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吉林省白城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吉林省白城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吉林省白城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吉林省白城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白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

要揭示艺术作品内在的奥秘,不是凭借现成的资料,而是把艺术形象的情感逻辑和现实的理性逻辑加

以对比。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

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可是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

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歪曲”的。正是因为“歪曲”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

层情感乃至情结的一种可靠索引。

有些作品,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诉诸感觉,光用感觉还原就不够了。例如“在

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两句诗好在什么地方?它并没

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这时用感觉还原就文不对题了,应该使用的是情感逻

辑还原。诗的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理性逻辑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情色彩的,对任何事物都采取

分析的态度。按理性逻辑的高级形态,即辩证逻辑,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不变的。把恋爱者的情感看成超

越时间、地点、条件的东西是无理的,但是,这种不合理之理,恰恰又符合强烈情感的特点。

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作“无理而妙”。无理对于科学来说是糟糕的,是不妙的,可对艺术、审美情

感来说则是妙极了。因为无理了,超越了理性了,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理性的一个特点是全面性,

不能片面、绝对化,而情感的一个特点恰是绝对化,不绝对化不过瘾。所以宋朝诗评家严羽才说:“诗有

别趣,非关理也。”自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而且可以违反矛盾规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o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中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按通常的逻辑来说是绝对不通的,要避免这

样的自相矛盾,就要把他省略了的成分补充出来:“有的人死了,因为他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因而他永

远活在人民心中。”这很符合理性逻辑,但却不是诗了。越是到现代派诗歌中,扭曲的程度越大,现代派

诗人甚至喊出“扭曲逻辑的脖子”的口号。在小说中,情节是一种因果,一个情感原因导致层层放大的结

果,按理性逻辑来说,理由必须充分,这叫充足理由律。可是在情感方面充足了,在理性方面则不可能充

足。说贾宝玉因为林黛玉反抗封建秩序,思想一致才爱她,理由这么清楚,却一点感情也没有了。

在现代派小说中,恰恰有反逻辑因果的,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整个小说的情节的原因和结

果都是颠倒的,似乎是无理的。情节的发展好像和逻辑因果开玩笑,反因果性非常明显。种种荒谬的情节

,仔细研读,你会发现,在表面上绝对无理的情节中,包含着一种深邃的道理,当然,可能阐释的空间是

多元的。余华之所以不写鼻子打歪了的痛苦,是因为他要表现人生有一种特殊状态,是感觉不到痛苦的痛

苦,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痛苦不已,而在性命攸关的大事上麻木不仁。这是人生的荒谬,但人们对之习以

为常,非但没有痛感,反而乐在其中。这是现实的悲剧,然而在艺术上却是喜剧。

喜剧的超现实的荒诞,是一种扭曲的逻辑。然而这样的歪曲逻辑,启发读者想起许多深刻的悖谬的现

象,甚至可以说是哲学命题:为什么本来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被抢了你却感觉不到痛苦?为什么自己的一大

车子东西被抢了而无动于衷,却把别人的一个小背包抢走还沾沾自喜呢?缺乏自我保卫的自觉,未经启蒙

的麻木、愚昧,从现实的功利来说,是悲剧,从艺术哲学的高度来看,则是喜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

这最为荒诞的现象背后潜藏着深邃的睿智:没有痛苦的痛苦是最大的痛苦。

(摘编自孙绍振《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

材料二:

许多作家都在刻意追求人物性格的塑造,而成功者往往是少数。一般的写作书上说,这是因为作家没

有抓住人物的个性,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共性上,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是,如何才能抓住个性呢?这是

要进一步追究的问题。其实个性是一个有广泛概括性的概念,可以有思想的个性,也可以有民族的个性,

但这不是人物个性的焦点,人物个性的焦点是情感的个性,亦即情感的独特的逻辑性。

作家要服从人物,主要是服从人物的独特情感。这种情感有它独特的逻辑性,不但是作家不能任意左

右它,就是人物自己的意志和理性也不能随便改变它。

鲁迅虽然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神化诸葛亮不满,但是,他对关云长的形象特别称赞。这是因为,

关云长在理智上不是那么强大,时常感情用事。他的理智时时与感情矛盾,而且经常被感情所败。鲁迅在

《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特别引用关公在华容道释放曹操那一段。这一段把关公放在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

