来,东风、杨柳好像能理解他的心意,饱含深情地送他过湖。
C.“世路”二句,暗承上片“过湖”,由议论转入描述,可见其寄意颇深沉。
D.全词通过写词人重来三塔湖访春赏景,抒发了熟谙世情后的无穷感慨。
25.词的结尾两句“意境旷远、余音绕梁”,请赏析。
【答案】24.C25.①动静结合。水天一色为静景,沙鸥自由翱翔为动景,一动一静描绘了一幅充满蓬
勃生机的画面。②以景结情。结尾两句用水天一色,沙鸥飞起的和谐之景,表达了词人返归自然的恬适愉
快之情。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由议论转入描述”错误。应是由描述转入议论。“世路”,是一条政治腐败、荆棘丛生的路,词人说“如今
已惯“,这不仅表明他已历尽世俗道路的倾轧磨难,对权奸的打击、社会的黑暗业已司空见惯,更暗寓着他
己看透世事、唾弃尘俗的莫名悲哀和无比忧愤,“此心到处悠然'’表明词人的态度,是议论句。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这两句是说“寒光亭下,湖水映照天空,真是天水一色,水面上飞起一
群沙鸥”。词人看见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这是静景;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
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这是动景。这一静一动、点面交映的画面,意境旷远,充满了蓬勃的生气,
陶醉着词人的心胸。
末尾两句,纯粹写景,放在文章结尾,属于以景结情的手法,作者在诗歌结束处,没有抒发感情,而是描
写了“水如天”“沙鸥一片”的和谐景色,语淡意远,余味不尽,表达了词人对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之情,收到
余音绕梁的效果。
(十三)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①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送韩侍御之广德
李白
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赏酒②与君倾。
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
【注】①两首诗均作于诗人晚年被贬夜郎遇赦之后。②黄(shi)酒:赊酒。③泉明:避唐高祖李渊的
名讳,故称陶渊明为泉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首句不见“月”字,但因“无烟”却已得月色澄澈明净之境。
B.第二首诗前两句“绣衣”和“贵酒”形成对比,突出窘迫,抒发愤懑。
C.“酣歌一夜送泉明”,既开导朋友淡然处世,也是赞美他不畏权贵如陶潜。
D.两首诗的后两句都写赏月饮酒之乐,都能表现李白的洒脱不羁,豪放浪漫。
(2)两首诗都提到“赊月色”,请你从修辞和意境角度试作赏析。
(3)有论者说第一首诗的首句与苏轼的《赤壁赋》的明月大江、羽化登仙意境颇有相近之处,请你试作评点。
【答案】(1)B
(2)①修辞角度。拟人,将洞庭湖和东山人格化。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
②炼字角度。清风明月,人所共适,本不用赊欠,此字看似无理,却别出心裁。
③情感角度。“赊月色”,表现李白的浪漫洒脱与慷慨豪情。
(3)二者描写自然景物近似,都有秋夜皓月和无波水面。二者描摹意境近似,月下水面都澄澈如画,让人心
旷神怡,并有出尘之想。二者写作背景近似,都是在不甚如意的时候,寄意山水。(有山有水有月有酒)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抒发愤懑”错,第二首诗首二句意为“想着我们俩曾经一起身着华服,走向那金銮殿,那时是何等的荣耀,
现在我身无分文,身边也没有可以换酒的物品,只能靠着赊账,赊来大量的米酒,权且招待好友”。这两句
写“昔日,,与“今宵,,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凸显窘迫现状,但并未“抒发愤懑”。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修辞角度。“且就洞庭赊月色”,意思是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暂就东山赊月色”,意思是暂且借着东
山的月色。由诗句中“赊”可知,两首诗诗句都运用拟人,将洞庭湖和东山人格化。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
十分亲切。
②情感角度。“且就洞庭赊月色”,诗人收起不羁的想象,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暂
就东山赊月色”,这里的“月色”也赊下了,这里的“舞台”是东山,灯光、布景任尔用,诗中将“酒、月、歌”
融合在“东山”的大背景下。故两首诗都表现李白的浪漫洒脱与慷慨豪情。
③炼字角度。“赊”,意思是赊欠,清风明月,人所共适,本不用赊欠,此字看似无理,却别出心裁。
(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文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意思是秋天夜晚的南湖水面水澄澈无烟,(不由生出遗世独立、羽化
登仙的“上天”之念),可怎么能够乘流上天呢?
