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1讲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目录
01考情分析•备考策略1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1
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19
04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05真题感悟•命题洞见33
匐1
者靖分折,备者策略
古代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
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
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是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这三类考法的解题思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需仔细揣摩辨别。
诗歌形象把握不准,诗意就会理解偏颇。所以说,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必备基本知能。
【考情微观】
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①物象多
《画眉鸟》
2022全国甲卷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物象作用分析考查分析
《画眉禽》
简要分析。(6分)概括物象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特征和情
形象(物象与人
2020全国ni卷《苦笋》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志。
物形象)分析
处?请简要分析。(6分)②人物形
象多考查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概括人物
《送子由使
2017全国II卷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性格分析形象特点。
契丹》
析。(6分)③属于轮
考点。
外在:外貌、动作、语言、地位等]自我形象一
类型特点「外在:形、色、态
内在:性格、理想、人生态度等〔他人形象一
内在:具有人化特质
人物事物-1
正面描写形象形象
秘选一找到“物”“人”契合点
方法
侧面衬托一
知人论世一
【考情微观】
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
《画眉鸟》
全国甲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意象作用
《画眉禽》①意象、意境为
分析。(6分)
常考点,以意象
2022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
为重点,多考查
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
北京卷《病柏》意象内涵对其内涵及作用
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
的理解。
意象有何意蕴。(6分)
②意境内容复
《念奴娇•用“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
概括画面杂,很少直接命
2021天津卷傅安道和朱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
(意境)题考查,常以考
希真梅词韵》面?(2分)
查景象、画面、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叽首
新高考《赠别郑炼氛围特点为主。
2020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意象作用
I卷赴襄阳》
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时令/季节
画面内容「I(-----------------一具体时间
画面特征》于联想想象画面卜
1一地点/区域
J外在特征
豪放、清幽-I
华美、伤感■-一[揣摩意象体会特征)意意"抓住描写意象的动词、形容词,由外在特
i蝮厂征人手深入分析其情感内涵及内在品质
婉约、超脱J
「抒情
[规范表述:画面内容、特征+画面名称1J作用)造境
L结构
【考点梳理】
鉴赏人物形象
高考对古诗中人物形象的考查,就形象内容而言,有辨识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概括形象作用三方
面内容。高考重点是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人物形象“4角度”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很明显通
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如湖北卷
《劳停驿》(欧阳修)的注释“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诗
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
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三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
然的隐者形象”。
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
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
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
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识记诗歌人物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豪放潇洒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泊富贵、傲视圣贤
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的豪迈性格。
2.心系社稷、忧国忧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
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
的精神可见一•斑。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心系社
稷的形象。
3.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贤
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垠,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本诗塑造了一个空怀抱国为民
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诗人大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发现年华不
再,衰鬓先斑。此二句刻画了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的形象。
4.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
寄情山水的诗人形象。
5.爱恨情长、感时伤别
柳永的《雨霖铃》写了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多情才子形
象。
6.矢志报国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一心报国却不被重用的情感,如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7.情感真挚、依依惜别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李白与汪伦间真挚
纯洁的深情。
8.献身边塞、反对征伐
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都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
则表现了作者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的感情。
9.天真顽皮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活泼和顽皮。
10.寂寞惆怅、身世飘零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描绘出一个天涯沦落、形影相吊、漂泊孤独的词人形象。亡国之痛、身世之
悲、沦落之苦齐上心头。
11.闲适自傲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闲适而孤傲的人物形象。
12.顾影自怜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鹏鹃。”词中的女主人公正是一个顾影自怜的闺中妇人形象。
13.零落漂泊
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橘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
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流落江湖、漂泊无依的诗人形象。
14.怡然自得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
学种瓜。”这首诗描写的就是一个怡然自得的劳动者形象。
15.安闲宁静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山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安闲
宁静的诗人形象。
16.羁旅他乡、思念故乡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一位异乡
客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17.历经磨难、坚持追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再现
诗人不愿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真理的志士形象。
18.胸怀宽广、豪放洒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让我们看到一个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词人形象。
19.征战沙场、保家卫国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跳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
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英勇作战的战士们,即使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也不能改变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
壮志。
分析人物形象常用术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送别友人、思念故乡、反对征伐、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英姿飒爽、武
艺超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百无
聊赖、零落漂泊、怀才不遇、安闲宁静、幽独苦闷、辗转漂泊、不慕权贵、傲岸不羁、报国无门、建功报
国、哀叹昔盛今衰……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古代诗歌七大类意象集释
(一)送别类意象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主要意象有: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
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
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驻足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
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
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
水源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
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
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
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
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思乡类意象
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主要意象有:
L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通过深邃无垠而又美妙澄空的自然境界体会
人生。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
别》中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情景相生,情意浓烈,成千古绝唱。
3.前羹妒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
“茄羹妒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茄妒之思”表达思乡之情。如宋代刘辰翁《秋景•秋风思
妒茄》诗:“秋风已如此,游子复何为。蕉鹿空形役,弦始绕梦思。”这首诗使多少思乡思亲的人洒下热
泪。
4.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
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
指书信。如宋人赵令畤《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
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5.捣衣。属于行为类意象,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
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
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愁苦类意象
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主要意象有: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
