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陕西省安康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问题的深刻思考。“孔颜之乐”是一种克己向善、安贫乐道的德性幸福观,孔子旗帜鲜明地主张“贫且乐”的德性幸福,获得幸福生活的首要标志就是德性的完满,反对世俗的物质幸福,也就是强调道德境界的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升华,将幸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级。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建构的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进一步追求个体向善的道德人格境界,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终极幸福。孟子提出“君子三乐”是对孔子的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从自身的品行、家庭的美满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三个维度道出了人生幸福之真谛。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但孟子的幸福绝非仅仅包含功利幸福,其幸福的实质为精神的自由、道德境界的提升,因而又具有道德超越性。孟子二乐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天人合一之乐,道出了天与人的紧密关系,天道与人道的互通,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蕴。孟子“天人合一”之乐主要是对道德问题进行考察,是道德完满后与天地合为一体的精神自由。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离娄下》)君子必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不为外物叨扰,犹如婴孩一样单纯洁净,具备天真淳朴的本性。“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人具有善良本心,即恻隐之心、羞愧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乃仁义礼智之端,犹如人之四体,甚为关键。人人都有道德需要,道德需要得到满足,内心会产生获得感、满足感,孟子将这种内心的愉快情感称作“乐”。孟子又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孟子道德哲学的至高境界就是“天”,而“万物皆备”体现的就是一种天地境界,人对幸福的追求超越了世俗的限制,通晓万事万物之本性,实现人精神的自由自觉。“诚”乃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在“万物皆备”的基础上,反躬自省诚实守信,达到至诚境界,是人生一大乐事。人与天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性,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孟子看来“心”“性”“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尽心方能知性,知性即可知天。人之本心根源于人之本性,不断挖掘内在的恻隐、羞愧、辞让、是非四心,就会了解人的善良本性,而人心中的善即为天道,“养浩然之气”进而实现“天人合一”之道德境界。《孟子》一书中多次出现“教”字,并将育才视为君子第三乐,这是从社会幸福的角度出发的“教育之乐”。孟子为何将育才视为君子一大乐事?这就需要从孟子对于教育的理解角度出发来考察这一问题,君子自身可以节制欲望,躬行道德实践,进而获得幸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但怎样将仁爱之心惠及更多人呢?唯有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孟子•尽心下》)对于前来求学者不拒绝,怀着一颗广育英才之心去从事教育事业,培育贤德人才。“则斯道之传得之者众”,君子之间相互切磋交流,传播“善端”思想的过程也可称之为教育。“而天下后世无不被其泽矣”,圣人先贤思想、主张广为流传,也是人生一大乐事。育才之乐是对儒家德性幸福的创新与新发展,为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指引。(摘编自孙汇鑫张方玉《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三乐”:儒家德性幸福的现代生活化启示》)材料二:中国哲学要求为生命、生存、生活而积极活动,要求在这活动中保持人际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作为环境的外在自然的和谐,与作为身体、情欲的内在自然的和谐)。因之,要求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取得精神的平宁和幸福亦即“中庸”,就成为基本要点。实际上,它乃是一种体用不二、灵肉合一,既具有理性内容又保持感性形式的审美境界,而不是理性与感性二分、体(神)用(现象界)割离、灵肉对立的宗教境界。审美而不是宗教,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目标。“乐”在中国哲学中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就“天”来说,它是“生生”,是“天行健”。就人遵循这种“天道”说,它是孟子和《中庸》讲的“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它所指向的最高境界即是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到这境界,人与整个宇宙自然合一,即所谓尽性知天、穷神达化,从而得到最大快乐的人生极致。可见整个极致并非宗教性的而毋宁是审美性的。(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颜之乐”超越了世俗物质层面的幸福,其道德至善的理念将中华民族的幸福观升华至道德和精神的崇高境界。B.“孔颜之乐”强调克己向善、安贫乐道;“君子三乐”起于家庭幸福,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更贴近生活。C.孟子之所以提出育才之乐,是因为他认为教育是将个人的仁爱之心、圣人先贤的思想主张广为传播的唯一途径。D.无论“孔颜之乐”或“君子三乐”,都以现实中世俗生活的精神平宁为基点,以体用合一的审美境界为最高目标。(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贵在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从自身、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B.孟子秉持平民化幸福观,所以将家庭的“孝悌”看作幸福的起点,以让每个人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C.孟子以人之本性为源,以人心之善为天道,向往“心”“性”“天”内在的一致性,这种境界是人生极致。D.中国哲学的“乐”强调天道生生不息和人至诚至信的自然合一,孕育了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的境界。(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儒家德性幸福观有差别的一项是A.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B.仁道莫先于亲亲,推其余,“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而况故旧乎?C.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4)相较“孔颜之乐”,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在德性幸福的对象和内容两方面有哪些开拓?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5)李大钊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李大钊提倡的青年之“乐”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看不见的珍藏茨威格①这个故事是我从事艺术品买卖的这37个年头里所经历过的最不寻常的事情。