盾之中。在这以前,作者特别交代,诸葛亮不相信关公能够完成俘虏曹操的任务,而关公却主动要求派遣

他去,并且立下了军令状。这对关公的理性来说,已经到了别无选择的地步了,可是到了关键时刻,作者

却听任关公的感情选择了违背理性的行动。情感逻辑达到这样的一贯性和彻底性,人物性格就达到了一定

的饱和度。

(摘编自曹明海《语文教学解释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普遍的共性,这与艺术家的感觉恰恰是相反的。

B.鉴赏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应该使用情感逻辑还原,光用感觉还原就不够了。

C.小说的情节是一种因果,一般符合“充足理由律”,但从情感逻辑角度看,情节必须违反逻辑因果。

D.超现实荒诞喜剧是运用扭曲的逻辑,让读者在表面绝对无理的情节中,领悟其中包含的深邃的道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欣赏和科学分析有着各自不同的追求,故而阅读文本时,不能同时运用这两种方法。

B.唐玄宗和杨贵妃死后化为比翼鸟,变为连理枝,不符合客观理性逻辑,却符合情感逻辑。

C.诗评家严羽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是对现代派诗人“扭曲逻辑的脖子”口号的注释。

D.人物情感的独特的逻辑性是成功塑造人物个性的关键,抓住这一点,就能创作出成功的作品。

3.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中人物性格相对没有达到饱和度的一项是()

A.小说《水浒传》中,醉闹五台山的鲁智深。

B.电视剧《红楼梦》中,怒摔宝玉的贾宝玉。

C.小说《三国演义》中,痛哭典韦的曹操。

D.电视剧《西游记》中,勤挑行李的沙和尚。

4.下列关于材料一的行文脉络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则恰恰相反”,第二段“诗的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

对任何事物都采取分析的态度”,把情感逻辑和理性逻辑进行对比。

B.第三段通过举例论证“例如'……此恨绵绵无绝期’”和清代诗话家吴乔和宋朝诗评家严羽的话阐释

了情感逻辑的特点:情感的一个特点恰是绝对化,不绝对化不过瘾。

C.第四、五段同样通过举例论证阐述情感逻辑的另一特点:自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而且

可以违反矛盾规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或“有反逻辑因果”。

D.第六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最为荒诞的现象背后潜藏着深邃的睿智:没有痛苦的痛苦是最大的

痛苦”指出情感逻辑还原的意义:在于荒诞的现象背后潜藏着深邃的睿智。

5.请运用文中“无理而妙”的观点分析《上邪》中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

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

玉兆带领,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合。

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

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

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

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

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

,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

去。

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便小心地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

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他们脚跟前是一片瓜地,在瓜地的那头,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弯着腰,在瓜

地里走着。

“老大爷。”周玉兆走过去轻轻地叫了一声。这老人年纪相当大了,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头

发也白了。他满脸泪痕,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天,才颤巍巍地说道:

“同志,你们来啦?”

“是,老大爷。我们……,前面部队过去多少时候了?”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的情况说了一遍。

老人听后,沉吟了一会,便说:“不怕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留在河边的同志拉绳过河没有试成功。这时老人急忙地把他们叫了来,又不知从哪里挖了一篮地瓜,

点起火,要大家烤衣服、煮地瓜吃,安排完这一切,老人便不见了。

忽然,河堤那边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

,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

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一步抢过

去夺下锄头,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爷,我

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颤。

老人不言语,只是把锄头又夺过去,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

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淌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

把土推进沟里。

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

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老百姓,死了

也是为了老百姓。”

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这澄河向来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多

,也象今年这样,我下到水里,被河水冲着,命已去了半条。正在这紧要关头,我忽然想起河堤上横生着

一棵老树。我一想到这棵树,心里顿时有了指望,一有了指望,人也不慌了,心也定了,力气也生出来了

,就拼命坚持,淌到那棵大树跟前,抱住了那根树枝。你们看,‘指望’这东西,看不见,抓不着,可是

有多大的力量。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现在,你们就是老百姓

的指望。这个道理,你们懂了吧!”

“懂了,老大爷。”周玉兆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

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

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一条沟填得结结实实。

枪炮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这也许是个不好的征兆。堤下面,澄河不平静地奔流着,满河闪动波光

,河滩边露出一排半截的杨柳树,柳丝浸在水里。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说道:“

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

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肩担。

“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

非凡。那两位被叫做“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

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

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态又变得冷静、严峻。他嘴唇动了一阵,决断

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们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

同志们来吃……”

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撤退,而是在向

前挺进。

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

不动...