昏、点点滴滴。”元代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
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窗前谁
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
唐代李白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
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
似侬愁。”李煜《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的《江
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4.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三
峡》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
清沙白鸟飞回。”唐代赵嘏的《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
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
伤的象征。唐代李白的《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
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秦观的《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等,都以
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6.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
好,只是近黄昏。”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的《桂枝香》:“征
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四)抒怀类意象
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主要意象有:
1.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
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自己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
在一起,如《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
吹落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腰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
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
境,“分外香”三个字凸显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
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
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
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香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
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
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3.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
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三国魏人刘桢《赠从弟》:“岂不
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唐人李
白《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
一个正直的人。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
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4.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
称颂。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
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
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
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
知。”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
瘦尚可肥,土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
如《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
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
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
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如姜夔的《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
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6.冰雪。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
娇•过洞庭》中的名句:“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表明自己的襟怀坦白和光明磊落。
7.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过
春风十里,尽荒麦青青。”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养麦,一片荒凉了。杜甫的《蜀
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鹉空好音。”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
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鹏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五)爱情类意象
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主要意象有:
1.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
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诗《西洲曲》:“采
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
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3.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
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六)战争类意象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主要意象有: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
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莫学班
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
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
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
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
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
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
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的治军有方。后代则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5.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
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如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
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的《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
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七)闲适类意象
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主要意象有:
1.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
称。如王维的《辆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溪。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
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东篱。陶渊明的《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
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
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
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
高考中对景物描写的考查一般有两种方式:即意象类和意境类。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
事物,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T种美好的艺术境界,
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是由一个
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景物形象鉴赏概说
]关于“意•象”的理解
大学问家王国维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是这样。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
观事物形象,比如山川、草木等,来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诗歌中的客观景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
的事物,更是含有“意”这种诗人的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所以,鉴赏
诗歌中的自然景物形象,首先要能造出意象,并能够分析出其表现出的诗人的内心情感。
2.关于“意•境”的理解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还经常提到另一个名词术语一一意境,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所描
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意”是
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
思想蕴含在这种生活场景中。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一一苍凉、雄浑、莽苍、辽阔、IWJ远、壮阔、深远
细腻一一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一一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3.意象的作用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如《枫桥夜泊》。
(2)塑造环境或背景,一般表现为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如《寻陆鸿渐不遇》。
(3)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形成了基本固定的作用,如松梅竹菊寓高洁。
(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如《石灰吟》。
(5)结构上的线索,贯穿始终,如《春江花月夜》。
(二)表达技巧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
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
景方式有以下几种。
(1)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
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
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2)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
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但作为
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用以动衬静的方式,
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又往往与衬托不可截然分开。
(3)声与色的结合:古诗写景常涉及声音与颜色,这种诗人利用感官进行多角度写景的方法,让读者
如临其境,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4)虚与实的结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地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
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蚱牖舟”“春草萋萋”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