自从我们钞票的价值就像逸散的煤气荡然无存以来,古玩交易市场那些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你得源源不断地进新“货”。②我不由想到把过去的旧账本拿出来翻一翻,兴许能找出几个昔日的老主顾,从他们那儿弄回几件副本呢。我突然翻出一捆大概要算是我们最早的老主顾写来的信件。这位滑稽可笑、节约成癖的老兵,作为一位古代版画艺术的收藏家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极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雅不俗的艺术品味。我将其近60年的订单慢慢地加以整理,发现他的收藏品早就价值连城了。尽管如此,自从1914年以来,他再也没有寄来过订单了。③我毫不费劲地找到了他的住所——简陋的乡村楼房的三层楼上,告诉老人恰好路过这里,顺便拜访一下他——我们这个字号的多年老主顾、德国最大的收藏家之一,约定下午三点以后来看藏画。④午饭过后,一个衣着朴素的姑娘找到我,说是我的老主顾赫尔瓦特的女儿。她涨红着脸,显得十分局促与尴尬。她断断续续地告诉我来意:原来在大战过后,老人已经完全失明。当时物价飞涨,单凭老人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应付一家人的日常开销,甚至温饱都不够。不得已,母女俩只好背着老人把他的藏品卖掉。而为了不被这可怜的失明老人知道,为了让他继续维持他那每天都要花费几小时的“看”画的乐趣,也为了老人能够不知晓真情继续快乐地活下去,她们只好用一些仿制品和空白页来填充画框,瞒过老人。老人女儿的话使我感动万分,我决定对老人守口如瓶,并尽力配合他。⑤我们于是一起到她家去。“赫尔瓦特今天一个中午根本睡不着,为了急于要把他的宝贝给您看。”老人的妻子微笑着对我说。她女儿的一个眼色已经使她明白我的态度,并让她放下心来了。桌上一大堆画夹已经摊开,等着人去看。⑥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⑦“怎么样,”他颇为得意地说道,“您曾看见过比这幅更加精美的复印画吗?每个细部的线条印得多么清晰,轮廓多么分明。再看看它的来历!瞧这儿”——他把画页翻了过来,用指甲极为精确地指着这张白纸的某些地方,使我不由自主地望了一眼,看那儿是不是真的还盖着图章——“您看,这儿是那格勒藏画的图章,这儿是收藏家雷米和艾斯代勒的图章。”⑧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图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又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⑨“简直叫人拍案叫绝!”我终于结结巴巴地说道。老人的脸上马上现出得意的神气,“不过,这还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就这样滔滔不绝、洋洋得意地边说边让我看画夹,足足忙了两个小时。我和他一起共看这一百来张空白的废纸或蹩脚的仿制品,而这些在这个可悲的丝毫没起疑心的盲人的记忆里还是真实存在的,以至于他可以毫无差错、按照准确无误的顺序精确入微地夸奖并且描绘每一幅画。只有一次,他似乎觉察到什么,使他不能热情洋溢地说下去。他拿起一张《安提俄珀》,他那已经训练得十分敏感的触觉神经在这张陌生的纸上没有摸到那些凹纹,于是他突然皱起眉头,声音也慌乱了:“这不是……这不是《安提俄珀》吧?”他喃喃自语,神情有些狼狈。我马上采取行动,急忙从他手里把这幅画取过来,热情洋溢地大事描绘我也熟悉的这幅画刻画的一切可能有的细节。盲人的那张已经变得颇为尴尬的脸松弛了下来。“总算找到了一个识货的行家!”他洋洋得意地掉转脸去冲着他的妻女欢呼起来,“总算找到一个懂行的,你们也听听。”⑩他说着,用手指温柔地抚摩一下那些早已空空如也的画夹,就像抚摩一些有生命的东西似的。这是一个既可怕又动人的场面,因为在进行大战的这些年里,我还从来没有在一个德国人的脸上看到过这样纯净的幸福的表情。⑪我们开始握别的时候,他的声音变得非常柔和。“我终于又能和一个行家一起看一遍我心爱的藏画,这对我来说真是个幸福。我在这儿答应您,在我的遗嘱里加上一条,您应该得到管理这批不为人所知的宝藏的荣誉。请您答应我一件事:请您印个漂亮的藏画目录,这将成为我的墓碑。”我深受感动地答应他去办这件实际上我永远无法照办的事,老人死沉沉的瞳仁又为之一亮。⑫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她们一面望着我,一面流泪,她们的眼光是多么温暖,多么富有感激之情。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像童话里的天使似的降临到一个穷人家里,使一个瞎子在一小时内重见光明,我用的办法是帮人进行了一次虔诚的欺骗,极为放肆地大撒其谎,而我自己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卑鄙的商人跑来,想狡猾地从别人手里骗走几件珍贵的东西的。可是我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在这阴暗迟钝、郁郁寡欢的时代,我又一次生动地感觉到纯粹的热情,一种纯粹是对艺术而发的精神上的快感,这种感情我们这些人似乎早已忘怀了。我心里充满敬畏之情——我无法用别的方式来表达——虽然我不知为什么,又一直感到羞惭。⑬我已走在大街上了,回头却看见一个令人难忘的情景:楼上的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由一片善意幻觉的白云托着,远远脱离了我们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我不觉又想起那句含有深意的老话——我记得好像是歌德说的——“收藏家是幸福的人!”(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看不见的珍藏”,指藏品并不存在和失明老人看不见藏品,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B.老人急切地期盼“我”的到来,得意地展示他的珍藏,这种兴奋源于倾吐自己艺术爱好的渴望,遇到知己的喜悦。C.失明老人发现《安提俄珀》画纸的异常这一情节展现了他敏感的艺术鉴赏力,暗示了老人内心的怀疑。D.老人的妻子和女儿在战后一边艰难维持家庭的生计,一边依然小心翼翼、尽力地呵护着老人心中的艺术世界。(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战过后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飞涨和老人再没给“我”寄来过订单,为后文老人藏品的荡然无存埋下伏笔。B.小说中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失明老人的形象,表现他对自己藏品的狂热喜爱。C.结尾窗口老人“高高兴兴的笑脸”与大街上人群的“愁眉苦脸”形成对比,反映对艺术的追求能消解现实的严酷。D.小说截取了一个小人物的生活片段,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控诉了战争,也讴歌了黑暗年代中人性的光芒。(3)“我”的心理随着老人鉴赏名画的过程逐步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我”不同阶段的心理表现。(4)作者在文末引用了歌德说的一句话,“收藏家是幸福的人!”你认为老人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材料二: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壁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áoní):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加句读处的字母涂黑。士苟欲深明A博察B以垂荣C名D而不好问讯之E道F则是G伐智本H而塞智原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春秋战国时期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四马一车为一乘。B.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古有“北狄南蛮、西戎东夷”之说,后来可用“夷”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C.虽,文中意为“虽然”,与“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兼爱》)中的“虽”含义相同。D.