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九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敌人乘机前阻后追”“明天傍晚前”,点明解放军小队与大部队会合的形势危急、时间紧迫,为

下文渡河的情节作铺垫。

B.周玉兆阻止老人挖沟时,“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并不是不讲人情,而是心系百姓,同时也

契合了他解放军战士的身份特征。

C.“澄河水在猛涨”“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构成了小说的特定环境;澄河水流湍急,加大了小

队渡河的难度,使情势更加危急。

D.与《百合花》那两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通讯员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

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写到“枪炮声”,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既强化了小队急于渡河时内心的焦灼,也推动了故

事情节发展。

B.小说以小队要渡河开头,以顺利渡河结尾,张弛有度,整体色调由阴郁转向明朗;这使小说富于变化

,耐人寻味。

C.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队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视野开阔,自由灵活,给人以统

观全局的感觉。

D.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大多较简短,朴实无华,塑造的人物形象却生动鲜活

,跃然纸上。

8.本文对老人的“眉”有几处动作描写,细腻地表现了老人的心理,请分别找出并赏析。

9.请分析小说结尾段的妙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武德以来,庶官以便宜制事,大摄小,重侵轻,郡守之职,总于诸侯帅,郡佐之职,移于部从事。

故自五大都督府至于上中下郡,司马之事尽去,唯员与俸在。凡内外文武官左迁右移者,递居之;凡执伎

事上与给事于省、寺、军府者,遥署之,凡仕久资高耄昏软弱不任事而时不忍弃者,实莅之。莅之者进不

课其能退不殿其不能才不才一也。一若有人畜器贮用、急于兼济者居之,虽一日不乐。若有人养志忘名、

安于独善者处之,虽终身无闷。官不官,系乎时也;适不适,在乎人也。江州,左匡庐,右江湖,土高气

清,富有佳境。刺史,守土臣,不可远观游;群史,执事官,不敢自暇佚,惟司马,绰绰可以从容于山水

诗酒间。由是郡南楼、山北楼、水渝亭、百花亭、风篁、石岩、瀑布、庐宫、源潭洞、东西二林寺、泉石

松雪,司马尽有之矣。苟有志于吏隐者,舍此官何求焉?案《唐典》:上州司马,秩五品,岁縻数百石,

月俸六七万。官足以庇身,食足以给家。州民康,非司马功;郡政坏,非司马罪。无言责,无事忧。噫!

为国谋,则尸素之尤蠹者,为身谋,则禄仕之优稳者。予佐是郡,行四年矣,其心休休如一日二日,何哉

?识时知命而已,又安知后之司马不有与吾同志者乎?因书所得,以告来者。时元和十三年七月八日记。

(选自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莅之者A进B不课C其能D退E不殿其不能F才G不才H一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迁,贬官、降职,与“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中的“左迁”意义相同。

B.安,指安心。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意义不同。

C.五品,中国古代官位的一个级别,数字越大,官位的级别越高。

D.元和,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直陈当时政事上的弊端,指出官员权职中的不合理现象。百官都“便宜制事”,导致上下

级职权划分不清晰。

B.作者认为,当时担任司马实际职务的大都是任职久、资历高、昏暗糊涂、软弱无能、不能胜任工作、

朝廷又不忍心废弃不用的人。

C.作者说江州是一个环境非常好的地方,有众多的风景,而自己因为担任了司马这个闲职,反而可以随

意游山玩水。

D.作者在文章结尾交代了自己的写作目的,之所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是为了告诫以后的江州司马不

可尸位素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不官,系乎时也;适不适,在乎人也。

(2)苟有志于吏隐者,舍此官何求焉?

14.白居易为什么说自己适合做司马呢?请概括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重题郑氏东亭①

杜甫

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

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②。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

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

[注]①此诗咏洛阳郑驸马园亭,作于天宝三年(744年)。杜甫身处洛阳,刚刚成家,诗才渐为人知

o②水衣:此处指水生苔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诗可知,东亭建于山水之间,景美野旷,规模很大,衬托出主人身份不凡。

B.首联写亭子周围景色,融情入景,以“秋日乱”三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烦忧。

C.颈联写动景,一“跃”一“归”,勾勒点染出鱼的跳脱活泼和苍鹰回巢的急切。

D.尾联写诗人游罢山亭后,于黄昏策马奔驰,写意般描绘出马逐云飞的意境。

16.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论此诗时说“此诗得力,全在诗腰数实字”。对这一说法你怎样理解