想象、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
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
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5)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
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
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6)远与近的结合: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
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
得更完美的感受。
一(7)白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
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
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
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
对事物的感受。
注意事项
1.分析景物的特点或者作用
(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2.意境类题目
(1)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2)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
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
答出怎样“感伤”。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
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
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3情与景的关系
(1)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
要是哀景写哀情。
答题时可用术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2)反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
要是以乐景写哀情。
答题时可用术语:以乐景衬哀情。
物象与人物
命题特点
①从考查内容上看,该考点主要包括概括人物、事物形象的特点,把握人物心理变化。
②从考查题型上看,既可以通过主观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也可以在客观题选项中考查。
必备知识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
形象类型举例分析
忧国忧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忧国
心系社稷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历经磨难,“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
坚持追求骚》)展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真理的志士形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胸怀宽广,
《定风波》)让我们看到一个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词人
豪放洒脱
形象。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跳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
征战沙场,
军行七首(其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英勇作战的战士们,即使战争的艰辛与磨难
保家卫国
也不能改变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寄情山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表现了一个归隐田园、
热爱田园从事农耕、热爱田园生活的诗人形象。
藐视权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诗人淡
傲岸不羁泊名利、傲视权贵的品质,也反映了诗人傲岸不羁、豪放洒脱的性格。
怀才不遇,“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诗人大志落空,而揽镜自照,
壮志难酬却发现年华不再,衰鬓先斑。此二句刻画了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的形象。
羁旅他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
思念故乡九日忆山东兄弟》)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形象。
寂寞愁苦、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词人形象。亡
身世飘零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齐上心头。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类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氓》刻画了勤劳善良
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另一类是
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
言人”。
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对其描绘可以是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
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者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这些形象往往
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读者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回扣教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Q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请概括诗中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一个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
闻所感,描绘了长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展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万
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
酒杯”足见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仇,使自己白发日添,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既要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又要抓住诗的主要内容,如长
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
之虑。
典题呈现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其一)
王守仁
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
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
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②。
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
【注】①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王守仁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与诸生讲学不辍,三年期满离开。
②桂枝句:秋殿,朝廷在秋天举行的殿试。跻攀,上升。旧时把登科及第喻为折桂。
【读懂诗歌】
高低不平的小路穿行于乱山之间,诸位贤人相送这么远真令我不安。小溪上空乌云压头更增添了离别
的愁绪,风吹动着衣服雪花沾满了鬓发。什么时候还能在燃着花烛的草堂上共叙情谊,我呀等着听你们登
科及第的喜讯。只要互相思念也用不着太多的书信问候,分别之后我希望你们更深入地研究学问。
这首诗展现出诗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关爱学生、重情重义、重学善教的形象。首、颔两联,重在表达诗人在离别
时对学生们的感激、难舍之情,展现诗人关爱学生、重情重义的一面;颈、尾两联,重在表达对学生们的
殷殷期望和要求,展现诗人重学善教的一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诗人把希望离开龙场却又舍不得与诸子分离的茫然情愫如
实写来,词情深婉,依依惜别之情通过山路、溪云、风雪的衬托,勾勒出一种苍凉的氛围。从诗中可以看
出王守仁与学生感情之凝重。前两联写面对学生依依不舍的送别,王守仁心怀感激。他称学生为“诸贤”,
描写他们在乱山高低不平的小路上相送,用“愧”字表达自己的感情,展现诗人关爱学生、重情重义的一
面。后两联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重要的是勉励学生。“桂枝秋殿听跻攀“,期望学生能在科举中蟾宫
折桂;“别后吾言在订顽”,勉励学生要努力研究学问。表达对学生们的殷殷期望和要求,展现诗人重学
善教的一面。
方法技巧
鉴赏人物形象“三角度”
角度一,看背景。关注诗人生活的时代,关注诗人创作的人生时期,关注诗歌后面对背景的注释。
角度二,看描写。对人物形象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直接描写;烘托、陪衬人物的侧面描写。
角度三,看意图。关注诗中双关、象征等手法,挖掘明言此而实言彼的语句,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
鉴赏人物形象题答题“三步骤”
第一步,概括形象特点。采用“性格+身份”的格式,概括多种性格和形象身份。
第二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诗句,抓关键词,要点化分析形象特点。
第三步,概括形象意义。点明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感情或蕴含的哲理。(此步骤有时不涉及)
诗歌的事物形象,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意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
中“梅”的形象。鉴赏事物形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高考设题角度一
是理解意象含义(内涵),二是分析意象的作用。
回扣教材
屈原《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两句中,“江离”“辟芷”“秋兰"有何寓意?
参考答案:“江离”“辟芷”“秋兰”都是幽香美好的花草植物,诗人在这里将它们制成精美的装饰,其
实是在比拟诗人自己的美好品德和高尚节操。
解析:对于事物形象,要在分析其表层特点及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求深层的意蕴。特别要联系诗人
的精神品质和思想感情等。
考查角度1理解意象含义(内涵)
方法技巧
理解意象含义(内涵)“三方法”
1.积累古诗中常见意象的寓意
意象的寓意是古今文人在长期的创作中约定俗成的,如松、竹、梅分别象征傲岸不屈的精神、高风亮
节的品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如“梅”既有传统文人的高洁清雅,还承载了诗人赋予的特殊象征
意义,这需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来体会。
2.要准确把握意象在诗歌中的特征性用语
这需要考生积累记忆,也要求考生针对诗歌内容加以选择。如诗人在描述核心意象“梅”时,常拟人
化地表现梅花遇雪、不与群芳争春、无人欣赏的寂寞、引发诗人乡愁等重要特点,使之极为生动形象,感
人至深。
3.要明确命题的要求
要明确命题是要求回答意象的寓意,还是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表现意象的方法,还是分析意象
在诗歌中的作用等。以梅花为例,如果要求回答梅花寓意,就从梅花角度陈述,如不畏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无水碳酸钠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精密模具设计中的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德式清洁巾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小座铝方短腿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四折软硬海绵包角垫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后侧导柱滚珠钢板模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医护美容制服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出口气门油封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全铜咖啡鼎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无人机驾驶员执照考试的常识面试题及答案
-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一核二融三层四维”命题理论探析
- 心理咨询记录表10篇
- 数字经济学试题答案
- 创伤急救知识课件
- 专题13 统计与概率-【好题汇编】五年(2020-2024)高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
- 国家开放大学本科(非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英语统一考试样题
- GB/T 44273-2024水力发电工程运行管理规范
- DB65-T 4765-2024 农牧区标准化羊场建设规范
- 城轨行车课程设计
- 2024年南京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 2024羽毛球教案36课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