干将,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造,其还造一剑称为“莫邪剑”。(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C.刘向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D.材料二结尾刘向用了三个比喻论述学习的重要性,使得论证生动形象,易于理解。(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5)材料二中刘向认为学习的意义有哪些?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少年行二首(其一)王昌龄西陵侠年少,送客短长亭。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点题,明确了写作对象,“西陵”和“侠”分别交代了少年所处之地和侠义情怀。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写驿道上白马奔驰,暗示边境形势紧急,烘托了紧张气氛。C.“羽书”指军中的紧急文书,边境传来的外族侵扰的消息,是少年慷慨赴边的原因。D.诗歌将写景和叙事有机结合起来,笔触简练,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增强感染力。(2)全诗塑造了少年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五、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2)《老子》中的“,”告诉我们,真正活得久的人是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真正的长寿是精神的永存。(3)《大学之道》中,用“,”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向轨道的重要性。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无论是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大运河,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壮举的长征,①的“民族脊梁”万里长城,还是孕育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长江黄河,都展现着中华山河的壮美,凝聚着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等精神文化内核。几大国家文化公园涉及地域广阔,沿线分布着大量的文化遗产,也串联起②的地域文化。从发展历史来看,()。如长江流域拥有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下游的吴越文化,不同文化形态③,交融互动,共同构成了包容开放、多元共生的长江文化。在湖南,“半条被子”的故事感人至深;在广西,湘江战役悲壮辉煌;在贵州;遵义会议改变了历史……跨越大半个中国,超过2000处长征文物散布在沿线15个省区市的广袤的国土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更好地建设、保护和发掘分散的红色文化资源,对讲好长征故事和长征精神意义深远。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需要现象级的符号来承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着力打造世界级文化品牌,激发文化认同,展现文化自信,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打造一批中:华文化标识,构建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国家符号体系;和传播体系,有助于增进国内外对中华文化整体认知和系统了解,推动文明互鉴,讲好中国故事。(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大江大河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根脉,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B.大江大河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根脉,起到了“一线串珠”的作用。C.大江大河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根脉。D.大江大河起到了“一线串珠”的作用,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根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孟子在其“仁政”制度思想中提倡“民贵”“民本”,这体现了孟子的仁爱精神。“为仁由己”“推己及人”“扩而充之”施之个人的修身养性未尝不可,但是欲“以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借此来要求当时的统治者成为“圣君明主”,并“施仁政于民”,显然是期望值过高,无异于缘木求鱼。况且,他的“民本、民贵、君轻”之说也有本末倒置之嫌。①,何以终其一生,惶惶不可终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而不似墨子游走于臣民之间呢?听其言,观其行,庶几近之矣。纵观中国历史,“暴君、昏君”史不绝书,②。孔孟之道对于统治者的“性善”寄予厚望,而对其“兽性”却过于低估;殊不知,没有约束的制度或权利必然导致专制与滥用。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假想统治者“性善”为基础的,对中国历史经验的体验告诉我们:③,而“奸者、庸者”在位却是史不绝书的;这种所谓的“贤者、能者在位”的官僚等级制度思想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因此,无论是“素王(素王是孔子的众多称呼中的一个)”还是“亚圣”,只能被历代帝王,尤其是那些“圣君明主”供奉在寺庙里吃“冷猪肉”了。(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善于说话亦即“善言”,也是为人处事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写作、劝谏、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玉帛等情境运用中屡试不爽。鲁迅身处风雨如磐的年代,曾慷慨激昂地说过:“青年人先可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在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形势下,鲁迅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请比较“善言”“敢言”的益处,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权衡与思考,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安康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问题的深刻思考。“孔颜之乐”是一种克己向善、安贫乐道的德性幸福观,孔子旗帜鲜明地主张“贫且乐”的德性幸福,获得幸福生活的首要标志就是德性的完满,反对世俗的物质幸福,也就是强调道德境界的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升华,将幸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级。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建构的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进一步追求个体向善的道德人格境界,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终极幸福。孟子提出“君子三乐”是对孔子的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从自身的品行、家庭的美满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三个维度道出了人生幸福之真谛。