“南湖秋水夜无烟”,初读平淡无奇,似是全不费力,脱口而出,实则极具表现力:月夜泛舟,洞庭湖水全不
似白日烟波浩渺、水汽蒸腾之气象。波澜不惊,澄澈如画。无烟水愈清,水清月更明。溶溶月色溶于水,
悠悠湖光悠月明。《赤壁赋》中“明月大江”“羽化登仙”,写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乘着一叶
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
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
溢于言表。故二者描写的自然景物近似,都有秋夜皓月和无波水面;
其次二者都描摹月下水面都澄澈如画,让人心旷神怡,并有出尘之想。且李白诗作于诗人晚年被贬夜郎遇
赦之后,苏轼的《赤壁赋》是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贬谪黄州时所作,故二者写作背景近似,都是在不甚如
意的时候,寄意山水。
【人物形象】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泣然有感②
陆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蛛。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
[注]①九域志:北宋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间四京、二十三路行政区划为标准。②本诗作于庆元二年
秋(1196年),作者闲居山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泣然”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
B.首联中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
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
2.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②,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这首词是黄庭坚被贬谪到黔州时期的作品。②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
城南。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3.下列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里”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秋日淫雨的状况,以及词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B.“重阳”“催醉”等词表明本词可能创作于重阳节宴会场合,“霁”字蕴含着词人欣喜之情。
C.“鬼门关外蜀江前”与首句“万里黔中”相呼应,更加具体地点出了词人欢度重阳的地点。
D.本词气韵豪迈,讲究锻字炼句,语言新奇不落俗套,用典自然贴切,在结构上抑扬有致。
4.本词下片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头吟①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嘤踝御沟上,沟水东西流②。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姨端,鱼尾何犍悔③!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注释】①《白头吟》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玉台新咏》,《西京杂记》认为此诗是卓文君因为司马相
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而作。②嘤踝:xiedie]:指小步行走的样子;徘徊。御沟:流经御苑或环绕宫墙的
沟。东西流,即东流。③竹竿:指钓竿。姨姨:同“袅袅”,动摇貌。健赛:形容鱼尾像濡湿的羽毛。在
中国歌谣里钓鱼是男女求偶的象征隐语。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前两句以高山上洁白的雪和云间清亮的月喻指姣好明丽的容貌和纯洁美好的人,也喻指纯洁无
暇的爱情,意蕴丰厚。
B.“凄凄”四句写女主人公因遭到遗弃而凄惨悲伤,希望能嫁得一个情意专一的男子,表现出女主人
公对被弃的无奈以及对忠贞爱情的渴望。
C.结尾四句运用比兴手法,以鱼竿的柔长轻盈摆动和鱼尾的滋润鲜活,隐喻男女情欢意洽,指出真正
的爱情应以情义为基础。
D.全诗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四句一节,通过今与昔、现实与理想不同角度的变换描写,层层推进,
刻画出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历程。
6.《白头吟》是汉乐府古辞,与《氓》类似,讲述的都是爱情悲剧,试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比较《白头
吟》与《氓》女主人公性格方面的异同。
(四)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①(其三)
苏轼
麻叶层层探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②捣黝③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①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当地曾发生严重春旱,他前往石潭求雨,得雨后,沿途写了一组《浣溪沙》;
②青:指新麦;③黝:干粮。
鹏鸽天
辛弃疾
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①,荐溪毛②,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注]①玉友:此处指酒;②溪毛:溪边的野菜
7.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词和辛词题材大体相同,都描绘了乡村生活图景,语言清新质朴,富有情趣。
B.苏词用泛出光亮的繁茂麻叶暗示“雨后”,与辛词中“南”所蕴含的情感相同。
C.苏词中的“一村香”是从嗅觉角度着笔,而辛词是从视、听角度描写田园风光。
D.苏词上片提及了村里煮茧、缭丝等农事活动,本词对农事活动则并未涉及。
8.这两首词的下片都塑造了乡野老人的形象,其特点和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
[宋]周密
夜深归客依第①行,冷磷依萤聚土藤。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夜归
[唐]白居易
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镜辔珑璃②。
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
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
归来未放③笙歌散,画戟④门开蜡烛红。
[注]①筑:代指竹杖。②珑璃:金、玉撞击声。③放:让,使。④画戟:有彩画的戟,唐宋时做官署
仪设之用。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诗第三句写村店在昏暗月色的衬托下显得寂静而冷清,但在归客眼中,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
然而生。
B.周诗中的夜行人快至家门时夜已深,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扑面而来。
C.白诗情感饱满,形象生动,意境丰富。中间两联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又切合骑马夜归的主题,
移步换景,转换流畅。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版:融资租赁合同
- 2024年某商业大厦消防系统工程承包合同版B版
- 2025专利实施许可合同2
- 2025产品代加工合同范文
- 研发中心土地租赁合同乡镇
- 2025不动产赠与合同
- 食品加工厂设备维护
- 医疗器械销售代表招聘协议
- 精密仪器批次管理办法
- 河北省邢台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 2014光伏发电站功率控制能力检测技术规程
- 第15课 有创意的书(说课稿)2022-2023学年美术四年级上册 人教版
- 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827材料科学基础试题
- 信访面试资料
- 焊接工艺评定转化表
- 《报告文学研究》(07562)自考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拼多多运营合作合同范本
- 小学英语-module10 unit2 eat vegetables every day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Unit3Timeschange!Period1Startingout教案-高中英语外研版选择性
-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缺考申请表
- 美国特朗普-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