?请联系诗歌的颔联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二的小明想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所说的“,

"两句提醒同学们要注意细节,防微杜渐。

(2)创业难,守成更难。秦始皇历尽艰辛开创了秦朝基业,但统治的暴政与贪欲却导致“

"(《过秦论》),煌煌帝国大厦顷刻间土崩瓦解;后唐庄宗牢记父训,征燕伐

梁,但功成之后宠幸优伶,荒废朝政,以致天下动乱,落得逃跑路上“”(《五

代史伶官传序》),徒留君臣面面相觑。

(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以“”一句高度评价屈原保持出污泥而不染的皎

洁品质,并推许他的志向“”。

三、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现实,也预示着未来。了解历史,不忘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尊重

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历史的画卷,往往();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我们可以

从《屈原列传》和《苏武传》中窥见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开创精神;《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

两篇史论,均意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其观点至今仍然具有借鉴

价值。

品读这些历史著作,要“回到历史现场”,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领会其中体现的历史观

念、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把握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理解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借鉴和学习

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词语的意义和

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

18.下列填入文段括号中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斑驳陆离目不暇接训诫分辩

B.异彩纷呈纷至沓来劝诫分辨

C.斑驳陆离纷至沓来训诫分辨

D.异彩纷呈目不暇接劝诫分辩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把握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理解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

的态度和方法;

B.把握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理解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借鉴和学习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

的态度和方法;

C.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借鉴和学习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

的态度和方法;

D.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

的态度和方法;

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采用整齐的句式与对称的结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应邀来稀归参加祭祀屈原的活动。早上出店门,没多远,就是台阶;缘山行,又没多远,就到了祭

台。祭祀开始了,大家清一色地穿着马褂,系着黄丝带,都尽力使步履庄重。一行诗人,写诗风格完全不

同,甚至在诗歌写什么、如何写上尖锐对立,南辕北辙,但屈原,他们个个都服,个个都要拜。屈原已经

超越了诗人的身份,成为中国诸神之一,他是汉语创造的神灵。写诗的要服,不写诗的也要服。没有权力

的要服,大权在握的也要服。谁能不服?谁敢不服?在中国文坛,你如果不服屈原、孔子、老子、李白、

杜甫、苏东坡……这些人,①?恐怕也没有更值得佩服的人了吧。

屈原是一位大地诗人,他的诗是人生经验的产物,他升华、神化了这些经验。②

,可屈原将兰草升华成某种品格的象征,而这个象征的源头是楚国大地。屈原如

此深切地热爱祖国,因此故乡世界在他看来已经和仙境差不多了。

2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那高耸的大圆顶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

B.我立刻胆怯起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有没有灵魂。

C.他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说:“老班长,你……”

D.在花市上,牡丹、吊钟、菊花……春秋冬三季的花都聚齐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每个人内心里都很佩服他。”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

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鲁会盟,齐国国君采纳晏婴的主张,令一群侏儒在鲁定公面前跳舞以侮辱鲁国。孔子迅即上前呵斥

,强烈要求当场斩杀这些侏儒。齐君深感惭愧,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四邑及汉阳之田。

(摘编自《孔子家语•相鲁》)

鲁肃责备关羽:“我们吴国可怜你们无家可归,才把荆州暂借给你们。如今你们已得益州,有了立足

之地,就必须归还荆州。”话音未落,关羽的随从说:“土地,谁有本事占领就是谁的,哪有固定不变的

主权!”鲁肃厉声呵之。

(摘编自《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杨洁康:美国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甚至在20年、30年前,

你们就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因为中国人是不吃这一套的!

王毅:中方过去、现在、将来都绝不会接受美国的无端指责,同时我们要求美方彻底放弃干涉中国内

政的霸道行径。美国的这个老毛病要改一改了!

(2021年3月18日中美阿拉斯加对话)

史家传承了至圣先贤的骨气,我们见证了中国外交天团的豪气!班级计划举行爱国气节主题班会,围

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C2.B

3.D4.B

5.①无理而妙指的是,看似不合理性逻辑、不科学的艺术作品,超越了理性,使情感充分自由。

②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诗中说的五种不大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是不符合理性逻辑的。

③但这种缺乏理智、夸张怪诞的奇想,却能更充分地表现这位痴情女子对爱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