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但孟子的幸福绝非仅仅包含功利幸福,其幸福的实质为精神的自由、道德境界的提升,因而又具有道德超越性。孟子二乐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天人合一之乐,道出了天与人的紧密关系,天道与人道的互通,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蕴。孟子“天人合一”之乐主要是对道德问题进行考察,是道德完满后与天地合为一体的精神自由。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离娄下》)君子必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不为外物叨扰,犹如婴孩一样单纯洁净,具备天真淳朴的本性。“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人具有善良本心,即恻隐之心、羞愧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乃仁义礼智之端,犹如人之四体,甚为关键。人人都有道德需要,道德需要得到满足,内心会产生获得感、满足感,孟子将这种内心的愉快情感称作“乐”。孟子又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孟子道德哲学的至高境界就是“天”,而“万物皆备”体现的就是一种天地境界,人对幸福的追求超越了世俗的限制,通晓万事万物之本性,实现人精神的自由自觉。“诚”乃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在“万物皆备”的基础上,反躬自省诚实守信,达到至诚境界,是人生一大乐事。人与天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性,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孟子看来“心”“性”“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尽心方能知性,知性即可知天。人之本心根源于人之本性,不断挖掘内在的恻隐、羞愧、辞让、是非四心,就会了解人的善良本性,而人心中的善即为天道,“养浩然之气”进而实现“天人合一”之道德境界。《孟子》一书中多次出现“教”字,并将育才视为君子第三乐,这是从社会幸福的角度出发的“教育之乐”。孟子为何将育才视为君子一大乐事?这就需要从孟子对于教育的理解角度出发来考察这一问题,君子自身可以节制欲望,躬行道德实践,进而获得幸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但怎样将仁爱之心惠及更多人呢?唯有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孟子•尽心下》)对于前来求学者不拒绝,怀着一颗广育英才之心去从事教育事业,培育贤德人才。“则斯道之传得之者众”,君子之间相互切磋交流,传播“善端”思想的过程也可称之为教育。“而天下后世无不被其泽矣”,圣人先贤思想、主张广为流传,也是人生一大乐事。育才之乐是对儒家德性幸福的创新与新发展,为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指引。(摘编自孙汇鑫张方玉《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三乐”:儒家德性幸福的现代生活化启示》)材料二:中国哲学要求为生命、生存、生活而积极活动,要求在这活动中保持人际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作为环境的外在自然的和谐,与作为身体、情欲的内在自然的和谐)。因之,要求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取得精神的平宁和幸福亦即“中庸”,就成为基本要点。实际上,它乃是一种体用不二、灵肉合一,既具有理性内容又保持感性形式的审美境界,而不是理性与感性二分、体(神)用(现象界)割离、灵肉对立的宗教境界。审美而不是宗教,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目标。“乐”在中国哲学中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就“天”来说,它是“生生”,是“天行健”。就人遵循这种“天道”说,它是孟子和《中庸》讲的“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它所指向的最高境界即是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到这境界,人与整个宇宙自然合一,即所谓尽性知天、穷神达化,从而得到最大快乐的人生极致。可见整个极致并非宗教性的而毋宁是审美性的。(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孔颜之乐”超越了世俗物质层面的幸福,其道德至善的理念将中华民族的幸福观升华至道德和精神的崇高境界。B.“孔颜之乐”强调克己向善、安贫乐道;“君子三乐”起于家庭幸福,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更贴近生活。C.孟子之所以提出育才之乐,是因为他认为教育是将个人的仁爱之心、圣人先贤的思想主张广为传播的唯一途径。D.无论“孔颜之乐”或“君子三乐”,都以现实中世俗生活的精神平宁为基点,以体用合一的审美境界为最高目标。(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A.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贵在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从自身、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B.孟子秉持平民化幸福观,所以将家庭的“孝悌”看作幸福的起点,以让每个人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C.孟子以人之本性为源,以人心之善为天道,向往“心”“性”“天”内在的一致性,这种境界是人生极致。D.中国哲学的“乐”强调天道生生不息和人至诚至信的自然合一,孕育了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的境界。(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儒家德性幸福观有差别的一项是DA.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B.仁道莫先于亲亲,推其余,“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而况故旧乎?C.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4)相较“孔颜之乐”,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在德性幸福的对象和内容两方面有哪些开拓?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5)李大钊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李大钊提倡的青年之“乐”的理解。【解答】(1)B.据原文“因此,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原文只是说“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但并没有说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故选:B。(2)A.由原文“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建构的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可知,是力图构建,并非构建了。B.因果倒置,原文为“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D.中国哲学的乐感文化是成果,由原文“‘乐’在中国哲学中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可知,不是乐感文化孕育,而是“天人合一”产生了“乐”的成果。故选:C。(3)D.强调以爱他、利他为起点,达到兼爱的境界,是墨家的理念。故选:D。(4)对象方面:“‘孔颜之乐’是一种克己向善、安贫乐道的德性幸福观”“也就是强调道德境界的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圣人之乐;而“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从自身的品行、家庭的美满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三个维度道出了人生幸福之真谛”“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写出孟子的德性幸福既包括了君子也包括百姓,是力争让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内容方面:由材料一“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可概括为孟子的德性幸福的内容生活化。由道德理想境界到现实生活的转变,更加贴近现实,走进生活。由孟子的德性幸福的对象可以看出幸福的内容多元化,既包括了君子也包括百姓,家庭之乐和育才之乐是对儒家德性幸福的创新与新发展。(5)①“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反映了青春时期必须树立远大理想,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这符合儒家的德性幸福观。②主张青年塑造青春之“我”,即主张青年以个体向善为根本,修身正己,追求人的精神自由自觉,保持青年的活力,在生生不息的奋斗中塑造青春的自我。③主张青年创建“青春之家庭”,即主张青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营造和谐的家庭,开掘幸福的起点。④主张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即主张青年投身家国,努力奋斗,追求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⑤主张“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创建“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即主张青年将个人的仁爱之心、自由自觉的活力推广惠及到世界,惠及到人类;心怀天下,为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答案:(1)B(2)C(3)D(4)①幸福的对象平民化。“孔颜之乐”是圣人之乐,“君子三乐”包括君子和普通百姓,是力争让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②幸福的内容生活化。由道德理想境界到现实生活的转变,更加贴近现实,走进生活。③幸福的内容多元化。将家庭之乐、育才之乐纳入德性幸福观,是对儒家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5)李大钊所提倡的青年之“乐”渗透了儒家的德性幸福观。①主张青年以个体向善为根本,修身正己,追求人的精神自由自觉,保持青年的活力。②张青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营造和谐的家庭。③主张青年投身家国,追求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④主张青年心怀天下,为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看不见的珍藏茨威格①这个故事是我从事艺术品买卖的这37个年头里所经历过的最不寻常的事情。自从我们钞票的价值就像逸散的煤气荡然无存以来,古玩交易市场那些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你得源源不断地进新“货”。②我不由想到把过去的旧账本拿出来翻一翻,兴许能找出几个昔日的老主顾,从他们那儿弄回几件副本呢。我突然翻出一捆大概要算是我们最早的老主顾写来的信件。这位滑稽可笑、节约成癖的老兵,作为一位古代版画艺术的收藏家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极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雅不俗的艺术品味。我将其近60年的订单慢慢地加以整理,发现他的收藏品早就价值连城了。尽管如此,自从1914年以来,他再也没有寄来过订单了。③我毫不费劲地找到了他的住所——简陋的乡村楼房的三层楼上,告诉老人恰好路过这里,顺便拜访一下他——我们这个字号的多年老主顾、德国最大的收藏家之一,约定下午三点以后来看藏画。④午饭过后,一个衣着朴素的姑娘找到我,说是我的老主顾赫尔瓦特的女儿。她涨红着脸,显得十分局促与尴尬。她断断续续地告诉我来意:原来在大战过后,老人已经完全失明。当时物价飞涨,单凭老人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应付一家人的日常开销,甚至温饱都不够。不得已,母女俩只好背着老人把他的藏品卖掉。而为了不被这可怜的失明老人知道,为了让他继续维持他那每天都要花费几小时的“看”画的乐趣,也为了老人能够不知晓真情继续快乐地活下去,她们只好用一些仿制品和空白页来填充画框,瞒过老人。老人女儿的话使我感动万分,我决定对老人守口如瓶,并尽力配合他。⑤我们于是一起到她家去。“赫尔瓦特今天一个中午根本睡不着,为了急于要把他的宝贝给您看。”老人的妻子微笑着对我说。她女儿的一个眼色已经使她明白我的态度,并让她放下心来了。桌上一大堆画夹已经摊开,等着人去看。⑥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⑦“怎么样,”他颇为得意地说道,“您曾看见过比这幅更加精美的复印画吗?每个细部的线条印得多么清晰,轮廓多么分明。再看看它的来历!瞧这儿”——他把画页翻了过来,用指甲极为精确地指着这张白纸的某些地方,使我不由自主地望了一眼,看那儿是不是真的还盖着图章——“您看,这儿是那格勒藏画的图章,这儿是收藏家雷米和艾斯代勒的图章。”⑧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图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又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⑨“简直叫人拍案叫绝!”我终于结结巴巴地说道。老人的脸上马上现出得意的神气,“不过,这还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就这样滔滔不绝、洋洋得意地边说边让我看画夹,足足忙了两个小时。我和他一起共看这一百来张空白的废纸或蹩脚的仿制品,而这些在这个可悲的丝毫没起疑心的盲人的记忆里还是真实存在的,以至于他可以毫无差错、按照准确无误的顺序精确入微地夸奖并且描绘每一幅画。只有一次,他似乎觉察到什么,使他不能热情洋溢地说下去。他拿起一张《安提俄珀》,他那已经训练得十分敏感的触觉神经在这张陌生的纸上没有摸到那些凹纹,于是他突然皱起眉头,声音也慌乱了:“这不是……这不是《安提俄珀》吧?”他喃喃自语,神情有些狼狈。我马上采取行动,急忙从他手里把这幅画取过来,热情洋溢地大事描绘我也熟悉的这幅画刻画的一切可能有的细节。盲人的那张已经变得颇为尴尬的脸松弛了下来。“总算找到了一个识货的行家!”他洋洋得意地掉转脸去冲着他的妻女欢呼起来,“总算找到一个懂行的,你们也听听。”⑩他说着,用手指温柔地抚摩一下那些早已空空如也的画夹,就像抚摩一些有生命的东西似的。这是一个既可怕又动人的场面,因为在进行大战的这些年里,我还从来没有在一个德国人的脸上看到过这样纯净的幸福的表情。⑪我们开始握别的时候,他的声音变得非常柔和。“我终于又能和一个行家一起看一遍我心爱的藏画,这对我来说真是个幸福。我在这儿答应您,在我的遗嘱里加上一条,您应该得到管理这批不为人所知的宝藏的荣誉。请您答应我一件事:请您印个漂亮的藏画目录,这将成为我的墓碑。”我深受感动地答应他去办这件实际上我永远无法照办的事,老人死沉沉的瞳仁又为之一亮。⑫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她们一面望着我,一面流泪,她们的眼光是多么温暖,多么富有感激之情。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像童话里的天使似的降临到一个穷人家里,使一个瞎子在一小时内重见光明,我用的办法是帮人进行了一次虔诚的欺骗,极为放肆地大撒其谎,而我自己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卑鄙的商人跑来,想狡猾地从别人手里骗走几件珍贵的东西的。可是我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在这阴暗迟钝、郁郁寡欢的时代,我又一次生动地感觉到纯粹的热情,一种纯粹是对艺术而发的精神上的快感,这种感情我们这些人似乎早已忘怀了。我心里充满敬畏之情——我无法用别的方式来表达——虽然我不知为什么,又一直感到羞惭。⑬我已走在大街上了,回头却看见一个令人难忘的情景:楼上的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由一片善意幻觉的白云托着,远远脱离了我们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我不觉又想起那句含有深意的老话——我记得好像是歌德说的——“收藏家是幸福的人!”(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标题“看不见的珍藏”,指藏品并不存在和失明老人看不见藏品,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B.老人急切地期盼“我”的到来,得意地展示他的珍藏,这种兴奋源于倾吐自己艺术爱好的渴望,遇到知己的喜悦。C.失明老人发现《安提俄珀》画纸的异常这一情节展现了他敏感的艺术鉴赏力,暗示了老人内心的怀疑。D.老人的妻子和女儿在战后一边艰难维持家庭的生计,一边依然小心翼翼、尽力地呵护着老人心中的艺术世界。(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大战过后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飞涨和老人再没给“我”寄来过订单,为后文老人藏品的荡然无存埋下伏笔。B.小说中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失明老人的形象,表现他对自己藏品的狂热喜爱。C.结尾窗口老人“高高兴兴的笑脸”与大街上人群的“愁眉苦脸”形成对比,反映对艺术的追求能消解现实的严酷。D.小说截取了一个小人物的生活片段,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控诉了战争,也讴歌了黑暗年代中人性的光芒。(3)“我”的心理随着老人鉴赏名画的过程逐步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我”不同阶段的心理表现。(4)作者在文末引用了歌德说的一句话,“收藏家是幸福的人!”你认为老人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理解。【解答】(1)A.“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错误。我的动机最初并不纯,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故选A(2)C.“反映对艺术的追求能消解现实的严酷”错误。原文“楼上的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原文用的是“凌驾”,可知是精神高于现实,而非消解。对艺术的追求本身也并不能消解现实的严酷,本文表达的是老人在家人善意的谎言中,远离了严酷的现实社会,葆有对艺术的纯粹的痴迷与热爱,而没有受到现实的困扰,让这种热爱掺杂利益与功利。故选C。(3)惊讶。结合“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可知,老人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他的眼睛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老人热情的举动、专注的神情,感受到老人完全失明的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这让“我”觉得很惊讶。恐惧。结合“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国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可知,看见老人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国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在老人的痴迷与画夹的空空如也前,我心生恐惧,有点慌乱。感动。结合“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又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可知,老人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我决定扮演好我的角色。一边是老太太的恳求,一边是老人的热情洋溢,“我”被老人精神感动的同时,心生同情,愿意帮助他们。羞愧与敬畏。结合“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她们一面望着我,一面流泪,她们的眼光是多么温暖,多么富有感激之情。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心里充满敬畏之情——我无法用别的方式来表达——虽然我不知为什么,又一直感到羞惭”可知,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十分羞愧,又充满了敬畏之情。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远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告别老人后,“我”的心里充满羞愧与敬畏。(4)老人是幸福的。战后德国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老人家境每况愈下,他的妻女迫于生活的压力变卖了老人所有的藏品。为了不毁掉老人的快乐,老人的女儿恳请我为她们保守“所有的藏品已卖掉”的秘密,“我”答应尽力帮忙。老人的妻子和女儿在战后一边艰难维持家庭的生计,一边依然小心翼翼、尽力地呵护着老人心中的艺术世界,圆合着老人的梦,为老人支撑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世界。老人终生为自己的艺术珍藏而骄傲,他热情地夸耀一张张根本不存在的画,还用手精准地指着画上的图章,并以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将自己的晚年完全沉浸在拥有这些稀世珍宝的幸福感里。在阴暗的通货膨胀时期,老人急切地期盼“我”的到来,得意地展示他的珍藏,这种兴奋源于倾吐自己艺术爱好的渴望,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远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尽管现实严酷,只要有精神追求,就能够在荒芜的现实中看到希望,昭示着人性中的善良与高贵。老人是不幸的。老人处于这样阴暗的时代,战后德国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老人家境每况愈下,他的妻女迫于生活的压力变卖了老人所有的藏品,战争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双目失明,通货膨胀,生活穷苦。收藏家的女儿在旅馆里找到了我,并讲述了他们一家的故事,现在画册里放的已经不是原来的艺术画,而是一些发黄的纸。老人对这些全然不知,依然每天抚摸欣赏着他那些珍贵的画册。老人半生的收藏为了要维持生计而不得已被变卖,而他每天用几个小时来欣赏抚摸的画作早已成了一堆劣质品和泛黄的白纸。结合“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可知,老人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他的眼睛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老人沉浸在自己的珍藏之中,幸福地活着,可是这幸福是用善意的谎言营造起来的,大大加深了老人的悲剧色彩。答案:(1)A(2)C(3)①惊讶。老人的热情举动、专注的神情,感受到老人完全失明的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这让“我”觉得很惊讶。②恐惧。老人热情地夸耀一张张根本不存在的画,还用手精准地指着画上的图章,这让“我”有点毛骨悚然。③感动。一边是老太太的恳求,一边是老人的热情洋溢,“我”被老人精神感动的同时,心生同情,愿意帮助他们。④羞愧与敬畏。告别老人后,“我”为自己作为一个奸诈狡猾的商人企图骗取老人的藏品的最初想法而充满羞愧。同时“我”为老人能远离严酷的现实社会,葆有对艺术的纯粹的热情而感到敬畏。(4)示例一:老人是幸福的。①老人的妻子和女儿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小心翼翼的呵护,圆合着老人的梦,为老人支撑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世界。②老人终生为自己的艺术珍藏而骄傲,并以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将自己的晚年完全沉浸在拥有这些稀世珍宝的幸福感里。③在阴暗的通货膨胀时期,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远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示例二:老人是不幸的。①老人处于这样阴暗的时代,战争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双目失明,通货膨胀,生活穷苦。②老人半生的收藏为了要维持生计而不得已被变卖,而他每天用几个小时来欣赏抚摸的画作早已成了一堆劣质品和泛黄的白纸。③老人沉浸在自己的珍藏之中,幸福地活着,可是这幸福是用善意的谎言营造起来的,大大加深了老人的悲剧色彩。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材料二: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壁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áoní):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加句读处的字母涂黑。士苟欲深明A博察B以垂荣C名D而不好问讯之E道F则是G伐智本H而塞智原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春秋战国时期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四马一车为一乘。B.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古有“北狄南蛮、西戎东夷”之说,后来可用“夷”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C.虽,文中意为“虽然”,与“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兼爱》)中的“虽”含义相同。D.干将,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造,其还造一剑称为“莫邪剑”。(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C.刘向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D.材料二结尾刘向用了三个比喻论述学习的重要性,使得论证生动形象,易于理解。(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5)材料二中刘向认为学习的意义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解答】(1)“士苟欲深明博察”大意是“读书人如果想要看得深见得广”,表意完整,其后断开;“而”有转折之意,其前断开;“则”有承接之意,其前断开,综上应在BDF三处断开。译文:读书人如果想要看得深见得广,留下显荣的名声,却又不喜欢提问请教的方法,那么这就是毁坏智慧的根本,堵塞获取知识的源头。(2)C.“含义相同”有误,根据句意“骐骥虽然跑得很快”“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兄长对弟弟不慈爱”,“虽”分别解释为“虽然”和“即使”。故选:C。(3)C.“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错,因果倒置。根据原文“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可知,刘向认为如果人因为他自己偷懒懈怠,无所事事,会使得他丧失做人的根本和名声。故选:C。(4)①“拯己于水火之中”,状语后置句,注意调整语序;“箪”“壶”,名词作状语,用箪盛,用壶装。译文: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②“崇名”,提高名声;“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判断句,“仪状”,仪容形状。译文:学习是提高名声立身处世的根本,仪容形状完全相同,但能修饰容貌的人会更加美好。(5)刘向引用孟子的话“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来说明学习可以培养自己的心性;还说到“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说明好学善问的人会更加聪明;还说到“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刘向认为学习可以让读书人立身处世就安全而不危险;还说到“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他认为致力于学问,可能会成为圣人。答案:(1)BDF(2)C(3)C(4)①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②学习是提高名声立身处世的根本,仪容形状完全相同,但能修饰容貌的人会更加美好。(5)①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心性;②好学善问的人会更加聪明;③立身处世就安全而不危险;④致力于学问,可能会成为圣人。参考译文:材料一:齐国攻打燕园,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只用了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只是凭借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你觉得如何呢?”孟子回答说:“兼并了,如果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样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凭借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还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去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借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这时,天下的百姓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人民盼望着他来征伐,就好比是大旱时节人们盼望乌云到来一样。汤的军队每到一个地方,让经商的商人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百姓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了那里的百姓,就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都喜悦万分。《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都要出兵攻打您了。希望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俘的老和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贵重的宝物,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的国君,然后就撤离燕国。如果这样做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材料二:孟子说:“人们都知道用食物来充饥,却不知道用学习来医治愚昧。”因此优秀的人才在很小的时候,一定要勤奋地学习和询问,用这些来培养自己的心性。但是也有不能做到这些的,那是因为他们偷懒懈怠,空闲的日子太多而又无所事事的缘故,所以会丢掉根本而丧失名声。学习是提高名声,立身处世的根本,外表形状完全相同,但能修饰容貌的人会更加美好;天资禀性同属于一个等级,但是好学善问的人会更加智慧。所以用作打磨的磨石、玉石并不是金属,却可以使得金属锋利,《诗》《书》上众很多的言语虽然不是我写的,却可以激励我们的心志。那虚心提问请教的读书人,早起晚睡,磨砺精神,增长见识,以辨别不同的道理,所以立身处世就安全而不危险。读书人如果想要看得深见得广,留下显荣的名声,却又不喜欢提问请教的方法,那么这就是毁坏智慧的根本,堵塞获取知识的源头,又凭什么来立身呢?骐骥虽然跑得很快,但遇不到伯乐是不能日行千里的;干将虽然锋利,但没有人的力量是不能自己折断东西的;乌号虽然是良弓,但没有排檠,是不能自行校正的;人的才华虽然很高,但不致力于学问,是不能成为圣人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少年行二首(其一)王昌龄西陵侠年少,送客短长亭。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句点题,明确了写作对象,“西陵”和“侠”分别交代了少年所处之地和侠义情怀。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写驿道上白马奔驰,暗示边境形势紧急,烘托了紧张气氛。C.“羽书”指军中的紧急文书,边境传来的外族侵扰的消息,是少年慷慨赴边的原因。D.诗歌将写景和叙事有机结合起来,笔触简练,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增强感染力。(2)全诗塑造了少年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解答】(1)D.“沉郁顿挫的风格”错。由“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可知,少年心志高洁,义无反顾从军赴边。再结合前几联可知,诗歌整体风格刚健豪迈,表现出了唐代有志之士勇武豪爽、积极卫国的时代精神,风格并非“沉郁顿挫”。故选D。(2)由“西陵侠年少”可知,少年年纪轻轻,却充满侠义精神。由“送客过长亭”可知,少年喜好结交朋友,对朋友情深义重。由“气高轻赴难”可知,少年心志高洁,身怀豪情壮志,在得知边关被侵扰的消息后,义无反顾地从容赴边,写出了少年意气风发,充满豪情壮志的勇武性格。由“谁顾燕山铭”可知,少年从军报国,并不是为了像典故“燕山铭”那样博取功名,表现了少年不计功名的高贵品格和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怀。答案:(1)D(2)①交游广泛,充满侠义精神。②心志高洁、充满勇武精神。③不计功名,充满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怀。译文:西陵的一位少年游侠,在长亭为他人饯行。在那青槐夹道的驿路上,呈报紧急公文的信使骑着白马如同流星一样飞驰而过。听说这是一道来自边关的紧急军事文书,传来了匈奴侵扰井陉的消息。少年得知后浩气冲天赶赴危难,立志要像窦宪那样驱逐鞑虏,“刻石燕然”。五、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老子》中的“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告诉我们,真正活得久的人是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真正的长寿是精神的永存。(3)《大学之道》中,用“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向轨道的重要性。【解答】故答案为:(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点字:贤)(2)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重点字:寿)(3)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重点字:齐)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无论是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大运河,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壮举的长征,①的“民族脊梁”万里长城,还是孕育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长江黄河,都展现着中华山河的壮美,凝聚着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等精神文化内核。几大国家文化公园涉及地域广阔,沿线分布着大量的文化遗产,也串联起②的地域文化。从发展历史来看,()。如长江流域拥有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下游的吴越文化,不同文化形态③,交融互动,共同构成了包容开放、多元共生的长江文化。在湖南,“半条被子”的故事感人至深;在广西,湘江战役悲壮辉煌;在贵州;遵义会议改变了历史……跨越大半个中国,超过2000处长征文物散布在沿线15个省区市的广袤的国土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更好地建设、保护和发掘分散的红色文化资源,对讲好长征故事和长征精神意义深远。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需要现象级的符号来承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着力打造世界级文化品牌,激发文化认同,展现文化自信,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打造一批中:华文化标识,构建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国家符号体系;和传播体系,有助于增进国内外对中华文化整体认知和系统了解,推动文明互鉴,讲好中国故事。(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BA.大江大河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根脉,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B.大江大河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根脉,起到了“一线串珠”的作用。C.大江大河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根脉。D.大江大河起到了“一线串珠”的作用,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根脉。【解答】(1)第①空,由空后“……的‘民族脊梁’万里长城”可知,空处所填成语应用来表现万里长城的特点,可填“连绵不断”。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第②空,由空前“几大国家文化公园涉及地域广阔,沿线分布……也串联起”和空后“……的地域文化”可知,此处应填表示地域文化众多的成语,故可填“丰富多彩”。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第③空,由空前“不同文化形态”和空后“交融互动,共同构成了包容开放、多元共生的长江文化”可知,此处应填表示不同文化互相借鉴吸收的成语,故可填“兼收并蓄”。兼收并蓄:形容把各种性质或内容的东西都收罗进来。(2)画波浪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建设、保护和发掘……”中,“建设”“保护”和“发掘”之间存在递进的逻辑关系,故应将“建设、保护和发掘……”改为“发掘、保护和建设……”;二是搭配不当,“讲好长征故事和长征精神”中,“讲好”和“精神”搭配不当,故应改为“讲好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介与卖房合同范例
- 清运公司合同范例
- 个人转让定金合同范例
- 喷雾管道质保合同范例
- 挂靠解除合同范例
- 新校舍装修合同范例
- 小学花艺师聘用合同范例
- 无偿赠予合同范例
- 混凝土供需合同范例
- 糕供货合同范例
- 高速铁路概论 课件 第3章 高速铁路车站
- 10kv电力施工方案
- 某港口码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单元检测题及答案(共8套)
- 2024基层医疗机构院感防控管理能力提升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
- 普通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申报书
- 2020海湾JTW-LD-GST85B缆式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
- 微测网题库完整版行测
- 202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详细解读课件
- 110kV变电站专项电气试验及调试方案
- 2024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公开招聘34人(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